【學術精華】
所謂溫涼燥濕交互並存,是指西北燥證,既有溫燥,又有涼燥,燥中有濕,濕中有燥。
陸晉笙曰:「風與火合則化熱燥,屬陽;
風與寒合則化清燥,屬陰。
蓋物之焦乾者為熱燥,水之凍冷者為寒燥。
(《景景室醫稿雜存》)新疆地陵多風,秋冬或夜晚氣寒地冰,風寒即化涼燥;
又其大漠日炳,夏日或午間氣溫驟升,風火交煽,即化溫燥。
並且,一年之內,自秋冬而春夏,燥由涼轉溫;
由春夏而秋冬,燥自溫而轉涼。
一日之內,晝午而昏夜,燥由溫而化涼;
昏夜而晝午,燥由涼而化溫。
且新疆夏秋日照既長,瓜果豐碩,渴而啖飲,外燥而內濕;
冬令早春,雪化猶寒,而室居暖氣火牆燒烤,外濕而內燥,張氏謂:新疆寒暑多變,風高土燥,柔體薄質難耐,慣以大塊羊牛肉食,與內地小切薄片不同,則其內燥自助,痰濕易生可知,此均燥濕共生之由。
俗稱「朝穿皮襖晚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既是一種奇特的人文景觀,亦乃特殊的病因病機所在。
所謂燥與濕主從兼化,是指西北地方燥行於天,濕鬱於地;
燥勝於外,濕蘊於內;
以燥為主,燥而兼濕;
燥可化濕,濕亦化燥。
究其所因,仍是西北既寒且火的氣候使然。
石芾南曰:「水火即燥濕所變,而燥濕又因寒熱而化也,水氣寒,火氣熱,寒搏則燥生,熱灼則燥成,熱蒸則濕動,寒鬱則濕凝,是寒熱皆能化為燥濕也。
(《醫原》)惟其如此,自然西北地方之燥與濕不惟並存,而且可互為轉化。
但畢竟燥氣勝於濕氣,在主次因果先後關係上,燥為主為因在先,濕為從為化在後。
濕與燥並行於西北,人在氣交中,必有感而為病者,病之後的證候特點,便是肺燥脾濕。
臨床所見,既有咳嗽、痰黏、無痰、嗆咳、氣急、胸悶痛、毛髮失澤、面色晦滯、口咽乾燥之肺家燥證,又有納呆、苔膩、脘腹滿悶、肢體困乏、大便不爽、小便混濁等脾家濕證。
張氏治此多取法葉天士,但又變易其制。
認為:天士居東南卑濕之處,治溫治濕為其長,偶爾治燥,常為燥邪多發之秋令,不比新疆地區燥氣橫亙於四時,故可取其治燥與治濕異時之方,以佐本地燥濕兼顧同時治。
或問:治燥以潤,治濕用燥,分而治之則可,合為一方,寧不相悖?
張氏稱,這正是取法葉氏而不用他法的道理。
蓋葉氏治燥用辛涼甘潤,究其治濕,亦遠燥熱,徐大椿評葉案曰:「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
然則葉氏不以燥而治溫,其治濕與治燥兩不相左也明矣。
張氏常用葉氏案中桑葉、沙參、薄荷、扁豆、梨皮、茯神、花粉以療肺氣之燥;
而取滑石、白蔻、竹葉、通草、蘆根、苡仁、茯苓、蘆根、白朮、木瓜、澤瀉等利濕清熱,或將葉案中的厚朴改為朴花。
杏仁一藥,葉氏既用於濕,亦用於燥,張氏亦嘗用此藥以為治燥乾將,且視病之虛實新久而分別選用苦杏仁、甜杏仁、巴旦杏仁等。
曾治孫某某,女,52歲,病慢性支氣管炎有年,每以客邪引發,發則嗆咳殊甚,舌紅苔膩乾,脈細寸澀。
斷為燥咳,肺燥脾濕。
為疏辛甘宣化法:桑葉、桑白皮、地骨皮、炒黃芩、大生地、元參、天花粉、知母、淡竹葉、蟬衣、蘆根。
複診加沙參、石斛、款冬花、紫菀,前後10餘劑咳平,諸恙如失。
按:此例潤燥以辛甘潤,化濕用清疏微苦,脾肺同調,兩不為礙。
方內蟬衣一味,允為特出。
徐評葉案云:「有風而燥,當兼治風,案中未備。
本例發病每因客感外邪,其燥因風引可知,加蟬衣疏風於外,可補葉案未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