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3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8: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象辭-24


自勵其德。


未及于外也。


坤之象地勢博厚。


以其德之見于外也。


故曰厚德載物。


達德以及物也。


地道本靜。


而順承天。


其用乃成乾之德。


而功及于厚載。


是內而外也。


乾以純陽。


包舉無外。


懼失其中。


故必自彊不息。


方孚行健之天。


坤以純陰。


凝于所極。


懼失其大。


故必厚德載物。


以合坤順之勢。


一虛而精通。


天之道也。


一實而大化。


地之道也。


故二者不可闕一。


陰陽並行。


剛柔相成。


仁義以生。


人居其間。


上通高明。


下履博厚。


是謂至誠。


以極悠久。


此中和之德全。


仁智之性盡。


合天地而並日月。


資生成而同鬼神。


君子成行。


如此其徵也。


故厚德載物者。


地之德也。


坤之用也。


君子以之。


以成其法地之行。


與自彊不息。


一明明德。


一止至善。


一守其中和以達位育。


一致其仁智以成誠明。


此自古聖人之脩。


而立教之所指也。


有為者通于無為。


不言而信。


不慮而中。


其德大化。


其用遠宏。


其名實永孚。


其道大同。


是謂至中。


為人類之宗。


故易為人道立。


為人教立。


以乾坤二卦先植其綱紀。


含弘光大。


以履安貞。


閑邪存誠。


以底元亨。


順乾法坤。


體坤承乾。


一道同德。


功用斯全。


是名玄德。


玄之又玄。


上者為下。


地者親天。


內者欲外。


明者愈潛。


以立于一。


志于中庸。


而達于原。


而保于太和。


通于乾坤之元。


故性情無偏。


仁義備焉。


行藏無滯。


生化具焉。


上下無常。


大道行焉。


靜動無差。


至德成焉。


觀象玩辭。


精義存焉。


盡理窮數。


吉凶明焉。


己成物成。


天地順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8: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25


氣流行化。


萬物性焉。


此所以為玄德之則。


上天之載。


人道之極。


坤乾之宰。


雖超天地可也。


況其下者哉。


故居子以成德成道。


將並天地而稱三才。


六爻以人事為本。


將通乾坤以悠久往來。


主生化而位育之。


首萬類而兼賅之。


道本無盡。


德亦無涯。


此君子之所成名。


唯辭意之所裁也。


宗主附注此言象之釋文要義。


在明坤用而立教也。


凡釋文出周公之手。


而訂于夫子。


其旨以人道為本。


雖寥寥數語。


已包一卦全義。


而示聖人制卦初心。


言君子。


正所以告人知所法也。


凡總釋象文。


大都如此。


為君子人類之正。


人之至性至情者也。


其所行止。


必有所本。


本于天地之道耳。


故稱君子。


猶言主子。


主者。


天下人所共主。


即上帝。


上帝為天下之主。


故君王稱天子。


而不在位者。


以其德稱君子。


亦如天子也。


耶穌基督稱上帝子。


亦即是義。


君子以其能同天地之德。


合乾坤之用。


故有此稱。


天子亦然。


否則為濫名矣。


詩稱文王順帝之則。


在帝左右。


以其純德不已如天也。


古人重名。


以名必符實。


非可苟也。


此易經之稱君子獨多。


而與聖人先王並也。


初六。


履霜。


堅冰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8: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26


宣聖講義坤之爻象異于乾。


以其純陰也。


在卦位言。


自初爻至上爻。


其序同也。


在氣數言。


陽者上行。


陰者下達。


故自上而下。


其道異也。


而有先後天之分。


體用之異。


以先天無陰陽順逆之別。


皆自下上。


後天則反之。


體用亦然。


坤體至靜。


無升降往來之辨。


而其用。


則隨乎乾。


以成交合匹配之功。


故乾道一。


而坤道二。


乾行易知而不明。


坤行不測而甚顯。


則以後天之氣。


純依一陰一陽之道。


後天之序。


純本一奇一偶之數。


故坤從偶而行陰。


以全于乾。


而六爻之象。


乃有升降往來之別。


六位之次。


乃有順逆分合之殊。


此言坤卦所當知也。


不獨坤爻如是。


凡出于坤者皆從坤。


亦猶出于乾者之從乾也。


乾者至簡。


而坤則繁。


乾者至大。


而坤則狹。


欲明坤用。


必通坤爻。


爻雖自下起。


而用自上始。


位雖自初立。


而行自高降。


蓋卦爻者。


象其物也。


有形者也。


有拘者也。


氣與數。


則不可拘。


道與理。


則無定形。


故坤之爻。


有表裏之殊。


與來往之道。


坤之位。


有主客之殊。


與順逆之序。


各相銜接。


以成變化。


欲明其故。


宜先以乾為準。


坤本不用。


而用者。


代乾者也。


故坤之用。


皆乾之用。


則其本體在內。


而外所見者。


皆同于乾。


故爻仍與乾無殊。


而序仍自下而上也。


所要留意者。


須知其間別有坤之序在。


不得以表忽裏。


以客遺主也。


其數皆含二類。


其象皆包兩種。


唯易以變化為重。


故取從乾以論坤用耳。


坤之大用。


即六爻之象。


坤之正道。


即六位之意。


此言卦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9:1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27


必以爻位為本。


而言德用。


則以坤卦意義為主也。


動之先有靜。


形之中有氣。


往者有來。


升者有降。


隨乾者有異乎乾。


交乾者有反于乾。


此陰陽之所以分。


乾坤之所以別也。


以人象之。


男女之謂也。


以物象之。


雌雄之謂也。


其位有主客。


故其制有內外。


其方有順逆。


故其數有消息。


其道有動靜。


故其行有從違。


其德有大小。


故其用有廣狹。


此坤之所以與乾之同異。


而皆在六爻者也。


夫坤以陰為本。


故爻名六。


依河圖陰數之序也。


陰接陽序。


始四終六。


陰陽生成。


數始于六。


故坤爻六。


恰符乾之九。


九六之數。


為三與二之比。


即天地之數也。


天包地外。


地在天中。


故乾之策為二一六。


坤之策為一四四。


合共三百六十。


為周天數。


此即統天下之全數。


而乾坤分得其三或二焉。


故坤與乾。


如二與三。


即六與九也。


六為坤數。


亦為坤爻之名。


亦為坤之始終數。


以其為地數。


而又成數也。


天數奇。


地數偶。


生數在前。


成數在後。


天之所生。


必待地而後成形。


故坤爻六。


明其代乾生成也。


其初爻曰初六。


是成物之最初時。


亦陰氣之始凝時。


乾以陽出地。


坤以陰凝空。


一升一降。


自相對也。


乾初九為陽始生。


坤初六為陰始凝。


亦相生相成之機。


為一升一降之序。


故坤之成象。


自此爻始。


而陰氣之行。


亦自此爻起。


陰者主靜。


陽者主動。


陰之成形。


有其質也。


陽之生氣。


無其物也。


故乾曰潛龍勿用。


明陽氣之無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09:4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28


而坤曰履霜堅冰至。


明陰氣之有質。


氣散為生。


質凝為成。


氣升為龍。


質凝而降。


為霜為冰。


陽生于下。


故生而出于地。


陰成于空。


故凝而墜于天。


霜者自露成也。


冰者自雨水凝也。


由陰之陽。


則靜而動。


剛而柔。


聚而散。


沉而升也。


由陽變陰。


則動而靜。


軟而堅。


分而合。


高而落也。


皆相反而相對。


相違而相成。


以陽則自寒而暖。


陰則自熱而涼。


陽則為風為日。


陰則為冰為霜。


陽則飛騰而上。


陰則凝聚而降。


陽則周乎太虛。


陰則止于一方。


故風日普及。


冰霜有疆。


陽龍不見。


陰霜可量。


乾德日廣。


坤德以常。


乾用玄妙。


坤用潔朗。


唯氣不同。


唯象乃分。


唯數不一。


唯物殊名。


故坤之初六。


而象霜冰。


因陰之始凝。


乃見寒之將盛。


因霜之在履。


乃知冰之堅韌。


因氣之既回。


乃明形之有定。


因德之有施。


乃識受之可認。


故在坤道。


以時成政。


在地道。


以方成令。


在人道。


以順時為正。


知幾為聖。


人履大地而親坤。


生于陽而成于陰。


有天命之性。


同地類之形。


通于大氣。


發于至精。


感受至速。


視聽唯明。


因物而有知。


因象而有情。


因時而辨。


因量而興。


是謂並天地之道。


為萬物之靈。


故光合日月。


氣貫陰陽。


德彌天地。


用備行藏。


占坤之初六。


有警于履霜。


命曰知幾其神。


實為人事之臧。


順地以合天。


依坤道以孚乾行。


有利貞以應。


閉藏之令。


乃成不息而達元亨。


此易辭之旨。


為人道示其總綱也。


象曰。


初六履霜。


陰始凝也。


馴致其道。


至堅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0:2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29


宣聖謂義此申釋爻辭也。


義固明顯。


而所要者在人事耳。


人事者。


人自為之。


自致之。


天道至微。


而有象可徵。


地道至博。


而有物可證。


苟細求之。


無不明矣。


故曰馴致其道。


至堅冰也。


霜之初履。


未見堅冰。


而馴此以往。


則堅冰之至必矣。


故君子貴見幾也。


天下之事。


皆如是矣。


有微則有著。


有常則有變。


履霜之微也。


而能得堅冰之著。


初冷之常也。


而能測至寒之變。


此天道自然。


而在乎人之見幾。


愚者昏昏。


以為其偶然。


智者則知其當然。


故智者視變若常。


視微猶著。


非其智也。


知順時也。


愚者昧焉。


常以為變。


著以為微。


非其愚也。


忘其時也。


時與位俱。


地與方俱。


有其位。


必知其時。


居其地。


必遵其方。


苟忽之也。


必遭其殃。


故處常必知變。


應變必以常。


見微宜審著。


得著勿忘微。


為順天道而履地。


本坤德而用剛。


以仁為守。


以智為量。


以明為愚。


以柔自彊。


此乃乾坤大用。


而人道之所彰也。


故象辭不舉天地之遠者大者。


而獨示形于冰霜。


不以數命之渺渺。


而先象物之弛張。


不述天時之默默。


而即事理之柔剛。


不及變化之冥冥。


而首交謝之陰與陽。


蓋地道主實。


坤道有方。


形者氣之表。


物者理之綱。


象者數之準則。


變化者天地之常。


由今及乎往。


猶一日之推遷。


由近及乎遠。


猶一歲之暑與寒。


一歲四時。


相為循環。


一日一夜。


晦明周旋。


春夏比其升騰。


秋冬喻其沈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0:4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0


日早則陽之長。


日夕則陰之延。


凡日月之代謝。


即氣數之變遷。


或順以隨其後。


或逆而居其前。


或靜以盡化。


或動以承天。


是謂先天不違。


後天順時。


德之所立。


用之所施。


道包大小。


氣達本枝。


唯明坤順。


以安貞迪吉。


斯能乾健。


而自彊不息也。


故坤道。


人道之始。


初六。


人事之則。


處世如是。


接物亦爾。


行藏不易。


可進可止。


不畏于時。


何害于己。


此在見幾而作。


所重于霜之初履。


雖及堅冰之至。


亦易賅其變矣。


觀象玩辭。


教在斯已。


君子所懷。


聖人所指。


不俟終日。


況其遠者。


不待既變。


況其已見。


故君子有備無患。


而何卹乎行止也。


宗主附注易道至深微。


而人事則明顯。


以其成象在外也。


故坤卦爻。


皆指事物。


以承乾元之氣。


為人物之生化。


內不可見。


外皆有事物在。


本一明一晦。


一虛一實之義。


見天下事物。


莫不有主之者在也。


人生有身。


物也。


而神主之。


無神則雖有身。


不得謂之人。


即謂之人。


亦死人。


而不得謂之生也。


世界亦然。


如無神主之。


則一死土耳。


安有人物生化之可言哉。


昧者。


以物為主。


而忘其真。


是猶以死尸為生人也。


坤象之所指事物。


皆含有乾在。


非坤所獨也。


故其德用。


一一以乾為準。


乾之不可見者。


皆見于坤。


龍不可見。


而雲雨則見于地。


變化不可見。


而霜成冰則見于時。


由其可見。


而溯其不可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1:0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1


則天下無遁形矣。


故坤之用。


乾之用也。


坤之德。


乾之德也。


以坤代乾。


此之謂也。


原文釋象。


本作初六履霜。


陰始凝也。


後世錯誤。


將象辭置于此。


乃成履霜堅冰。


陰始凝也。


文義不貫。


應仍改正。


六二。


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宣聖講義坤卦第二爻。


居下卦之中。


得坤位之正。


坤以內為正。


與乾相對。


乾以九五為正位。


坤以六二為正位。


一內一外。


一奇一偶。


恰相匹配。


而成交合。


故坤以六二一爻為全卦主。


而其德用見于此也。


六二爻辭曰直方大。


明坤之德也。


以坤內正乎位。


外順乎時。


時得位宜。


德成光大。


實其道之博。


而用之弘。


體之厚。


而施之遠。


居之安貞。


而行之無疆。


守之有常。


而至乎元亨。


故直方大三字者。


備其德。


而昭其道。


指其性情。


而著其行也。


蓋概乎內外。


包乎動靜。


兼乎行藏。


盡乎上下。


無遠弗屆。


無微弗及。


遇時當位。


道通德立。


生成見之事物。


終始達乎一極。


體用致于中和。


消息成于無息。


故曰直方大。


而見于一切也。


夫直者。


內有守也。


方者。


外有為也。


大者。


德有成。


用有達也。


以坤之順靜安貞。


故直其內。


咸亨主利。


故方其外。


含弘光大。


故大其名。


博厚無疆。


故有斯稱。


正位以為直。


在其貞靜。


而能順承。


適時以為方。


由其亨利。


而達無疆。


中正不失。


以生成萬物。


乃能光大。


以宜于行。


故必有其內。


以善其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1:3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2


廣其外。


以弘其用。


然後沛然莫禦。


巍然獨峻。


以成其大。


此坤之德也。


而唯人之至誠象之。


人之至誠。


不慊于心。


不限于行。


悠久不息乃底于成。


此中庸之大化中和也。


唯聖神及之。


故直方大者。


成德之名也。


誠明之功也。


所謂浩然之氣。


大剛以直者。


即斯象也。


直則無曲。


方則成剛。


大則悠遠。


皆自致也。


坤之六二。


乃稱是焉。


故其成德。


非有為也。


非所作也。


自然而然。


不慮不思。


自至而至。


如聖如神。


是為至德。


名猶無名。


必至誠。


乃能及焉。


而非以力致之也。


故曰不習。


誠者自成。


天道之行。


豈待習乎。


習則下矣。


故曰已成。


唯其已成。


斯無不成。


唯不及習。


斯無利害之分。


蓋超乎人事。


出于情欲。


純乎天性。


一誠永誠。


故無不利。


謂至此既不待為。


復無所不為。


如川之流。


如鳶在天。


如魚潛淵。


純乎自然。


其德曰玄。


無為之為。


無名之名。


天地至道。


斯象之稱。


故在乾曰九五。


為天道之極。


在坤曰六二。


為地道之中。


致中用極。


其道無窮。


是曰至善。


唯誠可通。


故比于聖神。


越于天人。


上天之載。


無臭無聲。


是謂成道。


成猶無成者也。


象曰。


六二之動。


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


地道光也。


宣聖講義此釋文所言。


已明指其義。


而要在一動字。


蓋六二。


坤正位也。


必有德以見于外。


方稱其位。


有位無德。


不得稱正。


而有德者亦以位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2: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3


有德無位。


不得成名。


坤六二既有位矣。


乃見其德以其動也。


靜則為道。


動則成德。


靜則為位。


動則成用。


有其中。


乃形諸外。


有其誠。


乃見其功。


故直而方者。


推其內以致之外。


行其道以施之事功。


此所以謂之德也。


夫直以方。


天下所共見者。


以其至德。


而成天下。


猶夫明明德之于天下也。


必始于格致。


基于誠正。


而後推之治平。


以達乎成人成物之功。


致其中和位育之道。


故不動而動也。


非以動為動。


故不動而動。


坤本至靜。


而六二以動名。


此不動而成天下之至動也。


以其本乾元之健。


為資生之功。


備順承之貞。


致含弘之元亨也。


故其動也。


成于靜。


為也。


出于無為。


而直也方也。


天下之所以受其德也。


非坤之為之也。


其內自直。


其外自方。


以其至淨。


乃成至剛。


以其至順。


乃成至正。


故直方者。


非成于直方。


其本于至哉之道。


以成乎大哉之德。


此所謂無成代終。


以坤行乾之旨也。


唯其如此。


故稱地道。


地者承天時行。


以本無執。


乃能有守。


以本無拘。


乃能有成。


故不假習。


而無不利也。


無不利者。


言無利。


亦無不利也。


以非所利。


故無利。


以皆得其利。


故無不利。


心無所為。


故無為。


而無不為也。


此所以為地道之光大也。


地本不以光大稱。


而光大者。


以能含弘也。


含弘者。


順承乾健也。


光大者。


行地無疆也。


以其順承不息。


故能光大無疆也。


夫不習云者。


言無息之功也。


唯其有輟。


乃待于習。


不輟者。


何用習乎。


習猶學也。


溫習也。


以其未熟。


乃貴習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2: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4


果不自習。


功早熟矣。


不習亦無所歉。


故不待習而自利天下。


以成其光大也。


凡物之有光者。


必以其精明。


物之大者。


必以其含弘。


精明內充。


則發為光。


含弘無盡。


則名為大。


坤之六二。


內充其精。


外容其物。


故曰光大。


而成其直方也。


人之成道達德也。


亦如之。


以其至誠無息。


故上而高明。


下而博厚。


高明為光。


博厚為大。


光大之至。


悠久無疆。


此所以並天地。


而稱三才。


孚乾坤之用。


而成君子之名也。


故釋文之義。


明人道也。


明君子之行也。


聖人之成道。


至誠之成德。


皆由此見之。


而貴在不習也。


夫貴習者常人也。


未成者也。


其時未至也。


位未當也。


則唯孳孳焉于所學。


兢兢焉于所行。


以期于時至。


而位當耳。


若夫至誠之聖。


成德之君子。


則非此比。


坤之六二。


不下于乾之九五。


皆聖人之誠。


君子之德。


有位以資其用。


有時以見其功。


所謂至哉之道。


光大之稱。


尚何假于習乎。


故不習者。


猶不息也。


古文音義通用。


以習與息。


本相因而成用也。


鳥之飛也。


必因其已棲。


雛之飛必。


因其未慣。


故習也。


人之作輟無常。


息游不時。


恐荒其業。


斯貴習也。


皆為其德之未至。


道之未成。


不克成無息之功。


至誠之聖。


故不能無利害之爭。


而成其無為之為。


無慮之慮。


此就最上者言。


則不然矣。


坤之六二。


宜其大矣。


坤卦。


陰道也。


地道也。


凡位之當否。


時之宜否。


視乎奇偶之數。


內外之序。


升降之途。


往來之地。


以定其方。


而卜其行。


故先迷後得。


西南東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3:1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5


各有得喪也。


其象則徵于爻。


而辨于位。


其義則具于辭。


而昭于釋文。


蓋聖人示教之旨。


諸卦皆然。


而乾坤獨詳。


乾與坤無一不相對。


則爻位之動靜恰相當。


人事之吉凶恰相反。


乾主陽。


而坤主陰。


乾從天。


而坤從地。


故坤卦重內重下。


爻位貴偶貴順。


此其常也。


至其變。


則視事而殊用。


視地而殊方。


各以時位為準耳。


六三。


含章可貞。


或從王事。


無成有終。


宣聖講義六三係人爻。


而重在人道。


故其辭有指。


其義尤深。


卦辭曰含章可貞。


此四字概見大意。


坤道以順承天。


以含弘為光大。


以安貞為吉。


以方為得失。


以時為先後。


履六三之地。


行上下之間。


居內外之交。


有剛柔之嫌。


合順逆之道。


而為人事之所處。


其所患者。


雜而不得其正。


爭而致失其中。


以柔履剛。


而無益。


以奇行偶。


而難合。


則必有害于其心。


亂于其事。


背其道。


而不協于德。


乖其位。


而無補于時。


是以貴乎所用也。


含者容也。


章者文也。


可者宜也。


貞者正也。


以陰從陽者。


必能承陽。


而不滿溢。


此含弘之義也。


故貴合。


以陽交陰。


必能相合。


而無雜亂。


此光大之義也。


故貴章。


以奇偶之數。


有方之宜。


則可否之決擇有別也。


以匹敵之交。


當嫌疑之位。


為內外之妨。


則有守貞之道也。


故含則能承。


載萬物而不狹。


章則有文。


交天地而不雜。


可以行于外。


貞以守于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3: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6


斯坤之本用。


為六三之要旨。


而人道之所仿也。


唯含章斯成其道。


以及于物。


唯可貞斯達其德。


以通于天。


物受其惠。


天接其神。


道至德成。


乃為正位。


乃成大用。


于時曰宜。


于方曰當。


行而自達。


為而自成。


此六三之辭。


先此四字。


夫坤本地道。


而屬于臣妻婦女之列。


六三又近于天。


而親于君父夫男之地也。


故以所宜之位。


定所行之方。


用所得之時。


從所合之主。


則必有其功業。


而符于此爻之貞也。


故曰或從王事。


無成有終。


以處位。


宜從王。


以處時。


宜後成。


以不得專主。


故從王事。


以不得先行。


故無成有終。


王事者。


不必限于字面也。


苟合君父夫男之主。


而為其使令者。


皆然也。


而動者在己。


不必皆求之也。


故曰或也。


若能自靜。


則可貞之義。


符安貞之吉也。


若好于動。


則攸往之義。


孚牝馬之貞也。


斯視其人之志焉。


而所須知者。


則在無成有終四字。


蓋牝馬之行。


必有先後也。


地類之合。


必有方與時也。


先迷後得。


得朋喪朋。


各有當也。


坤以順承為本。


故無成而有終。


無者不自先也。


有者代夫天也。


非不成也。


不自先行也。


非有終也。


承天而行也。


象曰。


含章可貞。


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


知光大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也。


以時發。


則誠能含章可貞。


知光大。


則誠能從王事。


非含章。


不能發。


非可貞。


不以時。


非從王事。


不及光大也。


坤之光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5: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彖-10


故不以文言釋。


當末由探其所指。


而坤之異夫乾。


則辭之宜辨焉。


胥天下而地上。


人乃生其間焉。


氣由人以升降。


道由事以周旋。


天行依人以見。


地道由人而全。


人秉天地中氣。


為性命而無偏。


上以親夫帝側。


下以至于黃泉。


為萬物之首。


生化之先。


挈群倫以生育。


共萬類而回還。


化機以之立極。


真宰因之無量。


以分乎消息。


而會夫陰陽。


乃為氣數之使。


如尺之度衣裳。


乃為吉凶之準則。


有大小與短長。


以其頂天立地。


戴圓履方。


斯有仁義之行。


以應陰陽與柔剛。


故人道以建。


德用始昭。


人事既備。


變化為僚。


五行以應其用。


二氣以置其標。


此無論庸愚賢智。


同逐夫輪轉以相招。


謂之天道。


寧曰人為。


謂之天數。


寧曰人謀。


聖人乃責之人道。


而寓其教于坤之辭。


以明乾坤大用。


全易大法。


皆唯人事所期。


故六爻責在三四。


全卦以人爻為師。


彖者斷其大端。


尤以此義為基。


本乾坤之德用。


立人道之型儀。


故立辭之詳。


明于來往先後。


得喪知迷。


所向之吉。


所主之宜。


有合則利。


不遇奚為。


求夫利貞之義。


當以安順為資。


同乾之四德。


而異其所施。


共天下之四方。


而攸往有所歧。


明陰陽之殊用。


男女之殊途。


以牝馬之貞。


辨非雄飛之徒。


乃坤順之體。


非如乾龍之圖。


必承天以時行。


而得主以常謨。


以失乾之健。


致先迷而在塗。


以西南之得朋。


始應安貞之符。


故動靜有常度。


生成有常數。


吉凶有常方。


遇合有常處。


為合元亨之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5: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7


以含弘也。


含弘者。


以順承天也。


以陰從陽。


而得陽之施。


以地承天。


而得天之與。


故成其光大也。


光大者發于天。


見于地也。


如日月之明也。


天氣之和也。


雨露之潤也。


皆所以成坤之光大也。


六三一爻。


以地親天。


以陰交陽。


有可為也。


而必知所先後。


識其主從。


辨其順逆。


而後全其德明也。


故君子處之。


或出或否。


或行或止。


莫不以時。


莫不有終。


體坤之道。


明六三之位。


推地之德。


而能含章可貞。


苟從王事。


亦必有終。


以成其光大也。


宗主附注易卦大例。


以三四二五四爻為用。


上初二爻不與也。


蓋初在地下。


上出天上。


非人事所及。


故下始二爻。


上極五爻。


三四居中。


為人位本體。


而二五則始終也。


然此四爻。


又分陰陽分合。


即三五為陽。


為一合。


二四為陰。


為一合。


陽自下上順行。


三至五。


而以五為主。


陰自上下逆行。


四至二。


而以二為主。


故二五兩爻。


為一卦內外主位。


而三四兩爻。


為其臣僕。


傳所謂二四同功異位。


二多譽。


四多懼。


三五同功異位。


三多凶。


五多功。


其義即由此辨。


主臣既別。


功業乃殊。


二五多自主之權。


三四處隨從之地。


且三之勤勞。


為五也。


四之兢業。


為二也。


不得其主。


則不見其用。


故乾卦三四以人道為本。


而首戒慎。


先乾惕也。


坤卦亦然。


以坤之順承。


尤寓代成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6:2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8


故三爻含章可貞。


而以從主為光大也。


含章者。


得乾之道。


為明之徵。


不比乾三也。


以坤卦爻陰。


三為位陽。


陰居陽位。


坤得乾光。


相交成文。


相雜為章。


爻顯位隱。


故名含章。


本坤順承。


故曰可貞。


以其行也。


不比靜處。


故曰可。


以其從乾。


故曰或從王事。


以坤不自先。


而爻不自主。


故曰無成有終。


終成乎五爻也。


成為人功。


勤為人用。


此坤三爻之道。


而克稱其光大也。


而與乾九三。


一主一賓。


互通其意。


一為己發。


一為人謀。


其所持有差。


而所遇有別也。


此坤六三爻辭之概義。


而為人道所取則者。


宜熟玩味之也。


宏教附注坤爻異乾。


一順行。


一逆行。


故也。


因此分體用。


及先後天。


而為後天一切主。


為人所履之道也。


故地道在後天。


同人道。


在先天。


同天道。


人道亦然。


在後天以地道為主。


至歸先天。


始同天道。


即由乾坤二爻可見者也。


不由地道無以行。


不至天道無所歸。


故人以天地之道之合為本。


一半屬地。


一半屬天。


而合則成人。


故人在乾坤之間。


而行乎乾坤二卦之爻也。


雖言地道。


實即人道之始。


蓋人不能離地以生。


不得不遵地道以行。


此易教懸乾坤為則。


而示人以所行與所成也。


行地而成于天。


由坤而歸于乾。


體用俱全。


始終一貫。


乃曰道。


即人生之路。


自生至成道。


莫不在此二卦六爻上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7:0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39


故夫子言之詳切也六四。


括囊無咎無譽。


宣聖講義此言坤為陰。


象地。


在人象女。


其位主內。


其用主納。


其道主受承。


其時主收藏。


故其物象囊。


囊以包藏物者。


以地承天。


而載萬物。


代天。


而生化萬類。


其博且厚也。


載物不遺不洩。


乃稱包藏之義。


而以囊名。


言無所不包。


無所不藏也。


世間有形之物。


莫能外地而生存。


故萬物皆入于坤囊。


而得其生化。


猶人之生于母胞。


禽之產于雌卵。


皆囊之象也。


既生之後。


皮革以包其骸。


巢室以居其身。


亦猶囊也。


而最著者。


則存于地。


履于地。


棲息于土面以生。


埋葬于土內以沒。


莫非潛游于囊之象也。


故坤六四指其象。


而加之名。


以示坤之大用也。


而曰括囊者。


則在六四一爻之象。


四爻為陰。


降也。


與二爻相應。


由外之內。


上之下也。


在外卦之始。


居下卦之交。


為氣之樞機。


行之道路。


故其所主為括。


括者納也。


結也。


招之入。


而塞其兌也。


含之中。


而歸諸坎也。


此坤承乾。


而初變之象。


由先天而化後天之跡也。


故六四有括囊之辭。


而以見坤之用與變也。


夫坤者主靜。


而重在承受。


主順。


而本諸收藏。


則括囊者。


其分也。


非出位。


何咎。


非要功。


何譽。


雖囊括天下。


無責其貪。


無諛其能。


以行所無事。


為而無為也。


故不任咎譽也。


不任咎譽。


咎譽亦不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7: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0


則以坤之所為承乎乾也。


生化之功。


乾之功也。


載育之德。


乾之德也。


不與功德。


自無咎譽。


以其安貞自處。


含章以行。


從王之勤。


順天之至。


乃其道也。


乾之九三。


首著乾惕之誡。


九四繼明卑謙之行。


坤乃承之。


以成其慎。


故無咎之名同于乾也。


此六四爻辭之義。


為坤言。


即為人道也。


象曰。


括囊無咎。


慎不害也。


宣聖講義坤以靜為動。


以順承為功。


故不以自主。


而仍不失其主。


內有守也。


故外有為。


其在外卦。


純應夫乾。


而六四為始。


純本乾惕之義。


故其無咎。


以慎而不害。


此釋文之旨也。


夫爻辭並稱咎譽。


而釋文祇重無咎者。


則以六四之位。


係承乾之地。


為順逆之途。


最易逢咎害。


設不自慎。


以為囊物之功大。


而有陵乾之嫌。


以為行地之無疆。


而忘牝馬之義。


則囊不約。


而行無常。


內乖于安貞之吉。


外失于含章之光。


則為失位之占。


而成過當之象。


此知進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貪天之功。


而不知足。


忘坤之義。


而無所存。


是其為咎害。


皆由不慎也。


故貴乎括囊也。


有囊而能括之。


乃有功而莫與爭。


有德而莫與大。


此其無咎。


以能慎也。


慎指括也。


不害者。


不害于乾也。


括者因時而括。


非能處泰持盈者不知也。


蓋當可以囊捲之時。


安計括囊之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7:5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1


則勢將陵主。


功反為罪。


常人處此。


不免者眾矣。


君子必慎之也。


唯因勢之盛。


則知氣之將消。


唯因積之多。


則知物之不任。


唯因代乾之功大。


則知安貞之貴。


唯因承天之道光。


則知靜順之宜。


故慎者不在失志之時。


而在得意之地。


不害者。


不指無功之際。


而指大用之期。


故居高不危。


行疾不傾者。


正見其慎也。


勢大不逼。


勳積不疑者。


始成其不害也。


坤者臣道也。


妻道也。


乃以知慎不害為先也。


此釋文明指其象。


而申其辭也。


夫受人施者。


必善保之。


承人之旨者。


必善將順之。


代人而有為者。


必志于成全。


從人而有行者。


必底于光大。


此括囊之不為咎譽也。


而咎譽不加焉。


蓋囊之必括也。


勢也。


即理也。


六四之位。


唯降以俯就二爻之高。


必約而順氣之行。


又值承乾之地。


有富厚之物。


乃必自守以保之。


以孚其德。


而成其功。


故囊括不關咎譽。


而成德不害于主也。


明此義矣。


則知六二之利。


自斯得也。


六二者。


坤之正位。


以六四為之用。


其功德所至。


則其道高美。


而孚光大之象。


以其行止之慎。


功業之不害。


乃成六二之直方大。


以其括囊之時。


咎譽之不與。


乃育六二之不習無不利。


蓋其德至。


道自凝也。


人之處此。


尤貴乎德用。


成德乃達道也。


故坤爻之義。


皆合乾爻之辭。


而一一必證之事物也。


六五。


黃裳元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6 21:18:2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上經-4-經文講義-坤卦-釋爻辭-42


宣聖講義此爻文簡義精。


足明坤道之異乾。


而正匹乎乾也。


六五居外卦之中。


為陽位之正。


坤行至此。


恰與乾交。


匹敵並尊。


相得有合。


以乾為正位。


而坤應之。


以天為當時。


而地合焉。


乾坤之和。


天地之會。


氣與形接。


精與神萃。


是曰至文。


光華遠屆。


內貞外亨。


元吉之大。


坤德之成。


于斯為邁。


蓋坤者。


以順承乾。


為用者。


則五爻正得乾之龍。


為坤道之光。


如月以日明。


水以火蒸。


天地絪縕。


萬物化醇。


乾坤交合。


天下光明。


位既當矣。


時亦宜矣。


黃中通理。


君子所履。


元亨之象。


始垂于是。


二元之會。


乃成上紀。


故曰元吉。


無以加已。


夫坤者。


處下以應上。


居內以接四方。


為土之象。


徵色唯黃。


處地之大。


乃位乎中央。


行地之遠。


而承乾行。


故合曰裳。


而稱于吉祥。


以裳者。


配衣者也。


黃者。


居中之色也。


坤匹乾。


猶裳與衣。


地承天。


猶中央接夫四邊。


天包于外。


地居其內。


黃以為正色。


後天之所主焉。


陰陽交而生化成焉。


天地交而日月明焉。


雲行雨施。


而萬物資生。


霞輝星燦。


而成天下至文。


此坤六五之象。


黃裳所徵。


元吉在上。


天下之慶。


二元會合。


天地流形。


一氣交通。


陰陽並行。


此坤應乾之至。


而為五爻之所呈。


在乾九五。


為陽正位。


故飛龍御天。


在坤六五。


為陰得偶。


故黃裳以會二元。


一虛一實。


乃為飛潛。


一賓一主。


乃相周施。


一降一升。


德用著焉。


一內一外。


功行具焉。


以坤之利貞。


成乾元亨。


以地之博厚。


匹天高明。


以黃裳而占元吉。


孚飛龍在天。


而利見大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7 14:20 , Processed in 1.57814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