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4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2:09: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3:43 編輯

六十年運氣病治之紀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十七。


(黃帝間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鹹酸淡先後余知之矣,夫五運之化,或從五氣)。


五氣,當作天氣。


(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道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


五運之化與司天在泉之氣有所異同,同則為從異則為逆從則相得,逆則不相得也自通天之紀至勿乖其政謂必察上中下三氣之化,而調和於逆從之間,即下六折其鬱氣,資其化源,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過暴而生其疾等義也調之正味從逆即下文食歲穀以全其真,及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等義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日昭乎哉問也,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臣雖不敏,請陳其道,令終不滅久而不易)。


天地萬物,皆不能外乎六元之化是六元者,即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也。


(帝曰願夫子推而次之,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昭其氣數,明其正化可得聞乎)。


類序者類刀六元序其先後,如太陽之類皆屬辰戍者是也部主者,凡天地左右,主氣靜客氣動各有分部以主歲時如六氣五音次有不同者是也,宗司者統者為宗分者為司也,氣數者,五行之化,各有其氣亦各有其數也,正化者當其位者為正,非其位者為邪也,諸義即如下文。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先立其年如甲子乙丑之類是也年辰立則歲氣可明矣○卷上聲未一數字上聲。


(帝曰五運氣行主歲之紀其有常數乎岐伯曰,臣請次之)。


此一節二十二字,及下文五運氣行主歲之紀原本分列兩篇,且多重複殊不易觀,今并類為一,以便詳閱。


(帝曰太陽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戍之妃也)。


(壬辰)。


(壬戍歲)。


(上太陽水)。


辰戍年,太陽寒水司天,司之為言主也,主行天令,其位在上,後放此。


(○中太角水運)。


壬年歲運也,壬為陽水,故屬太,角,運之為言動也,主氣交之化其位在中,後放此。


(○下太陰土)。


本年濕土在泉也,在泉者主地之化氣行地中,其位在下,後放此。


(○其運風其化鳴紊啟拆)。


風為木化鳴,風木聲也,紊繁盛心啟拆,萌芽發而地脉開也,此單言壬年風運之正化,後放此五,常政大曰,其德鳴靡啟折○紊,音文。


(○其變振拉摧)。


振,撼動也拉,支離也,摧,敗折也發根也壬為陽木,風運太過則金今承之故有此變,○拉,音臘。


(○其病眩掉目瞑)。


目運曰眩,頭搖日掉,目不開曰瞑,木運太過,故有此風木之病,○,掉,提料切。


(○寒化六)。


六者,水之成數,太過者其數成,此言太陽司天也後放此詳義見圖翼一卷,五行生成數圖解中,○按新校正云,壬辰寒化六,壬戍寒化一,蓋言對化從標成數,化從也,壬木太過故其數,八,義詳五行生成數圖解中後於此。


(○雨化五)。


五者土之本生數也義似未然,有愚按在後厥陰之政。


(○風化八)。


八者木之成收,此言中運生數,此言在泉也,土常以生故其數五,後放此。


正化度也。


此結上文三句,言本年上中下三氣正化之度正化正氣所化也,度即日也日即度也,指氣令用事之時候也,後放此。


(○其化上苦溫,中酸和下甘溫,藥食宜也)。


其化,言氣化病治之宜也,本年寒水在上故宜若溫太角在中,故宜酸和,濕土在下,故宜甘溫,此所謂藥食之宜也,後放此,○玄珠上云甘溫,下酸平。


(太角)。


初正。


(○少徵○太官○少商○太羽)。


終○此本年主客五運之序皆以次相生者也,每年四季主運,在春屬木,必始於角而終於羽,故於角下注初字,羽下注終字,此所以紀主運也客運則隨年于之化,如壬年陽木起太角,丁年陰木起少角,戊年陽火起太徵,癸年陰火起少徵,各年不同循序主令,所以紀客運也然惟丁壬木運之年,主客皆起於角,故於角音之下,復注正字謂氣得四時之正也,詳具圖翼二卷,主客運圖,及五音建運圖解中,後於此。


(戊辰。戊戍歲)。


(上太陽水)。


同前。


(○中太徵火運)。


戊為陽,故日太徵。


(○下太陰土)。


同前。


(○同正徵)。


本年火運太過得司天寒水制之,則火得其平,故云同正徵,所謂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徵同者此也,後於此。


(○其運熱其化暄暑鬱燠)。


此戊年火運之正化也○○五常政大論燠作熱。


(○其變炎烈沸騰)。


沸騰者,水氣之薰蒸也,戊為火運太過則寒水承之,故有此變。


(○病熱鬱)。


火運太過,故有是病。


(○寒化六)。


言司天也,義同前。


(○熱化七)。


七者火之成數,戊火太過故其數成也,後放此。


(濕化五)。


義同前。


(所謂正化日也)。


日即度也,此結上文三句,義與前同,後於此。


(○其化上苦溫,中甘和,下甘溫,所謂藥食宜也)。


本年上下之治俱同前,惟中運太徵,與前不同,故宜治以甘和也,後放此, ○玄珠云,上甘溫,下酸平。


(太徵○少官○太商○少羽)。


終。


(○少角)。


初○初終者,紀主運也,戊陽火,故起於太徵,紀客運也詳義見圖翼二卷,五音太少相生,及主運客運圖說中,後放此。


(甲辰。甲戍歲)。


俱歲會,又同天符。


(太陽水,○中大官土運)。


甲為陽土,故屬太官。


(○下太陰土○其運陰埃,其化柔潤重澤)。


埃,塵也,柔潤重澤,皆中運濕土之正化,五常政大論澤作淖。


(○其變震驚飄驟)。


土運太過則風木承之,故有是變。


(○其病濕,下重)。


土濕之病也。


(○寒化六)。


司天。


(○濕化五)。


中運與在泉同氣,故只言濕化五而止。


(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溫,下苦溫,藥食宜也)。


中苦溫,治濕土也,○玄珠云,上甘溫,下酸平。


(太官○少商○太羽)。


終。


(○太角)。


(初○少徵)。


本年土運太過,故起於太官然生太者少徵,生少徵者太角,故土運以太角為初,後於此。


(庚辰。庚戍歲)。


(上太陽水,○中太商金運)。


庚為陽金,故屬太商。


(○下太陰土)。


(○其運涼其化霧露蕭飋)。


此庚年金運之正化也。


(○其變肅殺凋零)。


金運肅殺,萬物凋零,火氣承金,即陽殺之象。


(○其病燥,背瞀胷蒲)。


金氣太過,故病燥,肺金受病,故背悶瞀而胷脹蒲,○瞀,音務。


(○寒化一)。


言司天也,一者水之生數,然本篇日太過者其數成,似亦當云六也。


(○清化九)。


中運。


(○雨化五)。


在泉。


(正人度也,○其化上苦熱,中辛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中辛溫,辛從金化,太商宜溫也,○玄珠云,上甘溫,下酸平。


(太商○少羽)。


終。


(○少角)。


初。
 

(○太徵○少官丙辰。丙戍歲)。


俱天符。


(上太陽水,○中太羽水運)。


丙為陽水,故屬太羽。


(○下太陰土,○其運寒,其化凝慘溧冽)。


此丙年水運之正化也,五常政大論,作其德凝慘寒雰。


(○其變水雪霜雹)。


水太過者土氣承之,故有此變水雹者,土之象也。


○其病大寒,留於谿谷)。


谿谷者,筋骨肢節之會,水運太過,寒甚氣凝,故為是病。


(○寒化六)。


司天中運同。


(○雨化五)。


在泉。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熱。中鹹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中鹹溫,鹹從水,化太羽宜溫也,○玄珠云,上甘溫,下酸平。


(太羽。終○太角)。


初。


(○少徵○太官○少商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此下總結辰戍年太陽司天六氣之化也,凡子寅辰,午申戍,六陽年皆為太過,丑亥酉,未巳卯,六陰年皆為不及,太過之氣,常先天時而至,故其生長化收藏,氣化運行皆蚤,不及之氣,常後天時而至,故其氣化運行皆遲,如氣交變大論曰,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本篇後文日,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皆此義也,後放此。


(天氣肅,地氣靜,寒臨太,虛陽氣不令,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


太陽寒水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天氣肅,志氣靜,水土合德,而二星當先後明也。


(其穀玄黅)。


玄應司天黅應在泉,本年正氣所化。


(其政肅其令徐寒政大舉,澤無陽燄,則火發待時)。


政肅者寒之氣,令除者陰之性也,寒盛則火鬱鬱極必發,待王時而至也。


(少陽中治,時雨乃涯)。


少陽中治三之主氣也,以相火王時,而寒水之客勝其主故時雨乃涯,涯,水際也,雨至之謂。


(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濕化迺布)。


歲半之後,地氣主之,自三氣止極,雨散之後,交於四氣,則在泉用事,而太陰居之,故又雲朝北極,濕化布焉。


(澤流萬物,寒敷於上雷動於下)。


澤流萬物,土之德也,雷動於下,火鬱發也。


(寒濕之氣,持於氣交)。


上寒下濕,相持於氣交之中也,交詳(民病寒濕發,肌肉萎,足萎不收濡寫血溢)。


血溢者,火鬱之病,他皆寒濕使然。


(○初之氣,地氣遷氣迺大溫,草迺蚤榮)。


本年初之氣少陽用事,上年在泉之氣,至此遷易,日故地氣遷,後放於此,然上年終氣君火也,今之初氣相火也,二火之交故氣迺大溫,草迺蚤榮。


(民迺厲,溫病迺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客氣相火,主氣風木,風火相摶故為此諸病,肌腠瘡瘍,班疹之屬也。


(○二之氣,大涼反至,民迺慘,草迺遇寒,火氣遂抑)。


燥金用事,故大涼至而火氣抑。


(民病氣鬱中蒲,寒迺糸始)。


清寒滯於中,陽氣不行也。


○三之氣,天政,寒氣行雨迺降。


三之氣即司天也,太陽寒水用事,故寒氣行,雨迺降。


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也熱瞀悶,灴治者死。


民病寒反為熱中等證,即人傷於寒而為病熱之理,亦五常政大論所謂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之義蓋寒水侮陽則火無不應,若不治之,則陽絕而死矣,○按六氣司天,皆無不治者死之說而惟此太陽寒水言之,可見人以陽氣為生之本,有不可不顧也。


(○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迺長迺化迺成)。


厥陰客氣用事,而加於太陰主氣,故風濕交爭而風化為雨,木得土化,故迺長迺化迺成也。


(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厥陰木氣,大暑之時,木能生火,故民病大熱以客勝主脾土受傷故為少氣肉萎等證, ○萎痿同。


(○五之氣,陽復化草迺長迺化迺成民迺舒)。


五之氣,少陰君火用事歲半之後,志氣主之以太陰在泉,而得君火之化,故萬物能長能成,民亦舒而無病。


(○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迺慘悽,寒風以至,反者孕迺死)。


太陰濕土在泉地氣正也,故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情喜陽惡陰,故慘悽,以濕令而寒風至風能勝濕,故曰反,反者孕迺死,所以然者,人為倮蟲,從土化也,風木非時相加故土化者當不育也。


(○故歲宜苦燥之,溫之)。


以土十年,皆寒木司天,濕土在泉,濕宜燥之,寒宜溫之,味必苦者,苦從火,化治寒以熱也。


(必折其鬱氣先資其化源)。


折其鬱氣寫有餘也,資其化源補不足也如上文寒水司天,則火氣鬱濕土在泉,則水氣鬱故必折去其致鬱之氣,則鬱者舒矣,又如補遺本病篇曰,辰戍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故刺法論云,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當刺足厥陰之井,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足太陽之所入等義皆所以折其鬱氣也,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本年火失其養,則當資木,金失其養則當資土,皆自其母氣資養之,則被制。


(迺化迺成,)。


厥陰客氣用事,而加於太陰主氣,故風濕交爭而風化為雨,木得土化,故迺長迺化迺成也,(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厥陰木氣,值大暑之時,木能生火,故民病大熱以客勝主,脾土受傷,故為少氣肉萎等證,萎,痿同,(五之氣,陽復化,草迺長迺化迺成,民迺舒,)。


五之氣,少陰君火用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以太陰在泉,而得君火之化,故萬物能長能成,民亦舒而無病,(終之氣地氣正,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迺慘悽,寒風以至,反孕迺死,)。


太陰濕土在泉,地氣正也,故濕令行,陰凝太,虛埃昏郊野,民情喜陽惡陰,故摻悽,以濕令而寒風至,風能勝濕,故曰反,反者孕迺死,所以然者,人為倮蟲,從土化也,風木非時相加,故土化者當不育也,(故歲宜苦以燥之,溫之,)。


以土十年,皆寒木司天,濕土在泉,濕宜燥之,寒宜溫之,味必苦者,苦從火化,治寒以熱也,必忻其鬱氣,先資其化源,(折其鬱氣,有餘也,資其化源補不足也,如上文寒水司天,則火氣鬱濕土在泉,則水氣鬱故必折去其致鬱之氣,則鬱者舒矣,又如補遺本病篇曰,辰成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故刺法論云,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當刺足厥陰之井,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足太陽之所入等義,皆所以折其鬱氣也,化源者化生之源,如本年火失其養,則當資木,金失其養則當資土,皆自其母氣資養之,則被制者,可以無傷亦化源之謂,按新校正云,詳水將勝也,先於九月迎取其化源,先寫腎之源也,蓋以水王十月故先於九月迎而取之,寫水所以補火也,此亦一義,但資取之辨,似於太過之氣當曰取,不及之氣當曰資,然本篇六氣司天,如大陽陽明厥陰,俱言資其化源,少陽太陰少陰,俱言先取化源,其或言資或言取者,蓋資中非不言取取中非不言資,皆互文耳,但總不外乎化源者,即必求其本之義,本病刺法二論,六氣升降等義,見後三十七入等章,(抑其運氣,扶其不勝,無使暴過而生其疾,)。


運言五運氣言六氣,如大角歲脾不勝,太徵歲肺不勝,太官歲腎不勝,大商歲肝不勝,太羽歲心不勝,此五運也,六氣者,如上文十年,寒水司天則心火不勝,太陰在泉則腎水不勝,諸太過者抑之,不勝者扶之,則氣無暴過,而疾不生矣,後放此,(食歲穀以全其,真避虛邪以安其正,)。


歲穀即上文玄黅穀也,其得歲氣最厚,故能全真,虛邪者,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義詳後三十五,(適氣同異,多少制之,同寒濕者燥熱化,異寒濕者燥濕化,)。


適,酌所宜也,氣,司天在泉之氣也,同異,運與氣會,有異同也,多少制之,因其同異之多少而為制以治之也如太官太商太羽歲運同寒濕者,則當用燥熱所化之物,蓋燥以治濕,熱以治寒也,若太徵太角,歲運異寒濕者,則或從氣之寒濕,而用燥熱之化,或從運之風熱,而用寒濕之化,當各因其同異多少以制之也,(故同者多之異者少之,)。


氣運同者其氣甚,非多不足以制之,異者其氣徵,當少用以調之耳,(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遠避也,言用寒藥者當遠歲氣之寒,用涼藥者,當遠歲氣之涼,溫熱者亦然,凡飲食居處之宜,皆所同法,而歲氣當察也,(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謂時也,)。


假者反常,謂氣有假,借而反乎常也,如夏當熱而而反寒,冬當寒而反熱,春秋亦然,反者病以其違於時也,按後文曰,假者何如,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即此之謂,詳見後二十三,(帝日善,陽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紀也,丁卯,)。


歲會。


(丁酉歲)。


(上陽明金,)。


司天,(中少角木運,)。


歲運丁為陰木,故數少角。


(下少陰火,)。


在泉,(同正商)。


丁年歲木不及,而司天燥金勝之,則金兼木化,反得其政,所謂委和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也。


(其運風清熱)。


風為中運,少角之氣,清為勝風之氣,熱為復清之氣,餘少運勝復皆同,後放此。


(清化熱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


丁年少角,木運不及,故有燥金來勝之清化,有清化則有火子來復之,熱化然皆非本年正化,故曰邪化日也,同者。


謂二年相同也,凡陰年不及,故有勝復邪化,而陽年則不言勝氣,後放此,(災三官)。


災傷也,三官東方震官,木正之方也,木運不及,故本方受災,陽年太過,則不言災官也,五方官次,詳圖翼二卷九官星野圖說,凡言災官皆以五正宮生數為例,故言三不言八。


後放此。


(燥化九)。


司天也。


(風化三)。


中運不及,其數生也。


(熱化七)。


在泉也。


(所謂正化日也)。


結上文三句,乃本年上中下正氣之所化也。


(其化上苦小小溫,中辛和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


上苦小溫,苦屬火,以治金也,中辛和,辛屬金,以和少角也,下鹹寒以水治火也,玄珠云上苦熱,(少角)。


初正。


(○太徵,○少官,○太商,○少羽終)。


(癸卯)。


(癸有歲)。


俱同歲會。


(上陽明金,○中少徵火運)。


癸為陰火,故屬少徵。


(下少陰火,同正商)。


癸年火運不及,上見燥金,則金得其政,所謂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也。


(○其運熱寒雨)。


熱,少徵運也,寒,勝氣也,雨復氣也。


(寒化雨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


義同上文。


(災九官)。


九,南方離官也,火運不及而勝復所由故災及之,(燥化九)。


司天。


(熱化二)。


運與在泉同。


(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溫中鹹溫。)


下鹹寒,所所謂藥食宜也。中少徵火,故治雖用鹹而必溫也,上下同前, ○玄珠云上苦熱,(少徵○太宮○少商○太羽)。


終。


(○太角)。


初。


(巳卯)。


(巳酉歲)。


詳二年,金與土運雖相得,然子臨父位為逆。


(上陽明金,中少宮土運)。


巳為陰土,故屬少宮。


(下少陰火,○其運雨,風,涼)。


雨少宮之氣,風,勝氣也,涼,復氣也。


(○風化清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


義同前,凡上下文曰涼,曰清,曰燥,皆金氣之化也,後放此。


(災五宮)。


五中宮也,土運不及,故災及之。


(○清化九)。


司天。


(雨化五)。


中運。


(熱化七)。


在泉。


(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溫中甘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中甘和,治土運不足也,上下同前。


(少宮○太商○少羽)。


終。


(○少角)。


初。
 

(○太徵乙卯)。


天符。


(乙酉歲。)


歲會,太乙天符。


(上陽明金,○中少商金運)。


乙年金運不足得陽明司天之助,所謂從革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也。


(其運涼熱寒)。


涼為少商之氣,熱為勝氣寒為復氣。


(熱化寒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


義同上。


(災七宮)。


七,西方兌宮也,金運不及,故災及之。


(○燥化四)。
 

司天。


(清化四)。


中運。


(熱化二)。


在泉。


(正化度也,○其化上若小溫,中若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中若和,苦從火化,所以制金,金運不足,故治宜苦和,上下俱同前。


(少商○太羽)。


終。


(○太角)。


初。
 

(○少徵太宮)。


(辛卯辛酉歲)。


(上陽明金中少羽水運)。


辛為陰水,故屬少羽。


(下少陰火辛卯少宮同)。


辛為水運不及,土得乘之,故與少宮同也,按五運不及之歲,凡三十年,內除丁巳丁亥,巳巳巳亥,乙巳乙亥同正角,丁卯丁酉,癸卯癸酉,乙卯乙酉同正商,丁丑丁未,巳丑巳未,辛丑辛未同正宮,外尚餘不及者十二年,內癸巳癸亥癸丑癸未四年,火不及也,當云少徵與少羽同,但巳亥二年,少陽在泉同歲會也,火氣有助,故不言同少羽,丑未二年,濕土在上,土能制水,故亦不言同少羽,巳卯巳酉二年,土不及也,當云少宮與少角同,但卯酉燥金在上,金能至制木,故不言同少角,乙丑乙未二年,金不及也,當云少商與少徵同,但丑未寒水在泉,水能制火,故不言同少徵,辛巳辛亥,辛卯辛酉四年,水不及也,當云少羽與少宮同,但巳亥二年,風木司天,木能制土,故不言同少宮,凡此十二年中,除去以上十年,只有辛卯辛酉二年,為少羽同少宮也,故於此獨言之然但言少宮而不言正宮者,蓋非有司天當令,則氣不甚王也,本節,止言辛卯,不言辛酉,或其傳久之誤耳。


(○其運寒,雨,風)。


寒,運,氣,雨,勝,氣,復氣。


(雨化風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


義同前。


(災一宮)。


一北方水宮也,水運及,故災及之。


(清化九)。


司天。


(寒化一)。


中運。


(熱化七)。


在泉。


(正化度也,其上苦小溫,中苦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中苦和,以火溫中也,上下同前。


(○少羽)。


終。
 

(○少角)。


初。


(○太微,○少宮,○太商)。


(凡此陽明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


此總結卯酉年,陽明司天六氣之化也,凡此卯酉十年,歲氣不足,故氣化運行天,詳義見前太陽之政。


(天氣急地氣明)。


燥金司天,故急,君火在全故明。


(陽專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堅,淳風迺治,風燥橫運,流於氣交)。


凡陽明司之年金氣不足,火必乘之故陽專其令,炎暑大行,木亦無畏,故淳風迺治,金木之氣並行,則風燥橫於歲運,流於氣交之際也。


(多陽少陰雲趨雨府,濕化迺敷燥極而澤,多陽少陰,火氣盛也,雲趨雨府,濕化迺敷燥氣盛極,化為雨澤)。


皆火土合氣於氣交也,雨府謂土厚濕聚之處。


(其穀白丹)。


白應司天,丹應在泉,正氣所化即歲穀也。


(間穀命大者)。


間穀,間氣所化之穀也,命,天賦也,太氣之有餘也,除正化歲穀之外,則左右四間之化,皆為間穀,但太者得間氣之厚,故其所化獨盛,是為間穀,少者得氣之薄,則無所成矣,○按太少間穀之義,其說有二,凡司天屬太者,在泉必為少,司天屬少者,在泉必為太,如卯酉年,陽明司天,少在上也,少陰在泉,太在下也,命其太者,則當以在泉之間氣,命其穀也,左為太陰其色黃,右為厥陰其色蒼是蒼黃二色者,為本年之間榖,此以上下言也,後凡巳亥丑未年,皆察在泉左右之氣,以求間穀,其義放此,然本篇凡不及之歲,則言間穀而太過之歲則無,似又以勝制之氣為間穀也,如卯酉年,金氣不及,則火勝木強,其穀丹蒼也,巳亥年,木氣不及,則金勝土強,其穀白黃也,丑未年土氣不及,則木勝水強,其穀蒼黑也,亦皆命太之義,故凡君火相火寒水司天之年,正化有餘,則別無命太之間穀矣,此以歲氣言也,總之,歲後不齊,凡在氣之有餘者便是太,則所受必盛,而五穀之成所以有厚薄之分也,惟不以本年正化所出故皆可謂之間穀,但當因氣求之則善矣,後放此。(其耗白甲品羽)。


耗傷也,白與甲,金所化也,品羽,火蟲品類也,本年卯酉,金氣不及而火勝之,則白甲當耗火勝而水復,則羽蟲亦耗,或此義也然又惟厥陰司天亦曰其耗文角品羽,餘者皆無,未詳其義。


(金火合德,上應太白焚惑)。


上金下火,故云合德而二星當明。


(其政切,其令暴)。


金火之氣也。


(蟄蟲迺見,流水不冰)。


君火在泉也。


(民病欬,嗌塞,寒熱,發暴振慄,癃閟)。


皆金火燥熱之病。


(清先而勁,毛蟲迺死)。


司天金氣在先,不受其克,故毛蟲死。


(熱後而暴介蟲迺殃)。


在泉火氣居後,受其制,故介蟲殃。


(其發暴勝復之作,擾而大亂,清熱之氣,持於氣交)。


天氣地氣金火相持,故勝復互作,陰陽擾亂也氣交者三四氣之際。


(○初之氣,地氣遷,陰始凝,氣始肅,水迺水,寒雨化)。


初氣太陰用事,時寒氣濕,故陰凝燥金司天,故氣肅水冰者,氣肅所成,寒雨者濕土所化。


(其病中熱長面目浮腫,善眠鼽衂嚏欠嘔小便黃甚則淋。


主氣風,客氣濕,風為陽,濕為陰,風濕為患,脾腎受傷,故為此諸病。


(○二之氣,陽迺布,民迺舒,物迺生榮)。


相火用事於春分之後,故其氣應如此。


(厲大至,民善暴死)。


主君火客相火,二火相熾,臣位於君,故疫厲大至民善暴死。


(○三之氣,天政布涼迺行燥熱交合,燥極而澤)。


天政布,司天燥金用事也故涼迺行然主氣相火當令,故燥熱交合,至三氣之末以交四氣,則主太陰客太陽,故燥極而澤矣。


(民病寒熱)。


以陽盛之時,行金涼之氣,故民病寒熱。


(四之氣寒雨降)。


太陽用事於濕土王時故寒雨降也。


(病暴仆振慄,譫妄少氣,嗌乾引飲及為心痛,癰腫瘡傷瘧寒之疾,骨萎血便。)。


四氣之後,在泉居火所主,而太陽寒水臨之水火相犯,故為暴仆振慄及心痛等病皆心腎二經也。


(○五之氣,春令反行,草迺生榮)。


厥陰風木用事,而得在泉君火之溫,故春令反行,草迺生容榮。


(民氣和,○終之氣,陽氣布,候反溫,蟄蟲來見,流水不冰)。


少陰君火用事,故其氣候如此。


(民迺康平,其病溫,其病為溫)火之化也。


(故食歲穀以安其氣,食間穀以去其邪)。


歲穀,正氣所化,故可安其氣,間穀間氣所生,故可以去邪,去邪者有補偏救敝之義,謂實者可用以寫,虛者可用以補義見前。


(歲宜以鹹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


鹹從水化,治在泉之君火也,苦從火化,治司天之燥金也,以辛者,辛從金化,本年火盛金衰,同司天之氣以求其平也,然燥金司天,則歲半之前,氣過於斂,故宜汗之散之,君火在泉,則歲半之後,氣過於熱,故宜清之也。


(安其運氣,無使受邪,折其鬱氣,資其化源)。


安者,順其運氣而安之也,本年燥金司天則木鬱,君火在泉則金鬱,詳義見前,又如補遺本病篇曰,卯酉之年,太陽升天,主室天內,勝之不前,太陰降地主室地蒼,勝之不入,故刺法論於水欲升而天內室抑之,當刺足少陰之合,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當刺足厥陰之所出,足少陽之所入,王氏注曰,化源,謂六月迎而取之也,新校正云,按金王七月,故迎於六月,寫金氣,是皆折其鬱氣,資取化源之義。


(以寒熱輕重,少多其制)。


本年上清下熱其氣不同,故寒多者當多其熱以溫之,熱多者當多其寒以清之。


(同熱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


同者,言上文十年,運與天地各有所同也,凡運與在泉少陰同熱者,則當多用司天陽明清肅之化以治之,故曰同熱者多天化,如前少角少微年,木火同歸熱化者是也,運與司天陽明同清者,則當多用在泉少陰,溫熱之化以治之,故曰同清者多,地化如前少官少商少羽年,土金水同歸寒化者是也,(用涼遠涼,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用溫遠溫,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


此節義見前太陽之政,假者反之,謂當反而治之也,詳見本篇前十六。


(反之者亂天地之經,擾陰陽之紀也)。


反之者,謂不知以上治法而反其用,故足以亂天地之經紀。


(帝曰善,少陽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紀也)。


(壬寅壬申歲)。


俱同天符,以太角之年而相火司天,子居母上,則其氣逆。


(上少陽相火)。


司天。


(○中太角木運)。


中運。


(○下厥陰木)。


在泉。


(○其運風鼓,其化鳴紊起拆)。


此壬年太角之正化,五常政大論化作,德紊作靡。


(○其變振拉摧拔)。


太角之變。


(○其病掉眩支脅驚駭)。


風木相火合病也。


(火化二)。


司天。
 

(風化八)。


運與在泉同。


(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鹹寒)。


治司天之火。


(中酸和)。


水運太過故宜酸和。


(下辛涼)。


治在泉也,水火合氣故宜辛涼。


(所謂藥食宜也)。


(太角)。


初正。
 

(○少徵○太官○少商○太羽)。


終。


(戊寅戊申歲)。


俱天符,○新校正云,詳戊申年與勿寅年小異,申為金佐於肺,肺受火刑,其氣稍實,民病得半。


(上少陽相火,○中太徵火運,○下厥陰木,○其運數暑,其化宣其化喧囂鬱燠,喧囂火盛之象,此戊年太徵之正化,五常政大論,化作德,囂作暑。)。


(○其變炎熱沸騰)。


太徵之變。


(○其病上熱鬱,血溢血泄心痛)。


火之於病內應於心。


(○火化二)。
 

司天與運同。


(風化三)。


在泉。


(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中甘和,下辛涼,藥食宜也)。


中甘和者,太徵之火,寫以甘也,上下同前。


(太徵○少官○太商○少羽)。


終。


(○少角。)


初。


(甲寅甲申歲)。


上少陽相火,○中太官土運,○下厥陰木,○其運陰雨,其化柔潤重澤,甲年太官之正化。


(○其變震驚飄驟)。


太官之變。


(○其病體重付腫痞飲)。


皆太宮濕勝之病。


(○火化二)。


司天。


(○雨化五)。


中運。


(○風化八)。


在泉。


(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中鹹和下辛涼藥)。


於外,故民病寒中,外熱故為瘡瘍,內寒故為泄滿。


故聖人遇之,和而不爭。


聖人調攝得中,故使水火氣和,而不致爭也。


(往復之作,民病寒熱,瘧泄聾暝區吐,上怫,腫色變)。
 

熱盛寒復,則水火交爭,故為諸病,○怫,音佛,心鬱不舒也。


(○初之氣,地氣遷,風勝迺搖,寒迺去,候迺大溫,草木蚤榮,寒來不殺)。


初氣桾火用事,而兼相火司天,故氣候大溫也,地氣遷,義見前。


溫病迺起,其病氣怫於上,血溢目赤,欬逆頭痛,血崩,脇滿,膚腠中瘡。君相二火合氣,故其為病如此。


(○二之氣,火反鬱,白埃四起,雲趨雨府,風不勝濕,雨迺零,民迺康)。


太陰濕土用事,故立氣君火反鬱,而埃起濕勝雨零也,然主客相生,故民迺康。


(其病熱鬱於上,欬逆嘔吐,瘡發於中,胷嗌不利,頭痛身熱,昏憒膿瘡)。


皆濕熱所化之病,○憒,音貴,心亂也。


(○三之氣,天政布,炎暑至,少陽臨上,雨迺涯)。


天政布,司天布化也,客主之氣,皆屬少陽相火專令,故炎暑至,雨迺涯,涯言其際,凡雨之起止,皆得云也。


(民病熱中聾暝,血溢,膿瘡,欬嘔,鼽衂渴,嚏欠,喉痺目赤,善暴死)。


客主之火交熾,故為熱病如此。


(○四之氣,涼迺至,炎暑間化,白露降,民氣和平)。


燥金之客,於濕土之主,故涼氣至而炎暑間化,閶者,時作時止之謂,土金相生,故民氣和平。


(其病滿,身重)。


燥勝者肺自病,故胷中滿,濕勝者脾自病,故身體重。


(○五之氣陽迺去,寒迺來,雨迺降,氣門迺閉)。


寒水之客,加於燥金之主,水寒金歛,故候如此,氣門,腠理空竅也,所以發泄營衛之氣,故曰氣門,王氏注曰,玄府也。剛木蚤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金肅水寒,當畏避也。○終之氣,地氣正,風迺至,萬物反生,霿霧以行。


厥陰在泉風木用事,主氣寒水生之,故地得其正,而風至物生,霿霧行也, ○霿蒙夢茂三音,注,天氣下,地氣不應曰霿。


(其病關閉不禁,心痛,陽氣不藏而欬)。


時當閉藏,而風木動之,風為陽,故其為病如此。


○抑其運氣,贊所不勝。


抑其太過,助其不及也。


(必折其鬱氣,先取化源)。


本年相火司天則金鬱,風木在白則土鬱,鬱氣化,源詳義見前,又如本病篇日,寅申之年,陽明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故刺法論於金欲升而天英窒之抑,當刺手太陰之經,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當刺足少陰之所出,足太陽之所入,王氏曰,化源,年之前十二月,迎而取之, ○新校正云,詳王注資取化源,俱注云取,其意有四等,太陽司天取九月,陽明司天取六月,是二者先取在天之氣也,少陽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太陰司天,取九月,是二者,乃先時取在地之氣杝,少陰司天,取年前十二月厥陰司天,取四月,義不可解,按玄珠之說則不然,太陽陽明之月,與王注合。少陽少陰,俱取三月,太陰取五月,厥陰取年前十二月,玄珠之義可解,王注之月,凝有誤也。


(暴過不生,苛疾不起)。


能行上法,其氣自和,故無暴過苛疾之患,○新校正云,詳此不言食歲穀間穀丈,蓋此歲天地氣正,上下通和,故不言也。


(故歲宜鹹宜辛宜酸,滲之泄之,漬之發之)。


以上十年,相火司天,風木在泉,鹹從水化,能勝火也,辛從金化,能勝木也,酸從杹順木火之性也,滲之泄之,所以去二便之實,漬之發之,所以去腠理之邪也。


(觀氣寒溫,以調其過,同風熱者多寒化,異風熱者序寒化)。


雖歲氣宜用之治如上文,然必當觀寒溫之盛衰,以調其有過者也,故此十年之中,其大運有與在泉同風化,司天同熱化者,則當多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角太徵歲是也,其有異於在泉司天風熱之化者,則當少用寒化之品以治之,如太官太商太羽歲是也。


(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階也)。


詳義見前太陽陽明之政。


(帝曰善,太陰之政奈何,岐伯曰丑,丑未之紀也)。


丁丑。


丁未歲上太陰土。


司天。


○中少角木運。


中運。


○下太陽水在泉。


○同正官。


本年木運不及,則土得其政,所謂委和之紀,上官與正官同也。


○其運風,清,熱。


風為中運少角之氣,清為勝風之氣,熱為復清之氣。


○清化熱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


詳義見前陽明之政。


○災三官。


三,東方震官也,木運灴及故災及之。


○雨化五。


司天 ○風化三。


中運。


○寒化一。


在泉。


正化度也。


○其化上苦溫。苦溫從火化,治司天之濕也。中辛溫。辛從金化,治中運之風木也,少角不及,故宜從溫。下甘熱。甘熱從土火之化,治在泉之寒水也,○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溫。藥食宜也。少角。初正○太徵○少官○太商○少羽。終。癸丑。癸未歲。上太陰土,○中少徵火運,○下太陽水,○其運熱,寒,雨。


熱為中運少徵之氣,寒為勝熱之氣,雨為復寒之氣。○寒化雨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災九官。九,南方離官也,火運不及,故災及之。○雨化五。司天。 ○火化二。中運○寒化一。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溫,中鹹溫,下甘熱,藥食宜也。


中鹹溫,鹹從水化,所以治火,少徵不及,故宜從溫,上下同前,○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溫。少徵○太官○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巳丑。巳未歲。俱太一天符。上太陰土,○中少官土運,○下太陽水,○同正官。本年土運不及,得司天濕土之助,所謂卑監之紀,上官與正官同也。○其運雨,風,清。雨為土運之氣,風為勝雨之氣,清為復風之氣。○風化清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 ○災五官。五,中官也,土運不及,故災及之。○雨化五。司天中運同。○寒化一。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熱,中甘和,下甘熱,藥食宜也。本年土水陰盛,故上宜苦熱稍異於前,中運土氣不足,故巿甘和也,○玄珠云上甘平。少官○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徵乙丑。乙未歲。上太陰土,○中少商金運,○下太陽水,○其運涼,熱,寒。


涼為中運少商之氣,熱為勝涼之氣,寒為復熱之氣。○熱化寒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七官。七西方兌官也,金運不及,故災及之。○濕化五。司天。 ○清化四。中運。○寒化六,在泉。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酸和,下甘熱,所謂藥食宜也。中酸和者,金位之主,其補以酸治少商之不足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上酸平,下甘溫。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少徵○太官。辛丑。辛未歲俱同歲會。上太陰土,○中少羽水運,○下太陽水,○同正官。辛年水運不及,而濕土司天勝之,所謂涸流之紀,上官與正官同也。○其運寒,雨,風。寒為中運少羽之氣,雨為勝寒之氣,風為復雨之氣。○雨化風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一官。一,北方坎官也,水運不及,故災及之。○雨化五。司天。○寒化一。中運在泉同。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熱,中苦和,下苦熱,所謂藥食宜也。中苦和,下苦熱,苦從火化,治寒以熱也,治上同前,○玄珠云,上酸和,下甘溫。少羽。終。○少角。初。○太徵○少官○太商。凡此太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此總結丑未歲太陰司天六氣之化也,後天義見前。陰專其政,陽氣退辟,大風時起。太陰司天以濕,太陽在泉以寒,故陰專其政,陽氣退辟,土不及則風勝之,故大風時起,○辟,避同。天氣下降,志氣上騰,原野忘霿,白埃四起,雲奔南極,寒雨數至,物成於差夏。濕氣下降,寒氣上騰,故原野昏霿,白埃四起,司天主南,而太陰居之,故雲奔南極,雨濕多見於南方,差,參差也,夏盡入秋,謂之差夏,蓋主氣當濕土之時,客氣值少陽之令,土氣稍溫,故物成也,○霿,蒙夢茂三音,差,抄詩切。民病寒濕,腹滿,身憤,胕腫痞逆,寒厥拘急。皆寒濕所化之病,憤,脹滿也,○,昌真切。濕寒合德,黃黑埃昏,流行氣交,上應鎮星辰星。濕寒,黃黑,鎮星辰星,皆土水之化。其政肅,其令寂。寒之政肅,濕之令寂。其穀黅玄。黅應司天,玄應在泉。故陰凝於上,寒積於下,寒水勝火,則為冰雹,陽光不治,殺氣迺行。上濕下寒,故政如此,殺氣,陰氣也。故有餘宜高,不及宜下,有餘宜晚,不及宜蚤,土之利,氣之化也,民氣亦從之。有餘不及,言穀氣也,凡歲穀間穀,色味堅脆,各有氣衰氣盛之別本年寒政太過,故穀氣有餘者,宜高宜晚,以其能勝寒也,不及者宜下宜蚤,以其不能勝寒也,民之強弱,其氣亦然。間穀命其太也。詳義見前陽明之政。○初之氣,地氣遷,寒迺去春氣至,風迺來,生布萬物以榮,民氣條舒,風濕相薄,雨迺後。客主之氣,皆厥陰風木用事,故寒去物榮以太陰濕土司天,故風濕相薄,風勝濕,故雨迺後時而至,地氣遷,義見前。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風病在筋,濕病在肉,故為此諸證,血溢者,風傷於肝也。○二之氣,大火正物承化,恕迺和。客主之氣,皆少陰君火用事,故大火氣正,物承其化,民亦和也。其病溫厲大行,遠近咸若,濕蒸相薄,雨迺時降。火盛氣熱,故民病溫厲,以太陰司天,故濕蒸相薄,時雨應期,故曰時降○三之氣,天政布,濕氣降,地氣騰,雨迺時降,寒迺隨之。太陰司天,濕土用事,故濕氣降,地氣騰而為雨,三氣之後,則太陽在泉,故寒迺隨之。感於寒濕,則民病身重胕腫,胷腹滿。寒凝濕滯,故其為病如此。○四之氣,畏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否隔,寒風曉暮,蒸熱相薄,草木凝煙,濕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少陽相火用事,其氣尤烈,故曰畏火,以下凡言畏火者,皆相火也,客以相火主以濕土,火土合氣,溽蒸上騰,故天氣否隔然太陽在泉,故寒風隨發於朝暮,以濕遇火,故濕化不流,惟白露陰,有以成秋令也。民病腠理熱,自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濕熱並行,故為是病,臚,皮也,一曰腹前曰臚,胕腫,肉浮腫也,○臚,間盧二音,胕,音附。○病之氣,慘令巳行,寒露下,霜迺蚤降,草木黃落。客主之氣,皆陽明燥金用事,故其政令如此。寒氣及體,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皮腠屬金,氣求同類也。○終之氣,寒大舉,濕大化,霜迺積,陰迺凝,水堅水,陽光不治。在泉客主之氣,皆太陽寒水用事,故其政令如此。感於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脽痛。關節在骨,腰脽屬腎與膀胱,皆寒求同類為病。○寒濕持氣交而為疾也,必折其鬱氣,而取化源。以上十年,上濕下寒,故寒濕持於氣交,然太陰司天則水鬱,太陽在泉則火鬱鬱氣化源詳義,見前太陽之政,又如補遺本病篇曰,丑未之歲,少陽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厥陰降地,主窒地晶,勝而不前,故刺法論於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榮,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當刺手太陰之所出,手陽明之所入,王氏曰,化源九月,迎而取之以補益也,是皆折鬱氣,取化源之義。益其歲氣,苶使邪勝。太陰司天,丑未不及之歲也,故當益其歲氣。食歲穀以全其真,食間穀以保其精。歲穀,即上文黅玄穀也,間穀義見前陽明之政。故歲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泄之不發不泄,則濕氣外溢,肉潰皮拆,而水血交流。以苦燥之溫之,苦從火化,燥以治濕,溫以治寒也,發之泄之,發散可以逐寒,滲泄可以去濕也。必贊其陽火,令禦甚寒。歲氣陰寒,故當扶陽。從氣異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熱化,同濕者以燥化。以上十年運之與氣,有與在昄同寒者,當多用槷化之品以治之,如少商少羽歲是也,有與司天同濕者,當多用燥人品以治之,如少官歲是也,其少角少徵歲,當稍從和平以處之也。異者少之,同者多之。雖以熱以燥,各有分治,然或少或多,當因運氣異同,隨其宜而酌之。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詳義見前太陽陽明之政。帝曰善,少陰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紀也,壬子。壬午歲。上少陰火。司天。○中太角木運。中運。○下陽明金。在泉。○其運風鼓,其化鳴紊啟拆。此壬年太角之正化,五常政大論云,其德鳴靡啟拆。 ○其變振拉摧拔。太角之變也。○其病支滿。肝木強也。○熱化二。司天。○風化八。中運。 ○清化四。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鹹寒從水,化治司天火也。中酸涼。酸從木氣,太角宜涼也。下酸溫。酸本從木,以治陽明,何也,蓋燥金在泉,金病在肺,藏氣法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至真要大論日,金位之主其補以酸,又曰陽明之客,以酸補之此以陽明居少陰之下,其氣下足,故宜治之如此,下文同, ○玄珠云下苦熱。藥食宜也。太角。初正。○少徵○太官○少商○太羽。終。戊子。天符。戊午歲。太乙天符。上少陰火,○中太徵火運,○下陽明金,○其運炎暑,其化暄曜鬱燠。此戊年太徵之正化,五常政大論曰,其德暄暑鬱蒸,○按太徵運,遇太陽司天曰寺,少陽司天曰暑,少陰司天曰炎暑,皆兼司天之氣而言運也。 ○其變炎烈沸騰。太徵之變也。○其病上熱血溢。陽火盛也。○熱化七。司天中運同。 ○清化九。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中甘寒,下酸溫,藥食宜也。中甘寒,治太徵之火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熱。太徵○少官○太商○少羽終○少角。初。甲子。甲午歲。上少陰火,○中太官土運,○下陽明金,○其運陰雨,其化柔潤時雨。此甲年太官之正化,五常政大論曰,其德柔潤重淖。○其變震驚飄驟。太官之變也。


○其病中滿身重。土濕之滯也。○熱化二。司天,○按新校正云詳對化從標成數,正化從本生數,甲子之年,熱化七,燥化九,甲午之年,熱化二,燥化四,其義未然,愚按在後。○雨化五。中運。○燥化四,在泉。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中苦熱,所謂藥食宜也。中苦熱,治太官濕勝也,下酸熱,與前後四運稍異,然彼言溫,此言熱,亦不相遠,○玄珠云下苦熱。太官○少商○太羽。終。○太角。初。 ○少徵庚子。庚午歲。俱同天符。上少陰,○中太商金運,○下陽明金,○同正商。


本年金運太過,而君火司天制之,則金得其平,所謂堅成之紀,上徵與正商同也。


○其運涼勁,其化霧露蕭飋。此庚年太商之正化運與在昄同其,氣故曰涼勁。


○其變肅殺凋零。太商之變也。○其病下清。下清,二便清泄,及下體清冷也,金氣之病。○熱化七。司○大清化九。中運○燥化九。在泉。所謂正化日也, ○其化上鹹寒,中辛溫,下酸溫,所謂藥食宜也。中辛溫,辛以從金,溫以治寒也,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熱。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徵○少官丙子。歲會。丙午歲。上少陰火,○中太羽水運,○下陽明金,○其運寒,其化凝慘慄冽。


此丙年太羽之正化,五常正大論曰,其德凝慘寒雰。○其變冰雪霜雹。大羽之變也。


○其病寒下。寒下,中寒下利,腹足清冷也。○熱化二。司天。○寒化六。中運。


○清化四。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鹹寒,中鹹熱,上酸溫,孳食宜也。中太羽,故治宜鹹槷,上下同前,○玄珠云下苦熱。○太羽。終。○太角。初。 ○少徵○太官○少商。凡此少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


此總結子午年少陰司天六氣之化也,先天義見前。地氣肅,天氣明,寒交暑,熱加燥。陽明燥金在泉,故地氣肅,少陰君火司天,故天氣明,金寒而燥,火暑而熱,以下臨上曰,交以上臨下曰加。雲馳雨府濕化迺行,時雨迺降。此即陽明司天,燥極而澤之義。金火合德,上應熒惑太白。上火下金,二氣合德,其星當明也。其政明其令切。火明金切。其穀丹白。丹應司天,白應在泉。水火寒熱,持於氣交而為病始也,熱病生上,清病生於下,寒熱淩犯而爭於中。少陰司天,陽明在泉,上火下金故水火寒熱,持於氣交之中而為病如此。民病欬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眥瘍,寒厥人胃,心痛腰痛,腹大嗌乾腫上。火為熱,金為寒,故熱病見於上,寒病見於下。○初之氣,地氣遷燥將去。初氣太陽用事,上年巳亥,少陽終之氣至此巳盡,當云熱將去,燥字誤也,地氣遷義見前。寒迺始,蟄復藏,水迺冰,霜復降,風迺至,陽氣鬱。寒水之氣客於春前,故其為候如此。民反周密,關節禁固,腰脽痛炎暑將起,中外瘡瘍。此皆寒氣之病,然少陰君火司天,又值二之主氣,故炎暑將起,中外瘡瘍,○脽,音誰,尻臀也。○二之氣,陽氣布,風迺行,春氣以正,萬物應榮,寒氣時至民迺秋。風木火之客,加於君火之主,故陽布風行,春氣正,萬物榮也,司天君火未盛,故寒氣時至,木火應時,故民氣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氣鬱於上,而熱。君火為病也。○三之氣,天政布,大火行,庶類蕃鮮,寒氣時至。客氣君火司天,加於相火之主,故大火行,庶類蕃鮮,火極水復,熱極寒生,故寒氣時至。民病氣厥心痛,寒熱更作,欬喘目赤。二人交熾故病如此。○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客主之氣皆濕土用事,故為溽暑大雨等候。民病寒熱,嗌乾,黃癉,鼽衂,飲發。濕熱之病也。○五之氣,畏火臨,暑反至陽迺化,萬物迺生,迺長迺榮民迺康。畏火,相火也,時當秋收而陽氣化,故萬物榮,民迺康。其病溫。時寒氣熱陽邪勝也。○終之氣,燥令行,餘火內格,腫於土,欬喘甚則血溢,寒氣數舉,則霧翳。燥金之客,加於寒水之主,金氣收,故五氣之餘火內格,而為病如此,格,拒也,寒氣舉霧霧翳,皆金水之化。病生皮腠,內合於脇,下連少腹,而作寒中,地將易也。病生皮腠,金之合也,內舍於脇下連少腹,金乘木也,金性寒故寒中,在泉氣終,故地將易。 ○必抑其運氣,資其歲勝。以上子午十年,運氣太過,必抑有餘欲得其平,歲有所勝,必資不足無令受傷也。折其鬱發,先取化源,無使暴過,而生其病也。本年少陰司天則金鬱,陽明在泉則木鬱,鬱氣化源義,見前太陽之政,又如本病篇曰,子午之歲,太陰升天,主窒天衝,勝之不前,太陽降地,主窒也阜,勝之不入,故刺法論於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當刺足太陰之俞,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當刺足太陰之所,出,足陽明之所入,王氏曰,先於年前十二月迎而取之,是皆折鬱氣,取化源之義。食歲穀以全真氣,食間穀以避虛邪。歲穀,即上文丹白穀也,間穀義見前陽明之政。歲宜鹹而耎之,而調其上。鹹從水化,故能調在上之君火。甚則以苦發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苦發之,可以散火,酸收之,可以補金,平其上之君火,則下之燥金得安矣。甚則以苦泄之。熱燥甚者,非苦寒泄之不可,○愚按五味欴屬,如陰陽應象大論曰火生苦,金匱真言論曰其味苦,其類火,是分本行之味,苦從火化也,故在本篇如太陽太陰陽明等政,云以苦燥之溫之,及以苦發之者,皆用苦之陽也,又陰陽應象大論,及至真要大論,皆云酸苦涌泄為陰,是言氣味之效,苦從陰用也,故本節云以苦泄之,至真要大論云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者,皆用苦之陰也,再如宣明五氣篇,及五味論,俱云苦走骨,夫北方生寒,在體為骨,是骨本屬陰而苦則走之豈非陰乎,可見苦味一也,而有從陰從陽,苦熱苦寒之不同,何可不辨,今有謂苦屬火而諱其寒者,有但知苦寒而忘其熱者,皆不明氣味變通之理耳,舉此一端,則五味之性,可類見矣,又如藏氣法時論云,梗米牛肉棗葵皆甘,麥羊肉杏薤皆苦之類,是於飲食常味之中,又各有辨,味變之理如,此不得其精,不足以言氣味也。適氣同異,而多少之,同天氣者以寒清化,同地氣者溫熱化。言以上十年運之與氣,有與司天同熱者,當以寒清所化之品治之,如太角太徵歲是也,有與在泉同寒者,當以溫熱所化之品治之,如太羽太官太商歲是也,當各因其同異,而制為之多少耳。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寒遠寒,食宜同法,有假則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詳義見前太陽陽明之政。帝曰善,厥陰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紀也。丁巳。丁亥歲。俱天符。上厥陰木。司天。○中少角木運。中運。 ○下少陽相火。在泉。○同正角。本年木運不及,得司天厥陰之助,所謂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也。○其運風清熱。風為中運少角之氣,清為勝風之氣,熱為復清之氣。 ○清化熱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詳同前。○災三官。三,東方震官也,木氣不及,故災及之。○風化三。司天與運同。○火化七。在泉。正化度也, ○其化上辛涼。辛涼從金化,治風木在上也。中辛和。木運不及,而得司天之助,故宜辛宜和。


下鹹寒。鹹寒從水化,治相火在下也。藥食宜也。少角。初正。○太徵,○少官, ○太商,○少羽。終。癸巳。癸亥歲。俱同歲會。上厥陰木,○中少徵火運, ○下少陽相火,○其運熱寒雨。熱為運氣,寒為勝氣,雨為復氣。○寒化,雨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災九官。九為離官,火運不及,故災及之。○風化八。司天。 ○火化二。運與在泉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鹹和,下鹹寒藥食宜也。


中運少徵得天地之生助,故宜鹹和,上下同前。少徵○太官○少商○太羽。終。


○太角。初。巳巳。巳亥歲。上厥陰木,○中少官土運,○下少陽相火,○同正角。


本年土運不及,風木司天勝之,則木兼土化,所謂卑監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也。


○其運雨風清。雨為運氣風為勝氣,清為復氣。○風化,清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災五官。五,中官也,土運不及故災及之。○風化二。司天。 ○濕化五。中運。○火化七。在泉。所謂正化日也,○其化上辛涼中甘和,下鹹寒所謂藥食宜也。中運少官不及,故宜甘和,上下同前。少官,○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徵。乙巳。乙亥歲。上厥陰木,○中少商金運, ○下少陽相火○同正角。本年金運不及,而厥陰司天,木無所制,則木得其政,所謂從革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也。○其運涼熱寒。涼為運氣熱為勝氣,寒為復氣。 ○熱化寒化勝復同,邪氣化日也,○災七官。七,兌官也金運不及,故災反之。


○風化八。司天。○清化四。中運。○火化二。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酸和,下鹹寒,藥食宜也。中運少商不及故宜治以酸和上下同前,以酸治金,義見前少陰之政壬子壬午歲。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徵○太官辛巳。辛亥歲。上厥陰木,○中少羽水運,○下少陽相火,○其運寒,雨,風。寒為運氣,雨為勝氣風為復氣。○雨化風化勝復同,邪氣化度也,○災一官。一,坎官也,水運不及,故災及之。○風化三。司天。○寒化一。中運。○火化七。在泉。正化度也,○其化上辛涼,中苦和下鹹寒藥食宜也。中苦和,苦從火化,以溫少羽之寒也,上下同前。少羽。終。○少角。初。○太徵○少官○太商。愚按上文六十年氣化之數,有言生數者,有言成數者,新校正注云,詳對化從標成數,正化從本生數,謂如甲子年司天熱化七,在泉燥化九,俱從對化也,甲午年司天熱化二,在泉燥化四,俱從正化也,六十年司天在泉正對,皆同此意,似乎近理,今諸家多宗之,而實有未必然者,何也,如少陰司天,子午年也,固可以子午分正對挨,然少陰司天,則陽陽明在泉,陽明用事,則氣屬卯酉也,又安得以子午之氣,言在泉之正對耶,凡司天有餘,則在泉必不足,司天不足,則在泉必有餘,氣本不同,若以司天從對化之成數,而言在泉亦成數,司天從正化之生數,而言在泉亦生數,則上有餘下亦有餘,上不足,下亦不足,是未求上下不同之義耳,故以司天言正對則可,以在泉言正對,則不合矣,且內經諸篇,並無正對之說,惟本篇後文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此但欲因生成之數,以明氣杹之微甚耳,故其言生者不言成,言成者不言生,皆各有深意存焉,似不可以強分也,然欲明各年生成義者,但當以上中下三氣,合而觀之,以察其盛衰之象,庶得本經之意,但正化對化之義,亦不可不知,今并附圖說於圖翼二卷,以備明者參正。凡此厥陰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後天。此總結巳亥年,厥同司天六氣之化也,後天義見前。諸同正歲,氣化運行同天。


諸同正歲者,其氣正,其生長化收藏,皆與天氣相合,故日運行同天,此雖以上文丁巳丁亥,巳巳巳亥,乙巳乙亥六歲為言,然六十年之氣,亦莫不皆然。天氣擾,志氣正。風木司天,故天氣擾,相火在泉,土得溫養故地氣正。風生高遠,炎熱從之,雲趨雨府,濕心迺行。木在上,故風生高遠,火在下,故炎熱從之,上氣得溫,故雲雨作,濕化行。風火同德,上應歲星熒惑。木火同氣,故二星當明。其政撓,其金速。風政撓火令速。其穀蒼丹。蒼應司天,丹應在泉。間穀言太者。


詳見前陽明之政。其耗文角品羽。前陽明之政,曰其耗白甲品羽,義未詳。風燥火熱,勝復更作,蟄蟲來見,流水不水。風甚則燥勝,燥勝則熱復,故勝復更作如是。熱病行於下,風病行於上,風燥勝復形於中。上下之氣,持氣交也。○初之氣,寒始肅,殺氣方至。燥金用事也。民病寒於右之下。金位西方,金王則傷肝,故寒於右之下。○二之氣,寒下熱,華雪水水,殺氣施化,霜迺降,名草上焦,寒雨數至,陽復化。太陽用事,故其氣候如,此然以寒水之客,加於君火之主,其氣必應,故陽復化。民病熱於中。客寒外加,火應則熱於中。○三之氣,天政布,風迺時舉。厥陰司天用事也。民病泣出,耳鳴掉眩。風木之氣見證也。○四之氣,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天以上。以君火之客,加於太陰之主,四氣為天之天間,故濕熱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痺,而為胕腫。此濕熱之為病也,胕腫,肉浮腫也,與足跗不同,○癉,音丹,又上聲。○五之仔,燥濕更勝,沈陰迺布,寒氣及體,風雨迺行。客以濕土,主以燥金,燥濕更勝,其候若此。○終之氣,畏火司令,陽迺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見,地氣大發,草迺生,人迺舒。少陽在泉,故候如此。其病溫厲。時寒氣熱,故病溫厲。○必折其鬱氣,資其化源。本年厥陰司天則土鬱,少陽在泉則金氣化源義見前,又如本病篇曰,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而不入,故刺法論於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當刺包絡之滎,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當刺心包絡之所,出手少陽之所入,王氏化源,四月也,迎而取之,是皆折鬱氣,取化源之義。贊其運氣,無仗邪勝。補其不足,以抑有餘也。歲宜以辛調上,以鹹調下,畏火之氣,無妄犯之。辛從金化,以調上之風水,鹹從水化,以調下之相火,然相火虛實,尤多難辨,故曰畏火之氣,無妄犯之,以明其當慎也。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用涼遠涼,用寒遠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詳義見前太陽陽明之政。凡此定期之紀,勝復正化,皆有常數,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帝曰善。知其要者四句,本經凡三見,至真要大論者,言陰陽南北政,詳本類前五,九鍼十二原篇者,言井滎五腧,詳經絡類十四,此言六十年之紀也,本節原另列在後,今隨五運氣行主歲之紀,故并類於此。至有先後行有位次。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十八。帝曰,夫子言可謂悉矣,然何以明其應乎。此連前章而求其氣應之明陰也。岐伯曰,昭乎哉問也,夫六氣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次,序也,位,方也,凡主客六氣各有次序,各有方位,故欲明其應,當於正月朔日,平旦視之,以察其陰陽晦明,寒溫風氣之位,而歲候可知,蓋此為日時之首,故可以占一歲之兆。運有餘,其至先,運不及,其至後。至先者,氣先節候而至,至後者,氣後節候而至也。此天之道,氣之常也。有餘至蚤,不及至遲,此天氣之常也。運非有餘非不足,是謂正歲其至當其時也。


正歲者,和平之歲,時至氣亦至也。帝曰,勝復之氣,其常在也,災青時至,候也奈何。言勝復之氣,本常有也,而災青之至,何以知之。岐伯曰,非正化者,是謂災也。當其位,則為正化,非其位,則為邪化,邪則為災矣。○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同前六元正紀大論○先言其蚤,後言其遲也。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不及則其至後,此候之常也。此即前先天後天之義。


帝曰當時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也。當時者,應期而至也,是為正歲,若應蚤而遲應遲而蚤,皆為災也, ○六徵旨大論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請言其應,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脉其應也,詳本類六。帝日善,氣有非時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過者當其時,不及者歸其己勝也。非時而化謂氣不應時心,太過者氣盛,故當其時,不及者氣衰,故歸其己勝,己勝者,己被勝也,如春反肅,夏反寒,秋反熱,冬反雨之類是也。帝曰,四時之氣,至有蚤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太過氣速,不及氣遲也。帝日願聞其行,何謂也。上文先天後天,止言其至未及於行,故復有此問。岐伯曰,春氣西行。春屬木而王於東,居東者其行必西,故春三月風目東方來,凡四季有東風者,皆得春之氣。夏氣北行。夏屬火而王於南,居南者,其行必北,故夏三月風自南方來,凡四季有南風者,皆得夏之氣。秋氣東行。秋屬金而王於西,居西者其行必東,故秋三月風自西方來,凡四季有西風者,皆得秋之氣。冬氣南行。冬屬水而王於北,居北者其行必南,故冬三月風自北方來,凡四李有北風者,皆得各之氣。故春氣始於下。春氣發生自下而升,故始於下。秋氣始於上。秋氣收歛,自上而降,故始於上。


夏氣始於中。夏氣長成盛在氣交,故始於中,各氣始於標。標萬物盛長之表也,各你伏藏,由盛而殺,故始於標,○殺,少戒切。春氣始於左。木氣自東而西也。秋氣始於右。金氣自西而東也。冬氣始於後。水氣自北而南也。夏氣始於前。


火氣自南而北也。此四時正化之常。氣非正化,則為虛邪賊風矣,九官八風篇曰,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即上文之謂。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高山之巔,夏有冰雪,此冬氣常在也,卑下之地,冬有草生,此春氣常在也,五常政大論曰,高者氣寒,下氣熱,此之謂也。必謹察之帝曰善。數有終始氣有同化。素問六元在紀大論○十九。帝曰天地之數,終始奈何。司天在泉,各有所主之數。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數之始,起於上而終於下。司天在前,在泉在後,司天主上,在泉主下,故起於上而終於下。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志氣主之。歲半之前,始於大寒,終於小暑也,歲半之後,始於大暑,終於小寒也,至真要大論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四氣盡終氣,志氣主之。上下交互,氣交主之,歲紀畢矣。交互者,天氣志氣,互合為用也,氣交主之,即三氣四氣之際,乃天地氣交之時,詳義見本類前九。故曰位明,氣月可知乎,所謂氣也。上下左右之位既明,則氣之有六,月之有十二,其終始移易之數,皆可知矣,此即所謂天地之氣也。帝曰,余司其事,則而行之,不合其數何也。不合其數,謂以上中下運氣之數,推其歲候,其有不能相合者也。岐伯曰,氣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洽,合也,氣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言一歲之上下左右,主客運氣,必有所合,若以多合多,則盛者愈盛,以少合少,則衰者愈衰,故盛衰之化,各有所從,則各同其化也,○洽,爻甲切。帝曰,願聞同化可如,岐伯曰風溫春化同,有見熱曛昏火夏化同勝與復同。凡四時氣,化有見風溫者,皆木氣也,故與春化同,有見熱曛昏火者,皆火氣也,故與夏化同,勝與復同者,言初氣終三氣,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復之常也,凡此同化之氣,所遇皆然,而無分乎四時也,下文燥清煙露等化亦然。燥清煙露秋化同。皆金氣之同化也。雲雨昏暝埃,長夏化同。皆土氣之同化也。寒氣霜雪水,冬化同。皆水氣之同化也。此天地五運六氣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運氣更用,則化有盛衰,盛衰有常變,故難合於數也, ○此篇下六言同天化,同地化者,詳本類前七。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二十。帝曰夫子言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未知其然也,願聞何謂遠,岐伯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遠避忌之謂,即無犯也,凡用熱者,無犯司氣之熱用寒者,無犯司氣之寒,是謂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所謂時與六位也。時謂四時,即主氣也,位謂六步,即客氣也,主客之氣,皆當敬畏,不犯為從,犯則為逆矣。帝曰,溫涼何如。謂溫涼稍次於寒熱,亦可犯否。岐伯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司氣者,司天司地之也,用熱無犯等四句,謂寒熱溫涼俱當避,即有應用者,亦焦過用,恐犯歲氣也。間氣同其主無犯,異其主則小犯之。間氣,左右四間之客氣也,主,主氣也,同者同熱同寒,其氣甚,故不可犯,異者主寒客熱,主熱客寒,其氣分,其邪不一,故可因其勢而小犯之,上節言司氣,此節言間氣,如至真要大論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是謂四畏,必謹察之。四畏,寒熱溫涼也。帝曰善,金其犯者何如。言有必不得巳而犯之者,將何如也。岐伯曰,天氣反時,則可依時。天氣即客氣,時即主氣客不合主,是謂反時,反時者則可依時,以主氣之循環有常,客氣之顯微無定,故始從乎主也。及勝其主釗可犯。勝其主者,客氣大過也,如夏而寒甚,客水勝也,冬而熱甚,客火勝也,春涼秋溫,其氣皆然,故可以熱犯熱以寒犯寒,以溫犯溫,以涼犯涼,而從其變,乃所謂從治也。以平為期,而不可過。過則傷正氣而增病矣。是謂邪氣反勝者。邪氣反勝,則非時而至,如應熱反寒,應寒反熱,應溫反涼,應涼反溫,皆邪氣反勝也,反勝者,故當反其氣以平之。故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客主氣運,至必應時,天之信也,不知時氣,失天信矣,寒熱溫涼用之必當,氣之宜也,不知逆從,逆氣宜矣。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翼其勝,贊其復,皆助邪也,知而弗犯,是謂至妙之治。○帝日善,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熱奈何。同前六元正紀大論○不遠寒不遠熱,謂有不可遠寒,不可遠熱者,其治當何如也。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中於表者多寒邪,故發表之治不能遠熱,夏月亦然,鬱於裏者多熱邪,故政裏之治,不能遠寒,各月亦然,○愚按此二句大意,全在發政二字發者,逐之於外也,政者遂之於內也,寒邪在表,非溫熱之氣不能散,故發表者不遠熱,熱鬱在內,非沈寒之物不能除,故政裏者不遠寒,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用小柴,白虎益元冷水之類,而取汗愈病者何也,此因表裏俱熱,故當涼解,非發之之謂也,又有用理中四逆回陽之類,而除痛去積者何也,此因寒留滯,故當溫中,非政之之謂也,所謂發者,開其外之固也,政者,伐其內之實也,今之昧者,但見外感發熱等病,不能察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有本寒標熱之義,轍用芩連等藥以清其標,亦焉知邪寒在表,藥寒在裏,以寒得寒,氣求聲應,致使內外合邪,遂不可解,此發表用寒之害也,其於春秋冬三季,及土金水三氣治令,陰勝陽微之時為尤甚,故凡寒邪在表未散外,雖熾熱而內無熱證者,正以火不在裏最忌寒涼,此而俁人,是不知當發者不可遠熱也,又如內傷喘痛脹滿等證,多有三陰虧損者,令人但見此類,不辨虛寒便用硝黃之屬,且云先去其邪,然後固本,若乎近理,亦焉知有假實真虛之復伐之,則病未去而元氣不能支矣,此而悞人,是不知當政者,方不遠寒也,二者之害,余見之多矣,不得不特表出之,以為當事之戒。帝曰,不發不政,而犯寒犯熱何如。言不因發表,而犯熱,不因攻裏而犯寒,則其病當何如,犯,謂不當用而悞用也。


岐伯曰,寒熱內賊,其病益甚。以水濟水,以火濟火,則寒熱內賊,而病益甚矣。


帝曰,丕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無病而犯寒熱者,則生寒生熱有病而犯寒熱者,則寒熱反甚。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寒至則陽衰,不能運化,故為是病。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瘛腫脹,嘔,鼽衂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熱至釗火灼諸經,故為是病○瞀茂務二音,瞤如雲切,瘛,音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也。時必順之,治當順時也,若有所誤犯,則當治之勝,如犯熱者勝以鹹寒,犯寒者勝,以甘熱,犯涼者勝以苦溫,犯溫者勝以辛涼,治以所勝則可解也。六氣正紀十二變。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二十一黃帝問曰,五運六氣之應見,六化之正,六變之紀何如,岐伯對曰,夫六氣正紀,有化,有變,有勝,有復,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願盡聞之,岐伯曰請遂言之。正紀者,凡六氣應化之紀,皆曰正紀,與本篇前文邪化正化之正不同。○夫氣之所至也,厥陰所至為和平。初之主氣,木化也,少陰所至為暄。二之主氣君火也。太陰所至為埃溽。四之主氣土化也少陽所至為炎暑,三之主氣,相火也。陽明所至為清勁,五之主氣金化也。太陽所至為寒雰。終之主氣水化也。時化之常也。此四時正,化主氣之常也,○按三陰三陽之次,厥陰,一陰也,少陰,二陰也,太陰,三陰也,少陽,一陽也,陽明,二陽也,太陽,三陽也,皆因次為序,下文十二化皆然此客氣之常也。○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府者,言氣化之所司也,微裂未破曰璺開拆曰啟,皆風化所致,○璺音問。少陰所至為大火府為舒滎。少陰為君,故曰大火府,物得陽氣,故舒展榮美。太陰所至為雨府,為員盈。


太陰化濕,故為雨府,物得土氣而後充實,故為員盈員周也。少陽所至為熱府,為行出。少陽為相,故曰熱府,相火用事,其熱尤甚陽氣盛極,盡達於外,物得之而形全,故曰行出。陽明所至為司殺府,為庚蒼。金氣用事,故為司殺府,庚,更也蒼,木化也,物得發生之化者,遇金氣而更易也。大陽所至為寒府,為歸藏。寒水用事,物得其氣而歸藏也。司化之常也。司,主也,六氣各有所主,乃正人化之常也。○厥陰所至為生為風搖。木氣升,故主生風性動,故為搖。少陰所至為榮,為形見。陽氣方盛,故物榮而形顯。太陰所至為化,為雲雨。


土能化生萬物,雲雨其氣也。少陽所至為長,為蕃鮮。陽氣大盛,故物長而蕃鮮。


陽明所至為收,為霧露。金之化也。太陽所庢為藏為周密。水之化也。氣化之常也。


六氣各有所化,亦正化之常也,以上二化,皆兼植物為言。○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六微旨大論曰風位之下,金氣承之,故厥陰風生而終為肅清也。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六微旨大論曰,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故少陰熱生而中為寒也,又云,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亦為寒之義。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土位之下,風氣承之,故太陰濕生而終為注雨,即飄驟之謂。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故少陽火生而終為蒸溽也,○溽,音辱。陽明所至為燥生,終為涼。此燥涼二字,當互更用之為是,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故陽明涼生而終為燥也。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六微旨大論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故太陽寒生而中為溫也,○愚按上文六化,厥陰太陰少陽陽明俱言終,而惟少陰太陽言中者何也,葐六氣之道,陰陽而巳,陰陽徵兆,水火而巳,少陰者,君火也,太陽者,寒水也,陽勝則陰復,故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此離象之外陽內陰也,陰勝則陽復,故太陽所至為寒生,中為溫,此坎象之外陰內陽也,故惟此二氣中言者,言陰陽互藏之綱領也,其他言終者,言五行下承之義耳。德化之常也。此以六氣之正化,而承者隨之,皆生物之本也,故為德化之常。○厥陰所至為毛化。毛蟲之族,得木化也。少陰所至為羽化。羽蟲之族,得火化也,○王氏曰,有羽翮翮飛行之類,義通,翮,亥格切。太陰所至為倮化。倮蟲之族,得土化也。少陽所至為羽化。王氏曰,薄明羽翼,蜂蟬之類,非翎羽之羽也,義通。陽明所至為介化。甲蟲之族,得金化也。太陽所至為鱗化。鱗蟲之族,得水化也。德化之常也。此動物賴之以生,所謂德化之常也,○以上言化者凡五類。○厥陰所至為生化。萬物始生,溫化布也。少陰所至為滎化。物榮而秀,暄化布也。太陰所至為濡化。物滋而澤,濕化布也。


少陽所至為茂化。物茂而繁,熱化布也。陽明所至為堅化。物堅而歛,金化布也。


太陽所至為藏化。物隱而藏水化布也。布政之常也。氣布則物從其化,故謂之政。


○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飄怒,木亢之變也,大涼,金之承制也。少陰所至為大暄寒。


大暄,火亢之變也,寒,陰精之承制也,○暄,音喧。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


雷霆驟注,土亢之變也,烈風,木之承制也。少陽所至為飄風燔燎,霜凝。飄風燔燎,熱亢之變也,霜凝,水之承制也。陽明所至為散落,溫。散落,金亢之變心,溫,火之承制也。太陽所至為寒雪水雹,白埃。寒雪冰雹,水亢之變也,白埃,土之承制也,氣變之常也。變者,變乎常也,六氣亢極,則承者制之,因勝而復,皆非和平正氣,故謂之變。○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撓動,風之性迎隨,木之性。少陰所至為高明焰,為曛。高明焰,陽光也,曛,熱氣也。太陰所至為沈陰,為白埃,為晦暝。晦暝,昏黑色也,皆濕土之氣。少陽所至為光,顯為彤雲為曛。光顯,虹電火光之屬也,彤雲,赤雲也,○彤,音同。陽明所至為煙埃,為霜,為勁切,為悽鳴。皆金氣肅殺之令。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皆水氣寒。令行之常也。氣行而物無敢違,故謂之令,○以上曰政,曰變,曰令者凡三類。 ○厥陰所至為裏急。風木用事則病在筋,故為裏急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君火用事則血脉熱,故瘍胗身熱。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濕土用事則脾多濕,濡故貨飲否隔。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


相火炎上,故為嚏嘔,熱傷皮腠,故為瘡瘍。陽明所至為浮虛。陽明用事而浮虛,皮毛為金之合也。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寒水用事,則病在骨故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支痛。厥陰主肝,故兩脉肋支為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戢慄譫妄。少陰主心,故為驚惑,熱極反兼寒化,故惡寒戢慄陽亢傷陰,心神迷亂故譫妄。太陰所至為稸滿。太陰主脾,病在中焦故稸滿,○稸,音畜。少陽至為驚躁,瞀珠暴病。少陽主膽而火乘之,故為驚躁,火外陽而內陰,故瞀昧,相火急疾,故為暴病,○瞀,音務,悶也。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陽明胃經起於鼻,故為鼽,會於氣街,總於宗筋以下於足,故為尻陰膝足等病。


太陽所至為腰痛。太陽膀胱之脉,挾脊抵腰中,故為腰痛。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緛戾。厥陰木病在筋,故令肢體緛縮,乖戾不支,○緛音軟戾,音利。少陰所至為悲妄衂衊。火病於心而并於肺,故為悲妄,火逼血而妄行,故鼻血為衂,污血為衊,○音滅。太陰所至至為中滿霍亂吐下。土濕傷脾也。少陽所至為喉痺耳鳴嘔涌。相火上炎也,○涌,湧同。陽明所至為脇痛皴揭。


操金用事,則肝木受傷,故脇痛,皮膚甲錯,而起為皴揭,皆燥病也,○皴,居釣切。太陽所至為寢汗痙。寒水用事,故為寢汗,脉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者是也,支體強宜筋急反戾曰痙,陰寒凝滯而陽氣不行也,○痙,音敬。病之常也,○厥陰所至為脇痛嘔泄。木自為病故脇痛,肝乘於脾故嘔泄。


少陰所至為語笑。少陰主心,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太陰所至為重胕腫。


土氣濕滯,則身重肉浮而腫,謂之胕腫。少陽所至為暴注瞤瘛暴死。相火乘金,大腸受之,則為暴注而下,乘脾則肌肉瞤動,乘肝則肢體筋脉抽瘛,相火急暴故為暴死,○瘛,音熾陽明所至為鼽嚏。金氣寒肅而歛,故為鼽嚏,○鼽,音求嚏,音帝。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寒氣下行,能為瀉利,故曰流泄,陰寒疑結,陽氣不化,能使二便不通,汻竅不解,故曰禁止。病之常也以上病候凡四類。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此總結上文勝復變病之候,各因其所至之氣而為之報也,故氣至有德化政令之異,則所報者,亦以德化政令,氣至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則所報者,亦以高下前後中外,其在人之應之者,如手之三陰三陽其氣高,足下前後中外,其在人之應之者,如手之三陰三陽其氣高,足之三陰三陽其氣下,足太陽行身之後,足陽明行身之前,足少陰太陰厥陰行身之中,足少陽行身之外亦各有其位之常也故風勝則動此下總言六氣之病應也,風善行而數變,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瘡瘍癰腫,火之病也。燥勝則乾,精血津液,枯涸於內,皮膚肌肉,皴揭於外,皆燥之病也。寒勝則浮。腹滿身浮,陽不足而寒為病也。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濡泄,水利也,水閉胕腫,水道不利,而肌肉腫脹,按之如泥不起也,○以上六句,與陰陽應象大論同,詳見陰陽類一。隨氣所在在以言其變耳。氣有高下前後中外之異,人之為病,其氣亦然,故氣勝於高,則病在頭頸氣勝於下,則病在足膝,氣勝於前,則病在面腹手臂,氣勝於後,刺病在肩背腰臀,氣勝於中,則病在藏府筋骨,氣勝於外,則病在經絡皮毛,而凡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胕腫之類,無不隨氣所在,所為病變也。帝曰,願聞其用也。此言施化之用也。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各歸不勝謂必從可克者而施其化也。故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土能勝水也。太陽寒化,施於少陰。水能勝火也。少陰熱化,施於陽明)火能勝金也。


(陽明燥化,施於厥陰)。


金能勝水也。


(厥陰風化,施於太陰)。


施於太陰,木能勝土也。


(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所在,即方月也,徵,驗也,主氣之方月有常,如九官八方各有所屬,六氣四時,各有其序也,容氣之方月無定,如子午歲少陰司天,則太陽在東北,厥陰在東南。少陰在正南,太陰在西南,少陽在西北,陽明在正北,此子午客氣之方也,太陽主初氣,厥陰主二氣,少陰主三氣,太陰主四氣,少陽主五氣,陽明主六氣,此子午客氣之月也,若其施化,體太陽寒化,當施於正南之少陰,及西北之少陽,初氣之徵也,厥陰風化,當施於西南之太陰,二氣之徵也,少陰熱化,當施於正北之陽明,三氣之徵也也,太陰雨化,當施於東北之太陽四氣之徵也,少陽火化,當施於正北之陽明五氣之徵也,陽明燥化,當施於東南之厥陰,終氣之徵也,此子午年少陰司天方月施化之義也,然歲步各有盛衰,氣太過則乘彼不勝而施其邪化,氣不及則為彼所勝,而受其制化,氣和平則各布其政令,而無災變之化,是以盈虛消長,又各有徵妙存焉,舉此一年,他可類求矣。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自得其位,言六氣所臨,但施化於本位之方月,而無彼此之相犯也,如前注子午歲,太陽在東北,主初之氣,於本位施其寒化,厥陰在東南,主二之氣,於本位施其風化之類,皆自得其位之常化也。


(帝曰願聞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命,命其名也,位,即上下左古之位也方,方隅也,月,月令也,命其位則名次立,名次立,則所直之方,所主之月,各有其應,而常變可知矣,○愚按上文云,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令以政令者,言勝復之氣,因變之邪正,而報有不同也,云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外則中外者,勝復之方,隨氣所在,而或此或彼,變無定位也,故以天下之廣言之,則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以一州之地言之,則崇高者陰氣治之,故高者氣寒,污下者陽氣治之,故下者氣熱,此方隅大小之氣,有不同也,以運氣所主言之。則厥陰所至為風,少陰所至為火,太陰所至為雨,少陽所至為熱,陽明所至為燥,太陽所至為寒,此六氣之更勝,有衰有王不一也,以九官所屬言之,則有曰災一官,災三官,災四官,災五官,災九官,而四正四隅有異也,故本篇言位言方言月,夫以三者相參,則四時八方之候,其變不同者多矣,故有應於此而不應於彼者,有寒熱溫涼,主客相反者,有南方清燥而溫,北方雨濕而潦者,有中原水雪而寒,左右溫涼更互者,此以地理有高下,形勢有大小,氣位方月有從逆小者小異,大者大異,而運氣之變,所以有無窮之妙也,先儒有以天下旱潦不同,而非運氣主歲之說者,蓋未達此章之理耳,有按在前第篇參其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01:46 | 只看該作者

上下盈虛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二十二。


(帝曰,六位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六陽年謂之太,六陰年謂之少,太者氣盈故徐而常,少者氣虛,故暴而亡,如前章六十年運氣之紀,凡六太之年,止言正化,而六少之年,則有邪化,正以不及之年,乃有勝氣,有勝則有復,勝復之氣,皆非本年之正化,必乘虛而後至,故其為病反甚也,愚按人之死生,全以正氣為主,正氣強,邪雖盛者必無害,正氣弱,邪雖徵者亦可憂,故欲察病之安危者,但察正氣則吉凶可判矣,觀此云太者徐而常,少者暴而亡,此正盈虛之理也,故凡氣運盈者,人氣亦盈,其為病則有餘,有餘之病,反徐而徵,以其正氣盛也,氣運虛者,人氣亦虛,其為病則不足,不足之病,必暴而甚,以其本氣虧也,設不明邪正盈虛之道,而攻補倒施,多致氣脫暴亡,是不知太者之易與,而少者之可畏也。


(帝曰,天地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


天氣即司天,地氣,即在泉,運即歲運,歲運居上下之中,氣交之分,故天氣欲降,則運必先之而降,地氣欲升,則運必先之而升也。


(惡所不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


此亦言中運也,如以木運而遇燥金司其天地,是為不勝則惡之,遇水火司其天地,是為同和則歸之,不勝者受其制,同和者助其勝,皆能為病故曰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


(故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


上勝者,司天之氣有餘也,上有餘則氣降而下,下勝者,在泉之氣有餘也下有餘則氣遷而上,此即上文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隨之之謂。


(勝多少而差其分)。


勝多少,言氣之微甚也,勝微則遷降少,勝多則遷降多,勝有多少,則氣交之變有多寡之差分矣。


(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小差則小變,大差則大變,甚則上下之位,易於氣交之際,運居其中而常先之,故易則大變生,民病作矣。


(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


甚紀五分,勝氣居其半也,微紀七分,勝止十之三也,此天地盈虛之數,有大差小差之分,故變病亦有微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02:15 | 只看該作者

五鬱之發之治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二十三。


(帝曰,五運之氣亦復歲乎)。


復,報復也,此問生運之氣,亦如六氣之勝復而歲見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24:15 | 只看該作者

岐伯日,鬱極迺發,待時而作也


五運被勝太,甚其鬱必極,鬱極者必復,其發各有時也,詳如下文。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岐伯日,五常之氣,太過不及,其發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


持者,進退纏綿,相持延久也,按太過者其氣暴,不及者其氣徐,此理之當然也,然前章云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若與此節相反,而不知太者之暴肆強也,少者之亡,受傷也,肆強者猶可制,受傷者不易支,故此二節互言,正以發明微甚之義耳。


(帝曰,太過不及,其數何如,岐伯曰,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


太過者其數成,成者氣之盛也,不及者其數生,生者氣之微也。


土氣長生於四季,故常以生數,而不待於成也,按此數有生成,其即氣有初中之義歟詳見圖翼一卷五行生成數,解前章六十年運氣政令之數,凡云寒化一寒化六等義即此。


(帝曰其發也何如,岐伯曰,土鬱之發,巖谷震驚)。


木勝制土,土之鬱也,鬱極則怒,怒動則發巖谷者土深之處,震驚者,土氣之發也。


(雷殷氣交殷)。


盛也,氣交者升降之中,亦三氣四氣之間,蓋火濕合氣,發而為雷,故盛於火濕之令。


(埃昏黃黑)。


塵霾蔽日也。


(化為白氣)。


濕蒸之氣嵐之屬也。


(飄風高深)。


飄風驟注,衝決高深也。


(擊石飛空,洪永迺從)。


岩崩石走,洪水從而出也。


(川流漫衍田牧土駒)。


川流漫衍洇沒郊原也,田牧土駒,以洪水之後,惟餘土石嵬然,若群駒散牧於田野也。


(化氣迺敷善為時雨)。


土濕之化,鬱而伸也。


(始生始長,始化始成)。


土氣被鬱物化皆遲,然土鬱之發必在三氣四氣之時,故猶能生長化成,不失其時也。


(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甚則心痛脇,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肘腫身重)。


此皆濕土為病濕在上中二焦故心腹脹,濕在下焦,故數後下利,心為濕乘故心痛,肝為濕侮故脇,,脹也,有聲為嘔,有物為吐,霍亂者,吐利並行而心目瞭亂也,飲,痰飲也注下,大便暴泄也,濕氣傷肉,則肘腫身重,皆土發濕邪之證。

(雲奔雨府,霞擁朝陽,山澤埃昏,其迺發也,以其四氣)。


雨府,太陰濕聚之處也,霞擁朝陽,見於旦也,埃昏,土氣之濁也,土主四之氣,在大暑六月中後凡六十日有奇,故土鬱之發,以其四氣。


(雲橫天山,浮游生滅,怫之先兆)。


浮游,蜉蝣也,朝生暮死,其出以陰,此言大者為雲橫天山,小者為浮游生滅,皆濕化也,二者之見,則土鬱將發,先兆彰矣,怫,鬱也,怫,音佛。


(○金鬱之發,天潔地明,氣清氣切)。


火勝制金,金之鬱也,金氣清明急切,故其發郊此。


(大涼迺舉,草樹浮煙)。


大涼者,金之寒氣,浮煙者,金之歛氣。


(燥氣以行,霿霧數起)


金風至則燥氣行,陰氣凝則霿霧起,霿霧,厚霧也,霿,蒙茂二音。


(殺氣來至草木蒼乾,金迺有聲)。


殺氣,陰氣也蒼乾,凋落也,金迺有聲,金氣勁而秋聲發也。


(故民病欬逆,心脇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陳色惡)。


欬逆嗌乾,肺病而燥也,心脇滿,引少腹,善暴病不可反側,金氣勝而傷肝也,陳,晦也,金氣肅殺,故面色陳而惡也。


(山澤焦枯土凝霜鹵,怫迺發也,其氣五)。


燥氣行,故山澤焦枯,土面凝白,鹵結為霜也,金王五之氣,主秋分八月中後凡六十日有奇,故其發也,在氣之五,鹵,音魯。


(夜雪白露林莽聲悽,怫之兆也)。


二者之見,皆金鬱欲發之先兆。


(水鬱之發,陽氣迺辟)。


土勝制水,水之鬱也水鬱而發,寒化大行故陽氣乃辟,辟,避同。


(陰氣暴舉,大寒迺至,川澤嚴凝,寒雰結為霜雪)。


寒雰,寒氣之如霧者,雰,音分。


(甚則黃黑昏翳,流行氣交,迺為霜殺,水迺見祥)。


黃,土色,黑,水色,水為土鬱而發,故二色並見於氣交,祥,災異也,凡吉凶之兆皆曰祥。


(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


此皆寒水之氣為病,火畏水,故心痛寒入腎,故腰脽痛,寒則氣血滯,筋脉急,故關節不利,屈伸不便,陰氣勝,陽氣不行,故厥逆痞堅腹滿。


(陽光不治,空積沈陰,白埃昏暝,而迺發也,其氣二火前後)。


二火前後,君火二之氣,相火三之氣,自春分二月中而盡於小暑六月節,凡一百二十日,皆二火之所主,水本王於冬,其氣鬱,故發於火令之時,陰乘陽也,王氏曰,陰精與水,皆上承火,故其發也,在君相二火之前後。


(太虛深玄,氣猶麻散,微見而隱,色黑微黃,怫之先兆也)。


深玄,黑色也麻散,如麻散亂可見,微見而隱也,大都占氣之法,當於平旦候之,其色黑而微黃,黃為土色,黑為水色,微黃兼黑,水鬱將發之先兆也。


(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迺至,屋發折木木有變)。


金勝制木,木之鬱也,木鬱之發,風氣大行,故有埃昏雲擾,發屋折木等候,皆木之為變也。


(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鬲咽不通,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


此皆風木肝邪之為病,厥陰之脉,挾胃貫膈,故胃脘當心而痛,鬲咽不通,食不下也,上支兩脇,肝氣自逆也,肝經循喉嚨,入頏顙,連月系,上會於巔,故為耳鳴眩轉,目不識人等證,風木堅彊,最傷胃氣,故令人善暴僵仆。


(太虛蒼埃,天山一色,或為濁色,黃黑鬱若,橫雲不起雨,而迺發也,其氣無常)。


蒼埃濁色,黃黑鬱若,皆風塵也,風勝隰,故雲雖橫而不起雨,風氣之至,動變不定,故其發也亦無常期。


(長川草偃,柔葉呈陰,松吟高山,虎嘯巖岫,怫之先兆也)。


草偃,草尚之風必偃也,呈陰,凡柔葉皆垂,因風翻動而見葉底也,松吟,聲在樹間也,虎嘯則風生,風從虎也,凡見此者,皆木鬱將發之先兆。


(火鬱之發,太虛腫翳,大明不彰)。


水勝制火,火之鬱也,腫字誤當作曛,蓋火鬱而發熱,化大行,故太虛曛翳昏昧,大明反不彰也。


(炎火行,大暑至,山澤燔燎,材木流津,廣廈騰煙,土浮霜鹵,止水迺減,蔓草焦黃,風行惑言,濕化迺後燎燔騰煙,炎熱甚也,材木流津,汁溶流也,霜鹵,水泉乾涸而鹵為霜也,止水,畜積之水也,風行惑言,熱極風生,風熱交熾,而人言惑亂也,濕化迺後,雨不至也,○廈,音夏,鹵,音魯。故民病少,氣瘡瘍胃腫,脇腹胷背面首四肢憤,臚脹,瘍疿,嘔逆,瘛瘲,骨痛節迺有動,注下,溫瘧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迺少,目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此皆火盛之為病也,壯火食氣,故少氣火能腐物,故瘡癱陽邪有餘,故為塞憤悶,臚腔脹滿,瘍疿瘡毒等患,火氣上衝故嘔逆,火傷筋則瘛瘲抽掣,火傷骨則骨痛難支,火伏於節則節迺有動,火在腸胃則注下,火在少陽則溫瘧,火實於腹則腹暴痛,火入血分則血溢流注,火爍陰分則精液迺少,火入肝則目赤,火入心則心熱,火炎上焦則替悶,火鬱膻中則懊憹,火性急速,敗絕真陰則暴死, ○昌真切,臚閭盧二音疿,音肺,瘛,音翅癒,音縱,懊,音鏖,憹乃包切。


(刻終大溫汗濡玄府,其迺發也,其氣四)。


刻終者,百刻之終也,日之刻數,始於寅初,終於丑末,此陰極之時也,故一日之氣,惟此最涼,刻終大溫而汗濡玄府,他熱可知矣,玄府,汗空也,火本王於夏,其氣鬱故發於未甲之四氣,四氣者,陽極之餘也。


(動復則靜,陽極反陰,濕令迺化迺成)。


上文言濕化迺後,至此則火生土,故動復則靜,陽極反陰,土氣得行,濕令復至,故萬物得以化成也。


(華發水凝,山川水雪,焰陽午澤,怫之先兆也)。


群華之發,君火二氣之候也,午澤,南面之澤也,於華發之時而水凝水雪,見火氣之鬱也,於面南之澤而焰陽氣見,則火鬱將發之先兆也。


(○有怫之應而後報也,皆觀其極而迺發也)。


此以下,總結上文鬱發之義也,凡應有先兆。報必隨之,蓋物極則變,故鬱極迺發。


(木發無時,水隨火也)。


土金火之鬱發,各有其時惟風木善行數變,上文云其氣無常,即木發無時也,水能勝火,上文云其氣二火前後,即水隨火也。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歲,五氣不行,生化收藏,政無恆也)。


知時氣,則病氣可與期,失時氣,則五氣之行尚不能知,又焉知生化收藏之常政哉。


(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微其下氣而見可知也)。


此發明承制之義也,氣有多少,太過不及也,發有微甚鬱微則發微鬱甚則發甚也,微者當其氣,本氣之見也,甚者兼其下,承氣兼見也,如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木氣承之,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火位之下,水氣承之是也,故水發之微者為寒。甚者為雹雪,是兼乎土,雹雪之體,如土故也土發之微者為濕,甚者為飄驟是兼乎木,風主飄驟故也,木發之微者為風,甚者為毀折,是兼乎金,金主殺伐故也,金發之微者為燥,甚者為清明是兼乎火,火主光明故也火發之微者為熱,甚者為曛昧是兼乎水,火主昏昧故也,微,證也,取證於承之氣,而鬱發之微甚可知矣。


(帝曰善,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


不當位,謂有不應其時也。


(岐伯曰,命其差)。


氣有盛衰,則至有先後,故曰命其差,差者,不當其位也,如至真要大論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但彼論勝復之至不當位,此論五氣之發不當位,雖所論似異,而義則一也。


(帝曰,差有數乎)。


言日數也。


(岐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後者自始及終也,度,日也,三十度而有奇,一月之數也,奇,謂四十三刻七分半也,蓋氣有先至後至之差,不過三十度耳,即如氣盈朔虛節序置閏之法,蚤至者先十五日有奇,遲至者後十五日有奇,或前或後總不出一月有奇之數,正此義也,愚按本篇風雲雷雨之至,雖五行各有所主,然陰陽清濁之分,先賢亦有所辦,此雖非本篇之意,然格致之理,有不可不知者,今并附之,如或問雷霆風雲霜雪雨露於張子者,對曰,陰氣凝聚,陽在內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又有問雨風雲雷於邵子者,荅曰,陽得陰為雨,陰為陽為風,剛得柔為雲,柔得剛為雷,無陰不能為雨,無陽不能為雷,雨柔屬陰,待陽而後興,雷剛屬陽,待陰而後發,張氏釋之曰,風雨自天降,故言陰陽雲雷自地升,故言柔剛,天陽無陰不能為雨,地陰無陽,不能成雷,雨陰形柔,本乎天氣之陽,雷陽聲剛,出乎地體之陰,陰陽互相用也,又有以八卦爻象,問於蔡節齋者,荅曰,坎陰為陽所得,則升為雲,陽淺則為霧,坎陽為陰所累,則降為雨,陰淺則為露,陰在外,陽不得出則為雷陰固則為地動,震也,陰在內,陽不得入則為風,陰固則為大風,巽也,陽包陰則離為霰,陽和陰則為雪,離交坎也,陰包陽則坎為霜,坎交離也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離為日,坎為月,陰陽相憂則為電,陰陽失位則為霓,此固者賢之說也,若以愚見觀之,風者陽中之清氣也,氣之微者和,氣之甚者烈,無陽不為風也,雲者陽中之濁氣也,濁之清者輕,濁之濁者重,無陰不成雲也,陰之清者,從陽疑聚則為露,陰之濁者,從陽升降則為雨,陽為陰鬱,激而成雷,雷即電之聲電即雷之形,故雷之蔣發,電必先之,其所以有先後者,形顯見之速,聲遠聞之遲也。有有雷而無電者,或以陽氣未盛,聲已達而形未露也。或以陰氣太重,而蔽火之光也,有有電而無雷者。或以光遠可見,而聲遠不可聞也,或以孤陽見形,陰氣未及,而無水之激也,凡欲得雷之情者,當驗以水之沃火也,霧乃陰氣,由陽逼而升,霧多見於蚤者,以夜則日居地下,旦則水氣上達,故曰將中則霧必收,又為陽逼而降,凡欲得霧之情者,當驗以金中之氣也,虹為日影,穿雨而成,故虹必見於雨將霽,日東則虹西,日西則虹東,而中必有殘雨以間之,其形乃見,無雨則無虹,無日亦無虹,秋冬日行南陸,黃道既遠,故虹藏不見矣,凡欲得虹霓之情者,當驗水盆映日之影也,雹是重陰,凝寒所成,如岐伯曰,至高之地,冬氣常在,所以高山之巔,夏無暑熱,而碧空之寒,凝結有之,然地穴可以藏水,則深山窮谷,寧無蓄此,雲龍所帶,於義亦通,是以漢文時雹如桃李,漢武時雹似馬頭,隨結隨下者,有如是其巨哉,然則結者帶者,皆理之所有也,至若雨凝為雪,露結為霜,是水無待於辨者,天道茫茫,誠非易測,姑紀官窺,以資博雅之擇云。


(帝曰善,鬱之甚者,治之奈何)。


此以下詳明五鬱之治也,大地有五運之鬱,人身有五藏之應,鬱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病作矣,故或鬱於氣,或鬱於血,或鬱於表,或於鬱裏,或因鬱而生病,或因病而生鬱,鬱而太過矣,宜裁之抑之,鬱而不及者,宜培之助之,抵諸病多有兼鬱,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岐伯曰,木鬱達之)。


達暢達也,凡木鬱之病,風之屬也,其藏應肝膽,其經在脇肋,其主在筋爪,其傷在脾胃,在血分,然木喜調暢,故在表當疏其經,在裏者當疏其藏,但使氣得通行謂之達,諸家以吐為達者,又安足以盡之。


(火鬱發之)。


發,發越也,凡火鬱之病,為陽為熱之屬也,其藏應心主,小腸,三焦,其主在脉絡,其傷在陰分,凡火所居,其有結聚歛伏者,不宜蔽遏故當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開其窗,如揭其被,皆謂之發,非獨止於汗也。


(土鬱奪之)。


奪,直取之也,凡土鬱之病,濕滯之屬也,其藏應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惕在胷腹,土畏雍滯,凡滯在上者奪其上,吐之可也,滯在中者奪其中,伐之可也,滯在下者奪其下,瀉之可也,凡此皆調之奪,非濁止於下也。


(金鬱泄之)。


泄,疏利也,凡金鬱之病,為歛為閉,為燥為塞之屬也,其藏應肺與大腸,其主在皮毛聲息,其傷在氣分,故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凡在表在裏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


(水鬱折之)。


折調制也,凡水鬱之病,為寒為水之屬也,水之本在腎,水之標在肺,其傷在陽分,其反剋在脾胃,水性善流,宜防泛溢,凡折之之法,如養氣可以化水,治在肺也,實土可以制水,治在脾也,壯火可以勝水,治在命門也。自強可以帥水,治在腎也,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也,凡此者謂之折,豈濁抑之而巳哉。


(然調其氣)。


然,如是也,用是五法,以去其鬱,鬱去則氣自調矣。


(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寫之)。


此承上文而言鬱之甚者,其邪聚氣實,則為太過之病,過者畏寫故以寫為畏,如至真要大論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土位之主,其寫以苦,金位之主,其寫以辛,水位之主,其寫以鹼之類,是即治以所畏也。


(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


假,假借也,氣有假借者,應熱反寒,應寒反熱也,則亦當假以治之,故可以熱犯熱,以寒犯寒,而無禁也,溫涼亦然,如五常政大論曰,力假者反之,至真要大論曰,反者反治,即無禁之義,然氣之有假者,乃主不足而客勝之,蓋主氣之寒熱有常,而客氣之陰陽多變,故有非時之相加,則亦當有變常之施治也,假者反治諸義,當考論治會通。


(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陰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傅也)。


此總結六元正紀,以示珍重也。


(類經二十六卷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25:41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七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


(六氣之化,分司天地,主歲紀歲間氣紀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28:41 | 只看該作者

少陰不司氣化


素問至真要論 ○二十四。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至者,言其當位也。


(岐伯舟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


天地變化之紀,人神運動之機,內外雖殊,其應則一也。


(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生,工之所疑也)。


昭昭者,合天道之明顯,冥冥者,合造化之隱微,道之所生,其生惟一,工不知要,則流散無窮,故多疑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


厥陰屬木,其化以風,凡和氣升陽,發生萬物,皆風之化。


(少陰司天,其化以熱)。


少陰屬君火,其化以熱,凡炎蒸鬱燠,庶類蕃茂,皆君火之化。


(太陰司天,其化以濕)。


太陰屬土,其化以濕,凡雲雨滋澤,津液充實,皆土之化。


(少陽司天,其化以火)。


少陽屬相火,亦日畏火,凡炎暑赫烈,陽氣盛極,皆相火之化。


(陽明司天,其化以燥)。


陽明屬金,其化以燥凡清明乾肅,萬物堅剛,皆金之化。


(太陽司天,其化以寒)。


太陽屬水,其化以寒。


凡陰凝慄洌,萬物閉藏,皆水之化。


(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


肝木位東,心火位南,脾土位中,及四維,肺金位西,腎水位北,所臨之氣,與藏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


地化,在泉之化也,間氣,義如下文,六步之位,雖有上下左右之分,而氣化皆相類,故與上文司天之化同其候。


(帝曰,間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


六氣分主六步,上謂司天,下謂在泉餘四者謂之間氣,在上者,為司天左間,司天右間,在下者,為在泉左間,在泉右間,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有圖在圖翼二卷。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主歲者紀歲,司天主歲半之前,在泉主歲半之後也,間氣者紀步,歲有六步,每步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也。


(帝曰善,歲主奈何)。


此詳言上下左右,氣化之有異也。


(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


木氣在天為化,而飄怒搖動,雲物飛揚,如巳亥歲厥陰司天是也。


(在泉為酸化)。


木氣在地則味為酸化,如寅申歲厥陰在泉是也。


(司氣為蒼化)。


司氣,言五運之氣也,木運司氣,故色化青蒼,丁壬年是也。


(間氣為動化)。


厥陰所臨之位,風化行,則群物鼓動,故曰動化,如丑未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子午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辰戍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卯酉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少陰司天為熱化)。


君火在天為熱化,而為陽光明耀,溫養萬物如子午歲,少陰司天是也。


(在泉為苦化)。


火氣在地,則味為苦化,如卯酉歲,少陰在泉也。


(不司氣化)。


君不司運也,天五運六氣之有異者,運出天干,故運惟五,氣出地支,故氣有六五者,五行各一也,六者,火分君相也,故在六氣則有君火相火所主之不同,而五運則火居其一耳,於六者缺其一,則惟君火,獨不司五運之氣化,正以君火者,大陽之火也,為陽氣之本,為萬化之原,無氣不司,故不司氣化也,○按新校正,及諸家之注此者,皆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正以明君火不主運也,其說殊謬,夫天元紀大論原曰君火以明,非曰以名也,奈何將明字改作名字,牽強為解,大失經旨,蓋不改全不相干,義殊不通,必欲引以注此,則不得不改明為名,尤屬誖亂矣,愚有詳注,在本類前第三章君火以明之下,所當考正。


(居氣為灼化)。


居,所在也,灼,光明也不曰間氣而曰居氣者,君之所居,無往不尊,故不敢言間也,如寅申歲居在泉之左,主初之氣,丑未歲居司天之右,主二之氣,已亥歲居司天之左,主四之氣,辰戍歲居在泉之右,主五之氣也


(太陰司天為濕化)。


土氣在天為濕化,而為埃鬱曚昧,雲雨潤濕,如丑未歲,太陰司天是也。


(在泉為甘化)。


土氣在地,則味為甘化,如辰戍歲,太陰在泉是也。


(司氣為黃黅化)。


土運司氣,則色化黅黃,甲巳年是也。


(間氣為柔化)。


太陰所臨之位,濕化行,則庶物柔耎也,如卯酉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寅申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子午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巳亥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少陽司為火化)。


相火在天為火化,而為炎光赫烈,燔灼焦然,如寅申歲,少陽司天是也。


(在泉為苦化)。


火氣在地,則味為苦化,如巳亥歲,少陽在泉是也。


(司氣為丹化)。


火運司氣,則色化丹赤,戊癸年是也。


(間氣為明化)。


少陽所臨之位火化行,則庶物明燦也,如辰戍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卯酉歲,則為天之右間,主初之氣卬酉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丑未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子午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陽明司天為燥化)。


金氣在天為燥化,而為清涼勁切,霧露蕭飋,如卯酉歲陽明司天是也。


(在泉為辛化)。


金氣在地,則味為辛化,如子午歲,陽明在泉是也。


(司氣為素化)。


金運司氣,則色化素白,乙庚年是也。


(間氣為清化)。


陽明所臨之位,燥化行則清涼至也,如巳亥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辰戍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寅申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丑未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太陽司天為寒化)。


水氣在天為寒化,而為嚴肅慄冽,陰慘堅凝,如辰戍歲,太陽司天是也。


(在泉為鹹化)。


水氣在地,則味為鹹化,如丑未歲,太陽在泉是也。


(司氣為玄化)。


水運司氣則色化玄黑,丙辛年是也。


(間氣為藏化)。


太陽所臨之位,寒化行,則萬物閉藏也,如子午歲,則為地之左間,主初之氣,巳亥歲,則為天之右間,主二之氣,卯酉歲,則為天之左間,主四之氣,寅申歲則為地之右間,主五之氣也。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迺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凡治病者,必求其本,六化是也,必察其形,五色是也,必分其主治,五味是也,必辨其宜否,五藏是也,明此數者,而後知孰為氣之盛,孰為氣之衰,迺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端緒,而治之,無失矣。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如)。


此問厥陰在泉,既為酸化,而上文之言地化者,曰司天同候,則厥陰在泉亦曰風化,然則酸之與風,其辨為何如也。


(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


有風化,而後有酸化,是風為酸之與風,其辛瘁為何如也,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有風化,而後有酸化,是風為酸化之本,其他餘氣,皆同此義,故有熱化火化,而後有苦,有濕化而後有甘,有燥化而後有辛,有寒化而後有鹹,凡六氣之行乎地者,即化生五味之本也,天元紀大論曰,所謂本,是謂六元,與此本字義同。


(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


六氣之在天,即為天之氣,六氣之在地,即為地之氣,上下之位不同,而氣化之本則一。


(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會於氣交,是謂合氣,由是六節氣分,而萬物化生無窮矣。


(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本於天地者,是為氣宜,應於人身者,是為病機。


(帝曰其病何如)。


此言藥物之主病者。


(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


天地之氣,每歲各有所司,因司氣以樂物,則主病者無遺矣如厥陰司歲則備酸物,少陰少陽司歲,則備苦物,太陰司歲則備甘物,陽明司歲,則備辛物,太陽司歲,則備鹹物所謂歲物也,歲物備甘五味之用全矣。


(帝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


歲物者,得天地精專之化,氣全力厚,故備所當先也,此與六元正紀大論食歲穀以全其真者同義。


(帝曰,司氣者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


司氣,即上文五運之司氣也,主歲即上文司天在泉之主歲也,運之與氣所主皆同但五太之運為有餘,五少之運為不及,而物性之稟,有厚薄矣。


(帝曰非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日散也)。


非司歲物,謂非主歲之物也,散者,謂六氣之序,不司天地,則司四間,故物生之應,亦當隨氣散見於四方,而各有所稟也。


(故質同而異等也)。


惟天地之氣變不常,故物生之體質雖同,而性用之厚薄則異。


(氣味有溥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謂也)。


此即質同異等之謂,蓋司氣者,與不司氣者,其有不同如此。


(帝曰,歲主藏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


此言天有歲氣,人有藏氣,而歲主有害於五藏者在所不勝者也,如木氣淫則脾不勝,火氣淫則肺不勝,土氣淫則腎不勝,金氣淫則肝不勝,水氣淫則心不勝,是皆藏害之要。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內,所勝治之)。


淫太過為害也,上淫於下謂天以六氣而下病六經也,外淫於內,謂地以五味而內傷五官也,淫邪為害,當各以所勝者平治之也。


(帝曰善,平氣何如)。


間歲氣和平,而亦有病者,水當何如治之也。


(岐伯曰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陰陽者,脉有陰陽,證有陰陽,氣味有陰陽,經絡藏象有陰陽,不知陰陽所在,則以反為正,以逆為從,故宜謹察而調之,以平為期,無令過也,若陽經陽證而得陽脉,陰經陰證而得陰脉,是為正病,正者正治,謂當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治之正也,若陽經陽證而得陰脉,陰經陰證而得陽脉,是為反病,反者反治,謂當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治之反也,此下接言南政北政,陰之所在,見本類前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31: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4 14:36 編輯

天地淫勝病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二十五。


(帝曰,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


淫,邪勝也,不務其德,是謂之淫,內淫者,自外而入,氣淫於內,言在泉之變病也。


(岐伯日,歲厥陰在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迺蚤秀,厥即在泉,寅中歲也,風淫於地,則木勝土,風勝濕,塵埃飛揚,故地氣不明,平野昏昧,不氣有餘,故草迺蚤秀)。


(民病洒洒振寒善呻,數創,心痛支滿,兩脇裏急,飲食不下,鬲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按經脉篇,自洒洒振寒至數欠,為陽明胃病,自食則嘔至身體皆重,為太陽脾病,且厥陰肝脉,貫膈布脇肋,故水為心痛支滿等證,皆木邪淫勝,脾胃受傷之為病,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蟄蟲不藏。)。


(少陰在泉卯酉歲也,君火淫勝於下故焰淫澤,處反暢蟄蟲不藏民病腹中常鳴,氣上衝胷,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鄉力目暝齒痛,腫,惡寒發熱如瘧,鄉力少腹中痛,腹大)。


腹中常鳴者,火氣奔動也,氣上衝胷者,火性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者,火邪乘肺也,目瞑者,熱甚陰虛,畏陽光也,齒動腫,熱乘陽明經也,惡寒發熱如瘧,金水受傷,陰陽爭勝也,熱在下焦,故少腹中痛,熱在中焦,故腹大,○,音拙。

(○歲太陰在泉,草乃蚤榮,濕淫所勝,則埃昏巖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


太陰難泉,辰戍歲也,土為草木之所資生,故草乃蚤榮,巖谷者,土厚之處,故埃昏巖谷,黃,土色黑水色,土勝濕淫,故黃反見黑,五常政大論曰,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即土臨水應之義,至陰之交,當三氣四氣之間,土之令也。


(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衝頭痛,目似,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別)。


飲積心痛,寒濕乘心也,自耳聾至喉痺鄉,按經脉篇為三焦經病,自陰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濕下流,為陰虛腎病,自衝頭痛至腨如別,按經脉篇為膀胱經病,此以土邪淫勝克水,而腎合三焦膀胱,俱為水藏,故病及焉, ○焞,吞屯二音,嗌,音益,膕,音國,腨,音篆。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


少陽在泉,巳亥歲也,相火淫勝於下,故焰明郊野,熱極生寒,故寒熱更至。


(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熱傷血分則注赤,熱分則注白,熱在下焦,故少腹痛溺赤血便,其餘諸病,皆與前少陰在泉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瞑)。


陽明在泉,子午歲也,金氣淫勝於下,故霿暗如霧清冷晦暝也。


(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亮澤,足外反熱)。


按經脉篇,以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鏖,體無膏澤,足外反熱,為足少陽膽經病,嗌乾面塵,為厥陰肝經病,此以金邪淫勝,故肝膽受傷,而為病如此。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


太陽在泉,丑未歲也,水氣淫勝於下,故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寒淫於下,自傷其類,則膀胱與腎受之,膀胱占腹,故少腹痛,腎主陰丸,故控睪太陽之脉,挾脊低腰中,故引腰脊,腎脉絡心,故上衝心痛,心主血屬而寒逼之,故血見,按經脉篇以嗌痛頷腫為小腸經病,亦水邪侮火而然, ○睪,音高頷,何敢切。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此下言,在泉淫勝之治。


(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風為水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颯邪勝,故以辛散之,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謂也。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宜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也,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於經而不歛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言不解者,以苦發之。


(濕淫於內,治以若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藏氣法時論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謂。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治同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若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以辛寫之也,燥結不通,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若下之,按下文燥淫所勝,佐以酸辛,與此甘辛稍異,水如六元正紀大論子午年陽明在泉,亦云下酸溫,皆與此不同,考之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若以泄之用酸補之,辛寫之,正此之辨。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若辛,以鹹寫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寒為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也。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


此下言司天淫勝之變病。


(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冰蟲不出,巳亥歲也,風淫於上,故太虛埃昏,雲物擾亂,風木主溫,故寒生春氣,而流水不冰,然風勝則金令承之,清肅氣行,故蟄蟲不出也)。


(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病本於脾。胃脘當心而痛等證,病皆在脾,按經脉篇以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食不下,溏泄瘕水閉,為足太陰脾病,此以木邪承土,故諸病皆本於脾也。)。


(衝陽絕,死不治)。


衝陽,足陽明胃脉也,在足跗上動脉應手,土不勝木則脾胃氣竭,而衝陽絕,故死不治。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大雨且至)。


子午歲也熱淫於上,故火行其政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故大雨且至,○怫,音佛,鬱也。


(民病胷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欬喘,唾血,血泄,鼽衂,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肘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滿,膨膨而喘欬,病本於肺)。


胷中煩熱嗌乾等證,皆君火上炎,肺金受傷也,金氣主右,故右胠滿,按經脉篇以溺色變,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肺脹滿膨膨而喘欬,為手太陰肺病,鼽衂肩前臑痛,為手陽明大腸病,蓋肺與大腸為表裏,金被火傷,故諸病皆本於肺也,膨,音彭。


(尺澤絕,死不治)。


尺澤,手太陰肺脉也,在肘廉大文中動脉應手,金不勝火則肺氣竭而尺澤絕,故死不治。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沈陰旦布,雨變枯槁)。


丑未歲也,濕淫於上,故沈陰旦布,沈,深也,沈陰雨變,則浸漬為傷,故物多枯槁。


(肘腫,骨痛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饑不欲食,欬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次腎)。


肘腫骨痛等證,皆腎經病也,按經脉篇以腰脊頭項痛,為足太陽膀胱病,以饑不欲食,欬唾則有血,心加懸,為足少陰腎病,此以腎與膀胱為表裏,水為土克諸病皆本腎也,五邪篇陰痺,與此略同,詳鍼刺類二十五。


(太谿絕死不治)。


太谿足少陰腎脉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脉應手。水不勝土,則腎氣竭而太谿絕,故死不治。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


寅申歲也,相火淫勝於上,則金受其制,故溫氣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肘腫,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欬唾血,煩心,胷中熱甚,則鼽衂,病本於肺)。


相火用事,金氣受邪,客內燔,水不能制故為此諸病,皆本於肺也。


(天府絕,死不治)。


天府,手太陰肺脉也,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迺應手,金不勝火,則肺氣竭而天府絕,故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迺晚榮,草迺晚生,筋骨內變大涼革候,名木歛生菀於下,草焦上首,蟄蟲來目)。


卯西歲也燥金淫勝於上,則木受其克,故草木生榮俱晚其在於人,則肝血受傷,不能營養筋骨,故生內變,且金氣大涼,能革發生之候,故草水之應如此,然陽明金氣在上,則少陰火氣在下,故蟄蟲見也,大涼革候以下四句,舊在下文感而瘧之後,今改移於此。


(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欬,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脇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頹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癱,病本於肝)。


左胠脇痛等證,皆肝經病,肝木主主左也,按經脉篇以心脇痛不能轉側,面微有塵,為足少陽膽病,腰痛不可挽仰,丈大瘨疝,婦人少腹痛,嗌乾面塵,飧泄,為足厥陰肝病,此以肝與膽為表裏,木被金傷,故諸病皆本於肝也,○鶩,木務二音,頹,音頹,痊,才何切。


(太衝絕,死不治)。


太衝,足厥陰肝脉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動脉應手,木不勝金,則肝氣竭而太衝絕,故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運火炎烈雨暴迺雹)。


辰戍歲也,寒淫於上,故寒反至,水且冰若乘火運而火氣炎烈,則水火相激,故雨暴迺雹,○此下二節,舊文似有顛倒,今稍為移正之。


(民病血變於中,發為癱瘍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衂善悲,時眩仆,胷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動,胷脇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


寒水勝則邪乘心,故為血變於中,發為癱瘍等證,按經脉篇以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胷脇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為手厥陰心包絡病,蓋火受寒傷,故諸病皆本於心也,○澹,淡同,始,音臺,焦黑色也。


(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手少陰心脉也,在手掌後現骨之端,動脉應手,火不勝水,則心氣竭而神門絕,故死不治。


(所謂動氣,知其藏也)。
 

動氣者,氣至脉動也,察動脉之有無,則藏氣之存亡可知矣,此總結六氣之變病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此下言司天淫勝之治。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甘苦,以甘緩之,以酸寫之)。


風淫於上,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俱與上文在泉治同,以酸寫之者,木之正味,其寫以酸也,義見後。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此與上文在泉治同,但缺以苦發之一句,而下文火淫所勝復言之,則義與此節同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諸與上文在泉治同,惟佐以酸辛,與彼酸淡少異,蓋辛勝酸,所以防酸之過也,故當用以為佐。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濕上甚而熱者,濕鬱於上而成熱也,治以苦溫,欲其燥也,佐以甘辛,欲其散也,以燥以散,則濕熱之在上者,以汗之故而止矣。


(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此與在泉熱淫治同,蓋水能勝火,故平以鹹冷,苦能寫火之實,甘能緩火之急,故佐以若甘,火盛而散越者以酸收之,火鬱而伏留者以苦發之,然以發去火,本免傷氣,故又當以酸復之,而火熱二氣同治也。


(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此與上文燥淫於內治同,但彼云佐以甘辛,此云酸辛為異,詳注見前燥淫條下,苦濕誤也當作苦溫。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苦甘,以鹹寫之)。


辛熱足以散寒,苦甘可以勝水,以鹹寫之,水之正味,其寫以鹹也,此與在泉治同,而文有顛倒,詳見前寒淫於內條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38:36 | 只看該作者

邪氣反勝之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二十六。


(帝曰邪氣反勝,治之奈何)。


反勝者,以天地氣有不足,則間氣乘虛為邪,而反勝之也。


(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若甘,以辛平之)。


凡寅申歲厥陰風木在泉,而或氣有不及,則金之清氣反勝之,故當治以酸溫,酸求木之同氣,溫以制清也,佐以苦甘,苦以溫金,甘以緩肝之急也,以辛平之,木之正味,其補以辛,金之正味,其寫以辛也。


(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凡卯酉歲少陰君火在泉,而或氣有不及,則水之寒氣友勝之,故當治以甘熱,甘能勝水,熱能制寒也,佐以苦辛,寒得苦而溫,得辛而散也,以鹹平之,火之正味,其補以鹹,水之正味,其寫以鹹也。


(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若平之)。


凡辰戍歲大陰濕土在泉,而或氣有不及,則火之熱氣反勝之,故當治以苦冷,抑火邪也,佐以鹹甘,鹹寒制熱,甘溫補土也,以苦平之,即若冷之義。


(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凡巳亥歲,少陽相火在泉,而氣有不及,與上文熱司於地者同其治。


(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凡子午歲陽明燥金在泉,而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治以平寒,以金司於地,氣本肅殺,若用大寒,必助其慘,故但宜平寒,抑其熱耳,佐以苦甘,所以寫火也,以酸平之,金之正味,其補以酸也,以和為利,戒過用也,即平寒之意。


(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凡丑未歲,太陽寒水在泉,而氣有不及,則熱反勝之,故治以鹹冷,抑火邪也,佐以甘辛,甘寫入而辛能散也,以苦平之,水之正味,其補以苦也,○王氏曰,此六氣方治,與前淫勝法殊貫,其云治者,寫客邪之勝氣也,云佐者,皆所利所宜也,云平者,補巳弱之正氣也。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


言司天反勝也。


(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


巳亥歲也,治與上文風司於地大同。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


子午歲也,治與上文熱司於地稍同,但少一鹹味,多一酸味,蓋火為水勝則心苦緩,故宜食酸以收之。


(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丑未歲也,苦寒所以袪熱,若酸所以斂熱,○按此與上文濕司於地,皆當言風反勝之,而俱言熱者,蓋風火本屬同氣,均能勝濕故也,然佐以苦酸,則木之正味,其寫以酸,此雖治熱而亦兼平風矣。


(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寅申歲也,治與上文熱司於地大同。


(燥化於天,熱反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


卯酉歲也,辛寒所以散熱,苦甘所以寫火。


(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若辛)。


辰戍歲也,治與上文寒司於地大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40:36 | 只看該作者

六氣相勝病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二十七。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


相勝者,六氣互有強弱,而乘虛相勝也。


(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脇氣并,化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腸鳴餮泄,少腹痛,清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厥陰之勝,風邪盛也。耳鳴頭眩,肝脉會於頂巔而風主動也,憒憒欲吐,胃鬲如寒,以木邪傷胃,胃虛生於寒也,倮蟲不滋,土氣衰也,胠脇氣并,肝邪聚也,化熱而小便黃赤,邪侵小腸也,其在上則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為嘔吐,為鬲咽不通,在不通,在下則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皆肝經脉氣所反,而木邪乘於腸胃也,○憒,音貴,心亂也,胠,音區。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齊下反痛,氣遊三焦,炎暑至,木迺津,草迺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少陰之勝,君火甚也,少陰之脉起心中,出屬心系,故心下熱而善饑,少陰之絡小腸,而熱乘之,故齊下反痛,心火盛則熱及心包絡,包絡之脉,歷絡三焦,故氣遊三焦,其在天則炎暑至,在物則木迺津,草迺萎,火在上焦則嘔逆躁煩,在中力焦則腹滿痛,在下焦則溏泄,傳為赤沃,赤沃者,利血反赤也,○齊,臍同。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脇,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痺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鬱,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


當作濕。


(化迺見,少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肘腫,飲發於中肘腫於上)。


太陰之勝,濕邪盛也,寒濕外甚,則心火內鬱,故瘡瘍先發於中,而後流散於外,心脉起心中,出腋下,故病在胠脇,甚則心痛,熱格於上,則為頭痛喉痺項強,若無熱而濕獨勝則濕氣內鬱,寒迫下焦,故痛留巔頂,互引眉間胃屬土,不能制濕則為脹滿,其在天則雨數至,在物則濕化見,濕下流則少腹滿,腰脽重強,內濕不便則清濁不分,故善注泄,濕鬱於下則熱生,故足溫,濕滯於上故頭重,脾胃不能勝濕則足脛肘腫,故飲發於中,浮腫於上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爍,草萎水涸,介蟲迺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少陽之勝,相火盛也,熱客於胃,而上行則為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耳痛等病,下行則為溺赤,火盛則傷陰,故善騖譫妄,暴熱消爍,熱極則害物,故草萎水涸,介蟲屬金,故遇火而屈,熱陷下焦,故少腹為痛,下沃赤白者,熱在血分則赤,氣分則白,大便曰利,小便曰濁也。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脇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頹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迺殃,胷中不便,嗌塞而欬)。


陽主之勝,金邪盛也,金氣寒肅,故清發於中,木受其制故左胠脇痛,清氣在下,則為溏泄,在上則為嗌塞,在少腹則為頹疝,在天則大涼肅殺,在物則華英改容,毛蟲,木蟲也,故受其殃,胷中,肺所居也,燥勝則肺氣斂,而失其治節,故有不便而嗌塞為欬也。太陽之勝,凝慄且至非時水冰,羽迺後化,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迺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入下焦傳為濡瀉。太陽之勝,水邪盛也,故為凝慄水冰,羽蟲屬火,故後化,太陽經夾脊貫臀故痔發,寒勝則邪正分爭,故為瘧,寒氣入胃,厥逆於中,上侵君火,故內生心痛,太陽之脉絡腎屬膀胱,故為陰瘍,為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筋肉得寒則為急為痺,故筋急肉苛,血脉得寒則營衛凝澀,經脉不行,故絡滿色變,血滯於經則妄行,故或為血泄,表寒不行,故皮膚否腫,裏寒為滯,故腹滿食減,陰寒在下,則戴陽於上,故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目內眥,皆太陽經也,寒氣居之,故為痛如,脫鄉力寒入下焦,則命門陽衰,故傳為大便濡瀉,○囟,音信。


(帝曰治之奈何)。


治六氣相勝。


(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寫之)。


木勝土敗,治以甘清,甘益土清平木也,佐以苦辛散風邪也,以酸寫之,木之正味,其寫以酸也。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寫之)。


熱勝則承金,治以辛寒散火也,佐以苦鹹,泄熱也,以甘寫之,火之正味,其寫以甘也。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寫之)。
 

土勝則濕淫,治以鹹熱,鹹能潤下,熱能燥濕也,濕勝則土寒,佐以辛甘,辛能溫土,甘能補土也,以苦寫之土之且味,其寫以苦也。


(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寫之,此與上少陰治同,但佐有少異,蓋甘能寫火也)。


(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燥金之勝,病在肺肝,治以酸溫,潤燥煖肺也,佐以辛甘,寫肺補肝也,以苦泄之,苦從火化,能泄燥邪之實也。


(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鹹寫之)。


水勝則火衰,治以甘熱,甘益土以制水,熱扶陽以逐寒也,佐以辛酸,辛散寒邪之實,酸收心氣之傷也,以鹹寫之,水之正味,其寫以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43:41 | 只看該作者

六氣之復病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二十八。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


復者報復之義,六氣盛衰不常,有所勝,則有所復也,○愚按王氏曰凡先有勝,後必復,新校正引玄珠正化對化之義云,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對化勝而有復,正化勝而不復,反以王注為未然,或又曰,甲丙戍壬陽年太過,有勝無復,乙丁,巳辛,癸陰年不及,有勝必有復,皆未達之言也,夫勝復之道,隨氣盛衰而見,非有正對之分,考之本經諸篇,原無此言,其於不及有復,太過無復之說,蓋以氣交變大論,凡太過之運皆不言復,惟不及之年則有之,六元正紀太論所戴六十年運氣之紀,亦惟不及之歲言復,而太過之年則無,似乎陽年太過,有勝無復也,然五常政大論云,發生之紀,不務其德則牧氣復,赫曦之紀,暴烈其政,藏氣迺復,敦阜之紀,大風迅至,邪傷脾也,堅成之紀,政暴變,長氣斯救,流行之紀,政過,則化氣大舉,是皆以太過之歲為言,由此觀之,則陽年本嘗無復也,惟是陰氣年氣弱,彼來勝我,故子必起而報之,故謂之復陽年氣強,無勝我者,但以我勝彼,故承迺從而制之,然曰承曰復,本一理也,但相繼而制者謂之承,因勝而報者謂之復,勝復相仍,本無罅隙,故經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勝至則復,無常數也,又曰微者復微,甚者復甚然則氣之微甚,尚不可以假借,又何有陰陽正對復與不復之理哉,故本論無分太過不及之年,皆有淫勝反勝相勝之氣,可見陽年未必全盛,而反盛者,陰年未必全衰而淫勝者亦有之,天地變化,消長無窮,但當隨厥氣幾,而察以方月之義,庶得其妙,若必欲因辭害意,則失之遠矣。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裏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厥,甚則入脾,食痺而吐)。


厥陰風木之復,內應肝氣,少腹堅滿,肝邪實也,裏急暴痛,肝主筋膜,其氣急也,偃木飛沙,風之甚也,倮蟲不榮,木制土也,厥心痛汗發,肝邪乘胃,上凌於心而陽氣泄也,飲食不入,入而復出,脾受肝傷也,掉為顫掉,眩為眩運,風淫所致也風之甚者,必兼承制之化,故手足清冷而厥也食痺者,食入不化,入則悶痛嘔汁,必吐出乃巳也。


(衝陽絕,死不治)。


衝陽胃脉也,胃絕則脾亦絕矣,○按前章天地淫勝,止言司天六脉絕者不治,而在泉未言,此章於六氣之復者復言之,正以明在泉之化,蓋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焫,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欬,皮膚痛,暴瘖,心痛,鬱冒不知人,迺洒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巳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萎,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後化,流水不冰,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病疿胗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欬而鼻淵)。


少陰君火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火盛於中而炎於上也,少腹絞痛,火在陰也,火見燔焫嗌燥,身表焦熱而火在喉也,分注時止,謂大腸或泄,膀胱或癃,火居二便也氣動於左,陽升在東也,上行於右,火必乘金也,欬而皮膚痛,暴瘖,肺主聲音,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心痛,鬱冒不知人,心邪自實而神明亂也,洒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巳而熱,水火相爭,熱極生寒也,渴而欲飲,亡津液也,少氣骨萎,壯火食氣,熱極傷精也,隔腸不便,熱結不通也,外為浮腫,為噦噫,熱勝則腫,火逆衝上也,赤氣後化,陽明先勝,少陰後復也,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福,火盛制金也,疿胗瘡瘍,癰疽痤痔,火克肺金而皮毛受病也,火甚必傷肺,故欬而鼻淵所由作矣,○鼽,音求,嚏,音帝,焫,如瑞切,噦,於決切,疿音肺,痤,才何切。


(天府絕,死不治)。


天府,肺經穴也。


(太陰之復,濕變迺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胷中不便,飲發於中,欬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頭頂痛重,而掉瘛尤甚,嘔而審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寫無度)。


太陰濕土之復,體重中滿,飲食不化,自傷同氣也,陰氣上厥,胷中不便,濕從寒化也,飲發於中,喘欬有聲,濕侵脾肺也,大雨時行,鱗見於陸,濕令行也,頭頂痛重而掉痣尤甚,濕在三陽筋脉濡耎也嘔而密默,唾吐清液,寒濕內動也,甚則土邪傳腎,竅寫無度,以腎開窗於二便,而門戶不要也。


(太谿絕死不治)。


太谿,腎經穴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熱,介蟲迺耗,驚瘛欬衂,心熱煩燥,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瞷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引水漿,色變黃赤,少氣脉萎化而為水,傳為肘腫,甚則入肺,欬而血泄)。


少陽相火之復,故大熱至而枯燥燔熱,介蟲屬金,所以耗也,其病則驚瘛欬衂,心熱煩燥,火乘心肺也,便數憎風,表裏皆熱也,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迺瞷瘛,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皆火炎於上,故形色變,而逼血妄行也,發而為瘧,惡寒鼓慄,寒極反熱,以風火相薄陰陽相并也,嗌絡焦槁,渴引水漿,津液涸也,色變黃赤,熱在脾則黃,在心則赤也,少氣脉萎,氣血傷也,化而為水,傳為胕腫,以氣蒸熱化,水道不通,而浮腫如泥也,火盛必傷金,故甚則入肺,欬而血泄,○爇,儒決切,瘛音翅。


(尺澤絕死不治)。
 

尺澤,肺經穴也,按前章少陰司天熱淫所勝言尺澤,少陽司天火淫所勝言天府,此章所言與前章相反,然皆係肺經之穴,以火克金,故能互見其害。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迺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吐欬噦,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欬筋孿)。


陽,明燥金之復,故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迺厲,金克木也,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肝木傷也,金氣盛,則木鬱火衰而陽氣不達,故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吐欬噦煩心,清邪在中也,頭痛者,陰寒外束,熱聚於經也,金強侮肝,故為驚駭筋攣之病。


(太衝絕,死不治)。


太衝,肝經穴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迺死,心胃生寒,胸中不利,心痛,否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減,腰脽及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太陽寒水之復,其氣上行,則水凝雨冰,羽蟲屬火,水盛迺死也,其病心胃生寒故胸中不利也,心痛否滿,寒在膈間也,頭痛善悲,寒併於上,而陽神虛也,時眩仆食減,清陽失位而胃中,寒也,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寒歸水藏而連及太陽經也,地裂冰堅,陽光不治,水令行也,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於心,寒客三陰,上侵君火也,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寒水侮土,胃脘無陽也,寒甚者必乘心,心藏神,神不足則善忘善悲,○脽,音誰,睪,音高。


(神門絕,死不治)。


神門,心經穴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


治六氣之復。


(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寫之,以甘緩之)。


厥陰風木之復,治以酸寒,木之正味,其寫以酸,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佐以甘辛,木盛土衰,以甘補土,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寫者,寫肝之實,緩者,緩肝之急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寫之,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鹹耎之)。


少陰君火之復,治以鹹寒,制以所不勝也,佐以苦辛,發散其熱也,以甘寫之,甘寫火也,以酸收之,斂浮熱也,以苦發之,散火之鬱也,以鹹耎之,解熱之結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寫之,燥之泄之)。


太陰濕土之復,治以苦熱,苦能寫土,熱能燥濕也,佐以酸辛,酸能制土,辛能溫寒也,以苦寫之,燥之泄之,寫以奪其壅,燥以勝其濕,泄以利其水也。


(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耎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


少陽相火之復,與上文少陰之復治同,發不遠熱,無犯溫涼,重明用發者,勿犯寒涼也,少陰之治亦然。


(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若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


陽明燥金之復,治以辛溫,金之正味,寫之以辛,金之清燥,勝之以溫也,佐以苦甘,苦從火化,以苦制金,木被金傷,以甘緩急也,以苦泄之下之,開燥結以通實邪,以酸補之,斂津液以滋乾涸也。


(太陽之復,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太陽寒水之復,治以鹹熱,水之正味,其寫以鹹,而治寒姒熱也,佐以甘辛,甘從土化,用以制水,而辛能散寒也,寒水通於腎,腎不堅則寒易起,故藏氣法時論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也。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寫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此總結前章淫勝反勝相勝相復之治,皆不外乎此法,則正氣得安,病氣衰去,陰陽宗主,各有所歸,自無偏勝之患,而治法盡於此矣,○脆,音翠。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45:05 | 只看該作者

天樞上下勝復有常,素問至真要大論○二十九


(帝曰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


氣之上下,同天在泉也,而人身應之,則身半以上,陽氣三,陰氣亦三,是為手之六經,應天之分,故天氣主之,身半以下,亦陽氣三,陰氣三,是為足之六經,應地之氣,故地氣主之,六節藏象論亦云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亦是三陰三陽之義。


(以各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


以名命氣,謂正其名,則氣有所屬,如三陰三陽者,名也名既立,則六氣各有所主矣,以氣命處,謂六經之氣,各有其位,察其氣則中外前後上下左右,病處可知矣半,身半也,上下之中也,以人身言之,則前及於臍,後及於腰,故臍旁二寸名天樞穴,正取身半之義,又天樞詳義,見本類前九。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上勝則下虛,而下俱病者,即名地氣也,下勝則上虛,而上俱病者,即名天氣也,六元正紀大論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亦此之謂。


(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凡勝至為病者,以報氣未發也,故病在上則求乎天,病在下則求乎地,若復氣巳至,則不以天地異名,但求復氣所居,隨微甚以為治法也,如前章治六氣之復,及下文云,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治復之法。


(帝曰,勝復之動,時月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


時有常,氣無必,義如下文。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勝在前,復在後,故自初氣以至三氣,乃司天所主之時,太過則勝其不勝,不及則勝者來勝,此勝之常也,自四氣以至終氣,乃在泉所主之時,太過則承者起而制之,不及則子為母,而復之,此復之常也,故曰時有常位。


(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有勝必有復,無勝則無復,五常政大論曰,微者復微,甚者復甚,可見勝復之氣,或有或無,或微或甚,其變不一,故曰氣無必也。


(帝曰善,復巳而勝何如,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迺止耳,復巳而勝,謂既復之後而又勝也,勝至則復,言再勝則再復,本無常數也,勝復之變,本由乎氣,若氣有餘而勝復微,則氣未盡,故不免再勝再復,若勝復甚,則彼此氣盡而己,故衰迺止耳)。


(復巳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若辭勝無復,則亢而為害,故傷生也。


(帝曰,復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


復而反病,謂復反自病也,復氣居非其位,則客主之氣不相得,氣不相得而大復其勝,力極必虛,虛則主氣乘之,故反受病也。


(所謂火燥熱也)。


此即居非其位也,火,少陽也,燥,陽明也,熱,少陰也,少陽少陰在泉,以客之火氣,而居主之水位,火氣大復,則水主勝之,陽明司天,以客之金氣,而居主之火位,金氣大復,則火主勝之,餘氣勝復,則無主勝之反病,故曰所謂火燥熱也,○按此以復氣反病為言,然燥在三氣之前,本非復之時也,但言復則勝可知矣,故勝氣不相得者亦當反病,天地之氣皆然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屈伏,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此總言勝復微甚之治也,微者隨之,順其氣以安之也,甚者制之,制以所畏也,和者平之,調其微邪也,暴者奪之寫其強盛也,但隨勝氣以治,則屈伏之氣可安矣,然不必計其數之多少,但以得平為期,乃氣勝之道,此言皆隨勝氣者,非單以勝氣為言,而復氣之至,氣亦勝矣,蓋兼言之也,本節治法,乃與前章治諸氣復相參閱。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48:13 | 只看該作者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各有正味,素問至真要大論○三十


(帝曰,客主之勝復奈何)。


客者,天地之六氣,主者,四時之六步,凡前云勝復者,皆客氣之變,故此復明主氣也,○有逐年主氣客氣客氣圖,在圖翼二卷。


(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復也)。


客氣動而變,主氣靜而常,氣強則勝,時去則巳,故但以盛衰相勝而無復也。


(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客行天令,運動不息,主守其位,祇奉天命者也,主勝客,則違天之命,而天氣不行,故為逆客勝主,則以上臨下而政令乃布,故為從。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欬,主勝則胷脇痛,舌難以言)。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也,巳亥年厥陰司天,以風木之客,而加於厥陰少陰少陽之主,若客勝則木氣上動而風邪盛,故耳鳴棹眩,甚則為欬,若主勝則火挾木邪,在相火則胷脇痛,心包所居也,在君火則舌難言,心開竅於舌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肘腫血溢,瘡瘍欬喘,主勝則心熱煩躁,甚則脇痛支滿)。


子午年少陰司天,以君火之客,而加於木火三氣之主,客勝則火在上焦,故熱居頭項肌表,主勝則火木為邪,故心肝二經為病,○瞀,音務,悶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胷腹滿,食巳而瞀)。


丑未年,太陰司天,以濕土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客勝則濕熱上升,故首面浮腫而喘,主勝則風熱侵脾,故胷腹滿,食巳而瞀。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痺,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瘛瘲,主勝則胷滿,欬,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寅申年,少陽司天,以畏火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客主互勝,火在上焦,故為熱病如此,胗,疹同,熛,飄標二音,瘛瘲,音翅縱,按卜文云,痙強拘瘛,是瘛為拘孿,瘲為施縱可知。


(陽明司天,清復內餘,則欬衂嗌塞,心鬲中熱,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卯酉年陽明司天,以燥金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金居火位,則客不勝主,故不言客主之勝,然陽明以清肅為政,若清氣復盛而有餘於內,則熱邪承之,故為欬衂嗌塞等證,皆肺金受傷也,肺傷極則白血出,蓋血竭於肺,乃為白涎白液,涎液雖白,實血所化,故曰白血出者死。


(太陽司天,客勝則胷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欬,主勝則喉嗌中鳴)。


辰戍年,太陽司天,以寒水之客,而加於木火之主,客勝則寒氣在上,故胸中不利,涕出而欬,主勝則火因寒覆,故陽氣欲達而喉嗌鳴也。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併,腰腹時痛)。


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也,寅申年,厥陰在泉,以風木之客,而加於太陰陽明太陽之主,客勝主勝,皆以木居土金水之鄉,肝木受制於下,故為關節不利,痙強拘瘛筋骨等病,繇,搖同,併,孿束不開也。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鬲中眾鬲中眾痺皆作,發於胠脇,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卯酉年少陰在泉,以君火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客勝則腰尻下部,為痛為熱,為溲便變者,火居陰分也,為胕腫不能久立者,火在太陰,脾主肌肉四支也,主勝則君火受制於群陰,故為厥氣上行,心痛發熱等病,魄汗,陰汗也,四逆,厥冷也,脉要精微論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此謂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辰戍年,太陰在泉,以濕土之客,而加於金水之主,客朕而為足痿下重等病,濕挾陰邪在下也,主勝而為寒氣逆滿,食飲不下者,寒水侮土傷脾也,甚則為疝,即隱曲之疾,蓋前陰者,太陰陽明之所合,而寒濕居之,故為是證。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陰同候)。


巳亥年,少陽在泉,以相火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客勝則火居陰分,故下焦熱,腰腹痛而惡寒下白,主勝則陰盛格陽,故熱反上行,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陽少陰皆屬火,故同候。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衝胷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子午歲,陽明在泉,以燥金之客,而加於土金水之主,客勝則清寒之氣動於下焦,故少腹堅滿而便寫,主勝則寒侵金藏,故下在腸腹,則為腰重腹痛,鶩溏寒厥,上于肺經則衝於胷中,甚則氣喘,不能久立也,○鶩,木,務二音,鴨也。


(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中痛)。


丑本年,太陽在泉,以寒水之客,而加於金水之主,水居水位,故不言客主之勝,重陰氣盛,故寒復內餘,而為腰尻股脛足膝中痛。


(帝曰善治之奈何)。


治客主之勝。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折之,不足者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高者抑之,欲其降也,下者舉之,欲其升也,有餘者折之,攻其實也,不足者補之,培其虛也,佐以所利,順其升降浮沈也,和以所宜,酌其氣味薄厚也,安其主客,審強弱以調之也,適其寒溫,用寒遠寒,用溫遠溫也,同者逆之,客主同氣者可逆而治也,異者從之,客主異氣者,或從於客,或從於主也。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從之,余巳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五行氣化,補寫之味,各有專主,故曰正味,此不特客主之氣為然,凡治諸勝復者皆同。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寫以酸,其補以辛)。


木之主氣,初之氣也,在春分前六十日有奇,乃厥陰風木所主之時,故曰木位之主,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斂之,故為寫,辛則助其發生之氣,故為補藏氣發時論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寫之。


(火位之主,其寫以甘,其補以鹹)。


火之主氣有二,春分後六十日有奇,少陰君火主之,二之氣也,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主之,三之氣也,火性烈,甘則反其性而緩之,故為寫,火欲耎,鹹則順其氣而耎之,故為補藏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寫之。


(土位之主,其寫以若其補以甘)。


土之主氣,四之氣也,在秋分前六十日有奇,乃太陰濕土所主之時,土性濕,苦則反其性而燥之,故為寫,土欲緩,甘則順其氣而緩之,故為補,藏氣法時論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寫之,甘補之。


(金位之主,其寫以辛,其補以酸)。


金之主氣,五之氣也,在秋分後六十日有奇,乃陽明燥金所主之時,金性斂,辛則反其性而散之,故為寫,金欲收,酸則順其氣而收之,故為補,藏氣法時論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寫之。


(水位之主,其寫以鹹,其補以苦)。


水之主氣,終之氣也,在冬至前後加三十日有奇,乃太陽寒水所主之時,水性凝,鹹則反其性而耎之,故為寫,水欲堅,苦則順其氣而堅之,故為補,藏氣法時論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寫之。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客者,客氣之為病也,後永此,厥陰之客,與上文木位之主同其治,而復曰以甘緩之者,木主肝,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也。


(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收之)。


少陰君火之客,與上文火位之主同其治,以鹹收之誤也,當作酸,藏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者是其義。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寫之,以甘緩之)。


太陰濕土之客,與上文土位之主治同。


(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寫之,以鹹耎之)。


少陽相火之客,與上文火位之主,少陰之客治同,但曰以鹹耎之者,按藏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雖心非少陽,而君相皆火故味同也。


(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寫之,以苦泄之)。


陽明燥金之客,與上文金位之主治同,復言以苦泄之者,金主肺,藏氣法時論曰,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也。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寫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太陽寒水之客,與上文水位之主治同,復曰以辛潤之者,水屬腎,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也,開發腠理等義,俱與彼同,詳疾病類二十四。


(帝曰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50:00 | 只看該作者

六氣之勝,五藏受邪脉應


素問至真要大論○三十一。


(帝曰,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候者,候其氣之應見也。


(岐伯曰,乘其至也)。


乘其氣至而察之也。


(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


金氣克木故肝木受邪,肝病則並及於膽。


(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火氣克金,故肺金受邪,肺病則並及於大腸。


(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水氣克火,故心火受邪,心病則並及小腸,包絡,三焦。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土氣克水,故腎水受邪,腎病則并及膀胱。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木氣克土,故脾土受邪,脾病則并及於胃。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不當至而至者,謂之邪氣,有所感觸則病生矣。
 

(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凡歲氣不及,邪勝必甚,如乙丁已辛癸年是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客主不和,四時失序,感而為病,則隨所勝而與藏氣相應也,其邪亦甚。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即月空之義,亦邪之所以甚也以, ○上三節,曰乘曰失曰遇,皆以人事為言,是謂三虛,詳義見後三十六。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如歲露論云,冬至之日,中於虛風而不發,至立春之日,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即重感之謂,義詳後三十六。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


天地之氣,不能相過也,有勝則有復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


言六氣勝至之脉體。


(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脉弦)。


厥陰之至,風木氣也,木體端直以長,故脉弦,弦者長直有力,如弓弦也。


(少陰之至其脉鉤)。


少陰之至,君火氣也,火性升浮,故脉鉤鉤者,來盛去衰,外實內虛,如帶之鉤也。


(太陰之至其脉沈)。


太陰之至,濕土氣也,土體重實,故脉沉,沉者,行於肌肉之下也。


(少陽之至大而浮)。


少陽之至,相火氣也,火熱盛長於外,故脉來洪大而浮於肌膚之上也。


(陽明之至短而濇)。


陽明之至,燥金氣也,金性收斂,故脉來短而濇也。


(太陽之至大而長)。


太陽之至,寒水氣也,水源長而生意廣,故其脉至,大而且長。


(至而和則平)。


以上六脉之至,各無太過不及。是為和平之脉,不平則為病矣。


(至而甚則病)。


甚,謂過甚而失其中和之氣,如但弦無胃之類是也。


(至而反者病)。


反者,反見勝已之脉,如應弦反濇,應大反小之類是也。


(至而不至者病)。


時已至而脉不應,來氣不足也,故病。


(未至而至者病)。


時未至而脉先至,來氣太過也,故病,凡南北政之歲,脉象變易皆然。


(陰陽易者危)。


陰陽易,即五運行大論陰陽交之義,陰陽錯亂,故謂之危,詳見本類前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51:36 | 只看該作者

勝復蚤晏脉應


素問至真要大論○三十二。


(帝曰,勝復之變,蚤晏何如。言遲速之應)。


(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巳病,病巳慍慍而復已萌也)。


勝氣之至,既已病矣,病將已,尚慍慍未除,面復氣隨之已萌矣,故凡治病者,於陰陽先後之變,不可不察也,○慍,音醞,又上聲,蘊積貌。


(大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常也勝盡而起,隨而至也,得位而甚,專其令也,勝有微甚,則復有少多,報和以和,報虛以虛,故勝復之道,亦猶形影聲應之不能爽也)。


(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也)。


勝復之動,有不應時者也。


(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衰盛異也)。


生者,發生之始,化者,氣化大行,故衰盛異也,氣有衰盛,則勝復之動,有不當位而後先至矣。


(寒暑溫涼,盛衰之用,其在四維)。


寒暑溫涼,四季之正氣也,四維,辰戍丑未之月也,春溫盛於辰,夏暑益於未,秋涼盛於戍,冬寒盛於丑,此四季盛衰之用。


(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始於溫,陽之生也,盛於暑,陽之化也,始於清,陰之生也,盛於寒,陰之化也,氣至有微甚,故四季各有差分也。


(故大要曰,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


斥候,四時之大候也,春之煖即夏暑之漸,秋之忿,即冬寒之漸,但按四維之正,則四時斥候之所歸也,故見其始,即可知其終矣。


(帝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凡氣有遲蚤,總不出一月之外,三十度,即一月之日數也,此二句,與六元正紀大論同,詳本類前二十三。


(帝曰,其脉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


氣至脉亦至,氣去脉亦去,氣有差分,脉必應之,故曰差同正法。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數,冬不濇,是謂四塞)。


此即脉之差分也,春脉宜弦,然自冬而至,冬氣猶存,故尚有沉意,夏脉宜數,然自春而至,春氣猶存,故尚有弦意,秋脉宜濇,然自夏而至,夏氣猶存,故尚有數意,冬脉宜沉,然自秋而至秋氣猶存,故尚有濇意,若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數,冬不濇,是失其所生之氣,氣不交通,故曰四塞,皆非脉氣之正。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數甚曰病,濇甚曰病)。


此又其差之甚者也,故春可帶沉而沉甚則病,夏可帶弦而弦甚則病鄉力秋可帶數而數甚則病,冬可帶濇而濇甚則病,以盛非其時也。


(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
 

參見者,氣脉亂而雜至也,復見者,脉隨氣去而再來也,時未去而脉先去,本氣不足,來氣有餘也,時巳去而脉不去,本氣有餘來氣不足也,皆不免於病。


(反者死)。


春得秋脉,夏得冬脉,秋得夏脉冬得長夏脉,長夏得春脉,反見勝已之化,失天和也,故死。


(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


權衡,秤也,凡六氣之用,亦猶權衡之平,而不可失也。


(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陰陽之氣,平則清靜而生化治,不平則動而苛疾起,六微旨大論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巳則變作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52:53 | 只看該作者

三陰三陽幽明分至


素問至真要大論○三十三。


(帝曰,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


厥陰少陰太陰,三陰也,少陽陽明太陽,三陽也。


(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而此曰三者,以陰陽之氣,各有盛衰,盛省氣多,衰者氣少,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按陰陽類論,以厥陰為一陰,少陰為二陰,太陰為三陰,少陽為一陽,陽明為二陽,太陽為三陽,數各不同,故氣亦有異。


(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兩陽合明,陽之盛也,陰陽繫日月篇曰,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曰陽明。


(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厥,盡也,兩陰交盡,陰之極也,陰陽繫日月篇曰,戍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二陰交盡,故曰厥陰,詳經絡類三十四。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幽明者,陰陽盛極之象也,故陰陽繫日月篇,以辰巳為陽明,戍亥為厥陰夫辰,己之氣暑,戍亥之氣寒,如夜寒晝熱,冬寒夏熱,西北寒,東南熱,無非辰巳戍亥之氣,故幽明之配,為寒暑之異。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分言春秋二分,至言冬夏二至,冬夏言至者,陰陽之至極也,如司天主夏至,在泉主冬至,此六氣之至也,夏至熱極涼生,而夜短晝長之極,冬至寒極溫生,而晝短夜長之極此陰陽盈縮之至也,春秋言分者,陰陽之中分也,初氣居春分之前,二氣居春分之後,四氣居秋分之前,五氣居秋分之後,此間氣之分也春分前寒而後熱,前則晝短夜長,後則夜短晝長,秋分前熱而後寒,前則夜短晝長,後則晝短夜長,此寒熱晝夜之分也,至則純陽,故曰氣同,分則前後更易,故曰氣異,此天地歲氣之正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4:53:32 | 只看該作者

六氣衽寫用有先後


素問至真要大論○三十四。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巳知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寫奈何)。


初之氣,始於立春前十五日,四之氣,始於立秋前十五日,故春秋氣始於前,三之氣,始於立夏後十五日,終之氣,始於立冬後十五日,故冬夏氣始於後,此不易之次序也,然六氣迭為進退,舊者去而新者來,往復不常,則其補寫之味,亦用有先後也。


(岐伯曰,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


司天在泉,上下各有所主,應補應寫,但隨所利而用之,其要以正味為主也,左右間氣,上者同於司天,下者同於在泉,故曰同法。


(大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主謂主歲,非客主之主也,按此即六氣補寫之正味,六氣勝至,必當先去其有餘,後補其不足,故諸味之用皆先寫而後補。


(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
 

自補寫正味之外,而復佐以所利,兼其所宜也,資以所生,助其化源也,得六氣之和平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00:21 | 只看該作者

九官八風


靈樞九官八風篇全○三十五。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官四十六日)。


太一,北辰也按西志曰,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之常居也,蓋太者,至尊之稱,一者萬數之始,為天元之主宰,故曰太一,即北極也,北極居中不動,而斗運於外,斗有七星附者一星,自一至四為魁,自五至七為杓,斗杓旋指十二辰,以建時節,而北極統之,故曰北辰,古云,太一運璇璣以齊七政者,此之謂也,十杓所指之辰,謂之月建即氣令所王之方,如冬至節月建在正北,故云太一居叶蟄之宮,叶蟄,坎宮也以周歲日數,分屬八官,則每宮得四十六日,惟乾巽天門地戶雨宮,止四十五日,共紀三百六十六日,以盡一歲之數,彼放此,吹宮四十六日,主冬至小寒大寒三節,○有九官八風圖,在圖翼二卷,○叶,效甲切。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即土文四十六日之次日,謂起於四十七日,後故此,天留,艮官也,主立春雨水驚蟄三節共四十六日,太一之所移居也,連前共九十二日而止。


(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倉門,震官也,自九十三日起,當春分清明穀雨三節,共四十六日,至一百三十八日而止。


(明日居陰洛,四十六日)。


陰洛,巽官也,自一百三十九日起,主立夏小滿芒種三節,共四十五日,至一百八十三日而止。


(明日居天官四十六日)。


天官,離官也,主夏至小暑大暑三節,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二十九日而止。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玄委,坤官也,主立秋處暑白露三節,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七十五日而止。


(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倉果,兌官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節,共四十六日,至三百二十一日而止。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新洛,乾官也,主立冬小雪,大雪三節,共四十五日,至三百六十六日,周一歲之全數而止。


(明日復居叶蟄之官,日冬至矣)。


歲盡一周,復起於叶蟄之官,交於冬至,乃為來歲之首也。


(太一日遊,以冬至之日,居叶蟄之宮,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復反於一,常如是無巳,終而復始)。


此結上文而總其義也,太乙始於坎,終於乾,乃八官之日也,八盡而九,則復反於一而循環無已矣,然河圖官九,而此居惟八,蓋中官為太乙所主,而臨御乎八官者也。


(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


移日,交節過官日也,節之前後,必有風雨應之,若當其日而風雨和調則吉,故歲美民安少病也。


(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


汗,當作旱,風雨先期而至,其氣有餘,故多雨,風雨後期而至,其氣不足,故多旱。


(太一在冬至之日有變,占在君)。


冬至為一歲之首,位在正北,君居宸極,南面面治,其象應之,故占在君。


(太一在春分之日有變,占在相)。


春分為卯之中,位在正東,相持六衡,職司教化,其象應春,故占在相。


(太一在中官之日有變,占在吏)。


中官屬土,王在四維,吏有分任,其象應之,故占在吏。


(太一在秋分之日有變,占在將)。


秋分為酉之中,位居正西,將在威武,職司殺伐,其象應秋,故占在將。


(太一在夏至之日有變,占在百姓)。


夏至為午之中,位在正南,兆民眾庶,如物蕃盛,其象應夏,故占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太一居五官之日,病風折樹木,揚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貴賤)。


此釋上文有變之義,其病在風霾異常,折樹木,揚沙石者,乃謂之變,否則非也,太乙居五官之日,言所重者,在子午卯酉四正之節,及中官之應,即四季土王用事之日是也。


(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


既察風雨之微甚,以觀其變又當察其方位以占吉凶。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衝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謹候虛風而避之,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所居者,太一所居之鄉也,如月建居子,風從北方來,冬氣之正也,月建居卯,風從東方來,春氣之正也,月建居午,風從南方來,夏氣之正也,月建居酉,風從西方來,秋氣之正也,四隅十二建,其氣皆然,氣得其正者,正氣王也,故曰實風,所以能生長養萬物,衝者,對衝也,後者,言其來之遠,遠則氣盛也,如太一居子,風從南方來,火勝也,太一居卯,風從西方來,金勝木也,太一居午,風從北方來,水勝火也,太一居酉,風從東方來,木反勝也,氣失其正者,正氣不足,故曰虛風,所以能傷人,而主殺主害,最當避也,又正氣正風義,詳疾病類四。


(是故太一入徙,立於中宮,乃朝八風,以占吉凶也)。


此正以明太一即北極也,蓋中不立,則方隅氣候,皆不得其正,故大一立於中官,而斗建其外,然後可以朝八風,占吉凶,所謂北辰北極,天之樞紐者以此。


風從南方來,名曰大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心外在於脉氣主熱。


此下皆言虛風傷人之為病,南方離火宮也,凡熱盛之方,風至必微,故曰大弱風,其在於人,則火藏應之,內舍於心,外在於脉,其病為熱,心病則包絡在其中矣。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於肌,其氣主為弱)。


西南方,坤土官心,陰氣方生,陽氣猶盛,陰陽去就,若有所議,故曰謀風,其在於人,則土藏應之,故內舍於脾,外在於肌,脾惡陰濕,故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名曰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肺,外在於皮膚,其氣主為燥)。


西方,兌金官也,金氣剛勁,故曰剛風,其在於人,則金藏應之內舍於肺,外在皮膚,其病氣主燥也。


(風從西北方來,名曰折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小腸,外在於手太陽脉,脉絕則溢,脉閉則結不通,善暴死)。


西北方,乾金官也,金主折傷,故曰折風,凡風氣傷人,南應在上,北應在下,故此小腸手太陽經受病者,以小腸屬丙,為下焦之火府,而乾亥虛風,其衝在巳也,然西方之金,其氣肅殺,北方之水,其氣慘冽,西北合氣,最伐生陽,故令人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與肩背之膂筋其氣主為寒也)。


北方,坎水官也,氣寒則風烈,故曰大剛風其在於人,則水藏應之,內舍於腎,外在於骨,肩背膂筋,足太陽經也,言腎則膀胱亦在其中,而病氣皆主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名曰凶風,其傷人也,內舍於大腸,外在於兩脇腋骨下及肢節)。


東北方艮土官也,陰氣未退,陽和未盛,故曰凶風,其在於人,則傷及大腸,以大腸屬庚,為下焦之金府,而艮寅虛風,其衝在申也,兩脇腋骨下,大腸所近之位,肢節,手陽明脉氣所及。


(風從東方來名曰嬰兒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肝,外在於筋紐,其氣主為身濕)。


東方,震木官也,風生於東,故曰嬰兒風,其在於人,則木藏應之,故病舍於肝,外在於筋紐,肝病則膽在其中矣,風本勝濕,而其氣反為身濕者,以東南水鄉,濕氣所居,故東風多雨,徵可見矣。


(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東南方,巽水官也,氣煖則風柔,故日弱風,東南濕勝,梜木侮土,故其傷人,則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病氣主體重也。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乃能病人)。


凡上文之為病者,皆以虛風為言,而實風不在其列。


(三虛相摶,則為暴病卒死)。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是謂三虛,義詳下章,又三虛云驚而奪精,汗出於心等義,詳後四十三四二章。


(兩實一虛,病則為淋露寒熱,犯其雨濕之地則為痿)。


兩實一虛,言三虛犯一,亦能為病,其病則或因淋雨,或因露風,而為寒熱,或犯其雨濕之地,而為痿,皆一虛之為病也。


(故聖人避風,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


邪風非時,不正之風也,擊仆,為風所擊而仆倒也,然必犯三虛而後為此病,則人之正氣實者,邪不能傷可知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03:36 | 只看該作者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


靈樞歲露論○三十六。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四時入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人乎)。


此言賊風邪氣,亦能傷人,又有非八正虛邪之謂者。


(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遲)。


凡四時乖戾不正之氣,是為賊風邪氣,非如太一所居,八正虛邪之有常候,此則發無定期,亦無定位,故曰不得以時也,然其中人,必因膚腠之開,乃深入,深則內病極,故其病人也卒暴,若因其閉,雖中必淺,淺而不去,其邪必留,亦致於病,但徐遲耳。


(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


此謂平居無事之時,其腠理之開閉緩急而致卒病者,亦各有其故,葐因於時氣耳。


(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緻密也,郄,閉,也,縱,寬也,人與天地日月相參應,而此獨言月水言者,正以人身之形質屬陰,故上應於月,下應於水也,夫地木屬陰,而西北則陰中之陰,東南則陰中之陽,故地之體西北高東南下,月滿則海水西盛陰者陰得其位陰之實也,在人應之,則血氣亦實,故邪風不能深入,月郭空則海水東盛者,陰失其位,陰之衰也,在人應之,則血氣亦虛,故邪風得以深入,而為卒暴之病,煙垢,膩垢加煙也,血實則體肥,故膩垢著於肌膚,表之固也,血虛則肌瘦,故膩垢剝落,類乎風消,表之虛也,此所以皆關於衛氣,○郄,隙同。


(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麤)。


乘年之衰,如陰年歲氣不及,邪反勝之,及補遺刺法本病,二論,所謂司天失守等義是也,逢月之空如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及上文月滿則海水西盛,月郭空則海水東盛等義是也,失之和,如春不溫,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寒,客主不和者是也,三虛在天,又必因人之虛,氣有失守,乃易犯之,故為賊風所傷,而致暴死暴病,使知調攝避忌,則邪不能害,故曰乘,曰逢,曰失者,蓋兼人事為言也。


(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


反於三虛,即三實也,故邪不能犯。


(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命曰三實,然此一夫之論也)。


一夫之論,以一人之病為言也,歲有同病者,義如下文。


(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竹正之候也)。


四正四隅,謂之八正,即八官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叶蟄之官,其至)。


也,必天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為為虛風,賊傷人者也。


太一義見前章,太一立於坎官,而風雨從南方來,即衝後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


(甚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摶,經氣結代者矣)。立春之日,月建在東,而風從西方來,亦虛風也,冬至中之,立春又中之,此兩邪也,邪留而不去,故曰結,當其令而非其氣,故曰代,觀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即此之謂也。


(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歲露,即前章淋露之義,歲則兼乎時也,上二節言虛風之傷人,此一節又言賊風邪氣之傷人,而歲氣之多邪者,尤為民之多病也。


(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


此下言歲候之占,重在元旦也。


(少師答日,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官,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十有六)。


元旦為孟春之首,發生之初,北風大至,陰勝陽也,故多傷害。


(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曰白骨將,國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


元旦日,邪風大至,即非吉兆,各隨其位,災害有辨也。


(正月朔,天和溫不風,糴賤,民不病,天寒而風,糴貴民多病,此所以候歲之風, 傷人者也)。


元旦之氣所貴者溫和景明,則歲候吉而人民安,凡四方不和之風,皆非所宜,○,殘同(二月丑不風,民多心腹病,三月戍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


二三四月以陽王之時,而丑日不風,戍日不溫,巳日不暑,陰氣勝而陽不達也,故民多病,十月以陰王之時,而申日不寒,陽氣勝而陰不藏也,故民多暴死。


(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此釋上文諸所謂風者,必其異常苦是乃為凶兆,不則不當概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07:15 | 只看該作者

類經二十八卷


(張介賓類註)。


(運氣類)。


(升降不前,須窮刺法)。


素問遺篇刺法論○三十七。


(黃帝問曰,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鬱,余巳知之,如何預救生靈,可得卻乎)。


卻,言預卻其氣,以免病也。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臣聞夫子言既明天元,須窮刺法可以折鬱扶運,補弱全真,瀉盛蠲餘,令除斯苦)。


夫子,岐伯之師,僦貸季也,天元即天元紀大論,所謂六元等義。


(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


六元主歲,周流互遷,其有天星中運,抑之不前,則升不得升,降不得降,氣交有變,故主甚凶。


(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發鬱,亦須待時)。


升者自右而升於天,凡舊歲在泉之右間,必升為新歲可天之左間,後放此,天柱,金星也,辰戍歲末欲上升而金勝抑之,則木不能前,而暴鬱為害,木鬱欲發亦必待其得位之時而後作,如六元正紀大論曰,鬱極迺發,待時而作,此之謂也,鬱發義見本類前二十三,升降被抑不前,天時民病各異,義詳後章, ○有天地陰陽升降等圖,在圖翼二卷。


(當刺足厥陰之井)。


木鬱不升,則人病在肝,故當刺足厥陰之井,大敦穴也,刺三分,留六呼,得氣急出之,先刺左,後刺右,又可於春分日吐之。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發鬱,亦須待時)。


天蓬,水星也,巳亥歲,君火當升為天之左間,丑未歲相火當升為天之左間,而水勝抑之,則火鬱不升,而為害,火鬱之發,必待其得位之時也。


(君火相火,同刺包絡之榮)。


火鬱不升,則人病在心,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故當刺包絡之榮,勞官穴也,刺三分,留六呼,得氣急出之,先左後右,又法當春,三泄汗也。


(土欲升而天衝窒抑之,土欲發鬱,亦須待時)。


天衝,木星也,子午歲,濕土當升為天之左間,而木勝抑之,則土鬱為害,而發必待時也。


(當刺足太陰之俞)。


土鬱不升,則人病在脾,故當刺足太陰之俞,太白穴也,刺二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發鬱亦須待時)。


天英,火星也,寅申歲,燥金當升為天之天間,而火勝抑之,則金鬱為害,待時而發也。


(當刺手太陰之經)。


金鬱不升,則人病在肺,故當刺手太陰之經,經渠穴也,刺三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發鬱,亦須待時)。


天芮,上星也,卯酉歲,寒水當升為天之左間,而土勝抑之,則木鬱為害,待時而發也。


(當刺足少陰之合)。


水鬱不升,則人病在腎,故當刺足少陰之合,陰谷穴也,刺四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帝日,升之不前,可以預備,願聞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達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降者自左而入於地,凡舊歲司天之右間,必降為新歲在泉之左間,其有被抑不降者,亦可以刺治先防也。


(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得位)。


地晶,金星也,丑未歲,厥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金勝窒之,降不得入,則鬱發為變,必待鬱散,木迺得位也。


(降而鬱發,暴如天間之待時也,降而不下,鬱可速矣)。


暴如天間之待時,言與司天之間氣同也,可速者,當速治之謂。


(降可折其所勝也)。


治降之法,當折其所勝,如木鬱則治金,金鬱則治火之類也,與上文升之不前治其本經者異。


(當刺手太陰之所出,刺手陽明之所入)。


木鬱不降,則肝膽受病,當治金之勝,故刺手太陰所出少商穴心,刺一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手陽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刺五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鬱發,散而可矣)。


地玄,水星也,寅申歲,少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辰戍歲,少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水勝窒之,故鬱發為變,必散而後可。


(當折其所勝,可散其鬱)。


火鬱不降,則心主受病,當治火之勝也。


(當刺足少陰之所出,刺足太陽之所入)。


足少陰之所出,湧泉穴心,刺三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足太陽之所入,委中穴也,刺五分留七呼,氣至急出之,先左後右。


(土欲降而地蒼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


地蒼,木星也,卯酉歲,太陰當降為地之左間,而木勝窒之,欲其鬱散,當速刺也。


(當折其勝,可散其鬱)。


土鬱不降,則脾胃受病,故當折木之勝。


(當刺足厥陰之所屾刺足少陽之所入)。


足厥陰之所出,大敦穴也,刺三分,留十呼,氣玉急出之,足少陽之所入,陽陵泉,刺六分,留十呼,得氣急出之。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人)。


地彤,火星也,巳亥歲陽明當降為地之左間,而火勝窒之,則鬱發為變也,○彤,音同。


(當折其勝,可散其鬱)。


金鬱不降,則肺與大腸受病,當火折火之勝也。


(當刺心包絡所出刺手少陽所入也)。


心包絡所出,中衝穴也,刺一分,留二呼,氣至急出之,手少陽所入,天井穴也,刺一分,留十呼,得氣急出之。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鬱發,散而可入)。


地阜,土星也,子午歲,太陽當降為地之左間,而土勝窒之為鬱,必散之而後降也。


(當折其土,可散其鬱)。


水鬱不降,則腎與膀胱受病,故折土之勝,則水鬱可散矣。


(當刺足太陰之所出,刺足陽明之所入)。


足太陰之所,隱白穴也,刺一分,留三呼,氣至急出之,足陽明之所入,三里穴也,刺五分,留十呼,氣至急出之。


(帝曰,五運之至,有前後與升降往來,有所承抑之,可得聞乎刺法)。


五運之氣各有所承所制也。


(岐曰,當取其化源也)。


取,治也,化源,氣化之本源也,此取字,總言當治之謂,下文資取之取不同。


(是故太過取之,不及資之)。


治化源之法,亦盛者當寫,虛者當補也。


(太過取之,次抑其鬱,取其運之化源,令折鬱氣)。


次抑其鬱者,在取其致抑之化源,則鬱氣可折矣。


(不及扶資,以扶運氣,以避虛邪也)。


不及扶資,在扶其本氣之衰,則虛邪可避矣。


(資居之法,令出密語)。


資取化源之法,詳出玄珠密語第一卷中,○前六元正紀大論所載六十年運氣之紀,有言資其化源,有言取其化源者,正此之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4 15:15:20 | 只看該作者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


素問遺篇本病論○三十八。


(黃帝問曰,天元九窒,余巳知之,願聞氣交,何名失守,岐伯曰,謂其上下升降,遷正退位,各有經論,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此篇承前篇而詳言左右間氣之升降不前也,○天元玉冊云,六氣常有三氣在天,三氣在地,每一氣升天作左間氣,一氣入地作左間氣,一氣遷正作司天,一氣遷正作在泉,一氣退位作天右間氣,一氣退位作地右間氣,氣交有合,常得位所在至當其時,即天地交,迺變而泰,天地不交,迺作病也。


(是故氣交失易位,氣交迺變,變易非常,即四時件序,萬化不安,變民病也)。


當正不正,當遷不遷,則氣交有變天,地失其常政,則萬民為病。


(帝曰,升降不前,願聞其故,氣交有變,何以明知,岐伯曰,昭乎問哉,明平道矣,氣交有變,是謂天地機)。


氣交之變,吉凶之徵也,故謂天地機。


(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地星勝之不降,義詳下文。


(又有五運太過,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


五陽年中運太過,亦能抑升降之氣。


(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運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運抑之)。


甲年土運太過,能抑水之升降,丙年水運太過能抑二火之升降,戊年火運太過,能抑金之升降,庚年金運太過,能抑木之升降,壬年木運太過,能抑土之升降。


(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別,即氣交之變,變之有異常,各各不同,災有微甚者也)。


有天星室於上者,有地氣窒於下者,有中運抑於中者,凡此三者之分,則氣交之變,各各不同,而災有微其矣。


(帝曰願聞氣交遇會勝抑之由,變成民病,輕重何如,岐伯曰,勝相會,抑伏使然)。


六氣有遇,有會有勝,有抑,則抑伏者為變。


(○是故辰戍之歲,木氣升之,主逢天柱,勝而不前)。


辰戍歲,太陽當遷正司天,而厥陰風木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今歲司天之左間,故畏天柱金星勝之也。


(又遇庚戍金運先天,中運勝之,忽然不前,木運升天,金迺抑之)。


庚以陽金有餘,其氣先天而至,歲運遇之,又能勝木也,庚戍庚辰皆同。


(升而不前,即清生風少,肅殺於春露霜復降,草木乃萎,民病溫疫蚤發,咽嗌迺乾,四肢滿,肢節皆痛)。


清生風少等候,金勝木衰之化也,金氣肅殺於春,陰盛抑陽,故民病為溫疫節痛等證。


(久而化鬱,即大風摧拉,折隕鳴紊,民病卒中偏痺,手足不仁)。


木鬱既久其極必發故為大風摧拉等變,而民病為中風等證也。


(○是故巳亥之歲,君火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


巳亥歲,厥陰當遷正司天,而少陰君火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新歲司天之左間,故畏天蓬水星勝之也。


(又厥陰未遷正,則少陰未得升天)。


巳亥陰年,氣多不及,故凡司天厥陰不得遷正,則左間少陰亦不得其位,而陽年則不然也,後放此。


(水運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運抑之)。


辛巳辛亥,皆水運之不及者,而亦能制抑君火,以巳亥陰年,氣本不及,則弱能制弱,然或以天蓬窒之或以水運抑之,有一於此,皆能勝火不前也,後放此。


(升之不前,即清寒復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陽,而內生煩熱,心神驚悸,寒熱間作)。


天蓬水勝,火升不前,故氣候清寒,民病則熱鬱不散。


(日久成鬱,即暴熱迺至,赤風腫翳,化疫溫癘,暖作,赤氣瘴而化火疫,皆煩而躁渴,渴其,治之似泄之可止)。


火鬱之發,故暴熱至而民為疫癘溫瘴等病,泄去其火熱,病可止矣。


(○是故子午之歲,太陰升天,主窒天衝,勝之不前)。


子年午年,少陰當遷正司天,而太陰濕土,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新歲少陰之左間,故畏天衝木星勝之也。


(又或遇壬子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運抑之也)。


壬以陽木有餘,其氣先天而至,歲運遇之,乃能壬勝土,壬子壬午皆同。


(升天不前,即風埃四起,時舉埃昏,雨濕不化,民病風厥涎潮,偏痺不隨,脹滿)。


土鬱不前,木之勝也,故在天則風起,雨濕不化,在民則肝強脾病。


(久而伏鬱,即黃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臉肢府黃疸滿閉,濕令弗布,雨化迺微)。


土主脾胃胃氣受抑,故至夭亡,臉為陽明之經,四肢皆主於脾,府言腸小腸皆屬於胃,故為黃疸滿閉等證,濕令弗布,皆土鬱之化。


(○是故丑未之年少陽升天,主窒天蓬,勝之不前)。


丑未年,太陰當遷正司天,而少陽相火,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新歲太陰之左間,故畏天蓬水勝也。


(又或遇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陽未升天也)。


丑未陰年不及,故太陰司天或未遷正,則少陽左間,亦不得其位。


(水運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結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民病伏陽在內煩熱生中,心神驚駭寒熱間爭)。


辛丑辛未,皆水運之年,又遇天蓬,則相火被抑,升天不前,其氣令民病,較前巳亥年君火不升者九甚。


(以久成鬱,即暴熱迺生,赤風氣瞳翳,化成鬱癘,迺化作伏熱內煩,痺而生厥,甚則血溢。)


此相火鬱發為病,亦與前君火之鬱者大同。


(○是故寅申之年,陽明升天,主窒天英,勝之不前)。


寅申年,少陽當遷正司天,而陽明燥金,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新歲司天之左間,故畏天英火勝制之也。


(又或遇戊申戊寅,火運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運抑之)。


戊為陽火有餘,其氣先天而至,歲運遇之,亦抑陽明。


(升之不前即時雨不降,西風數舉,鹹鹵燥生,民病上熱,喘嗽血溢)。


燥金氣鬱於地,故時雨不降,硝鹼白見而燥生,火勝於上,故肺金受傷,而喘嗽血溢。


(久而化鬱,即白埃翳霧清生殺氣,民病脇滿,悲傷寒鼽嚏嗌乾,手拆皮膚燥)。


金鬱之發,肅殺氣行,民病為脇滿悲傷,金邪伐肝也,金氣寒歛而燥,故為寒鼽嚏嗌乾等證。
 

(○是故卯酉之年,太陽升天,主窒天芮,勝之不前)。


卯酉年,陽明當遷正司天而太陽寒水,以上年在泉之右間,當升為新歲司天之左間,故畏天芮土勝也。


(又遇陽明未遷正者,即太陽未升天也)。


卯酉陰年,氣有不及,凡司天陽明未得遷正,則左間太陽亦不得其位。


(土運以至,水欲升天,土運抑之)。


巳卯巳酉,皆土運之年,亦能制抑太陽。


(升之不前,即濕而熱蒸,寒生兩間,民病注下,食不及化)。


濕勝於上,寒鬱於下,故氣令民病如此。


(久而成鬱,冷來客熱,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噦熱生於內,氣痺於外,足脛,痠疼,反生也悸懊熱暴煩而復厥)。


水鬱之發,寒氣乃行,故民病寒束於外,熱生於中,為氣痺厥逆等證。


(○○黃帝曰,升之不前,余巳盡知其旨,願聞降之不下,可得明乎,岐伯曰悉乎哉問,是之謂天地微旨,可以盡陳斯道,所謂升巳必降也)。


六氣之運,右者升而左者降也。


(至天三年,次歲必降,降而入地,始為左間也)。


每氣在天各三年,凡左間一年,司天一年,右間一年,三年周盡,至次歲乃降而入地,為在泉之左間,亦周三年而復升於天也。


(如此升降往來,命之六紀者矣)。
 

此六氣之紀也。


(○是故丑未之歲,厥陰降地,主窒地晶,勝而不前)。


丑未歲,太陽當遷正在泉,而厥陰風木,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在泉左間,故畏地晶金氣窒之也。


(又或遇少陰未退位,即厥陰未降下)。


如上年子午歲氣有餘,司天少陰不退位,則右間厥陰,亦不能降下也。


(金運以至中,金運承之,降之不下,抑之變鬱)。


即乙丑乙未歲也,亦能制抑厥陰,鬱而為病。


(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蒼埃遠見,白氣承之,風舉埃昏,清躁行殺,霜露復下,肅殺布令)。


木鬱金勝故蒼埃見而殺令布。


(久而不降,抑之化鬱,即作風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動,殺霜乃下,蟄蟲未見懼清傷藏)。


清寒勝木,故草木萌動,霜乃殺之,而蟄蟲不見,其在民病亦懼清氣之傷肝藏也, ○舊本無下蟲二字,必脫簡也,今增補之。


(○是故寅申之歲,少陰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


寅申歲,厥陰當遷正在泉,而少陰君火,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厥陰之左間,故畏地玄木勝窒之也。


(又或遇丙申丙寅,水運太過,先天而至)。


丙以陽水,其氣先天而至,亦能制抑君火,使之不降。


(君火欲降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雲纔見黑氣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凜冽復作,天雲慘悽)。


皆寒水勝火之化,○彤,音同,赤也。


(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寒勝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溫病欲作也)。


熱鬱於上,久而不降,故民多溫熱之病。


(○是故卯酉之歲,太陰降地,主窒地蒼,勝之不入)。


卯酉年,少陰當遷正在泉,而太陰濕土,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少陰之左間,故畏地蒼,木勝窒之也。


(又或少陽未退位者,即太陰未得降也)。


如上年寅申歲氣有餘,司天少陽下退位,則右間太陰,亦不能降下。


(或木運以至)。


丁卯丁酉年也。


木運承之,降而不下,即黃雲見而青霞彰,鬱蒸作而大風霧翳埃勝,折損迺作)。


皆風木勝土之化。


(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鬱,天埃黃氣,地布濕蒸,民病四肢不舉,昏眩,肢節痛,腹滿填臆)。


土氣久鬱不降,故天為黃氣,地為濕蒸,人病在胃,故為四肢不舉,滿填胷臆等病。


(○是故辰戍之歲,少陽降地,主窒地玄,勝之不入)。


辰戍年,太陰當遷正在泉,而少陽相火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在泉之左間,故畏地玄,水勝窒之也。


(又或遇水運太過,先天而至也)。


丙辰丙戍年也。


(水運承之,降而不下,即彤雲纔見,黑氣反生,暄暖欲生,冷氣卒至,甚即冰雹也)。


皆寒水勝火之化,此與上文寅申歲,少陰不降者同義。


(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冷氣復熱,赤風化疫,民病面赤心煩,頭痛目眩也,赤氣彰而熱病欲作也)。


少陽火鬱為病,亦與上文少陰不降同。


(○是故巳亥之歲,陽明降地,主窒地彤,勝而不入)。


巳亥年,少陽當遷正在泉,而陽明燥金,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在泉之左間,故畏地彤,火氣勝之也。


(又或遇太陽未退位,即陽明未得降)。


如上年辰戍歲氣有餘,司天太陽不退位,則右間陽明,亦不能降下。


(或火運以至)。


癸巳癸亥年也。


(火運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肅,赤氣迺彰,暄熱反作,民皆昏倦,夜臥不安,咽乾引飲,懊熱內煩,大清朝暮,暄還復作)。


金欲降而火承之,故清肅行而熱反作也,熱傷肺氣,故民為昏倦咽乾等病。


(久而不降,伏之化鬱,天清薄寒,遠生白氣,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兩脇作痛,滿目忙忙)。


金氣久鬱於上,故清寒生而白氣起其於民病,則肝木受邪,故為掉眩脇目等證。


(○是故子午之年太陽降地,主窒地阜,勝之,降而不入)。


子午年,陽明當遷正在泉,而太陽寒水,以上年司天之右間,當降為今歲在反之左間,故畏地阜土勝也。


(又或遇土運太過,先天而至)。


甲子甲午,陽上有餘之歲也。


(土運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氣暝暗悽慘纔施,黃埃而布濕,寒化令氣,蒸濕復令)。


水為土勝,故黑氣纔施,黃埃即布,寒化欲行,而蒸濕復令也。


(久而不降,伏之化鬱,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陰痿少力,天布沈陰,蒸濕間作)。


寒鬱於上,而濕制之,則脾腎受邪,故民為寒厥四肢重怠陰痿等病,而沈陰蒸濕間作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0:52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