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案評析】
[評析]脊髓在祖國醫學中屬奇恆之府,與骨髓統稱為髓,由腎的精氣和水穀精微所化生。
《素問?逆調論》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
《靈樞?五癃津液別》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
因此,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與先天之腎氣和後天脾胃之氣密切相關。
根據臨床表現,脊髓型頸椎病常虛實夾雜。
臨床表現以拘攣失用為主症者,見雙下肢肌張力增高,束胸感、病理徵陽性者,多從「痙」論治;
臨床表現以痿軟無力為主症者,見下肢乏力,易跌倒,雙手內在肌萎縮,係扣持筷不能,多從「痿」論治。
通常認為,頸椎間盤突出後,對脊髓形成持續性或間歇性鉗夾作用,引起脊髓內壓力增高,血—脊髓屏障破壞,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組織內產生水腫,進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壓,引起神經功能障礙。
同時,髓核脫離椎間盤後,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親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後充盈、膨脹,也進一步加重脊髓的壓迫。
施氏繼承石氏傷科所提倡的「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痰瘀兼顧,肝脾腎同治」的學術思想,同時遵循祖國醫學「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採用益氣化瘀利水法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腫,減輕脊髓受壓,有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
脊髓型頸椎病中手的精細動作障礙,下肢乏力,易跌倒等症實為脊髓前角細胞損傷和白質脫髓鞘之故。
並且也發現椎間盤突出物中有毛細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細血管可促使椎間盤變小或消失。
益腎溫經通絡方藥能促進神經細胞的再生和毛細血管的增多,從而促進脊髓前角細胞的修復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
近期用該治療原則治療7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齡48歲(41~56歲),7例病人病程最長6個月,最短15個月,平均病程3個月。
治療2周後主要症狀漸進性消失,3個月後5例治癒,2例好轉。
7例病人突出椎間盤都變小,產生回納,壓迫的脊髓較治療前變粗。
7例病人臨床療效滿意,通常在治療後1~2周肌張力增高恢復正常,束胸感、踩棉花感消失,隨後1~2個月內手部精細動作明顯改善,跌倒次數明顯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