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2584|回復: 212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仁齋直指方論】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2-4 09:4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仁齋直指方論


書名  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


作者  楊士瀛


朝代  宋


年份  公元1264年


分類  方書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B%81%E9%BD%8B%E7%9B%B4%E6%8C%87%E6%96%B9%E8%AB%96/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5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09:48:19 | 只看該作者

《仁齋直指》序


余始撰《活人總括》、《嬰兒指要》,俗皆以沽名譏。及《脈書》一行,於是斂肅而相告曰:誠不易也。


誰肯傾 竭廩,以徇人哉?


余曰:爾亦知有天乎?


天將寓其濟人利物之心,故資我以心通意曉之學。


既得於天,還以事之,是蓋造物初心之所期也。


或者隙光自耀,藏諸己而不溥諸人,政恐玉毀櫝中,草木俱腐矣。


雖然人有四百四病,或出於前三冊之外者,可不原證擇方,揭為直指之捷徑乎!


明白易曉之謂直,發蹤以示之謂指。


剖前哲未言之蘊,摘諸家已效之方,濟以家傳,參之《肘後》,使讀者心目了然,對病識證,因證得藥,猶繩墨誠陳之不可欺,庶幾仁意周流,?相續,非深愿歟?


余嘗慨而作曰:天之予人以是物,必使之有以用是物,有是物而不能用,非惟拂天,抑亦自棄其天者也。


並書此為同志勉。


景定甲子良月朔。


三山楊士瀛登父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09:50:53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一


總論


【五臟所主論】


夫在天之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惟肝則主風。


在天之熱,(暄、暑、熾、燠,熱之用也。)


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惟心則主熱。


在天之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惟脾則主濕。


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惟肺則主燥。


在天之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惟腎則主寒。


吁!此天地自然之氣也。


氣之愆伏,乘虛入人,而人不能克,百病之所由生。


故風喜傷肝,熱喜傷心,濕喜傷脾,燥喜傷肺,寒喜傷腎,而暑喜傷心包絡。


(心包絡曰膻中,在胸膈間。蓋心主暑,故暑氣伏於三焦膈胃之間。)


其或風氣之勝,木邪乘土,則脾病生焉。


熱氣之勝,火邪乘金,則肺病生焉。


濕氣之勝,土邪乘水,則腎病生焉。


燥氣之勝,金邪乘木,則肝病生焉。


寒氣大來,心火亦為腎水所乘矣。


左關為人迎,可以知風寒暑濕熱燥所從入之門。


右關為氣口,可以別臟氣鬱暢與食氣聚散盈虛之候。


若乃憂愁思慮,易耗心神。


恚怒氣逆,易損肝氣。


縱欲強志,腎之戕。


形寒飲冷,肺之害。


飢飽勞倦,脾之傷。


外之六氣相乘,內之七情相感,凡是數者,皆為五臟之邪。


因其所主,而尋其某臟所受之處,則得之矣。


心主血,所藏者神,上應舌,外應諸掌,其聲言,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


肝主筋,所藏者魂,上應眼,外應爪甲,其聲呼,其色青,其臭燥,其味酸,其液泣。


腎主骨,所藏者精與志,上應耳,外應腰背,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


(腎冷多辛,其液涕)。脾主肌肉,所藏者意與智,上應口,外應四肢,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


故心肺在上主脈氣也,肝腎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又所以為精血脈氣之養也。


心之平脈浮大而散,肝之平脈弦細而長,腎之平脈沉濡而滑,肺之平脈短澀而浮,脾之平脈和緩而大。


平者,五臟本然之正脈也。


春弦、夏鉤、(叔和云:夏洪取火脈來盛之義。)


秋毛、冬石,以其四時當旺者,象之木火金水,四時各旺七十有二日。


土為季脈,每季之月寄旺一十八日。


春則弦緩,夏則洪緩,秋則微緩,冬則沉緩。


合四季而論,則亦七十有二日矣。


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是也。


夏鉤者,浮大而散,來疾去遲是也。


秋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以浮是也。


冬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是也。


土之脈,溫濃氣行乎臟腑之中,平和不可得見,其衰則現焉。


所謂弦、鉤、毛、石,蓋應時而略見耳。


其中須有穀神胃氣之和。


若弦如張弓弦,鉤如操帶鉤,毛如風吹毛,石來如奪索,去如彈石,此皆危脈也。


此絕無胃氣也。


胃氣虧絕,其能久乎?


若夫春得金脈,夏得水脈,秋得火脈,冬得土脈,四季得木脈,其與心之脈克肺,肺之脈克肝,肝之脈克脾,脾之脈克腎,腎之脈克心,此皆賊邪也。


一臟無氣,況可以為人乎?


然則諸腑之脈可得聞歟?


曰:小腸微洪,大腸微澀,膀胱微沉,胃微緩而膽微弦急。


此無他腑與臟合氣,同氣相求,斯有得其近似者矣。


抑古人所謂九臟者又何如耶?


曰:形臟四,一者頭角,二者耳目,三者口齒,四者胸中。


神臟五,在心藏神,在肝藏魂,在腎藏志,肺藏魄而脾藏意。


然臟者,神之舍;


色者,神之旗。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槁怪異常,夭必亡矣。


抑猶有說焉。


微遲、濡弱,其候雖不同,而為寒為虛一也。


數實、長洪,其形雖不類,而為熱為實一也。


諸脈皆弦,吾知其病出於肝;


諸脈皆緩,吾知其病出於脾;


諸脈皆澀,吾知其病出於肺。


脈皆浮洪,病不在心乎?


脈皆沉滑,病不在腎乎?


若合腑臟而觀,假如數在左寸,數主熱也,沉之而得,則熱入於心;


浮之而得,則熱入小腸。


遲在左尺,遲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於腎;


浮之而得,則寒入膀胱。


其余以此推之。


噫!


此通變法也。


安得圓機之士與之論此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09:59:53 | 只看該作者

五臟病證虛實論


五臟各有所主,至其病證莫不隨所主而見焉。


面赤喜笑,舌破口乾,煩躁掌熱,心痛而噦,臍上有動氣者,心家病也。


面青多怒,脅下痛硬,咳逆目眩,肢節攣急,轉筋溲難,臍左有動氣者,肝家病也。


(肝乘脾挾水氣,故咳逆。足厥陰下終於陰器,故溲難。)


面黑而恐,呵欠呻吟,齒痛骨痿,耳鳴精泄,足脛寒,腰脊痛,小腹急疼,瘕泄而裡急後重,臍下有動氣者,腎家病也。


面白善嚏,憂愁欲哭,喘嗽氣逆,咽喉不利,洒淅惡寒,時作寒熱,臍右有動氣者,肺家病也。


面黃、善思、善噫、善嗜,中脘脹滿,飲食不消,身體腫重,肢節酸疼腎受病則耳不能聽,脾受病則口不能食,心受病則舌不能舉。


五臟病證,以此觀之,不待智者而後知矣。


然而,心之惡熱者何?


熱則脈潰濁也。


肝之惡風者何?


風則筋燥急也。


腎何以惡燥?


燥則精涸竭也。


肺何以惡寒?


寒則氣留滯也。


脾何以惡濕?


濕傷肌肉,肉傷則痿腫也。


五臟之病,推原及本,安有不從所受中來哉?


是以臟氣有餘謂之實,臟氣不足謂之虛。


心實之候:口乾,喜笑,身熱,汗血,痛滿乎胛脅膺背之間。


肝實之候:目赤,多怒,頭眩,耳聾,痛引乎兩脅小腹之下。


腎實之候:腹膨,體腫,少氣不言,骨痛,飧泄而小便黃。


肺實之候:喘促咳嗽,上氣鼻張,脛股肩疼而胸中滿。


脾氣一實,必至肢體重著而不舉,腹脹,尿秘而苦飢。


故曰臟氣有餘謂之實者,此也。


心虛則恍惚,多驚,憂煩,少色,咳唾,舌強,腰背酸疼。


肝虛則眼昏,胸痛,筋脅拘攣,恐懼面青,如人將捕。


腎虛則心懸如飢,胸痛引脊,厥逆,溲變,?冷,耳鳴。


肺虛則呼吸少氣,鼻涕,嗌干,肺中聲鳴,喘之咳血。


(唾中有紅縷者,此肺損,為熱氣所傷也。若脅下痛而唾鮮血者,此熱氣傷肝也。)


其或吐逆泄利,飲食不消,腹脹腸鳴,四肢無力,則脾虛之證生焉。


故曰臟氣不足謂之虛者,此也。


大抵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無過不及,以平為期。


否則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


如東坡先生所謂至虛有盛勢,大實有羸狀。


差之毫厘,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畏。


吁!何畏哉?


至若心病而直視,面黧,肝病而舌卷、囊縮,腎病而腰折、骨枯,肺病而毛焦、氣出,脾病而臍突、唇反,此則五臟之氣絕也。


絕者無復生之理,脫遇岐、扁亦未如之何。


雖然,病亦有虛實之證不同耳。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曰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前後泄利、飲食不進曰五虛。


諸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


(陰出乘陽,陽入乘陰。)


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


緩者為虛,急者為實;


(陰主靜則緩,陽主躁則急。)


濡者為虛,堅者為實;


癢者為虛,痛者為實。


外痛內快者,外實內虛;


外快內痛者,外虛內實。


其有心腹、皮膚內外俱痛,則按之而止者虛也,按之而痛者實也。


經所謂:皮虛則熱,脈虛則驚,肉虛則重,筋虛則急,骨虛則痛,髓虛則墮,腸虛則溏泄。


三陽實三陰虛,汗不出;


三陰實三陽虛,汗不止。


與夫脈浮而緩,自汗惡風,法當解肌;


脈浮而緊,無汗惡寒,法當發汗,此表病之一虛一實。


脈伏而牢,腹痛秘結,法當下之;


脈沉而弱,厥冷自利,法當溫之,此裡病之一實一虛。


內實之證,心下牢強,腹中痛滿,前後不通,乾嘔而無物出者,死。


內虛之證,厥逆煩躁而吐,利不止者,亡。


是又不可不知也。


故並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06:53 | 只看該作者

諸陰諸陽論


稟五行之氣而為萬物之最靈者,人也。


人稟五行之氣而生,曰陰與陽,誰獨無是哉?


心為手少陰,腎為足少陰,肺為手太陰,脾為足太陰,肝為足厥陰,心包絡為手厥陰,此手三陰。


足三陰之經也。


小腸曰手太陽,膀胱曰足太陽,大腸曰手陽明,胃曰足陽明,膽曰足少陽,三焦曰手少陽,此手三陽、足三陽之經也。


陰六、陽六合而為人身之十二經。


是經者,所以周環一身,自上至下,往來流通,而無間斷也。


其脈則於兩手三部應焉。


故自其身者言之,腑為陽,臟為陰;


外為陽,內為陰;


上為陽,下為陰;


頭戴陽,足履陰;


背負陽,腹抱陰;


氣屬陽,而陽為衛;


血屬陰,而陰為營。


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互根,營衛不息。


陽動所以為陰之役使,陰靜所以為陽之鎮守。


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


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


呼吸之間,脾受穀味。


是則一身之陰陽也,自其脈者推之,關前為陽,陽得九分,關後為陰,陰得一寸,所以有主治之分。


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曰陽盛陰虛;


沉之實大,浮之損小,曰陰盛陽虛,所以有表裡之別。


脈居陽部而陰脈形,脈居陰部而陽脈見,陽虛則陰出而乘之,陰虛則陽入而乘之,及所以見寒暑則變之機,至若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


牢、長、促、數之為陽;


虛、短、結、代、動、細之為陰。


浮、芤、滑、實、弦、緊、洪之為表;


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之為裡。


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是則六脈之陰陽也,自其病者求之,寸口浮疾,陽中之陽,病主身熱頭痛,煩滿內熱。


寸口沉細,陽中之陰,病主少氣汗出,悲傷不樂。


尺脈浮滑,陰中之陽,病主小腹痛滿,大小便難。


尺脈沉細,陰中之陰,病主兩股酸疼,陰癢遺瀝。


陰出於陽,其病怒;


陽入於陰,其病靜。


腑病欲得寒,掀衣氣粗,又欲見人者為陽。


臟病欲得溫,惡聞人聲,閉戶獨處者為陰。


腑病屬陽,陽主動,故其痛多走注而不止。


臟病屬陰,陰主靜,故其痛有常處而不移。


陽病旦靜,陰病夜寧。


陽虛暮亂,陰虛夜爭。


陰勝則寒,陽勝則熱。


陰動則發熱,陽動則有汗。


賊風客邪陽受之,飲食居室陰受之。


陽受風氣,傷風者先於上;


陰受濕氣,傷濕者先於下。


其或邪居陽脈之間,則四肢熱盛而為狂;


邪入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而為痹。


無陽即厥,無陰即嘔。


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


陽病不能俯,陰病不能仰。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是則諸病之陰陽也,噫!


是固然矣。


抑古人所謂陰陽維蹺,溢關格者又何如哉?


曰: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督、任、帶,凡此奇經八脈別道而行,如設溝渠以備水潦之溢。


病非自生,蓋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


維者,總持諸脈之綱維。


(陰陽不相維則悵然失志。)


蹺者,健足行走之關要。


督,言其都,陽脈之會也。


任,取其妊生養之原也。


沖者,陰脈之通,自足至頭通受諸經之氣血。


帶者,回繞於身,總束諸脈,取束帶之義焉。


故陽維之病苦寒熱,陰維之病苦心痛;


陽蹺之病陽急而狂奔,陰蹺之病陰急而足直。


沖病則氣逆而裡急,督病則脊強而折厥,任病則男疝氣而女帶瘕,帶病則腹脹滿而腰溶溶。


其衝任二經是又婦人乳血月候之所以出。


奇經之脈其如是乎?


關前為陽,脈當九分而浮,若連並而上至魚際者為溢,溢則外關內格,是為陰乘。


關後為陰,脈當一寸而沉,若連並而下入尺澤者為覆,覆則內關外格,是為陽乘。


寸脈皆虛為陽虧,尺脈皆虛為陰虧。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


虧猶庶幾絕,與關格其危脈也。


覆、溢、虧、絕,其如是乎?


雖然,人事不可不知也。


暴喜傷陽,暴怒傷陰,猶愁不意,氣多厥逆,七情所發,病家謹焉。


甘辛之劑以之助陽,酸苦之劑以之助陰,有志活人者又當識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10:15 | 只看該作者

血營氣衛論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


蓋氣取諸陽,血取諸陰。


人生之初,具此陰陽,則亦具此血氣,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


血何以為營?


營行脈中,滋營之義也。


氣何以為衛?


衛行脈外,護衛之意也。


然則營與衛豈獨無所自來哉?


曰:人受穀氣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而五臟六腑皆取其氣。


故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衛二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來復會於肺口。


所謂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則是二氣者,常相隨而不相離也。


夫惟血營氣衛常相流通,則於人何病之有?


一窒礙焉,


百病由此而生矣。


故氣之作恙,發而為寒熱,恚、怒、喜、憂、愁;聚而為積痞,疝、瘕、症、?、癖。


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


聚則中滿,逆則足寒。


凡此者,氣使之然也。


血之為患,其妄行則吐衄,其衰涸則虛勞。


蓄之在上,其人忘;


蓄之在下,其人狂。


逢寒則筋不營而攣急,挾熱則毒內淤而發黃。


在小便者,為淋痛;


在大便者,為腸風。


其於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猶不一。


凡此者,血使之然也。


夫血譬則水也,氣譬則風也,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


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源。


於氣,區區調血何加焉?


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是亦先陽後陰之意也。


若夫血有敗淤滯泥乎諸經,則氣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


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又不可不通其變矣。


然而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


如木香,如官桂,如細辛,如厚朴,以至烏藥、香附、莪朮、三棱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


若以當歸、地黃輩論之,施之血證無以逾此。


然其性纏滯,每於胃氣有虧焉。


胃氣既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


善用藥者,其間劑量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為本,其熱自退。縱熱不退,但得胃氣已正,亦可旋與解熱之劑。又有傷寒發大熱,屢經寒涼疏轉,其熱仍前,但用和調胃氣,自然無事。)


雖然,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臟,誠哉是言也!


學人苟知血之出於心,而不知血之納於肝;


知氣之出於肺,而不知氣之納於腎。


用藥模棱,往往南轅而北轍矣。


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門冬等劑行其心,以巴豆、大黃等劑逐其積,而其痛獨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也,必佐以川芎或芎歸湯輩,則其痛止。


假如喘嗽氣鳴,以薑、橘、枳、梗、蘇、桂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或安腎丸輩,則其氣歸元。


病有標本,治有後先,綱舉而目斯張矣。


噫!此傳心吃緊之法也。


耳目所接,敢不本衛生之家共之。


(經云:腎間動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源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12:57 | 只看該作者

脈病逆順論


岐伯曰:凡人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而胸中多氣者,死。


形氣相得者,生;


參伍不調者,病。


誠哉是言,脈病逆順之不可不早辨也。


蓋人有強弱盛衰之不等,而脈實應焉;


脈有陰陽虛實之不同,而病實應焉。


脈病形證相應而不相反,每萬舉而萬全,少有乖張,良工不能施其巧矣。


故脈之於病,有利浮大而不利沉小者,有利沉小而不利浮大者,有大小無拘,而以浮沉、滑澀、堅軟為順逆者,又有五行反克,而賊邪乘虛為深患者,請條析而縷陳之。


壯熱,脈浮大而疾者生,沉小者死。


癲癇,脈堅大而數者生,沉細者死。


譫語,脈洪大者生,厥逆而脈微者死。


暴忤,脈實大者生,虛濡而小伏者死。


諸藥中毒,可洪大緊急,不可微小而不齊。


疝瘕、積聚,可堅急實強,不可沉小而虛弱。


腹脹者,浮大則順,虛小則逆。


頭痛者,浮大則安,短澀則危。


消渴之診,貴乎數大緊實,不貴乎微細浮短。


(小急不可治。)水氣之診,貴乎浮而洪大,不貴乎虛細、沉微。


擊墜淤血,順則脈堅強,反則脈小弱。


中惡、吐血,反則脈沉細,順則脈浮洪。


前所謂利浮大而不利沉小者,此也。


傷寒已得汗,沉小之脈安,浮大之脈危。


自汗漏不止,虛細之脈安,躁盛之脈危。


中惡腹脹,緊細則可,洪急則否。


心腹 痛,沉細則可,堅洪則否。


厥逆之脈,順則沉而澀,逆則大而浮。


痿緩之脈,順則散而虛,逆則堅而疾。


唾吐衄血,順者小弱、沉滑,逆者堅躁、浮洪。


金瘡血多,順者微細而虛,逆者躁實而大。


久嗽、尿血、羸瘦者,其正則脈微,其反則洪急。


大腸 泄筋攣者,其正則脈細,其反則堅洪。


泄瀉注穀、下痢,其正者,緩細、小結,其反者,弦數、浮洪。


金瘡與諸下血,其正者,細滑而沉,其反者,緊急疾大。(發熱亦反。)


蝕肛陰,可虛小而不可緊急。


產後出血,可沉小而不可疾浮。


前所謂利沉小,而不利浮大者,此也。


傷寒脈躁盛,而不得汗者,陽之極。


其治也,難。


傷寒已得汗,而脈躁盛者,陰之極。


其候即死。


中風口噤,四肢不收,脈浮遲而恬靜者存,脈洪數而氣粗者亡。


上氣喘急,面目浮腫,脈浮滑而手足溫者存,脈澀澀而四肢厥者亡。


(加痢即死。)心下牢強,勝則脈緊,負則沉濡。


水病腹腫,勝則脈實,負則虛散。


病黃膽者,勝則緩大,負則弦急而堅。


猝中惡者,勝則洪緩,負則堅急而馳。


腹脹便血,活者脈滑,殂者脈絕。


腸癰腫結,活者脈浮,殂者脈沉。


膿血諸疾,活以滑細,殂以堅強。


腸?下膿,活以其沉,殂以其浮。


有遲滑而無緊數,則崩中漏下不必慮;


有滑實而無浮虛,則月經閉塞何足憂。


諸腸?,身不熱而脈和滑者易愈,身熱而脈弦澀者難痊。


諸咳嗽,聲不焦而脈浮軟者易安,弦絕沉堅或伏而大者難保。


逆而堅澀,順而濡滑,其於上氣為可推。


反則急堅,正則虛緩,其於厥逆為可驗。


耳聾之脈,沉而滑者可愈,浮而澀者難療。


蠱毒之脈,數而軟者可蘇,數而堅者難蘇。


(凡蠱毒脈,類如釵股,其人吐甚,心下切痛如嚙,而面目黃,或吐血不止者皆死。)


前所謂大小無拘,而以浮沉、滑澀、堅軟為順逆者,此也。


心病,面赤,喜笑,心煩,掌熱,口乾,開目妄語,臍上動氣,脈當洪緊而數,反得沉濡而微者,水之克火,一不治;


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痛,目閉不欲見人,臍左動氣,脈當弦急而長,反得浮澀而短者,金之克木,二不治;


腎病,面黑恐,欠,足寒,逆氣,腹痛,飧泄後重,臍下動氣,脈當沉而滑,反得緩而大者,土之克水,三不治;


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交血,喘咳,寒熱,臍右動氣,脈當沉細而澀,反得浮大而牢者,火之克金,四不治;


五者,脾病,面黃,善思,善嗜,體重,節疼,四肢不收,怠惰喜臥,腹滿泄利,飲食不消,當臍動氣,脈來緩大者,脾家正形也。


設或反是弦長而緊,是非木邪之克土乎?


前所謂五行反克,而賊邪乘虛為深患者,此也。


雖然,健人之脈病,病患之脈健,陽病得陰脈,陰病得陽脈,凡此皆反也。


而劉元賓以為形病脈和人不死,張長沙以為陰病見陽脈者生,其言豈濃誣哉?


經云:脈病患不病曰行尸,人病脈不病曰內虛。


此二者雖皆非順,然形病而脈和猶可用力,形和而脈病其死不疑。


況脈和之與脈健本自不同,剛馳暴躁之謂健,調平而有胃氣之謂和。


毫厘疑似之間,學人當於此而致其辨矣。


經云:忽陽病得陰脈,陰病得陽脈者,死。


此二者雖皆非正,然張長沙之論,特為傷寒設,謂如傷寒心腹煩滿而脈浮大之類是爾。


腹滿,病在太陰,浮大之脈屬陽,亦脾家之本體,故能生焉。


學人當於此而通其故矣。


逆順之說,故備論之,以俟大賢之折衷云。


(老者脈,陽羸陰強順,陰弱陽強逆。大人得小兒脈,不治。左病右痛,上病下痛,不治。下痢,手足溫易治,手足寒難治,手足厥冷脈,不至者死。吐血,發嗽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凡病患眼無魂,朦朧,白云如外障,並不治。病患脈和軟者,生;刮澀如枝梗草根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14:55 | 只看該作者

男女氣血則一論


血氣即陰陽也,不論男女長幼均具之。


人之有病皆知調氣,而血之一字念不到焉。


至於調氣不愈,加以消痰、逐水,無所不至,其病自如是,皆血之為患,伏於冥冥之中而不可測識矣。


假如婦人得病於經水來去之時,固有可驗而知者,其若經脈久遏而不行,與夫協熱而傷血,變生他證,如之何而見之?


況世俗循習,其能以男子之診為血證乎?


夫肝藏血而心主之,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臟。


肝受血則能視,足受血則能步,掌受血則能握,指受血則能攝。


故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


凡神志昏昏,驚狂冒悶,煩渴嘔吐,語短內疼,鼻衄唾紅,眼紅面赤,骨熱膚哄,腸垢尿多,胸滿頑痰,譫語多汗,甚至四肢厥冷,懵不知人,不問男子婦人,皆血證耳。


據脈驗之,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閃灼明滅,或沉細而隱伏也。


若夫血與熱交攻,則左手寸關按之洪盛。


蓋心主血,肝藏血,固如是爾。


經曰:血上逆則忘,血下蓄則狂。


上焦淤血,小便必難;


下焦淤血,小便必自利。


血之所在,當以此推。


《活人總括》所載小柴胡湯、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皆其要藥。


血結者,湯劑中入醋為佐,特於此而申言之。


然猶有所謂血鱉、氣鱉、酒鱉者,又不可不知也。


蓋平時酷酒,血入於酒,則為酒鱉;


平時任氣,血凝於氣,則為氣鱉;


虛勞痼冷,敗血化生,則為血鱉。


搖頭掉尾,如蟲之行,上侵人之喉,下蝕人之肛,或附於背脅,或隱於胸腹,其大則如鱉,其小則如錢,良可怪也。


治法用蕪荑炒煎為妙,或生硫黃為末,老酒調下。


二者可以殺其毒。


嗣此則以理中湯、沉香降氣湯各半,溫胃益血,常常服餌,以消勝之。


如其不以溫和為主,日從事於雷丸、錫灰之劑焉,君子未保其往。


(《活人書》云:傷寒太陽證,衄血者病欲愈。熱結膀胱,而血自下者,亦欲愈。以此觀之,他病伏熱之人,上焦淤血而作吐者,亦其病之有瘳也。雖然血既吐,而自止則可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15:41 | 只看該作者

問病論


東坡先生嘗曰: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必先盡告以所患而後診視,使醫者了然,知厥疾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


故雖中醫,療疾常愈。


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誠哉斯言,真警迷濟世之砭劑也。


何者?


脈之與證相依而行,脈者所以剖其證之未明,證者所以索其脈之猶隱。


據脈以驗證,所謂得乎應心者是爾,問證以參脈,所謂醫者意也是爾。


烏可舉一而廢一哉?


私竊怪夫!


近世以來,多秘所患以求診,以此驗醫者之能否。


醫亦不屑下問,孟浪一診,以自挾其所長。


甚者病家從前誤藥或飲食居處有所諱誨,雖問之而不以盡告,遂至索病於冥漠之間,辨虛實冷熱於疑似之頃,毫厘千裡寧不委命一擲與人試伎乎?


此余於終篇所以特舉前輩格言,以解世俗之惑,不然《難經》有謂: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者,又果何意邪?


(大人、小兒諸病瘥後,飲食且須漸進,常若不足,毋使食氣傷胃,其病復來。大熱方退,尤不可飽。小兒傷乳,熱復則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16:15 | 只看該作者

論《易簡方論》


《易簡方論》前後,活人不知其幾,近世之士,類以《春秋》之法繩之,曰《易簡繩愆》,曰《增廣易簡》,曰《續易簡論》,借古人之盛名以自伸其臆說。


吁!王氏何負於人哉?余謂


《易簡方論》,後學指南,四時治要,議論似之自有人心權度存焉耳。


況王氏晚年劑量更定者不一,日月薄蝕,何損於明,若夫索瘢洗垢,矯而過焉,或者公論之所不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20:33 | 只看該作者

附:原脈論(出《保命集》)


大道之渾淪,莫知其原。然至道無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明。


嘗試原之脈者何也?


非氣非血,動而不息,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經曰:脈者,血之府也。


自《素問》而下迄於今,經所不載,無傳記而莫聞其名焉。


然而玄機奧妙,聖意幽微,雖英俊明哲之士,非輕易可得而悟也。


夫脈者,果何物乎?


脈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氣之神,三曰形之道。


經謂天和者是也。


至於折一肢瞽二目亦不為害,生而脈不可須臾失,失則絕命害生矣。


經曰:春弦、(一曰長。)夏洪、(一曰鉤。)秋毛、(一曰澀。)


冬石,(一曰沉。)此言正脈,同天真造化之元氣也,巡於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長收藏,參和相應,故稟二儀而生不離於氣,故於脈有生死之驗。


經曰:脈者,血之府也。


如世之京都,州縣有公府解署也。


國因置者,所以禁小人為非道也。

公府不立,則善者無以伸其枉,惡者無以罰其罪,邪正混同,賢愚雜處,而亂之根也。


經曰: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既陰陽為神明之府,脈為血之府而明可見焉。


血之無脈,不得循其經絡部分周流於身,滂沛奔迫,或散或聚。


氣之無脈不能行其筋骨、臟腑、上下,或暴或蹶。


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絕則物死,氣正則物和,氣亂則物病,皆隨氣之盛衰而為變化也。


脈字者,從肉從永,從爪從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氣,血肉、筋骨、爪發榮茂可以倚憑而能生長也,長久永固道,故從肉從永者是也。


從爪從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無有不通也。


《釋名》曰:脈,脈幕也。


如幔幕之遮覆,幕絡一體之形,導太一真元之氣也。


元氣者,在氣非寒非熱,非暖非涼,在脈者,非弦非洪,非澀非沉,不為氣而浮沉,不為血而流停,乃沖和自然之氣也。


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所以然者,為元氣動而不息,巡於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溫涼寒暑之化,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遷,脈不為息。


故人有身形之後,五臟既生,身中元氣即生焉。


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時之氣也,而脈者,乃在其中矣。


《道經》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此如脈之謂也。又云:埏填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斯立脈之名之本意也。


故道者,萬物之奧。


脈者,百骸之靈。


奧靈之妙,其道乃同元氣者,無器不有,無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氣因此而生。


故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而不匱者,皆由於脈也。


分而言之,曰氣,曰血,曰脈;


總而言之,惟脈營運血氣而已。


故經曰:血氣者,人之神。


不可不謹養也。


《陰陽別論》曰: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此陽者,言脈也。


胃者,土也。


脈乃天真造化之氣也。


若土無氣,則何以生長收藏?


若氣無土,何以養化萬物?


是無生滅也。


以平人之氣,常稟於胃。


正理論曰:穀入於胃,脈道乃行,陰陽交會,胃和脈行,人稟天地之候。


故春胃微弦曰平,得弦而無胃曰死。


夏胃微鉤曰平,但鉤而無胃曰死。


長夏微軟曰平,但弱而無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無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無胃曰死。


陰者,真臟也,見則敗,敗則必死。


五臟為陰,肝脈至,中而無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弦。


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仁累累然。


肺脈至,大而虛,如毛羽中人皮膚。


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


脾脈弱而乍數乍疏。


夫如此脈者,皆為臟脈獨見而無胃脈,五臟皆至懸絕而死。


故經曰: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故人性候躁急、?促、遲緩、軟弱、長短、大小、皮堅肉濃各隨其狀而脈應之。


常以一息四至為準者,言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五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間也。


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如天之春秋,二分陰陽,兩停晝夜,各得五十度。


自此添一遭則熱,減一遭則寒。


脈之妙道從此可知矣。


或如散葉,或如燃薪,或如丸泥,或如絲縷,或如涌泉,或如吐頹、或如偃刀,或如轉索,或如游魚,假使千變萬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氣離絕矣。


經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陽化氣,陰成形。


此言一氣判而清濁分也。


元氣者,天地根。


華佗云:脈者,謂血氣之先也。


孔子曰: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而脈亦如之。


又經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皆通乎天氣也。


通天者,謂通元氣天真也。


然形體者,假天地之氣而生,故奉生之氣通計於天,稟受陰陽而為根本。


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天氣不絕,真靈內屬,動靜變化悉與天通。


《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故天地之體得易而後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後成。


故陽用事則春生夏長,陰用事則秋收冬藏。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始而終之,終而復始,天地之化也。


而易也,默然於其間,而使其四序各因時而成功。


至於寒不凌暑,暑不奪寒,無愆陽伏陰之變,而不至於大肅大溫,故萬物各得其沖和之氣,然後不為過而皆中節也。


《道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百姓日用而不知。


斯脈之道也,故脈不得獨浮沉,獨大小,獨盛衰,獨陰陽,須可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內,無經絡不有,無氣血不至,養筋骨毛髮,堅壯膩澤,非心,非腎,非肝,非脾,五臟之盛,真氣固密,不為邪傷。


若憂愁思慮、飢飽勞逸、風雨寒暑、大驚猝恐,真氣耗亂,氣血分離,為病之本。


噫!


夫萬物之中,五常皆備,審脈之道而何獨無五常邪?


夫仁固衛一身,充盈五臟,四肢百骸,亦皆得營養,無沖和之氣,獨真臟脈見,則死矣。


生則不見,死則獨見,好生惡死,此仁之謂也。


分布軀體,和調氣血,貴之在頭目耳鼻,賤之在跖臀陰篡。


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無所不施,無所不至,此義之謂也,長人脈長,短人脈短,肥人脈沉,瘦人脈浮,大人脈壯,小人脈弱。


若長人脈短,短人脈長,肥人浮,瘦人沉,大人弱,小人壯,夫如此者,皆不中理而為病,此禮之謂也。


見在寸,則上病;


見在關,則中病;見在尺,則下病。


五臟有疾,各有部分,而脈出見,不為潛藏伏匿,一一得察有餘不足,而愈其病,此智之謂也。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太陽之至,其脈沉;


太陰之至,其脈大而長;


少陰之至,其脈浮;


陽明之至,其脈澀而短;


少陽之至,其脈鉤;


厥陰之至,其脈弦。


四序不失其期,六氣為常準者,此信之謂也。


非探頤索隱,鉤深致遠,學貫天人,旁通物理者,未能達於此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26:53 | 只看該作者

附論五篇(出《丹溪心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


是故已疾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


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燎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已成,豈能治歟?


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莠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金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


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耶?


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


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


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候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


扁鵲明乎此,見齊侯病至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


噫!


惜齊晉之候,不知亢則害承乃制氣之來也,既以極而成災,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


物極則反,理之自然也。


大抵寒、暑、燥、濕、風、火之氣,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極則所以害其物,承乘則所以制其極。


然則,極而成災,復而得平,氣運之妙,灼然而明矣。


此亢則害承乃制之意。


原夫天地陰陽之機,寒極生熱,熱極生寒,至神不測,有以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故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


蓋氣之亢極,所以承之者,反勝於已也。


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也。


今夫相火之下,水氣承而火無其變;


水位之下,土氣承而水無其災;


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順;


風位之下,金乘而風平。


火熱成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


陰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


所謂亢而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


且嘗考之《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


(火化以生,則火生也。陽在上,故終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


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


(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


以至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雷霆驟注,土也。烈風下承之木氣也。)


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風化以生,則風生也。肅,靜也。)


陽明所至為散落溫,(散落,金也。溫下承之火氣也。)


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


(熱化以生,則熱生也。陰精承上,故中為寒也。)豈非亢為害則承乃制者歟?


昔者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以作《內經》,至於《六微旨大論》有及於六氣相承之言,以為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諸以所勝之氣承於下者,皆折其標盛也,不然曷以水發而電雪,土發而驟飄,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熏昧。


此皆鬱極乃發,以承所亢之意也。


嗚呼!


通天地人,曰僵醫家者流,豈止治疾而已,當審察病機無失氣宜邪氣各有所屬也,當窮其要於前;


治法各有所歸也,當防其差於後。


蓋治病之要,從窮其所屬為先。


苟不知法之所歸,未免於無差爾。


是故疾病之生,不勝其眾,要其所屬,不出乎五運六氣而已。


誠能於此審察而得其機要,然後為之治,又必使之各應於運氣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誤之失。


若然,則治病求屬之道庶乎其無愧矣。


《至真要大論》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意蘊諸此。


嘗謂醫道有一言而可以盡其要者,運氣是也。


天為陽,地為陰。


陰陽二氣各分三品,謂之三陰三陽。


然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


地非純陰,而亦有三陽。


故天地上下,各有風熱火濕燥寒之六氣,其斡旋運動乎兩間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人生其中,臟腑氣穴亦與天地相為流通,是知眾疾之作,而所屬之機無出乎是也。


然而醫之為治,當如何哉?


惟當察乎此,使無失其宜而後可。


若夫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諸氣恚郁,皆屬肺金;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此病機屬於五運者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


諸痙強直,皆屬於濕;


諸澀枯涸,皆屬於燥;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此病機屬於六氣者也。


夫惟病機之察,雖曰既審,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詳。


故必別陰陽於疑似之間,辨標本於隱微之際。


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


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


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涼,用其所當用。


或逆之以制其微,或從之以導其甚。


上焉以遠司氣之犯,中焉以辨歲運之化,下焉以審南北之宜,使大小適中,先後合度,以是為治,又豈有差殊乖亂之失耶?


又六元正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


《五常政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此皆無失氣宜之意也。


故《素問》、《靈樞》之經,未嘗不以氣運為言。


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


復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


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豈聖人私憂過計哉?


以醫道之要,悉在乎此也。


觀乎《原病式》一書,比類物象,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


蓋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


為工者,深燭厥理。


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於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


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


誠能察其精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


《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如此。


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


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營於身。


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


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


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若浮澀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


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血者,豈能順乎?


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


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


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


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


從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脈來緩而大,色見如炱者死。


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


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


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


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


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


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


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


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


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


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


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營色也。


夫脈之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別;


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


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


欲後之學人,望而切之,以相合也。


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深得《內經》之理也。


下迨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治病必求於本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


蓋疾源之源,不離於陰陽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勿瘳者鮮矣。


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


濕燥寒之病,所以屬乎陰邪之所客,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


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於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


夫邪氣之基,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


譬如水之有本,故能荐至汪洋浩瀚,派而趨下以漸大。


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


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動而螈?,猝暴強直之病生矣。


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混之病生矣。


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火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螈,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


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


火淫所勝,平以咸冷。


以其病本於陽,必求其陽而療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強直之病生矣。


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恚郁,皮膚以皺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


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清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


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苦熱。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


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豈非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者哉?


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治之之法,各有其要,亦豈止於一端而已。


其在表者,汗而發之;


其入裡者,下而奪之;


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


剽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


臟寒虛奪者,治以灸?;


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之砭石;


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


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


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


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噫!


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歧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


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


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


必求於陰陽可也。


《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


大抵四時以胃氣為本,然治病必須先診六脈,皆有胃氣,外證雖重,病亦可治。


胃氣未絕,則藥力營運而輸散於皮毛經絡,故易治而生。


胃氣既絕,則藥雖對證,不能使其運用以輸精於皮毛經絡。


真臟獨見而藥不及矣,遂成不治之證也。


東垣曰:脈貴有神。


有神者,有胃氣之謂也。


故諸經方論皆曰有病早治療,不令邪氣深入。


所以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正謂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1:45 | 只看該作者

附:十二經脈歌


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中行,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病喘與咳,肺脹膨膨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


所生病者為氣咳,喘渴煩心胸滿結,?臂之外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欠伸少氣不足息,遺失無度溺變別。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循指上連出合谷,兩筋岐骨循臂肪,入肘外廉循外,肩端前廉柱骨傍,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


支從缺盆上入頸,斜賁頰前下齒當,環出人中交左右,上挾鼻孔注迎香。


此經血盛氣亦盛,是動頸腫並齒痛,所生病者為鼻衄,目黃口乾喉痹生,大指次指難為用,肩?外側痛相仍。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下入齒,還出挾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耳前發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


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衝逢,遂由髀關抵膝臏, 跗中指內間同。


一支下膝注三裡,前出中指外關通,一支別走足跗指,大指之端經盡矣。


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淒淒惡寒畏見人,忽聞木聲心振懾,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乃賁響。


凡此諸疾皆?厥,所生病者為狂瘧,濕溫汗出鼻流血,口?唇裂又喉痹,膝臏疼痛腹脹結,氣膺伏兔?外廉,足跗中指俱痛徹,有餘消穀溺色黃,不足身前寒振?,胃房脹滿食不消,氣盛身前皆有熱。


太陰脾起足大趾,上循內側白肉際,核骨之後內踝前,上?循?脛膝裡,股內前廉入腸中,屬脾絡胃與膈通,挾喉連舌散舌下。


支絡從胃注心宮,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痛難移,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不臥強立股膝腫,疽發身黃大指痿。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支者還從肺系走,直上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後肘內少海從,臂內後廉抵掌中,兌骨之端注少衝,多氣少血屬此經,是動心脾痛難任,渴欲飲水咽乾燥,所生脅痛目如金,脅臂之內後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循手外廉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內側,上循?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甲,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卻入耳,復從耳前仍上頰,抵鼻升至目內?,斜絡於顴別絡接。


此經少氣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頷下腫兮不可顧,肩如拔兮?似折,所生病兮主肩?,耳聾目黃腫腮頰,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猶當細分別。


足經太陽膀胱脈,目內?上顴額尖。


支者巔上至耳角;


直者從巔腦後懸,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挾脊邊,抵腰膂腎膀胱內;


一支下與後陰連,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貫胛挾脊過髀樞,髀外後廉?中合,下貫?內外踝後,京骨之下趾外側。


是經血多氣少也,是動頭痛不可當,項如拔兮腰似折,髀強痛徹脊中央,?如結兮?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所生瘧痔小趾廢,頭囪頂痛目色黃,腰尻?腳疼連背,淚流鼻衄乃癲狂。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指斜透涌泉心,然骨之下內踝後,別入跟中?內浸,出?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直者屬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垢,目視?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所生病者為舌乾,口熱咽痛氣賁逼,股內後廉並脊疼,心腸煩痛疽而痿厥嗜臥體怠墮,足下熱痛皆腎厥。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內,太陰少陰兩經中,指透中衝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是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心中澹澹或大動,善笑目黃面赤色,所生病者為心煩,心痛掌熱病之則。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兩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兩骨間,肘後?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絡心膈高裡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屈下至頤仍生頰;


一支出耳入耳前,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內?乃盡焉。


斯經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肩?肘臂外皆疼,小指次指亦如廢。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生,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手少陽前至肩上,交少陽右上缺盆;


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循;


一支銳?大迎下,合手少陽抵項根,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屬膽仍從脅裡過,下入氣街毛際縈,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趾次趾分;


一支別從大趾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此經多氣乃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所生頭痛連銳?,缺盆腫痛並兩腋,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瘧疾,胸脅髀膝至?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趾之端毛際叢,足跗上廉太衝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陰後,循?內廉陰股充,環繞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逢,上貫膈裡布脅肋,挾喉項穎目系同;


脈上巔會督脈出;


支者還生目系中,下絡頰裡還唇內;


支者便從膈肺通。


是經血多氣少焉,是動腰疼俯仰難,男疝女人小腹腫,面塵脫色及咽乾,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或時遺溺並狐疝,臨證還須仔細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2:29 | 只看該作者

火濕分治論


肥人氣虛生寒,寒生濕;


濕生痰。


瘦人血虛生熱,熱生火,火生燥。


故肥人多寒濕,瘦人多熱燥也。


夫以人形分寒濕熱燥,此得之於外,然其中臟腑為病,亦有寒濕熱燥之殊,不可不知。


《玉匱金鑰》曰:肝臟由來同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濕,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表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兮承乃制,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治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3:25 | 只看該作者

虛實分治論


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內傷生火生濕,濕而生熱,火而生痰,四者而已。


審其為少壯新病,是濕則燥之,是火則瀉之,是濕而生熱則燥濕而兼清熱,是火而生痰則瀉火而兼豁痰,無余蘊矣。


審其為老衰久病,又當半攻半補焉。


如氣虛而有濕熱痰火,則以四君子湯補氣而兼燥濕清熱、豁痰瀉火;


如血虛而有痰火濕熱,則以四物湯補血而兼瀉火豁痰、清熱燥濕。


如此則攻補兼施,庶乎可也。


予故曰:少壯新病攻邪為主,老衰久疾補虛為先。


若夫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


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


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木濕爛。


是以補脾胃補腎之劑務在潤燥得宜,亦隨病加減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6:26 | 只看該作者

附:病機賦


竊謂醫雖小道,乃寄死生,最要變通,不宜固執,明藥、脈、病、治之理,(藥性、脈訣、病機、治法。)


悉望、聞、問、切之情。


(望色、聞聲、問故、切脈。)藥推寒熱、溫涼、平和之氣,辛甘、淡苦、酸鹹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瀉補之能。


脈究浮沉、遲數、滑澀之形,表裡、寒熱、實虛之應,阿阿嫩柳之和,弦鉤毛石之順。


藥用君臣佐使,(主病之謂君,最多;輔君之謂臣,次之;應臣之謂佐使,又其次之。)脈分老幼瘦肥。


(老人脈濡,小兒脈數,瘦者脈大,肥者脈細。)


藥乃天地之精,藥宜切病,(藥不泛用,則切病矣。)


脈者氣血之表,脈貴有神。


(脈中有力,謂有神也。)


病有外感內傷、風寒、暑濕、燥火之機,治用宣通、瀉補、滑澀、溫燥、重輕之劑。


外感異乎內傷,(外感乃有餘之症,內傷乃不足之證。)


寒證不同熱證。


(傷寒直中之邪為寒,傷寒傳經之邪為熱。)


外感宜瀉而內傷宜補,寒證可溫而熱證可清。


補瀉得宜,須臾病愈;


溫清失度,頃刻人亡。


外感風寒宜分經而解散,(外感風寒傳變不一,宜分經絡解散方可。)


內傷飲食可謂胃以消溶。


(內傷飲食只在一處,不過調胃消導而已。)


胃陽主氣,司納受,陽常有餘。


脾陰主血,司運化,陰常不足。


胃乃六腑之本,(能納受水穀方可傷化氣液。)


脾為五臟之源。


(能運化氣液方可克營衛。)


胃氣弱則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調理胃脾為醫中之王道,節戒飲食乃卻病之良方。


病多寒冷、郁氣,氣鬱發熱。


(寒謂風寒外感,晝夜發熱。冷謂生冷內傷,午後發熱。)


或出七情動火,火動生痰。


有因行藏動靜以傷暑邪,或是出入雨水而中濕氣。


亦有飲食失調而生濕熱,倘或房勞過度以動相火。


(以上六條言病機。)


制伏相火要滋養其真陰,(以下六條言治法。)祛除濕熱須燥補其脾胃。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


陽暑可清熱,陰暑可散寒。


尋火尋痰分多分少而治,究表究裡或汗或下而施。


(是風寒則汗之,謂溫散也;是生冷則下之,謂溫利也。)


痰因火動,治火為先;


火因氣生,理氣為本。


治火輕者可降,重者從其性而升消。


理氣微則宜調,甚則究其源而發散。


實火可瀉,或瀉表或瀉裡。


(指外感也。)


虛火宜補,或補陰而或補陽。


(指內傷也。)


暴病之謂火,怪病之謂痰。


寒、熱、濕、燥、風,五痰有異;


溫、清、燥、潤、散,五治不同。


(寒痰溫之,熱痰清之,濕痰燥之,燥痰潤之,風痰散之。)


有因火而生痰,有因痰而生火,或郁久而成病,或病久而成郁。


金、水、木、火、土,五郁當分;


泄、折、達、發、奪,五法宜審。


(金鬱泄之、水鬱折之、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


郁則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則耗氣耗血以致虛。


病有微甚,治有逆從。


微則逆治。


(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


甚則從攻,(以寒藥治熱佐以熱藥,以熱藥治寒佐以寒藥。)


病有本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法分攻補,虛而用補,實而用攻。


少壯新邪專攻則是,老衰久病兼為補為規。


久病兼補虛而兼解鬱,陳症或蕩滌而或消溶。


積在胃腸可下而愈,塊居經絡宜消而痊。


女人氣滯淤血宜開血而行氣;


男子陽多乎陰,可補陰以配陽。


蓯蓉、山藥,男子之佳珍,(補陰故也。)


香附、縮砂,女人之至寶,(行氣故也。)


氣病血病二者宜分,陽虛陰虛兩般勿紊。


陽虛氣病晝重而夜輕,(自子至巳為晝。)


血病陰虛晝輕而夜重。


(自午至亥為夜。)


陽虛生寒,寒生濕,濕生熱。


(陽為氣、為真火。)


陰虛生火,火生燥,燥生風。


(陰為血,為真水。)


陽盛陰虛則生火,火逼血而錯輕妄行。


陰盛陽虛則生寒,寒滯氣而周身浮腫。


陽虛畏外寒,(陽氣虛不能外,故畏外寒。)


陰虛生內熱。


(陰血虛不能配氣,故生內熱。)


補陽補氣用甘溫之品,滋陰滋血以苦寒之流。


調氣貴用辛涼,(氣屬陽,無形者也。氣鬱則發熱,故宜用辛涼之藥以散之。)


和血必須辛熱。


(血屬陰,有形者也。血積則作痛,故宜用辛熱之藥以開之。)


陽氣為陰血之引導,陰血乃陽氣之依歸。


陽虛補陽,而陰虛滋陰;


氣病調氣,而血病和血。


陰陽兩虛,惟補其陽,陽生而陰長;


氣血俱病,只調其氣,氣行而血隨。


藏冰發冰以節陽氣之燔,滋水養水以制心火之亢。


火降水升斯人無病,陰平陽秘我體長春。


小兒純陽而無陰,老者多氣而少血。


肥人氣虛有痰宜豁痰而補氣,瘦者血虛有火可瀉火以滋陰。


膏粱無厭發癰疽,熱燥所使;


痰薄不堪生腫脹,寒濕而然。


北地聳高宜清熱而用燥,南方下可散濕以溫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7:24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二


證治提綱


【得病有因】


治病活法雖貴於辨受病之證,尤貴於問得病之因。


風則走注,寒則拘攣,暑則煩渴,濕則重滯,此受病之證然爾。


或耗於交淫,或觸於驚恐,或傷於酒食,或深居簡出而受暑,自非委曲尋問其因,則以意治病豈不謬邪?


有人喉間麻癢,醫問其平日所嗜,曰:常吃鳩子。


乃知鳩食半夏苗,以生薑治之而愈。


有人昏迷不醒,醫問其喜食者何有?


曰:酷好煎炙飛禽。


乃用紅丸子、小七香丸末之,而入朱砂膏為小丸,薄荷泡湯灌下,須臾即蘇。


有人暑月深藏不出,因客至於窗下,忽爾倦怠力疲,自作補湯,得之反劇。


醫問其由,連進兩服香薷飲作效。


舉此為例,其他可推。


古云:醫者,意也。


苟不究其得病之因,其何以為意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7:57 | 只看該作者

治病當先救急


治病如弈棋,當先救急。


急者何?


救其重而略其輕也。


假如病患發熱經日,服通利之劑,泄瀉不止,嘔吐大作,粥藥不入,而熱猶未已。


治法略去發熱一節,且以定嘔進食為先。


惟人參、生薑,入些炙甘草,煎湯調蘇合香丸,咽下養正丹,斟酌丸數與之。


進劑以還,嘔吐自定,飲食漸進,泄瀉亦自不作。


是元氣既正,縱有微熱,特假熱耳。


人參、川芎、柴胡、甘草調理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38:21 | 只看該作者

治病如操舟


操舟在手,當風波震蕩之中,一有轉移,則舟覆矣。


醫權藥衡,主持在我,不可偏徇病家所欲,尤不可張惶,使病患驚。


間有病家,粗識皮膚,辨難反復,萬勿惑焉。


又有瘥後,觸犯再復,隱諱不言,須詰問其由,庶得對病施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2-4 10:41:33 | 只看該作者

用藥中病不必盡劑


治寒以溫,治熱以涼,但中病即止,矯枉則過正也。


蓋涼藥頻施,必至於嘔惡沉冷,溫藥頻施,必至於煩躁烘熱。


所貴酌量權度,一毫無過用焉,是為活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4 12:19 , Processed in 0.20312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