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47:55 | 只看該作者

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刺


素問遺篇刺法論○三十九(黃帝問曰,升降之刺以知要,願聞司天未得遷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萬化之或其皆妄,然與民為病,可得先除,欲濟群生,願聞其說)。


知其氣有不正,故當預防。


(岐伯稽首拜曰,悉乎哉問,言其至理,聖代慈憫,欲濟群生,臣乃盡陳斯道,可申洞微)。


申,明也,洞,幽也。


(太陽復布,即厥陰不遷正,不遷正,氣塞於上當寫足厥陰之所流)。


辰戍歲,太陽司天之後厥陰繼之,若寒水既退而復布,則巳亥之厥陰不得遷正,風化不行,木氣鬱塞於上,人病在肝,故當寫足厥陰之所流,行間穴也,刺六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


(厥陰復布,少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塞於上,當刺心包絡脉之所流)。


巳亥歲,厥陰司天之後,少陰繼之,若風氣既退而復布,則子午之少陰不得遷正,火化不行,熱氣鬱塞於上,人病在心主,故當寫包絡之所流,勞官穴也,刺三分,留六呼,氣至急出之。


(少陰復布,太陰不遷正,不遷正即氣留於上,當刺足太陰之所流)。


子午歲,少陰司天之後,太陰繼之,若君火復布,則丑未之太陰不得遷正,雨化不行,土氣留滯於上,人病在脾,故當刺足太陰之所流,木都穴也,刺三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


(太陰復布,少陽不遷正,不遷正,則氣塞未通,當刺手少陽之所流)。


丑未歲,太陰司天之後,少陽繼之,若濕氣復布,則寅申之少陽不得遷正,火化不行,熱氣鬱塞,人病在三焦,故當刺手少陽之所流,液門穴也刺二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


(少陽復布,則陽明不遷正,不遷正,則氣未通上,當刺手太陰之所流)。


寅申歲,少陽司天之後,陽明繼之,若相火復布,則卯酉之陽明不得遷正,金化不行,燥氣鬱滯,人病在肺,故當刺乎太陰之所流,魚際穴也,刺二分,留三呼,得氣急出之。


(陽明復,布,太陽不遷正,不遷正,則復塞其氣,當刺足少陰之所流)。


卯酉歲陽明司天之後,太陽繼之,若燥氣復布,則辰戍之太陽不得遷正,水化不行,寒氣復塞,人病在腎,故當刺足少陰之所流,然谷穴也,刺三分,留三呼,得氣急出之。


(○帝曰,遷正不前,以通其要,願聞不退,欲折其餘,無令過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氣過有餘,復作布正,是名不過位也)。


氣數月餘不退,故復作布正,而新舊不能過位。


(使地氣不得後化,新司天未得遷正,故復有化令如故也)。


天氣不退,則地氣不得後化,故新歲司天不能遷正,仍布舊歲之令。


(巳亥之歲,天數有餘,故厥陰不退位也,風行於上,木化布天)。


以子午年猶行巳亥之令,熱化不行,風反為災也。


(當刺足厥陰之所入)。


曲泉穴也,刺六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按上文云復布者,以舊氣至,新氣被鬱,鬱散則病除,故當刺新氣之經,此下言不退者,以舊氣有餘,非寫不除,舊邪退則新氣正矣,故當刺舊氣二經,二治不同,各有深意。


(子午之歲,天數有餘,故少陰不退位也,熱行於上,火餘化布天)。


以丑未之年,猶行子午之令,雨化不行,熱氣尚治也。


(當刺手厥陰之所入)。


曲澤穴也,刺三分,留七呼,得氣急出之。


(丑未之歲,天數有餘,故太陰不退位也,濕行於上,雨化布天)。


以寅申之歲,猶行丑未之政,火氣不行,濕仍布天也。


(當刺足太陰之所入)。


陰陵泉也,刺五分,留七呼,動氣至,急出之。


(寅申之歲天數有餘,故少陽不退位也,熱行於上火化希天)。


以卯酉之歲,猶行寅申之政,火尚布天,金化不行也。


(當刺手少陽之所入)。


天井穴也,刺三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


(卯酉之歲,天數有餘,故陽明不退位也,金行於上,燥化布天)。


以辰戍之歲,猶行卯酉之令,燥尚布天,寒化不行也。


(當刺手太陰之所入)。


尺澤穴也,刺三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


(辰戍之歲,天數有餘,故太陽不退位也,寒行於上,凜,水化布天)。


巳亥年,猶行辰戍之令,寒氣布天,風化不行也。


(當刺足少陰之所入)。


陰谷穴心,刺四分,留三呼,動氣至急出之。


(故天地氣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預可平痾)。


痾,安戈切,疾苦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52: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6:00 編輯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


素問遺篇本病論○四十。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願聞遷正,可得明乎)。


晰,音昔明也。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謂遷正位司天不得其遷正者,即前司天以過交司之日)。


新舊之交,大寒日也。


(即遇司天太過,有餘日也,即仍舊治天數,新司天未得遷正也)。


新舊相遇,而舊者有餘未退仍治天數,則新者未得遷正。


(○厥陰不遷正,即風暄不時,花卉萎瘁)。


已亥年,太陽未退位,則厥陰不遷正,風木失時,故有此變,○卉音,毀。


(民病淋溲,目系轉,轉動喜怒,小便赤)。


木失其正,肝經病也。


(風欲令而寒由不去。溫暄不正,春正失時)。


木王於春,其氣不伸,故失時也。


(○少陰不遷正,即冷氣不退,春冷後寒,暄暖不時)。


子午年,若厥陰不退位,則少陰不遷正,君火不正,故春多寒冷,暄暖不能及時。


(民病熱,四肢煩痛,腰脊強直)。


陽氣不正,時多寒冷,故民為寒熱煩痛等病。


(木氣雖有餘,位不過於君火也)。


上年厥陰陰氣,至本年初氣之未,交於春分,則主客君火,巳皆得位,木雖有餘,故不能過此。


(○太陰不遷正,即雲雨失令,萬物枯焦,當生不發)。


丑未年,若少陰不退位,則太陰不遷正,萬物賴土以生,土氣入正,故當生不發。


(民病手足肢節腫滿,大腹水腫,填臆不食,飧泄,脇滿,四肢不舉)。


土氣失和,脾經為病也。


(雨化欲令,熱猶治之,溫煦於氣,亢而不澤)。


君火有餘,濕化不行也。


(○少陽不遷正,則炎灼弗令,苖莠不榮,酷暑於秋,肅殺晚至,霜露不時)。


寅申年,若太陰不退位,則少陽不遷正,相火失正,故炎灼弗令,苖莠不榮,暑熱肅殺,其至皆晚也,○莠,音有,似稷之草。


(民病瘧,骨熱,心悸驚駭,甚時血溢)。


皆相火鬱熱之病。


(○陽明不遷正,則暑化於前,肅殺於後,草木反榮)。


卯酉年,若少陽不退位,則陽明不遷正,金為火制,故暑熱在前,肅殺在後,金令衰遲,故草木反榮。


(民病寒熱,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則喘嗽息高,悲傷不樂)。


相火灼金,肺經受病也。


(熱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勁未行,肺金復病)。


清勁未行,金之衰也。


(○太陽不遷正,則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殺霜在前,寒冰於後,陽光復治,凜冽不作,雰雲待時)。


辰戍年,若陽明不退位,則太陽不遷正,水正衰遲,故冬清反寒,易令於春,陰氣不布故陽光復治,凜冽不作。


(民病溫癘至,喉閉嗌乾,煩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水虧金燥,故民為溫癘煩燥,喘息有音之病。


(寒化待燥,猶治天氣,過失序,與民作災)。


寒化須待燥去,猶得治天,但過期失序,則與民為災也,化氣皆然。


(○○帝曰,遷正蚤晚,以命其旨,願聞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謂不退者,即天數未終)。


天數未終,餘氣仍在,雖遇交司,故猶不退位。


(即天數有餘,名日復布政,故名曰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天數有餘,應退不退,故於新歲,猶行舊歲之令。


(○厥陰不退位,即大風蚤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


木制土,風勝濕也。


(民病溫疫,疵癈,風生,牛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乾引飲)。


疵,黑也,廢,肢體偏癈也,風氣有餘,故為此溫疫疼痛,伏熱諸病,○疵,音慈。


(○少陰不退位,即溫生春冬,蟄蟲蚤至,草木發生)。


君火再布,溫熱盛行也。


(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瘡瘍留毒)。


皆火盛之病。


(○太陰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時埃昏布作,濕令不去)。


太陰土氣,王在四維,再治不退,故或寒或暑,其至不時,而埃昏布作也。


(民病四肢少力,食飲不下,泄注淋滿,足脛寒,陰痿閉塞失溺,小便數)。


土氣不退,濕滯在脾,故為四肢少力,食飲不下等病,土邪傷腎,故為陰痿失溺等病。


(○少陽不退位,即熱生於春,暑迺後化,冬溫不凍,流水不冰,蟄蟲出見)。


上年相火不退,故熱生於春,後遲留不去也。


(民病少氣寒熱更作,便血上熱,小腹堅滿,小便赤沃,甚則血溢)。


民病少氣,熱傷氣也,赤清,赤尿也,皆相火之為病。


(○陽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榮,寒熱間作)。


金氣清肅,陽和不舒,故寒熱間作。


(民病嘔吐暴注,食飲不下,大便乾燥,四肢不舉,目目瞑掉眩)。


嘔吐暴注,食飲不下,清寒犯胃也,大便乾燥,金之氣也,木受金邪,肝筋為病,故四肢不舉,目瞑掉眩,○此下獨缺太陽不退位一條,古文之脫失也。


(帝曰天歲蚤晚,余以知之,願聞地數,可得聞乎,岐伯曰,地下遷正,升天,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產化,萬物失時之化也)。


天氣,地氣亦三,地之三者,左間當遷正,右間當升天,在泉當退位也,若地數不前而失其正,即應於地土之產化,皆萬物失時之化也, ○舊本升字下無天字,失也,今增補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1:40: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1:49 編輯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素問遺篇刺法論○四十一。


附導引法。


(黃帝問曰,剛柔二予,失守其位,使天運之氣皆虛乎,與民為病,可得平乎)。


十干五運,分屬陰陽,陽干氣剛,甲丙戊庚壬也,陰干氣柔,乙丁巳辛癸也,故曰剛柔二干。


(岐伯曰,深乎哉問,明其奧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謂根之可見,必有逃門)。


根,致病之本也,逃門,即治之之法。


(○假令甲子,剛柔失守)。


甲與巳合,皆土運也,子午則少陰司天,凡少陰司天,必陽明在泉,陽明屬卯酉,而配於土運,則巳卯為甲子年在泉之化,故上甲則下巳,上剛則下柔,此天地之合,氣化之常也,甲午巳酉,其氣皆同,失守義如下文下章。


(剛未正,柔孤而有虧)。


若上年癸亥,厥陰司天,木不退位,則甲子雖以陽年,土猶不正,甲子剛土,未正於上,則巳卯在泉,亦柔孤而有虧也。


(時序不令,即音律非從)。


甲子陽律,太官也,巳卯陰呂,少官也,剛失守則律音,柔孤虛則呂不應。


(如此三年,)。


變大疫也。


土氣被抑,至三年後,必發而為土疫,疫,溫疫也。


(詳其微甚,察其淺深欲至而可刺,刺之)。


鬱微則病淺,鬱甚則病深,察其欲至之期,可刺即刺。


(當先補腎俞)。


腎俞穴,在足太陽經,土疫將至,恐傷水藏,故當先補腎例,○舊注曰,未刺時,先口銜鍼暖而用之,用圓利鍼,臨刺時呪日,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自口中取鍼,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鍼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鍼,以手捫之,令受鍼人咽氣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 ○按病能論未王氏注曰,世本既闕第七二篇,蓋指刺法本病,二論也,可見二篇亡在王氏之前,新校正云,今世有素問亡篇,仍託名王氏為註,辭理鄙陋,無足取者,允為明證,故此下用鍼呪語,其非王氏之筆可知但臨時誦之,或亦令人神定心專耳,故并錄之以備擇用。


(次三日,可刺足太陰之所注)。


太白穴也,土鬱之甚,故當刺此以泄土氣,○舊注曰,先以口銜鍼令溫,欲下鍼時,呪曰,帝扶天形,護命成靈,誦之三遍,迺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急出其鍼。


(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癘,其法補寫一如甲子同法也)。


甲子年在泉,陽明已卯之化也,若已卯之柔不至於下,則甲子之剛,亦孤立於上,三年之後,必作土癘,癘殺癘也,即瘟疫之類,鍼法亦同,凡甲已土運之年上下失守者,其治皆然。


(其刺以畢,又不須夜行及遠行,令七日潔,清淨齊戒,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嚥氣順之,如嚥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此即養氣還精之法也,舊注曰,仙家嚥氣,令腹中鳴至臍下,子氣見母元氣,故曰反本還元,久餌之,令深根固蒂也,故嚥氣津者名天池之水,資精氣血,蕩滌五藏,先溉云海,一名離宮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餌之,以補精血,可益元海也,○愚按人生之本,精與氣耳,精能生氣,氣亦生精,氣聚精盈則神王,氣散精衰則神去,故修真諸書,千言萬語,無非發明精氣神三字,然三者之用,尤先於氣,故悟真篇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又古歌曰,氣是添年藥,津為續命芝,世上慢忙兼慢走,不知求我更求誰,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之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故普道成論長生養性之旨曰,其要在於存三,抱元,守一,三者,精氣神,其名曰三寶抱元者,抱守元陽真氣也,守一者,神靈也,神在心,心有性屬陽,是為南方丙丁之火,腎者能生元陽為真氣,其泄為精,是為北方壬癸之水,水為命,命繫於陰也,此之謂性命三一之道,在於存想,下入丹田,抱守元陽,逾三五年,自神定氣和,功滿行畢,其道成矣,諸如此類雖道家議論儘多,然無非祖述本經精氣之義耳,此章言閉氣者,即所以養氣也,餌津者,即所以益精也,其下手工夫,惟蔣氏調氣篇,蘇氏養生訣,李真人長生十六字訣,皆得其法,足為入門之階,如蔣氏調氣篇曰,天地虛空中皆氣,人身虛空處皆氣,故呼出濁氣身中之氣也,吸人清氣,天地之氣也,人在氣中,如魚遊水中,魚腹中不得水出入即死,人腹中不得氣出入亦死,其理一也,善攝生者,必明調氣之故,欲修調氣之術者,當設密室,閉戶安床,煖席偃臥,暝目,先習閉氣,以鼻吸入,漸漸腹滿,及閉之久不可,忍乃從口細細吐出,不可一呼即盡,氣定復如前閉之,始而十息,或二十息,不可忍,漸熟漸多,但能閉至七八十息以上,則藏府胷膈之間,皆清氣之布濩矣,至於純熟,當其氣閉之時,鼻中惟有短息一寸餘,所閉之氣,在中如火,蒸潤肺官,一縱則身如委蛇,神在身外,其快其美,有不可言之狀,蓋一氣流通表裏上下徹澤故也,其所閉之氣漸消,則恍然復舊,此道以多為貴,以久為功,但能於日夜間行得一兩度,久久耳目聰明,精神完固,體健身輕,百病消滅矣,凡調氣之初,務要體安氣和,無與氣意爭,,右不安和且止,俟和乃為之,久而弗倦則善矣,閉氣如降龍伏虎,須要達其神理,胷膈常宜虛空,不宜艷滿,若氣有結滯,不得宣流,覺之,便當用吐法以除之,如呬呵呼嘻噓吹,六字訣之類是也,不然則泉源壅遏,恐致逆流,瘡瘍中滿之患作矣, ○又如蘇氏養生訣曰,每夜於子時之後,寅時之前,披衣擁被,面東或南盤足而坐,叩齒三十六通,兩手握固,柱腰腹間,先須閉目靜心掃除妄念,即閉口并鼻,不令出氣,謂之閉息,最是道家要妙,然後內觀五藏,存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降下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則徐徐出氣不得令耳聞聲,候出息勻調,即以舌攪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津液滿口,即低頭嚥下,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須用意精猛,以氣入丹田中,氣定又依前法為之,凡九閉氣,三嚥津而止,然後以左右手擦摩兩腳心,使湧泉之氣,上徹頂門,及臍下腰脊間,皆令熱徹,次以兩手摩熨眼角耳項,皆令極熱,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次,梳頭百餘梳而臥,熟臥至明,○又如李氏十六字訣云,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嚥,水火相見,注曰,右十六字,仙家名為十六錠金,乃至簡至易之妙訣也,無分在宮不妨政事,在俗不妨家務,在士不妨本業,只於二六時中,略得空閑,及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口中先須漱及三五次,舌攪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滿口津生,連津嚥下,汨然有聲,隨於鼻中吸清炁一口,以意會及心目,寂地直至腹臍下一寸三分,丹田炁海之中,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用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力提起,使氣歸臍,連及夾脊雙關,腎門,一路提上,直至後頂玉枕關,透入泥丸頂內,其升而上之,亦不覺氣之上出,謂之一呼,一呼一吸,謂之一息,炁既上升,隨又似前汨然有聲嚥下,鼻吸清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輕輕提上,與臍相接而上,所謂氣氣歸臍,壽與天齊矣,凡嚥時口中有液愈妙,無液亦要汨然有聲嚥之,如是一嚥一提,或三五口,或七或九,或十二,或二十四口,要行即行,囡止即止,只要不忘,作為正事,不使間斷,方為精進,如有瘋疾,見效尤速,久久行之,卻病延年,形體變,百疾不作,自然不饑不渴,安健勝常行之一年,永絕怠冒痞積逆滯,不生癰疽瘡毒等疾耳聰目明,心力強記,宿疾俱瘳,長生可望,如親房事,於欲泄未泄之際,亦能以此提呼嚥吸,運而使之歸於元海,把牢春汛,不放龍飛,甚有益處所謂造化吾手,宇宙吾心,功莫能述也,按此三家之法,若依蔣氏,則臥亦可,晝亦可,依蘇,代則此三坐亦可,夜亦可,依李氏,則閑亦可,忙亦可,此三說者,惟蘇氏稍煩,較難為力,然其中亦有可用者,但不當拘泥耳,故或用此,或用彼,取長舍短,任意為之,貴得自然,第無勉強,則一身皆道,何滯之有,久而精之,誠不止於卻病巳也,又觀之彭祖曰,和氣導氣之道,密至閉戶,安床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臥,暝目閉氣,以鴻毛著鼻上不動,經三百息,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如此,則寒暑不能侵,蜂蠆不能毒,壽百六十歲,鄰於真人也,夫豈虛語哉,然總之,金丹之術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玉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採氣,斯言得之矣,此外有云轉轆轤,運河車,到玉關,上泥九者,皆言提氣也,有云進用武火,出用文火者,謂進欲其壯,出欲其徐,皆言呼吸也,有云赤龍攪水混,神水滿口勻者,皆言津液也,有想火入臍輪,放火燒遍身者,皆言陽氣欲其自下而升,以溫元海三焦也,再如或曰龍虎,或曰鉛汞,或曰坎離,或曰夫婦,或云導引,或云栽接,跡其宗旨,無非此耳,雖其名目極多,而可以一言蔽之者,則曰出少人多而巳,醫道通仙,斯其為最,聞者勿謂異端,囚以資笑柄云,○濩,音護,流散也。


(○假令丙寅剛柔失守)。


丙與辛合,皆水運也,寅申年少陽司天,必厥陰在泉,厥陰屬巳亥而配於水運則辛己為在泉之化,故上丙則下辛,丙剛辛柔,一有不正,皆失守矣,丙甲辛亥,其氣大同。


(上剛干失守,下柔不可獨主之)。


若上年之乙丑司天,土不退位,則丙寅之水運雖剛,亦不遷正,其氣反虛,丙不得正,則辛柔在泉,獨居於下,亦失守矣。


(中水運非太過,不可執法而定之)。


丙雖陽水,有或若制,即非太過,不可謂為有餘而,執其法也。


(布天有餘,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呂音異)。


陽年天雖有餘,若上下失守,則天地不合,在丙寅陽律,則太羽無聲,在辛巳陰呂,則少羽不應。


(如此,即天運失序,後三年變疫)。


水鬱之發,三年後變為水疫。


(詳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後三年,至甚即首三年)。


氣微則疫小,氣甚則疫大,疫有小大,故至有遲速。


(當先補心俞)。


心俞,在足太陽經,水邪之至,恐傷火藏,故當先補心俞以固其本,○舊註曰,用圓利鍼,於口中令溫煖,次以手按穴得其氣動,迺呪日,太始上清,丹元守靈,誦之三遍,先想火光於穴下,然後刺可同身寸之一分半,留七呼,得氣至,次進鍼三分,以手彈之,令氣至,鍼得動氣至,而徐徐出鍼,次以手捫其穴,令受鍼人閉氣三息而嚥氣也。


(次五日,可刺腎之所入)。


足少陰經陰谷穴也,水邪之至,故當刺此以泄其氣,○舊註曰,用圓利鍼,令口中溫暖,先以手按穴,迺呪曰,太微帝君,五氣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雲,誦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太之四分,得動氣至而急出之。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剛,亦名失守,即地運皆虛,後三年變水癘,即刺法皆如此矣)。


地甲子,總言在泉之化也,後放此,內寅年在反,厥陰辛巳治之,若辛巳不得遷正於下,是謂柔不附剛,三年之後,水鬱發而為癘,其鍼法皆如前,凡丙辛水運之年,上下失守者其治皆然。


(其刺如畢,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氣復散也,令靜七日)。


用鍼之後,當忌如此,否則無效。


(心欲實,令少思)。


思則神勞,神勞則心虛,水勝之時,尤所當慎。


(○假令庚辰,剛柔失守)。


乙庚皆金運也,辰戍年太陽司天怭,必太陰在泉,太陰屬丑未而配於金運,則乙未為在泉之化,庚剛乙柔,設有不正,則失守矣,庚戍乙丑,其氣皆同。


(上位失守,下位無合,乙庚金運,故非相招)。


若上年巳卯,天數有餘,陽明不退位,則本年庚辰失守於上,乙未無合於下,金運不全,非相招矣。


(布天未退,中運勝來,上下相錯,謂之失守)。


上年巳卯天數不退,則其泉之火,來勝今年中運也。


(姑洗林鍾,商音不應也)。


庚辰陽律,太商也,其管姑洗,乙未陰呂,少商也,其管林鍾,金氣不調,則商音不應。


(如此,即天運化易,三年變大疫)。


三年之後,金氣發而為疫。


(詳其天數,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


微則徐,三年後,甚則速,三年首也。


(當先補肝俞)。


肝俞在足太陽經,金邪之至,恐傷木藏,故先補之,○舊註曰,用圓利鍼,以口溫暖,先以手按穴,得動氣,欲下鍼而呪曰,氣從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蒼城,右入黃庭,誦之三遍,先想青氣於穴下,然後刺之三分,得氣而進鍼,鍼入五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令受鍼人嚥氣。


(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手太陰經,經渠穴也,金邪之至,故當刺其所行,以寫金氣,○舊註曰,用圓利鍼,於口內溫令暖,先以左手按穴而呪曰,太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氣令,司入其神,誦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動氣至而出鍼。


(刺畢,可靜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


怒復傷肝,故當慎之。


(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獨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運孤主之,三年變癘名曰金癘)。


庚辰年在泉,太陰乙未之化也,若乙未不得遷正,而庚辰孤主於上,亦名失守,三年之後,必氣變而為金癘。


(其至待時也,詳其地數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遲速爾)。


癘之至也,其微甚遲速,亦如天數。


(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


凡乙庚之年,上下失守者,刺法皆同前。


(肝欲平,即勿怒)。


保守肝氣,防金勝也。


(○假令壬午剛柔失守)。


丁壬皆木運也,子午年少陰司天,必陽明在泉,以陽明配合木運,則丁卯丁酉,為在泉之化,剛柔不正,則皆失守矣。


(上壬未遷正,下丁獨然,即雖陽年,虧及不同)。


若上年辛巳司天有餘,厥陰不退位,則本年壬丁不合,木運太虛,剛不正於上,柔孤立於下,雖曰陽年,虧則不同也。


(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數也)。


招,合也,得位之日,即其相招之期,微者遠,甚者速,數有不同耳。


(律呂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


陽律太角,木音上管,陰呂少角,木音下管,壬丁失守,則二角不和,必上下遷正之日,其音乃同也。


(微甚如見,三年大疫)。


微至乙酉,甚在甲申,木疫發也。


(當刺脾之俞)。


脾俞,在足太陽經,木疫之至,恐傷土藏,當先補之,○舊註曰,用圓利鍼,令口中溫暖而刺之,即呪曰,五精智精,六甲玄靈,帝符元首,太始受真,誦之三遍,先想黃氣於穴下,然後後刺之二分,得氣至而次進之,又得動氣次進之,二進各一分,留五呼,即徐徐出鍼,以手捫之,令其人閉息三遍而嚥津也。


(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


足厥陰經,大敦穴也,木邪之至,故當刺此所出,以寫木氣,○舊註曰,用圓利鍼,令口中溫暖而刺之,即呪曰,真靈至玄天道冥然,五神各位,氣守三田,誦之,然後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動氣至而出其鍼。


(刺畢,靜神七日,勿大醉歌樂,其氣復散,又勿飽,食勿食生物)。


皆防其傷脾也。


(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畏木侵脾,故宜保之如此。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氣不當位,下不與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剛,即地運不合,三年變癘)。


本年丁酉未得遷正於下,則不能上奉壬午,亦名失守,非合德也,三年之後,必氣變而為木癘。


(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凡諸丁壬之年,上下失守,其刺法皆同前。


(○假令戊申,剛柔失守)。


戊癸皆火運之年,寅申歲必少陽司天,厥陰在泉,以厥陰而配火運,則癸亥為在泉之化,戊申之剛在上,癸亥之柔在下,一有不正,俱失守矣,戊寅癸已其氣皆同。


(戊癸雖火運,陽年不太過也)。


戊癸雖為火運,若剛柔失守,即在陽年,亦非太過也。


(上失其剛,柔地獨主,其氣不正,故有邪干)。


若上年丁未司天有餘,太陰不退位,則本年戊申,失守於上,癸亥獨主於下,火運不正,水必犯之,故有邪干。


(迭移其位,差有淺深,欲至將合,音律先同)。


氣有微甚,故差有淺深,若剛柔將合,故音律先同,蓋戊申陽律,太微也,癸亥陰呂,少徵也,其氣和,其音叶矣。


(如此天運失時,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戊癸失守,故變火疫,速在庚戍,遲則辛亥當至矣。


(當刺肺之俞)。


肺俞,在足太陽經,火疫之至,恐傷金藏故當先補之,○舊註曰用圓利鍼,令口中溫暖,先以手按穴,乃刺之,呪曰,真邪用摶,氣灌元神,帝符反本,位合其親,誦之三遍刺之二分,候氣欲至,想白氣在穴下,次進一分,得氣至而徐徐出其鍼,以手捫其穴,○按此下當云次三日,可刺手厥陰之所流,必脫失也。


(刺畢,靜神七日,勿大悲傷也,悲傷即肺動,而真氣復散也)。


用鍼補肺,故忌其傷。


(人欲實肺者,要在息氣也)。


肺主氣,息氣乃可以補肺,即閉氣存神之道義見前。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剛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運與地虛,後三年娭癘,名曰火癘)。


又若癸亥在泉,不得遷正,下柔失位,上剛無合,戊雖陽火,亦失守矣,後之三年,發而為病殆曰火癘。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窮法刺,於是疫之與癘,即是上下剛柔之名也,窮歸一體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總其諸位失守,故只歸五行而統之也)。


上文五年,言天即地在其中矣,雖疫自天來,癘從地至,若乎有辨,然不過上下剛柔之分耳,其窮歸於病,則一體也,故其刺法,亦惟此五者而巳,此章以甲丙戊庚壬,五陽年為例,陽剛失守,則陰柔可知,故可以五行為言而統之也,○此下有辟療五疫法,見論治類二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2:39:10 | 只看該作者

剛柔失守之義


素問遺篇本病論○四十二。


(帝曰余聞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十支,上下經緯天地數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天地二甲子,言剛正於上,則柔合於下,柔正於上,則剛合於下,如上甲則下巳,上巳則下甲,故曰二甲子,凡十千十二支上下相合,經緯皆然。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謂雖得歲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時不節,即生大疫)。


應司天而不司天,應在泉而不在泉,是未得正位之司也,四時失其節氣,則大疫必至矣。


(注玄珠密語云,陽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計有太過二十四年)。


庚子庚午,君火刑金運,庚寅庚申,相火刑金運,戊辰戊戍,寒水刑火運,此陽運之天刑,共計六年,本非有餘,其外二十四年,則皆陽剛太過之運。


(除此六年,皆作太過之用,今不然之旨,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三十年中,除此六年天刑之外,皆作太過,乃陽運自勝而無邪傷者也,若剛柔迭失其位,氣有不正,雖屬陽年亦為不及也。


(○假今甲子陽年,土運太窒)。


窒,抑塞也,此下皆重明前章剛柔失守之義,○窒,音只。


(如癸亥天數有餘者,年雖交得甲子,厥陰猶尚治天)。


癸亥年厥陰司天不退位,則甲子年少陰司天不得遷正,是為窒也。


(地巳遷正,陽明在泉,去歲少陽以作右間)。


甲子年在泉,陽明己卯也,甲未遷正於上,巳已得位於下,故上年在泉之少陽,退作地之右間矣。


(即厥陰之地陽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以癸亥年之司天,臨甲子年之在泉,則上癸下巳,不相和合者也。


(癸巳相會,土運太過,虛反受木勝,故非太過也,何以言土運太過)。


癸巳相會,則甲失其位,雖曰陽土,其氣巳虛,土虛則受木勝,尚何太過之有。


(呪黃鍾不應太窒,木既勝而金還復金既復而少陰如至,即木勝如火而金復微)。


黃鍾為太官之律,陽土運窒則黃鍾不叶,木乃勝之,木勝必金復,金既復而子年司天,少陰忽至,則木反助火克金,其復必微,而甲巳之土皆失守矣。


(如此則甲巳失守,後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


甲巳化土,故發為土疫,即後世所謂濕溫之類,目甲子至丙寅,三年首也,至丁卯,三年後也。


(大小善惡,推其天地,詳乎太乙。)。


推其天地,察司天在泉之盛衰也,太乙義詳本類前七,及三十五。


(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應交司而治天)。


甲與子合,則少陰君火,應交司治天地。


(即下巳卯未遷正,而戊寅少陽未退位者,亦甲巳下有合也)。


甲子年在泉,巳卯陽明未遷正者,以癸亥年在泉,戊寅少陽不退位也,故令甲與戊對,子與寅配,而甲巳不能合,是巳之陰土窒於下,柔失其守矣。


(即土運非太過,而木乃乘虛而勝土也,金次又行復勝之,即反邪化也)。


巳土不正於下,則亦為木勝而金復,三年之後,必化土癘,故云邪化也。


(陰陽天地殊異爾,故其大小善惡,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在上則應天,在下則應地,明天地之法旨,則大小善惡之應可知矣。


(○假令丙寅,陽年太過,如乙丑天數有餘者,雖交得丙寅,太陰尚治天也)。


乙丑司天,太陰不退位,則本年少陽亦不得遷正。


(地巳遷正,厥陰司地,去歲太陽,以作右間)。


丙寅少陽,雖未司天,辛巳厥陰,巳正在泉,故上年司地庚辰,當退位作右間也。


(即天太陰而地厥陰,故地不春天化也)。


上乙下辛,非合故地不奉天。


(乙辛相會,水運太虛,反受土勝,故非太過)。


丙辛未合水運虛也,故土勝之。


(即太簇之管,太羽不應,土勝而雨化,木復即風)。


太簇之管,羽音陽律也,丙運失守,故太羽不應,而雨為之勝,風為之復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會後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巳巳,蚤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戊辰,徐即巳巳也。


(水疫至也,大小善惡推其天地數乃太乙遊官)。


天地太乙義見前。


(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應交司而治天)。


丙與寅合,則少陽相火,應交司而治天。


(即辛巳未得遷正,而庚辰太陽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


辛巳乃本年在泉,庚辰乃上年在泉,庚辰不退位,則辛巳不遷正,有丙無辛,孤立於上,不合其德,亦水運之失守也。


(即水運,亦小虛而小勝,或有復,後年化癘,名曰水癘,其狀如水疫,治法如前)。


凡失守者,即雖小虛,小有勝復,亦不免於為癘,則甚者可知,水疫水癘,即後世寒疫陰證之類,其治法如前章。


(○假令庚辰陽年太過,如已卯天數有餘者,雖交得庚辰年也,陽明猶尚治天)。


陽明乃巳卯年司天,大若不退位,則庚辰不能遷正。


(地巳遷正,太陰司地,去歲少陰,以作右間)。


庚辰在泉,太陰也,既巳遷正,則巳卯之少陰在泉者,以退作地之右間也。


(即天陽明而地太陰也,故地不奉大也)。


天陽明,巳卯也,地太陰,乙未也,巳乙非合,故地不奉天。


(乙巳相會,金運太虛,反受火勝,故非太過也)。


乙庚不合,而乙巳合,故金運虛而火勝之。


(即姑洗之管,太商不應,火勝熱化,水復寒刑)。


庚金失守,則太商不應,姑洗之管,乃其律也,金虛則火勝,火勝則水復,故當先熱而後寒。


(此乙庚失守,其後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木小善惡,推本年天數,及太乙也)。


本年天數及太乙,言所至之年也,又遇其逆則災大,若逢其順則災微。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應交司而治天)。


若庚辰既合,則太陽寒水,當於交司之日而治天矣。


(即下乙未,未得遷正者,即地甲午,少陰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乙未太陰,乃左年在泉,甲午少陰,乃上年在泉,若甲午未退,則乙未不正,庚雖正於上,乙失守於下,乙庚不合,亦金運之虧也。


(即下乙未干失剛,亦金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


乙未干失剛,以柔不正而失其剛也,柔失其正,故金曰小虛,火有小勝,及太陰氣至,則水不得行,故或無復也。

 

(後三年,化癘,名曰金癘,其狀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金疫,亦名殺疫,金癘亦名殺癘,其治法皆如前章。


(○假令壬午,陽年太過,如辛巳天數月餘者,雖交後壬午年也,厥陰猶尚治天)。

 

辛巳之厥陰,當退不退,則壬雖陽木,亦不能正其運。

 

(地巳遷正,陽明在泉,去歲丙申少陽,以作右間)。

 

壬午之丁酉陽明,遷正在泉,辛巳之丙申少陽,當退作地之右間也。

 

(即天厥陰而地陽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以辛巳之天,臨壬午之地,故不相和奉也。

 

(丁辛相合會,木運太虛,反受金勝,故非太過也)。

 

(辛不退,壬不正,丁不合壬而會辛,木運失守,金必勝之,亦猶不及也)。

 

(即甤賓之管,太角不應,金行燥勝,火化熱復)。

 

甤賓之管,太角之律也,陽木不正,故甤賓失音,金所以勝,火所以復,而邪至矣。

 

(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乙)。

 

其速其徐,總不出三年之外,而大小善惡,又當推疫至之年神也。

 

(又只如壬至午,且應交司而治之)。

 

壬與午,合其交司之日,則少陰治天矣。

 

(即下丁酉未得遷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陽未得退位者,見丁壬不合德也)。

 

丁酉陽明,為本年在泉,丙申少陽,乃上年在泉,丙申不退,則丁酉不正,有壬無丁,木德不合也。

 

(即丁柔于失剛,亦木運小虛也,有小勝小復)。

 

柔不合剛,下不應上,亦為小虛,故有勝復。

 

(後三年化癘,名曰木癘,其狀如風疫,治法如前)。

 

木癘風疫,即後世風溫之類。


(○假令戊申陽年太過,如丁未天數過者,雖交得戊申年也,太陰猶尚治天)。

 

丁未之太陰不退位,戊申雖陽年太過,不能正其火運。


(地巳遷正,厥陰在泉,去歲壬戍太陽,巳退位作右間,即天丁未,志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戊申年,天未正而地巳正,則上年太陽在泉者,巳退作地之右間矣,是天仍丁未,地則癸亥,癸不得戊故地不奉天之火化。

 

(丁癸相會,火運太虛,反受水勝故非太過也)。

 

戊癸不合,火運必虛,故受水之勝。

 

(即夷則之管,上太徵不塵)。

 

夷則之管,火之徵律也,上管屬陽,下管屬陰,少徵也,戊不得正,故上之太徵不應。


(此戊癸失守其會後化疫也,速至庚戍,大小善惡,推疫至之年,天數及太乙)。


速在庚戍,遠在辛亥,三年內外,人氣為疫也。


(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應交司而治天)。


戊申既合交司之日,少陽當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遷正者,即地下壬戍,太陽未退位者,見戊癸未合德也)。


戊申年,當厥陰癸亥在泉,若上年壬戍不退,則癸亥不正,戊癸火運,不合其德也。


(即下癸柔干失剛,見火運小虛也,有小勝,或無復也。)。


火運不足,水必勝之,水勝則土復,當其復時,而厥陰若正,則土或無復也。


(後三年化癘,名曰火癘也,治法如前)。


火癘,即後世所謂溫疫熱病之類,其鍼治之法如前章。


(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此言鍼治之外,又當藥治者如此,火邪為癘,故宜寒之泄之,由此觀之,則凡上文五剛化疫,五柔化癘,或鍼或藥,皆宜因氣施治,又在不言可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2:50:27 | 只看該作者

十二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素問遺篇刺法論○四十三。


(黃帝問曰,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全其真,即保其神,神全則邪不能干也。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問,謂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壽)。


虛而無邪,未必致死,若神氣既虛,邪復干之,則夭壽矣。


(○只如厥陰失守,天以虛,人氣肝虛,感天重虛,即魂遊於上)。


厥陰屬木,在人應肝人之肝虛,復感天虛,則肝不藏魂,魂屬陽,故遊散於上,神光不聚,而白尸鬼犯之,令人暴亡也。


(邪干厥大氣,身溫,猶可刺之)。


厥,逆也,大氣,元氣也,肝木失守,金邪犯之,若神氣未脫,四肢雖冷,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卵不縮者,尚可刺救復蘇,後放此。


(刺其足少陽之所過)。


丘墟穴也,肝膽相為表裏,故宜刺之,○舊註曰,用毫鍼,於人近體,暖鍼至溫,以左手按穴,呪曰,太上元君,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誦之三遍,次呼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誦之三遍,次想青龍於穴下,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鍼,令親人授氣於口中,腹中鳴者可治之。


(次刺肝之俞)。


肝俞,足太陽經穴,刺此所以補肝,○舊註曰,用毫鍼,着身溫之,左手按穴,呪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真元及本,令入青雲,又呼三魂,各如前三遍,刺三分,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三呼,復取,鍼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之,即氣及而復活。


(○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


人之人虛,而遇司天二火失守,又或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是為三虛,則神光不聚,邪必犯之。


(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黑為水色,火運不及,則水勝之,故見黑尸鬼。


(可刺手少陽之所過)。


陽池穴也,手少陽為相火之經,故宜補之,○舊註曰,用毫鍼,於人身溫暖以手按穴,呪曰,太乙帝君,泥九總神丹無黑氣,來復其真,誦之三遍,想赤鳳於穴下,刺入二分,留七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復退留一呼,徐徐出鍼,手捫其穴,即令復活也。


(復刺心俞)。


足太陽經穴,刺之以補君火,○舊註曰,用毫鍼,着身溫暖,以手按穴呪曰,丹房守靈,五帝上清,陽和布體,來復黃庭,誦之三遍,刺人同身寸之二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一呼,退至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


土氣重虛,又或汗出於脾胃,是為三虛,則智意二神,失守其位。


(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於人,令人暴亡)。


青尸鬼木邪也,脾土虛者乃見之。


(可刺足陽明之所過)。


衝陽穴也,刺此所以補胃,○舊註曰,用毫鍼着人身溫暖,以手按穴呪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寧,元和布氣,六甲及真,誦之三遍,先想黃庭於穴下,刺入三分,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退出,以手捫之。


(復刺脾之俞)。


脾俞,在足太陽經,補脾也,○舊註曰,用毫鍼以手按之呪曰,太始乾位,總統坤元,黃庭真氣,來復來全,誦之三遍,刺之三分,留二呼,進至五分,動氣至,徐徐出鍼。


(○人肺病遇陽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虛)。


肺與陽明皆屬金,人虛天虛,又或汗出於肺,是為三虛,而火邪犯之。


(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


赤尸鬼,火邪也,金為火勝,故見赤鬼。


(可刺手陽明之所過)。


合谷穴也,肺與大腸為表裏,故當刺此以補金,○舊註曰,用毫鍼,着人身溫暖,先以手按穴呪曰,青氣真王,帝符日元,七魄歸右,今復本田,誦之三遍,想白氣於穴下,刺入三分,留三呼,次住至五分,留三呼,復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可復活也。


(復刺肺俞)。


肺俞在足太陽經,用鍼以補肺,○舊註曰,用毫鍼,着體溫暖,先以手按穴呪曰,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力,來入其司,誦之三遍,鍼入一分半,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


人之水藏,天之水氣,既皆不足,又遇汗出於腎,是為三虛,而腎神失守,土邪必相犯也。


(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尸鬼干犯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


黃為,土色,水藏神虛故見土鬼,神魂散蕩,若為所吸,多致暴亡,若四肢厥冷氣脫,但得心腹微溫,眼色不易,唇口及舌不變,口中無涎,尚可救也。


(可刺足太陽之所過)。


京骨穴也,腎與膀胱為表裏,故當刺此以補水藏,○舊註曰,用毫鍼,着人身溫暖,以手按穴呪曰,元陽育嬰,五老及真,泥九玄華,補精長存,想黑氣於穴下,刺入一分半,留三呼,迺進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之。


(○黃帝問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圓,恐邪干犯,治之可刺,願聞其要)。


十二藏各有其神,相通運用,故曰相使,一有失位,則神光虧缺,是謂不圓,邪因得而犯之,刺治之法如後。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問至理,道真宗,此非聖帝,焉究斯源,是謂氣神合道契符上天)。


天地之道,氣與神耳,人生之道,亦惟此也,故曰契符上天。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為一身之主,萬幾之舍,故神明出焉,若清慾傷心,最為五勞之首,心傷則神不守舍,損抑元陽,天人長命,莫此為甚,而實人所不知,澄心則養神,抱元守一之道,端從此始,○此下十二藏相使,及君主神明等義,詳藏象類第一章。


(可刺手少陰之源)。


神門穴也,用長鍼,口中溫之,刺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凡刺各經之源者,皆所以補之也,後準此。


(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肺藏氣,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若形寒飲冷,悲憂過度,則腩氣受傷,神失守位。


(可刺手太陰之源)。


太淵穴也,用長鍼,口中溫之,以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三呼,動氣至,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氣強而勇,故號將軍,性多變動,故主謀慮,若恚恕氣逆,上而不下,則肝神受傷也。


(可刺足厥陰之源)。


太衝穴也,用長鍼,於口中先溫,以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二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氣剛果,故官為中正,而主決斷,若大驚卒怒,其氣必傷,神光散失,病為惶懼膈噎等證。


(可刺足少陽之源)。


丘墟穴也用長鍼,溫於口內,先以左手按穴,刺三分,留三呼,進至五分,留二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槳出焉)。


膻中,心包絡所居,相火之位,故為臣使,衛護君主,故喜樂出焉,若五情不節,皆能傷之,令人失志恍惚,神光不聚,則邪犯之。


(可刺心包絡所流)。


勞官穴也,用長鍼,於口中溫之,先以左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二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為諫議之官,慮周萬事,皆申乎意,故智周出焉,若意有所着思有所傷,勞倦通度,則脾神散失矣。


(可刺脾之源)。


太白穴也,用長鍼,口內溫之,先以左手按穴,刺入二分,留五呼,進至三分,留五呼,徐徐出鍼,以手捫之。


(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饑飽失宜,飲食無度,偏於嗜好,其神乃傷。


(可刺胃之源)。


衝陽穴也,用長鍼於口中溫之,先以左手控穴,刺入三分,留三呼,進二分,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食物至此,變化其形而出,閉結則腸胃壅滯,泄利則門戶不要,傳道先守,三焦元氣之所關也。


(可刺大腸之源)。


合谷穴也,用長鍼,口中溫之,刺入三分,留三呼,進至二分,留一呼,徐徐出之。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受盛水穀而分清濁,故曰化物出焉,清濁不分,則小腸失其化矣。


(可刺小腸之源)。


腕骨穴也,用長鍼,口中溫鍼,先以左手按穴,刺三分,留三呼,進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色慾恐懼,強力入水,皆能傷腎,腎傷則作強伎巧,神失其職矣。


(刺其腎之源)。


太谿穴也,用長鍼,於口中先溫,以左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一呼,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決瀆者,水道流通之義,如江河淮濟,不變其道,百川歸之,以入於海,故曰四瀆,人之三焦在上主納在中主運,在下主出,若出納運行行不得其正,則三焦失守,神氣不聚,邪乘虛而犯之矣。


(刺三焦之源)。


陽池穴也,用長鍼,於口中溫之,先以左手按穴,刺三分,留三呼,進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鍼,以手捫之。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為三焦之下澤,津液所聚,故曰州都,然賴下焦之氣,施化而通,若其不約而遺,不利而癃,皆氣海之失職也。


(刺膀胱之源)。


京骨穴也,用長鍼,先溫於口中,以左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三呼,進二分,留三呼,徐徐出鍼,以手捫其穴。


(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不相失者謂之相使,失則神氣散亂,有邪干犯,災害至矣,宜用刺法以全其真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


此言鍼法有如此之妙,其要在修養和神而已。


(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


道貴常存者,貴其不衰也,不衰之道,在補神以固根,欲全其神在精,氣不散,則神守不分矣。


(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全真)。


言神守者,豈惟神不去,正所以全真也。


(人神不守,非達至真)。


至真之道,要在守神,不知守神,非達道也。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玄者水之色天玄者,天一之義,以至真之要,重在精也。


(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天息者,鼻息通乎天也,守息則氣存,氣存則神存,故曰神守天息,以上三節,首言神,次言精,此言氣,夫人始生,先成精,精其本也,兒在母腹,先通胎息,氣其元也,既寶其精,又養其氣,復其本,返其元矣,精氣充而神自全,謂之內三寶,三者合一,即全真之道也,故曰歸宗,○前有存三守一愚按,在四十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2:52:23 | 只看該作者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義


素問遺篇本病論○四十四。


(黃帝曰,人氣不足,天氣如虛,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聞乎)。


神光,神明也,人氣與天氣皆失守,則陽神不聚,陰鬼干人,致死之兆也。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會天虛,感邪之至也)。


人有不足之藏,與天虛之氣相會者,其邪至甚,如肝遇木虛,心遇火虛之類也。


(○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間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


少陰司天之年,太陰尚在左間,若少陰不足,則太陰作接者,未當至而至矣,若以君火之虛,與人心氣同虛也。


(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奪精者,奪心之精也,五藏各有其精,如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即此之義。


(因而三虛,神明失守)。


先有憂愁之傷,又有少陰不及,再遇驚而奪精,三虛相會,神明失守矣。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在帝太乙帝君泥丸君下)。


人之腦為髓海,是謂上丹田,太乙帝君所居,亦曰泥丸君,總眾神者也,心之神明失守其位,則浮遊於此。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尸鬼見之,令人暴亡)。


心屬火,心神夫守,神明衰也,又遇火運不及,故見水色之鬼,非但癸年,即戊年失守亦然,司天二火不及,亦然,尸鬼者,魄之陰氣,陽脫陰孤,其人必死,故尸鬼見也。


(○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間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


太陰司天之年,少陽尚為天之左間,若太陰不足,則接者先至,而少陽得政,脾氣既傷,又遇太陰失守,是重虛也。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衛氣不固,則五藏汗泄於外,邪得乘而犯之,故致人神失守也。


(因而三虛,脾神失守)。


既傷於脾,次遇天虛,再加汗出,是三虛也。


(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脾神失守,意智亂也。


(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巳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尸鬼見之,令人卒亡)。


土運不及止巳年,而甲亦有之,又或太陰司天,失守其位,故木邪鬼見,令人卒亡。


(○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


諸藏皆言作接間至.及汗出之由,惟此不言,必脫失也,太陽寒水司天之年,厥陰尚為左間,若太陽不足,則厥陰作接間至,此天虛也,經脉別論云持重遠行,汗出於腎,兼之坐濕入水,腎氣必傷,是為三虛,腎神不守,則精衰志失也。


(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尸鬼至見之,今人暴亡)。


水不及者,土邪犯之,故黃尸鬼見,卒然傷人。


(○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間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


厥陰司天之年,少陰當為左間,若厥陰不足,則少陰預至,肝氣既傷,厥陰又虛,天人俱不足也。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天虛人虛,又汗出於肝,是為三虛。


(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


肝藏魂,失守則魂神不聚也。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尸鬼見之。令人暴亡也)。


白尸鬼見,金勝木也。


(巳上五失守者天虛而人虛,也神遊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謂之曰尸厥)。


尸鬼干人,則厥逆而死,故謂尸厥,神遊者,神氣誰遊,未離於身,尚不即死,若脉絕身冷,口中涎塞,舌短卵縮,則無及矣,否則速救可甦也,○以上五藏失守,獨缺金虛傷肺,赤尸鬼一證,必脫簡也,惟邪氣藏府病形篇,所言五藏之傷俱全,但與此稍有不同,詳疾病類。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圓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神光,即陽明之氣,凡陽氣不足,則陰邪犯之,二十難日,脫陽者見鬼,即神失守位之義,○愚按此二篇,所言五鬼干人,其義最詳,蓋天地間萬物萬殊,莫非五行之化,人之藏氣,鬼之干人,亦惟此耳,故五鬼為邪,各因所勝,此相制之理,出乎當然者也,然以余所驗,則有如心神失守,火自為邪者,多見赤鬼,肺金不足,氣虛茫然者,多見白鬼,腎陰虧損,目光昏暗者,多見黑鬼,肝木亡陽,者,多見青鬼,脾濕為崇者,多見黃鬼,是皆不待勝制,而本藏之邪自見也,至如山野之間,幽隱之處,鬼魅情形,誠有不測,若明本篇之義,則雖千態萬狀,只此五行,包羅盡之,治之以勝,將安遁哉,然鬼本無形,乃能形見,既覺其無中之有獨不能覺其有中之無乎,反之之明,在正心以壯氣,虛明以定神,神定,彼將自滅矣,天命所在,彼亦焉能以非禍加人哉,此全神卻鬼之道也,古德云,山鬼之伎倆有限,老僧之不見不聞無窮,斯言至矣,○論治類十六章,有按當考。


(此謂得守者,失守者死)。


得守則神全,失守則神散,神全則靈明圓聚,故生,神散則魂魄分離,故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陽氣為神,陽盛則神全,陰氣為鬼,陽衰則鬼見,陰陽合氣,命之曰人,其生在陽,其死在陰,故曰得神者昌,得其陽也,失神者亡,失其陽也,明陰陽聚散之道,則鬼神之妙,固不難知,而得失之柄,還由於我,古云,人定勝天,本非虛語,觀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不於斯言益信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2:54:09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九卷


張介賓類註。


(會通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2:55:52 | 只看該作者

攝生


一。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脉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見疾病類五。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陰陽四。


(○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運氣三十五。


(○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


運氣三十二。


(○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人本元,命曰歸宗)。。


運氣四十三。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疾病二十七。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至)。


脉色九。


(○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蚤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陰陽二。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鍼刺十三。


(○所有自來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凝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項嚥氣順之,如嚥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氣復散也,心欲實令思,○慎勿大怒,怒必真氣卻散之,○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大酸,無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悲傷即肺動,而真氣復散也,人欲實肺者,要在息氣也)。


運氣四十一。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疾病六十七。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忻忻,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藏象三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3:01:03 | 只看該作者

陽陰全行


二。


(○黃帝問日,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


上與六節藏象論同,詳運氣一。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


陰陽者數句,與五運行大論同詳運氣類四又手足陰陽繫日月篇亦同,見經絡類三十四。


(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見經絡類二十九。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心,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運氣三。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二陽也,○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運氣三。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似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者,煩勞則張,○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巳虛,氣門乃閉○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凡陰陽之要,陽蜜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疾病五。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攝生五。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


疾病十三。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陰陽並交者,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


脉色類七。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疾病三十四。


(○陽從左陰從右,老從上,少從下,是以春夏歸陽為生,歸秋冬為死,反之歸秋冬為生)。


疾病八十四。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夭, ○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運氣十六。


(○陰道偶,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陽氣多,發於秋冬,陽氣少陰氣多)。


經絡三十。


(○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


運氣三十二


(○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


運氣十。


(○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攝生類六。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經絡二十九。


(○三陽為經,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三陽為表,二陰為裏,一陰至絕作朔晦,卻具合以正其理,○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二陽者,陽明也,○一陽者,少陽也○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三陽為父,二陽為衛,一陽為紀,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疾病七。


(○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


運氣三十三。


(太陰藏摶者,三陰也一陰至厥陰之治也,太陽藏何象,象三陽而浮也,少陽藏何象,象一陽也,陽明藏何象,象天浮也,二陰摶至,腎況不浮也)。


脉色十五○又三陰三陽次序詳疾病七。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


疾病三十九。


(○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中太陰)。


經絡三十四。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鍼刺九。


(○人有陰陽,治分五態)。


藏象三十。


(○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藏為陰六府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


鍼刺三十一。


(○陰者主藏,陽者主府,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藏)。


鍼刺二十八。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脉色二十六


(○陽受氣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疾病二十。


(○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鍼刺二十二。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論治八。


(○所謂陰者,真藏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脉色二十六。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疾病六十七。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


疾病三十四。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佑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陰陽)。


疾病三十四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邑合五行,脉合陰陽。)。


脉色九。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


疾病七十九。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脉色二十六。


(○奪陰者死,奪陽者狂)。


鍼刺五十九。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藏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疾病二十四。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鍼刺類九。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運氣三。


(○甲巳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內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運氣三。


(○帝曰,願聞乎,岐伯曰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帝曰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帝曰大過何如,岐伯曰,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運氣十三。


(○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


運氣六。


(○少陰君火不司氣化)。


運氣二十四。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藏象七。


(○木發無時,水隨火也)。


運氣二十三。


(○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所謂二火也)。


運氣類七。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陰陽一。


(○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涷,慄病名骨痺)。


疾病四十五。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


疾病八十。


(○二火不勝三水)。


疾病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3:41: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3:56 編輯

藏象


三。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鶈?,風氣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見陰陽類四。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陰陽五。


(○陰者主藏,陽者主府,陽受氣於四末,未陰受氣於五藏)。


鍼刺二十八。


(○陰脉榮其藏,陽脉榮其府,○其流溢之氣,內溉藏府,外濡腠理)。


經絡二十八。


(○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陰中之太陰腎也)。


經絡十五。


(○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巳,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疾病二十四。


(○肝為牡藏,其色青,其時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為牡藏,其色赤,其時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為牝藏,其色黃,其時長夏,其巳其日戊音官,其味甘,○肺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時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腎為牝藏,其色黑,其時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鹹,是為五變)。


鍼刺十七。


(○春脉者肝也,夏脉者心也,秋脉者肝也,冬脉者腎心,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脉色類十。


(○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運氣一○脉色五。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穀而行化物者也)。


經絡十二。


(○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


疾病類五十八。


(○五藏六府,肝為之蓋,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肝者主為將,脾者主為衛,腎者主為外,六府者胃為之海)。


藏象二十九。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巿,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鍼刺六十四。


(○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


疾病七十一。


(○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成此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


疾病十八○本神篇曰,脾藏營,心藏脉,腎藏精,詳藏象十。


(○心為噫,肺為欬,肝為語,脾為吞,腎為久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為五病,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并於脾則恐,是謂五并,○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金五,惡○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九鍼論曰,腎藏精志也。


(是謂五藏所藏,○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疾病二十五。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陰陽一。


(○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肝,黃為脾,黑為腎,○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


脉色三十二。


(○肝色青,心色赤,肝色白,脾色黃,腎色黑)。


疾病類二十四。


(○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


疾病八十。


(○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鍼刺二十二。


(○五藏之應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蓋也,皮者肺之合也, ○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人)。


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


鍼刺二。


(○肺者藏之長也,為心之蓋也)。


疾病七十一。


(○肺者藏之蓋也)。


疾病八十二。


(○肺者氣之本)。


藏象二。
 

(○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疾病六十一。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經絡二十一。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疾病十三。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疾病三十四。


(○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脉色二十七。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脉中,衛在脉外)。


經絡二十三。


(○胃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 ○氣之離藏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之下岸)。


經絡十三。


(○穀漿入於胃,其精微者先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胷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貝入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百日則氣少矣)。


氣味二。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脉色十一。


(○脉無胃氣亦死,○脉弱以滑,是有胃氣)。


脉色十二。


(○腎者至陰也,肺者太陰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鍼刺三十八。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


藏象十三。


(○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疾病八十二。


(○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


氣味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總絡一。


(○脉反四時,及不間藏,曰病難巳)。


脉色十二。


(○神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運氣三。


(○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


運氣四○十


(○玄生神,神在天為風)。


運氣三○藏象六同。


(○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陰陽四。


(○陰陽者,神明之府也)。


陰陽一○運氣三。


(○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運氣二十四。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運氣十五。


(○出入癈,則神機化滅)。


運氣九。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脉色十○論治十四。


(○出入有行,以轉神明)。


脉色八。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故能形與神俱,○不知持漏,不時御神)。


俱攝生一。


(○四氣調神)。


攝生四。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起居如驚,神氣乃浮,○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味過於辛筋脉沮,精神乃央)。


俱疾病五。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疾病六十七。


(○心藏神)。


疾病二十五。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藏象一○運氣四十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


藏象二。


(○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鍼刺二十三。


(○心藏脉脉舍神)。


藏象十。


(○積神於心以知往今)。


脉色三十二。


(○血者,神氣也)。


經絡二十三。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


疾病八十。


(○兩神相摶,合而成形)。


藏象十五。


(○血脉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藏象二十七。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


俱藏象二十八。


(○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脉色五○運氣一。


(○府精神明留,於四藏)。


藏象十二。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氣味一。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經絡十四。


(○重陽之人,其神易動)。


鍼刺二十二。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攝生二。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俱攝生二。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脉營氣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兩精相摶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俱藏象九。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脉而通神明)。


論治十七。


(○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俱脉色十七。


(○神在秋毫,屬意病者,○神屬勿去,知病存亡,○神無營於眾物, ○必正其神)。


俱鍼刺七。


(○一曰治神,○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俱鍼刺九。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


藏象十一。


(○麤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神者正氣也)。


鍼刺一。


(○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運氣十二。


(○故養神者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盛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神乎神,耳不聞,曰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俱鍼刺十三。


(○莫知其形,若神髣髴,○用鍼之要,無忘其神)。


俱鍼刺十。


(○推闔其門,令神氣存)。


鍼刺十四。


(○方成弗約,則神與弗俱)。


鍼刺二十九。


(○醫不能嚴,不能動神)。


論治十八。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


論治十九。


(○必一其神,令志在鍼,○以移其神,氣至乃休)。


俱鍼刺六十二。


(○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鍼刺五十六。


(○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補虛寫實,神歸其室)。


疾病五十六。


(○神變而止)。


鍼刺十九。


(○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 ○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干,○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俱運氣四十三。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何者為神,曰血氣巳和,營衛巳通,五藏巳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俱藏象十四。
 

(○逆從到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俱論治十七。


(○五神失守,邪鬼干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運氣四十四。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論治十八


(○衣被不歛,言語善惡不避親疎者,此神明之亂也)。


疾病九十一。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疾病十八。


(○形獘血盡而功不立者,神不使也)。


論治十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10:21 | 只看該作者

脉色


四。


(○善為脉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為得道)。


見藏象類四。


(○脉氣流經,經歸於肺,肺朝月百脉○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藏象十二。


(○天周二十八宿,人經十二十八脉周身一十六丈二尺,故人一呼脉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動,氣行三寸,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脉終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經絡二十六。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善為脉者,必以比類奇怕,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餘緒,切脉問名,當合男女)。


論治十八。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麤所窮,此治之四失也,○診無人事,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


論治十九。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脉,視甚經絡浮沈,以上下逆從循之)。


脉色二十五。


(○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氣口亦太陰也)。


藏象十一。


(○上下來去至止)。


脉色二十一註義。


(○肝脉弦,心脉弦,心脉釣,脾脉代,肺脉毛,腎脉石,是謂五藏之脉。


疾病二十五。


(○厥陰至其脉絃,少陰之至其脉釣,太陰之至其脉沈,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運氣三十一。


(○三陽脉至手太陰而弦浮而不沈,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沈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三陰者,六經之所主也,交於太陰,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 ○一陰獨至,經絕氣浮,不鼓釣而滑,○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疾病七。


(○春不沈,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數是謂四塞,沈甚曰病弦甚曰病,濇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運氣三十二。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長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長夏脉,是謂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疾病類二一五。


(○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痺,代則乍甚乍間,○寸口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


鍼刺二十九。


(○少氣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


鍼刺類二十八。


(○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鍼刺五十七。
 

(○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


藏象十五。


(○虛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實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堅也)。


鍼刺十六。


(○大熱病,氣熱脉滿,是謂重實,○脉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經絡皆實,是寸脉急而尺緩也,○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脉口熱而尺寒也,○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脉口寒濇也,○寒氣暴上,脉滿而實,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 ○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形盡滿,,脉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從則生,逆則死)。


疾病十六。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


鍼刺八。


(○脉急則引,脉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鍼刺二十九。


(○帝曰脉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脉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標本一。


(○陽病而陽脉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脉大者為逆,故陰陽俱靜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經絡十三。


(脉盛血少,此謂反也,脉少血多此謂反也。)。


疾病二十一。


(○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巳,○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


脉色三十二。


(○脉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動也,○經脉者,常不可見也,甚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脉之見者,皆絡脉也)。


經絡六。


(○夫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沈散似腎,此皆工之所時亂也, ○夫浮而弦者,是腎不足也,沈而石者,是腎氣內者也,○今夫脉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疾病類九。


(○鼓一陽曰釣,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疾病六。


(○手太陰足太陰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手少陰足少陰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手厥陰足厥陰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俱寸口反小於人迎也,○手陽明足陽明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 ○手太陽足太陽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手少陽足少陽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俱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疾病十。


(○陰氣大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大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經絡二十二。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脉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鍼刺二十八又二十又略同。


(○南北政○天地之變,無以脉診,○尺寸反,陰陽交)。


運氣五。


(○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脉亦之變乎,○診病之道,觀入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疾病五十三。


(○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也)。


運氣六。


(○消癉脉實,大,病久可治,脉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疾病六十。


(○癲疾脉)。


疾病六十五。


(○腰痛脉)。
 

疾病三十七。


(○胃脘癰者,當候胃脉,○人迎者,胃脉也)。


疾病類八。


十八。


(○腸澼生脉)。


死疾病七十二。


(○熱病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疾病四十三。


(○六經滑濇為疝為積)。


疾病七十。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無邪脉也)。


疾病六十二。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脉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


疾病四十七。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


鍼刺四十四。


(○凡將用鍼,必先診脉,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鍼刺六十。


(○諸脉者皆屬於目)。


經絡二十一。


(○視其目色,以知之存亡也,○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脉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脉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巳,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鍼刺十六。


(○其脉滑而盛者病日進,虛而細者久以持,大以濇者為痛痺,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藏而決死生,視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痺)。


鍼刺二十三。


(○欲知其畏,則色脉是矣,色以應曰,脉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 ○治之要極,無失色脉,用之不惑,之大則)。


論治十七。


(○善診者,察色按脉,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所主)。


論治八。


(○帝曰視而可見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帝曰,捫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脉,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疾病六十六。


(○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痺,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經絡三十一。


(○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藏象十七。


(○凡診絡脉,脉色青則寒且痛,赤刖有熱,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痺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


經絡六。


(○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


藏象三十一。


(○肺熱者色白而毛拔,心熱者色赤而絡脉溢,肝熱者乙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色黑而齒稿)。


疾病七十一。


(○太陽之脉,色榮顴骨,熱病心,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巳,與厥陰脉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內連腎,少陽之脉,色榮頰前,熱病也,榮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時而巳,與少陰脉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頰下近顴為大瘕,下牙車為腹滿,顴後為脇痛,頰上者鬲上也)。


疾病四十四。


(○少陰所謂面黑如志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疾病十一。


(○道之至數,五色脉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容色見上上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巳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巳,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巳,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巳,脉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摶脉痺躄寒熱之交,脉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論治十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11: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5:20 編輯

經絡


五。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脉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見鍼刺類三。


(○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脉,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鍼刺十四。


(○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脉)。


脉色二十六。


(○經脉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鍼刺二十七。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虛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運氣二十九。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運氣九。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陰陽四。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


運氣一。


(○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疾病類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陰陽三。


(○上部天兩額之動脉,上部地,兩頰之動脉,上部人耳前之動脉,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心,下部人,足太陰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脉色五。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脉色二十六。


(○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走腹)。


鍼刺二十。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疾病十三。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畏,陰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疾病三十四。


(○足三陽者下行,○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


疾病八十二。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疾病十二。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脉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亮毛其塵,○肺應皮,心應脉,脾應肉,肝應爪,腎應骨)。


藏象二十八。


(○脉者血之府)。


脉色二十一。


(○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


疾病八十。


(○陽明,十二經脉之長也)。


疾病四十。


(○陽明者,胃脉也,○陽明主肉)。


疾病十二。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脉宗氣也)。


脉色十一。


(○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脉者,經脉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帶脉,而絡於督脉,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疾病七十一。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莨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釙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藏象十一。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脉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疾病十三。


(○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巳矣)。


鍼刺六十一。


(○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脉色二十七。


(○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疾病十三。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臭,腎開竅於二陰)。


藏象四。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經絡二十。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厥在於足,宗氣不下)。


鍼刺三十五。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脉也,故循脉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胷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疾病六十七。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經終十二。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胷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脉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脉,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問,行於五藏六府)。


疾病八十三。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疾病四十八。


(○風府無常,衛氣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疾病四十九○又義同四十八。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脉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密理厚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藏象二十八。


(○四支八谿之朝夕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經絡二十一。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藏象二十五。


(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疾病二十。


(○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脉,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脉先滿溢,乃注於絡脉,皆盈及注於經脉)。


疾病八十六。


(○水穀皆入於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疾病五十八。


(○衝脉起於關元,隨腹直上)。


疾病六十六。


(○衝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


藏象十七。


(○入脊肉注於伏衝之脉)。


疾病類毋十九○瘧論作伏膂之脉,詳四十八。


(○傳舍於伏衝之脉)。


疾病二。


(○帝曰,少陰之脉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肉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鍼刺二十。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


藏象三。


(○帝曰手少陰之脉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故獨無腧焉,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也)。


鍼刺二十三。


(○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疾病六十四。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


疾病類三十九。
 

(○夫胷腹,藏府之郭也,壇中者,心主之官城也,胃者,大倉也,咽喉小腸者傳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疾病五十六。


(○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


藏象二十九。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胷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疾病九十一。


(○腦,髓,骨,脉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藏象二十三。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


藏象二十。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脉色三十二。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疾病七十九。


(○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疾病五十八。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脉色三十。


(○命門者目也)。


經絡十二。


(○鼻者肺之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以官何候,以候五藏)。


脉色三十一。


(○切脉動靜而視精明)。


脉色一。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鍼刺十六。


(○目不,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


○疾病三十一。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鍼刺三十七。


(○眉本○液又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


疾病七十九。


(○臂陽明有人頄偏齒者,名曰大迎,○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頸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人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鍼刺四十四。


(○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疾病十三。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鍼刺四十五。


(○漸者,上俠頤也)。


刺四十四。


(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鍼刺四十七。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鍼刺六十四。


(○肓之原在齊下)。


疾病七十三。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


疾病五十六。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


經絡八。


(○經脉十二,絡脉三百六十五)。


論治十九。


(○年十二經脉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脉,經脉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疾病二十。


(○視其經脉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十者多血,細而沈者多氣也)。


經絡十八。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疾病二。
 

(○內溢於經,外注於絡)。


鍼刺二十一。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脉色三十五。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鍼刺三十八。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


鍼刺十六。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經絡十四。


(○麤理而皮不緻者腠理疎,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丈,長衝直揚)。


論勇篇衝作衡。


(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上立,○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臂薄者,其髓不滿)。


疾病類七十六。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鍼刺三十八。


(○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鍼刺十七。


(○氣門乃閉)。


疾病五○運氣十七。


(○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


疾病十五。


(腰脊者,身飲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鍼刺三十三。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刺五十三。


(○膀胱之胞薄以懦)。


氣味三。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疾病六十七。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


疾病五十七。


(○胞移熱於膀胱)。


疾病四十六。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胞之絡脉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脉,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疾病六十二。


(○胞脉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疾病三十一。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疾病三十四。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解脉○同陰之脉○陽維之脉○衡絡之脉, ○會陰之脉○宜陽之脉○飛陽之脉○昌陽之脉○散脉○肉里之脉)。


鍼刺四十九。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鍼刺五十四。


(○胃合於三里,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合人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鍼刺二十四○此義與本輸篇大同詳經絡十六。


(○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脉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人絡膀胱約下焦)。


經絡十六。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上者,與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蹻足胻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鍼刺七。


(○膜原)。


疾病六十六。


(○筋膜)。


疾病七十一。


(○纓脉)。


鍼刺五十五○寒熱病篇作嬰筋鍼刺四十四。


(○皮者道也)。


鍼刺四十四。


(○四街)。


經絡十二○十三。


(○四關)。


經絡十五。


(○兩衛)。


鍼刺七。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疾病十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14:34 | 只看該作者

標本


六。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戍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


見運氣類三。


(○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乎志楮,地之氣心)。


運氣二十四。


(○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論治二。
 

(○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


論治十五。


(類經二十九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23:43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三十卷


(張介賓類註)。


(會通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31:49 | 只看該作者

氣味


七。


(○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


見疾病類四。


(○肺者氣之本)。


藏象二。


(○氣因於中)。


疾病三十四。


(○氣內為寶)。


論治十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藏象九。


(○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藏象二十七。


(○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經絡二十三。


(○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


疾病七十九。


(○營氣之道,內穀為寶,穀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


經絡二十四。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脉, ○飲人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藏象十二。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疾病六十四。


(○受穀者濁,受氣者清,清者主陰,濁者主陽)。


藏象十九。


(○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於胃中,則胃脹氣,逆滿於胷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於勇士,氣衰則悔,名曰酒悖)。


藏象二十一。


(○邪氣也緊而疾,穀來也徐而和)。


鍼刺八。


(○穀入多而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


疾病二十一。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論治七。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疾病五十八。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論治類八。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13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陽一。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藏象十一。


(○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


論治七。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論治三。


(○欲令脾實,氣無滯,飽無久坐,食無太酸)。


運氣類四十一。
 

(○帝曰,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論治四。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其味鹹,其臭腐)。


藏象四。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寫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肝色青,宜食甘,梗米牛肉棗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季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


疾病二十四。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九鍼論曰,病在筋無食酸,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疾病二十五。


(○厥陰在泉為酸化,○少陰在泉為苦化○太陰在泉為甘化○少陽在泉為苦化, ○陽明在泉為辛化,○太陽在泉為鹹化)。


運氣二十四。


○帝曰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酸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耎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運氣三十。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疾病五。


(○多食鹹,則脉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瓜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氣也)。


藏象八。


(○甚則以苦泄之)。


運氣十七。


(○酸傷筋,辛勝酸,苦傷氣,鹹勝苦,甘傷脾,酸勝甘,辛傷皮毛,苦勝辛,鹹傷血,甘勝鹹)。


藏象五○六。


(○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疾病六十一。


(○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


論治九。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膽癉)。


疾病六十一。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鍼刺四十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38:11 | 只看該作者

論治


八。


(○不治巳病治未病)。


見攝生類七。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巳,脉從四時,謂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治,脉實以堅,謂之益甚,脉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脉色十二。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陰陽四。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運氣二十四。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脉,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鍼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病不必治,治之無功矣)。


藏象十一。


(○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牛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寫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無惑於天下)。


經絡十二。


(○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鍼刺九。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脉,視其經絡浮沈,以上下逆從循之)。


脉色二十五。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巳成)。


鍼刺十三。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脉色十七。


(○麤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巳,新病復起)。


論治十七。


(麤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巳,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標本二。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疾病二十四。


(○標本逆從,治有先後)。


標本五。


(○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標本類三。


(○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


明知逆順,正行無問,此之謂也。


標本二。


(○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各者益甚)。


脉色三十二。


(○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寫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寫其陽而和之,○虛而寫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


鍼刺八。


(○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病先起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鍼刺三十一。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寫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脉色五。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經絡三十三。


(○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虛者責之,實者責之)。


疾病類一。


(○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寫之,久新同法)。


運氣十四。


(○誅伐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絕人長命,予人夭殃)。


鍼刺十五。
 

(○帝曰,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焫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岐伯曰,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盡行也,此乃所謂守一勿失,萬物畢者也)。


病九十四。


(○帝曰,其祝而巳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勝,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可祝而巳矣)。


矣病三十三。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疾病二十四。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經絡二十三。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


鍼刺二十九。


(○起所有餘,知所不足)。


脉色七。


(○盛者寫之,虛者飲藥似補之)。


經絡六。


(○少氣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也,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寫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巳,因而寫之,則五藏氣壞矣)。


鍼刺二十八。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脉色十九。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


論治十。


(○寫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麤之所敗,謂之天命)。


疾五病五十六。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奪陰者死,奪陽者狂)。


鍼刺五十九。


(○五虛勿近,五實勿遠)。


鍼刺九。


(○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寫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故曰有餘寫之,不足補之)。


鍼刺五十六。


(○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


運氣二十九。


(○木脉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寫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


運氣二十三。


(○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運氣二十四。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寫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運氣二十八。


(○帝曰,客主之勝復,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似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巳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寫似鹹,其補以苦,○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耎之,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運氣三十。


(○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畏也,左右同法,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運氣三十四。


(○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暴過而生其疾,食歲穀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適氣同異,多少制之,同寒濕者燥熱化,異寒濕者燥濕化,故同者多之,異者少之,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


運氣十七此在太陽司天條下餘俱當考。


則瘡巳,○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故曰氣寒氣涼,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


運氣十六。


(○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鍼石也)。


鍼刺五十五。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


藏象二十四。


(○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


疾病六十。


(○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


運氣二十。


(○大熱偏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也)。


鍼刺三十五。


(○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巳通,血脉乃行,然後視其病脉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


鍼刺三十五。


(○厥逆之治,灸石有忌)。


疾病三十八。


(○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邪氣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巳發,為其氣逆也)。


疾病四十八。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鍼刺九。


(○天地淫勝病治)。


運氣二十五。


(○邪氣反勝之治)。


運氣二十六。


(○六氣相勝病治)。


運氣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


運氣二十八。


(○本經十二方小金丹治五疫)。


論治二十。


(○雞矢醴治鼓脹)。


疾病五十五。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治脾癉)。
 

疾病六十一。


(○以千里水煮秫米半夏湯,治目不瞑)。
 

疾病八十三。


(○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丸似雀卵,飲以鮑魚汁,治血枯)。


疾病六十三。


(○以生鐵洛為飲,治陽厥)。
 

疾病六十四。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治季春痺)。


疾病六十九。


(○以澤瀉,十,各木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治酒風)。


疾病三十二。


(○用醇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漬酒中,浸似綿絮布巾,用生桑炭灸巾,以熨寒痺所刺之處)。


鍼刺三十二。


(○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治戶厥)。


鍼刺三十。


(○合豕膏冷食,治猛疸,○剉草根各一升煮飲,治敗疵)。

俱疾病八十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5:56:1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5:59 編輯

鍼灸


九。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


見論治類八。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脩真之道,非治疾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


運氣四十三。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 ○凝濇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脉結血不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藏象三十一。


(○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謂逢時,在於三陽,必候其氣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經絡二十五。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濇,故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


藏象十九。


(○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凡刺之方,必別陰陽,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標本四。


(○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鍼,以去其熱刺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鍼而淺內之,以寫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濇者,必中其脉,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巳發鍼,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甘藥也)。


脉色十九。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是故用鍼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鍼不可以治之也)。


藏象九。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巳)。


論治八。


(○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則繆刺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脉,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脉色二十五。


(○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脉,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鍼卻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鍼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疾病二十。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疾病二十一。


(○寫實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帝曰,補虛奈何,岐伯曰,持鍼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鍼,氣出鍼入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疾病二十。


(○十二經病刺○盛則寫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足少陰經病,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屐而步。


疾病十。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有餘寫之,不足補之)。


疾病十八。


(無損不足者,身贏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疾病六十二。


(○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鍼)。


脉色三十一。


(○有病腎風者,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疾病三十一。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寫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


經絡六。


(○六經之厥,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疾病三十五。


(○氣滑即出疾,氣濇則出遲,氣悍則鍼小而入淺,氣濇則鍼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


鍼刺五十六。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巳布,疎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論治十五。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俱當寫,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太陰藏摶者,用心省真,五脉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寫陰,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於上,四脉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寫陽補陰,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脉色十五。


(○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寫心,○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脉濇,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經絡三十三。


(○刺陽明出血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


經絡二十。


(○諸刺絡脉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


經絡類六。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寫無怠,以通榮衛,見而寫之,無問所會,○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塵一歲,其亦痺淫溢,循脉往來,微鍼所及,與法相同)。


經絡入。


(○十五別絡病刺)。


經絡五。


(○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經絡十五。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取陽而汗出甚者,止於陰)。


鍼刺五十四。


(○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不關者,欠不呿,刺犢鼻者,屈火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經絡十。


(○刺胷腹者,必以布著之,乃從單布上刺)。


鍼刺十九。


(○五藏熱病死生刺法)。


疾病四十四。


(○藏府之欬,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疾病五十二。


(○夫廱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


疾病八十八。


(○諸經瘧刺)。


疾病五十。


(○五藏背腧,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氣盛則寫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母吹其火須自滅也)。


經絡十一。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疾病十六。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


鍼刺二十九。


(○鍼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蹻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


鍼刺十。


(○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經絡類三十四。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經絡七。


(○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脉,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人,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


疾病四十八。


(○五逆○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疾病類九十二。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疾病十四。


(○諸經根結病刺)。


經絡三十。


(○十二經筋痺刺)。


疾病六十九。


(○口問十二邪之刺)。


疾病六十九。


(○口問十二邪之刺)。


疾病七十九。


(○陰陽二十五人之刺)。


藏象三十一。


(○藏府諸脹鍼治)。


疾病五十六。


(○周痺眾痺之刺)。


疾病六十八。


(○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鬱,須窮刺法)。


運氣三十一。


(○司大不遷正不退位之刺)。


運氣三十九。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運氣四十一。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運氣四十三。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鍼刺五十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6:02: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6:36 編輯

運氣


十。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為隕南方生熱熱生火,○中央生濕,濕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之生變可如,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帝曰,主歲何如,岐伯日,氣有餘則制巳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巳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見藏象類六)。


(○天運當以日光明)。


疾病五。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溢,故而衛氣浮,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沈,月治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各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鍼刺十三。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論治十一。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


論治十二。


(○百病之氣一日分為四時)。


疾病二十三。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仔隆,日西而陽氣虛,氣門乃閉)。


疾病五。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烟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烟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運氣三十六。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陰陽五。


(○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


經絡二十三。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


經絡二十六。


(○歲有十二,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尾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


經絡二十五。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塵,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逆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者少)。


攝生四。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脉為期)。


脉色九。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經絡二十九。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疾病類二十七。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疾病三十四。


(○藏主冬,色主春,時主夏,音主畏夏,味主秋)。


鍼刺十七。


(○春氣在經脉,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帝曰,余願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又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脉,夏者經滿氣溢,人孫絡受血皮膚充實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


鍼刺十九。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


鍼刺十八。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鍼刺十九。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論治九。


(○身形應九野○天忌)。


經絡三十五。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年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攝生六。


(○脾不主時)。


藏象七。


(○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其動而復之耳)。


運氣十二。


(○布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迺止耳,復巳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運氣二十九。


(○乘危而行,火速而至,暴虐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丈者甚)。


運氣十三。


(○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濇)。


鍼刺三十五。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


論治七。


(○故用鍼者,不知年之所加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


鍼刺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6:38:45 | 只看該作者

奇恒


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脉變,揆度奇恒,逆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見論治類十四○至數脉變以下數句,又見脉色十)。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絡始,可以橫行)。


論治十八。


(○奇恒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畏,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脉色七。

(○黃帝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


運氣六部○論治十八。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攝生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於天氣,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


運氣一○脉色五疾病五俱略同。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


藏象九。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藏象十六。


(○岐伯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


鍼刺九。


(○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運氣十六。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天強也)。


陰陽三。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


論治十九。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運氣四。


(○地氣,制巳勝,天氣,制勝巳,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根於中者,命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氣立,氣止則化絕)。


運氣十五。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癈繩墨而起平水,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員,去矩而為方,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倔決衝而經可通也,此言氣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


鍼二十。


(○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


運氣十八。


(○天樞之上,天氣主令,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升巳而降,降者謂天,降巳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運氣九。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陰陽四。


(○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人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運氣十二。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巳)。


疾病六十六。


(○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甚遠)。


運氣類三。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帝曰何謂也,岐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過氣十。


(○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


藏象三十一。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運氣三。


(○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 ○出入癈則神機人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巳,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無形無患)。


運氣九。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鍼刺九。


(○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


鍼刺二十七。


(○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鍼刺二十八○運氣三同。


(○治之極於一,○一者因得之)。


論治十七。


(○補寫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脉色九。


(○知甚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經絡十四○運氣五○十七。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其宗大危,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藏象一○肖者瞿瞿四句又見運氣十一。


(○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


經絡七。


(○者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束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


運氣十八。


(○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運氣三十二。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志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運氣二十九。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


運氣二十三。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 ○不恒其德,則所勝來復,政恒其理,則所勝同化)。


運氣十三。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運氣二十一。


(○先至為主,後至為各)。


疾病七。


(○帝曰,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何謂神,願卒聞之,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謂,神,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帝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


(○下有漸如,上生蒲葦,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鍼刺三十五。


(○夫一水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夫木之蚤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


疾病七十六。


(○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所便)。


論治二。


(○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鍼艾,理氣血,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廱呪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手毒者,若使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復生如故也)。


鍼刺十一。


(○約方者猶約囊也,○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


鍼刺二十九。


(○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閇也)。


鍼刺五十二○疾病一。


(○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鍼刺九。


(○八尺令士)。


經絡三十三。


(○人長七尺五寸者)。


經絡十八。


(○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收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衝脉盛,月事似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子)。


藏象十三。


(○不失人情)。


脉色八。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


脉色十二。


(○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


經絡二十三。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脉)。


經絡六。


(○酒入於胃,則絡脉滿而經脉虛)。


疾病三十四。


(○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


藏象類二十一。


(○血脉和,則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


藏象二十七。


(○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與氣,異名同類焉)。


經絡二十三。


(○腦髓骨脉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


藏象二十三。


(○比類從容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


俱疾病九。


(○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善為脉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


俱論治十八。


(○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


疾病七。


(○不知比類,足以自亂,從容之葆)。


俱論治十九。


(○從容不出,人事不殷)。


疾病八。


(○至數天地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脉色五。


(○天地之精氣,其大收常出三入一)。


氣味二。


(○循經守數,按循醫事)。


論治十八。


(○診無人事治數之道)。


論治十九。


(○壓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


運氣三。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運氣一。


(○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運氣十七。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


論治十五。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


鍼刺十六。


(○勝至則復,無常數也,○無問其數,以平為期)。


俱運氣二十九。


(○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


運氣二十三。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


疾病七。


(○權衡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論治八。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藏象十二。


(○平治於權衡)。


論治十五。


(○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


論治十四。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


運氣十。


(○參伍參伍不調者病)。
 

脉色二十五。


(○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脉色一。


(○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脉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


脉色十七。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沈,參伍相合而調之)。


鍼刺十三。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


鍼刺四十八。


(○門戶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疾病九十一。


(○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收問其情,以從其意)。


論治十七。


(○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鍼刺三十八。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疾病七十九。


(○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攝生六。


(○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


經絡十二。


(○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


鍼刺十。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脉,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


鍼刺十三。


(○推闔其門,令神氣存)。


鍼刺十四。


(○少陽司天五之氣,陽迺去,寒迺來,雨迺降,氣門迺閉)。


運氣十七。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巳虛,氣門乃閉)。


疾病五。


(○風中五藏六府之俞,亦為藏府之風,各入其門戶)。


疾病二十八。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巳,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巳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鍼刺三十四。


(○寫實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以開其門,補虛者候呼內鍼,氣出鍼人,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


疾病二十。


(○所謂戊巳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


運氣四。


(○魄門)。


藏象二十三。


(○隱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


疾病六。


(○不得隱曲)。


脉色二十九。


(○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運氣二十七。


(○腎風之狀,隱曲不利)。


疾病二十八。


(○隱曲之疾)。


運氣三十。


(○為故適其至所為故也)。


論治三。


(○適事為故)。


論治四。


(○以汗為故而止)。


運氣十五。


(○左右前後鍼之中脉為故)。


鍼刺六。


(○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


鍼刺十四。


(○刺筋上為故,○以熱為故,○刺焦傷脉肉為故)。


俱鍼刺五十。


(○刺肌肉為故)。


鍼刺三十六。


(○必端內鍼為故止。


鍼刺五十四。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鍼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


此節乃病能論尾,觀其辭意,皆釋經文未明之義,而與本論無涉,且其有見於經者,有不見於經者,王氏謂古經斷裂,繆續於此者是也,故不載正條,收類於此。


(○附王太僕法言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焂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恒,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賄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監者瀉之, ○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疎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


疾病一註。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藏府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


論治七註。


(○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疎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


論治四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4-13 16:40: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4-13 16:52 編輯

類經三十一卷


(張介賓類註)。


(會通類)。


(疾病)。


十二上。


(會通十二類,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今所採者,或摘其要,或總其題,觀者仍當於各類細求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30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