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注金匱要略】

 關閉 [複製鏈接]
22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1:29 | 只看該作者

十二條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


血氣少者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無因而哭。


如妖邪之狀。


故曰邪哭。獨言哭者。血虛則咽塞。氣虛則卑陷。二者並合。


故好為無端之哭泣矣。


肝主陰血。血中陽神為魂。肺主陽氣。氣中陰精為魄。氣血兩充。則魂魄各安其宅。且相抱而入心。以神其神。反此、則魂魄不安。而妄哭如中邪矣。


故曰血氣少也。


二句先言肝肺中之血氣虛。心為離象。外陽而內陰者。氣表而血裡也。


氣表。


故與主氣之肺相屬。血裡。


故與統血之肝相屬。是肝肺血氣之多少。與心相連屬。


故曰血氣少者。屬於心也。


二句。言肝肺虛而心氣相應而亦虛。心為神臟。而神以氣之虛實為盈縮。心血虛而致心氣虛者。則神氣損削。而靈道擴竊。譬之孤舟夜泊空江。孤身夜入荒山之象。


故其人常自畏也。


又氣盛。則神起而喜外用。旦晝之象。氣虛。則神倦而甘內藏。暮夜之象。


故合目欲眠。即足少陰喜寐之候。以手足少陰之情性頗同故也。


三句。單言心氣虛。是此條入心臟之正文。心血內虛。則神窘於所宅。有如國難出亡。家貧流蕩之義。


故夢作遠行。夫心神之所夢者。要不出乎本身之臟腑經絡。雖相去僅經尺寸。而神勞氣阻。遂生關山間隔之境。至其虛幻泡影。卻依金木水火土之相沖。與恐懼震怖之妄情相合。而各為類應者也。


精神離散兩句。又合心腎肝肺而言其俱虛。且自注夢遠行之故。蓋因心中之神。托根於腎精。抱一於肝魂肺魄。而成合德之妙者。今精不根神。而兩相離散。魂魄不抱一。而妄為上升下墜之行。夢則神明欲內伏而不得。


故見種種之境也。


陰氣兩句。又從正虛、而推言客氣之上並也。


癲者。顛倒。狂者。狂悖之義。但癲屬陰病。陰氣慘毒。狂屬陽病。陽氣高邁。蓋心中之氣血偏衰。自為病者。


如上文所云。若下焦肝腎之陰陽。各因其類而並之。


則神君遜位而出。


故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矣。


然亦有陰陽互並者。陰衰見陽並。則大笑大樂。好登高遠行。而日夜不寐。陽衰見陰並。則大驚大畏。好深藏畏避。而終不自安。此又癲狂之變症。不可不知者也。


其互並而不病癲狂。即吐衄驚悸中之所論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1:42 | 只看該作者

十三條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而短氣。 足太陰脾經。外走足內之上側。


故脾從經穴而內中風也。


風邪化熱。由內而外蒸。


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者。就其面赤。及肢體倦怠而言。蓋面為陽明胃腑之應。脾移熱於胃。


故面赤如醉人。又肢體者。脾陽之所貫也。


脾中真氣。受傷於風熱。則真陽痿頓。


故肢體倦怠如醉人。熱傷津液則煩。土氣沉困則重。腹中為脾胃之應。脾熱。


故液干氣滯耳。皮者。周身之皮肉。目、指眼眶而言。經氣虛而灌注不勻。則移宮易位而動。皮目俱者。脾病而氣餒於外也。


脾肺同治手足之太陰。而相為呼應。


故息道深長。今肺吸而脾中邪實。艱於納受。


故短氣也。


細玩全文。自是活症。亦不出方者。豈因風寒論中。已列借主桂枝之例乎。


肝肺及心三臟。中風條後。俱有中寒論。脾臟獨不及者。蓋因脾中寒之大法。已詳腹滿中。


故不再論。同志者。不得認為漏且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2:03 | 只看該作者

十四條


脾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脾為黃泉之己土。其一種生物之善氣。和柔相雜。不可得而見者也。


若其脈中空散漫而大浮土灰塵之象。 真陰之欲絕也。


凝冱切責而堅結土沙石之象。真陽之欲絕也。


浮之、為在上在外之應。浮之大堅。是陰陽不能蒸被之診矣。


如覆杯者。即上文大堅。而加以形圓、體空之象。蓋形圓。則關下無來蹤。關上無去跡。體空。則底面無根腳。按之如覆杯。是為離絕之土矣。


夫離絕而猶見余動者。譬之全蟹已經熟食。而生遺之腿足。其動機尚在之應。


故必死也。


潔潔。孤潔無與之貌。搖者。言上下不見來去。底面不見鼓發。但覺從兩旁搖動而已。狀之覆杯。不亦宜乎。


此句。又仲景自注覆杯之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2:15 | 只看該作者

十五條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2:30 | 只看該作者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杏仁(一升)芍藥(半斤)大黃(一斤)枳實(一斤)厚朴(半斤) 上六味。末之。


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以知為度。 此條見傷寒陽明篇。入此者。從脾病之類也。


論條方意。詳傷寒中。以脾家治例。不論風寒雜症俱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2:44 | 只看該作者

十六條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


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2:59 | 只看該作者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方


(亦名腎著湯。) 甘草(二兩)乾薑(四兩)茯苓(四兩)白朮(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腎著者。寒濕之邪。著於腎而不去之義。蓋腎為水臟。其氣多寒。常與寒濕之外邪相召。


故入則直著於腎者。 從其類也。


腎中之真氣。上貫周身。而輕便干健者。以先天之丙火胎於水。而庚金亦伏於水故也。


寒濕著之。


寒則陽微。濕則氣滯而不上貫。則失其輕便干健之用。


故身體重也。


腰為腎之府。腎著寒。


故腰中冷。濕為水之漸。腎著濕。


故腰以下如坐水中。三句。言病患之自覺者。可從問診而得之也。


陽虛而寒著之。


則浮腫如水狀。氣虛而濕著之。


則黃潤如水狀。


故曰如水。而非真水也。


夫如水而知其非水者。蓋因不渴。則水之入者既少。小便自利。則水之出者又多。而中無所蓄矣。


三句。言旁人之共見者。又可從望診而得之也。


臟腑之陽虛者。俱能病積滯痹著等候。身重如水。上焦之肺與膻中。不能呵噓水道。及中焦之脾胃。不能分理。俱能病此。 而何獨知為腎著乎。


蓋以其人之飲如故。


故知非屬上焦。食如故。


故知非屬中焦。而屬下焦之腎臟矣。


二句。 言辨腎著之確切處。裡字。當是裹字之訛。腎為強力之官。所以任勞者也。


身勞汗出。則腎虛矣。


衣冷裹濕。則冷濕之邪。乘虛而著之。


況擔延久久乎。


二句。推言腎著之病因也。


冷痛者。陰沁切責。冷氣逼陽之象。腹重者。 堅癖沉墜。濕氣下注之象。


如五千錢者。正氣不能上提。


故著久而愈覺其重耳。二症。就上文之腰中冷。身體重。而甚言之耳。主本湯者。原為腎中冷濕。而所以溫之、燥之者。其用藥注意。卻又在中焦之脾胃。


故君辛熱之乾薑。以除冷。淡滲之茯苓、以除濕。而以甘溫守中之甘草、白朮佐之。


蓋因暖土。可以祛寒。而燥土。尤能勝濕故也。


觀夫陽春回於大地。而幽壑冰消。堤岸固於江鄉。而浸淫患息。仲景制方之意。概可知矣。


他臟之例。先言風寒。次及死臟。此獨缺之者。以詳少陰傷寒之直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3:14 | 只看該作者

十七條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萬物以陽火為綿軟。膠餳糕餅之屬於蒸烙。可證也。


浮之堅。是水無陽而冰凍之象。按之如轉丸者。按處仍見堅硬。更加無來無去。而形圓體滾。即脾臟如覆杯而微較數小之狀。但彼則如兩邊動搖。


故曰搖。此則如上下圓轉。


故曰亂、曰轉。是水泡上泛。水氣底散之象。下入尺中。則其氣已盡。不能遠出。常有就地渙散之義。 故死。第他臟之死。俱合陰陽而兩言之。


腎臟獨言陽絕者。以腎為水寒之臟。其陽氣尤為貴重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3:31 | 只看該作者

十八條


問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謂也。


師曰。上焦受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


故能噫耳。 下焦竭。即遺溺失便。其氣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須治。久則愈。 竭者。非竭盡之謂。蓋指一時虛乏而言。觀下文未和。及不須治自見。噫。噯氣也。


三焦竭部。當是古醫經之篇目。長沙借為問答。以發其奧。曰。三焦竭之篇部中。有云上焦竭則善噫者。夫噫出於脾胃。似在中焦矣。


而謂由於上焦者何也。


不知穀食之在中焦。雖由脾胃之運化。而實成於上焦之呵噓蒸被。二便之在下焦。雖由脾胃之提挈。而實成於下焦之關鍵縱送者也。


故曰上焦氤氳之氣。雖受之於中焦腐化中。而其下炎之用。 復能運飲熟穀。以為中焦之助。譬之太陽。聚萬物之晶光。而還以照臨萬物。譬之人主。總萬民之推奉。而還以君臨萬民之道也。


若此氣一時虛乏而未和。則不能助理消穀。而穀停於胃。穀停則敗。敗氣上熏心主。


故能噫耳。三焦竭部之所謂上焦竭而善噫者此也。


夫胃腑如漚。化臭腐為神奇之氣。從脾歷肺而達於胸者。 純是一種溫暖輕靈。虛無恬淡之妙。


故上焦喜之。


若穀停未化。其直從胃脘而上逆者。惟渣質滯濁之氣。為清寧靈府之所見惡者。此噫而出之之所由來也。


答語止此。推之下焦受中焦氣。而以禁制助中焦之提挈者。與上焦同義。倘下焦一時虛乏。則前陰遺溺。後陰失便者。亦非單責之中焦也。


當知因下焦之氣。不與中上相和。


故不能自禁制耳。禁制合守送兩邊而言。不禁。


如熱急後重之類。不制。謂傳送不暢快也。


不須治兩句。是雙承上文。非單指下焦也。


蓋上焦之氣。


如遇驚恐嗔怒等類。則一時上虛下乘而不和。下焦之氣。


如遇泄瀉熱淋等類。則一時後墜前結而不和。二者。俱常有之症。久則中氣分貫之。


而上下之不和者復和矣。


故久則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3:49 | 只看該作者

十九條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閉不通。大腸有寒者多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篇首至腎死臟。言五臟病。自上條及此。 言六腑病。言六腑而獨詳三焦者。以三焦雖屬六腑之一。而其余五腑。俱麗三焦之部。


如上焦如霧。雖單指心肺夾空之氣。而其實膻中一腑。亦屬上焦所管。且陽明之脘。少陽之系。其上半截俱穿膈上。而為上焦之所屬也。


中焦胃腑之外。下焦膀胱之外。可類推矣。


此長沙以三焦該六腑之意乎。


下焦獨抽言大小腸者。以四腑之病。散詳別見。而大小腸二腑。合傷寒金匱中。未嘗論及。


故備言之耳。上條以虛竭言三焦之輕病。 此條以寒熱言三焦之重病。不言死症者。以諸病入臟者死。入腑者愈也。


熱在上焦。火氣逼清虛之管而作癢。


故咳。咳多則肺勞。勞熱相並。


故肺氣痿頓。熱在中焦。則脾胃之液漸干。而糟粕結滯。


故腸胃殊覺堅硬。 熱在下焦。膀胱之血分受傷。則吸入脬中。而血與尿並見。


故尿血。若其氣分受傷。自邪熱燔炙而論。


如煎餳成質。煮海成鹽之象。而為膏砂等淋。自真氣不布而論。則傳化艱澀。而閉塞不通也。


至下焦所屬之大腸有寒。則不能以濕化燥化。收攝渣質中之余水。


故糞與清水。兩不融和。而便如騖鴨之溏屎。


如大腸有熱。則燥化大過。刮下腸中之垢如白膿。其實即大腸所掛之津液也。


又下焦所屬之小腸有寒。則見下重便血。蓋因人身之大氣。逐節相提。


故宗氣提脾胃。脾胃提小腸。小腸提大腸。而形臟不至沉墜者此也。


小腸寒不能提。 而大腸之氣陷下。


故下重也。


氣者。血之主令。氣不升舉。則大腸之血。亦下脫而見於便矣。


若小腸有熱。除正傳膀胱而為癃閉等症之外。其熱氣又隨渣質而貫注大腸。肛門者。大腸之盡處也。


盡則無所傳卸。


故結為癭乳等類之痔矣。


六腑之候。其統於三焦者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4:0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條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氣。何謂也。


師曰。積者。臟病也。


終不移。聚者。腑病也。


發作有時。 展轉痛移。為可治。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


寸口。積在胸中。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在左。積在左。 脈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5:51 | 只看該作者

積者


久積不行。聚者。暫聚未散之義。二者。皆臟腑之陰液。因陽衰、氣寒而不能運動。


故沉著於臟腑之內者也。


氣者。穀氣也。


胃中飽食過度。或久停未化。於是胃實氣滿。不從下行。而由胃絡旁溢者是也。


但積聚以及氣。其症俱能作痛。而其名義。頗相似而難辨。


故問其所以為積、為聚、為氣之謂也。


不知積為臟病。臟者。收藏之象。其精常住而不散。


故積之為病。亦因其臟精之居守。而始終不移。聚為腑病。腑者。府庫之象。其氣既入而亦出。


故聚之為病。亦因其腑氣之流行。而發作有時。展轉痛移。夫發作有時。則未發者。為陽氣猶有自振之機。展轉痛移。則所聚者。為病邪已見騰挪之漸。投以辛甘。治以攻發。迎而導之。


則聚者自散。寧與臟積之始終不移。正邪相服。而無隙可乘者比哉。


故可治也。


聚曰可治。則積之不可治者。在言外矣。


胃之絡脈通於脅。


故實滿之氣。溢於脅下。而作如刺如脹之痛也。


按則其氣復從絡而還於胃。


故其痛則愈。復發者。指按起而言。不曰可治不可治者。其意或以減穀則愈者乎。


此所謂氣之症也。


下文二十一句。就五臟之積而言其脈。且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其診法亦準臟積之例也。


蓋謂五臟諸積之大法。俱屬有陰無陽。而其陰液沉著之候。


故其脈來必細以應無陽。必沉以應臟。必伏以應陰液沉著。此細而沉伏附骨者。 乃積脈也。


若此脈見寸口。積在胸中。胸中者。心肺之所托也。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喉中者。心肺上出之絡之所經也。


見關上。積在臍旁。臍旁者。肝脾之所托也。


上關上。積在心下。心下者。心肺下行之絡之所經也。


微下關。積在少腹。少腹者。肝腎之所托也。


見尺中。積在氣衝。經名氣街穴。針灸大成作氣衝。在臍下橫骨兩端毛際中。動脈應手者是。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


但於臟無取。未詳其義。豈陽明之氣。與陰會相合而通於腎臟者乎。


脈與積應。其左右中央。各依其部者。


如寸口左見。則積在心。右見。則積在肺。左右兩見。則積在心肺中央之內絡。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


又如關上左見。則積在肝。右見。則積在脾。左右兩見。則積在肝脾中央之內絡。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


下焦及寸關尺之微上微下者俱仿此。以五臟之系及絡俱能病積。 故曰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其診法俱準臟積之例也。


或曰。條端明列三病。仲景獨言積脈。而不及聚與氣者。何也。


答曰。氣為一時之輕病。減穀則氣消而痛愈。


故可不必言其脈也。


然愚嘗試之。


其人尺寸俱平。關脈實而滑於右。弦而細澀於左者。乃氣之脈也。


若夫聚之為脈。已具積脈中。而俟善讀者之自悟久矣。


如諸聚大法。脈來細而於不浮不沉中見者。乃聚也。


下文十九句。文則易積以聚。意則易臟以腑。而細按之。


則三焦之所屬。六腑之所經。左右中央之所寄托。不與積脈同一彰明較著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6:43 | 只看該作者

積者


久積不行。聚者。暫聚未散之義。二者。皆臟腑之陰液。因陽衰、氣寒而不能運動。


故沉著於臟腑之內者也。


氣者。穀氣也。


胃中飽食過度。或久停未化。於是胃實氣滿。不從下行。而由胃絡旁溢者是也。


但積聚以及氣。其症俱能作痛。而其名義。頗相似而難辨。


故問其所以為積、為聚、為氣之謂也。


不知積為臟病。臟者。收藏之象。其精常住而不散。


故積之為病。亦因其臟精之居守。而始終不移。聚為腑病。腑者。府庫之象。其氣既入而亦出。


故聚之為病。亦因其腑氣之流行。而發作有時。展轉痛移。夫發作有時。則未發者。為陽氣猶有自振之機。展轉痛移。則所聚者。為病邪已見騰挪之漸。投以辛甘。治以攻發。迎而導之。


則聚者自散。寧與臟積之始終不移。正邪相服。而無隙可乘者比哉。


故可治也。


聚曰可治。則積之不可治者。在言外矣。


胃之絡脈通於脅。


故實滿之氣。溢於脅下。而作如刺如脹之痛也。


按則其氣復從絡而還於胃。


故其痛則愈。復發者。指按起而言。不曰可治不可治者。其意或以減穀則愈者乎。


此所謂氣之症也。


下文二十一句。就五臟之積而言其脈。且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其診法亦準臟積之例也。


蓋謂五臟諸積之大法。俱屬有陰無陽。而其陰液沉著之候。


故其脈來必細以應無陽。必沉以應臟。必伏以應陰液沉著。此細而沉伏附骨者。 乃積脈也。


若此脈見寸口。積在胸中。胸中者。心肺之所托也。


微出寸口。積在喉中。喉中者。心肺上出之絡之所經也。


見關上。積在臍旁。臍旁者。肝脾之所托也。


上關上。積在心下。心下者。心肺下行之絡之所經也。


微下關。積在少腹。少腹者。肝腎之所托也。


見尺中。積在氣衝。經名氣街穴。針灸大成作氣衝。在臍下橫骨兩端毛際中。動脈應手者是。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


但於臟無取。未詳其義。豈陽明之氣。與陰會相合而通於腎臟者乎。


脈與積應。其左右中央。各依其部者。


如寸口左見。則積在心。右見。則積在肺。左右兩見。則積在心肺中央之內絡。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


又如關上左見。則積在肝。右見。則積在脾。左右兩見。則積在肝脾中央之內絡。而穿於前後之募原者是矣。


下焦及寸關尺之微上微下者俱仿此。以五臟之系及絡俱能病積。 故曰廣言積之在募原內絡中者。其診法俱準臟積之例也。


或曰。條端明列三病。仲景獨言積脈。而不及聚與氣者。何也。


答曰。氣為一時之輕病。減穀則氣消而痛愈。


故可不必言其脈也。


然愚嘗試之。


其人尺寸俱平。關脈實而滑於右。弦而細澀於左者。乃氣之脈也。


若夫聚之為脈。已具積脈中。而俟善讀者之自悟久矣。


如諸聚大法。脈來細而於不浮不沉中見者。乃聚也。


下文十九句。文則易積以聚。意則易臟以腑。而細按之。


則三焦之所屬。六腑之所經。左右中央之所寄托。不與積脈同一彰明較著乎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6:57 | 只看該作者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一條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


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 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痰為臟腑之津液所化。譬之循良之民眾。因激變而為賊者也。


而所以激津液之變者。大概不越寒熱兩因。 如肺受熱而金有烊化之象。則傷其陰。陰傷。則喉嗓間如有物黏緊而不可出。微痛似喊破之狀。一二日咳出膠稠黃色之痰。不過七日。以形稀色白為漸愈者。一也。


肺受微寒。則陽鬱而葉緊。鬱極怒發。寒邪又隨陽氣之變動而化熱。寒熱交蒸。則自剝其液以送之。


咳出成塊白色。狀如米粥之痰。而外裹黏涎清水者。此寒本熱標。兩因並見者。二也。


先從便難。漸致燥結。下氣浮停。腸胃中熱。襯托上蒸。肺干液竭。火熏作癢。因而致咳。大口稠黃。朝暮不絕。此為胃中之熱痰者。三也。


而諸症壞痰不與焉。


若夫本篇之所謂痰飲者。雖與寒因之黏涎相似。而其實另是一種。不可不辨也。


以其由於飲水所積。


故曰飲。以其與痰同能致咳。


故亦曰痰飲。 以痰飲滲在胃脘之外。不走小腸膀胱等腑。而懸於脅下。


故曰懸飲。以痰飲久懸。而經氣虛者。遂乘虛而溢於經脈。


故曰溢飲。以痰飲不旁滲兩脅。而中屯心下。


如有物支撐之義。


故曰支飲。飲久曰留。飲深曰伏。飲以形質入臟。則猝死。其初症。但以水氣射之則病。


故於五臟。則直謂之水而已矣。


要皆起於肺冷氣結。而不能呵噓。成於脾寒氣滯。而不及分布者。與前所云津液所化之痰不同。


故其陰冷似清水。黏滑似薄膠。藥宜辛甘溫暖。治宜發汗利水。此為定例。而間或參以苦鹹寒潤者。特其變症變法焉爾。盛。指肉勝而言。看今瘦自見。


凡陽衰者肉勝。素盛。則陽衰可知。今瘦。則並腸胃中之陰液亦虛。


故內削而瘦也。


陽衰。則不能運飲。陰虛。則借資於外水而留戀之。


夫水走腸間而不下滲。


故瀝瀝有聲。而所謂痰飲者如此。四句當著眼腸間兩字。飲後。猶言痰飲之後。非指飲湯飲水也。


痰飲不行。後必由腸而浸淫於胃。由胃而橫鼓於脅。蓋下襯則上浮。中滿則旁注。以胃絡通於脅。


故水流腸胃之外而在脅下。脅下為少陽、厥陰之部。肝膽善逆。


故咳唾。脅絡得水而作脹。


故咳唾則振而引痛也。


夫脅下之水無去路。


如懸閣之象。


故謂之懸飲者如此。四句當著眼脅下兩字。飲水與飲後同義。言懸飲之水。久而不去。則從經絡而流於四肢。夫經絡之水。陽氣運動。可從汗解。 今陽虛而當汗不汗。於是身體中。水熱則疼。水墜則重。而謂之溢飲者如此。五句當著眼四肢兩字。若夫咳而氣逆。但可坐倚而息。且水飲屯心下。抬高膈氣。以致吸不能入而短氣。所以不得臥倒。又水浮則氣迫而鼓於外。


故其形如腫。而所謂支飲者又如此。五句當著眼在倚息短氣四字。是則飲雖四名。理同一轍。先由痰飲懸飲。終歸溢飲支飲。而四者之傳變。亦視其胸脅經絡之虛實。以為偏全遲速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7:11 | 只看該作者

二條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欲飲。 此合下文二條。俱是詳言支飲。蓋支飲屯積心下。


故其水氣。得以上射心肺。而成水在心肺之症也。


心下者。 心之下。胃脘及脘外之總名。飲積於脘中。


故堅硬如築。吸氣不能下引。


故短也。


但下條為水在胃脘之外。系懸飲之所傳變。飲久化熱而燙於外。


故欲飲水。此條為水在胃脘之中。系痰飲之所抬高。水飲內頂。


故惡水不欲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7:25 | 只看該作者

三條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飲支於肺下。而水氣上逼之。


則肺氣不得展於下而上逆。


故涎沫因之上泛而見於吐也。


余見上條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9:12 | 只看該作者

四條


水在脾。少氣。身重。 此詳言溢飲之症也。


凡痰飲懸飲。其傳變俱能病此。蓋痰飲則內從胃絡而外傳於脾。懸飲則旁從脅絡。而下傳於脾。


故皆能使水氣在脾也。


脾土之陽衰而至水氣射之。


則不能運布而溢於四肢者。勢也。


故曰此言溢飲之症。脾滯而精悍不升。


故少氣。脾濕而水土沉墜。


故身重也。


少氣是呼氣少。短氣是吸氣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9:30 | 只看該作者

五條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此詳言懸飲之症也。


脅下為肝絡之所止經。飲懸於此。則從其絡而下射於肝。


故水在肝也。


水飲實於脅下。 如有物支鼓之狀。


故曰支滿。即所謂支飲之義也。


嚏出於肺。肝以水邪犯所不勝。肺惡濕而欲出之。


故嚏。但嚏者。下實其氣而始得奮為上迸。則支滿者益滿。而且振痛矣。


與咳唾引痛同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9:46 | 只看該作者

六條


水在腎。心下悸。 此四飲之外。另是一症。即後文十一條所謂伏飲之未發者。長沙於臟中列此。其為防微杜漸之意深矣。


夫腎為水臟。猶之天地之海。與水原相感召。腎陽盛而小便利。則真陰固密。而外水流行。亦何伏飲之有哉。


倘陽德虛微。則水災禍伏。苟不見微知著而早圖之。


則平成無日矣。


蓋四飲為病。是從上而下積。有盈科後進之漸。其症緩而較平。伏飲為病。是從下而上突。有怒潮直決之機。其症急而尤烈故也。


悸是水悸。與虛悸之跳擺嘈雜不同。水悸者。神境中戚戚然如有不測之患。又時時惕焉自警者是也。


蓋心腎同主手足之少陰。 而其氣嘗相通於窈冥。腎中伏水。而心君恍惚。譬之黃河未決。而洛城中之神機暗燭。未免形諸筋惕肉間也。


此自其初症而言。若就已成論。四飲亦低從上泛。而極於支飲。伏飲亦起從下傳。而極於四臟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09:19:58 | 只看該作者

七條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


如手大。 自此合下文八九十共四條。言除卻溢飲之外。(溢飲不愈則死。無久留之候。)其余三飲。久而未去者。俱名留飲。此條言支飲之久留者也。


心系附背。心下留支飲。則水寒之氣。從系而托於背。


故其背當寒冷如手大。內外形氣所必應之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38 , Processed in 0.09276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