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癃遺溺】
太無論小便不利三端:一者大便瀉而小便澀,為津液偏滲,治宜分利而已。
二者熱搏下焦,濕熱不行,必通泄則愈。
三者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可順氣令施化而出。
然津液偏滲,有脾肺之分;
濕熱不行,亦有腎與膀胱之別。
更當參合脈症而分辨之。
東垣以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分在氣在血而治之。
如渴而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為肺熱不能生水,是絕小便之源也。
宜淡味滲泄之藥,以清肺泄火,滋水之化源。
如不渴者,熱在下焦血分,為陰受熱邪,閉塞其流,宜氣味俱陰之藥,以除其熱,泄其閉塞也。
此以上下二焦分氣血言。
然在下焦,亦有氣壅血污之分;
即在上焦,亦有氣虛氣窒之異,不可不察也。
《元珠》論遺溺閉癃,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
經云: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所生病遺溺閉癃。
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
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出貫 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
然刺灸之法,但取厥陰、督脈、三焦俞穴,而不及膀胱者,以膀胱但藏溺耳。
其出溺,皆從三焦及肝、督脈也。
按:經云腎開竅於二陰;
又云腎合膀胱,余常見老醫以白通、六味、腎氣等藥,辨陰陽虛實而治之,其效捷於桴鼓,而此論獨不主腎,故當總統諸家,而參考之,則無遺義矣。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正治,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他故,但膀胱有熱者,則宜黃柏、知母之屬瀉膀胱,此正治也。
如因肺燥不能生水者,則宜車前、茯苓之屬清肺氣,此隔二之治也。
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以致肺不能生水者,則當蒼朮、白朮之屬燥脾利濕,此隔三之治也。
但所謂清肺之法,自宜《外台》百合飲子之類,清潤兼行,庶幾得理,若車前、茯苓滲利之品,以求其水,益資其燥矣。
丹溪又謂:不論氣虛、血虛、實熱、痰閉,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譬之滴水之器,必使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
夫病在下,取之上,《內經》之旨也。
天地之氣不升則不降,吐亦法之巧耳。
然必痰實氣閉者,乃可用之,未可以之概治氣虛、血虛等症也。
《元珠》閉癃遺溺不禁之辨,謂閉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也。
癃者,罷弱而氣不充,淋淋瀝瀝,點滴而出,或澀而疼,一日數十次,俗名淋病者是也。
閉則是急病,癃則是緩病;
遺溺睡夢中溺出,醒而方知是也。
不禁者,日夜無遍數,頻頻而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