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證釋●下經-6-經文講義-升卦-釋爻辭-25】 上六。
冥升。
利于不息之貞。
宣聖講義此升上六爻辭也。
上六全卦之終。
坤之上爻。
陰極之象。
故曰冥。
以全卦大用為升。
至上六升亦極。
故曰冥升。
冥幽暗也。
與明反。
陽曰明。
陰曰冥。
豫上六曰冥豫。
亦以至極陰之位。
無光明之時。
而冥升之義。
則猶夜行之意。
暗中驀進。
不知不覺。
而順其勢。
進于幽冥。
升于暗昧之行也。
既為暗昧。
則不利于行。
既為幽冥。
則不宜于進。
故爻辭以不息為利。
貞為本。
不息者。
不生息。
不發育也。
息與消對。
不息即消。
貞者。
靜守而不移。
執節而不失。
乃四德之末。
坤之道也。
貞以為守則宜。
為進則悖。
卦內貞外悔。
上六外之極位。
反以貞稱。
可見其情已窮。
進已阻。
惟有守耳。
貞與利對。
利主其外。
貞主其中。
利而曰貞。
是由外入于內也。
上六之用。
既窮則變。
變則復于下而為初。
升之初六柔。
則所利者。
惟從內之貞而返于始。
所謂不息也。
言升至極。
反為降。
進至終。
反為退。
生者反為不息。
升者反為無行。
此上六冥升之道。
貴在順時之消。
而無求進益耳。
不息又不加多。
不繁殖之意。
俗稱利金為息。
亦所生殖者也。
而不息。
在事物為損。
損與益反。
不息既無益。
亦不富也。
然在道功。
則以損為尚。
為道日損。
老氏言之矣。
損而又損。
則純乎靜一。
故不息誠也。
至誠無息。
與自強不息。
皆指道言。
不息則久。
久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
博厚則高明。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無疆。
此中庸至誠之功。
亦上六之兼義也。
蓋上六坤也。
博厚者也。
升中兩陽乾也。
高明者也。
坤順承乾。
始成其升。
升至于極。
反歸于道。
故坤德之至。
方同于不息之乾行。
健以順。
動以靜。
高明以博厚。
故升而為冥。
明而為暗。
乃利成不息之貞。
此義至精微。
後人無喻之者。
性命之原。
中和之至。
生息之本。
動作之根。
皆必以不息之貞。
為其機。
為其基。
不息始生息。
貞始啟元。
地始承天。
柔始成剛。
故純亦不已。
剛者至柔。
升者至止。
天地之先者。
至靜至一。
道之始如是。
其終也亦如是。
有出于無。
而還于無。
生息成于不息。
而終于不息。
此精粗一貫者也故。
人生之前無我。
既死又何我哉。
一瞬不息。
則呼吸不續。
而人死。
一息既續。
則生命永存。
而身安。
此不息與息相倚伏也。
貞與元相始終也。
不息之貞。
開生息之元。
天地復生。
性命復具。
本末之象。
即卦六爻初上之情。
初為之始。
上為之終。
元推至貞。
貞返于元。
上下周流。
終始不已。
此天道也。
人物亦如之。
故消息盈虛。
本乎天行。
冥升之道。
本乎不息之貞。
讀者于此。
可以悟道矣。
象曰。
冥升在上。
消不富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上六全卦上位。
而為陰極。
故曰冥升在上。
消即不息。
而不富者不有也。
富有也。
豐裕也。
生息繁庶曰富。
不息則不生育。
是不富也。
此卦爻之用已窮也。
富與窮對。
進益之用已盡。
則萬物同竭。
生機既絕。
則財富同消。
此上六不息。
猶冬令閉藏。
?地枯槁。
無生物也。
不息而貞。
則生者自絕。
升而冥。
則明者自滅。
純陰而暗。
既寒而窮。
則物皆盡。
尚何富裕可言。
故俗稱貧窘為寒苦。
亦以無所生息也。
消即損也。
息即益也。
損則日寡。
益則日富。
此升上六以用之窮。
陽之消。
而不富也。
升以至高至于天為限。
天上空虛。
何物可有。
冥邈無物。
自成不富之境。
故修道者。
必敝蓰財物。
成佛者。
必空諸萬象。
虛無之旨。
即不富之義。
冥升之道。
即無我之功。
由有還無。
由實還虛。
即由富而貧。
由益而損。
此升用之極。
反入于冥。
而進益之窮。
反為消不富也。
宗主附注升後為困。
困與井往來。
升與萃往來。
此四卦又成往來之象。
蓋以四陰兩陽。
變為三陰三陽。
坤易為坎。
而交錯之。
困以坎兌合。
井以巽坎合。
皆以坎為主。
坎後天居坤位。
代坤之道。
而用有殊。
萃升以坤上下而異。
困井則以坎上下而分。
是萃升秉坤厚之德。
而困井見坎險之情。
一厚一險。
其為用遂相反。
厚本于仁。
險本于智。
仁者利于物。
智者害于生。
為天道盈虛。
時令生殺。
相往復也。
陽得勢者。
生之機。
陰得時者。
殺之道。
春夏則萬類盛育。
秋冬則萬物凋殘。
此其驗也。
故消與息。
若寒與暑。
升與困。
若成與敗。
升至上六。
其氣已盡。
其用亦窮。
故爻辭曰不息。
釋文曰消。
消即不息。
不息即殺。
生息之道。
以陽為根。
消殺之道。
以陰為本。
此升上六冥升。
與豫上六冥豫同義。
豫而曰冥。
可見豫之用絕。
升而曰冥。
可見升之道窮。
豫絕而成隨。
升窮而為困。
其變甚相似也。
雖陰陽由不均而平均。
而功用卻反由息而消。
由暢而窒。
此天道之忌過也。
過則失其中和。
過于陽者。
極則變沉淪。
過于陰者。
極則變散漫。
此皆往復之例也。
故升後為困。
困即升之反。
升揚者反困沉。
升騰者反困阻。
是陽升已極。
反困于內也。
細繹其交代之跡。
自能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