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心主之經即包絡之府也,又名膻中。
屬手厥陰者,以其代君出治,為心君之相臣,臣乃陰象,故屬陰。
然奉君令以出治,有不敢少安於頃刻,故其性又急,與肝木之性正相同,亦以厥陰名之,因其難順而易逆也。
夫心之脈出於心之本宮,心包絡之脈出於胸中,包絡在心之外,正在胸之中,是脈出於胸中者,正其脈屬於包絡之本宮也。
各臟腑脈出於外,心與包絡脈出於中,是二經較各臟腑最尊也。
夫腎系交於心包絡,實與腎相接,蓋心主之氣與腎宮命門之氣同氣相合,故相親而不相離也。
由是下於膈,曆絡三焦,以三焦之腑氣與命門心主之氣彼此實未嘗異,所以籠絡而相合為一,有表裡之名,實無表裡也。
其支者,循胸中出脅抵腋,循屬內行于太陰肺脾少陰心腎之中,取肺腎之氣以生心液也。
入脈下臂,入掌內,又循中指以出其端。
其支者,又由掌中循無名指以出其端,與少陽三焦之脈相交會,正顯其同氣相親,表裡如一也。
夫心主與三焦兩經也,必統言其相合者,蓋三焦無形。
借心主之氣相通於上中下之間,故離心主無以見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
雷公曰:請言膽經。
岐伯曰:膽經屬足少陽者,以膽之脈得春木初陽之氣,而又下趨於足,故以足少陽名之。
然膽之脈雖趨於足,而實起目之銳眥,接手少陽三焦之經也。
由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以入缺盆之外,無非助三焦之火氣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之後,雖旁出其支,實亦仍顧三焦之脈也。
其支者,別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三焦,抵於(出頁),下頸,複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膜、膈、心包絡,以絡于肝,蓋心包絡乃膽之子,而肝乃膽之弟,故相親而相近也。
第膽雖肝之兄,而附於肝,實為肝之表,而屬於膽。
肝膽兄弟之分,即表裡之別也。
膽分肝之氣,則膽之汁始旺,膽之氣始張,而後可以分氣於兩脅,出氣街,統毛際而橫入髀厭之中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欲竊水土之氣以自養也。
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乃其直行之路也。
其支者,又別跗上,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之脈,親肝木之氣以自旺,蓋陽得陰而生也。
雷公曰:請言膀胱之經。
岐伯曰:膀胱之經屬足太陽者,蓋太陽為巨陽,上應於日,膀胱得日之火氣,下走於足,猶太陽火光普照於地也。
其脈起目內眥,交手太陽小腸之經,受其火氣也。
上額交巔,至耳上角,皆火性之炎上也。
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抵於腰,入循膂絡腎,蓋膀胱為腎之表,故系連於腎,通腎中命門之氣,取其氣以歸膀胱之中,始能氣化而出小便也。
雖氣出於腎經,而其系要不可不屬之膀胱也。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以貫臀,入胭中而止,亦借腎氣下達之也。
其支者,從膊內別行下貫脾膂,下曆尻臀,化小便通陰之器而下出也。
過髀樞,循髀外下合胭中,下貫於兩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交于足少陰之腎經,亦取腎之氣可由下面升,以上化其水也。
雷公曰:請言小腸之經。
岐伯曰:小腸之經屬手太陽者,以脈起於手之小指,又得心火之氣而名之也。
夫心火屬少陰,得心火之氣,宜稱陰矣。然而心火居於內者為陰,發於外者為陽,小腸為心之表也,故稱陽而不稱陰,且其性原眉陽,得太陽之日氣,故亦以太陽名之。
其脈上腕出踝,循臂出肘,循履行手陽明少陽之外,與太陽膽氣相通,欲得金氣自寒,欲得木氣自生也。
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而絡於心,合君相二火之氣也。
循咽下膈以抵於胃,雖火能生胃,而小腸主出不主生,何以抵胃,蓋受胃之氣,運化精微而生糟粕,猶之生胃也。
故接胃之氣,下行任脈之外,以自歸於小腸之正宮,非小腸之屬而誰屬乎。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頰上至目銳眥,入於耳中,此亦火性炎上,欲趨竅而出也。
其支者,別循頰上頗,抵鼻至目內;
眥,斜絡於顴,以交足太陽膀胱之經,蓋陽以趨陽之應也。
雷公曰:請言大腸之經。
岐伯曰:大腸之經名為手陽明者,以大腸職司傳化,有顯明昭著之意,陽之象也。
夫大腸屬金,宜為陰象,不屬陰而屬陽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
起於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
循指而入於臂,入肘上臑,上肩下入缺盆而絡於肺,以肺之氣能包舉大腸,而大腸之系亦上絡於肺也。
大腸得肺氣而易於傳化,故其氣不能久留於膈中,而系亦下膈,直趨大腸以安其傳化之職。
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腎主之,是大腸之氣化宜通于腎,何-以大腸之系絕,不與腎會乎。
不知肺金之氣即腎中水火之氣也,腎之氣必來於肺中,而肺中之氣既降於大腸之內,則腎之氣安有不入於大腸之中者乎。
不必更有系通腎,而後得其水火之氣,始能傳化而開合之也。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夾兩口吻,交於唇中之左右,上挾鼻孔,正顯其得肺腎之氣,隨肺腎之脈而上升之征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各說得詳盡,不必逐段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