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之路】

 關閉 [複製鏈接]
68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0:35 | 只看該作者

以保胃氣為施治中心


強調保胃氣,是先父學術思想中一個極重要的特色。


他認為:在患病之初,體尚壯實,強調祛邪即是保胃氣,邪氣一除,胃氣自能通暢。


在他的急性病治案中這一點是相當突出的。


如《蒲輔周醫案》王姓患兒重症麻疹案,始終用辛涼宣透,劑劑有石膏,而麻毒內陷的石姓小女孩,則始終用辛涼宣透佐以苦寒通降,即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先父又主張祛邪用小劑量,如輕舟之速行,盡可能祛邪不傷胃氣,這樣可杜絕病邪乘虛復入,流連不愈。


對於久病正衰,主張大積大聚,衰其大半則止。


在疾病調理上尤重食療,認為藥物多係草木金石,其性本偏,使用稍有不當,不傷陽即傷陰,胃氣首當其衝,胃氣一絕,危殆立至。


他曾舉僅用茶葉一味,治一熱病傷陰的老年患者為例。


患者係中醫研究院家屬,熱病後生瘡,長期服藥,熱象稍減,但病人煩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進而發生嘔吐,吃飯吐飯,喝水吐水,服藥吐藥。


病者係高年之人,病程纏綿日久,子女以為已無生望,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詢問先父尚可救否。


先父詢問病情之後,特意詢問病者想吃什麼,待得知病者僅想喝茶後,即取龍井茶6克,囑待水煮沸後兩分鐘放茶葉,煮兩沸,即少少與病者飲,他特別強調了少少二字。


第二天病家驚喜來告:茶剛剛煮好,母親聞見茶香就索飲,緩緩喝了幾口未吐,心中頓覺舒暢,隨即腹中咕咕作響,放了兩個屁,並解燥糞兩枚,當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後知饑索食。


看還用什麼藥?


先父云:久病年高之人,服藥太多,胃氣大損,今胃氣初蘇,切不可再投藥石,如用藥稍有偏差,胃氣一絕,後果不堪設想。


囑用極稀米粥少少與之,以養胃陰和胃氣。


如此飲食調養月餘,垂危之人競得康復。


先父回憶說:愈後同道頗以為奇,以為茶葉一味竟能起如許沉屙。


其實何奇之有,彼時病者胃氣僅存一線,雖有虛熱內蘊,不可苦寒通下,否則胃氣立竭。


故用茶葉之微苦、微甘、微寒,芳香辛開不傷陰,苦降不傷陽,苦兼甘味,可醒胃悅脾。


茶後得矢氣,解燥糞,是脾胃升降樞機已經運轉。


能入睡,醒後索食即是陰陽調和的明證。


而少少與之,又是給藥的關鍵。


如貪功冒進,勢必毀於一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0: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tan2818 於 2013-8-31 11:52 編輯

我曾治一暑溫後期、正虛邪戀病人。


病者合目則譫語,面垢不仁,發熱不退,渴不思飲,自汗嘔逆,六脈沉細,病程已半月左右,由於服藥太多,患者一聞藥味則嘔,以致給藥十分困難。


在先父的食療思想啟發下,用西瓜少少與之,患者竟得在一夜之內熱退身和。


事後先父來信說:能知此者,可以為醫矣。


五穀、瓜果、蔬萊,《內經》云為養,為充、為助,其所以最為宜人者,不傷脾胃最為可貴耳。


他也反對病後過服營養之品。


他曾治一乙腦患者,在恢復期由於機械搬用加強營養的原則,牛奶、豆漿日進五餐,以至病者頰頻反胃,腹瀉。


先父見其舌苔厚膩穢濁,勸其將飲食逐漸減少為每日三餐,不但反胃腹瀉好轉,健康恢復反而加快。


先父多次講,不要認為藥物能治萬病,服藥過多,不但不能去病,反而打亂自身氣血的調和,形成藥病。


他以一九五九年在廣東休養時,給原國家科委某負責同志治病為例。


當時病者問先父;


近年來每天中、西藥不斷,但反覺精神萎頓,胃口不好,自汗,到底是什麼原因,並求妙方。


先父詳細詢問了病情,服藥情況,認為是服藥過多,反而打亂了自身陰陽的平衡,勸其停藥調養。


病者謂:天天藥不離,尚且不適,如停藥恐有他變!


後來在先父反復勸導下開始停半天、一天、兩天……停藥半月後初覺不適,後來反日見好轉。


愈後這位同志到處講:是蒲老把我從藥堆中拔出來了。


先父常說:胃氣的存亡是病者生死的關鍵,而在治療中能否保住胃氣,是衡量一個醫生優劣的標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3:41 | 只看該作者

如常達變,貴在多思


先父多次強調,作一個醫生,必須知常知變。


要知常知變,必須把理論弄清楚,胸有成竹,謹守病機,就不致陰陽混淆,表裏不分,寒熱顛倒,虛實莫辨,臨證倉惶。


如高血壓病,一般多以清,潤、潛、降為大法,很怕用桂附參耆,畏其助陽動風,升高血壓。


先父曾治一女同志,四十八歲,血壓190~150/120~100毫米汞柱,頭暈、心慌、心前區發悶,體胖而面白,喜睡,身沉腿軟,白帶多,苔膩,脈沉遲,據此斷為陽虛濕盛而用附子湯溫陽益氣,血壓漸次恢復正常。


由此可知,高血壓病未見得都是陰虛陽亢,亦有陽虛者,這就是個體差異。


需要脈證合參,綜合分析,有的放矢,始可中的。


羅天益說;


醫之病,病在不思。


先父生前常用這句話告誡我。


先父認為肝炎多由過度勞累、情志失調引起,這與肝為罷極之本有關。


以脾陽不運為本,濕熱則為其標。


熱重於濕者,其治在胃;


濕重於熱者,其治在脾。


治濕熱著重在疏利氣機,用苦寒不可過劑,因苦寒易損中陽,中陽傷反使本病加重,出現嘔逆、便溏,甚者浮腫。


他說:我曾以甘草乾薑湯為主,治一小兒肝炎即是這類例子。


也有氣血兩傷用金水六君煎者,亦有用加味甘麥大棗湯者,總要依據病機,不可死守清利一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3:59 | 只看該作者

先父曾治一慢性肝炎患者


服苦寒重劑後,不思飲食,肢軟神倦,便溏,穀丙轉氨酶300~400單位,麝絮(++),為肝病及脾,脾胃虛寒,用理中湯加吳萸、草果,一月而肝功恢復。


先父亦曾治一胃潰瘍病人,住院二日仍大口吐血不止。


詢其原因由受寒飲酒致血上溢。


用金匱側柏葉湯(柏葉、炮乾薑、艾葉、童便)溫通胃陽,消瘀止血,收到捷效。


若不知其所因,誤用寒涼,必致胃陽更傷,危殆立至。


又如先父治沈x發熱一案,午後身熱,身倦納少無汗,自服辛涼清解,不惟熱不退,反致便溏、尿少、不思食。


其脈弦滑,舌質暗而苔稍膩。


雖其發病於四月,而時值氣候反常,陰雨綿綿,斷為寒濕困於中焦,用通陽利濕、芳香化濁,其效甚捷。


先父曾經指出:外感六淫皆能化熱,治當辨何邪而祛之,不可膠執於季節一端。


如乙腦本是熱證,清熱亦是常法,但不可過劑。


臨床有服寒涼太早、太過,轉為寒中,不得不用參附救逆。


老父屢誡:凡用清法,便須考慮胃氣,體弱者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熱病未已,寒證即起,變證百出。


一九六三年二月,我二叔患感冒,頭痛,周身骨節痛,脈緊,苔白,我用麻黃湯一劑而愈。


事後頗為自得,函告先父,以為必得褒獎。


誰知先父來信說;


你二叔生平嗜酒,濕熱素重,但心中燒灼痛數日方緩解,是一險兆。


桂枝湯有若病酒客不可與的告誡,你只注意了桂枝湯的湯而忽略了桂枝,此物用內熱之人當先考慮動血之弊。


寒熱外束身痛者可去桂枝加羌活3克。


這是只知讀死書缺乏思考之過,而缺乏思考是醫生的不治之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4:16 | 只看該作者

向民間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先父在其《介壽堂隨筆》中錄有不少民間老醫口述方。


如治關節痛方,先父注明;


此係張東友老友得自民間草藥醫口述方,遍傳親友,愈治甚眾,故錄之以作參考。


在他離開梓潼多年後,尚有病者來我處專索此方。


他自創的二鮮飲(鮮蘆根、鮮竹葉)加鮮茅根、童便名三鮮飲,就是根據梓潼的特點在臨床中自創的專治熱病肺胃津傷,燒熱不退,煩渴,既不可表,亦不可下,唯宜生津退熱的良方,而動血者宜三鮮飲。


先父說:單方、驗方之所以能夠流傳於世,因為有一個驗字。


既然有效亦必有理。


我們在:臨床上就應通過實踐加以總結,不要動輒開貴藥、補藥,因為藥無貴賤。


這樣就能有所進益。


先父相當重視病人的客觀反映,從中積累知識,他曾舉一脾胃患者,腹脹,胸悶,不思飲食一個多月,形容消瘦,身倦。


治療多次無效,求他診治。


他套用古人消食導滯藥如山楂、穀麥芽、雞內金合阿魏丸,一劑後,病者未再求診。


一個月後在路上碰見,病人面色紅潤,形體也較前豐滿。


病者笑著說:上次您那劑藥服後並沒有什麼效果。


別人說傷了什麼食物就用什麼食物燒焦來吃,可以化積。


我是吃海參得病的,因此我買了大海參,燒焦服後瀉下黏挺不少,胸膈頓覺寬敞,沒再服藥就好了。


先父說;


此事對我深有教益。


病人講真話可察知我們治療上的正確與否。


如果病者礙於情面,不講真話,我們則以非為是,必然不能得到提高。


傷於某種食物即以某食物炭為引,大約是同氣相求之理,幾十年中我用此法確有效果。


我一九六四年侍診時曾見他治一消渴患者,男性,口渴引飲,飲而復渴,前後半年,服滋陰清熱藥如六味地黃,玄麥甘桔等五十餘劑無寸效。


舌苔黃膩,脈沉弱。


先父改用茵陳四逆湯,一劑而渴止大半,三劑而基本痊癒,後用參苓白朮散小劑煮服以資鞏固。


事後先父說:雖舌苔口渴屬熱象,但服滋陰清熱藥五十餘劑無寸效,加之脈象沉弱,顯見陽衰不能蒸騰水氣,若果係陰虧五十餘劑雖不能全好,亦必有所進展;


前治者雖未見效,都是我的老師,所謂後車之鑒。


放膽用茵陳四逆湯是背水一戰,既溫中又化濕,濕去熱必孤。


即使熱不去,亦可轉屬陽明,但實者易治,虛者難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4:33 | 只看該作者

為醫者必須重視醫德醫風


先父不僅畢生勤於醫學,精於醫學,尤重醫德。


他謙虛,謹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對同道、對病人極度負責,不徇情,不逢迎,事敗不推卸責任,功成不掠人之美。


他的許多言行堪作典範。


早年先父懸壺成都時,梓潼黃某病重,夤夜迎他返梓診治。


其時已先延名醫郭代興先生,郭先生斷為陽明腑實,議急下之,而富貴之家畏硝黃如虎狼。


不敢服藥。


先父診斷後,又索郭先生處方,細加推敲,認為藥證相符,他說:方藥對證,何必猶豫彷徨,如昨日進藥,今日病已解大半。


如此興師動眾,真是枉費人力。


病家經他解說,將郭先生方煎取半杯,服後半日大便解,盡劑後好轉十之八九。


事隔多年,先父還經常提及,要注意不要掩人之美,奪人之功。


他給我寄《余氏父子經驗集》時,信中亦明白指出:奉仙夫子,深明醫道,曲盡人情,誠為聰明特達之士,淩養吾先生之譽確非太過。


其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等語,與先哲之言何異,誠為醫界之楷模。


而著書立說不仰權貴鼻息,不求達官貴人筆墨以沽名釣譽,確為世風日下之中流砥柱!


其中病家隱弊說、盡性篇尤為可貴,臨證若不予此處時時留意,往往勞而無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4:49 | 只看該作者

在我剛開始行醫之時


他就告誡我,不要貪名,不要圖利,生活要儉朴。


他以先祖為例說:你爺爺在年齡已六旬時,尚無分寒暑,足蹬芒鞋,出入於山間田野,不辭辛勞地為病者治療。


有時病家無錢,他還要幫助解決藥錢。


我在成都行醫近五十年,未穿過一件料子衣服。


醫生衣著太奢華,窮苦人往往望而卻步。


這些家風你應好好繼承。


業師陳新三老中醫說:我在蒲老面前拜門時,蒲老反復告誡,不管病人有錢無錢都應盡心治療。


事隔幾十年了,我一直設有違背他的教誨,這也是一個醫生應有的品德。


先父提倡對病者認真負責,他也痛恨一味逢迎病人的不正醫風。


他常常批評那些開貴藥、蠻補藥以驚世駭俗的作法。


尤其鄙薄那些為迎合某些病者,把營養物品都開在處方上的醫生。


他曾經說;


有人把排骨都開到處方上去了,病家拿去報賬,這搞成什麼風氣了!


以後你們千萬注意,不要為迎合某些病者而不擇手段!


先父嘗謂;


讀古人書宜嚴,而對時賢宜寬。


他很推祟張山雷所著《中風斟詮》一書,在該書不少地方批道:至精至當,至理明言……惜乎他目空四海,言之不遜,語之太過,為其美中不足之處。


他又說:張君之國醫無一人悟到此理,此非神而明之,別有會心者萬不能悟徹此中真理,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等等說法未免驕矜太甚。


醫者宜惜口德,何況十室之邑有忠信,當虛懷若穀才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5:07 | 只看該作者

先父早年在梓潼就興了會診磋商之風


梓漳的中醫界是傷寒學派占主要地位,涉及溫病者尚少。


僅有郝氏與薛氏在溫病方面頗有心得,先父經常與他們磋商。


他認為《傷寒論》討論的是廣義傷寒,已經包括了溫病在內。


用《傷寒論》的許多方藥,也可以治溫病,而明清溫病學說,是在《傷寒論》治法基礎上的發展。


從而打破了兩個學派互立門戶、勢同水火的對立態度。


業師陳新三老中醫曾說:蒲老早年在棒潼就開創了會診之風,為融合傷寒與溫病學派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消除門戶之見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先父在給我的信中,以及與我的日常談話中,多次談到關於門戶之見的看法。


他說:由於時代關係,中醫的門戶之見根深蒂固。


現在時代不同了,年輕一輩應該和睦相處,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這些教導,至今言猶在耳。


他在北京工作近廿年,醫德風範,至今仍為同道贊許。


在他譽滿全國之時,猶謂;


如果把醫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者。


我經常翻閱如《中醫雜誌》之類醫學雜誌,發現有些公社醫院的中醫,業務水準也是相當不錯的,基層大有人才!


對於同道中人,如章次公、冉雪峰,秦伯未、岳美中、任應秋,李翰卿等諸先生,他認為他們各有所長,風雨一堂,切磋砥礪,取長補短,其樂何如。


岳美中前輩曾手書一律贈我父親,我愛其文詞佳麗帶回梓潼,可惜被毀,我僅能記得其中幾句:愛憐真至友兼師,得相追隨遂所私。


削吾點堊常揮斧,青囊乏術負深期……由此可見友誼之深。


記得我和兄長志忠,都曾要求能在他身邊學習,他說:易子而教最好。


志忠跟李老(斯熾),你跟陳新三,都不錯。


李老係四川名手,陳新三有多年臨床經驗,跟他們同跟我學習一樣。


他對於子女從不偏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5:23 | 只看該作者

先父對病人,無論其職位高低


都是一視同仁。


他曾批評一見高乾來診,就是人參、鹿茸的作法,認為這不僅浪費國家錢財,而且是害人害已。


他說幹部、平民都是人,幹部之病和常人之病並無二致。


有一次他給周總理看病,藥費僅幾分錢而療效很好,周總理十分欣賞這類便宜而有效的方藥。


一九七五年四月,先父臨終前對我說:我一生行醫十分謹慎小心,真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學醫首先要認真讀書,讀書後要認真實踐,二者缺一不可。


光讀書不實踐僅知理論,不懂臨床,盲目臨床,不好好讀書是草菅人命。


你要牢牢緊記!


我的一生就是在讀書與實踐中度過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5:42 | 只看該作者

回憶吳棹仙老師


唐玉樞

吳棹仙小傳


吳棹仙(18921976),名顯宗,四川巴縣人。


幼承庭訓,攻四書五經兼習醫學。


青少年時代曾先後就讀於重慶巴縣醫學堂、重慶官立醫學校,重慶醫學研究會公立醫校、重慶存仁醫學校,精研醫學經典,深得內江名醫王恭甫器重。


後從針灸大師許直乃(立衣旁)遊,得子午、靈龜針法秘傳。


為求中醫學術之生存與發展,自奉克儉捐資,先後創辦重慶國醫藥館、國醫傳習所、重慶中醫院、巴縣國醫學校、蘇生國醫院、重慶中華醫藥科學講習所等,深受醫界贊許。


建國後,任教於重慶中匡進修學校,出任過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院院長以及成都中匡學院醫經教研組主任、針灸教研組主任等職,並先後被選為四川省政協第二居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三屆人大代表等。


畢生治學嚴謹,崇尚實踐,經驗豐富,醫理精深,長用經方,執醫業六十餘年,屢起沉屙,為當代知名的經方學家。


著有《子午流注說難》,《醫經生理學》、《醫經病理學》、《靈樞經淺注》等書。


一九五五年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期間,獻《子午流注環周圍》於毛澤東主席,受到主席嘉勉。


除精通醫學外,又工書法,通音韻,精詞章,著有《聽秋聲館》、《性靈集》、《養石齋詩稿》等。


吳棹仙老師出生在叫川省巴縣一個耕讀世家。


父名俊生,對經學頗有研究,因不滿科舉,灰心仕途,中年棄儒從同鄉李同慶公習醫。


學業有成,遂懸壺涪州(今涪陵縣)龍潭場,診余則課子四書五經,兼授醫學,以陳修園公余十六種為教材,命先師誦讀。


如是二年,先師對《傷寒論淺注》正文與注釋,皆能背誦,為以後走上醫學道路奠定了基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5:59 | 只看該作者

一九零五年,光緒帝迫於時勢


廢科舉,興學校,企能勵精圖治。


官府將重慶巴縣字水書院改為巴縣醫學堂,通知各州、縣學生報考,每州縣擬錄取五名。


時值天暑,長江漲水停渡,水退後考試已畢。


由於情況特殊,學校準先師補考,題為學醫為謀生、為濟世而試言其理。


先師一揮而就云;


學醫為濟世而後謀生,並引《傷寒論?自序》: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生等語詳加論述。


主考陳蔚然公嘉而預取之。


復試時,監學唐德府公抽試《傷寒論》第六條,先師不僅背誦了第六條正文,而且將注釋亦全部背誦,結果名列前茅,得優先錄取。


入學後,先師埋頭苦讀,爭分惜秒,不事冶遊。


時重慶風光秀麗,市場繁華,但先師從不涉足其間,即令節、假日也在學堂圖書室中,先後流覽了清朝二百餘年間刊行的五十四家醫學叢書。


一九零八年考試,全校學生成績皆優,首批結業。


府官詳閱試卷後,嘉獎該學堂,以每張田契加四厘銀子為該學堂經費開支,遂改名為重慶官立醫學校以培養師資,先師又升入師範班。


其時,課程有《內科》、《外科》、《內經》、《傷寒》、《金匱》、《診斷》、《藥物》,還有《新內經》(相當於現代的生理學、解剖學),任教者則為當時省內秀才或儒生而精醫之名流。


學校尊師重道,課堂講授,秩序井然。


先師對講授《內經》有多處不同看法,均寫成質疑論文,與好友彭篤生等共同討論分析,直到深刻理解為止。


該校附設有治療所,在老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都要在治療所實習。


應用理,法、方、藥,辨證論治。


正確者,發給合格證,差者繼續跟師臨證。


先師常說:這種帶徒方法最好,理論聯繫實際,不致出現學醫三年,便謂天下無病不治,及至臨證三年,又謂天下無藥可投的情況。


一九一六年,重慶員警廳在學院街天符廟對開業醫生考試,合格者二百零二人中,先師名列第三。


捷傳家中,其祖父海帆公喜曰: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吾家繼起之秀也。


從此,先師正式行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56:14 | 只看該作者

救死扶傷 醫德高炤


先師六十餘年的醫事活動中,員感人的是他高尚的醫德。


他常以危而不救,何以醫為自問,傾全力救死扶傷,決不挾醫技以謀私利,至今為人所傳誦。


一九一八年,先師與醫學堂師範班的幾位優秀學生集資,在軒岐公所附近開設了雙桂堂藥店。


時值暑天,溫病肆虐,死亡者甚眾。


先師便與名醫王恭甫輪流在該店坐堂施醫。


該店宗旨在濟世活人,診者分文不取,貧病不支者,施之以藥,故一時門庭若市,前來應診者甚眾,活人無算。


先師雖收入減半,但淡泊生活,恬然自樂。


殊知,民元以來,軍閥混戰,墨吏成風。


雙桂堂這爿濟人小店也難逃厄運。


兵匪荷槍借款,汙吏尋機勒索,苛捐雜稅,名目繁多,雙桂堂滲淡經營僅兩年就只好關門大吉了。


先師步入社會就感到它的黑暗,曾有《重陽感賦》一首記其事略: 重陽風雨吏催租,敲斷何堪到苦儒。


國事步艱兵盡匪,民權墮落主猶奴。


十載乾戈天下瘦,一行雁字眼中徂。


安能覓得桃源路,薄蕩漁舟一事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2:17 | 只看該作者

此後,先師在重慶國醫藥館、光華國藥公司、永生堂等處行醫


先師診病,無問貧富貴賤,一律以來診室先後為序。


有時一二富商要求提前,則應買特號或拔號銅牌一枚,其診金相當於一般診金的五到二十倍。


先師常云此是千人吃藥,一人給錢。


隨將所得施濟於人,常在貧病者處方上角書記棹仙賬字樣。


當病人得藥時,熱淚縱橫,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三十年代初,一個冬日的深夜,細雨綿綿,寒風刺骨。


先師出診後返回冉家巷寓所時,見一中年男子,衣衫襤樓,病臥在地,切其寸關尺脈俱無,幸太谿脈尚存,乃就處取金針刺之,俄頃乃蘇。


復取熱薑糖水服之而起,再饋贈所攜診療所得。


男子熱淚滿眶,對先師連稱神仙、神仙而去。


在我跟隨先師期間,見先師對病人總是和藹可親,從無疾言厲色,故無論貧富貴賤,尊卑長幼,都樂與談,這對他搜集病史資料,作出正確診斷,不無幫助。


他常說:出診乃中醫之傳統美德。


故從不以名醫自居,無問院內院外,街頭鄉間,凡有延請必至。


一九六五年在溫江縣農村巡迴醫療時,他已七十三歲高齡,因忙於診治,飯常常熱了又涼,涼了又熱,直到診完病人方才就餐。


先師謝世後,好友謝慕沙先生曾撰吳棹仙墓誌銘謂:先生醫術,世或可企及,而醫德之高,則人所尤難能者。


此確非溢美之辭。


先師平生勤朴,除基本生活用度外,余皆用以辦醫院、興學校,濟困扶貧。


雖為一代名醫,去世之後,家中竟毫無積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2:33 | 只看該作者

面對逆流 奮起抗鬥


先師平素溫文爾雅,從不與人相爭。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旗幟鮮明,無異沙場猛將,英勇頑強。


一九二九年,國民黨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了余云岫之流的所謂廢止舊醫以掃除醫藥衛生之障礙案。


消息發佈後,全國醫界群情激憤,民怨沸騰。


當時中醫雖眾,但皆各自開業,向無組織,形同一盤散沙,斗爭甚不得力。


先師睹此現狀,奮然而起,四處奔波,聯絡同道,很快就成立了重慶市中醫藥聯合分會,大力開展宣傳活動,與余云岫之流作殊死斗爭。


其時,《商務日報》影響甚大,先師偕同人與之交涉,利用該報週末一版篇幅,辦起了《醫藥週刊》,先師以虎溪非漁子為筆名,擔任主筆,宣傳祖國醫學之是,痛斥余氏謬論之非,一時暢行省內外,爭相傳誦。


余云岫著文云:《內經》東方生風,東方是日本,並非是造風之所,以此知《內經》東方生風之說為不經也……先師著《東方生風辯》一文,針鋒相對,痛斥邪說,並將論文直寄余氏。


余又云《傷寒論》陰陽二字不科學,什麼太陽,太陰,之為二字,有何用處……先師又著文斥之,再將長文寄余氏。


當年的《醫藥週刊》上有燈謎數則,為:日蝕,月蝕,大端陽,以《傷寒論》句和藥名破。


日蝕、月蝕句是太陽,太陰,日月有病,天地必然昏暗,暗指當時社會黑暗。


後句是指他(余云岫名岩)背離人民意志,必然要從岩上絆下(半夏)來。


在全國人民的抗議下,國民黨當局不得不取消議案,斗爭取得了勝利。


全國中醫藥界歡欣鼓舞,認清了反動政府的真面目,認識到團結斗爭的力量大。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斗爭中,先師是有一定功勳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2:48 | 只看該作者

治學嚴謹 一絲不苟


先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不僅都能原文背誦,且字斟句酌,做到瞭解經字字有出處。


如一九六零年他所著《靈樞淺注》共三十八篇,二十餘萬字,以解字、釋詞、釋義為凡例,頗為精要。


今錄幾段如下,以饗讀者。


《靈樞淺注?九針十二原第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3:04 | 只看該作者

[解字]


閇。


考諸字書,都無閇字音義。


梁《玉篇》載之,為俗閉字。


竊疑之、惑之。


夫《靈樞》古經醫籍,甯容有俗字入開宗明義之篇耶?



果如《玉篇》所言,則俗之為言者,庸也,常也。


他書中亦當層見疊出者矣,何僅《靈樞》獨此一字哉!


以閇為閉,《玉篇》誤矣。


余嘗細味《靈樞》經文,閇而曰決,必瀦水之門,水性趨下,門其形而下共聲,下亦義也。


復遍閱門部諸字音義,《正字通》詁閘宇云,漕艘往來,臿石左右為門,設版瀦水,時啟時閉以通舟。


永門容一舟,銜尾貫行,門曰閘門,河曰閘河,謾閘官司之。


《廣韻》閘為古盍切,《集韻》閘為容盍切,盍與盇通,有去入二聲,進悟閇為閘之本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3:21 | 只看該作者

《靈樞淺注?本輸篇第二》


[解字] 俞:此一字有三音,音不同,義亦各別,分言之如下。


(一)云俱切,音臾,通作愉。


《禮記》男唯女俞,有內應外達之義,《論語》情愉如也。


注:和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3:37 | 只看該作者

(二)音輸,與輸音義並同


《左傳》載: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外而內,補其不足。


與此篇名本輸,言天者求之本,天生萬物之本質,輸之於人之四未,亦自外面內,補其不足。


俞與輸通,讀平聲,俞即輸之本字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3:52 | 只看該作者

(三)音戍,乃輸之去聲,孔穴名也


俞讀去聲,指一穴位而言。


本篇云:所溜為滎,所注為俞。


五藏五俞,大淵、大陵、太衝、太白、太谿,亦三焦所止為原之處。


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藏,亦有男唯女俞,內應外達之義。


脈會大淵,有來有去,皆在一隅,與五藏六腑,概括各經脈數穴而言者不同,故人迎動脈,秋喻在膺中,亦指教穴而言。


腧與俞一為廣義,一為狹義。


注《靈樞》者,搜《康熙字典》者,將腧俞二字混為一談,有乖經旨,特此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2:04:09 | 只看該作者

《靈樞淺注?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釋詞] 虛邪:東南西北,春夏秋冬,辟之有時,統名虛邪。


分言之有微邪、賊邪之類。


如春日起西風,夏日起北風,此金來克木,水來克火。


請言賦邪,如秋日起東風,冬日起南風,則我所能制者,此為微邪。


且有匹正四隅之分,如春夏之交,起西北風,夏秋之交,起東北風,秋冬之交。


起東南風,冬春之交,反起西南風,皆為虛邪。


正邪:四正四隅,名曰八正。


風從正面來,以天之六元起之。


太過而病人也,為六淫之正邪。


合乎四時生長收藏者,則為四時五常之氣。


太過而病人,客於三陰三陽者,謂之六淫,皆正邪之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8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