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之路】

 關閉 [複製鏈接]
62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2:55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用藥,別具匠心


講究炮制及處方用藥注意藥物間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等關係。


入煎劑用時常注明某藥與某藥同炒,或某藥與某藥同打爛,其藥物伍用頗有「藥對」之意。


有的取古方,經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臨證經驗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頗具匠心。


如香豆豉與焦山梔同炒,取梔子豉湯之意,清胸膈之熱;


厚朴和川連同炒,黃連之寒監製厚朴之溫,意在寬中行氣,苦以燥濕,小枳殼與苦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於肺失宣肅咳喘之證;


大豆卷與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瀉虛熱之功,綠茵陳與焦山梔同炒,取茵陳蒿湯之意,有清利濕熱之力;


桑枝與絲瓜絡同炒,宣痹以通絡,建澤瀉與赤苓皮同炒,兩者協同,建脾以利尿;


松子仁與大麻仁同炒,兩者協同,甘潤和中,潤腸通便;


全瓜蔞與薤白頭同打爛,仿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意,有寬胸通痹之功。


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藥之經驗,今天仍可師可法。


善用藥物粉劑裝配膠囊使用,與湯劑同服。


有的藥物入煎後,破壞有效成分,影響藥力發揮;


有的藥物價值昂貴,入煎需量大,有浪費之嫌,或患者也苦於負擔過重;


有些藥物不宜入煎者,多裝入膠囊,隨湯吞服。


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節約藥材,又能充分發揮藥效,簡捷、方便、價廉,利民利病,又開闢了新的給藥門路。


據不完全統計,僅《泊廬醫案》一書,使用膠囊裝藥隨湯同服者,達七十五處之多。


汪逢春先生常視病情出入,選定多種配方以隨機應用。


如治療濕溫病供選配方;


羚羊角尖0.3克,太乙玉樞丹、白蔻仁各0.6克;


白蔻仁、太乙玉樞丹、酒軍各0.6克,白蔻仁0.6克,生熟大黃各1.2克;


香犀角、白蔻仁各0.6克,香犀角、真鬱金各0.6克,酒軍、白蔻仁各0.6克。


此多種配方,皆分研細末,裝入膠囊,隨湯藥分兩次送服。


鎮驚熄風,常以琥珀抱龍丸,太乙玉樞丹各0.6克,薤白頭1.5克,研細末,裝小膠囊中勻二次送下;


妊娠惡阻,飲水即吐者,以明礬、食鹽各0.3克,裝入膠囊內服用,嘔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枯礬、食鹽各0.3克,裝入小膠管內服用,食後上泛者,落水沉香0.3克、白蔻仁0.6克、食鹽0.3克,共研細末,裝入小膠管內同服。


其中食鹽以用大粗鹽研細為好,精制鹽、再生鹽不用。


因這兩種鹽服後舌根有澀感,不舒服,食鹽不要炒用,如炒成胡鹽,服之墜氣。


泄瀉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品質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細末後,裝入膠囊,隨湯服下。


又凡口中黏膩苦澀者,可用蓮子心,沉香,食鹽各一分,裝小膠囊吞服效好。


由此可見,其配方 十分靈活,視病情而定,可謂變通有方,圓機活法。


喜用曲類。


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療腸胃病應用曲類自不待言,對一些雜病的恢復期,善後調理時尤多於方中加入曲類藥物,意在振奮胃氣,開胃進食,增強體質。


善用藥物鮮品。


常用鮮藿香、鮮佩蘭、鮮枇杷葉、鮮菖蒲、鮮荷葉、鮮佛手、鮮西瓜翠衣、鮮蘆根、鮮檸檬皮、鮮竹葉、鮮煨薑等。


鮮品有乾品不可比的優點,一些輕宣疏解藥物,鮮品芳香之氣較大,取其芳香化濁之力較強。


鮮品其植物精汁尚較豐富,汪逢春先生認為暑溫證及溫病滋陰尤以鮮晶效佳。


成藥入煎劑。


中成藥取其適量入煎劑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協同或佐藥的作用,又可以彌補單純湯劑的某些不足。


用湯劑以解決主要矛盾,丸藥入煎可解決次要矛盾,有主有從,並行不悖。


常用入煎中成藥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朮丸等,不一而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3:16 | 只看該作者

注重醫德,從不宣傳自己


汪逢春先生注重醫德,對於同道不貶低,不攻擊。


嘗遇病人經前醫治療不效者,也積極想方設法扭轉病勢,一旦無望,也不發怨言,不找藉口推卸責任。


他嘗說,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噓,等於自我報復,結果必將一敗塗地。


他從來不宣傳自己,即使《泊廬醫案》之刊行,也是「務求其實用,毋事虛飾」。


將「普通門診所錄方案之有效者,略分為內、婦、兒三科,簡單分類,以便仿閱。


」「意在存真,非為立言著說。


」他從不登廣告。


記得曾有一學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診的廣告,他知道後非常惱火,對該生嚴加申斥,並告之以後絕不可如此。


他說,我個人是不主張自我宣傳的,至於技術高低,群眾會給以正確評價的。


汪先生嚴格要求學生,雖已考取執照,有的仍不許其掛牌開業,需要再現察一段時間,並囑其小心從事,遇有疑難多向別人請教,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導學生,討論病例,不分中西。


在西河沿行醫時,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則停診,討論病例。


凡遇疑難大症,有時也邀著名西醫劉士豪、方石珊、汪國楨一起討論研究,學生們恭聽記錄。


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時婦科會診常請林巧稚、田鳳鸞,皮科請趙炳南,他常說不能抱殘守缺,孤陋寡聞。


定期舉行同硯小集,地址在椿樹三條荀慧生宅。


每週一、三、五講課,聽講者達二十餘人。


講《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及《醫案分析》等。


他最佩服清?徐靈胎,認為其文筆犀利,脈案清爽,可師可法。


指導學生到西鶴年堂看標本、實習制藥過程;


到窯台去看鋸鹿茸,天壇復泰參茸莊去看制茸。


他常說,自古醫藥不分,醫生必明藥物製法,這樣才能心中有數。


什麼叫酒炒當歸、吳萸製黃連,前胡為何用麻黃水炙等,明乎此,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3:35 | 只看該作者

汪先生一生信佛


喜讀書,二者常結合在一起,自來京住在江蘇會館起,題書齋曰「五斗齋」。


每早五時起床,即讀佛經、打坐(氣功)、讀醫書。


每天食飲定量,作息按時,雖忙而不紊。


臨終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毫無痛苦。


一生中收藏圖書甚豐,且喜愛古玩字畫,故後書籍歸漢文閣,字畫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生前曾與龐敦敏(細菌學家)、韓世昌(昆曲家)等有詩文酒會的組織,每逢生辰、忌日舉行,一方面 消遣,一方面討論交流對時事的看法,這是一種民間的愛國行為。


當時政府在公共場所均懸有「莫談國事」字條,而一些愛國憂民有志之士,均利用各種機會聚會交換意見。


如一九二九年對付汪蔣政府取消中醫的斗爭,也是利用這種形式發起的。


他有子名孟涵,雖不以醫名,但為文史界知名之士,生前供職中華書局為編審。


他的弟子很多,現尚健在者有吳子楨(原同仁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少章(北京市第四醫院中醫院主任)、李鼎銘(北京市中醫院婦科老大夫)、李君楚(原宣武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昌(原東四產院中醫老大夫)、王植楷、王華昌(廣渠門醫院中醫老大夫)、謝子衡(原平安醫院中醫科老大夫)、趙紹琴(北京中醫學院教授)等。


(謝海洲 胡蔭奇協助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3:54 | 只看該作者

徐小圃先生治學二三事


江育仁

徐小圃先生小傳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


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弱冠時即出而問世,並名揚滬濱。


後得山陰祝味菊先土善用溫陽藥的經驗,運用傷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藥果敢審慎,屢起沉屙。


晚年醫名更著,求診者日盈門庭。


積數十年的實踐經驗,對於中醫兒科學術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徐小圃先生初受業其父杏圃公,弱冠時即懸壺問世,為當代著名的兒科專家,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獨具創見的學術思想,尤以擅用溫藥而名噪海上。


先生能廣用傷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於認病辨證精確,處方善以化裁,配伍靈活,因此,經先生起沉屙、愈廢疾者,實不遑計之。


特別在晚年,求診者日盈門庭,其中不少險逆病例,先生雖明知其險而難治,猶必殫精竭慮,為之立方而後安。


使獲救者不以為喜;


即致不治,亦不辭怨謗,從不肯隨俗俯仰,一切從求實出發。


嘗謂:「醫乃仁人之術,既要有菩薩的心腸,又要有英雄的肝膽。


」此語實為繩醫之座右銘也。


先生及門弟子,遍及海內。


哲嗣仲才、伯遠,均克紹箕裘,能傳衣缽,亦上海之現代名醫。


余負笈上海中國醫學院時,從先生游,臨證未及一載,「八?一三」事變爆發而終止實習,未能深入堂室,迄今常引為遺憾。


所得者,僅屬徐帥之萬一耳!


故自慚所學者,有若小巫也。


從主「清」到主「溫」徐老在行醫之初,也曾偏重於「小兒純陽,無煩益火」,「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以及以「小兒熱病最多」為指導思想,所以治療用藥方面,是按溫病學的理法方藥為準則的。


後來,卻一躍而轉為外感廣用麻、桂,裏證重用薑、附的崇尚《傷寒論》的一方一藥。


這是為什麼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4:16 | 只看該作者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先生的一位哲嗣,正在嬰幼兒時期,有一年的夏季,患了「傷寒病」。


徐老親自為之診治,但病情日進,惡候頻見,幾瀕於危,盒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


當時,家屬及諸親好友,均向徐老建議,曷不請其道友祝味萄先生會診一決?


徐老慨然歎曰:「我與祝君雖屈莫逆之交,但學術觀點不同,他擅溫陽,人稱『祝附子』。


今孩子患的是熱病,若祝君來診,莫非溫藥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


」又逾日,患兒幾將奄奄一息,親友竭力敦促,與其束手待斃,何妨一試究竟。


徐老至此,當不固辭,但亦無所抱望也。


迨祝老診畢處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藥就是附子。


徐老即閉門入寢,等待不幸消息報來。


而祝老則為之親自煎藥,守候病榻,自己奉藥喂灌,夜未閉目,以觀察病情演變。


至東方拂曉,患兒身熱漸退,兩目張開,吞藥服湯可自動張口。


再給米湯喂服,已表示有饑餓之感。


及至患兒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盒家無不欣喜自慰。


徐師母即至徐老寢室,敲門報喜。


當徐老聽到門聲時,即躍然而起,急問「何時不行的」?


迨啟門見其老伴臉帶春風,喜形於色,並告以病已好轉,始知並非自己之所逆料。


乃同往病室,細審病情,與昨日之情況,竟判若兩人矣。


再回顧榻旁,祝老鼻息濃濃,安入夢鄉。


雖由衷感激,亦不敢擾其清夢。


於是含笑回房,加高其枕,坦然無憂地睡其大覺。


徐老在其孩子完全恢復健康後,百感叢生,謂其家屬曰,「速將我『兒科專家』的招牌拿下來,我連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裏夠得上這個『兒科專家』的資格!


我要拜祝兄為師,苦學三年,學成後再開業行醫不遲。


」意頗堅決,竟親自登門執弟子禮。


祝老既驚又敬,扶之上座,曰:「我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片面之見,兄之治學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將何辭以對?


若對我祝附子有興趣的話,今後將與兄切磋,相互取長補短。


今如此稱頌,則將置我於何地耶!


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長後學醫,吾必厥盡綿薄,誓不負老兄之厚望也。


」所以其哲嗣仲才,伯遠後來均受業於祝味菊先生門下。


從此,小圃先生即由清涼派轉為溫陽派而名著當時。


這就是先生在學術思想演變的一段歷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4:34 | 只看該作者

強調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凡是學者的鮮明學術觀點,都是從實踐經驗中得來的結晶。


徐老擅長溫陽,處處以衛護人體之陽氣為重,這與他平時所診療的物件有密切的關係。


記得我在隨師臨證時,絕大多數求診患兒屬於久病失治或輾轉求治的重危病症,其中又以陽氣受損、正不敵邪的脫閉症侯者多,所以在處方中相應地常常使用溫陽扶正法則。


然先生雖得祝味菊先生運用溫陽藥的經驗,但師其法而不泥其法,創立了自己使用溫陽方法的獨特經驗。


關於小兒的機體特點,歷來就有兩種不同認識。


《顱囟經》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


《小兒藥證直訣?序言》也說:「小兒純陽,無煩益火」,《臨證指南醫案?幼科要略》又強調了「繈褓小兒,體屬純陽,所患熱病最多」之說。


據此認識,在治療小兒疾病時,宜用清涼力避溫陽藥物。


但亦有不少兒科學者,對純陽之體的學說抱有相反的觀點。


如《保赤存真》的作者余夢塘云:「真陰有虛,真陽豈有無虛……此又不可徒執純陽之論也。


」羅整齊在其《鮃溪醫論選》中論及小兒機體特點時也說;


「小兒年幼,陰氣未充,故曰純陽,原非陽氣之有餘也,特稚陽耳!


稚陽之陽,其陽幾何?


」他們在治療上主張以扶陽為主,稱為溫陽學派。


這兩種不同的學術見解,形成了兒科領域中「以清為主」和「以溫為主」的兩大學派,至今在兒科領域仍有著深刻的影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4:54 | 只看該作者

小圃先生從小兒機體「肉脆、血少,氣弱」的生理特點出發


認為「陰屬稚陰,陽為稚陽」,而決非「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純陽之體」,所以他在立論上特別強調陽氣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他非常欣賞《素問?生氣通天論》中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的論述,以及張介賓在《類經附翼?求正錄?大寶論》中提出的「陽化氣,陰成形」、「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熱為陽,寒為陰……熱能生物」、「得陽則生,失陽則死」的觀點。


對這些觀點,他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作了進一步的闡明。


他認為: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全身的動力,在病理狀態下又是抗病的主力,而在兒科中尤為重要。


在治療方法上,他推崇陳復正「聖人則扶陽抑陰」之論,主張治小兒疾病必須處處顧及陽氣,並且善於在明辨的基礎上識別真寒假熱。


所以,他在臨床上善用辛溫解表、扶正達邪、溫培脾腎之陽,以及潛陽育陰等治則;


在用藥配伍中,靈活全面,尤擅於各法之間和各藥之間的聯繫,對於溫與清的結合、劑量輕重尺度等,莫不絲絲入扣,恰到好處。


例如他對桂枝的應用,解肌透表必加生薑,有汗發熱均伍芍藥,無汗表實伍麻黃,項強伍葛根,太少合病用柴胡,清心瀉火合黃連,煩渴除熱加石膏,肺熱,腸熱合黃芩,裏實腹痛合大黃,與附同用以溫陽,與參、耆同用以益氣,與甘、棗同用以補心脾,與飴糖同用以建中,與苓、朮同用以利水,與五味於同用以納氣,與龍骨、牡蠣同用以潛陽鎮驚。


且常喜與磁石共投,加強其潛陽寧心的協同作用。


他還常使用羌活與桂枝合伍,對風寒入絡,頭身體痛之寒痹證,效果卓著。


他對麻黃的應用尤多,凡有肺經見證者多用之。


認為麻黃作用在於開肺氣之閉鬱,故喘咳之屬實者,佐杏仁以化痰,雖無表證,均可用之,反之,表實無汗而無喘咳者,卻並不採用麻黃,因麻黃之發汗解表,需賴桂枝之行血和營,若徒恃麻黃之發汗解表則無益也。


以小青龍湯為例,外感風寒、內挾水氣者固必用,雖無表證而見喘咳者亦常用,隨證加減,尤為靈活。


如無汗表實者,用生麻黃去芍藥,表虛有汗者用水炙麻黃,但喘咳不發熱者用蜜炙麻黃,並去桂枝、芍藥;


表解但咳不喘者並去麻黃、桂枝。


治咳嗽時用五味子,取其五味俱備,非只酸收納氣而已。


新咳、暴咳喜用乾薑散寒,不宜見咳治咳;


久咳不止,則重用五味子;


若咳不暢快者,乃邪戀肺經,五味於則在禁用之列。


痰多加白芥子;


頑痰喘咳,曆久不化者加竹節、白附。


小圃先生在臨證之暇,常諄諄教誨我們:藥不論寒溫,要在審辨證情,正確掌握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桂、麻、附於等雖性溫力猛,易以化熱助火,亡陰劫液,但使用確當,能收奇效。


不然,即桑、菊、荊、防亦足僨事。


關鍵在於用之得當與否,世無明知溫熱偏勝而妄施溫藥者。


若確係風寒表證,因其壯熱而不敢及時投以辛溫發散,反以輕清宣透或苦寒抑熱,則難免貽誤病情。


殊不知發熱者乃正邪相爭之反映,邪氣盛,正氣尚旺,則發熱愈壯,如能及時應用麻、桂,使寒邪得以外拗,不使病邪由表及裏,由陽及陰,祛其邪,亦即扶其正也。


徐老的教導對我們過去畏麻、桂等辛溫藥如蛇蠍的疑竇,豁然如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5:14 | 只看該作者

診病全神貫注,一絲不苟


先生診察小兒疾病時,有個最大的特點,即從進入診室到診病完畢,整整一天(除中間略事休息外)一直是站立不坐的。


他邊問病情,邊望神志,詳細切脈,切腹,聽啼哭、咳嗽,氣喘聲。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在診病時能注意到許多候診患兒的特殊咳嗽和異常的啼哭聲音,一經發現,即不按掛號次序的前後,隨即提早叫入診室,得到優先的照顧處理。


有一次,我正在寫方,開藥未及一半時,先生突令暫停,並令工作人員速將外面候診的咳嗽患兒帶進來先看(徐氏診所大廳內的候診室非常寬敞,有一百數十人的座位,是一般病的候診室,在診察室的外邊有一間小候診室,可容十來個病號,都是病情較重,或者是掛的「拔號」。


候診室有服務人員照料叫號,診察室內亦有專人負責。


病兒按次叫入,診治後從診察室後門出去,秩序井然。


)當時,我很覺突然。


原來,先生聽到室外特殊的犬吠樣咳嗽後發覺了一個白喉患兒,他憑聲識病,對類似病兒立即予以處理,不致延誤病情或傳染給其他病兒。


這件事我至今仍切切懷記,並對我的醫療態度一直起著積極的影響。


他常對我們說:「小兒科醫生,一定要具備幾個基本功,一是看得准,二是聽得清,三是問得明,四是摸(切)得細,缺一不可。


那種認為診治小兒疾病,以望為主,脈無可診的說法,是把四診割裂了。


單憑脈診,固然不足以全面識病,但亦須同樣重視。


」他還風趣地說;


「做小兒科醫生,要有眼觀四處,耳聽八方的本領,但這還只做到了一半;


還有更重要的,是要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顆赤子之心」。


徐老教導語重心長,實為後學者之楷范。


先生對望診,確有獨特之處。


對嬰幼兒呼吸道疾病,凡屬啼哭無涕淚而鼻翼扇動者,為肺氣閉鬱,應首先開宣肺氣。


同時注意口唇舌苔之潤燥,並結合其他各項症候,以辨別其寒熱之真假,然後決定治療決策。


例如肺閉證,咳不揚聲,呼吸氣促,面呈晃白,舌苔淡黃質潤,脈細數少力,四肢欠溫者,有汗用炙麻黃,無汗生麻黃與桂枝同用,並加紫菀、款冬、天漿殼佐利肺氣,附子、龍骨、牡蠣、磁石溫陽潛陽,防其陽氣之暴脫。


使用這一開閉救逆之法則,確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經常運用此法治療先後天不足的重症肺炎,特別在某些病例中出現心力衰竭或早期心衰的患兒,尤感滿意。


用藥後如能聽到咳聲爽利,啼哭時有眼淚流出者,表示肺氣已宣,病情可望由重轉輕,轉危為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5:34 | 只看該作者

過去在徐老處實習時


冬春季節所見麻疹合併肺類者最多,求診者皆為後期危重患兒。


很多病兒除持續發熱並常兼有氣喘痰鳴、喘息抬肩外,舌苔黃膩或灰黑,舌質淡紅有刺,口唇乾燥皸裂,飲水則嗆咳作惡的一系列毒熱熾盛之化火症侯,清熱解毒,保津護陰,固在所必須。


但徐老只要診得脈來細軟,捫得舌苔尚有潮潤,四肢末端欠溫者,則以清溫並用,祛邪扶正之法為治,用藥如黃連、石膏、鮮生地、大黃、天竺黃、烏附塊、龍骨、牡蠣,磁石等。


徐老認為麻疹為陽毒,化火最速,清熱解毒,養陰護津,固屬溫毒證的治療常法;


熱乃火化,煉液成痰,阻於氣道,導致肺閉,關鍵在於「火」之作祟,故雖肺閉,必佐大黃,通達腑氣,導火下行。


此時如用一般宣肺定喘等法,已非所宜。


蓋肺與大腸為表裏,瀉利大腸,乃「上病下取」之意,所謂「揚湯止沸」不及「釜底抽薪」。


烏附塊性溫而不燥,龍、牡、磁石扶正潛陽,證雖屬實熱,而舌唇尚潤,脈呈細軟,肢末欠溫,按小兒病理特點,易虛易實,最易出現厥脫。


夫陰之所生,必賴陽氣之旋運,故少佐溫陽者,取其陽生則陰長之意。


方雖復雜,但主次分明,配伍靈活,對麻疹肺炎毒重正氣將潰的重症病例,頗能見功。


我在以後臨證中,對某些麻疹肺炎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常用此法加重生大黃之量,常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說明徐老之使用溫陽藥和清溫並用之法,確是胸有成竹的。


先生應用附子的指徵是;


精神萎靡,面色晃白,四肢末端不溫,脈息細而軟弱,或大便見溏瀉,小便清等,只需抓住其一、二主證,即可放手應用。


特別出現小便清長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少者,則改用肉桂。


他指出:陽氣者,人身之大寶也,無陽則陰無以生。


在臨證時,如陽虛證端倪初露,即須及時注意,若必待氣陽虛衰,陰證畢具而後用之,往往貽噬臍莫及之悔矣!


介紹幾個常用治則的例案 昔日先生診病,醫案均有留底,余亦積累頗多,惜在日軍侵華時,散佚大半,所存者又經十年浩劫,殘留無幾,因此無法整理其全貌。


幸仲才學兄曾在先生逝世後一年,撰有《徐小圃兒科經驗簡介》一文,以資參考。


這裏,結合我的回憶,略述梗概,以饗後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5:51 | 只看該作者

(一)解表擅用辛溫外感風邪者


邪客於肺,導致肺氣閉塞。


證見壯熱無汗,咳不揚聲,胸高氣急,鼻翼扇動,喉間痰聲漉漉,神識欠慧,啼哭無淚,舌苔白,脈緊而浮,治從辛溫開泄。


藥用:生麻黃,川桂枝,大杏仁、白芥子,製南星,像貝母、竹半夏、橘紅、遠志、生薑汁(衝),蘇合香丸(研細),用鮮石菖蒲煎湯化服。


本證雖由外感風邪所引起,但已成「肺風痰喘」之重症。


痰阻氣道,肺氣閉塞,痰隨氣逆,則喉間漉漉鳴響,肺開竅於鼻,肺閉則鼻翼扇動,咳不暢利;


身雖壯熱,但無汗泄,苔白、脈緊而浮,病機為風寒鬱於肌表,痰濕內阻肺絡。


因病在初起,正氣尚盛,所以使用麻,桂辛溫發散以開肺氣,使邪從外撤,南星,半夏,薑汁溫化痰濕;


蘇合香丸、菖蒲溫開泄濁。


以上防治結合,祛其邪實,亦即保其正氣。


若因其壯熱而用清涼,徒滋邪機充斥,變證迭起,坐失良機,乃醫之過也。


此證多見於冬春季節的嬰幼兒,體質肥胖,病來急暴,以喘咳痰鳴、發熱為主證,臨床多見者為毛細支氣管肺炎。


如其有上述症侯者,均可參考斟酌使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6:10 | 只看該作者

(二)重視扶正達邪麻疹初透患兒


鼻准未顯,透而即隱,壯熱有汗,咳嗆不暢,涕淚俱無,鼻扇氣急,面呈青灰,精神萎靡,作惡便溏,肢涼不溫,小便不黃,輒見痙厥,苔白不黃,口乾不多飲,脈雖數而軟,藥用水炙麻黃、白杏仁、黃厚附塊、活磁石,青龍齒、蠍尾,二味黑錨丹、鮮石菖蒲。


其病機為正氣不支,邪陷肺閉,內風蠢動,屬麻疹之變證。


夫一般麻疹因毒熱內閉者固多見,而因正氣不足,氣陽式微而致疹難透達者亦復不少。


此證面色青灰,便溏、溺色清,脈軟肢冷,雖有壯熱,而見有汗,痧子見而即隱,且頻見抽搐,與毒熱內陷生風者顯屬不同。


故先生以溫陽扶正同宣透並用,止痙不用羚羊而參以潛陽;


氣喘、汗出不溫,當非實邪之喘,所以用二味黑錨丹以溫陽鎮納,不用葶藶瀉肺以免犯虛虛之戒。


且黑錫丹能溫納腎氣,凡真陽欲脫之虛喘,先生最善用之。


在透疹劑中加用附子以溫陽,發中有補,確能達到扶正卻邪之目的。


此外,先生對麻疹之出透與否,不以全身四肢密佈為憑,而以鼻准有無為標誌。


因此,他診視麻疹患兒,必細察鼻准處有無布露,雖周身痧子密佈,鼻准未見者,仍以透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點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達向外,無需再用透發。


余驗之臨床,確如其言。


附此,以記先生診視麻疹之卓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6:27 | 只看該作者

(三)及時溫培脾腎久瀉嬰兒


屢經治療,仍泄瀉不止,糞色淡黃,挾有黏液乳瓣,小便清長,吮乳作惡,神情萎軟,剛匡凹陷,面色萎黃,四肢欠溫,寐則露睛,舌淨少苔,脈濡細,呼吸淺促。


處方用黃厚附塊、上安肉桂、茯苓、淮山藥,煨肉果、煨益智、破故紙、青龍齒、活磁石。


此為久瀉傷脾,脾傷及腎,乃脾腎兩傷之證,氣陽不足之徵畢露,故放手使用溫培脾腎之陽,即助火生土之意。


小兒泄瀉,夏秋季尤多,濕熱瀉固屬多見,而嬰幼兒時期的脾虛瀉亦常見及。


先生常以錢氏七味白朮散為主方,中寒者加炮薑,陽虛者加附子,對脾傷及腎者常用四神。


對泄瀉病中具有舌乾口渴者,必詳辨其傷陰與傷陽之別。


傷陰當見舌光色絳,甚則口舌生糜,傷陽舌苔雖淨而不乾或糙而質潤,且多伴小便清長,口雖乾而不多飲,飲則作惡(此非陰傷,而是脾不健運,液不上承之故)。


腎陽不振,氣失攝納,所以小便雖多,而瀉仍不止也。


此類病兒臨床極為多見,若不及時投以溫培脾腎之陽,則必土敗木乘,可致虛風暗動,導致慢脾風危候。


嬰幼兒泄瀉之死亡於此者,比比皆是。


我在治療嬰幼兒久瀉不止,進食進水即瀉的脾寒瀉時,亦常喜用附子理中湯加生白芍,炙訶子溫中安腸,鼓舞脾陽,使之清陽上升,陰霾自散。


這與補中益氣之升提法具有不同的含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6:47 | 只看該作者

(四)潛陽兼顧育陰幼兒在夏秋之交


發熱纏綿已將一月,熱來起伏,身有微汗,口渴喜飲,尿多色清。


近來煩躁不寧,徹夜不寐,咬齧手指,時伴驚搐,面色有時潮紅,兩足清冷,舌光無苔,脈細數而軟。


處方為黃厚附片、上川連、磁石、青龍齒、天花粉、蛤粉、覆盆子,蓮子心、阿膠、雞子黃(衝)。


本證已顯氣陰兩虛,屬於各種溫病範圍的後期病症,乃溫病之壞證。


余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恢復期,伏暑、濕溫病的後期,凡出現此類症候,均宗先生施以潛陽育陰之法治之。


蓋陰與陽,雖屬不同的兩個屬性,然互有聯繫,互為制約,陰平則陽秘,偏勝則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陰不自專,必得陽而後行」。


此水火陰陽制約的生化規律。


故潛其陽,必育其陰。


潛陽育陰之法,雖非先生獨創,但運用自如,足證先生治法靈活,無固執一法的偏見。


從兒科領域中,很多疾病由於邪熱消爍真陰,產生水火陰陽制化失常,從而導致腎水的虧損,鴟張了心火的亢盛。


諸如出現陰虛陽越的臨床症候,若片面育陰,亦難奏效。


所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


張介賓嘗云;


「有形之火不可縱,無形之火不可殘。


」先生以黃連阿膠湯、定風珠立方,佐以溫下潛陽之品,化裁出入,瀉其有餘,補其不足,其可謂臨機應變,深得要旨。


由於先生忙於診務,沒有專論著述留世,但先生及門弟子遍佈海內,珍藏先生之臨證醫案及深得先生之奧旨者不乏其人,此非表彰先生畢生之業績,而是發揚祖國醫學遺產中的一分寶貴資料。


如能互相獻出,公之於世,則對兒科保健工作者提高學術水準,裨益不少,是所禱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7:09 | 只看該作者

先師蒲輔周的治學精神與醫學成就


高輝遠

蒲輔周小傳


蒲輔周(18881975),四川梓潼人。


三世精匡,祖父尤知名。


十五歲始繼承家學,三年後獨立應診於鄉,後懸壺於成都,聲譽日隆。


解放後,於一九五五年調中醫研究院工作。


傾心中醫事業凡七十餘午,醫理精深,經驗宏富,長於內,婦、兒科,尤擅治溫病,在中醫學術的許多領域內皆有獨到見解,為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和臨床家。


一生忙於診務,未暇從事著作,晚年由其門生整理出版了《蒲輔周醫案》、《蒲輔周醫療經驗》等。


先師蒲輔周,是當代傑出的中醫學家。


在其七十多年的醫學生涯中,以振興祖國醫學為己任,精研醫理,勤奮實踐,兢兢業業,矢志不移,其嚴謹的治學精神和突出的醫學成就,深為醫藥界所敬仰。


現僅就個人從師學習的淺薄體會,簡介其治學精神和主要經驗如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7:29 | 只看該作者

治學謹嚴吾輩師表


先師治學的特點很多,概括起來有如下四點:首先,注重一個勤字。


他在讀書和思考方面是十分刻苦的。


每當淩晨和夜靜的時候,他書桌上的燈光總是準時撥亮,伏案閱讀,孜孜不倦。


並常說,一來這時頭腦清爽,效力最高,二來沒有白天的干擾,精力集中。


就這樣,他不論陰晴寒暑,每天早晚堅持學習四,五小時,幾十年沒有間斷過。


他對所讀之書,還要認真思考,深入領會,吸其精華,棄其糟粕,絲毫也不馬虎。


他要求學生也是同樣。


諄諄教導說:經典著作要精讀深思;


各家學說要博覽兼收;


基礎知識書籍要勤讀牢記。


真正做到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把書讀通弄懂。


他一生不恥下問。


在梓潼時,幕龔老名,謙恭追隨數年不懈,龔老甚為感動,於臨逝世前,授以內眼病秘方九子地黃丸。


他廣泛收集民間有效療法,隨聞隨采。


他交往醫界名流,總是虛懷若穀,善以人之長補已之短,從不存門戶之見,他經常說,學問學問,不但要勤學,而且要好問。


只學不問,無以啟思,只問不學,無以明理。


要有每事問的精神,才能在學識上有所進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7:44 | 只看該作者

其次,堅持一個恒字


他認為,中醫理論深奧,沒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毅力和活到老、學到老的恒心,是不易掌握和領會的。


他每讀一部中醫文獻,無論是巨著,還是中短篇,始終堅持一絲不苟,從頭讀起,一字一句,一章一節,竭澤而漁,不使遺漏。


即使讀兩遍、三遍,也不改易這種方法。


我追隨先師十七年,親眼看到他系統閱讀《內經》、《千金》、《外台》、《證治準繩》、《張氏醫通》、《本草綱目》各一遍,《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寒溫條辨》、《傷寒指掌》和《金匱冀》、《醫學心悟》等兩遍,沒有持之以恆的頑強意志是辦不到的。


他常說:學無止境,每讀一遍,皆有新的啟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8:00 | 只看該作者

其三,要求一個嚴字


他認為,治學嚴謹與否,不僅是科學態度問題,而且是重要的方法問題。


他自己訂立了三條:①好讀書,必求甚解。


見重點,則作好筆記,加深記憶;


有疑義,則反複查證,務求明辨。


不作采菊東籬之陶淵明。


②謹授課,必有準備。


講原文,則主題明確,論之有據,作分析,則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要學傳道解惑的韓昌黎。


③慎臨證,必不粗疏。


問病情,則詳察體認,明其所因,辨證治,則膽大心細,伏其所主。


效法治醫有素之孫思邈。


記得在一次重型乙型腦炎會診討論中,在座同道分析:高熱灼手,胸腹痞滿,已三日不大便,脈沉數,苔黃膩,可下之。


他力排眾議,指出雖有痞滿而不堅,脈非沉實而兩尺滑,苔非老黃而見厚膩,不待下,大便將自行,正當認真剖析,意見漸趨一致時,護土來報,溏糞已下。


同座莫不嘆服。


並稱讚他認證之真確,完全由於治醫的嚴謹,分辨細微處,一症一脈從不輕易放過。


這種高度負責的作風,值得學習和發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8:17 | 只看該作者

對學生要求也極嚴


我曾施治一慢性腎炎患者,腎虛症候比較典型,用六味地黃湯加五味子,菟絲子、枸杞子等。


老師見後,作了嚴肅的批評:你只會用補法,竟忘了補而勿滯。


這使我至今銘記不忘。


在先師的直接指導下,我編寫一部《溫病述義》。


動手寫作前老師即告誡說:任何科學論著都要有繼承性,也要有創造性。


寫溫病學說,首先要繼承溫病學家已有的學術經驗和理論體系,同時要吸取現代成就和自己的實踐體會。


書名可叫述義或輯義。


在編寫過程中,我查閱文獻,選擇素材,綜合資料,一邊撰稿,一邊討論,一邊修改。


而每一章節,先師都要親自審閱,認真指點,損益取捨,細心切磋琢磨。


比如論據是否正確,引書是否可靠,辨證是否合理,施治是否切病,文字用語是否通順扼要,一一加以詳盡的批改,鼓舞我不怕困難,不惜精力,通過六次修訂,三易其稿,使我不但掌握了習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了獨立的治學能力,也提高了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這部著作,反映了先師溫病學術思想的特點,傾注了他不少心血。


最後,落實一個用字。


他認為,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如果只學不用,讀書雖多,亦不過埋在故紙堆中,縱然發為議論,多是章句之學,作古人的注腳而已。


所以,他極力宣導,學理論是為了用理論和發展理論,這也是他做學問的精到之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8:38 | 只看該作者

理論精湛成一家言


周總理曾多次說過:蒲老是高明的醫生,又懂辯證法。


短短兩句話,評價何其高!


先師之所以高明,主要表現在他既是富有實踐經驗的臨床家,又是懂辯證唯物論的中醫理論家。


他稱讚中國醫藥學是東方文化精粹的一部分,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


《內經》、《傷寒論》等經典醫籍,是中醫理論體系以辯證法為內核的結晶,必須認真繼承和發展。


他反對那些認為中醫只有經驗,沒有理論,不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


他還說,《內經》的基本理論是科學的理論;


《傷寒論》遵循《內經》的理論指導實踐,總結和提高了中醫的理論體系。


可見他對這兩部典籍有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並對其中一些理論問題作了精湛的闡發。


他珍視祖國醫學經典,祟信其理論價值,又從不抱殘守缺,故步自封。


他對《內經》的解釋,不落舊注家的窠臼。


例如:對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和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看法,擺脫了冬日受了寒邪至春病溫的伏氣論點,而從冬不藏精比類悟出,冬失固藏和冬病傷寒之人,其氣必虛,則春日邪之所湊,自然容易病溫。


焉有寒邪伏藏如此之久而不病,由冬曆春始發的道理;


即使用潛伏期解釋也屬牽強。


對治病必求其本的認識。


他作了深入發揮,提出處理辨證求本的幾個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11:38:53 | 只看該作者

(一)辨證求本


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人是統一的有機體,認識疾病的本質,往往從整體較之從局部認識為準確。


任何疾病的局部症狀,都與整體密切相關,不能片面地只注意局部而忽視整體。


他治療一例尿閉和一例尿失禁,從局部症狀看是不同的,但從整體看均為中氣不足,可見症狀是現象,中氣虛才是本質,故都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而取得相同的效果。


若只見尿閉則利,不禁則澀,而不求其本,則去經旨愈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6 , Processed in 0.12596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