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30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2: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0


或躍在淵。


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


乃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乾元用九。


乃見天則。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


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大矣哉。


大哉乾乎。


剛健中正。


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


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


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


隱而未見。


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


問以辯之。


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君德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


雖危無咎矣。


九四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中不在人。


故或之。


或之者。


疑之也。


故無咎。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


而況于人乎。


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


知進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聖人乎。


宣聖講義象辭釋文與文言。


均本原卦爻次序。


一一申述。


以盡其義。


明其意。


推其變。


廣其用而已。


故各爻辭有未達者。


釋文文言中可採索也。


乾卦六爻。


其變無窮。


其用無垠。


凡關乎天人之道。


有非簡言可盡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3: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1


為明教計。


不得不補述之于釋文及文言也。


在釋文文言。


雖本原卦爻辭而來。


卻以立教為旨。


則獨重人道。


為將以匡正人之言行。


化育人之知見。


克正性命。


保中和耳。


故言詳于君子之行。


大人之德。


而立其準則。


如卦爻之象。


可象可效者也。


故凡釋象之辭。


文言之語。


莫不著于五經之義。


為示古聖人之言行。


與人道所必由之規矩。


而因所占之爻。


以先定人事之趨向。


次乃及于吉凶禍福。


以先人後天。


為人道之本。


必先自問無咎。


而後數可免于咎。


自求多福。


而後天乃與之福。


以人之行。


占天之運。


必先盡在己。


而後可卜其吉凶禍福也。


不然。


易何為立哉。


果不求其可吉可凶之道。


安能知其吉凶。


果不喻其有禍有福之途。


安能明其禍福。


此立易以寓教。


而特為人道者也。


故無論何卦爻。


其辭所示。


莫不先人道。


莫不先盡己之行。


而乾尤首揭其旨。


如君子以成德為行。


日可見之行也云云。


即本元亨利貞之辭。


朝乾夕惕之訓。


自彊不息之語。


反復之道。


而明其義。


而勗之于日行。


謹之于庸言庸行。


必先自致其吉。


而後克吉。


自免于凶。


而後無凶。


自期無咎。


而後無咎。


自免有悔。


而後不悔。


皆由己之日行見焉。


庸言庸行謹焉。


初非空談天道。


以吉凶禍福為言。


即言吉凶禍福。


仍為警戒立教。


初非怪誕之詞。


故全易辭皆為人道立言。


皆聖人寓教之書。


其文有淺深。


辭有險易。


不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3: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2


乾卦六爻之象。


上下內外異象。


陰陽順逆異行。


辭亦如之。


在初爻為潛。


以陽在下而潛藏。


于人為隱為勿用。


而以陽居陽位為正。


陽上行為順。


故雖在下。


而得中正之德。


雖潛隱而有培成之道。


此人事以能順時守默。


潛身遯世。


安于貞靜。


樂于脩養。


以成德達道之君子處之。


孚乾之始。


行陽之初。


而名潛龍。


故在象則言天。


在辭則言人。


天人之合。


當于茲發其端也。


乾之九二。


居內卦之正。


當陽氣之升。


處坤位之中。


為適時之德。


以陽爻陰位。


其用在下。


以乾體坤用。


其德在明。


德施于下曰普。


明見于時曰文。


龍而見于田。


則孚大人立德之象。


以其德普而功不居。


道大而名不揚。


此人事之中正和利。


以孚乾之九二爻也。


此爻與九五。


為內外之對。


分上下之中。


一主一賓。


一行一藏。


恰如其位。


有其時。


而能大其用。


廣其德。


雖一陰一陽之位不同。


而宜升宜降之時正好。


故皆以大人稱而其德皆成也。


然陽與陽為朋。


陰與陰為鄰。


其行不同。


其類乃分。


故二與四為比。


三與五為盟。


而氣有遠近。


象有幽明。


或則以升。


或則以沉。


或則進而下。


或則退而行。


故功德依時殊。


事業以位論。


而在人道則順時為用。


得位為能。


三四當人爻之地。


則一危一安。


陰陽居反復之鄉。


則宜慎宜勤。


此人道諄諄。


均寓教于中爻也。


而其地以重剛。


遇以重陽。


內外之交。


則非正。


上下之異。


則失中。


蓋以卦言則在中。


以爻言則失中。


故三爻曰。


上不在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3: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3


下不在田。


四爻又加曰。


中不在人。


以氣至此。


失正則易分。


不中則易乖。


履危必慎。


居滿必謙。


方免于咎。


否則咎之不免。


禍且旋踵。


唯君子處之。


乃知慎能謙。


以免咎。


唯其免咎。


乃能成德。


故三之慎。


成五之大。


四之謙。


成二之明。


大明終始。


乃由斯四爻見之。


此文言有進退無恆。


非為邪也云云。


明其成德。


正在其知慎能謙也。


將欲取之。


必故與之。


將欲大之。


必先下之。


將欲明之。


必先沉之。


此天下之理勢然也。


故四爻之辭。


皆相互而成教。


相輔而成文。


初非一爻之義。


一象之占而已。


以位極于天地。


用極于神形。


道極于中和。


時極于夜明。


過此則無可言也。


非人道所及。


故無待于言。


雖有其象。


不為用。


有其名。


不為行。


則不與于教。


故辭不及而文不詳。


此天地之大則。


易辭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


其位已極。


其時已過。


其陽上升已盡于天。


而反為陰始。


此上九為陰位。


而陰氣轉從此降。


以全卦言。


初為潛。


則上為亢。


以二氣言。


初為陽潛。


故不用。


上為陽極陰生。


故無位。


以陽極變陰。


陰初竊陽。


陽位不保。


故曰高無位。


非無位。


乃位不能居也。


在陽升之極。


而得陰之位。


當陰之始。


而逢陽之亢。


其爭最烈。


其位至搖。


故雖有位猶無位也。


以初之潛。


與上之亢。


皆為失中。


皆不宜于用。


是為卦之終始。


而人道不及也。


言人道至此已窮。


不得其用也。


亢則自傾。


潛則自晦。


晦則宜求其明。


傾則宜求其安。


而亢處地過遠。


不得其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4:0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4


如在上而不得民。


在位而不得輔。


孤孑獨尊。


不傾何待。


故處上尤難于初。


而居亢尤異于潛也。


所謂在下位者。


指九二也。


上九與九二。


一上一下。


不相應也。


言雖有九二之賢。


不為上九之輔也。


處極地。


則貴也。


居上界。


則高也。


不得安。


故曰貴無位。


不得下。


故曰高無民。


在上不得賢。


居尊不得輔。


故不可動。


動則有悔。


此事理之使然也。


然在君子。


則有以處之。


以聖德之至。


足回氣數。


順天時。


因地利。


而人道可濟其窮。


故文言以聖人不失其正。


知進退存亡之道也。


夫九之為用也。


陽之德也。


而陽因用則變。


乾變為坤。


陽變為陰。


以極則變也。


乾爻極于上九。


而九之用乃變矣。


故乾元用九。


為用坤也。


以純陽用純陰。


以純剛行純柔。


此至道之行。


至真至玄之德也。


唯先天之元氣如之。


故用九之占則上治之世。


不獨聖也。


聖而入神。


故用九不以位尊。


不以名貴。


不立首而自治。


不離群而皆同。


此大同大順之象也。


變必至于道。


此乾元之用。


全為道用也。


純德之成。


純真之存。


純玄之名。


而介乎天地人。


此三者皆自元氣生。


皆本元氣以行。


以神明。


故神之德于是徵。


神之用于是靈。


而乾之精亦于是凝。


此六爻之極。


皆備于乾元。


而天地大用皆本于九也。


宗主附注文言者。


以辭屬文。


與象對舉。


即漢人以象與言分列之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4:2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5


而文言則唯釋辭義。


不及于象。


故名文言。


因先時有象無辭。


後聖恐人不明象。


乃著辭于後。


夫子又恐人之不明辭義。


更為文言以廣其意。


故文言所釋。


皆象辭所有。


文言猶辭說也。


因辭出于象。


象有交錯。


辭有往復。


如文章之組織。


不曰辭而曰文。


明易卦象辭。


皆文章也。


皆當迴環推繹。


以觀索玩味之。


如文章之宜詠歎也。


故謂之文。


天道不言。


而文見于象。


地道不言。


而文見于物。


文之所成。


即氣數之消長變化。


故辭而名之文。


其實即辭也。


辭直而文曲。


辭梗而文宛。


辭淺而文深。


辭易而文繁。


雖義一而道殊也。


此文字即千古文化之始。


文明之基。


直揭其名于易卦象辭。


以示夫文之真義。


與文之源流。


故文言之名。


實聖人精微之意所寄。


不獨為明天下之至文。


易卦之妙文而已。


讀者其注意焉耳。


又曰。


易之文言錯亂久矣。


乾坤二卦。


尚存大概。


其餘各卦。


則不全者多。


所剩殘者。


在今繫傳中。


凡有引易卦爻辭。


下加子曰者。


皆原來文言。


皆夫子釋爻辭之文。


或上闕卦名爻數。


或中脫數爻。


或下不詳。


皆殘斷之章也。


亦有重出者。


如乾上九辭是。


蓋多後人記憶補錄者也。


以秦時焚書。


易以卜筮之用得全。


然所全者。


原卦爻象辭耳。


其他各篇。


則屬論理明道。


為聖人寓教之作。


正與各經等。


故亦被毀棄。


縱有留藏者。


恐遭世忌。


不敢整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4:4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釋文言-56


又以竹簡重笨磨蝕。


錯脫遺失。


在所不免。


故不全也。


漢諸生就其所傳。


合其剩餘。


編次既難。


乃歸集于繫傳中耳。


然文言體例具在。


異于繫詞。


果細讀之。


自能分辨。


所惜者不復得其全耳。


今證釋經文。


如有所短。


當隨時指明。


即在卦爻辭中。


亦有將文言羼入者。


如革卦湯武革命云云。


純夫子之文言也。


若果文王以前之辭。


安得提武王革命哉。


此種錯亂。


必須指正以明所出。


然後知夫子刪定之功。


教授之旨也。


人不見文言之題名與編次。


祇以為乾坤二卦有之。


實誤也。


又曰神氣之行于天下。


皆以物而見。


故物至則氣至。


氣見則神見。


易以神道御氣象物。


物即象。


象即氣。


故二氣消長。


而物生化。


六位時成。


而神主中。


不獨一卦一爻有神所行。


即卦爻之間。


消長之際。


亦有神所馭。


氣非神不至。


而至非一蹴而幾。


必漸進漸退。


而後升降見。


爻則僅示其已升降之跡。


而當未升初升。


未降初降之時。


無爻可示。


必由爻之交而意之。


故吉凶禍福來也有原。


去也有因。


氣運之轉。


非一日一時之事。


必先識其幾。


而迎之避之。


以達其升降之氣。


而成其善惡之數。


非執此不動而能得者。


故求福利。


有其道。


誠心求之。


必有所資。


或資于人。


或資于物。


必如握鑿不捨。


而孔乃穿。


簣土不息。


而山乃成。


為道然。


為事亦然。


誠心不渝。


金石為開。


以氣之不斷。


神自行焉。


神之不隔。


物自致焉。


初無他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5: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57


在乎其誠恆而已。


故世不乏求之者。


而少成功。


以誠恆未至也。


此易卦首乾。


即以朝乾夕惕自彊不息為訓。


言舉凡天下之成功者。


無外此訣。


聖人明易立教之義。


于斯可見矣。


商瞿子木先生講述瞿受易于夫子。


得聞先聖之道。


伏義文王之意。


連山歸藏之義。


而夫子刪訂其辭。


演繹其志。


以成經與傳。


此今易之所名經也。


雖歷聖為之。


文王周公述之。


不得夫子紹之。


則義莫明。


旨莫達。


象與辭。


莫盡其用。


經與傳。


莫識其旨之異同也。


夫易自文王定名。


其名曰易。


重其變也。


卦有元卦。


有重卦。


先世謂之元卦子卦也。


元卦三爻。


重卦六爻。


其制始于伏羲。


傳稱伏羲作六?。


以窺天地之度。


日月之行。


人物之數。


即此六爻也。


六爻立而天下盡在其中矣。


天下六合。


日夜六分。


上下六紀。


古今六度。


以六者陰數也。


成數也。


天之生也五。


地之成也六。


故甲為五而終于十。


子為六而終十二。


五六天地之合。


而有生有成。


有名有形者。


皆依地數以行。


故爻為六。


明其為後天也。


卦以六爻成象。


以八位成用。


八亦陰也。


地也。


陰之至中為八。


以二四也。


四方四時。


皆從四分。


倍之則八。


亦有陽與陰也。


八位環接。


四氣回行。


故卦以八變。


爻以六成。


變則愈多。


成則愈生。


變化見于卦。


生成見于爻。


合卦爻而變化生成不遺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5:3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58


故曰易。


以其象盡乎易矣。


易有不易。


有變易。


有易易。


不易者。


主也。


變易者。


用也。


易易者。


主致其用也。


故爻六而見三易。


卦一而分三極。


三極者。


天地人也。


天主之。


地因之。


人當之。


主見其神。


因見其精。


當見其名。


此三者合。


而一象成也。


故卦六爻。


分上下而為三部。


而上與下。


天地也。


內外也。


陰陽也。


是兩儀也。


故一卦分二卦。


二卦即元卦之重也。


以地生于天。


陰成于陽。


外分于內。


下對于上也。


卦既重。


則有兩名。


有三類。


有六位。


有四用。


有五行。


故一卦兩名。


三部。


四義。


五行。


六位。


其數始備。


推之則七也。


八也。


九也。


皆在象內。


以分合乘除見之。


故一卦六爻。


備數之全。


符河圖之象。


成大衍之數者也。


象成而數明。


數見而氣著。


氣至而理通。


合象數理氣而成道。


道者有德可循也。


道以德用。


而卦以象數理氣推演之也。


亦名之曰德。


或曰用。


以卦之為卦。


重在其德用也。


故求于卦爻。


必先知其德用。


則所謂象數理氣者也。


合而言之皆道也。


易卦始于乾坤。


即萬物生于天地。


萬類成于陰陽也。


而乾又居先焉。


以地亦自天出。


陰亦自陽生也。


乾之為卦。


純陽純氣。


象天也。


而為一切之始。


一切初生。


其名也。


本于象。


古文之乾。


即[乾三爻圖]象之變形。


字自卦出。


故一變為天。


再變為干。


皆[乾三爻圖]象也。


乾古作干。


故甲乙曰天干。


而凡屬天者。


皆自此出。


乾字其最後變成也。


雖字象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5: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59


音仍近似。


故天旱曰乾。


與干音同。


而幹字猶從干。


他如旱旰等字。


皆從干變。


可見其淵源也。


乾屬金。


音亦近金。


亦如天之覆也。


故一乾字。


包含多義。


如朝乾二字。


即由象中所指示也。


故乾惕亦象所固有。


餘如大生。


如乾元。


如性命。


如太和。


各文字皆從乾之義變化而得者也。


以乾象天。


無物不屬天。


而無事不本于天。


法天順天合天全天。


以成其天。


乃乾之應有之義。


皆從卦象出也。


不獨卦之全體如此。


即一爻所示亦有一爻之義。


而應得其文辭。


以指其事物也。


故卦爻之象為文辭之母。


文辭皆從卦爻出。


無一字離象者也。


唯古時文字簡括。


一字可包多義。


如乾字有天。


陽。


男。


父。


金。


生。


始。


元。


圓覆。


全。


淨。


明。


大。


及慎。


惕。


安。


純。


和。


中。


謙。


剛。


健。


正。


各種意義。


隨事物而定其辭。


無限也。


以其卦爻所包如是也。


故其辭不一。


而莫不本于卦爻。


其事物不一。


亦莫不出于卦爻之象。


自來文字因時位殊用。


辭句因卦爻殊例。


故曰辭者各指其所之。


如乾既象天。


又象龍。


又象元亨。


又為利貞。


既名潛。


又名飛。


既為行健。


又為傎惕。


其義不一。


而皆因時位事物異其指也。


然統于卦爻之象。


有其象。


始有其辭。


有其辭。


始見其象。


辭以明象。


象以寓意。


雖有百變。


不外一途。


凡易辭皆如是。


不得以其義有異。


而疑之也。


故乾可釋為健。


可釋為淨。


可釋為乾惕之乾。


可釋為乾旱之乾。


可象為天。


可象為君。


可象君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6: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0


可象大人。


無不屬乎本來之象。


而出于應有之義也。


果明此例。


則毋疑于易之辭矣。


陽之明。


如日也。


天之大。


無極也。


純則一也。


中則正也。


至誠即不息也。


至和則不二也。


君子之德也。


大人之業也。


在人以男為尊。


在家以父為崇。


在國以君為隆。


在天以神為靈。


在物以龍為稱。


故其象性情。


純粹之精。


元亨利貞。


仁義禮信。


無德不足。


無物不生。


此乾之象也。


唯辭之所名。


故卦爻分占。


彖象異言。


字有數義。


辭有殊編。


歷代聖人。


以擇言行。


立德立功。


以成其身。


窮理盡性。


以至于命。


外之為治平。


內之為誠正。


懸之為教。


施之為政。


廣漠無垠。


高大以明。


虛淨以凝。


中和以成。


是曰至德。


天之與人。


天人之合。


神形之并。


是曰聖神。


唯帝之憑。


其先曰元。


其始曰仁。


其象曰天。


其用歸人。


此在辭義。


不離其宗。


無遠不屆。


無微不同。


順氣以化。


依理以致于中。


本道以止于善。


明性命以底于大同。


故占得斯卦。


當得斯行。


卜得斯爻。


當履斯箴。


守之弗失。


執之勿悖。


既通其會。


復成其大。


是能孚象。


于道不背。


于理不逆。


于氣無害。


是曰至順。


聖人所戒。


率天之性。


因生之則。


成始至終。


克明其德。


是曰玄德。


上帝之則。


于人為成。


于物為極。


忠信之行。


德業之式。


此為人中之龍。


天上之神。


純一之精。


與天地生。


故有乾之名。


孚乾之行。


履乾之位。


居乾之名。


而得其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6:3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1


處乾之時。


而有其功。


內求于身心。


外契于天神。


或潛或飛。


或元亨。


或利貞。


不違其辭。


乃孚于君子大人之稱。


此象辭垂教至再三。


而夫子更釋之于文言也。


夫子之文言。


于乾獨詳。


以其所包最廣。


含義甚精。


故委婉釋之。


然亦有法度焉。


乾之文言。


共分三段。


孚三極之義也。


初段釋其辭之直義。


其文顯而方。


中段釋其辭之通義。


其文短而邃。


末段釋其辭之圓義。


其文詳而潤。


故三段文意互見。


理氣交明。


或以象釋辭。


或以辭釋象。


或合辭象以釋意。


反復陳論。


宛切為言。


義含于文。


道寓于字。


雖片言不越于象。


隻字不違于辭。


外以指事物由來。


內以明性情正趣。


故其文純本卦爻之次。


彖象之序。


其長言者。


釋一卦之全。


彖之辭也。


分言者。


釋各爻之異。


象之意也。


補原辭之未盡。


申卦爻之本義。


由人以明天道。


由天以證人事。


天人同達。


顯密畢具。


而歸于克己復禮。


誠正自脩。


忠信自持。


道以為行。


德以為守。


不因位異。


不以時違。


而能不失于位。


不悖于時。


以順天行。


以孚乾德。


以立人道。


以明至教。


斯所以為文言也。


所以為明易教之文言也。


夫子刪定六經。


為立教也。


故于易之文言。


三致意焉。


凡天地之度。


日月之紀。


人物之數。


莫不成于三。


終于六。


故文言三段。


而一段六則。


以明其度也。


法度者。


象所生也。


易者。


法度之書。


一字一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7:0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2


莫不有法度存焉。


後人祇知其韻調鏗鏘。


文章齊整。


不知其為法度也。


法度成于自然。


出于天性。


非有所為也。


故詩書多韻語。


協音律。


非為之者。


詩之所成。


多出婦孺之口。


樵牧之歌。


自然聲調。


不加雕鑿。


意厚辭柔。


文美義永。


非人所為。


天之籟也。


如六律五音。


純本天籟。


以合五行也。


故五。


符六度也。


故六。


古人以樂為涵情養性之物。


明道成德之徵。


故純本天然。


不加人力。


以其為天性流露。


至道無為。


而易尤然。


易之始于上古。


為文化之初建。


亦純天然之作。


如河圖洛書之象也。


其數皆自然之數。


其法度皆自然之度。


故其為文。


意長聲宛。


義充辭沛。


足使人玩味無已。


此其所以名為文言也。


文者天地之至文。


華而暢。


幽而玄。


至美至善。


且精且微。


故謂之文言。


天地之物。


自然相雜。


而不亂也。


讀者勿以文之為飾辭。


而誤其義耳。


文言者。


因于爻辭。


而文字亦本于爻。


爻原為交。


古一字也。


亦作效字用。


交字去其上則為爻。


去其中則為文。


而其義皆交錯也。


一卦六爻。


故交字六畫。


而其用于人。


則四位。


故爻文二字四畫。


明其用之旨也。


卦以八變。


故卦字八畫。


爻以六成。


故交字六畫。


而筆畫之縱橫。


亦本于陰陽之交錯也。


字出于象。


而文生于爻。


文言以明爻辭。


故三段而六節。


前已言之矣。


然或未盡明者。


更申述之。


自元者起。


至動而有悔也。


為一段。


自潛龍勿用下也。


至乃見天則。


為一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7: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3


以下為一段。


而每段皆兩節。


凡論全卦。


而釋彖辭。


則不及用九之義。


其釋乾元用九。


而申象辭。


則不及全卦彖辭。


以二者之義可通也。


明始知終明終知始。


氣一貫也。


理同歸也。


其大義。


首段詳人道。


中段詳天道。


末段詳天人之合。


三者互相發明。


而末段之旨尤為概括不遺。


以其天人之道合明。


理氣之途同極也。


故自坤卦以下文言。


均僅用末段一例。


不及前二段也。


傳中所錄皆如之。


人道既晰。


天道亦詳。


雖不似釋乾之繁衍委曲。


究其直達而包舉。


足以探原辭之蘊。


溯卦爻之意矣。


故獨詳于乾者。


示其例也。


而簡于他卦者。


重其文也。


學者因詳證簡。


由簡演詳。


在乎深造而自得之。


易之為教固如是也。


夫易為書。


古聖通天之學。


而自堯舜後。


則重在立教。


以人道本天道。


人性受天命。


果欲不違天道。


而孚天數。


必先不悖人性。


而成人道。


故明人道。


立人教。


其本旨也。


若在上古。


人在道中。


不待于教。


唯自通天。


以全生適性。


原始要終為務。


固不必兢兢于文字也。


是古重象。


而今重辭。


辭者為教用也。


求之于天者不足。


求之于人者有餘。


因其不足則微之。


因其有餘則顯之。


故今易詳于人事。


而略于天數。


為民智之不逮古也。


此文王周公之志。


而夫子紹述之也。


夫子慮文周之辭有未盡。


學者有未達。


乃為之文言以申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7: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4


為之傳以輔之。


其意實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者也。


其義則參合六經。


提引大學中庸者也。


故其言無不為教言。


而以聖人君子大人樹其模範。


立其表率。


其文無異于大學中庸。


詩書禮樂之文也。


特詳于人道。


明于人事。


而于上古聖人作卦之意。


則寓于言文之中也。


故于乾之文言。


歸結于天人之合。


而以乾卦天象也。


不得不先從天。


故于中及之。


而言簡旨微。


俟學者之自悟也。


此乾之文言分段演釋。


而有詳略顯微之殊也。


至坤以下。


非關天道。


故獨詳于人道。


明于人事。


雖不敢遺古聖之意。


刪氣數之辭。


而其本旨。


則在先人後天。


以人合天。


仍重在人也。


蓋人道所必重者。


儒宗之定則也。


人事所必先者。


時教之當然也。


唯易首卦。


即明偕時。


此中庸時中之義也。


唯重偕時。


必重人道。


唯先時中。


必先人事。


以中者。


人心之中也。


時者。


人之時也。


偕者。


人所偕也。


舍人固無中。


無時。


無所偕矣。


故乾有四德。


而人之孚之也。


則各異。


以時異也。


乾有六爻。


而人之用之也。


則祇四位。


以人異也。


乾有全德。


而人有所咎。


有所悔。


乾有大生。


而人有勿用。


有無位。


乾主大始。


而人有慎始之戒。


乾含至德。


而人先立德之箴。


蓋乾有定。


而人無定也。


以無定合有定。


不求之于道。


將何得哉。


故乾之言天。


至無為也。


至圓也。


至大至明也。


而言人。


則必勤于所為。


慎于位。


宜于時。


反己自脩。


成德達道。


方能孚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8: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5


否則不免于咎矣。


不免于悔矣。


不成其用矣。


不得稱其象矣。


則所謂人者。


非離人道而能合天。


必自人道立其本。


乃能同天道以致其成也。


故文言于德業言行。


三致意焉。


而更要之以忠信。


始之以學問。


行之以仁義。


居之以禮信。


而歸之于誠。


故曰脩辭立其誠。


又曰閑邪存其誠。


此誠字。


徹始終。


包言行即中庸至誠之義也。


誠則成矣。


君子大人聖人。


莫不由此誠成之。


故言之諄諄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者也。


故稱剛健中正。


于人唯性象之。


于天唯神象之。


人之能合天。


在有其性也。


而其病則在情。


情欲害性。


使剛健失其用。


中正失其德。


失用則無以全其性。


失德則無以保其命。


性命不保。


元亨奚見。


故君子于此。


不恃其剛健。


而期有以全之。


不驕其中正。


而求有以保之。


此必先利貞。


而後致其元亨。


元亨天也。


利貞人也。


人道未盡。


無以孚天。


故不能利貞者。


不能有元亨之占也。


天道自無而化。


故元亨利貞。


因時成德。


人道自為而成。


故元亨利貞。


以因成果。


天人之所異也。


在乎性與情。


故辭于利貞獨重。


而文言于性情著明其義焉。


苟忘乎性情之正。


則乖乎中和之德。


失中則本傾。


失和則用敝。


本用俱盡。


生能全乎。


故乾道變化。


人則宜正其性命。


保合太和。


以能利貞。


乃能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


蓋其本固而德弘。


道全而用大。


此人道之極。


克同于天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8:1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6


而文言更申以成德為行。


見于日行。


因時而行。


履高不危。


居安不佚。


能進能退。


可上可下。


以孚九二九五之大人。


而稱九三之君子也。


夫在九二九五得時則吉。


成功者王。


此雖在德。


其猶易也。


殆至上九九三九四。


居位不正。


處勢不當。


若巢瓊枝。


若踞冰巖。


高則高矣。


其危極矣。


耀則耀矣。


其蔽立至。


唯君子當之。


可由乾惕以免于危。


可因卑謙以去其蔽。


此二爻本有咎。


因人事之善。


而得無咎。


故稱之君子。


且加之以若以或。


言其不免者多矣。


人疇能高不忘危。


得不忘失哉。


曰若曰或者。


正因其見道者之寡也。


故文言于此。


重在德業忠信。


而歸于誠。


其言天道。


則曰反復。


曰自試。


曰進無咎。


無非明其地位之艱。


危害之甚。


必自反求己。


自卑以試。


自明于進退之義。


乃能離于禍福之門。


其旨至深矣。


然此二爻。


雖不易處。


君子尚能免之。


及乎上九。


則尤窮也。


上之位極矣。


九之時窮矣。


既居絕地。


復當孤時。


獨處無助。


危立無援。


其自知且昏。


存心不敏。


則安免于悔乎。


故爻象皆決之必悔也。


而在文言。


則以遇此爻之能安者。


唯為聖人。


蓋非尋常君子所能持也。


必如堯舜在位。


不以天下私。


文周被讒。


不以身名累。


乃能處之泰然。


履之坦然。


此夫子重言歎其唯聖人乎也。


蓋當此聖人不獨無悔。


且足以開用九之上治。


而啟天下之大同也。


以高位不足娛其心。


囚辱不足餒其志。


從而以天心為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8:4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7


神用為用。


既不為時位所囿。


復不為境遇所窮。


悠然往來。


夷然行止。


能以心易其境。


志移其時。


德並于天。


道與之化。


既能存亡進退。


不失其正。


乃能安危治亂。


獨行其中。


此誠聖人所期。


初非常人所望。


故能過此。


則合乾元之道。


用九之象。


而孚群龍無首之吉。


同天德不為首之功。


以成大同之治。


而見天帝之則。


此乾之至德。


天之玄德。


聖人之純德也。


至此草木且化。


何況人乎。


故唯堯舜文王克當之。


而夫子克贊之。


千古以還。


知其義者蓋鮮矣。


何況見其人乎。


此夫子文言有詠歎神往之意也。


亞聖講述夫子命將易經卦爻象辭各義。


再為講述。


以明易教。


易。


難言也。


成于文字之前。


則所含義。


超乎文字之上。


自有文字。


乃演之以附于卦爻象下。


而終未能盡象之意。


故聖人一再釋之。


凡一卦象之辭。


其傳最古者。


曰元辭。


如元亨利貞四字。


基于乾一字而來也。


其爻辭亦然。


不過此元辭。


傳自先聖。


而重演于文王周公。


以周易為文王所作。


取舊卦象辭而刪訂之。


與前之連山歸藏有同異。


雖非盡文周創作。


而莫不經其編輯推衍。


故名曰周易。


以識所成也。


元辭之下。


繫以釋文。


則文周之志。


而夫子述之。


亦出于文王也。


雖經夫子刪訂。


其所本則文周之遺著。


雖多夫子潤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9: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8


其詞義則文周之成言。


故雖為釋文。


猶名經也。


夫子以釋文或略。


恐學者不達。


更本其意。


廣之為文言。


以明其為釋文之詳言也。


此則全成于夫子。


應與經有別。


故多錄之傳中。


唯乾坤二卦較詳。


後人以附于經。


非其例也。


況所錄有遺失。


有錯簡。


其編次已亂。


則其輯序。


應更為整理。


故于文言應別為一卷。


而列于繫傳之前。


此在各家已有分列者。


不為無見也。


故乾卦之辭獨多。


非經之異。


文言之異也。


即釋文例皆接于爻象元辭下。


而乾卦獨總于後。


亦未當也。


以釋文既為釋辭義。


又名之經。


則宜直列各爻下。


與他卦一律。


不宜乾卦獨異也。


故釋文與元辭應連接讀之。


以期象意之通也。


乾卦爻象。


已經夫子講明。


其未盡者辭義也。


辭生于象。


明辭亦以明象。


象有難言。


故求之辭。


辭義大明。


則象不言自解。


辭中字句。


即象之所見。


象有畫而辭有字句。


二者一也。


故求象意。


可于辭得之。


乾之為辭之始。


即[乾三爻圖]之重也。


然[乾三爻圖]亦名乾。


以其在元卦。


祇名天。


故于各卦所合。


均讀[乾三爻圖]為天。


如天風姤。


天火同人。


不曰乾巽。


乾離。


而曰天者。


則以其為元卦之名也。


然元卦名天。


重卦之乾仍象天。


而所異者。


一屬先天。


一屬後天。


先天氣純類寡。


故其名定。


其象不易。


後天氣雜類眾。


故其名無定。


其象至多。


以其變化也。


乾之為象不獨天也。


而凡乾之名者。


皆重[乾三爻圖]。


為後天者也。


果與[乾三爻圖]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0:49: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3-經文講義-乾卦-講述-69


則名不符矣。


後天以其變化。


所生者眾。


所象者多。


不得以先天之名名之。


又不得不定其名。


故曰乾曰坤。


如前之天地也。


以乾可象天。


亦可象天外之物。


坤可象地。


亦可象地外之物。


其名不滯于物。


故易之以名後天之[乾六爻圖][坤六爻圖]。


因[乾六爻圖][坤六爻圖]已異于[乾三爻圖]與[坤三爻圖]矣。


則乾坤亦異于天地。


如乾為龍。


坤為馬可也。


若謂天為龍。


地為馬則不可。


此名之必變。


而辭之所由立也。


以有其辭。


始顯其意。


無乾坤之辭。


安能明[乾六爻圖][坤六爻圖]與[乾三爻圖][坤三爻圖]之同異乎。


故辭者辨也。


辨其象之異同也。


而聖人立辭。


則又為示其教焉。


蓋名以類物。


義以明道。


辭以達教。


使千古之後。


得知千古之前。


直探其精微。


索其究竟者。


皆賴乎辭。


故辭為教立。


而明辭即以明教也。


夫乾之辭。


為以示[乾六爻圖]卦之意。


指其象數。


別其性情。


而教人有所用也。


有所取法也。


中庸所謂率性為道。


脩道為教。


即此義也。


因乾之象包乎道。


通于性。


為天道。


為人道。


為天下大本。


為天下達德。


故辭以顯之。


以示于後人。


而後易教以成。


此聖人立辭之深心。


而夫子釋辭之微意也。


乾元亨利貞。


此五字者。


全易之辭之所始也。


亦易教之所始也。


辭精義弘。


字簡旨遠。


誠哉聖人之作也。


故學者必先百千環誦之也。


夫乾卦之象物既眾。


則辭之所指。


亦必廣博。


以孚其象。


故有關于道德者。


有關于事理者。


有關于性命者。


有關于性情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05:37 , Processed in 0.14062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