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34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58: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3


蓋天地造化妙用。


二氣環行。


萬物並育。


所自來也。


此坤之為象。


出乎乾而成乎乾也。


坤卦全象。


六爻皆[陰爻圖]。


明其為純陰也。


正與乾之純陽相對。


而陰極則成陽後天之象。


必合陰陽而後生成六爻三極。


亦自有陽數在。


與乾之有陰位亦同。


坤之為用在陽。


以體陰者必用陽。


明後天功用。


不同先天。


而見坤之大用。


雖與乾對。


實與乾相成。


乾無坤。


無以見其功。


坤無乾。


無以成其用。


故坤純陰不獨含陽。


且為純陽之應。


亦即純乾之所契接交合。


而為生化終始之德所見也。


夫坤爻[陰爻圖]。


其反面即乾爻[陽爻圖]。


一正一反。


即一體一用。


以後天之生化必變而後見也。


故全卦之用。


皆乾之用。


而全卦之象。


皆乾之應也。


以卦爻言。


六爻三極。


三才之位備矣。


內外兩卦。


兩儀之象全矣。


通乎左右。


四時之義具矣。


括于始終。


六段之位明矣。


故全卦之象數亦如乾。


而氣之升降。


行之本末。


主賓之次。


先後之名。


世應之級。


來往之道。


一一與乾相對。


各有所宜也。


有所便也。


本天者親上。


本地者親下。


以陰者樂升。


以陽者樂降。


此氣之自至。


數之自成也。


故坤卦大用在六。


而其本位在六二也。


坤本地也。


河圖地數終于六。


猶天數之終于九。


乾用九。


坤用六。


乾爻名九。


坤爻名六也。


河圖先天之數。


地始于二。


而洛書之數。


二八易位。


以五行生成言之。


二為生始。


而屬少陰。


以後天之次序言之。


二為其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58:5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4


而居十左。


故在卦言。


以內卦之中。


為全卦之主。


即六二是也。


六二者。


地之中央。


九五者。


天之主位。


恰相對也。


六二皆陰數。


一為先天始。


一為後天終。


而五生數之中也。


五成數之始也。


生者次于天。


明天之主生也。


成者先于天。


明地之主成也。


故坤主六二。


而乾主九五也。


且數之陽者。


求其較。


以截長也。


數之陰者。


取其和。


以補短也。


乾九五之較為四。


四者八卦之半。


四時之全。


明水火木金之氣具也。


坤六二之和為八。


八者八宮之全。


四方之倍。


明陰陽太少之數齊也。


故坤主六二。


為地之中位。


如乾主九五。


為天之中樞也。


陽以上下。


故數先下上。


陰以內外。


故位先外內。


一卦六爻。


自後天之氣分配之。


則左為一三五七九。


至五位止。


五即九五。


右為四二十八六。


至二位止。


二即六二。


此氣行之自然相合也。


故九五為陽之極。


即天之中。


六二為陰之終。


即地之主。


凡卦皆如是。


此後天二氣升降之跡。


終始之途。


相循環也。


其理因氣行六虛。


周流不息。


陽左上。


陰右下。


陽極陰生。


陰極陽息。


初為地下。


陰至極也。


陽初生焉。


故一自初起。


上為天上。


陽至亢也。


陰始生焉。


故四自上起。


此後天定序也。


若從先天數。


則皆從下上。


而陰以二始。


二四六八十極于上。


陽始于初。


陰底于上。


陰陽相次而行。


成天一地二之序。


未相交也。


故其數不對。


而其行相連。


此先天之序。


初未變化者也。


然陽終于五。


陰始于二。


亦當九五六二之位也。


不知後天數序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59: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5


恆依此推算。


以其不相對而同行。


失陰陽順逆之理。


使變化之數不明。


升降之道失序。


則循環之理不顯。


而消長之機不知。


實徒得其一也。


以後天卦論。


當本後天數序。


變化生成。


皆自此出。


可忽乎哉。


故凡六爻之卦。


皆以九五為陽位主。


六二為陰位主。


九五在天。


六二在地。


相望相應。


以主上下。


而權生化。


此所謂卦之本位也。


不可不知。


坤卦六爻。


而名爻為六。


與乾之九。


固由陰陽兩數之終。


其間尚有微義也。


蓋陽者進而陰常退。


陽者加而陰易減。


在後天以一陰一陽為道。


不得多或少也。


故人道必劑之于平。


又陽道饒而陰易乏。


陽道積而陰不生。


陰陽恆不得平。


則生化之力必為之薄。


人道欲劑平之。


必先推陽以俯就陰。


而又不得悖自然之數。


故于其原數之多者少之。


少者多之。


彊者弱之。


弱者彊之。


而仍不失其真。


斯亦人道本天道而後定之者。


如乾之九。


數大矣。


實則六[陽爻圖]。


此削其實。


而予其名。


坤之六。


數小矣。


實則六[陰爻圖]。


共十二。


一倍于乾。


此加其實。


而減其名。


又陽數以奇以積。


其九者。


生于三。


三乘三為九。


此實小而積大也。


陰數以偶以和。


其六者三加三也。


即兩個三。


是實與得數同類也。


以陰偶陽奇。


陽虛陰實。


虛則取積。


實則取和。


一實一虛。


乃合乎道。


故坤用六。


而爻[陰爻圖]名六。


乾用九。


而爻[陽爻圖]名九。


少者多之。


小者大之。


調盈劑虛。


乃合于數。


此命名微義。


而恰符天地始終之序。


周天全部之度也。


蓋天包乎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59: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6


地藏天中。


乾倍于坤。


坤在乾內。


乾得其三。


坤得其二。


陽居其外。


陰居其中。


于是九六之數相和。


五十之用乃見。


九六和十五。


即土數也。


土居中央。


地之類也。


天虛地實。


地廓土厚。


故天道見于地。


地道寄于土。


一奇一偶。


而備數之大用。


包生化之全矣。


故坤用六。


而爻名六。


實有微義。


不獨數之次序。


氣之消息已也。


今觀坤卦。


宜先辦其爻。


明其數。


知其名。


通其義。


而後得其體用矣。


坤卦爻地之象也。


陰之類也。


其位序數象。


皆有專指。


恰與乾相應。


讀者觀摩其象。


必通其意。


而後可進于文辭也。


宗主附注此言坤卦爻象大意。


其詳在後講卦辭中。


以卦先象後辭。


象明則辭易達。


故講象。


純就六爻之象位名數言。


明此而後及辭。


則于古人立言之意。


無扞格矣。


坤卦之名辭也。


有其義。


如乾也。


乾之名也。


象[乾三爻圖]之象。


坤之名也。


象[坤三爻圖]之象。


有是象。


則有是名。


聖人命之也。


坤字古本作?。


即[坤三爻圖]之象。


讀若塊。


或轉為今音塊字。


初作[特殊圖]。


亦本[坤三爻圖]象。


而變其體。


或作臾。


或作申。


皆示[乾三爻圖]之兩分也。


[乾三爻圖]為天。


則[坤三爻圖]為地。


坤地本一字也。


申亦坤本字。


故坤初為?。


繼為申。


而塊初為[特殊圖]。


繼為臾。


其形近而音亦似也。


後人稱地為大塊。


猶古人之稱坤也。


且古時天地初分。


洪濛始判。


天本太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0: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7


無質可見。


地則僅有水耳。


天一生水。


為二者之初化。


即大地之初形。


以[坤三爻圖]為[乾三爻圖]之二分。


可知地之始亦如天。


而僅見其成兩耳。


水之原質亦氣也。


水為氣初成形。


故字亦如[坤三爻圖]象之出自[乾三爻圖]也。


水之初為川。


後為出。


乃由[乾三爻圖]變[坤三爻圖]之象。


今之川字。


猶存其形。


川亦作?與坤同象。


可見地之始。


皆茫茫水也。


而其字則莫不成自卦象也。


坤之卦象。


實為乾之兩分。


而為地為水之所象。


其後水漸落。


土漸露。


字亦皆加土。


地坤塊皆然。


故地字本即坤字。


而[特殊圖]字又同于[特殊圖]也。


後人篆書作[特殊圖]即[特殊圖]之變也。


且[特殊圖]既為臾。


又易為申。


申者。


氣之上升也。


為神字之所始。


明地氣之上升。


以應天行也。


天之道下接。


地之道上申。


故坤字從申。


亦有微義也。


坤之為名。


本以象地。


然不限于地已也。


不曰地。


而曰坤。


猶乾之不名為天也。


況六爻之卦。


已別于三爻者。


陰陽既分而合。


所象亦由少而多。


故名之坤。


明其不僅象地也。


在氣則曰陰陽。


在卦則曰坤乾。


在數則曰偶奇。


在方則曰下上。


以其名之不止一義也。


故明坤卦之名。


必先通其命名之義。


名義一貫。


而後可以釋其辭矣。


坤卦純陰之象。


大地之象。


而在後天。


已備生化之用。


含變易之德。


故卦雖純一。


而位有奇偶。


氣有升降。


有內外。


有上下。


有對偶。


有往來。


皆與乾卦同。


德備四類。


用具六爻。


萬物所以資生。


五行所以資化。


故地載一切。


而土主後天。


水首五行。


而陰成生化。


凡天之所生。


皆成于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0: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總釋象例-8


凡乾之所始。


皆終于坤。


凡物皆樹立于地。


行止于地。


氣見于外。


數建于中。


故為後天之樞。


萬有之本。


言天者必自地起。


言生者必自成數。


言氣者必自形求。


言往者必自來候。


故乾之德皆見于坤。


乾之用皆明于坤。


此天道自然。


生化之理自至也。


坤之象為乾之變。


分則變也。


坤之氣同乾之原。


始其原也。


故坤之辭。


皆自乾出。


異而未異。


變化使然。


同而不同。


始終所至。


其辭切于物。


明于情。


辨于類。


昭于行。


而指其實際。


歸于本來。


以示坤之德用。


即以達乾之德用也。


故觀坤之辭。


必合乾辭。


釋坤之象。


必本乾象。


以二者相生相成。


而後成天下之生成。


同變同化。


而後主天下之變化。


非獨一可以生成變化者也。


後天以一陰一陽交合為道。


六爻之卦。


皆陰陽已合之象。


八卦並列。


乾坤行乎其中。


非如先天之方位也。


故坤卦辭皆主後天言。


而先天在其內。


以六爻之中有三爻卦也已備六爻。


乃賅時位。


乃兼主賓。


乃有分別之跡。


乃知升降來往之數。


故其辭明于吉凶。


著于人事。


通于出處。


歸于天道。


以其與乾並行。


而能承乾也。


以合乾變化。


而能偶乾也。


乾猶懸則。


坤則實踐。


乾猶張幕。


坤則四維。


乾先而坤繼之。


乾始而坤終之。


乾為之命。


而坤行之。


乾為之樞。


而坤轉之。


一動一靜。


一柔一剛。


一奇一偶。


一圓一方。


敵體而能配。


運用而有常。


處內而知主。


順命而時行。


如人之男女。


物之雌雄。


器之內外。


道之西東。


遇合之巧。


距持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0: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9


因升降而為妙用。


御來往而成交通。


此坤之所具義。


而辭之所包宏也。


坤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後得。


主利。


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宣聖講義此坤卦彖辭。


較乾詳。


以乾之德。


至坤而後昭著。


乾之用。


至坤而後顯明也。


且易者。


聖人明教者也。


教為人立。


故卦之德用以人明。


人能行之成之。


乃能昭著之。


顯明之。


人不能行之成之。


則雖有其德用。


無由知之。


以萬物不自言。


而天地不自稱也。


天地之德用。


萬物之生成。


皆賴乎人之稱言。


而後昭著也。


顯明也。


世無人類。


則天地虛立。


萬物虛存。


世無人道。


則天地之德用虛行。


萬物之生成虛名。


為其無以成之也。


無以通之也。


故乾之德用。


行成于坤。


而倚于人。


辭之義。


存于人道。


而見于人情。


故吉凶福禍。


在乎人事。


而卦之德用。


徵于人之言行也。


坤之彖辭。


詳者詳于人。


明者明于人。


以聖人之教。


施于人。


而卦辭之意。


重于人也。


此坤辭之所以異乎乾。


而歷歷數之人事。


以實其義也。


乾之彖辭曰。


元亨利貞。


四德四用。


一語全備。


無以加矣。


為其遠于人。


而未通于坤也。


故雖有德用。


未及施行。


雖有其名未及所成。


雖懸則于上。


未詳其所承。


雖布覆于空。


未明所自從。


故統言其意。


而足盡其旨。


一揭其妙。


而隱寓于行止。


有大哉莫名之道。


而非求之彼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1:3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1


必先安貞之慕。


為明君子之行。


必知順承之旨趣。


故明德必自明。


而致道必以忠恕。


此彖辭之切切。


乃聖人垂教之意。


讀者果得其端。


自能通其精細。


唯數語之叮嚀。


已盡坤象大義。


雖本乎乾坤之象。


實歸重于人事。


斯全易之微言。


亦天下道德之至也。


宗主附注此講彖辭大意。


而明其異乎乾也。


牝馬者陰也。


不曰牛而曰馬。


明其為乾之所變也。


乾為馬而曰龍。


坤為牛而曰牝馬。


是皆命名之最精處。


要知坤者出自乾。


非與乾全異也。


所異者陰陽耳。


牝牡耳。


故馬同也。


唯牝牡不同。


因其不同。


始成其生化之用。


如人同也。


而男女異耳。


因其異乃生生無窮。


此乾坤為生化之主宰。


人物父母。


即在其牝牡之別。


馬仍同也。


類未殊也。


如人男女。


同屬人類。


若異類。


則不能生化矣。


故必為同類。


而分陰陽。


乃能生化無盡。


而為萬物主要。


此二字之精義所在也。


坤彖辭四德。


元亨利貞。


唯貞屬牝馬。


與乾異者。


明坤之本分也。


坤。


地也女也。


陰也柔也。


其所異乾者。


正在此。


蓋四德唯利貞指性情。


而其本分。


在己之所守所行。


守謂之貞。


行謂之利。


貞謂之信。


利謂之義。


義見于外。


信存于內。


義見于行。


信存為守。


守其所守。


故曰本分。


由于其心所執也。


故屬于性情。


乾坤之異。


即在性情。


而性情之體無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2: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2


所異者所應于事。


所成于德。


所以守其身者。


有別也。


故唯利貞之異其所指。


而利又發于貞也。


人道必先內後外。


先守後行。


況女子乎。


況柔道乎。


此坤辭之重在貞。


而必明指其義也。


名者依義以定。


辭者依意以生。


牝馬者名也。


亦義也。


辭也。


亦意也。


坤道盡于是也。


元亨成于是也。


利貞在于是也。


貞信為女子之德。


自古已定其教。


而所本。


地道也。


坤道也。


謂之坤順者在此。


謂之陰柔者亦在此。


此人生性情自然。


天道所賦與者也。


非聖人故為之教也。


以陰者內柔而外承剛。


內順而外逆行。


屬下而接上。


居中而含無疆。


外地而應天。


合乾而有方。


故以安貞為吉。


而守牝馬之良。


本是足以利往。


由是足成元亨。


溯夫天地之始。


達乎人生性情。


依夫坤厚之德。


成乎順承之行。


馬則健其足。


牝則優于生。


致遠道以同天行。


成終始以匹乾龍之勤。


斯象義之可見。


而彖辭之所名也。


坤卦以陰為主。


故與乾皆成對。


乾以九五為本位。


坤以六二為本位。


此定位也。


坤氣由上而下。


乾則由下而上。


此定序也。


坤道由下承上。


乾道由上俯下。


此定則也。


坤以偶為正。


乾以奇為正。


此定數也。


故坤有方位。


有順逆。


有升降之差。


體用之異。


與乾別也。


乾者陽也不常變。


故其體用同。


坤者陰也。


以靜為主。


以動為用。


以順為先。


以逆為繼。


故體用各別。


而先後天不一也。


自先天言之。


卦右上行。


二四六八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2:3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3


自二爻起。


與乾之陽相次而進。


由後天言之。


則自卦右下行。


四二十八六。


自上爻始。


與左之陽相對而交。


此順逆與體用殊也。


乾則一也。


其行不易。


其序不改。


其升降無異。


故其氣無不至。


無不至故無方。


無定位。


無宜不宜。


其有方位宜否者已變也。


故在乾之彖辭。


元亨利貞。


四德周流。


東西南北。


四方廣被。


春夏秋冬。


四時應候。


來往反復。


四行同達。


無所滯也。


無所擇也。


比天之覆。


無所外也。


比天之行。


無所止也。


坤則不然。


以用之異體。


行之異宜。


序有順逆。


德有廣狹。


有方位。


有時令。


有合否。


有得失。


以必承乾始能成用。


交乾始能成德。


不得獨立以有為也。


故其用有限。


而其辭有指也。


譬之草木雖生于地。


不得日之暄。


雨之潤。


不生也。


譬之人物。


雖居于地。


不得氣之呼吸。


熱之溫和。


不育也。


故地之功用。


以得天而見坤之功用。


以得乾而全。


此陰陽之差。


生化之大則也。


人之生也。


必父母搆精。


物之育也。


必雌雄交孵。


所謂施受之道。


亦即順逆之數也。


故地代天。


而坤承乾。


牝以代牡。


女以承男。


為萬有生化之原。


而開世界無疆之業。


雖若齊等。


實有盈虛之殊。


雖若並行。


實有主客之別。


如日之光永不變。


而月則有朔望弦晦之分。


天之方永無差。


而地則有寒暑溫涼之異。


其用不一也。


故坤卦不如乾也。


以備四德。


而有所限。


以應四方。


而有所宜。


以行四時。


而有所得喪。


故利貞必自牝馬。


而得朋必以西南。


先則必迷後則主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3: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4


以地道不可先也。


安貞則吉。


攸往有時。


以坤數必靜順也。


此辭之諄諄者也。


天道以理行。


地道如線引。


天行常垂衡。


地行猶柱擎。


天地之數。


一後一先。


天地之運。


一方一圓。


兩兩相接。


如環無端。


莫見其跡。


莫知其源。


蓋天以陽攝陰。


地以形含氣。


互抱以行。


相交以替。


方圓轉旋。


莫知其極。


氣包形外。


而又通形中。


乃成生化之機紐也。


坤之與乾交亦如是焉。


坤不自動。


而動反昭著。


坤不自生。


而生轉分明。


則由其有形也。


唯有形乃有制。


故先後有度。


行止有紀。


向背有方。


來往有時。


此地道也。


坤道也。


牝馬者地類也。


而行地無疆也。


非如天馬之行空也。


天馬為龍。


故飛在天。


牝馬非龍。


故行于地。


地有數里。


非無疆也。


而曰無疆。


以不見也。


應天之行。


乃不見耳。


唯應天行。


非地自行。


故不可先。


先則迷途。


隨天以行。


是為後得。


故主利也。


西南者地之所向。


氣之所合。


故得朋也。


河圖之位。


以對為合。


洛書之序。


以對相易。


故坤艮易位。


水火不相射。


由數之匹也。


位之當也。


地虛而實之。


天實而虛之。


相敵則友。


相類則仇。


故東北反失朋也。


陰者喜陽。


柔者好剛。


以其不足。


求其有餘。


故陰向陽。


而下傾上。


此德氣自合。


道數自同。


不可彊也。


坤以純陰。


而慕乾陽。


以靜為動。


以柔為剛。


故行于地。


而交于天。


陽者率。


而陰從之。


陽者先。


而陰應之。


一奇一偶。


一順一逆。


而相和以行。


河圖之數。


一六二七。


相得有合。


洛書之數。


艮二坤八。


相易以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3:2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5


以求匹為後天之大用。


生化之本源。


此天下之至性至情也。


人物皆如是焉。


陰承陽而待陽至。


坤承乾而待乾先。


來者為先。


往者為後。


坤者宜後。


故君子有攸往也。


君子應時者也。


故能順坤道。


而占安貞之吉。


六爻之位。


八卦之次。


先後天之序。


皆有四方之分。


以坤之全卦。


定其方宜。


得其半數。


以其分于乾。


得乾之半也。


雖備四德。


而歸本安貞。


雖行四方。


而得朋西南。


雖周流四時。


而先迷後利。


雖運用四氣。


而往順來違。


故其象同于乾而異。


其辭備于乾而殊也。


以陰數偶。


而得則半。


亦調劑之使平也。


盈者虛之。


高者抑之。


下者升之。


以期于均。


此謂道也。


一陰一陽之所名也。


觀象知數。


觀辭知意。


聖人明易示教之旨。


在于此矣。


宗主附注易之大用。


在明天道。


為聖人指出天地奧妙。


造化原理。


使人知生死性命。


與天地造化所關連者。


而確立人道。


以為日用言行標準也。


人道。


人之道路也。


無道則一步不能行。


即令盲行。


必遭傾跌。


故行有常道。


如人之有目。


天之有日月。


以照人行。


而辨明暗。


故易卦象成一大環。


如四圍之室。


孰戶孰牖。


何出何入。


皆在卦象。


而集全易六十四卦以分配之。


以乾坤立其大柱。


如上棟下基。


故曰乾坤為易門戶。


乾坤毀則易亡。


以見易皆本乾坤。


而乾坤又相倚相持。


不能或離者也。


故卦之變化。


必因乾坤變化。


坤為土。


為地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3: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辭-16


為中宮。


尤為後天主器。


如無坤則乾無用。


以所施必有所承受也。


人有大才。


必有所用。


無之則功業不成。


易之大用。


皆見于坤。


為其能承受也。


坤雖不自動。


而動者必自坤始。


以其為形之初成。


其上不可見也。


坤為後天中宮。


為五行中央。


為萬物中主。


以其載物而成生化也。


然非乾不能施。


非乾則不用。


以其孤立不可也。


故形非氣。


仍死物也。


坤之倚乾為用。


乃造化之原。


後天必由先天出。


形必以氣生。


此定例也。


故坤卦處處合乾卦。


而坤之用。


皆乾之用。


一虛一實。


乃成大道。


乃為大用。


學易者當先知之。


彖曰。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坤厚載物。


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


牝馬地類。


行地無疆。


柔順利貞。


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


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


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


乃終有慶。


安貞之吉。


應地無疆。


宣聖講義此數語。


明揭坤元大用。


猶乾之釋文也。


而坤元二字為至精。


以後天之氣。


為生化之主。


必有所本。


元者本也。


乾元主陽。


坤元主陰。


此二元者。


生化之根。


萬物之母。


故名之元。


已如乾元義。


其宜留意者。


則坤元之與乾元同異也。


乾元為陽氣之先。


居先天之位。


率後天之始。


而坤元亦隨之。


而主後天之用。


專生化之功。


其在先天。


若有後先。


後天則已並行。


蓋後天之初無可言。


有可言。


則太極已為兩儀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4: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辭-17


兩儀既判。


乾坤以名。


果有乾坤之時。


已分陰陽之氣。


故在有易之後。


乾坤不能獨行。


斯坤元與乾元。


並主天下之生化。


而同為萬物之根本矣。


唯坤元異夫乾者。


一為陽。


主施。


一為陰。


主受。


一為氣始。


一為形先。


一為自生。


一為自成。


故乾之德生。


生于坤。


乾之用成。


成于坤。


乾元之所見者。


待坤元而後明。


乾元之生成者。


待坤元而後名。


坤元實生化之顯著者。


而為萬物所由生成。


故名之曰坤元。


而贊之曰至哉。


溯資生之德。


並資始而同諧。


以順承天。


乃配統天而無猜。


猶人之父母。


草木之根荄。


化物之原質。


生物之胚胎。


實為萬有之始。


名類之初階。


故稱之曰至。


言其有極而兼賅。


匹乾元之大。


明施與受之由來。


合乾道之廣。


示始終之所栽培。


象覆載之德。


為生化先胚。


以見坤元之用。


實與乾元相隨。


一來一往。


相得相追。


循環不已。


悠久無涯。


此卦之本象。


象之設辭。


精微奧妙。


理數同之。


故數語所包者廣。


探天下化機而無遺矣。


夫天道無量。


地道無疆。


天無不覆。


所包無外。


故其德大。


地道主載。


止于地上。


雖行無疆。


而德有極。


故不及地外。


其德曰至。


至者極也。


有至者。


言當至皆至。


地道也。


坤元之德也。


在乾元以大而統天。


凡天之下。


無不及也。


而坤元。


以至而順承天。


居其地而盡及。


有其極而無不履。


地道有限。


天道莫量。


地氣所行。


周地而已。


天氣則無不包也。


故以大。


名天德之廣覆。


以至示地德之有常。


各有當也。


非揚乾而抑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4: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辭-18


天下之大。


眾星並羅。


氣之所舉。


眾體同裏。


故乾道統天。


兼乎坤言。


坤道承天。


對乾而言。


坤處順受。


唯承得氣之用。


故地面之氣。


天日之光也。


地行之度。


天日之軌也。


地之立也。


大氣舉之。


地之周也。


大氣環之。


凡地之生成。


天之功也。


而天之生成萬物。


地之功也。


蓋天之覆也。


至物而見。


天之生成。


因地而名。


天道見于地。


而生化之用。


必因地以成。


非地不可見也。


不可名也。


故履地始得天氣。


行地始知天德。


天之風雨寒溫。


地之候也。


天之日月星辰。


地之光也。


天與以時。


地復以令。


天施以德。


地承以化。


天變以氣。


地著其形。


天賦以數。


地昭其象。


凡天之所為。


皆見于地。


皆成于地。


天始之。


地終之。


天施之。


地承之。


天地相通。


生化以明。


天地相接。


萬物以名。


此天地之為天下主。


而乾坤為全易首也。


夫坤本乾以行者。


以厚載物。


合天之廣覆。


以形生成物。


合天之氣化。


乃同天悠久。


而德無疆。


含弘光大。


以得天之氣。


受天日之光熱。


被天之澤。


承風雨之噓潤。


通天之用。


而至中和。


達天之功。


而並元亨。


故能順承天。


而合搆精形。


以為物生成。


此所謂含弘光大。


品物咸亨也。


坤之致此。


為其善合乾也。


以有坤元合乾元之德。


成天地之用也。


故一虛一實。


萬物並育。


一生一成。


萬有並名。


一氣一形。


萬類並行。


一降一升。


萬軌並申。


後天之宰。


人物之母。


分之則還于無。


合之則二而一。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無天地則無物。


無乾坤則無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5:1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辭-19


有物則必有天地而俱通。


有易則必有乾坤而俱合。


不合不通。


復歸于空。


故乾以坤名。


坤以乾存。


二元之德一元之功。


由一為二。


氣極則窮。


由二合一。


理窮則通。


故先天由無入有。


陰陽乃分。


後天以氣合形。


乾坤始凝。


凝者其神。


分者其名。


合而有得。


生至于成。


故坤元資生者。


乾所生。


而坤克生之。


坤厚載物者。


天所予。


而坤克承之。


以能生成。


乃曰含弘。


以能受承。


乃底咸亨。


以德合而無疆。


以有至而大光。


斯所謂立坤之道。


成柔與剛。


達坤之用。


乃同天行。


博厚悠久。


順應有常。


坤元之象。


乃終有慶也。


坤以牝馬而應天行。


行地無疆。


以同于乾。


故雖牝而同類。


牝則屬地耳。


唯屬地而行止于地。


不似乾之行天。


可御天也。


以順承之德。


成安貞。


乃孚天行。


以隨龍馬之跡。


故以靜而動。


以安而行。


以柔成剛。


以利貞成其元亨。


夫守位者順。


安分者正。


正順者有常道。


不失其守者有常德。


能知先後者不逆。


能識剛柔者不折。


靜者必明。


巽者多群。


知得者不失。


戒爭者有成。


故處坤位而循坤道。


以退為順。


以後為寶。


若爭先則迷。


而後隨乃其常道。


彼氣盛將窮。


氣弱易亨。


西南之所合。


乃得朋以行。


東北之所乖。


乃以順靜終保其慶。


西南者。


陽之盛也。


陰所需也。


故多友好。


東北者。


陰之盛也。


乃陽所喜。


故坤不與合。


而失其朋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6: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辭-20


然以坤之處順用柔。


持盈保泰。


故能終吉。


若自滿者敗。


自恃者亡。


身之不卹。


安望其多助乎。


故以數言。


河圖之位。


西南金火。


于時夏秋。


坤本土德。


相生相養。


故有朋類。


東北水木。


于時冬春。


木則賊土。


水則洩氣。


兩相乘制。


乃失友好。


又如洛書。


九宮之位。


各有其序。


五行之德。


未易其方。


而坤以用殊。


乃易艮位。


以合于後天之數也。


蓋取終慶之象。


宜艮止之義。


仍安貞之占。


得後順之常。


故二八易位。


而陰陽相孚。


體用代興。


時方相得也。


又如八卦方位。


先天乾坤上下。


本無用也。


故虛其位。


上下無常。


不指其變。


至後天則以用為主。


方位以變為要。


坤乃移居西南。


以應得朋之象。


而循順承之道。


蓋乾處西北。


以接于坎。


由陽生陰。


坤在西南。


以近于離。


由陰化陽。


而上下之位既遷。


施受之義益昭。


交合之道既近。


先後之序始著。


文王八卦為後天之序。


無一不符于象辭者也。


天道下降。


地道上承。


乾德資始。


坤德資生。


乃成交往之道。


而見類行之程。


故得喪非關天運。


而剛柔在乎人用也。


順者安貞之吉。


逆者迷失之徵。


因卦以寓教。


因辭以明行。


因宜否而知動靜。


因施受而見生成。


此坤道之有常。


亦君子之所戒本牝馬之類。


示行方之利害。


守本位之吉。


知天道之無遠弗屆。


應無疆之行。


孚自彊不息而莫懈。


先利貞之求。


應知元亨之有在。


往復成其循環。


德用乃昭于時邁。


此聖人垂訓。


學者慎而毋怠也。


故坤彖釋文。


詳于占旨。


為示禍福吉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6: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象辭-21


使人正其行止。


雖言坤道。


指歸人事。


天地之不違。


命數之不二。


唯性情之所安。


乃立則夫仁義。


上下孚剛柔之行。


升降達順逆之序。


知坤無生有生。


無成有終。


乃明天下生化之趣。


故象數有精微。


文辭有體例。


合觀以溯其蘊。


會通以求其意。


則天道在于掌中。


悔吝不待卜筮矣。


宗主附注此言坤彖釋文詳義。


雖已見前講而不嫌重者。


因聖人立教不妨諄諄也。


合而讀之。


自得其要旨。


蓋人生于天地間。


天遠地近。


無時離地。


則無事不法地道。


地以順承為本。


安貞為吉。


有方宜。


有時利。


皆同人事。


果能熟于坤卦德用。


則所行止。


自有常也。


故吉凶福禍。


人自召之。


逆順先後。


人自為之。


成敗生亡。


人自致之。


得失利害。


人自謀之。


皆坤道所已詔。


而彖辭所已詳。


能遵行之。


則成坤成乾。


立地位天。


至誠之道。


中和之功也。


豈可輕易讀過哉。


象曰。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宣聖講義此二語為明坤象之意。


古人垂教之旨。


其與乾同義也。


不曰地道。


而曰勢者。


有所指也。


在乾曰天行。


在坤曰地勢。


此所以別乾坤之用。


明天地之德。


靜動各異。


形氣自殊也。


地勢者。


言地之象。


有其勢也。


以其土水高下。


積而為地。


故謂之坤。


坤既成形。


地乃有名。


故地以形為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6: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象辭-22


勢者形勢也。


非如天之以氣為主。


以行為道也。


地既以形稱。


則地道以形勢立。


故地道曰剛柔。


別于天道之陰陽。


陰陽以氣言。


剛柔以形言。


而地之為形。


則分水土高下。


寒熱木石之類。


無非剛柔之別也。


故地道純以形勢言。


而形勢概包于剛柔也。


夫天混淪無垠。


窈冥無際。


其積者虛。


其見者氣。


不得稱其形勢也。


唯可以別其氣之陰陽。


于地則雖廣有度。


雖厚有紀。


水土之居。


人物之履。


其形既昭。


其勢已著。


剛柔異方。


德用殊處。


故易象定其辭。


釋文明其故。


曰坤以狀其成。


曰勢以括其趣。


名以明義。


字以定詁。


雖天地同斯道。


而體用殊所與。


在乎虛實。


辨夫賓主。


有物以質之。


有類以致之。


有數以指之。


有言文以識之。


故歸于有。


而取于形勢。


使人知地之為道。


而得以窺坤象之意也。


地勢二字。


恰與天行對。


而坤之為坤。


亦以形勢成也。


然曰地勢而不曰形者亦自有故。


勢者有物。


形者虛名。


以二字言亦有剛柔之意。


地取其實。


本于陰。


故曰勢。


勢字從執。


有所持也。


後人加力。


明其有力也。


以勢力為喻。


如物之力。


有力始有用。


有用始有功。


地道之所見。


在用與功。


故曰地勢。


無論為柔為剛。


為原為岡。


為陸為洋。


為溫為涼。


為井為塘。


為險為康。


為峰為江。


為林為場。


為南北二極。


為上下四方。


為潮為浪。


為李為楊。


為飛或走。


為蠕或藏。


為生或化。


為潛或翔。


為玉為金。


為鐵為鋼。


為煤為砂。


為田為荒。


為草為苔。


為汁為漿。


凡屬于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7: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象辭-23


而生存其上者。


莫不為其功用之宏大。


育養之收藏。


故皆著其勢力。


昭其德。


稱其名類。


被其澤。


是謂之地勢。


而罔有極。


為載物之大則也。


夫善駕者車。


善奔者馬。


善引者繩。


善遠者射。


莫不為力所使。


為勢所迫。


以致其功用。


見其德也。


而地為天下之至有力者。


故能載一切而不瀉。


為天下之至大勢者。


故能負萬物而不壓。


以其道並乎天。


德齊乎覆。


用見于生化。


功著于人物。


所以稱之曰至哉。


而釋文指明其勢也。


勢之所加。


萬物以生。


勢之所役。


萬類以成。


而負此者。


厥象唯坤。


坤者大塊。


無物不承。


坤本至厚。


無物不登。


故曰地勢坤。


明其卦之所以名也。


夫乾曰健。


指其道也。


地曰坤。


指其器也。


上則志于虛。


以喻其大。


下則志于實。


以喻其至。


唯言坤而釋坤。


則一物之無異名。


地之為德。


即在是也。


故坤者卦名。


亦地之用。


象名。


亦德之成。


唯其博厚。


乃稱斯名。


唯其承載。


乃得斯稱。


故坤卦象地。


而以厚德載物為其用。


而君子法之。


以成君子之名。


而昭著君子之功。


君子因坤以明德。


聖人因坤以明道。


道明德立。


易教之終也。


是釋文之微義也。


夫君子之為道。


未有不本天地之道。


其成德也。


未有不法于天地之德。


故易教首舉君子為範也。


在乾曰。


君子以自彊不息。


在坤則曰。


君子以厚德載物。


其所以師法天地者。


莫不溯源于卦象。


根本于乾坤大用。


故言之如此。


乾之象天行健。


以其氣之在內也。


故曰自彊不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05:20 , Processed in 0.488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