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外經】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7-7 00:32: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3-7-7 00:38 編輯

第三十八篇五行生克

 

雷公問于岐伯曰:餘讀《內經》載五行甚詳,其旨盡之乎?


岐伯曰:五行之理,又何易窮哉。


雷公曰:盍不盡言之?


岐伯曰;談天乎,談地乎,談人乎。


雷公曰,請言人之五行。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雷公曰;請言其變。


吱伯曰:變則又何能盡哉。


試言其生克。


生克之變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


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


雷公曰:何以見生中之克乎?


岐伯曰:腎生肝,腎中無水,水涸而火騰矣,肝木受焚,腎何生乎?


肝生心,肝中無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無煙,肝何生乎?


心君火也,包絡相火也,二火無水將自炎也,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脾生肺金也,土中無水,於土何以生物,鑠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


肺生腎水也,金中無水,死金何以出泉。


崩壚飛汞,不生水反克水矣。


蓋五行多水則不生,五行無水亦不生也。


雷公曰:何以見克中之生乎?


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則土有生氣矣。


脾克水,水得土而畜積則土有生基矣。


腎克火,火得水以相濟,則火有神光矣。


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煆煉也。


肺克木,然肝術必得肺金以斫削也。


非皆克以生之乎。


雷公曰:請言生不全生。


岐伯曰;生不全生者,專言腎水也.各臟腑無不取資於腎。


心得腎水而神明煥發也;


脾得腎水而精微化導也;


肺得腎水而清肅下行也;


肝得腎水而謀慮決斷也。


七腑亦無不得腎水而布化也。


然而取資多者分給必少矣。


親于此者疏於彼,厚于上者薄於下。


此生之所以難全也。


雷公曰:請言克不全克。


岐伯曰:克不全克者,專言腎火也。


腎火易動難靜,易逆難順,易上難下,故一動則無不動矣,一逆則無不逆矣,一上則無不上矣。


騰於心躁煩矣。入于脾乾涸矣,於肺喘嗽矣,流於肝焚燒矣,衝擊於七腑燥渴矣。


雖然腎火乃雷火也,亦龍火也。


龍雷之火其性雖猛,然聚則力專,分則勢散,無乎不克反無乎全克矣。


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


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則心氣轉弱,金克肝木矣。


心火生胃土也,而腎火太旺不敢生胃則胃氣虛,水侵胃土矣。


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腎水過泛不敢生脾,則脾氣加困,水欺脾土矣。


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過剛,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則肺氣愈損,木侮脾胃矣。


肺金生腎水也,而心火過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腎,則腎氣益枯,火刑肺金矣。


腎水生肝木也,而脾胃過燥,腎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則肝氣更凋,土制腎水矣。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


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則生不畏克。


助生而忘其克,則克即為生,雷公曰:善。


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


岐伯曰:肝木之盛由於腎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氣自衰,柔金安能克剛木乎。


脾胃土盛由於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氣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


腎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淺,土能克湍水乎。


心火之盛由於肝木乏旺也,火旺而腎氣必虛,勻水能克烈火乎。


肺金之盛由於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氣自怯,寒火能克頑金乎。


雷公曰:何法以制之?


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則弱多為強。


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則衰轉為盛。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五行生克本不可顛倒。


不可顛倒而顛倒者,言生克之變也。


篇中專言其變,而變不可窮矣。


當細細觀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7-7 00:39:15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十九篇小心真主

 

為當問于岐伯曰:物之生也,生於陽。


物之成也,成于陰。


陽,火也;陰,水也。


二者在身藏幹何物乎?


岐伯曰:大哉,問也。


陰陽有先後天之殊也,後天之陰陽藏於各臟腑。


先天之陰陽藏於命門。


為當日:命門何物也?


岐伯曰:命門者,水火之源。


水者,陰中之水也;


火者,陰中之火也。


為當曰:水火均屬陰,是命門藏陰不藏陽也。


其藏陽又何所乎?


岐伯曰:命門,藏陰即藏陽也。


為當曰:其藏陰即藏陽之義何居?


岐伯曰:陰中之水者,真水也;


陰中之火者,真火也。


真火者,真水之所生;


真水者,真火之所生也。


水生於火者,火中有陽也。


火生於水者,水中有陽也。


故命門之火,謂之原氣。


命門之水,謂之原精。


精旺則體強,氣旺則形壯。


命門水火實藏陰陽,所以為十二經之主也。


主者,即十二官之化源也。


命門之精氣盡,則水火兩亡,陰陽間隔,真息不調,人病輒死矣。


為當日:陰陽有偏勝,何也?


岐伯曰:陰勝者,非陰盛也,命門火微也。


陽勝者,非陽盛也,命門水竭也。


為當日:陰勝在下陽勝在上者,何也?


岐伯曰:陰勝於下者,水竭其源則陰不歸陽矣。


陽勝於上者,火衰其本則陽不歸陰矣。


陽不歸陰,則火炎於上而不降。


陰不歸陽,則水沉於下而不升。


可見命門為水火之府也,陰陽之宅也,精氣之根也,死生之竇也。


為當曰:命門為十二官之主寄于何臟?


岐伯曰: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小心即命門也。


為當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非小心之謂歟。


岐伯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者,言三焦包絡也,非言小心也。


小心在心之下,腎之中。


陳士鐸曰:小心在心腎之中,乃陰陽之中也。


陰無陽氣則火不生,陽無陰氣則水不長。


世人錯認小心在鬲肓之上,此命門。


真主不明也,誰知小心即命門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7-7 00:39:5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篇水不克火

 

大封司馬問于岐伯曰:水克火者也,人有飲水而火不解者,豈火不能制水乎?


岐伯曰:人生於火,養于水。


水養火者,先天之真水也。


水克火者,後天之邪水也。


飲水而火熱不解者,外水不能救內火也。


大封司馬曰:餘終不解其義,幸明示之。


岐伯曰: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寅實有火也。


天地以陽氣為生,以陰氣為殺。


陽即火,陰即水也。


然而火不同,有形之火,離火也。


無形之火,乾火也。


有形之火,水之所克。


無形之火,水之所生。


飲水而火不解者,無形之火得有形之水而不相入也。


豈惟不能解,且有激之而火熾者。


大封司馬曰:然則水不可飲乎?


岐伯曰:水可少飲以解燥。


不可暢飲以解氛。


大封司馬曰:此何故乎?


岐伯曰:無形之火旺,則有形之火微。


無形之火衰則有形之火盛。


火得水反熾,必多飲水也,水多則無形之火因之益微矣。


無形之火微,而有形之火愈增酷烈之勢,此外水之所以不能救內火,非水之不克火也。


大封司馬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補先天無形之水,則無形之火自息矣,不可見其火熱飲水不解,勸多飲以速亡也。


陳士鐸曰:水分有形無形,何疑于水哉。


水克有形之火,難克無形之火,故水不可飲也。


說得端然實理,非泛然而論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7-7 00:40:43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一三篇關升降

 

巫鹹問曰:人身三關在何經乎?


岐伯曰:三關者,河車之關也。


上玉枕,中腎脊、下尾間。


巫鹹曰:三關何故關人生死乎?


岐伯曰:關人生死,故名曰關。


巫鹹曰:請問生死之義。


岐伯曰:命門者,水中火也。


水火之中實藏先天之氣,脾胃之氣後天之氣也。


先天之氣不交於後天,則先天之氣不長。


後天之氣不交於先天,則後天之氣不化。


二氣必晝夜交,而後生生不息也。


然而後天之氣必得先天之氣先交而後生。


而先天之氣必由下而上,升降諸脾胃,以分散於各臟腑。


三關者,先天之氣所行之徑道也。


氣旺則升降無礙,氣衰則阻,阻則人病矣。


巫鹹曰:氣衰安旺乎?


岐伯曰;助命門之火,益腎陰之水,則氣自旺矣。


巫鹹曰:善。


陳士鐸曰:人有三關,故可生可死。


然生死實在先天,不在後天也。


篇中講後天者返死而生,非愛生而惡死。


人能長守先天,何惡先天之能死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0:4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二篇表微

 

奚仲問于岐伯曰:天師《陰陽別論》中有陰結,陽結之言。


結在臟乎?


抑結在腑乎?


岐伯曰:合臟腑言之也。


奚仲曰:臟陰腑陽,陰結在臟,陽結在腑乎?


岐伯曰:陰結陽結者,言陰陽之氣結也。


合臟腑言之,非陽結而陰不結,陰結而陽不結也。


陰陽之道,彼此相根,獨陽不結,獨陰亦不結也。


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剛與剛之言。


言臟乎?


言腑乎?


岐伯曰:專言臟腑也,陽陰氣不和,臟腑有過剛之失,兩剛相遇,陽過旺陰不相接也。


奚仲曰:臟之剛乎?


抑腑之剛乎?


岐伯曰:臟剛傳腑,則剛在臟也。


腑剛傳臟,則剛在腑也.奚仲曰:《陰陽別論》中又有陰摶陽摶之言,亦言臟腑乎?


岐伯曰:陰摶陽摶者言十二經之脈,非言臟腑也。


雖然十二臟腑之陰陽不和,而後十二經脈始現陰陽之摶,否則摶之象不現於脈也。


然則陰摶陽摶言脈面即言臟腑也。


奚仲曰:善。


陳士鐸曰:陽結、陰結、陰摶、陽摶、俱講得微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1:16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三篇呼吸

 

雷公問于岐伯曰:人氣之呼吸應天地之呼吸乎?


岐伯曰;天地人同之。


雷公曰:心肺主呼,腎肝主吸,是呼出乃心肺也,吸入乃腎肝也。


何有時呼出不屬心肺而屬腎肝,吸入不屬腎肝而屬心肺乎?


岐伯曰:一呼不再呼,一吸不再吸,故呼中有吸,吸中有呼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呼出者,陽氣之出也。


吸入者,陰氣之入也。


故呼應天,而吸應地。


呼不再呼,呼中有吸也。


吸不再吸,吸中有呼也。


故呼應天而亦應地,吸應地而亦應天。


所以呼出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


吸入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


呼出腎也、肝也,從地言之也;


吸入心也、肺也,從天言之也。


蓋獨陽不生,呼中有吸者,陽中有陰也;


獨陰不長,吸中有呼者,陰中有陽也。


天之氣不降則地之氣不升。


地之氣不升則天之氣不降。


天之氣下降者,即天之氣呼出也。


地之氣上升者,即地之氣吸入也。


故呼出心肺,陽氣也,而腎肝陰氣輒隨陽而俱出矣。


吸入腎肝,陰氣也,而心肺陽氣輒隨陰而俱入矣。


所以陰陽之氣,雖有呼吸而陰陽之根無間隔也。


呼吸之間雖有出入而陰陽之本無兩歧也。


雷公曰:善。


陳士鐸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是一是二,人可參天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1:45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四篇脈動

 

雷公問于岐伯曰: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陰腎,三經之脈常動不休者何也?


岐伯曰:脈之常動不休者,不止肺、胃、腎也。


雷公曰:何以見之?


岐伯曰:四末陰陽之會者,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氣之曲徑也。


周流一身,晝夜環轉,氣無一息之止,脈無一晷之停也。


肺、胃、腎脈獨動者,勝於各臟腑耳。


非三經之氣獨動不休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中之也,有清氣中之,有濁氣中之。


邪氣中之也,清氣中在上,濁氣中在下,此皆客氣也。


見於脈中,決於氣口。


氣口虛,補而實之,氣口盛,瀉而泄之。


雷公曰:十二經動脈之穴可悉舉之乎?


岐伯曰:手厥陰心包經,動脈在手之勞宮也。


手太陰肺經,動脈在手之太淵也。


手少陰心經,動脈在手之陰郤也。


足太陰脾經,動脈在腹沖門也。


足厥陰肝經,動脈在足之太沖也。


足少陰腎經,動脈在足之太溪也。


手少陽三焦經,動脈在面之和髎也。


手太陽小腸經,動脈在項之天窗也。


手陽明大腸經,動脈在手之陽溪也。


足太陽膀胱經,動脈在足之委中也。


足少陽膽經,動脈在足之懸鐘也。


足陽明胃經,動脈在足之沖陽也。


各經時動時止,不若胃為六腑之原,肺為五臟之主,腎為十二經之海,各常動不休也。


陳士鐸曰:講脈之動處,俱有條理,非無因之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2:20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五篇瞳子散大

 

雲師問于岐伯曰:目病,瞳子散大者伺也?


岐伯曰:必得之內熱多飲也。


雲師曰:世人好飲亦常耳,未見瞳子皆散大也。


岐伯白:內熱者,氣血之虛也。


氣血虛,則精耗矣。


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瞳子尤精之所注也。


精注瞳子,而目明,精不注瞳子,而目暗。


今瞳子散大則視物必無准矣,雲師曰:然往往視小為大也。


歧伯曰:瞳子之系通於腦。


腦熱則瞳子亦熱,熱極而瞳子散大矣。


夫瞳子之精,神水也。


得腦氣之熱,則水中無非火氣,火欲爆而光不收,安得不散大乎。


雲師曰:何火之虐乎?


岐伯曰:必飲火酒兼食辛熱之味也。


火酒大熱,得辛熱之味以助之則益熱矣。


且辛之氣散,而火酒者,氣酒也,亦主散。


況火酒至陽之味,陽之昧必升於頭面,火熱之毒真歸於腦中矣。


腦中之精,最惡散而最易散也。


得火酒辛熱之氣,有隨入隨散者腦氣既散於中,而瞳子散大應於外矣。


彼氣血未虛者,腦氣尚不至盡散也,故瞳子亦無散大之象。


然目則未有不昏者也。


雲師曰:善。


陳士鐸曰:瞳子散大,不止於酒。


大約腎水不足,亦能散大。


然水之不足,乃火之有餘也。


益其陰而火降,火降而散大者不散大也。


不可悟火之虐乎。


必認作火酒之一者,尚非至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2:54 | 只看該作者

第六卷

 

第四十六篇診原

 

雷公曰問于岐伯曰:五臟六腑各有原穴,診之可以知病,何也?


岐伯曰:診脈不若診原也。


雷公曰:何謂也?


岐伯曰:原者,脈氣之所注也。


切脈之法繁而難知,切腧之法約而易識。


雷公曰:請言切腧之法。


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陰陽。


氣來清者,陽也。


氣來濁者,陰也。


氣來浮者,陽也。


氣來沉者,陰也,浮而無者,陽將絕也。


沉而無者,陰將絕也。


浮而清者,陽氣之生也。


沉而清者,陰氣之生也。


浮而濁者,陰血之長也。


浮而清者,陽血之長也。


以此診腧,則生死淺深如見矣。


陳士鐸曰:診原法,不傳久矣。


天師之論,真得其要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3:3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七篇精氣引血

 

力牧問于岐伯曰:九竅出血何也?


岐伯曰:血不歸經耳。


力牧曰:病可療乎?


岐伯曰:療非難也,引其血之歸經,則瘥安。


力牧曰:九竅出血,臟腑之血皆出矣。難療而曰易療者,何也?


岐伯曰:血失一經者重,血失眾經者輕。


失一經者,傷臟腑也。


失眾經者,傷經絡也。


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歸之?


岐伯曰:補氣以引之,補精以引之也。


力牧曰:氣虛則血難攝,補氣攝血則餘已知之矣。


補精引血餘實未知也。


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腎;


火之亂動也。


腎火亂動,由腎水之大衰也。


血得腎火而有所歸,亦必得腎水以濟之也。


夫腎水、腎火如夫婦之不可離也。


腎水旺而腎火自歸。


腎火安,而各經之血自息。


猶婦在家而招其夫,夫既歸宅,外侮輒散。


此補精之能引血也。


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單治之乎?


岐伯曰:先補氣後補精。


氣虛不能攝血,血攝而精可生也。


精虛不能藏血,血藏而氣益旺也。


故補氣必須補精耳。


力牧曰:善。


雖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


不清火而補氣,母乃助火乎。


岐伯曰:血至九竅之出:是火盡外泄矣,熱變為寒,烏可再泄火乎。


清火則血愈多矣。


力牧曰:善。


陳士鐸曰:失血,補氣本是妙理。


誰知補精即補氣乎。


補氣寓於補精之中,補精富於補血之內,豈是泛然作論者。


寒變熱,熱變寒,參得箇中趣,才是大羅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4:22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八篇天人一氣

 

大撓問于岐伯曰:天有轉移,人氣隨天而轉移,其故何也?


岐伯曰:天之轉移,陰陽之氣也。


人之氣亦陰陽之氣也。


安得不隨天氣為轉移乎。


大撓曰:天之氣分春夏秋冬,人之氣惡能分四序哉?


天之氣配日月支幹,人之氣惡能配兩曜一旬十二時哉?


岐伯曰:公泥於甲子以論天也。


天不可測,而可測。


人亦不可測,而可測也。


天之氣有春、夏、秋、冬,人之氣有喜、怒、哀、樂,未嘗無四序也。


天之氣有日、月,人之氣有水、火,未嘗無兩曜也。


天之氣,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人之氣,有陽;


蹺、陰蹺、帶、沖、任、督、陽維、陰維、命門、胞絡、未嘗無一旬也。


天之氣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人之氣,有心、肝、脾、肺、腎、心包、膽、胃、膀胱、三焦、大小腸,未嘗無十二時也。


天有氣,人即有氣以應之。


天人何殊乎。


大撓曰:天之氣萬古如斯,人之氣何故多變動乎?


岐伯曰:人氣之變動,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溫而寒,則春行冬令矣。


春宜溫而熱,則春行夏令矣。


春宜溫而涼,則春行秋令矣。


夏宜熱而溫,則夏行春令也。


夏宜熱而涼,則夏行秋令也。


夏宜熱而寒,則夏行冬令也。


秋宜涼而熱,非秋行夏令乎?


秋宜涼而溫,非秋行春令乎?


秋宜涼而寒,非秋行冬令乎?


冬宜寒而溫,是冬行春令矣。


冬宜寒而熱,是冬行夏令矣。


冬宜寒而涼,是冬行秋令矣。


倒行逆施,在天既變動若此,欲人臟腑中不隨天變動必不得之數矣。


大撓曰:天氣變動人氣隨天而轉移,宜盡人皆如是矣。


何以有變,有不變也?


岐伯曰:人氣隨天而變者,常也。


人氣不隨天而變者,非常也。


大撓曰:人氣不隨天氣而變,此正人守其常也。


天師謂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請言其變。


岐伯曰:宜變而不變,常也。


而餘謂非常者,以其異于常人也。


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陽,未喪其真陰者也。


陰陽不調,隨天氣之變動,彼自行其陰陽之正令,故能不變耳。


大撓曰:彼變動者何以治之?


岐伯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郁則達之,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如此而已。


陳士鐸曰:天人合一,安能變乎。


說得合一之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4:57 | 只看該作者

第四十九篇地氣合人

 

大撓問曰:天人同氣,不識地氣亦同於人乎?


岐伯曰:地氣之合於人氣,《素問》、《靈樞》已詳哉言之。


何公又問也?


大橈曰:《內經》言地氣統天氣而並論也,未嘗分言地氣。


岐伯曰:三才並立,天氣即合於地氣,地氣即合於人氣,原不必分言之也,大撓曰:地氣有獨合於人氣之時,請言其所以合也?


岐伯曰:言其合則合,言其分則分。


大撓曰:請言人之獨合於地氣。


岐伯曰:地有九州,入有九竅,此人之獨合於地也。


大撓曰:《內經》言之矣。


岐伯曰:雖言之未嘗分晰之也。


大撓曰:請言其分。


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揚,右耳合兗,口合徐,臍合荊,前陰合營,後陰合幽也。


大撓曰:其病何以應之?


岐伯曰:冀之地氣逆,而人之左目病焉。


雍之地氣逆,而,人之右目病焉。


豫之地氣逆,而人之鼻病焉。


揚之地氣逆,而人之左耳病焉。


兗之地氣逆,而入之右耳病焉。


徐之地氣逆,而人之口病焉。


荊之地氣逆,而人之臍病焉。


營之地氣逆,而人之前陰病焉。


幽之地氣逆,而人之後陰病焉。


此地氣之合病氣也。


大撓曰:有驗,有不驗何也?


岐伯曰:驗者,人氣之漓也。


不驗者,人氣之固也。


固者多,漓者少,故驗者亦少。


似地氣之不盡合人氣也,然而合者理也。


大撓曰:既有不驗,恐非定理。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言道,烏可缺而不全乎。


寧言地氣聽其驗不驗也。


大撓曰:善。


陳士鐸曰:地氣實合于天,何分於人乎。


地氣有驗不驗者,非分於地氣已,說其合,胡必求其合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5:3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篇三才並論

 

鬼臾區間曰:五運之會,以司六氣。


六氣之變,以害五臟。


是五運之陰陽,即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


夫子何以教區乎?


岐伯曰:子言是也。


臾區退而作《天元紀》各論,以廣五運六氣之義。


岐伯曰:臾區之言大而肆乎,雖然執臾區之論,概治五臟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


臾區曰;何謂乎?


岐伯曰:五運者,五行也。


談五運即闡五行也。


然五行止有五,五運變成六,明者視六猶五也。


昧者眩六為千矣。


臾區曰:弟子之言非歟?


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區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後言,請亟焚之。


岐伯曰:醫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顯然。


而醫道又微也,執子言微乃隱。


餘所以有後言也。


雖然餘之後言,正顯子言之大也。


臾區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五運乘陰陽而變遷,五臟因陰陽而變動。


執五運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運以治病未必相離也。


遺五運以立言,則醫理缺其半。


統五運以立言,則醫道該其全。


予故稱子言之大而肆也。


鬼臾區曰:請言缺半之理。


岐伯曰:陰陽之氣,有盈有虛。


男女之形,有強有弱,盈者,虛之兆。


虛者,盈之機。


蓋兩相伏也。


強者弱之媒,弱者強之福。


蓋兩相倚也。


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執五運以治邪也。


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執五運以扶正也。


鬼臾區曰:醫道合天地人者,始無弊乎?


岐伯曰:人之陰陽與天地相合也。


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未嘗異也。


世疑陰多於陽,陰有群陰,陽無二陽。


誰知陽有二陽乎。


有陽之陽,有陰之陽,君火為陽之陽,相火為陰之陽,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為天,成其為地也,使天地無君火萬物何以昭蘇,天地無相火萬物何以震動。


天地之君火,日之氣也。


天地之相火,雷之氣也。


雷出於地而轟於天,日臨於.天而照於地。


蓋上下相合,人亦何獨不然。


合天地人以治病則得其全,執五運以治病則缺其半矣。


鬼臾區稽首而歎曰:大哉!聖人之言乎,區無以測師矣。


陳士鐸曰:六氣即五行之論,知五行即知六氣矣。


世不知五運即不知五行也。


不知五行,即不知六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6:2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一篇五運六氣離合

 

鬼臾區間曰:五運與六氣並講,人以為異,奈何?


岐伯曰:五運非六氣,則陰陽難化。


六氣非五運,則疾病不成。


二者合而不離也,夫寒、暑、濕、燥、風、火,此六氣也。


金、木、水、火、土,此五運也。


六氣分為六、五運分為五,何不可者,詎知六氣可分,而五運不可分也。


蓋病成於六氣,可指為寒、暑、濕、燥、風、火,病成於五運,不可指為金、木、水、火、土。


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


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


故六氣可分門以論症,五運終難拘歲以分門。


誠以六氣隨五運以為轉移,五臟因六氣為變亂,此分之不可分也。


鬼臾區曰:然則何以治六氣乎?


岐伯曰:五運之盛衰隨五臟之盛衰為強弱,五臟盛麗六氣不能衰,五臟強而六氣不能弱。


逢司天、在泉之年寒、暑,濕、燥、燥、風、火有病、有不病者,正五臟強而不弱也。


所以五臟盛者,何畏運氣之侵哉。


鬼臾區曰:善。


陳士鐸曰:六氣之病,因五臟之不調也。


五臟之不調即五行之不正也,調五行即調六氣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49:5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二篇六氣分門

 

雷公問于岐伯曰:五運六氣合而不離,統言之可也。


何鬼臾區分言之多乎?


岐伯曰:五運不可分,六氣不可合。


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


岐伯曰:六氣之中有暑火之異也。


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


岐伯曰;火,不一也。


暑外火,火內火也。


雷公曰:等火耳。


火與火相合,而相應也。


奈何異視之?


岐伯曰:內火之動,必得外火之引。


外火之侵,必得內火之召也。


似可合以立論,而終不可合。


以分門者,內火與外火異也。


蓋外火,君火也。


內火,相火也。


君火即暑,相火即火,暑乃陽火,火乃陰火。


火性不同烏可不區而別乎。


六氣分陰陽,分三陰三陽也,三陰三陽中分陽火陰火者,分君相之二火也。


五行概言火,而不分君相。


六氣分言火,而各配支幹。


二火分配,而暑與火各司其權,各成其病矣。


故必宜分言之也。


臾區之說,非私言也。


實聞予論,而推廣之。


雷公曰:予昧矣,請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陳士鐸曰:五行止有一火,六氣乃有二火。


有二火乃分配支幹矣,支幹雖分,而君相二火實因六氣而異。


言之於不可異而異者,異之於陰陽之二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50:41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三篇六氣獨勝

 

雍父問曰:天地之氣,陰陽盡之乎?


岐伯曰:陰陽足以包天地之氣也。


雖然,陰陽之中,變化錯雜,未可以一言盡也。


雍父曰:請言其變。


岐伯曰:六氣盡之矣。


雍父曰:六氣是公之已言也,請言所未言.岐伯曰:六氣之中有餘不足,勝複去留,臾區言之矣。


尚有一端未言也。


遇司天在泉之年,不隨天地之氣轉移,實有其故,不可不論也.雍父曰;請悉論之。


岐伯曰:辰戌之歲,太陽司天而天柱不能窒抑之,此肝氣之勝也。


己亥之歲,厥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心氣之勝也。


醜未之歲,太陰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之氣勝也。


子午之歲,少陰司天而天沖不能窒抑之,此脾氣之勝也。


寅申之歲,少陽司天而天英不能窒抑之,此肺氣之勝也。


卯酉之歲,陽明司天而天內不能窒抑之,此腎氣之勝也。


雍父曰:司天之勝,予知之矣。


請言在泉之勝。


岐伯曰:醜未之歲,太陽在泉而地晶不能窒抑之,此肝膽之氣勝也。


寅申之歲,厥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心與小腸之氣勝也。


辰戌之歲,太陰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包絡三焦之氣勝也。


卯酉之歲,少陰在泉而地蒼不能窒抑之,此脾胃之氣勝也。


己亥之歲,少陽在泉而地彤不能窒抑之,此肺與大腸之氣勝也。


子午之歲,陽明在泉而地阜不能窒抑之,此腎與膀胱之氣勝也。


雍父曰:子聞順天地之氣者昌,逆天地之氣者亡。


今不為天地所窒抑,是逆天地矣,不天而獨存何也?


岐伯曰:順之昌者,順天地之正氣也。


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氣也。


順可逆而逆可順乎。


雍父曰:同是人也,何以能獨勝乎?


岐伯曰:人之強弱不同,縱欲與節欲異也。


雍父曰:善。


陳士鐸曰:天蓬地玄,獨有二者,正分其陰陽也。


陰陽同而神亦同者,正顯其順逆也。


可見宜順不宜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51:12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四三合篇

 

雷公問曰:寒暑燥濕風火,此六氣也。


天地之運化何合於人而生病?


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


雷公曰:人之五臟,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勝負而人病,此臟腑之自病也,何關於六氣乎?


岐伯曰:臟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


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


雷公曰:請問三合之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其性為瞚,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隕落,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此天地之合人肝也。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炎,在臟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燥,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火+瞞-目),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此天地之合人心也。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克,在臟為脾,其性靜堅,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此天地之合人脾也。


西方生燥,燥主金,金生卒,辛生肺,肺生皮毛,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此天地之合人肺也。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藏,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為寒,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此天地之合人腎也,五臟合金木水火土,斯化生之所以出也。


天地不外五行,安得不合哉。


雷公曰:五行止五,不應與六氣合也。


岐伯曰:六氣即五行也。


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氣六,何以相合乎?


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則五行不奇矣。


五行得六氣,則五行之變化無窮。


餘所以授六氣之論,而臾區乃肆言之也。


雷公曰:六氣之中,各配五行,獨火有二,此又何故?


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於水,五臟之中,無臟非火也,是以天地之火亦多於金木水土也,正顯天地之合於入耳,雷公曰;大哉盲乎,釋蒙解惑,非天師之謂歟。


請載登六氣之篇。


陳士鐸曰:五行不外五臟,五臟即六氣之論也。


因五行止有五,惟火為二,故六氣合二火而論之,其實合五臟而言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51:49 | 只看該作者

第七卷

 

四時六氣異同篇

 

問曰:五臟合五時,六經應六氣,然《診要經終篇》以六氣應五臟而終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六經應四時而終於五臟,《診要篇》以經脈之生於五臟而外合於六經,《四時剌逆從論》以經脈本於六氣而外連于五臟何也?


岐伯曰:人身之脈氣,上通天,下合地,未可一言盡也,故彼此錯言之耳。


天老曰:章句同而意旨異,不善讀之,吾恐執而不通也。


岐伯曰:醫統天地人以立論,不知天何知地,不知地何知人。


脈氣循於皮肉筋骨之間,內合五行,外合六氣,安得一言而盡乎。


不得不分之以歸於一也。


天老曰:請問歸一之旨。


岐伯曰:五時之合五臟也,即六氣之合五臟也。


六氣之應六經也即五時之應六經也。知其同何難知異哉。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何嘗異,何必求同;


何嘗同,不妨言異。


人惟善求之可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52:17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六篇司天在泉分合

 

問曰:司天在泉,二氣相合,主歲何分?


岐伯曰:歲半以上,天氣主之。


歲半以下,地氣主之。


天老曰:司天之氣主上半歲乎?


在泉之氣主下半歲乎?


岐伯曰:然。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主上半歲也?


岐伯曰:春夏者,天之陰陽也,陽生陰長,天之氣也,故上半歲主之。


天老曰:在泉之氣何以主下歲也?


岐伯曰:秋冬者,地之陰陽也。


陰殺陽藏,地之氣也,故下半歲主之。


天老曰:一歲之中,天地之氣截然分乎?


岐伯曰:天地之氣,無日不交.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在泉之氣奉乎天之右。


一歲之中,互相感召,雖分而實不分也。


天老曰:然則司天在泉,何必分之乎?


岐伯曰:不分言之則陰陽不明,奚以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義乎。


司天之氣始於地而終於天,在泉之氣始於天而終於地。


天地升降,環轉不息,實有如此,所以可合而亦可分之也。


天老曰:司天之氣何以始於地?


在泉之氣何以始於天乎?


岐伯曰:司天之氣始于地之左,地中有天也;


在泉之氣始於天之右,天中有地也。


天老曰:善。


陳士鐸曰:司天在泉,合天地以論之,才是善言天地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7-10 04:53:03 | 只看該作者

第五十七篇從化

 

天老問曰:燥從熱發,風從燥起,埃從風生,雨從濕注,熱從寒來,其故何歟?


岐伯曰:五行各有勝,亦各有制也。


制之太過則受制者應之,反從其化也。


所以熱之極者,燥必隨之,此金之從火也。


燥之極者,風必隨之,此木之從金也。


風之極者,塵霾隨之,此土之從木也。


濕蒸之極者,霖雨隨之,此水之從土也。


陰寒之極者,雷電隨之,此火之從水也。


乃承制相從之理,何足異乎。


天老曰:何道而使之不從乎?


岐伯曰:從火者潤其金乎;


從金者抒其木乎;


從木者培其土乎;


從土者導其水乎;


從水者助其火乎。


毋不足、毋有餘,得其平而不從矣。


天老曰:潤其金而金仍從火,抒其木而木仍從金,培其土而土仍從木,導其水而水仍從土,助其火而火仍從水,奈何?


歧伯曰:此陰陽之己變,水火之已漓,非藥石針灸之可療也。


陳士鐸曰:言淺而論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3:55 , Processed in 0.09569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