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風與肝陽亢盛】
肝風內動屬於內風。
肝為「風木之臟」,血虛則生燥生風,稱為「肝風」。
它在臨床上的特點是,「肝陽升動無制」而化風,多見嚴重的眩暈、劇烈的頭痛、手足抽搐、震顫、頭搖、筋惕肉困、肢麻攣急,甚至痙厥、口眼歪斜、偏癱。
脈弦、弦細、弦數、苔糙舌紅等症。
故《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肝風多因肝腎陰液過度虧損,肝的陽氣得不到肝腎陰液的濡養和制約,肝陽升逆無制而造成。
《臨症指南》中說「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是由「臟陰少藏」肝陽化風而成。
因此,肝風往往是肝的陰陽、氣血失調,發展至極期的病理表現。
肝風和肝陽是兩個證侯,習慣上又以肝風都是由肝陽所化,即所謂「肝陽化風」,又稱之為「厥陰化風」,因而常把「風」和「陽」結合起來。
如果說肝陽是血虛內熱而陽浮動的一種證侯,那麼,肝風便被認為純粹是一種虛象,不僅肝的陰血不足,而且腎陰亦虛,陰虛陽亢,亢極化風,風自內生的一種表現。
肝風往往挾痰挾瘀,如突然眩暈,跌僕,不省人事,喉間痰聲漉漉,語言蹇澀,半身不遂,便稱為「中風」,可見於腦血管意外及其後遺症。
臨床證明,肝陽輕者用清平潛鎮,重者佐以滋腎養肝。
肝風則必須填補肝腎,滋液養陰以潛陽治其本,乎肝熄風以治其標。
可選用《溫病條辨》大定風珠。
本方主治溫熱之邪消爍真陰,神倦瘼瘋,脈弱舌絳,時有虛脫現象,故用大隊滋陰藥,佐以介殼類潛陽鎮定。
在肝病中遇到肝腎陰血極虛內風煽動不熄,如眩暈不能張目,耳鳴、筋惕肉困,心慌泛漾,亦常用此方加減。
凡風陽上擾,肝腎多虛,且有水不涵木現象,故常用生地、白芍之類治其本,結合熄風潛陽。
但肝陽亢宜於涼鎮,肝風必須填補,將本方和羚羊鉤藤湯、天麻鉤藤飲作對比,可以看到用藥淺深的不同。
常用藥物: 平肝熄風的天麻、鉤藤,一般稍見肢麻、震顫等即可使用;
其次為地龍、全蠍、蜈蚣、僵蠶、蟬衣等蟲類熄風藥,且有化瘀通絡的作用,在中風後遺症及腦血管病變時,多用以通絡熄風。
育陰潛陽的如地黃、白芍、阿膠、龜板、鱉甲、牡蠣等,其中牡蠣、鱉甲等介殼類潛陽藥物也有熄風作用。
如見閉證則予以芳香開竅或豁痰開竅等藥,以救其急。
如風定神清後,遺留有手足麻木或口眼歪斜者(如中風後遺症),多屬瘀血阻滯脈絡,可用補氣化瘀法,或養血祛瘀法如補陽還五湯(黃耆、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