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諸氣】
(附梅核氣、積聚、症瘕、痞塊)
【諸氣方論】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穹?判。
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
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
營衛之所以運轉者,氣也;
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
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
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
人有七情,病生七氣。
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
然則均調是氣將何先焉?
曰: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故調氣必先豁痰,如七氣湯以半夏主治,而官桂佐之,蓋良法也。
況夫冷則生氣,調氣雖用豁痰,亦不可無溫中之劑,其間用桂,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氣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瘕症,心腹塊痛,發即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
冷氣者,生冷傷脾,風冷入胃,或血海虛冷,冷則生氣,用和劑七氣湯、治中湯、沉香降氣湯、大沉香丸。
痰結者,三因七氣湯、指迷七氣湯、易簡二陳湯。
中滿者,痞滿不食,水氣腫脹,面目俱浮,枳殼散加南木香、大流氣飲、指迷七氣湯、順氣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加半夏、茯苓。
上氣者,氣逆而上,呼吸喘促,分氣紫蘇湯、蘇子降氣湯,或嚼蘇合香丸以秘傳降氣湯送下。
氣隔者,陰陽不和,中脘窒塞,五膈吐噫,食不能下,五膈寬中散、和劑七氣東加木香、縮氣滯者,滯於胸膈則脹滿,滯於手足則浮腫,滯於腰間則墜痛。
脹滿用異香散、調氣散、沉香降氣湯,仍與神保丸,或少蓬煎丸利之;
浮腫用三和散夾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腰痛,俞山人降氣湯、局方七氣東加橘核或辣桂煎湯,點調氣散,吞青娥丸。
氣秘者,停宿不消,腸胃留滯,大便不通,蘇合香丸夾和感應丸,或楊氏麝香丸,局方麻仁丸,並用枳殼散送下。
氣疾之人,多因氣不歸元,遂成氣中。
狀如中風,仆倒昏迷,牙關緊急,只是無痰。
此為氣中,不得誤用風藥及通關利腠等輩。
先以薑汁泡湯,調蘇合香丸,次用七氣湯、大流氣飲加石菖蒲,繼之氣順而蘇,即以治中東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氣歸常道。
若更不能調,則氣逆而厥,又有變證。
五積者,五臟之所積,其病難醫;
六聚者,六腑之所聚,其病易治。
挾水為癖,挾血為症,氣血水飲皆能結塊。
輕者神保丸以麝香湯送下,或少與蓬煎丸、撞氣阿魏丸、三棱煎丸;
重者如意丸、頂珠丸酌量用。
又一證漉漉作聲,腹中纏滯,他無所苦。
此為水飲,消飲丸、倍術丸、(方並見水飲類。)
二薑丸夾和用之。
人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一種婦人,平時任氣,易為七情所傷,適月事經季不行,一身百病,胸臆氣填,嘔惡全不入食,入食則吐痰涎。
或一塊如核,窒塞胸喉而痛;
或一塊如卵,築觸心下而疼;
或腹中塊物,動而作痛,攻刺腰背,時發哄熱,四肢乏力,腳不能行,小便白濁浮油,帶下淋瀝,日就瘦弱,全似虛勞。
然而穀雖不入,果子雜物常喜食棗、烏梅同煎。
半夏理氣消痰,縮砂安胎順氣,北梗以開胸喉之隔,服之自然安平。
若妄以剛劑溫胃,胎氣必煩,病無由愈。
白濁一節,謹勿燥澀,二陳東加白茯苓以下白丸子(方並見痰涎類)可也。
若夫七情所發,逆氣填胸,不惟核膜上塞咽喉,甚者攻擊滿悶欲絕,產後尤多有之。
故曰產前安胎,產後調氣。(男女或有胸喉間梅核作恙者,觸事勿怒,飲食勿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