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經注節解】

 關閉 [複製鏈接]
76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4:38 | 只看該作者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


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手少陰氣絕則血不流,足少陰氣絕則骨不。


骨硬則齦上宣,故齒長而積垢;


血壞則皮色死,故面色如漆而不赤也。


足少陰脈,從腎下貫肝膈,入肺中。


手少陰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腹。


故其終則腹脹閉,上下不通也。


按:王注云骨不、骨硬,難經及甲乙經云骨不濡則肉弗能著。


注言手少陰脈絡小腹,甲乙作絡小腸。


並通。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足太陰脈,行從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4:59 | 只看該作者

手太陰脈,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故終則如是也。


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脈動則病,食則嘔,腹脹善噫也。


嘔則逆,逆則面赤,嘔則氣逆故面赤。


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嘔則上通,故但面赤。


不嘔則下已閉,上復不通,心氣外燔,故皮毛焦而終矣。


何者?


足太陰脈,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由是則皮毛焦,乃心氣外燔而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5:16 | 只看該作者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


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足厥陰絡,循脛上睪結於莖。


其正經入毛中,下過陰器,上抵小腹,挾胃,上循喉嚨之後,入頏顙。


手厥陰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


故終則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矣。


靈樞經曰: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


故甚則舌卷卵上縮也。


又以厥陰之脈環陰器故爾。


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按:十二經之所以終盡者,以其精神敗壞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5:43 | 只看該作者

四時刺逆從論


前半言病之逆從,後半言四時刺法之誤,針家能知誤刺之失,則刺或可以無誤矣。


厥陰有餘,病陰痹;


痹謂痛也,陰謂寒也,有餘謂厥陰氣盛滿,故陰發於外而為寒痹。


不足,病熱痹;


陰不足則陽有餘,故為熱痹。


按:痹論所言痹之為義,一為不知痛癢,一為閉塞不通,王注以痹為痛,昧厥旨矣。


今六經有餘不足所病之痹,義正相兼,不得更為之解也。


滑則病狐疝風;


澀則病少腹積氣。


厥陰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


又其絡支別者,循莖上睪,結於莖。


故為是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6:02 | 只看該作者

四時刺逆從論


按:新校正云:楊上善云:狐夜不得尿,日出方得,人之所病與狐同,故曰狐疝。


一曰孤疝,謂三焦孤府為疝,故曰孤疝。


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


不足,病肺痹;


腎水逆連於肺母故也。


足少陰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故病如是也。


滑則病肺風疝;


澀則病積,溲血。


以其正經入肺,貫腎,絡膀胱,故為是病。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


不足,病脾痹;


脾主肉,故如是。


滑則病脾風疝;


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太陰之脈,入腹,屬脾,絡胃。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故為是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6:31 | 只看該作者

診要經終論


陽明有餘,病脈痹,身時熱;


不足,病心痹;


胃有餘則上歸於心,不足則心下痹,故為是。


滑則病心風疝;


澀則病積,時善驚。


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故為是。


太陽有餘,病骨痹,身重;


不足,病腎痹;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故有餘不足,皆病歸於腎也。


滑則病腎風疝;


澀則病積,善時巔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6:52 | 只看該作者

診要經終論


太陽之脈交於巔上,入絡腦,下循膂,絡腎,故如是。


少陽有餘,病筋痹,脅滿;


不足,病肝痹;


少陽與厥陰為表裡,故病歸於肝。


滑則病肝風疝;


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肝主筋,故時筋急。


厥陰之脈,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別者,從目系,下頰裡,故目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7:11 | 只看該作者

診要經終論


按:此六經,乃熱論所載足三陰三陽也。


凡人十二經脈皆能為病,而此所言與熱論所載止於此六經者,蓋以此六經為木土水,其氣畏寒而邪易入,外感之重無過傷寒,傷寒所傳正此六經,此篇蓋亦從其重者而言也。


然熱論專主外感,此篇兼論雜病,故又合有餘不足而並論之。


但其有餘不足皆云為痹,且均以滑澀分解者,又何也?


痹者頑與閉也,邪入經絡,血氣凝滯,或頑木而肉不仁,或閉塞而氣不通也。


邪氣盛則病有餘,其脈浮動而象滑,正氣虛則病不足,其脈沉滯而象澀,滑與澀即有餘不足之形,似非必如脈經所言滑為痰盛澀為無血之謂也。


惟滑近有餘,故所主皆風疝經絡之證;


惟澀為不足,故所主皆氣積臟腑之病。


善解經義者,貴乎會其大意而推之也。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7:35 | 只看該作者

診要經終論


按:引謂收引,急謂勁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按:人得天地之氣以為氣,故常與四時生長收藏相應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按:邪氣者,不正之氣。


四時有不正之氣,常乘人氣血之虛而入客,虛有微甚之分,則邪有輕重之異,變變化化,無常度焉。


從猶順也,謂治此者,當必順其經脈虛實之微甚,以施補瀉之方,而後邪可除而正可復,正氣復,尚何亂之有。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岐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血氣溢於外則中不足,故少氣。


按:新校正云:自春刺絡脈至令人目不明,與診要經終論文異義同,彼注甚詳。


彼分四時,此分五時,然此有長夏刺肌肉之分,而逐時各闕刺秋分之事,疑此肌肉之分,即彼秋皮膚之分也。


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


環者,循環,謂血氣相亂而逆,故周身之氣上而不下也。


新校正云:經闕春刺秋分。


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內著不散故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血氣竭少故解。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


卻,閉也。


血氣內閉則陽氣不通,故善恐。


按:新校正云:經闕夏刺秋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7:53 | 只看該作者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血氣上逆則怒氣相應,故善怒。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血氣上逆,滿於肺中,故善忘。


秋刺絡脈,氣不衛外,令人臥不欲動;


按:王本氣不外行,全元起本作氣不衛外,是也,今改從之。


謂秋斂之時,刺傷經脈,則氣散而不能衛外,故但欲臥而不能動也。


新校正云:經闕秋刺長夏分。


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栗。


血氣內散則中氣虛,故寒栗。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以血氣無所營故也。


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


按:氣外泄,則不能內運而成壅痹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8:22 | 只看該作者

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按:注謂陽氣不壯,至春而竭,故善忘。


義恐未確,闕疑可也。


新校正云:經闕冬刺秋分。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淫,不次也,不次而行,如浸淫相染而生病也。


按:從治之法,原為大逆之證而設,故應從治而反正治,則適以亂其氣而病不愈矣。


所謂從者,繆刺也。


大逆之病,全元起本作六經之病,非也。


帝曰:善!


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按:與刺禁論同。


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診要經終論闕而不論,刺禁論同。


按:甲乙經語作欠。


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診要經終論曰:中肺五日死。


刺禁論曰: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中腎六日死,按:甲乙經作三日。


其動為嚏欠;


診要經終論曰:中腎七日死:刺禁論同。


按,刺禁與甲乙經俱無欠字。


中脾十日死,按:甲乙經作十五日。


其動為吞。


診要經終論曰:中脾五日死。


刺禁論曰: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然此三論皆岐伯之言,而死日變動不同,傳之誤也。


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依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變謂氣動變也。


中心以下至此,並為從逆重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8:43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病無常處,或左或右,既非一證之可名,則治自不得執一定之法。


略病之形,而直探病之本,指東擊西,兵之奇者,其繆刺之謂乎。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


岐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


今邪客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


病在血絡,是謂奇邪。


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大絡,十五絡也。


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


四末謂四肢也。


帝曰:愿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


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岐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


先病者,謂彼病未止,而此先病以承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9:03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按:必中其經,謂必中其病之所在也。


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絡謂正經之旁支,非正別也,亦兼公孫飛揚等之別絡也。


按:新校正云:王氏云非正別也,本論邪客足太陰絡令人腰痛,注引從髀合陽明上絡嗌貫舌中,乃太陰之正也,亦是兼脈之正,安得謂之非正別也。


帝曰:愿聞繆刺奈何?


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以其絡支別者並正經,從腎,上貫肝膈,走於心包,故邪客之則病如是。


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


然骨之前,然谷穴也,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者中,足少陰滎也。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刺此多見血,令人立飢欲食。


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言痛在左,取之右;


痛在右,取之左。


余如此例。


按:注痛字不若病字渾成。


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素有此病而新發,先刺之五日乃盡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9:24 | 只看該作者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


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以其脈循手表,出臂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


又心主其舌。


故病如是。


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


謂關衝穴,少陽之井也。


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左右皆刺之,故言各一。


瘡也。


按:新校正云:甲乙經關衝出手小指次指之端,今言中指者誤也。


音委,瘡也,謂灸刺之而成瘡。


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新病數日已。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以其絡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


其支別者,循脛上睪,結於莖。


故令人卒疝暴痛。


睪,陰丸也。


按:睪音皋。


刺足大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謂大敦穴,足大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厥陰之井也。


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以其經之正者,從腦出別下項。


支別者,從內左右別下。


又其絡自足上行,循背上頭。


故頭項肩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9:41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按:新校正云:甲乙經云:其支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


王氏云經之正者,正當作支。


刺足小趾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立已。


謂至陰穴,太陽之井也。


刺一分,留五呼,灸三壯。


按:甲乙經云: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不已,刺外踝下三,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謂金門穴,足太陽也。


在外踝下,刺三分,灸三壯。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熱。


以其經,自肩端,入缺盆,絡肺。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


故病如是。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謂商陽穴,手陽明之井也。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39:57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按:甲乙經云: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


刺其踝後,按:新校正云:全元起云:是人手之本節踝也。


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二日二,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


隨日數也。


月半以前謂之生,月半以後謂之死,盈虧而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40:15 | 只看該作者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


令人目痛從內始。


以其脈起於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內,故病令人目痛從內始也。


何以明之?


八十一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針經曰:陰蹺入鼽,屬目內,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


尋此則至於目內也。


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


謂申脈穴,陽蹺之所生也。


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


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裡頃而已。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


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此少陰之絡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40:32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按:新校正云:詳血脈出血,脈字疑是絡字。


刺足跗上動脈。


謂衝陽穴,胃之原也。


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腹大不嗜食,以腹脹滿故取之。


不已,刺三毛上各一,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謂大敦穴,厥陰之井也。


善悲驚不樂,刺如上方。


亦如上法刺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40:51 | 只看該作者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


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以其經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


又其支別者,入耳,會於宗脈。


故病如是。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立聞。


亦同前商陽穴。


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


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


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


刺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古經脫簡,無絡可尋,恐是刺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何以言之?


下文云手少陰絡會於耳中也。


若小指之端,是謂少衝,手少陰之井也。


刺一分,留一呼,灸一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23:41:12 | 只看該作者

繆刺論


按:新校正云:王氏云恐是小指爪甲上少衝穴,按甲乙經手心主之正,上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如是則安得不刺中衝而疑為少衝也。


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


不時聞者,絡氣已絕,故不可刺。


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按:生風謂耳中自響,如聞風聲也。


其刺法亦如上。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針者,隨氣盛衰以為數,針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


不已,復刺之如法。


言所以約月死生為數者何,以隨氣之盛衰也。


月生一日一,二日二,漸多之;


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漸少之。


如是刺之,則無過數,無不及也。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


以其脈起於鼻交額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故病令人鼽衄,上齒寒也。


復以其脈左右交於面部,故舉經脈之病,以明繆處之類,故下文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50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