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薑辛半杏東加大黃方】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臥。詳已見。此症為飲支胸膈。氣滿肺管之候。小青龍為發汗利水。兩解水飲之劑。
故主之。
方論見傷寒論本湯下。下已猶言小青龍下後。而咳逆諸症俱已之謂。蓋微發其汗。則飲從汗去。而肺氣上平。 復下利其水。則飲從溺去。而胸陽下展。
故其症俱已也。
多唾至時復冒。
凡十二句。又言支飲之咳逆等候雖已。而其錯雜之變症。所不能免。屈指計之。
大概不越乎四者。各因其變而分治之。
斯皆已而全愈矣。
夫小青龍半為發汗之劑。汗去而膈氣上空。則在下之氣上湊。而發為沖氣者。一也。
故氣從小腹上衝胸咽。且唾隨沖氣而上泛。以致多唾者是其候也。
又痰飲之人。陽氣自虛。今虛陽分馳於發汗利水。而其氣益虛。則腎中陰翳。乘肺而咳。乘胸而滿。因變為咳滿者。二也。
故寸沉尺微。因陽氣不貫於四末。而手足厥逆或痹者。是其候也。
或病飲之時。胃中素有積滯。及從汗以去飲。汗乃心液。汗出而上空。則胃中熱實之氣上熏者。三也。
故口燥、面翕熱、如醉狀者。是其候也。
又飲之大勢雖去。而其余波未淨。因上焦汗空。而不能運布。多致漸積而復成支飲者。四也。
故余飲下流陰股。小便難而復冒者。是其候也。
仲景於小青龍後。錯綜敘其脈症。而針線一毫不亂。讀金匱者。於此十二句中之錯綜處。理會清楚。則後文方治。絲絲入扣矣。
四者單見。則單治之。
如其兼見。當先治沖氣。以沖氣為上虛下實之候。久則復能聚飲故也。
主桂苓五味甘草湯者。以辛甘生陽之桂枝。填上焦之空。而以甘浮之甘草。佐而托之。
則其性益浮。然後以酸斂下攝之五味。抑其沖氣。而佐以淡滲之茯苓下泄之。
其沖氣之即低也宜矣。
沖氣下伏。則激其虛寒之氣於上。寒氣為肺性喜溫之所忌。
故咳。 虛寒之氣。非胸中陽位之所宜。
故滿也。
於本方去桂。加薑辛而益以甘草兩倍。其方意另一世界。蓋沖氣系下焦之本氣。因膈虛而招之上衝者。其意在填高以御下。
故用甘浮之桂甘為主。而後下壓以泄之耳。若咳滿所乘者。為虛寒不足之氣。其病在下。而其意因在溫下以化上。
故以五味之下滲下斂者為主。而以辛溫之乾薑、細辛。趁勢送至下焦。附以甘草者。欲其領辛溫之氣。從下而中浮。而使咳滿之虛寒上化也。
咳滿即止四句。為變症中之變。以仍主苓桂五味甘草湯。加歸麥等味治之。
則渴復止。沖氣復低。而自愈故也。
若服此而當渴不渴。或先渴而服藥反止者。是熱藥蒸於下。而浮其飲氣於上之理。
故知其復有支飲也。
支飲者。 必冒且嘔。以支飲於下。而氣高於上故也。
半夏去飲降逆。為飲家冒而且嘔之聖藥。
故重加之。
去桂及甘草者。欲其專於下行。而不使留戀胸膈之意。至乾薑細辛之用於本方者。較之前方。又是一番生面。蓋前方是借甘草之中浮。而上溫咳滿。本方又借淡滲降斂之品。下溫去飲之陽氣故也。
仲景之方藥。其游刃之妙。直有才認梨花卻是雪之幻耶。水去嘔止。而形腫者。虛氣薄於分肉而未行之候。杏仁利肺。
故加之。
痹。兼脈之沉微。並手足厥逆而言。其症應內麻黃者。以杏仁利肺。麻黃泄氣。肺利氣泄。則虛氣之薄於分肉者自散。
故二者為消腫之要藥。今其人脈沉微而手足痹。況曾經厥逆乎。
故單加杏仁。而不內麻黃者此也。
若逆其法而內之。
則陽氣益虛。
故厥。蓋陽附於陰。氣根於血。陰血既虛。不任麻黃之泄其陽氣也。
面熱如醉。兼口燥而言。此為胃熱上衝。加大黃以利之。
烏容已哉。
此條似當日之醫案。更為引而伸之。
而即存以為法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