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脉應人,人筋應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見鍼刺類三。
(○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脉,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脉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
鍼刺十四。
(○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脉)。
脉色二十六。
(○經脉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
鍼刺二十七。
(○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虛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運氣二十九。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運氣九。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陰陽四。
(○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
運氣一。
(○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疾病類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陰陽三。
(○上部天兩額之動脉,上部地,兩頰之動脉,上部人耳前之動脉,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心,下部人,足太陰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
脉色五。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脉色二十六。
(○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走腹)。
鍼刺二十。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疾病十三。
(○陽氣起於足五指之畏,陰脉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陰氣起於五指之裏,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疾病三十四。
(○足三陽者下行,○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
疾病八十二。
(○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
疾病十二。
(○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 ○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脉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亮毛其塵,○肺應皮,心應脉,脾應肉,肝應爪,腎應骨)。
藏象二十八。
(○脉者血之府)。
脉色二十一。
(○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
疾病八十。
(○陽明,十二經脉之長也)。
疾病四十。
(○陽明者,胃脉也,○陽明主肉)。
疾病十二。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脉宗氣也)。
脉色十一。
(○陽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脉者,經脉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帶脉,而絡於督脉,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疾病七十一。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莨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釙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
藏象十一。
(○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脉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藏府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
疾病十三。
(○人之所受氣者穀也,穀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巳矣)。
鍼刺六十一。
(○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脉色二十七。
(○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疾病十三。
(○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脾開竅於口,肺開竅於臭,腎開竅於二陰)。
藏象四。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經絡二十。
(○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厥在於足,宗氣不下)。
鍼刺三十五。
(○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脉也,故循脉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胷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
疾病六十七。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
經終十二。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胷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脉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脉,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問,行於五藏六府)。
疾病八十三。
(○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
疾病四十八。
(○風府無常,衛氣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則其府也)。
疾病四十九○又義同四十八。
(○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脉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密理厚者,三焦膀胱厚,麤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藏象二十八。
(○四支八谿之朝夕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鍼石緣而去之)。
經絡二十一。
(○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藏象二十五。
(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
疾病二十。
(○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脉,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脉先滿溢,乃注於絡脉,皆盈及注於經脉)。
疾病八十六。
(○水穀皆入於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五穀之精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疾病五十八。
(○衝脉起於關元,隨腹直上)。
疾病六十六。
(○衝脉任脉,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
藏象十七。
(○入脊肉注於伏衝之脉)。
疾病類毋十九○瘧論作伏膂之脉,詳四十八。
(○傳舍於伏衝之脉)。
疾病二。
(○帝曰,少陰之脉獨下行,何也,岐伯曰不然,夫衝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諸陽,灌諸精,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內,下至肉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鍼刺二十。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藏)。
藏象三。
(○帝曰手少陰之脉獨無腧,何也,岐伯曰,少陰,心脉也,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脉也,故獨無腧焉,帝曰,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經病而藏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其餘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脉行也)。
鍼刺二十三。
(○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
疾病六十四。
(○巨陽者,諸陽之屬也,故為諸陽主氣也)。
疾病類三十九。
(○夫胷腹,藏府之郭也,壇中者,心主之官城也,胃者,大倉也,咽喉小腸者傳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
疾病五十六。
(○身形支節者,藏府之蓋也)。
藏象二十九。
(○頭者精明之府,背者胷中之府,腰者腎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疾病九十一。
(○腦,髓,骨,脉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
藏象二十三。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
藏象二十。
(○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
脉色三十二。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疾病七十九。
(○五藏六府之津液,盡上滲於目)。
疾病五十八。
(○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脉色三十。
(○命門者目也)。
經絡十二。
(○鼻者肺之也,目者肝之官也,口脣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腎之官也,以官何候,以候五藏)。
脉色三十一。
(○切脉動靜而視精明)。
脉色一。
(○所以察其目者,五藏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異也)。
鍼刺十六。
(○目不,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
○疾病三十一。
(○目眥外決於面者,為銳眥,在內近鼻者為內眥,上為外眥,下為內眥)。
鍼刺三十七。
(○眉本○液又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
疾病七十九。
(○臂陽明有人頄偏齒者,名曰大迎,○足太陽有入頄偏齒者,名曰角孫, ○足陽明有挾鼻入面者,名曰懸顱,○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頸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人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鍼刺四十四。
(○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疾病十三。
(咽喉者水穀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口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
鍼刺四十五。
(○漸者,上俠頤也)。
刺四十四。
(上紀者胃脘也,下紀者關元也)。
鍼刺四十七。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小心)。
鍼刺六十四。
(○肓之原在齊下)。
疾病七十三。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
疾病五十六。
(○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
經絡八。
(○經脉十二,絡脉三百六十五)。
論治十九。
(○年十二經脉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脉,經脉之病皆有虛實,何以合之)。
疾病二十。
(○視其經脉之在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十者多血,細而沈者多氣也)。
經絡十八。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疾病二。
(○內溢於經,外注於絡)。
鍼刺二十一。
(○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也,○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也)。
脉色三十五。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鍼刺三十八。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脉之滲灌諸節者也)。
鍼刺十六。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謂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
經絡十四。
(○麤理而皮不緻者腠理疎,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丈,長衝直揚)。
論勇篇衝作衡。
(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上立,○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 ○臂薄者,其髓不滿)。
疾病類七十六。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鍼刺三十八。
(○原獨不應五時,以經合之,以應其數,故六六三十六輸)。
鍼刺十七。
(○氣門乃閉)。
疾病五○運氣十七。
(○人有八虛,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
疾病十五。
(腰脊者,身飲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鍼刺三十三。
(○三結交者,陽明太陰也,臍下三寸關元也)。
刺五十三。
(○膀胱之胞薄以懦)。
氣味三。
(○胞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疾病六十七。
(○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
疾病五十七。
(○胞移熱於膀胱)。
疾病四十六。
(○人有重身,九月而瘖,胞之絡脉絕也,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脉,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
疾病六十二。
(○胞脉者,屬心而絡於胞中)。
疾病三十一。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乃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疾病三十四。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解脉○同陰之脉○陽維之脉○衡絡之脉, ○會陰之脉○宜陽之脉○飛陽之脉○昌陽之脉○散脉○肉里之脉)。
鍼刺四十九。
(○寒府在附膝外解營,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鍼刺五十四。
(○胃合於三里,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於巨虛下廉,三焦合人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
鍼刺二十四○此義與本輸篇大同詳經絡十六。
(○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脉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三焦下腧,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人絡膀胱約下焦)。
經絡十六。
(○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謂跗上者,與膝分易見也,巨虛者,蹻足胻獨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鍼刺七。
(○膜原)。
疾病六十六。
(○筋膜)。
疾病七十一。
(○纓脉)。
鍼刺五十五○寒熱病篇作嬰筋鍼刺四十四。
(○皮者道也)。
鍼刺四十四。
(○四街)。
經絡十二○十三。
(○四關)。
經絡十五。
(○兩衛)。
鍼刺七。
(○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疾病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