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在為何師代診期間,我每天下午又代授《內經》。
由於有感於何師講張、馬合注本,學生不感興趣的教訓,我在教課時改弦更張,又用了胡螢甫的《內經校義》,羅東逸的《內經博義》和姚止庵的《素問經節解》為學生課外讀物。
結果學生比較歡迎,既不為繁文難句所阻,又覺得興趣橫生。
次年春節後,何師哮喘又發,又委我代講《金匱》。
我因對《金匱》研究不夠,所以又用《金匱心典》為教本,《金匱玉函經二注》和《金匱方論本義》為輔助書,認真備課。
因細考《金匱》中有臟腑經絡生剋制化的認識,同時還有一部分傳染病摻雜其中。
因此,一面備課,一面又寫成「生剋制化在《金匱》中的運用」和「《金匱要略》內容簡介」兩文,在正課開講前先作了兩個精簡的報告,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消除了畏懼感。
《金匱》中有「陽毒之為病」一條,歷代醫家都沒有確實的辨病。
我結合臨床經驗進行研究,認為中醫通常說的爛喉痧即是其病之一。
本病特徵是發高熱,咽喉劇痛,易化膿,舌如復盆,全臉紅疹帶腫,與《金匱》中「陽毒之為病」條文相適。
我主犀角地黃湯加升麻、大青葉、板藍根,溫度不降佐紫雪丹、至寶丹等,同時用西牛黃吹喉,良效。
當時我以此解釋陽毒,學生疑信參半。
恰為時不久,鎮江流行爛喉痧,洪仁醫院斷為猩紅熱,取本人用方良效,大家方信而無疑。
自為何師代講《金匱》以後,一九二四年,我就婚蕪湖,遂就蕪湖開業。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我舉室西遷至漢口生成裏設診。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軍進入田家鎮。
我行年四十,再度西遷入蜀,在萬縣設診十餘年。
全國解放後,一九五三年我在萬縣衛生學校擔任醫學史教學,編寫《中國醫學發展史概況》教材。
一九五六年我由萬縣奉調來成都中醫學院至今。
初任學院婦科和《金匱》兩門課程的教學,編寫婦科和《金匱》的教材,後又專任學院附屬醫院的婦科主任,堅持臨床。
爾來四十四年,雖歷盡人問滄桑,但在悠悠歧黃路上,我堅守袁門家法,力求廣取各家之長,而又不墨守成規,對於許多醫界治療尚感棘手的疑難病症,則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又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終於有所收穫,有所前進。
在理論上,我恪守辨證論治,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古代醫典提供的正確原理和本人經驗,返博為約,對內科各種疾病歸納為活血通絡化瘀、活血化瘀舒筋軟堅、補虛化瘀理氣,清熱化濕消炎,熄風通絡、疏肝通絡消脹等六種治療途徑,簡稱「內科六法」。
我用以通治腦震盪,腦垂體腫瘤、橋腦失調、靜脈曲張、血栓性脈管炎,雷諾氏病、腦腫瘤手術後半身麻痹、側索動脈硬化,紅斑性狼瘡、高血壓、腦溢血、冠狀動脈硬化、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風濕性心臟病、象皮腿、硬皮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脾腫大,阿迪森氏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炎、腎盂腎炎、腎炎、膀胱炎、大葉性肺炎、急性黃膽肝炎、膽囊炎、白血病、胸膜炎、癲癇、子病、神經分裂症、夜遊症、乳核、胰腺炎、眩暈、腹脹等四十二種疾病,臨床均有一定成效。
對於婦科各類疾病,我又歸納為溫、清、攻、補、消、和的治療六法。
用溫法以溫腎運脾通陽散寒,治療寒性病用清法,以清血熱,熄風潤燥,治療溫毒病和肝陽旺盛或肝火上擾所引起的頭暈目眩等症,用攻法以攻堅消積化瘀,治療子宮肌瘤:宮外孕、卵巢囊腫、乳腺瘤、瘀血凝結等包塊、包括墮胎用補法以補氣血,益腎水、滋養機體、消除一切衰弱症候,用消法以消導軟堅,治療胃腸阻滯,食積內阻,脘腹脹滿或症瘕積聚、乳核等症;
用和法以調和肝脾,治療月經不調,妊娠惡阻,均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至於本人根據《金匱》中的「升麻鱉甲湯」和《溫病條辨》中的銀翹散化裁而成的「鍛甲合劑」、「銀甲丸」用以治療婦科下焦各慢性炎症,均有顯效,曾被衛生部和有關中醫書刊推廣。
以上這些,先後整理成《王渭川臨床經驗選》和《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兩書,已分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另外,在長期臨床和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金匱》一書,雖是古代治療雜病的典範,在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影響,在今天也仍然是每一個中醫學習者的必讀書目,但由於經過歷史上的長期戰亂,原書脫簡錯亂之處很多,加上當時科學發展有限,作者有一定的歷史局限,顯然其中有些理論和藥方已不能適應今天醫學實踐的需要,如照搬成規和原方,往往臨床效果不佳。
因此,又作《金匱心釋》一書,試圖結合個人從醫六十年的經驗教訓,運用現代醫學的成果,對其中的精蕪之處作一解釋,以供學者參考。
當然,人生有涯而知無涯。
醫林涉足,無不如此。
本人從醫六十年所得的點滴成就,恰如滄海一粟,遂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需要。
但我還有志於青山夕照,以現今八十四歲之年為新的起點,爭取為祖國四化再多做一點新的貢獻。
小詩一首,聊表寸心: 詩無寸卷留天地, 醫有三編付繼人。
暮歲但求爭四化, 不辭風雪走風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