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豐碩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經証釋】

 關閉 [複製鏈接]
216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1:1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象辭-8


象曰。


山上有火。


旅。


君子以明慎用刑。


而不留獄。


宣聖講義此旅卦總象辭。


申彖辭之義。


而明人道也。


旅以艮在離下。


為山上有火之象。


離固可象日或電。


而在山之上。


則以火為當。


以日雖若居山之上。


而不久留。


電雖可發于山之巔。


而必在雷雨時。


則不孚于旅卦之用。


以旅為?寓。


而卦以下為主。


上為賓。


如客之寓于此地。


必有其暫憩之所。


必經歷一定之時日。


故日與電。


不得如客寓。


惟火則可比類為喻。


山上之火。


照遠則明。


視下則暗。


光之所及。


愈遠則微。


愈近則散。


微而散。


非明之至。


此旅之用不可大。


而其時不可久。


久大則非旅矣。


暫明而不久。


暫留而不大。


故謂之旅。


言非其本居。


不得安其心。


而快其志也。


此象辭釋卦名之由來。


亦即指卦用之所在也。


君子以人順天。


以行應時。


以義制事。


以道成德。


故于旅則與豐異。


豐重刑獄。


言以求其平也。


旅則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言為慎于行也。


豐志于外。


故對物明平施之心。


旅志于內。


故對己先明慎之誡。


雖同一用刑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1:32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9


而豐屬于開展。


旅則求其收縮。


此與同體賁同而有異。


賁以外止內明。


人文之象。


故無敢折獄。


示有刑而不用也。


旅則以明于上止于下。


與賁反。


故明慎于刑與獄。


而不稽留。


言雖用。


而務審約也。


則以旅寓之情。


暫時之所為。


權限之所制。


僅及于細近也。


用刑以明慎。


期無大過。


獄之不留。


期免後患。


既盡其權時之責。


復不貽他日之憂。


此旅之用。


以貞得吉也。


柔而順乎剛。


止而麗乎明。


故不敢疏忽。


而有所糾牽。


明以斷其爭。


慎以致之平。


則獄不留。


而囹圄可靜。


下皆得其情。


事無不立決。


此君子于旅。


善體其小亨之道。


而孚于貞吉之占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1:4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0


初六。


旅瑣瑣。


斯其所取?。


宣聖講義此旅初六爻辭也。


初六在下。


而為柔。


坤履霜之時。


以艮之止。


而旅之始。


故有旅瑣瑣之辭。


瑣瑣者。


細小瑣屑。


不大方也。


旅之象。


非如在家之豐。


初六承豐上六來。


已有豐屋蔀家之情。


闚戶無人之象。


是由豐而嗇。


由大而細。


不復堂皇光大。


故有瑣瑣之稱。


以失所居。


而為瑣瑣之旅客。


則其行之窮困可知。


行之不裕。


身之有眚。


志之不達。


害乃時至。


斯其所者。


言應得也。


所亦指所處言。


以瑣瑣而旅行。


則事事為窮所迫。


在在為人所侮。


宜其隨所至而取?害也。


取猶召也。


柔而在下。


位卑而勢微。


乃欲應上之九四。


順承之志固善。


剛暴之害難逃。


故以瑣瑣而取?。


亦如詩云自貽伊戚者也。


坤以安貞之道。


猶有履霜堅?之虞。


況旅之剛中而失正乎。


雖有六二之位。


不得拒三四之剛。


雖有九四之應。


不得免上九之侮。


此所謂柔順剛。


而反為剛所陵也。


柔降也。


而反求升進。


是自趨窮絕。


斯?害不能倖免矣。


象曰。


旅瑣瑣。


志窮?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初六卦之始。


固不得為窮。


而柔以降為志。


今初無可降。


不得不反求諸升。


是當時之窮。


而非旅之利。


以旅志于行。


而不克守。


守則非旅。


久旅不行。


斯反客為主。


今既名旅。


不得無行。


行而違時。


?害必至。


易稱大畜時也。


無妄?也。


?即由非時來。


時之不宜。


?何由免。


此初六之旅。


適為柔之窮。


即位之極也。


極者位也。


而賅時。


故柔之窮。


即時之窮。


亦行之窮。


時而不行。


猶可自脫。


非時而行。


斯取其害。


故曰志窮?也。


言其行即所志。


行之窮。


即志于窮。


志于窮者。


奚能免于?害乎。


可見初六之旅。


實有其取?之道。


欲不逢?。


則不得志于旅行。


而時勢迫之。


仍不免于旅。


而成瑣瑣之情。


斯不得不取窮絕之?矣。


以下艮雖知止為無咎。


今以旅稱。


何免于?。


故曰旅瑣瑣。


亦明其有不已之苦心。


而係迫于時勢。


囿于天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2: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1


六二。


旅即次。


懷其資。


得童僕貞。


宣聖講義此旅六二爻辭也。


六二內正位。


得坤安貞之德。


而有柔靜之用。


艮止以合于坤靜。


此道所孚。


為有守有為之基。


而以旅志于外。


不得不旅行以成其用。


有位亦暫安而已。


有守亦權保而已。


故爻辭曰旅即次。


言就其所在。


而旅居之。


次猶第也。


俗稱所居曰第。


如門第。


府第。


次第。


即今之數號。


以甲乙分辨其所居。


曰次者。


以別于其本居也。


如今曰客次旅次。


皆指所寓地言。


即者就也。


就于所寓也。


旅行而得就所居。


實由六二之有位可守。


所居雖暫。


而得少安。


亦孚于旅之義。


旅固不得以久安為志也。


以柔則虛。


虛則能容。


則善受。


故曰懷其資。


言有其財物也。


資者助也。


憑藉也。


賴之以為用曰資。


如資產資財。


又需之以成事亦曰資。


如資于某。


皆有裨益于所行也。


今六二懷其資。


可見其有利于旅行。


行必以資。


否則雖欲行亦不可得矣。


六二居中而挈外。


有得童僕之象。


稱童僕而不曰成年或他侶者。


以柔爻為臣道妾道。


非丈夫之喻。


與遯九三畜臣妾吉。


不可大用之義相近。


以其不能大用。


則所得者童僕而已。


然既得童僕。


足見有供使役之人。


雖旅亦無苦。


而以六二體坤。


故曰貞。


以貞接物。


所得亦貞。


則貞字連上讀。


或另讀均可。


言得童僕之貞。


以善其事。


亦以己之貞。


以成其用。


此六二如在內之主。


能自守正。


兼使人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2: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2


象曰。


得童僕貞。


終無尤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二之正。


故能得童僕之貞。


貞即正也。


而有操守。


不詭隨也。


女子守身曰守貞。


童僕守其本分。


不朋比為姦。


不狡黠欺主。


即守貞也。


下能守貞。


必上之能持正。


故曰終無尤也。


言上下皆正。


更何愆尤。


六二在內之中。


如人之心。


心正則四支百體無不正。


心邪則四支百體無不邪。


六二得其正。


則以下之童僕。


亦莫不隨之而正。


此旅之孚于道者。


而以位時為本。


宜其時。


守其位。


則雖旅居。


可自安吉。


蓋有坤安貞之德。


以契夫艮止之道也。


但稱貞不曰吉者。


以旅不易占吉。


?旅于外。


流徙無定。


雖獲暫安。


不足稱吉。


故初與三皆不利。


惟六二以貞免?。


如不克貞。


害亦隨至。


尚望吉乎。


易重正位。


謂有其德。


德與位稱。


用與時宜。


斯為吉矣。


六二于他卦多吉。


獨旅不言者。


可見旅人之多艱。


而在外之不易也。


初二皆柔。


二勝于初。


即在中正。


有位者得中。


乘時者克正。


此各卦所同。


而旅尤要。


觀以後各爻。


則可知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2:5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3


宗主附注六二爻居正位。


秉坤德與遯九三畜臣妾吉相似。


遯九三亦以下為六二。


而九三畜之。


此則本爻六二。


有得童僕之象。


皆與傳所稱地道無成而代有終。


為臣道也。


妻道也。


不得自專。


則隨人以從王事。


孚于其位。


利于其時者也。


旅本在外。


而六二卻得正位。


暫棲其居。


是以得童僕而協于貞。


貞者安貞。


坤之本德。


六二之大義也。


釋文更以終無尤三字。


申釋代終之用。


言至終無愆尤。


則可孚于旅之正義。


雖失其居。


而仍有童僕供使令。


足見貞正之要。


貞即正也。


守正不二。


曰貞。


六二有守。


故以貞稱。


而免愆尤。


以迄于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3: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4


九三。


旅焚其次。


喪其童僕。


貞厲。


宣聖講義此旅九三爻辭也。


九三中爻之始。


與九四重剛互于中。


成大過之象。


此所以不如六二之吉。


六二得即其次。


而九三乃遭焚如之?。


六二得童僕貞。


而九三乃喪其僕貞厲。


皆相反也。


六二秉坤之正。


不失其守。


故得之。


九三本乾之過于剛之害。


故失之。


雖同為旅而所遇大殊。


以寄寓而焚所止。


以在客中而喪其使令僕役。


則其為不利已可知之。


以剛位而逢剛爻。


過剛無與。


宜其多逢?害。


貞厲云者。


言雖有守貞之心。


而不免危厲之至。


此二字應連讀。


以貞正而有危害。


則不貞正者。


更可知矣。


因九三近于六二。


故有守貞之思。


而同于九四。


不得避于危厲之?也。


厲兼自勵自礪。


如能見危知?。


見害思避。


亦可以終返于六二之貞。


若不然。


則得失無常。


禍福莫定。


其為旅之?。


恐有甚于此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3: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5


象曰。


旅焚其次。


亦以傷矣。


以旅與下。


其義喪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言旅客原流離之時。


而所暫棲止之地。


又遭火焚。


其可傷甚矣。


以與已古通用。


以傷猶已傷。


俗語太傷之意。


過甚之辭。


以旅與下。


言九三欲近于正。


則必反躬就下。


是棄其上進之志。


而圖歸體之情。


前既不能。


退又不甘。


是以徬徨踟?。


進退維谷。


而遂喪其童僕。


故曰以旅與下。


其義喪也。


言不得上。


而與時從以降下。


則其喪失亦宜矣。


蓋旅至九三。


非初出門時。


已進于中途。


而急思返。


欲更為前進。


而又不能。


此所以有患得患失之心。


終亦必失其所而已。


此義字明爻辭厲字之由來。


謂貞而厲。


實時位所宜。


不得中正。


而強求進取。


則將不免于危。


況舉足不定者乎。


自六二至九四。


互巽主進退。


故有失據之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6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3:46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6


九四。


旅于處。


得其資斧。


我心不快。


宣聖講義此旅九四爻辭也。


九四外卦之始。


離卦之初。


以離麗之情。


存離散之志。


此與下卦諸爻有別也。


下卦二三稱次。


九四稱處。


處字與次微異。


次者資也。


有所藉也。


而由近及遠之意。


處者往也。


有所止也。


而暫息不前之意。


蓋由卦言。


下為往。


上為來。


故由初至三為進。


自上自四為返。


然以爻言。


陽升陰降。


陽進陰卻。


九四陽爻。


故不進不卻。


而暫止于一地。


乃曰于處。


得其資斧。


旅中所需。


資者助也。


與佽通。


斧者輔也。


與釜通。


皆旅客生息必備者。


資以備用。


斧以備食。


又斧斤為析薪用。


亦食飲所需。


旅中得之。


可以暫住。


而非長安居也。


故曰我心不快。


言雖得止息之所。


資斧之用。


仍不快于心。


是旅者恆情。


為其不得久安。


與在家異也。


凡?旅于外。


惟行役與商賈為多。


行役者。


官令之迫。


商賈者。


利計之求。


不得自來自往。


若他人?旅。


恆為一時遇客。


安得流連忘返。


以異鄉為樂土。


此心不快。


知其身安而心苦。


形在而神馳。


從不即歸。


亦徐圖去。


故九四于處。


非志所得。


而資斧。


非心所快。


一時之所為。


苟保其生息。


一地之所留。


姑為之徘徊而已。


如遊山者。


勾留數日。


觀水者。


溯洄其間。


不過少作止憩而已。


何有快于心哉。


而九四且較六二異。


柔得中位。


方與九四婉委周旋。


維之縶之。


以永今夕。


此九四之爰居爰處。


而非爰得我所也。


九四六二同功異位。


在外者樂返其故鄉。


為客者思歸其家里。


此九四必下近六二為快。


而九三阻之。


宜其不安于心。


不樂于所處矣。


象曰。


旅于處。


未得位也。


得其資斧。


心未快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九四九三皆中爻。


而重剛失位。


四為柔位。


而剛履之。


故九三為得位。


而九四為未得。


以九四同未濟也。


若易六四則為得位。


不得位而曰處。


可知其不得已也。


非所處而處之。


非所居而居之。


是以離而就艮己耳。


離在艮之外。


則不得其止之道。


此亦不得位也。


無可守耳。


即資斧之得。


乃非分之物。


義不可受而受之。


亦不得已。


此所以曰心未快也。


非其所應留之地。


而竟留止焉。


非其所應有之物。


而竟取受焉。


外若相宜。


中心實苦。


以旅無安居之位。


客無應得之財。


既于所旅處得之。


苟非人之周濟。


則為己之盜竊。


是不孚于義。


故不快于心。


而九四以?旅不得不受之。


則其不得已之情。


亦旅者所不易免。


九三之失者己物。


九四之得者。


非己物。


得失雖別。


其苦正同。


以重剛之?。


太過之咎。


乃不克久。


離而加于艮。


外而悖于內。


則行止皆不能。


況互巽與兌。


進退相爭。


口舌相訟。


出納失其正。


卑亢乖乎中。


故三四兩爻有此占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4:0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7


六五。


射雉。


一矢亡。


終以譽命。


宣聖講義此旅六五爻辭也。


六五離卦中位。


而本坤德。


在離曰黃離無吉。


與坤之黃裳元吉。


皆以中正之德。


安貞之道。


有以致之。


旅之六五亦然。


而下為艮。


中互大過。


六五六二相應而不協。


重柔而失正。


又當太過末弱之位。


不勝其剛。


乃降心順從其下。


此六五之用。


不似坤離之占元吉也。


且以剛夾一柔。


上有上九之害。


如人之有敵。


物之有阻。


故喻以射雉。


射者殺之機。


雉者飛之屬。


因六五視上九如雉。


而嫉之也。


然以柔不勝剛。


下難勝上。


雖有弓在手。


而一矢不存。


一矢亡者。


言無一矢也。


亡古通無。


一矢之亡。


可見射之不獲。


而雉且飛逃矣。


離為雉鳥之雉者。


即弱也。


幼弱曰雉。


或作?。


以其力不充。


勢不盈。


毛羽不豐滿。


飛而不能高。


去向而不能遠也。


然有文采。


可稱文明之象。


離日之所類也。


以六五居于中正之位。


不得其剛毅之用。


柔而在上。


被迫于跋扈之臣。


遂不得不執弓矢以射。


射不得雉。


而一矢不留。


其無功可知。


不過本柔貞以待人。


居中正以御眾。


上順乎剛。


以迓天庥。


乃得其終。


以獲譽命。


此離不忘坤安貞之道。


易爭戰之功。


而發為文明之德。


光照之用。


故亦如坤之大終。


受上之譽命也。


坤以臣妾之道。


順承君夫之命。


不違不忒。


乃成其譽。


此六五雖射雉無功。


而代終有譽。


可見柔之為用。


在善順承也。


全卦皆以柔順剛。


六五上順上九。


天人相濟。


中外相洽。


則不在弓矢之爭。


而在揖讓之禮。


不憂射雉之無獲。


而重譽命之有終。


棄閒隙以言和。


除武備以講信。


和則得其濟。


信則孚于亨。


此旅之大用。


在自責而善悔其所為也。


以艮在內。


自反以止。


則免于離散。


且成其文明。


故六五柔而主持全卦。


斯獲譽命以終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1#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4:2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8


象曰。


終以譽命。


上逮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以六五得上九之下。


及而受天之休命。


推之在下位者。


亦以得上位信任。


而為君上之榮命。


不可泥于六五正位。


指為六五所發之命。


如以六五為君位。


則不得稱上逮。


上指在上者。


位高于我者。


則六五之上。


惟上九為高。


且以陽居尊位。


正如履元吉在上。


皆本乾之上九來。


五上皆大位。


五近于人。


近于人中之主。


故人主稱天子。


明其在眾人之上也。


既以上五為受譽命者。


則譽命必自上發。


則上九也。


大畜上九。


向天之衢。


即明示道上接于天。


天命下逮。


即天爵也。


且為譽命。


更在君之上。


惟上天譽命。


必以正位得之。


此六五有是占。


而以下各爻無之。


逮及也。


上逮者。


上而下至六五也。


終字最要。


明譽命之及。


亦至六五終。


柔道大終。


地道代成。


此五爻雖君位。


而柔爻不專君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2#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4:44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19


上九。


鳥焚其巢。


旅人先笑後號咷。


喪失于易。


凶。


宣聖講義此旅上九爻辭也。


上九全卦之終。


亦旅途之窮。


故爻辭如此。


此鳥字。


與六五雉相應。


六五為柔在下。


故以雉為喻。


上九為剛居高。


故以鳥為喻。


以其高飛。


而巢于顛。


其地雖崇。


而危亦隨之。


其位雖尊。


而憂亦甚焉。


危憂之時。


而屬于?旅之人。


其凶亦可知矣。


鳥焚其巢者。


離為火。


而自上返初二為震。


為木。


火在木下。


正如巢之被焚。


且上九陽在高處。


全卦火在山上。


合而言之。


乃成焚巢之象。


鳥之巢焚。


是失其居。


人之旅者。


亦失其所。


此先笑而後號咷。


與同人之先號咷後笑。


恰相反。


同人以先疑後釋。


旅則為先樂後憂。


蓋憂疑生于俄頃。


而笑啼變于須臾。


以位窮則變也。


指旅人者。


明其哭笑皆為寄居。


失其所寄。


而將奚歸。


則不得不哭焉。


與前各爻得其安處。


止其次者大異。


而上九之?。


不獨失其旅居。


且兼喪其牛。


牛指所畜。


與遯之喪羊于易大同。


以牛易羊。


離與乾之別耳。


喪牛者離卦之終。


離用之窮。


有牛而喪之于易者。


明不當喪而喪也。


場所非野林。


藩柵非曠地。


而竟喪之。


是非旅之?乎。


此爻雖有鳥焚其巢。


喪牛于易之占。


不必視為相聯及者。


蓋爻概指所象。


具見其二。


或僅見其一。


而在旅人占之。


固合。


苟非?旅。


或喪牛者。


不必在客中也。


與無妄之失牛。


行人之得。


亦恰反。


無妄為行人之得。


此則為旅客之?。


如牛非旅客己有。


而因失牛疑為旅客所竊。


亦爻中應有之義。


無妄為邑人之?。


此則為行人之禍。


故占凶。


指旅人宜其後號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3#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5:00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20


象曰。


以離在上。


其義焚也。


喪牛于易。


終莫之聞也。


宣聖講義此申釋爻辭之義也。


原本以旅旅字。


應為離字之訛。


言旅卦脽在上也。


火在山上。


其義必焚其巢。


山上草木皆能燃燒。


則木上之巢能獨免乎。


鳥巢且焚。


旅居不保。


此離上九之象。


與突如其來。


如焚如死。


如棄之辭相應。


皆火自焚。


推之語云。


兵猶火也。


不戢將自焚。


亦可相證。


而喪牛于易。


終莫之聞者。


言喪者不可復得。


一也。


喪者不遇得者。


二也。


則喪牛于易。


固牛主之?。


亦其被疑之旅人之禍。


以不聞而被疑為竊牛者。


則正與無妄之?同。


彼為邑人。


此為旅客。


既不聞其鳴。


又不聞其行。


是初不知其有。


後不知其失。


而皆不之聞。


乃受竊牛之嫌。


則其凶可知。


釋文以終字明其原不相聞。


而竟如同人之疑。


斯旅之窮矣。


全卦以失所為無可大用。


其窮更逢其凶。


可見火山旅。


與山火賁異矣。


以旅由豐來。


豐變為旅。


愈行愈窮。


童僕已失。


鳥牛亦喪。


則孑然者旅人而已。


此上九之凶。


乃旅之終。


因旅之窮。


而戒于旅。


則先宜謹飭于豐。


故旅後為巽。


巽則伏處不復出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4#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5:2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旅卦-釋爻辭-21


宗主附注旅卦之用在在與離相應。


與艮相涉。


而同體賁卦。


尤為賓主進退之象。


在外為旅。


而志恆思內。


在內為賁。


而情恆求外。


此因艮與離原異其趣也。


離以光明外顯為本。


艮以清靜內止為先。


故艮在外者。


有退守之心。


在內者。


有堅固之志。


而離在外者。


有飛揚之舉。


在內者。


有發散之情。


賁旅二卦。


以離上下。


其志乃殊。


賁如光在室中明及于外。


旅如火在曠野熱散于空。


故賁為人文之象。


旅為流亡之情。


聚散殊途。


盛衰異勢。


而旅與遯大畜亦有關連處。


則後天離代乾。


而皆合艮。


乾之與艮。


正似離艮之合。


故賁同遯。


而旅近大畜。


大畜九三。


日閑輿衛。


利有攸往。


釋曰上合志也。


旅九三。


旅焚其次。


上九鳥焚其巢。


而六五曰上逮也。


皆與相應。


惟大畜得時。


其行也利。


旅則失勢。


其行也窮。


此其別也。


細閱大畜講義。


自知旅行之艱。


大畜之艱貞。


正如旅之貞厲也。


旅以已失所而漂流于外。


惟盼人之助。


其情可憫。


其境至危。


大畜以有財。


而周遊于外。


其心快逸。


其志安徐。


故大畜有良馬之逐。


而旅則牛喪于易。


大畜有輿衛之威。


而旅則童僕既喪。


終以號咷。


易言之。


大畜為富貴者之出遊。


旅則為離亂時之逃遯。


此行同而情志不同。


作客同而憂樂安危不同也。


旅之上九。


下應九三。


內外重剛。


與大畜同。


而中隔二陰則不同。


故旅之三爻與上爻。


皆有焚如之?。


與離卦應。


可見艮止不能勝離散之情也。


離而在上。


不可復止。


遂終以分離漂泊。


此旅人之所悲。


乃不能免焚如號咷之苦。


況以窮蹙招人之疑忌。


喪牛于易者。


而以不聞受無妄之?。


明者反為不明。


聰者反成不聰。


日昃之光。


易近黃昏。


聰明之盡轉無聞見。


此旅之上九。


雖以離在上。


而反失其明照也。


明已入地。


謂之明夷。


火已上山。


惟自焚燬。


甚矣哉。


不可過也。


過猶不及。


而害則非不及可比。


日中則昃。


月盈則食。


宜其至上九。


無復成其光明。


達其生化矣。


旅諸物。


為德之明。


肆于身。


為?之啟。


火不戢者必自焚。


此離日之窮。


必至自焚其身為止。


故釋文曰其義焚也。


言其焚宜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5#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5:39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總釋象例-22


巽卦巽下巽上宣聖講義易之純卦。


現惟巽兌兩卦未講。


按周易八卦方位。


上離代乾。


下坎代坤。


東為震。


西為兌。


此名四正卦。


而乾坤巽艮為四隅卦。


合伐羲方位言。


則震巽為對。


艮兌為對。


是講震即可兼巽。


講艮即可兼兌。


而在文王六十四卦序。


卻以巽兌往來。


與前震艮往來相錯。


則本顛倒同體。


不取對象也。


巽一陰兩陽。


陰在下。


兌一陰兩陽。


陰在上。


是一卦顛倒為二。


與震艮同。


由八宮變化次序言。


巽自乾初變。


故陰在初。


兌則坤再變。


故陰在上。


若更變上爻之陰。


則成乾矣。


巽初變陰。


艮二變陰。


再變艮上爻之陽。


則為坤矣。


是巽為出乾入坤。


兌為出坤返乾。


一往一返。


亦相對。


而所行不同。


故八宮次序。


乾宮初變為天風姤。


即變巽也。


而坤宮五變為澤天夬。


即坤終返乾也。


巽以陽初受陰。


兌以陰將成陽。


故巽日近坤而稱長女。


兌日近乾而稱少女。


為女同。


而長少不同。


為陰同。


而所近遠者不同。


此巽兌大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6#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5:57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總釋象例-23


與震艮之以長男少男不同行者相應。


巽始而兌終。


皆陰之行。


震始而艮終。


皆陽之道。


陽升陰降而卦自下上。


故巽與兌。


在後天一陰一陽。


與震艮之一陰一陽同。


不復以先天男女分陰陽者。


正以其行之遠近。


其成之屬類為判。


巽雖長女。


而不克代坤。


兌雖少女。


而能與震對。


此其在後天。


兌較巽重。


而居四正位也。


若六十四卦中之巽兌。


已由三爻重為六爻。


其象大異于元卦。


合為四陽兩陰爻。


巽之陰爻在初四。


兌則在三上。


剛柔皆不協。


而巽先柔。


故為伏。


兌先剛。


故為見。


伏猶入也。


見猶出也。


入者自外而內。


自上而下。


言巽之陽。


從陰化也。


出者自內而外。


自下而上。


言兌之陰。


從陽化也。


蓋卦之本在初。


末在上。


巽陰在初。


兌陽在初。


陽主升。


失其本。


則無根。


此巽為陰。


兌為陽。


由其爻之位辨之。


兩陽間一陰。


巽則陰得時。


兌則陽得勢。


故兌與巽。


為陰消長之機。


巽消而兌長也。


震艮則為陽消長之紐。


震之初。


為陽始起。


艮之上。


為陽之終。


而巽震先天相對反。


一陰一陽初化之象。


天地變化。


皆自此二卦始。


而兌與艮則為終成之時。


天地終成。


皆艮兌主之。


而易重陽。


故艮為成終成始。


不及兌也。


艮為陽終。


兌為陰終。


其終同。


而陰陽異。


此終彼始。


此長彼消。


舉其一。


則兼其二。


兌之陰將終。


即陽之繼長。


此兌為太陽而同于乾。


乾坤者。


易之門戶。


巽由之以入。


兌由之以出。


入者日就于暗。


出者日望于明。


以象言之。


巽為風為柔木。


以其氣變動。


而情屈折也。


兌為澤為金。


以其德合流。


而體凝固也。


兌主口舌。


為說言。


則澤之象。


巽主順行。


為進退。


則風之象。


此其大概也。


而巽與震皆象木。


震則剛木。


如喬木之屬。


巽則柔木。


如灌木之屬。


草竹之類亦巽也。


震為雷。


陽之動。


巽為風。


陰之動。


雷發于地。


風行于天。


其所自異也。


巽之四陽兩陰。


如鳥之兩翼。


交舉空氣之中。


翱翔雲天之下。


而發于上。


必順以下。


故曰入曰伏。


以剛隨柔。


陽從陰。


升而降。


遠而近也。


兌則反是。


巽以遜退。


義亦通。


遜讓也。


陽讓陰也。


高者自下。


亢者自卑。


如人之屈伏。


不復倔強。


柔順相從。


不求高遠。


是謂之巽。


又選也。


有遜讓。


則有推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7#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6:13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釋彖-24


故推巽之用則為選。


有所取舍曰選。


拔其一。


抑其餘。


晉其良。


退其莠。


如選舉也。


而必先之以巽。


不巽則不成選。


無所甄別。


何有去留。


無所推讓。


何有拔擢。


此相進退者也。


故巽主進退。


進其所宜。


退所不宜。


則所選者盡善。


故巽之風行。


擬于人之教化。


教化者。


勵其善。


去其惡。


揚其良。


逐其暴。


以示于天下。


莫不順之。


如風之加于草矣。


故巽者美德。


天以之和。


人以之平。


不偏不私。


以生以成。


斯達于道。


而有小亨。


謂其能委曲盡利。


安徐獲功也。


其為辭義。


已詳前講二卦中。


不再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8#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6:31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釋彖-25


巽。


小亨。


利有攸往。


利見大人。


宣聖講義此巽卦彖辭也。


巽以四陽兩陰。


上下正位皆剛。


與豐旅恰反。


故豐旅剛柔相從。


而柔得正。


巽兌剛柔相從。


而剛得中。


柔以順剛為志。


剛以先柔為用。


而巽則剛失其本。


與兌反。


故巽雖以陽居二五正位。


而其本不固。


初四兩陰間之。


故辭稱小亨。


言不能如乾之元亨也。


稱小者。


巽順而遜。


謙卑自處。


柔雖失正而得勢。


故為小亨。


言所亨者不大。


有所限也。


如坤之利。


僅及于地。


非乾之能行于天也。


故所占利亦有限。


利有攸往。


坤之行地無疆也。


利見大人。


乾之德旅普及也。


巽以乾初變坤。


而坤得時。


故為乾者半。


為坤者半。


柔爻雖少。


而剛不能與爭。


剛雖得位。


而柔轉能與抗。


初四之位。


足以接二五之中也。


卦中互火澤睽。


與兌互家人相對。


睽為乖隔。


二者不相合也。


火澤本相嫉妒。


水火相制以成其用。


而其情志不協。


故曰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


睽革皆然。


革以火在澤下。


迫而變革。


故名革。


睽則火炎上而澤潤下。


各異其趣。


愈去愈遠。


故名睽。


巽中互睽。


可見中之多猜忌也。


而柔以不得正位。


不得不暫從順于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79#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6:48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釋彖辭-26


此彖辭小亨之由來。


而利見于有行。


與見大人。


有攸往者。


行之宜。


見大人者。


進之吉。


是巽有其利矣。


而不及元貞者。


元為始。


剛失初無始。


貞為終。


柔失上無終。


故四德惟利與小亨。


亨無元不得稱大。


如大亨以正。


乃元亨之別稱。


旅之用小。


所變為巽。


其亨亦小。


以旅居寡親而少助。


不得不遜。


故以巽繼旅。


旅以火在山上。


火炎于空。


易扇動其氣。


而風生。


巽為風。


風之繼離。


即俗所謂熱極生風也。


熱者上升。


冷者下降。


一升一降。


乃成風。


此巽風由升降成。


亦即陰陽進退之象。


故巽主進退。


有退必有進。


有降必有升。


此利有攸往。


行之宜。


而必先有止。


利見大人。


升之進。


而必先有降。


自下而上為升進。


自近而遠為行進。


皆巽順之德。


先能近下也。


大人者。


在位之君子。


初四接二五之正。


故有此占。


而兩陰交于四陽。


如鳥翼然高舉。


陽以挈陰。


升以攜降。


此利有攸往之象。


是柔雖抗而不及反。


剛雖強而不自離也。


中互離兌。


兌克從離。


故成附麗之用。


而為巽順之行。


遜以為本。


順以為先。


則無往不宜。


無求不得。


利見大人。


可見其有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180#
 樓主| 發表於 2012-8-12 09:37:05 | 只看該作者

易經證釋●下經-9-經文講義-巽卦-釋彖辭-27


彖曰。


重巽以申命。


剛巽乎中正。


而志行。


柔皆順乎剛。


是以小亨。


利有攸往。


利見大人。


宣聖講義此申釋彖辭之義也。


重巽者。


以重三爻之巽為六爻也。


巽象風。


風行草偃。


以譬在上之教命。


教以化言。


命以從言。


實即一也。


古者天降下民。


作之君師。


君即師也。


命即教也。


師謂之教。


君謂之命。


君命之頒。


即教令之行。


皆取法于巽風之普被也。


故曰重巽以申命。


重複叮嚀之意。


故曰申。


凡教與令。


重在人民順從信服。


其不從不服者。


重申之至于再三。


必期其同領會也。


如天之風。


非一動即已。


續續吹拂之。


使無不順。


草上之風無不偃。


君上之命無不從。


是即順之至也。


巽之至也。


惟巽以順。


惟命以行。


巽命之加。


天下悅服。


以其柔易中人也。


柔以感其心。


巽以期其服。


上巽下巽。


斯同巽矣。


故卦用重巽。


未有上不順而下順者。


未有上順而下不順者。


有之則非教也。


非命也。


教出于一。


命出以誠。


一誠不二。


斯孚于正。


後世有不一以教。


不誠以命者。


民雖強從。


而心不服。


此亂之所階。


政自是以窳。


教自是以隳。


故易以重巽申命。


明教命之不二。


重之不移。


申之不改。


民有適從。


天下大順。


此上治之世。


由巽以達之。


上巽以正己。


下巽以正民。


上下自正。


無不正矣。


故巽上下正位皆剛。


釋以剛巽乎中正。


言剛在上九五為正。


在下之九二。


則非剛之本位。


而以乾易坤。


是坤柔之巽也。


故稱剛巽乎中正。


言以九五之剛。


而得九二之巽。


合成中正。


以推九二德施普及之教。


而成九五剛健文明之功。


故彖曰利見大人。


秉乎乾也。


乾初交坤。


剛初巽柔。


其志在外。


故曰志行。


將推至無疆也。


風行于天。


而地受之。


命行于上。


而下受之。


不可限也。


志在必行。


不可阻也。


志在致遠。


風動而大地皆知命。


頒而下民咸順。


此志行之效也。


以二五正位重剛。


而下接初四之柔。


接愈近。


行愈速。


命亦愈尊嚴。


下得親其上。


民得近其君。


是以利有攸往。


利見大人。


何哉。


柔不離心。


而順乎二五之剛也。


凡柔下行。


今以初四接近二五。


卦由下上。


乃皆順剛以行。


言順之以同升進也。


如旅之柔亦皆順其上之剛。


自始至終。


不相離異。


是以小亨。


言剛得正。


而柔得始。


不得匹配。


故稱小亨。


本巽之志。


不敢大也。


因小亨而利于行。


利見大人。


則亨雖小。


所成甚大。


此柔勝之道。


愈下人愈見其高。


愈讓人愈顯其德。


以中正之位。


體巽順之情。


則天下無不來同。


而教命無不共化。


故巽彖辭稱其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7 22:15 , Processed in 0.68748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