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用藥,別具匠心】
講究炮制及處方用藥注意藥物間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等關係。
入煎劑用時常注明某藥與某藥同炒,或某藥與某藥同打爛,其藥物伍用頗有「藥對」之意。
有的取古方,經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臨證經驗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頗具匠心。
如香豆豉與焦山梔同炒,取梔子豉湯之意,清胸膈之熱;
厚朴和川連同炒,黃連之寒監製厚朴之溫,意在寬中行氣,苦以燥濕,小枳殼與苦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於肺失宣肅咳喘之證;
大豆卷與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瀉虛熱之功,綠茵陳與焦山梔同炒,取茵陳蒿湯之意,有清利濕熱之力;
桑枝與絲瓜絡同炒,宣痹以通絡,建澤瀉與赤苓皮同炒,兩者協同,建脾以利尿;
松子仁與大麻仁同炒,兩者協同,甘潤和中,潤腸通便;
全瓜蔞與薤白頭同打爛,仿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意,有寬胸通痹之功。
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藥之經驗,今天仍可師可法。
善用藥物粉劑裝配膠囊使用,與湯劑同服。
有的藥物入煎後,破壞有效成分,影響藥力發揮;
有的藥物價值昂貴,入煎需量大,有浪費之嫌,或患者也苦於負擔過重;
有些藥物不宜入煎者,多裝入膠囊,隨湯吞服。
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節約藥材,又能充分發揮藥效,簡捷、方便、價廉,利民利病,又開闢了新的給藥門路。
據不完全統計,僅《泊廬醫案》一書,使用膠囊裝藥隨湯同服者,達七十五處之多。
汪逢春先生常視病情出入,選定多種配方以隨機應用。
如治療濕溫病供選配方;
羚羊角尖0.3克,太乙玉樞丹、白蔻仁各0.6克;
白蔻仁、太乙玉樞丹、酒軍各0.6克,白蔻仁0.6克,生熟大黃各1.2克;
香犀角、白蔻仁各0.6克,香犀角、真鬱金各0.6克,酒軍、白蔻仁各0.6克。
此多種配方,皆分研細末,裝入膠囊,隨湯藥分兩次送服。
鎮驚熄風,常以琥珀抱龍丸,太乙玉樞丹各0.6克,薤白頭1.5克,研細末,裝小膠囊中勻二次送下;
妊娠惡阻,飲水即吐者,以明礬、食鹽各0.3克,裝入膠囊內服用,嘔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枯礬、食鹽各0.3克,裝入小膠管內服用,食後上泛者,落水沉香0.3克、白蔻仁0.6克、食鹽0.3克,共研細末,裝入小膠管內同服。
其中食鹽以用大粗鹽研細為好,精制鹽、再生鹽不用。
因這兩種鹽服後舌根有澀感,不舒服,食鹽不要炒用,如炒成胡鹽,服之墜氣。
泄瀉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品質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細末後,裝入膠囊,隨湯服下。
又凡口中黏膩苦澀者,可用蓮子心,沉香,食鹽各一分,裝小膠囊吞服效好。
由此可見,其配方 十分靈活,視病情而定,可謂變通有方,圓機活法。
喜用曲類。
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療腸胃病應用曲類自不待言,對一些雜病的恢復期,善後調理時尤多於方中加入曲類藥物,意在振奮胃氣,開胃進食,增強體質。
善用藥物鮮品。
常用鮮藿香、鮮佩蘭、鮮枇杷葉、鮮菖蒲、鮮荷葉、鮮佛手、鮮西瓜翠衣、鮮蘆根、鮮檸檬皮、鮮竹葉、鮮煨薑等。
鮮品有乾品不可比的優點,一些輕宣疏解藥物,鮮品芳香之氣較大,取其芳香化濁之力較強。
鮮品其植物精汁尚較豐富,汪逢春先生認為暑溫證及溫病滋陰尤以鮮晶效佳。
成藥入煎劑。
中成藥取其適量入煎劑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協同或佐藥的作用,又可以彌補單純湯劑的某些不足。
用湯劑以解決主要矛盾,丸藥入煎可解決次要矛盾,有主有從,並行不悖。
常用入煎中成藥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朮丸等,不一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