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經注節解】

 關閉 [複製鏈接]
8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4:33 | 只看該作者

刺要論


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謂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後,土寄王十八日也。


刺肉無傷脈,脈傷則內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心之合脈,王於夏氣。


真心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包。


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


平人氣象論曰:臟真通於心。


故脈傷則動心,心動則夏病心痛。


刺脈無傷筋,筋傷則內動肝,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


肝之合筋,王於春氣。


針經曰:熱則筋緩。


故筋傷則動肝,肝動則春病如是也。


刺筋無傷骨,骨傷則內動腎,腎動則冬病脹,腰痛。


腎之合骨,王於冬氣。


腰為腎府,故骨傷則動腎,腎動則冬病腰痛也。


腎之脈,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故脹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4:48 | 只看該作者

刺要論


按:腎傷腰痛宜矣。


其病脹者,人身中之氣,本原於命門,腎傷則命門已不能化氣,壅遏不行故脹。


注言貫肝膈,夫貫肝膈何以即脹也。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酸,體解然不去矣。


髓者骨之充。


針經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酸眩冒。


故髓傷則腦髓銷鑠,酸,體解然不去也。


髓腦銷鑠,骨空之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5:04 | 只看該作者

刺齊論


本篇大意已見刺要論篇中,而此更以刺齊名篇者,齊者一也,刺有一定之則,不可過,不可不及,蓋專論刺法之準則也。


黃帝問曰:愿聞刺淺深之分。


謂皮肉筋脈骨之分位也。


岐伯對曰:刺骨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脈,刺脈者無傷皮;


刺皮者無傷肉,刺肉者無傷筋,刺筋者無傷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謂,愿聞其解。


岐伯曰: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無傷脈者,至脈而去,不及肉也。


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5:22 | 只看該作者

刺齊論


按:新校正云:詳此謂刺淺不至所當刺之處也,下文則誡其太深也。


所謂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刺肉無傷筋者,過肉中筋也。


刺筋無傷骨者,過筋中骨也。


此謂反也。


按: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云:刺如此者,是謂傷,此皆過,過必損其血氣,是謂逆,邪必因而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5:41 | 只看該作者

針解篇


針解者,解用針之法也。


凡三段:首段正言用針之法而戒其失;


次言用針之時不可玩忽;


終言人身與天地相配,九針之用各有所宜,戒人誤用也。


黃帝問曰:愿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


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滿則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


菀,積也。


陳,久也。


除,去也。


言絡脈之中,血積而久者,針刺而除去之也。


按:伯所對凡三義,而刺虛二義殊不可解,故注亦止解其菀陳之義也。


邪勝則虛之者,出針勿按。


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經氣,是則謂邪,非言鬼毒精邪之所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6:14 | 只看該作者

針解篇


按:按者,針畢出針,而隨以手指按捺針孔,慮其氣逐針而出太盡,防虛之道也。


今若邪勝出針,正宜勿按以盡泄其邪,是乃所謂虛之之義也。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速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


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於經脈,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已,徐緩按之,則邪氣得泄,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虛也。


言實與虛者,寒溫氣多少也。


寒溫謂經脈陰陽之氣也。


若無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言其冥昧,不可即而知也。


夫不可即知,故若無;


慧然神悟,故若有也。


若得若失者,離其法也。


妄為補瀉,離亂大經。


誤補實者,轉令若得;


誤瀉虛者,轉令若失。


故曰若得若失也。


針經曰:無實實,無虛虛。


此其誡也。


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者,為其各有所宜也。


熱在頭身,宜針;


肉分氣滿,宜員針;


脈氣虛少,宜針;


瀉熱出血,發泄固病,宜鋒針;


破癰腫,出膿血,宜針;


調陰陽,去暴痹,宜員利針;


治經絡中痛痹,宜毫針;


痹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宜長針;


虛風舍於骨解皮膚之間,宜大針。


此之謂各有所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6:44 | 只看該作者

針解篇


按:音時。


音批。


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


氣當時刻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


時刻者,然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不已,氣行不已,如是則當刻者謂之開,過刻及未至者謂之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7:02 | 只看該作者

針解篇


按:新校正云:詳自篇首至此,文出靈樞經,素問解之,互相發明也。


甲乙經云:補瀉之時,以針為之。


略同。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者,針窮其所當補瀉也。


……各不同形,謂長短鋒穎不等。


窮其補瀉,謂各隨其療而用之也。


按:九針之形,今具甲乙經。


如臨深淵者,不敢墮也。


不敢墮慢,失補瀉之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


壯謂持針堅定也。


針經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寶。


則其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7:22 | 只看該作者

針解篇


按:王注堅者為實,甲乙經作寶,是也,今改從之。


神無營於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


……目絕妄視,心專一務,則用之必中,無惑誤也。


帝曰:余聞九針,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令可傳於後世以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針各有所宜,故曰九針。


按:新校正云:詳此文與靈樞經相出入。


人皮應天,復蓋於物,天之象也。


人肉應地,柔濃安靜,地之象也。


人脈應人,盛衰變易,人之象也。


人筋應時,按:剛柔相維,象四時之遞禪。


人聲應音,按:聲有清濁,如五音之不齊。


人陰陽合氣應律,交會氣通,相生無替,則律之象。


人齒面目應星,按:全元起云:人面應七星者,所謂面有七孔應之也。


人出入氣應風,按:呼吸善變,與風相應。


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野。


按:經絡之多,如九野之廣。


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主也。


……一針,二員針,三針,四鋒針,五針,六員利針,七毫針,八長針,九大針。


按:九針之形,不同如此,病宜何針,各有所主,如前注所云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7:47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脈解者,解脈也。


凡三十四段,初無問答原委,惟就一節言之,有合處,有不合處。


如所解諸證,每以月間為言,竊謂人之生病,無日不有,豈是月分可拘。


未敢竟刪,存古篇目而已。


太陽所謂腫腰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謂臀肉也。


正月三陽生,主建寅,三陽謂之太陽,故曰寅太陽也。


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正月雖三陽生而天氣尚寒,以其尚寒,故曰陰氣盛。


次謂立王之次也。


故腫腰痛也。


以其脈抵腰中,入貫臀故爾。


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以其脈循股內後廉,合中,下循,過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8:07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云,其脈循股內,殊非。


按甲乙經太陽流注不到股內,股內乃髀外之誤,當云髀外後廉。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強上謂頸項噤強也,甚則引背矣。


所以爾者,以其脈從腦出,別下項背故也。


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以其脈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故爾。


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以其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


其支別者,從巔至耳上角。


故狂巔疾也。


頂上曰巔。


按:諸病無狂巔之名,經雖連說,乃二項也。


狂者癲狂,火氣偏盛,神明昏亂,所謂重陽者狂也。


巔,頂巔也,頭為諸陽之聚,陽盡在上,其病不一,總名曰巔也。


注殊無分別。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亦以其脈至耳故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陽氣盛入中而薄於胞腎,則胞絡、腎絡氣不通,胞之脈系於腎,腎之脈挾舌本,故喑不能言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俳,廢也。


腎之脈與衝脈並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中,循骨內廉,及內踝之後入足下。


故腎氣內奪而不順,則舌喑足廢。


故云此腎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8:27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太陽膀胱內合於腎,腎虛則喑俳。


喑,口不能言;


俳,手足癱瘓也。


腎脈挾舌本,故病則不能言。


腎主骨,腎虛則骨痿而無力,故俳也。


喑俳為腎虛之所致,而世盡以風痰治之者,誤也。


新校正云:詳王注腎之脈與衝脈並出,按甲乙經是腎之絡,況王注痿論並奇病論、大奇論,並云腎之絡,則此脈字當為絡也。


少陰不至者,厥也。


少陰,腎脈也。


若腎氣內脫,則少陰脈不至也。


少陰之脈不至,是則太陰之氣逆上而行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按:少陽者,膽脈也。


膽脈行於兩脅,少陽盛則木強火熾,故心脅痛。


脅主木,心主火,木盛生火,火生於木,故心與膽為表裡也。


注欠明確。


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火墓於戌,故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也。


按:少陽膽木,理應主春,今云九月,不知何故。


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8:47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義未詳。


所謂甚則躍者,躍:謂跳躍也。


九月萬物盡衰,草木畢落而墮,則氣去陽而之陰,氣盛而陽之下長,故謂躍。


按:經義所解,蓋以天地之氣為言,王注亦以脈道經穴為解,昧厥旨矣。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以明,故曰午也。


五月夏至,一陰氣上,陽氣降下,故云陽盛之陰也。


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按:陰上陽下,是陰加於陽而陽氣抑,故洒洒振寒也。


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


按:五月陽盛之極,一陰始生,陽轉入陰。


脛股者,陰分也。


然此姑就經言之,其實脛腫之病無月不有,殆難拘執也。


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9:07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水屬陰,陰自下而上,為水邪客肺而喘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少氣者,寒也。


水陰氣寒入於臟者,故痛也。


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陽為陰閉,故驚。


陰性惡動而喜靜,故欲獨處也。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陽乃不屑為陰制故也。


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孫絡太陰義未詳。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


陰氣大盛,太陰始於子,故云子也。


以其脈入腹屬脾絡胃,故病脹也。


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按:新校正云:詳王氏以足陽明流注並無至心者,按甲乙經陽明之脈,上通於心,循咽出於口,宜其經言陽明絡屬心為噫,王氏安得謂之無。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9:25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食多胃滿,脾不及運,故嘔,此嘔家之一也。


所謂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陰氣下衰而陽氣且出,故曰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也。


如衰謂病去也,後謂大便,氣謂氣下泄,俗所謂屁也,冬至之後,陽氣方長,而陰氣漸退,病勢日衰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腰者腎之府,冬至之前,陽氣正衰,腎以陽為主,陽氣衰,故腰痛也。


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9:41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陽氣雖上升,而其原常根於下,倘陰虛於下不能維陽,則氣必脫根而上浮,陽與陰離,飄搖無據而為嘔為咳為喘矣。


若作陽氣有餘,惟以清利為治者,失之遠矣。


所謂邑邑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KTKT無所見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KTKT無所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09:59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內爭故外亂也。


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按:生氣通天論以煩勞過甚為煎厥,此以多怒為煎厥,總而言之,火內動而燥擾者,皆其義也。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按:恐屬腎,陽不勝陰也。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


按:臭者,五味之氣也。


胃虛故無氣而不知五味,自以惡聞也。


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色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10:19 | 只看該作者

脈解篇


按:色黑最惡,危病乃有之,似不止於秋氣內奪為然也。


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


按:咳有血,咯之類;


鼻見血,衄血也。


所解前後乖異,且二證多屬陰虛,今云陽傷,此中必有錯誤。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腫也。


按:四時皆有之,今云三月中邪,不可解也。


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


按:義不可解。


所謂癃疝膚脹者,……陰……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


按:惟陰盛,故氣壅閉而然也。


所謂甚則嗌干熱中者,陰陽相薄而熱,故嗌干也。


按:嗌干有虛有實,此則實火上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10:42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九


著至教論


自此以後七篇,詳文義與前頗不相類,疑是另一手筆也。


而此篇尤極淺薄,每以澀字句,貌為古朴。


茲特摘其稍成文理者,略為一篇,聊存名目而已,不足多讀也。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明堂,布政之宮也。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


言所知解,但得法守數而已,猶未能深盡精微之妙用也。


愿得受樹天之度,四時陰陽合之,別星辰與日月光,以彰經術,後世益明。


……按:言欲帝指示天道,以解後人之迷惑也。


帝曰:善!


無失之。


此皆陰陽表裡上下雌雄相輸應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以教眾庶,亦不疑殆。


……雷公曰:請受道,諷誦用解。


帝曰:子不聞陰陽傳乎?


傳謂古之書傳。


曰:不知。


曰:夫三陽,天為業,按:人身三陽,與天同氣,故云天為業也。


上下無常,合而病至,偏害陰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5 00:11:04 | 只看該作者

著至教論


按:陽氣善動,故無常。


陽與陽合,則偏勝而為害。


雷公曰:三陽莫當,請聞其解。


按:三陽相合則勢不可當,其解何如。


帝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


……按:三陽者,手三陽足三陽也。


人之經脈,手足各有三陰三陽,三陽獨至,則純陽無陰,是獨至即並至也,最為暴厲,故上升則為頂巔之疾,下行則為二便泄利之病也。


三陽者,至陽也,按:合並則至盛。


積並則為驚,病起疾風,至如礪,九竅皆塞,陽氣滂溢,干嗌喉塞;


火熱極也。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陰謂臟也,然陽薄於臟為病,亦上下無常定之診,若在下為病,便數赤白。


雷公曰:陽言不別,陰言不理,請起受解,以為至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34 , Processed in 0.2343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