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6: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總釋象例-10


及河圖洛書。


五行九宮之序。


皆由定數所變化者。


非故為其制也。


無論何物。


變化之數。


不出于此範圍。


其所成物質名類。


不得異于此定序。


則天地之所自判。


人物之所自生。


下及一草一木。


一器一物。


莫不皆然。


以孚此而生長變化者。


是曰定序。


不獨易與圖書然也。


譬如一立方體木塊。


以刀劈之。


自上而下。


必成兩片。


再劈之。


必成四條。


更斷之。


必成八立方體。


此一變生兩儀。


再變分四象。


三變成八卦之定例也。


如細分之。


則一變者一。


再變則為二數。


三變則為四數。


合之共得七數。


故變極于三。


數滿于七。


而形成于八。


果將立方形體數之。


雖為四方。


卻得六面。


此卦爻之以六位成也。


六者。


有形之本體。


無論大小皆同。


八者。


由分所成之定體。


亦無論大小皆同。


以方為方。


必合九為一。


蓋非九不得全也。


九者中一邊八。


即九宮之數。


去其四隅。


即五行之數。


以四隅乃陽生陰也。


非原數也。


故五行即四象。


而含太極于中央。


至變為九宮。


其中央太極仍存。


故太極在後天居土位。


為神宮。


而主一切也。


故變化之序。


不離于易數。


不外于河洛之象。


可驗之于至細至微之物者也。


苟精思之。


則天地生成。


莫不瞭于指掌也。


故變不離三。


數不逾七。


形不出八。


而爻止于六。


行止于五。


宮止于九。


中氣定于一。


一者。


太一也。


太極也。


神之主也。


元氣之宗也。


言數者所當先知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6:5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1


宏教附注易道誠不易講。


雖一卦六爻。


其所包義。


不可盡述。


今夫子撮大要講示。


不過其一二耳。


然已累篇矣。


可知易道精深。


原非容易貫澈者。


乾卦為全易之首。


尤為宏大無盡。


將來講示。


更必詳細。


本來易教。


為使人知天道。


即卦象。


亦為以物示天數也。


夫道始終不離于數。


一紀二紀。


推至萬紀。


大小循環。


如歲與日。


莫不有定數。


故聖人得以卦象之。


六爻中所有之數。


即天地之氣數。


一一與時合。


果知其故。


則未來事皆可推得。


時雖多變。


似非易測。


實則包在六十四卦中。


仍無奇也。


天道窮而復始。


今雖未見。


正因潛藏之氣未發也。


故乾卦一卦。


包盡宇宙。


自古迄未來。


始終皆縮影在六爻中。


不過不能細數耳。


然六十四卦。


由乾出。


乾道乃革。


革象見于革卦。


則革卦即為明乾道之革者也。


此在已過時代見之。


迄今又循環至此。


合無數小循環成大循環。


如積日成歲之例。


故大小同象。


古今同運。


此在人推之耳。


乾元亨利貞宣聖講義乾元亨利貞一語。


包括全易之辭。


易辭為明象也。


象有限。


而辭可長短詳略。


故象之意難盡。


則以辭引申之。


如是可知辭之為明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7: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2


而必出于象也。


易卦皆有辭。


唯有長短詳略之異。


以其象之難易而定。


辭必本于象者。


以辭中有象在也。


象雖異。


莫不出于乾坤。


辭雖異。


莫不本于乾坤。


二卦之辭。


無乾坤之象。


不能成眾卦之象。


無乾坤之辭。


不能得眾卦之辭。


故乾坤之辭。


實包全易之辭。


而獨以元亨利貞四字。


揭其綱領。


蓋四字為辭之綱領。


亦卦象之總義也。


夫卦象之義。


不易盡也。


而獨揭四字。


則可知四字之能涵藏無盡義矣。


故雖四字。


直同全易之辭。


凡易之言文。


莫非為四字所推衍闡者發也。


苟明四字。


即明全易言文。


而乾之象亦明。


乾之辭亦由此盡明。


則此四字之義。


可忽乎哉。


今就四字詳釋之。


使讀者得以推知四字。


且及其餘之言文也。


天下之物。


終始本末。


各有經紀。


一歲四時。


一地四方。


各有度數。


是謂天道。


道因氣行。


數因氣立。


生化因氣成。


故自太極始分兩儀。


兩儀分四象。


四象者。


言陰陽既分。


生化初見。


乃為四也。


如河圖之象。


分為五方之數。


雖五而仍四也。


土居中央為氣數會合。


而木火金水分布四方。


為氣數生化消息。


其地位有定。


次序不移。


終始往來。


上下周復。


以定其度。


故積日成歲。


而有春夏秋冬。


循環不窮。


周而復始。


以至無盡。


此天道之運行不息。


而萬物生化以見。


氣自在中。


數自成節。


雖分之為十二月三十日。


二十四節候。


及一月之朔望上下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7: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3


一日之晝夜朝夕。


其名目不一。


總不離乎四象。


四象者。


象其氣數而名之。


辨其終始而度之。


非指一物。


而物莫不如是。


故不曰物。


曰象。


猶不曰氣而曰兩儀也。


極也儀也。


象也。


皆擬之名。


非物之名。


指以所擬。


定其類。


別其數。


便于言也。


故四象亦如兩儀。


而就全數。


分之為四。


以辨氣之所行。


數之所至。


從而定其名類。


志其德能。


分別其用。


以明其道。


昭其性情。


彰其物事。


此聖人立辭之意。


而明象之所象。


故于乾卦之下。


而為之辭曰。


元亨利貞四字者。


四象也。


言乾備此四象而有其名類。


正如一歲具四時。


而有春夏秋冬之名。


一地備四方。


而有東南西北之名。


其義一也。


故此四字之釋。


非僅字之義也。


必先知乾包全易而卦具全德。


方可以此四字度之。


因其字而得其德用。


由其辭而得其氣數。


則始明乾卦之象。


及其象物之名類也。


故此四字為易之主辭。


亦乾之性情德用也。


夫天下之物。


非一類也。


天地之氣。


非一致也。


有寒必有暑。


有生必有化。


一日之中。


朝夕晝夜。


備四象。


一歲之中。


春秋夏冬。


備四象。


明暗不同。


冷煖異氣。


此天道自然。


生化定例。


故天下有物則有數。


有事則有度。


度數不出四象也。


故有榮有枯。


有生有死。


莫不循環起伏。


來往升降。


推移而成用。


變化而成德。


故乾象之。


而有元亨利貞四象之分。


乾之大象。


為天為陽。


天主生化。


陽主運用。


為天下之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7: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4


故曰乾為天知大始。


言乾為天下之始。


生物成物者也。


而其氣直包萬物。


故其德全四象。


元者。


氣之始生。


亨者。


氣之大達。


利者。


氣之初歛。


貞者。


氣之終伏。


四者氣之全也。


故能生成變化。


還返閉藏。


以盡其用。


而成其德。


故四字有陰陽太少之分。


備生長收藏之德。


正如一歲之四時。


一日之四分也。


歲有四時。


而土在中。


日有四分。


而日行空。


乾卦[乾六爻圖]有四德。


而乾行乎其間。


故乾之用由四德見。


乾之象以四字明。


乾乃合四者之全。


而行不息。


成四者之德。


而用無盡。


蓋乾之本象。


如天之大。


不易言也。


唯分四字以象之。


雖四象。


仍一象也。


元者。


示乾之大生。


如春之仁。


亨者。


示乾之大長。


如夏之盛。


利者。


示乾之大成。


如秋之收。


貞者。


示乾之大伏。


如冬之藏。


由德言之。


生者仁也。


盛者禮也。


成者義也。


伏者信也。


此四者。


德之見也。


而智寓于中。


則用之藏也。


仁主生萬物。


禮主和萬物。


義主定萬物。


信主保萬物。


而智則致之。


由吉凶言之。


元主升發。


亨主通達。


利主制禁。


貞主潛默。


元主事之初。


亨主事之蕃。


利主事之退。


貞主事之靜。


故動宜元亨。


靜宜利貞。


順之則吉。


違之則凶。


故四德有殊功。


四方有異宜。


皆氣之所行止。


數之所升降也。


處元。


則如氣之始升。


處亨。


則如氣之四達。


處利。


則如氣之初降。


處貞。


則如氣之伏藏。


上下有紀。


內外有度。


行止有道。


動靜有數。


故乾以全德。


行乎天下。


皆成其用。


而吉凶自見焉。


禍福自召焉。


唯君子知之。


則無往不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8: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5


由四象言。


有進退存亡之幾。


有動靜得失之道。


在君子則無可無不可。


以其善順氣數也。


苟不順氣數。


則吉凶失據。


禍福無門。


此聖人教人以辭。


而示人以義。


元亨之辭美而義明。


利貞之辭吝而義曲。


直曲不同。


美吝異致。


故元者為首出高位。


示義之長。


亨者為嘉會和易。


示儀之盛。


此直言也。


利者為義利分明。


示利之有害。


貞者為動靜明辨。


示動之有咎。


此曲言也。


故當進則進。


當退則退。


當興則興。


當伏則伏。


為善順時。


否則災也。


故曰元亨利貞。


寓義于辭者深矣。


夫人處顯易。


處隱難。


得時則智。


失勢則昏。


當其發揚之時。


措應相宜。


而其晦塞之際。


進退失據。


為其知有用。


不知無用之用。


知有為。


不知無為之為。


乃明于元亨。


而昧于利貞也。


唯君子應時行藏。


順天進退。


故無不宜。


以其得四字之全義。


而明天道之全用也。


春生秋殺。


夏榮冬枯。


無一非天道。


無一非生化之功。


豈其謂春夏為天道。


而秋冬非乎。


豈其謂春夏為生化之功而。


秋冬無哉。


故君子視之如一。


乃克全四字之用也。


故乾之四象皆吉辭。


而其用則殊。


其義則有異也。


不然。


胡不直曰義。


而曰利。


不曰幹。


而曰貞哉。


此曲辭之可味也。


元從二人。


與仁同。


言氣之始生。


唯人得之。


二者氣之全也。


陰陽已分。


一為陽。


二則成陰。


故元陽已含陰氣。


乃陽之陰也。


若獨陽不生。


不生不得謂之元。


人之生也。


受二氣之中。


故人亦同仁。


仁之訓生。


與元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8:4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6


而元又始也。


天下之生者。


皆謂之仁。


天下之始生者。


皆謂之元。


元者由仁出也。


如木生于果仁。


而為芽之初。


雖始生。


未見形于外。


至屯則見矣。


故元者始也。


上也。


其義通圓。


言氣之全。


德之廣。


用之大。


發之充盈。


能包舉一切。


無不周至也。


故謂之圓。


圓則無方。


乾者天也。


天圓而德廣。


普覆萬物。


皆在其中。


故曰乾元。


雖言乾而義重在元字。


以乾之德首見也。


因元為天下大始。


萬物皆在其後。


正如天為生化之本。


故曰乾元。


亦一太極也。


太極變而生化成。


其太極永存。


隨生化不滅。


是為天下大本。


或名之中。


乾元亦中也。


故乾元直貫全易各卦。


雖象不顯。


仍在象中。


凡卦皆有太極。


有乾元。


有中一也。


以卦象原出于是。


氣數之所秉承。


生化之所主宰。


故曰大本。


神道寓焉。


神者。


無方無形。


而無不在。


體物不遺也。


唯乾元顯其德焉。


故天下萬物皆自乾元始。


坤元成。


而坤元亦乾元所出也。


用有二極而體唯一元。


太極含兩儀。


兩儀一太極。


知大始之本于太一也。


故神曰太一。


凡此以下所生化。


所分合。


上下道器之別。


偏全形氣之類。


莫不自太一出。


此聖人示人以生化之本。


天地之源。


而以太極定其極。


乾元名其元。


如溯水之源本之根。


而告人以所自出。


義精辭妙。


莫過于是。


讀者先識之也。


元亨者。


始而能通。


生而能大。


為氣之至盛至和者也。


夫天下之達用。


曰和。


以其出于中。


不失中也。


故謂之禮。


禮自仁出。


而以成其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9:2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7


唯和乃能致之。


聖人制禮。


非以制人。


乃以和眾。


唯和能安。


唯禮能和。


故曰禮之用和為貴。


以和為禮之本也。


禮之初。


出于誠。


成于敬。


齊于一。


止于中。


其德最盛。


其儀至美。


其用至大。


其道至通。


其義則為全生育性而正命。


以復于天者也。


故元之次為亨。


將以仁施為禮。


中出為和。


生成其大。


始繼以通。


外則位育之功。


內則誠明之德。


大本以立。


大用以全。


天道以施。


人道以建。


則禮者。


人道之所始也。


人之始為生。


生本于父母。


緣于夫婦。


夫婦為生之本。


此禮所造端焉。


夫婦者。


道也。


一陰一陽之和也。


道由陰陽和。


而後萬物生。


人由夫婦和。


而後人類生。


此生生之大本。


而天下之定序也。


故禮成以夫婦之和。


而道成以陰陽之合。


天地之大。


猶不能外。


況其他乎。


故和而後盛。


盛而後亨。


亨以繼元。


和以返中。


天人之道。


莫過于是。


故成始者天之道。


成終者人之道。


人生自天。


而必歸天。


故必履和蹈中。


以復其初。


此由乾爻象見之者也。


乾皆陽爻。


而有陰位。


陽與陰和。


乃成其用。


夫乾為始生。


坤為始成。


以陽生必待陰成也。


河圖之數。


天一初生水。


而地六始成之。


此數之著也。


氣之昭也。


未有獨陽孤陰而有生成者。


故陽主生。


必得陰以成之。


成而後盛。


和而後成。


既盛且和。


斯為元亨。


元之用雖神。


不接于外。


必待物乃見其德。


元以亨大。


中以和成。


人情然也。


天道亦然。


在六十四卦已屬後天。


人道為重。


必有交合。


始見生化。


既有交合。


斯有善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29: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8


故情必中節。


用必中度。


唯禮為貴。


唯和為本。


和以禮和。


亨以德亨。


故仁之施必禮也。


而元亨之義可知矣。


利貞者。


自脩之道也。


天道時行。


萬物亨通。


天道時靜。


萬物利貞。


氣有散歛。


數有消長。


道有動靜。


德有廣隘。


此天下之常也。


唯其始生。


求其亨達。


唯其既盛。


求其保持。


亨以太和。


天下共榮。


萬物同豐。


繼之者難。


故反求諸己。


持盈保泰。


唯在潛德。


守常應變。


唯在明時。


事有所宜。


物有所貴。


天地有異道。


日月有異行。


而況人物乎。


故德之明者。


必止于至善。


中和之至者。


必慎獨以成于至誠。


至誠不二。


乃復于太極。


還于太初。


長保太和。


永得長生。


此內脩之功。


為聖人立教之本也。


夫利者。


有害存焉。


貞者。


有淫在焉。


樂而忘憂。


驕而任情。


則利反為害。


貞反為淫。


以過度也。


和乃失矣。


失和則失中。


失中則忘生。


身之不保。


安能久亨。


故繼元亨。


必明利貞之道。


則性情之學所以貴也。


乾之為道。


處天下至貴。


履天下至尊。


行天下至安。


樂天下至樂。


萬物所被。


萬類所服。


萬善所歸。


萬行所宜。


故其大。


唯天則之。


唯聖君象之。


當其元亨之時。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德之至也。


道之至也。


而唯其盈之憂。


滿之慮。


高不忘危。


尊不忘卑。


得不忘失。


和不忘亂。


故獨乾乾不息。


謙虛自下。


蔑其尊貴。


戒其情慾。


以反于性命之正。


觀于變化之門。


不失其中和。


不怙其明德。


不以覆萬物為足。


不以生萬物為榮。


高而能下。


貴而能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0: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19


悠然于禮義之內。


藹然于仁智之中。


故能常保太和。


成其利貞。


此天道自然。


聖人所觀。


氣數自至。


君子所師。


非有為也。


蓋德之大者。


愈遠則愈求其反。


道之至者。


愈明則愈處于微。


唯至柔以行至剛。


極陽以俯極陰。


斯乃得其至中。


保其太和。


苟不如是。


則皆失之。


故天道有春夏生長。


即有秋冬收藏。


日正則斜。


月盈則闕。


氣之至極必反。


物之至盡必變。


故元亨之後。


必利貞。


而明明德之時。


必止至善也。


利貞者。


止至善也。


能止乃利。


能善乃貞。


止則情安。


善則性正。


此利貞為性情之學。


誠明之功。


無非長有其中和位育之功。


而永達其乾元生成之德耳。


故曰利者。


宜也。


貞者。


正也。


言宜于時。


正其分也。


夫事之宜者曰義。


位之正者曰信。


唯義為大利。


以無不利也。


無私始無不利。


若少涉私。


則此利者。


彼之害。


此宜者。


彼所否。


安得謂之利乎。


故大利必本于義也。


唯信為至貞。


以至誠也。


誠則無不成。


若少涉于偽。


則己不成。


安能成人。


人不成。


安能成物。


故至誠無不成。


而必本于信也。


義為時中之道。


信為抱一之德。


斯即天地不息不二之行。


聖人唯精唯一之訓也。


故曰。


利貞者。


性情也。


以其道變化。


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能利貞。


此天道之應于秋冬。


人道之見于義信。


而始終一貫。


本末不渝。


以成道達德者也。


天之秋殺冬藏。


正同其春生夏長。


且因其殺藏。


以成其生長之功。


苟無殺藏。


將安用其生長乎。


天道一也。


元亨利貞一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0:3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0


皆相成相應者也。


故六爻寓其意焉。


無非二氣升降消息為之也。


而辭出于象。


明象則辭自通。


熟于辭者。


亦達于象。


斯在讀者深求之耳。


彖曰。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天。


雲行雨施。


品物流行。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貞。


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宣聖講義易辭有彖與象之別。


皆當日所占繇辭。


為示卦爻之旨趣。


明氣數之順逆者。


雖成于後人。


實傳于前代。


蓋有卦則有占。


有爻則有用。


有象則有意。


象之難釋。


則附以言。


用之難盡。


則繫以語。


為以垂教後世示範天下者也。


故有彖以舉全卦之義。


有象以揭一體之旨。


合則互通。


分則獨用。


此各卦爻皆有是辭。


而乾尤著也。


夫彖亦象也。


言明卦象。


而指其所包之旨意。


測其氣之所至。


數之所成。


而得其所為吉凶禍福。


關夫事物之宜否。


靜動之異。


行藏之殊。


進退之違。


上下之別。


或奇或偶。


或因或革。


或有或無。


或生或化。


莫不依變以為占。


本用以明志。


此皆有為之事。


故皆側重于人道。


而立本于性情者也。


彖者端也。


本也。


陳列于首。


舉其綱領。


而以見全卦之意。


定全體之用也。


故其辭統各爻。


賅內外。


合上下而言也。


象者詳也。


別也。


列數于下。


而析其分部。


以見各爻象之志。


而明其變化之情也。


故其辭判異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0:5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1


具本末別性情。


審時位而言也。


彖統括而簡。


象分序而詳。


二者必合觀之。


方足見卦爻之常變。


明氣數之出入。


而以窺天地之盈虛。


知陰陽之消長。


為人事之準則也。


故其為用多重中爻。


其為言多屬人道。


以易之為教固如是也。


夫易本未著辭于書。


迄文王始為定其例。


故彖象之辭。


雖出于古。


實集成于文王。


而易之名。


亦自文王始命也。


蓋文王以前。


雖有卦爻。


而不為書。


雖有言辭。


而不著編。


故傳雖久。


而無易之名。


此讀辭必歸功文王也。


吾因文王之志。


重為刪加。


而錄為傳。


廣其意。


申為釋論。


而列為文言。


蓋亦得于古人者也。


今講彖象。


兼及文言各傳。


先明所出。


以使後世知辭之所始。


並為紹述先聖易教之微義耳。


彖曰大哉乾元云云。


乃明乾卦之象。


而揭其德也。


夫乾之為象。


居天下之始。


為有生之首。


其德至大。


唯天當之。


而乾猶有初也。


雖為天下大始。


而有所始。


主天下大生。


而有自生。


如天之德而統天。


居位之尊。


而不限于位。


處時之先。


而不窮于時。


故有是象。


而為是辭。


其所謂初者。


以其得先天之氣也。


是曰乾元。


乾乃卦名。


乾元則氣之名。


乾為大始。


乾元則氣之始。


乾為大生。


乾元則氣之生。


故乾元為乾之初。


行乾之中。


履乾之位。


周乾之時。


而無可比擬者也。


故曰大哉乾元。


夫人之生有其性。


物之生有其靈。


天之覆也有其神。


地之載也有其精。


日月之照也。


有其光明。


則皆先天之氣所凝。


而為生化之英。


運行之冥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1: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2


蓋物不自生。


不自存。


必有為主持之。


而煦育之。


則元氣是也。


元者。


人也。


仁也。


如果之仁。


為生之精。


故名之元。


其義則原也。


本也。


首出庶物。


存精含明。


通道流德。


至純至清。


斯謂之至中。


名之太一。


肇于無極。


成諸太極者也。


天地尚依是建立。


何況于人物乎。


故乾之中有乾元焉。


為萬物所始生。


而統乎天之神。


夫乾之為物。


純陽也。


而乾元猶陽之精。


以既生也。


乃有其名。


故與坤元。


同主生成。


坤元陰精。


順承有終。


乾元資始。


獨接先天。


以太極之初。


元氣渾淪。


獨為陽也。


而兩儀既分。


仍為陽精。


故其德並坤。


其氣且在乾先也。


以在天先。


乃克統天。


非有為而統之也。


乃天自此出耳。


天者在萬物為首。


在元氣猶後。


而元氣則先後一貫。


始終永存。


不過乘乾以行。


因乾為用而已。


故稱乾元而用九。


九即乾之大用。


元氣亦用焉。


乾元無形有形。


無名有名。


無用有用。


凡乾之德。


即元之德。


而元之用。


即乾之功。


此統天而不離天也。


乾之為卦。


在全易之首。


為一氣之始。


能主宰萬物。


經綸天下。


以遂其生生之德者。


則賴乎此乾元也。


乾之功德。


自乾元出。


而卦之精神。


亦自乾元見也。


故彖辭第一語。


即曰大哉乾元。


明乾之真。


在乎乾元。


而與乾元用九一語。


始終本末。


俱示乾之為道。


與其用所在。


使天下知天之所成。


生之由來。


及夫全易卦爻之所出。


與其用之變化也。


乾主大生。


如雲雨之生物。


物因以生。


因元氣而成形。


因乾德而為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1: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3


此天下生化之機所自流行。


以生生不息也。


乾之為象。


象天之覆而無垠。


象道之生而無盡。


然有生則有死。


有始則有終。


此天之常道之則也。


唯乾能通死生。


貫終始。


以所自來。


還所自去。


仍一氣之流行也。


其為神靈而光明。


為氣清而飛騰。


為精純而永凝。


為德章而日新。


故能成始成終。


以共乎天下生存。


此象之為大明而兼終始也。


大言其無比。


明言其至清。


終始言其充盈。


此所以謂之元也。


道至玄。


德至圓。


而功至全。


故純粹之精。


清明之神。


德流世間。


道兼太極。


而達無盡。


如有盡。


則非乾矣。


乾毀則盡矣。


故曰大明終始。


由卦之象具見者也。


以全卦純乎其純。


故稱天而獨大。


以其氣純乎陽。


故稱精而獨明。


以始自地下。


終于天上。


包括無盡。


首出庶物。


統天受氣。


分道賦形。


品類成名。


含弘光大。


迄乎無窮。


故曰終始。


言其德本元氣。


包天地人物而終始也。


夫始有終。


終亦有始。


小之如一日一歲之循環。


大之如一人一物之生死。


其至也則天地成壞。


日月升沈。


皆此元氣為之者。


如是克稱終始。


若徒始而不知終。


僅終而不能始者。


皆氣之薄。


德之偏也。


不足以當終始二字。


故不曰始終。


而曰終始者。


正以能終復始也。


唯元氣能之。


乾之能也。


以乾元也。


元則圓矣。


圓則全矣。


佛有圓頓之說。


即元氣之德也。


唯人性當之。


夫乾之終始。


有其紀也。


德之流行。


有其度也。


紀度何在。


則六位也。


天地六合也。


古今宇宙。


六方也。


三才陰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2: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4


六位也。


故卦六爻。


而紀度見焉。


有位以立。


有時以行。


立則有守。


行則有功。


此有始有終。


而以生以存者也。


其道由六爻見。


其德由六爻明。


卦皆六位。


唯乾坤為純。


故乾之六爻。


賅全用。


而極其變。


成全德。


而通其神。


此謂之六位時成也。


位有定。


而時有宜。


唯乾元處之至中。


行之至宜。


以其順乎自然而無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


故曰時成。


即時中之德。


至誠之功也。


以六位皆陽。


本精純之氣。


行虛玄之地。


故曰六龍。


時字與上時字一義。


皆時之中。


時之宜也。


乘者有所行也。


以乾元行六位而得時。


乃統天也。


御猶統也。


夫天非蒼蒼之言也。


括諸神功而言。


凡天之道。


皆乾之道。


天上下均在內。


以乾元出天之先。


入地之後。


天尚由其統御。


況其下者乎。


故乾元之氣不可見。


由六位見之。


陽出于地。


升于天。


行乎六位。


包括上下。


此乘六龍而御于天也。


亦卦爻自然之象。


有數可紀。


有度可度者也。


故辭如此。


唯其六爻皆陽。


始稱六龍。


陽者升。


而親乎上者。


其行也。


必御于天。


此言爻氣而見九之用。


亦明元氣之因爻位行也。


陽行順而上騰。


故龍出于地。


而登于天。


然後天以天為極。


唯元氣超天以外。


故六龍止于上九。


而乾元用九。


則無首也。


六爻至上已亢。


而乾元用九。


轉為大順也。


可見天之德不盡。


元之用不窮。


能純用乾元。


則天尚聽命。


非六位所可拘也。


唯其無拘。


故成其大。


唯其大用。


故成其圓。


此乾元之德。


而寓象于乾卦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2: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5


其象之難盡者。


則申之于辭也。


乾以重陽而成六位。


陽之極則易變為陰。


乾之象必變為坤。


以其體陽。


其用必陰。


乾體純陽。


其用必見于坤。


如日之光。


必映于月。


雲之雨。


必著于土。


氣之自然者也。


故乾象雖不變。


而主天下之變。


氣雖未化。


而開天下之化。


以其處極位。


有極體。


遇時必變化也。


夫乾之變化。


非如他卦也。


他卦變化出于乾坤。


乾之變化無所出也。


無所出者。


言在後天為獨尊大。


無所承也。


然無所承。


而有所本。


本于先天之氣耳。


先天之氣無名。


以氣也。


先天也。


皆後天之名名之。


故無名。


無名而欲名之。


故曰道。


乾之所本道耳。


故乾之變化。


本于道。


道之變化自然者也。


無變而變。


無化而化。


雖有變化。


不見變化。


乾之重陽。


仍如故也。


極體極位。


仍如故也。


而變化者所見之用也。


故夏變而暑。


冬變而寒。


天如故也。


雲化而雨。


氣化而風。


天如故也。


日出而朝。


月出而夕。


天如故也。


雨少而旱。


雪多而?。


天如故也。


所變者。


皆見于用。


見于天之下。


物之上。


于天未嘗變也。


而實主變化也。


故寒暑風雨。


天道也。


朝夕旱冰。


天道也。


自然而變。


自然而化。


天不自變化也。


故乾不變化而主變化。


本道以變化。


此所謂道變化也。


道變而變。


道化而化。


一變天下同變。


一化天下同化。


有生有氣。


有名有物。


則皆隨之變化。


而人為尤著也。


以人居天地之中。


當變化之衝。


凡天之變化。


必見于地。


故必先及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2:5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6


人亦隨天道變化。


此生死之序。


夭壽之數。


窮通之殊。


智愚之判。


莫不隨天道而定其分也。


然亦有其不變不化者存焉。


以受生而得其中氣。


同于乾元之氣也。


變化者。


謂之命。


不變化者。


謂之性。


性則體也。


命則用也。


天下有生之物。


無不有形神之分。


此即後天之定則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形在外而主動。


神在中而主靜。


以後天先形。


故陰在陽先。


二者合而生。


分而化。


唯人最明。


以其受于天地者最全也。


以其全。


則其見也著。


其存也明。


故天地之道。


由人可以候之。


天地之氣。


由人可以測之。


不問其為形神。


為顯隱也。


故乾之變化。


可徵于人身。


而見于人之性命。


性命固非人所獨具。


而唯人最顯耳。


夫性者。


本天之道。


因神之用。


虛靈光明者也。


命者因地之質。


得形之全。


方正凝重者也。


而皆分于一道。


成于二氣。


合之為生。


為全身。


分之為上下。


為內外。


此與乾象同也。


故性不變而永存。


命隨變而時化。


因天之常變。


而為人之性命。


則因乾之變化。


而可以正人之性命。


此氣所流。


德所薄。


一貫者也。


夫受天地而生。


而有性命。


曷為而有所正哉。


此聖人立教之微意。


而所以明人道也。


天至誠不二者也。


人則有誠不誠。


有二不二。


天道變而不失其常。


人則變而易失其常。


此因有物欲也。


性生情。


情生欲。


性生靜。


情生動。


性隱情顯。


性微情著。


故情恆奪性。


欲恆亂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3: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7


此鑒于天之變。


而必有以正其心也。


正心在于人道之脩持。


脩而後誠。


誠而後正。


故聖人為之立教。


而特著一正字也。


性命同源異流。


不正則失中和。


中者性之體。


天下之大本。


和者。


情之用。


天下之達德。


中和者。


性命之正也。


因乾道變化。


變而失其常。


則教人以致中和。


雖變不失其正。


此立教之主旨。


而說易之第一義也。


故性命不得失于中和。


而變化不得違于道。


乾道如此。


人道亦如此。


人也者天之心也。


人不失中和。


則天不變。


雖寒暑不害。


風雨不災。


日月不蔽其明。


冰旱不傷于物。


中庸曰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非夸也。


實也。


實踐之事。


本乎人性。


成乎人情。


自然而然者也。


故因乾之變化。


而推及人之正性命。


因人之正性命。


而歸于保合太和。


保合太和即致中和也。


夫中天下之本也。


不待于人。


唯和則獨重人事。


以性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純乎無為。


而情則待于正。


此中庸以發而中節為和也。


發而中節。


不失其和。


乃復于中。


此所謂性命皆正而能保合太和者也。


和而曰太。


以其體天也。


故曰保合。


言人道中和。


以合天道中和。


天人同順乃為太和。


此正性命之功。


而見于保太和以合乾道變化也。


天道者。


天下所共也。


變化而人物隨之。


人道者人之行也。


其變化各見焉。


故正性命。


必從自脩始。


此所以謂各正性命。


言天道變化。


而人道誠正。


兩者相應。


乃保合太和。


而後利貞。


利貞者。


性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4:0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8


以性情處變化而不失中和。


順天道而能反求諸己。


此乾道人爻之首義。


在第三爻之辭。


乾惕之戒。


以明反復之道。


而後得利貞之吉也。


在天之變化。


而守中不易。


居和不二。


必有其道。


則反己復禮是也。


反而能復。


道在己身。


則長保元亨之福。


此慎懼之行。


孚利貞之義也。


利貞者。


天道之見于秋冬。


人事之當于隱遁。


以其能正性命。


和而不違于情。


中而不失其性。


乃利貞之道。


盡人以合天者也。


故因乾之四德。


而寓其教焉。


乾之四德。


元亨利貞。


天之序也。


在人則先利貞。


而後元亨。


以人道重在己也。


脩己以成誠。


然後成人成物。


脩己以正心。


然後正人正國。


脩己以全生。


然後安天下。


皆在己者也。


故自利貞始。


而乾九三爻即以乾惕無咎為訓也。


苟不能乾惕以孚利貞。


人道不立。


徒任天之變化。


則如萬物之生死變化。


毫無自主。


展轉消亡而己。


尚何以正性命保太和哉。


故人道必有與立。


而後可致中和之德。


成位育之功。


此利貞先于元亨也。


夫人者。


三才之中。


天地之心。


氣流德薄。


而為萬物之靈。


故其為道合天地。


明造化。


上以同高明。


下以配博厚。


悠久無疆。


至誠不二。


然後內有其道。


外見其德。


內見性命之正。


以達利貞。


外致治平之功。


以孚元亨。


而後人道以盡。


天道以明。


此在乾卦爻。


而以大人君子稱也。


故彖辭于利貞之後。


繼以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之占。


即元亨繼利貞而至也。


君之德也。


治之盛也。


非聖人孰能與于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34: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彖辭-29


此乾言人道必以君聖為象。


非徒位之尊也。


時之得也。


乃德之至也。


道之大也。


蓋以合天道而能自脩。


立人道而能順天。


以性情之正。


成天地之中。


以中和之功。


成人物之生者也。


乾道大生。


而人君象之。


此堯舜之事也。


故曰唯天為大。


唯堯則之。


而乾之彖辭。


實發大同之義。


崇揖讓之制。


喻人以處亂君之世。


貴革命之舉者也。


故此數語。


始于天。


而成于人。


本于自脩。


而至于治平。


先于利貞。


而及于元亨。


明于處變。


而廣于反正。


其義微而言精。


意深而文宛。


非僅釋乾卦。


而乾卦自見。


蓋所取以為主者。


則三四人爻之象耳。


以明人道。


必本人爻。


三則反復。


四則乃革。


反復利貞之道。


乃革元亨之德。


反復性命之正中和之功。


乃革變化之時。


位育之道。


一內一外。


一顯一隱。


一在乘時。


一在得位。


用異而體不殊也。


此道之所見。


乾之所為。


觀各爻而自知也。


故文王著易。


以見其志。


首揭之于此。


宜細推求之。


以探索易教之旨耳。


宗主附注天道不常而有常。


人事則常而無常。


故易卦祇重三四兩爻也。


以天地之氣。


虛空往來。


無所是非善惡。


唯人在中。


乃受其感合耳。


如人事不能順承。


則吉凶禍福見焉。


否則無所謂吉凶禍福。


以無人則不生此吉凶禍福也。


唯人居中。


上通天陽。


下接地陰。


天地以交。


陰陽以合。


後天事物。


乃生乃化。


陰陽二氣。


非人不能溝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8 01:0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