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訓走新路】
(二)總結規律,使來自實踐的經驗更加科學化過去,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有些疾病的診斷概念比較模糊,對臨床缺乏普遍的指導意義。
因此,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總結,對於提高醫療、教學的品質,可能會起到較好的作用。
例如,疳症是兒科四大證之一,其涉及的範圍頗為廣泛:它不僅是營養不良的一種現象,而且是多種疾病的綜合反映。
不但病因復雜,且命名繁多。
歷代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概念亦不夠清楚,分類方法更無統一標誌。
有的以臟腑分類,如心、肝、脾、肺,腎的五臟疳;
有的以症狀分類,如疳渴、疳腫等》有的則以病位分類,如眼疳、鼻疳、牙疳等也有的以病因分類,如蚵疳、哺乳疳等等。
從臨床實踐中,看到的疳症症狀是錯綜復雜的,很少以獨立的症狀出現。
為此,我們做了五百三十三例各類疳症的臨床觀察,並從病因調查、症候分類,診斷依據、治療法則以及合併症的產生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在五百三十三例中,屬於餵養不當的有三百零五例,占57%(其中包括過多的營養);
由於病後失調的有一百七十一例,占32.1%;
屬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五十七倒,占10.7%。
說明古代醫家指出的「諾疳皆脾胃為病」的論點,是符合實際的。
我們將各類症候的表現和不同疳症的名稱,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結合患兒的臨床特徵,把疳症列為三大類證:一為形體比正常兒消瘦,食欲不振,大便欠調者,本組中有一百九十六例,占總數36.8%,屬疳之初期,稱為「疳氣」症,其病機一為脾胃失調,二為能食不充形骸,肚腹膨大,甚則青筋暴露,形如橄欖,多有合併腸寄生蟲者,有二百五十六例,占48%,名為「疳積」症,其病機屬脾虛夾積,虛中夾實三為極度消瘦,狀如皮包骨頭者,有八十一例,占15.2%,乃疳症之晚期,診為「乾疳」,病機為氣血津液虧耗。
在治療上,「疳氣」以和為主,「疳積」消補並施,「乾疳」則以補為主。
合併症屬本病的兼證,不作病名分類。
如口疳為心脾積熱,服疳為肝陰不足,疳腫脹為脾虛氣弱、水濕滯留等等。
雖然還很不成熟,但對臨床醫療總結經驗,尚有一定指導意義。
又如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治療,各地均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在病因方面,中醫學者認為屬於溫病學說的「暑溫」範疇。
按溫病的傳變規律,一般均由衛及氣,由氣入營入血。
而本病特別是重症病例,發病急驟,往往起病即見昏迷、抽風等營血症狀,如沿用衛氣營血辨證,則難以合拍。
且急性期與恢復期、後造症期的病因機理,亦無統一的認識。
因此,對本病的病因機理,形成了階段之間的割裂,對醫療教學亦帶來困難。
為進一步探索本病的發病機理及其辨證治療規律,有意識、有目的地對一百二十一例「乙腦」急性期及一百三十五例恢復期和後遺症期的病例進行了全面觀察。
根據「乙腦」急性期所出現的高熱、昏迷、抽風三太主症,恢復期、後遺症期的不規則發熱、意識障礙、吞咽困難,失語阻及強直性癱瘓,震顫樣抽動等症狀,均具體表現了熱(發熱)、痰(意識障礙和顱神經症狀)、風(抽風)等三大症候。
而熱、痰、風三者又互有聯繫、互為因果。
如熱極可以生風,風動生痰,痰盛生驚,它既是症候,又屬病機。
雖然三者之間可以同時存在,但必有主要的一個方面。
不過,急性期的熱、痰、風證,實者為主;
恢復期,後遺症期的熱、痰、風證,則以虛者為主,或虛中夾實。
為了進一步明確辨證,又將急性期熱證,按其不同的屬性,分為溫、熱、火三個類別,痰證為意識障礙,其狂躁不寧者為痰火,深度昏迷者為痰濁。
風證中頭痛項強,有表證者灼熱無汗為外風,驚厥反復發作,持續不止而有汗者為邪硝心包、肝風內動之內風。
恢復期及後遺症發熱,有陰虛和陽虛兩點(感染性發熱例外),強直性癱瘓為風竄絡道,震顫樣不自主動作的抽風為虛風。
對吞咽用難、失語、癡呆者均列入痰濁症。
通過多年的宴踐證明,運用熱,痰、風理論,指導「乙腦」的辨證施治,似有一定的規律性。
對今後進一步探索其機理,也提供了初步的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