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足太陽脉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
素問痛篇全○足太陽之脉,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故飲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也,○尻開高切臀也。
(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郄中,委中也,一名血郄,太陽正經,崑崙也,太陽合腎水,水王於冬而衰於春,故刺太陽經者春無見血,○郄,隙同。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
少陽之氣應風木,陽分受之,故如以鍼刺其皮中,循循然,遲滯貌,謂其舉動不便也,足少陽之脉起於目銳皆,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下胷中,循脇裏,下行身足之側,故身不可以俛仰,頭不可以回顧,○俛,俯同。
(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膝外側之謂骨獨起者,乃胻骨之上端,所以成立其身,故曰成骨,其端則陽關穴也,少陽合肝木,木王於春而衰於夏,故刺少陽經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
足陽明之筋,上循脇屬脊,足陽明之脉循順後下廉,出大迎,其支別者下以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循腹裏,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故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見鬼怪之謂也,善悲者,神不足則悲也,陽明氣衰,而陰邪侮之,故證見若此。
(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胻前三痏,即三里也,上下和之兼上下巨虛而言也,秋時胃土退氣,故刺限明者,秋無見血,○胻,音杭,又形敬切,痏,音委。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
足少陰之脉,貫脊內屬腎也,○按此前少足太陰腰痛一證,必古文之脫簡也。
(刺少陰於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內踝上二痏訌少陰之復溜也,春時木旺水衰,故刺足少陰者,春無見血,若出血太多,則腎氣不可復心。
(○厥陰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
王氏曰,足厥陰之支者,與太陰少陽之脉,同結於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間,故令人腰痛,肝王,筋,肝病則筋急,故令腰中如張弓弩弦。
(刺厥陰之脉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
腨,腿肚也,踵,足跟也,魚腹,腨之形如魚腹也,腨踵之間,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者,即足歇陰之絡,蠡溝穴也,○腨,音篆。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善言默默然者,善於言語默默也,即不能發聲之謂肝病從風,人多昏冒,故不爽慧,三痏,三刺其處也。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然時遺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脉出血,血變而止)。
解脉,足太陽經之散行脉也,其脉循肩脉,故痛而弔肩,在目內眥,故目然,其屬膀胱,故令遺溲,當刺解脉之在膝後者,即膕中橫文兩筋問,弩肉高起之處,則郄中之分,此足太之血郄也,若郄之外廉,有血絡橫見,盛滿而紫黑者,刺之當見黑血,必候其血色變赤,乃止其鍼,此亦足太陽經之腰痛也,○,音荒,郄,隙同。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巳)。
復言解脉者,謂太陽支脉,從腰中下挾脊,貫腎入膕中者也,故其痛如引帶,如折腰也,太陽之脉絡腎,腎志恐,故善恐,郄中,即委中穴也,上文言郄外廉之橫脉,此言郄中結絡,治稍不同耳,巳,止鍼也。
(○同陰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
足少陽之別,絡於厥陰,並經下絡足跗,故曰同陰之脉,如小錘居其中,痛而重也,怫然,怒意,言腫突如怒也,○錘,音槌,怫,音佛。
(刺同陰之脉,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即足少陽陽輔穴也。
(○陽維之脉,外踝上絕朋之端,為三痏)。
陽維,奇經之一也,陽脉相維交會之脉,故曰陽維。
(刺陽維之脉,脉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陽維脉氣所發,別於金門而上行,故與足太陽合於腨下間,去志本尺所,即承山穴也。
(○衡絡之脉,飲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絻,惡血歸之)。
衡,橫也,足太陽之外絡,自腰中橫出髀外後廉,而下合於膕中,故曰脉絡,若舉重傷腰則橫絡絻而惡血歸之,乃為腰痛。
(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郄陽,即足太陽之委陽穴,在血郄上外廉兩筋間,故云上郄數寸,衡居,並居也,即殷門穴,二穴皆當出血。
(○會陰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乾飲人欲飲,飲巳欲走)。
會陰,任脉穴也,在大便前,小便後,任衝督三脉所會,故曰會陰,任由此行腹,督由此行背,故令人腰痛,邪在陰分,故漯漯然汗出,汗乾而液亡,故令人欲飲飲多則陰氣下溢,故欲走也,○漯音磊。
(刺直陽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直陽,謂足太陽正經之脉,俠脊貫臀,下至膕中,循腨過外踝之後,徑直而行者,故曰直陽,蹻為陽蹻,即申脉也,郄即委中也,此脉上之穴,在蹻之上,郄之下,相去約五寸而棋居其中,則承筋穴也,或左或石右,視其血絡之盛者,刺出其血。
(○飛陽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
飛陽,足太陽之絡穴,別走少陰者也,故為腰痛痛上怫怫然,言痛狀如嗔憤也,足太陽之脉絡,腎其別者當心入散敔甚則悲以恐,悲生於心,恐生於腎也。
(刺陽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
昌陽,即足少陰之復溜也,少陰屬腎,故為腰痛,腎脉注胷中,故痛引於膺,腎之精為瞳子,故目然,少陰合於太陽,故反折腎脉循喉嚨,故舌卷不能言。
(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內筋,筋之內也,即復溜穴,在足太陰經之後內踝上二寸所,此陰蹻之郄也。
(○散脉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
散脉,足太陰之別也,散行而上,故以名焉,其脉循股入腹結於腰髁下骨空中,故病則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乃遺溲也。
(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脉為三痏)
膝前,膝內側分之前也,骨肉間,謂膝內輔骨下廉,腨肉之,兩間也,絡外廉者,太陰之絡,色青而見者也,輔骨之下,後有大筋結束膝之骨,令其連屬,取此繫束之脉,三刺以去其病,故曰束脉為三痏,是即地機穴也○按此節云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脉,似指陽明經為散脉,而王氏釋為太陰,若乎有疑,但左篇獨缺太陰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熱刺足太陰者,若與此相照應,及考之地機穴,主治腰痛故今從王氏之註。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
肉里,謂分肉之里,足少陽脉之所行陽輔穴也,又名分肉,少陽者筋其應欬則相引而痛,故不可以欬,欬則筋縮急也。
(刺肉里之脉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絻骨之後)。
太陽經之外,少陽絻骨穴之後,即陽輔穴也。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
几几,憑伏貌,,目亂不明也,此皆太陽證,故當刺郄中出血,即委中穴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
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
(中脉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少陰主水,水病無以制火故中熱,少陰之脉貫肝膈入肝中,故喘,當刺足之少陰,涌泉大鍾悉主之,郄中義如前。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
足陽明之脉挾喉嚨,上絡頭項,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故皆不可左右顧, ○王氏曰,上寒陰市主之,不可顧三里主之,上熱地機主之。
中熱而喘,刺足少陰。
重出。
(大便難,刺足少陰)。
腎開竅於二陰也,○王氏曰湧泉主之。
(少腹滿,刺足厥陰)。
厥陰之脉抵少腹也,○王氏曰太衝主之。
(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
足太陽之脉循腰背,故為此諸證,○王氏曰,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俛仰,京骨崑崙悉主之,不可舉,申脉脖參悉主之。
(引脊肉廉,刺足少陰)。
脊之內廉,腎脉之所行也,故當刺足少陰,○王氏曰,復溜主之。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鍼立巳)。
此邪客太陰之絡,為腰痛也,控引也,,季脇下之空軟處也,腰尻交者,按王氏云,即下髎穴,此足太陰厥陰少陽三脉,左右交結於中也,兩髁胂,謂腰髁骨下堅肉也,蓋腰髁下尻骨兩傍有四骨空,左右凡八穴,為之八髎骨,此太陰腰痛者,當取第四空,即下醪也,以月死生為痏數,如繆刺篇曰,月生一曰一痏,二曰二痏漸多之,十五曰十五痏,十六曰十四痏漸少之也,按繆刺論曰,刺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即此節之義,詳本類前三十,○脉音秒,髁,苦尾切,胂,音申。
(左取右,右取左)。
因脉之左右交結故宜繆刺如此也。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素問骨空論○八髎者,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其八髎,俱足太陽經穴,在腰之下,尻之上,筋肉分間陷下處,○髎,音遼。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陽陽明,痛上熱,取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陽)。
靈樞雜病篇○重出見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