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少陽各方】
大承氣湯方。
厚朴[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蕩實必痞滿燥實,四證全者方可用]。
小承氣湯方。
厚朴、枳實、大黃。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大黃、甘草。
發汗後,不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 湯。
[原文。下三十四條同]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慓汗出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不解,讝語者以有熱,當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 先此時自極吐下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
恐有躁屎,欲和之法,與小承氣湯。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 止後服。
此段分作三截看,自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 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加見鬼狀,止為上一截,是將潮熱讝語,不惡 寒不大便,對為現證,下文又分作一截,以辨劇者微者之殊,微者但發熱讝 語,但字為義,以發熱讝語之外,別無他證,其用承氣湯一方,利止後服, 見其熱輕,猶恐下之太過也,至於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 喘直視,如此熱極證危,不可不決死生以斷,斷以脈弦者生,濇者死,此陽熱已 極,若脈弦為陰末絕,猶可下之以復其陰,若弦濇為陰絕,不可救藥而必死矣, 潮熱者,若潮汐之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按時而發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 發者,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陽明旺於未申,必於日晡時發,乃為 潮熱。
讝語者,謂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鄭聲者,語鄭重頻煩也,只將一 字內,言重疊,頻言之,終日慇懃,不換他聲也,蓋神有餘則能機變而亂語,數 數更端,神不足則無變聲,而只守一聲也,此虛實之分也,讝語屬陽,鄭聲 屬陰,經云實則讝語,虛則鄭聲,讝語者,顛倒錯亂,言出無倫,常對空 獨語,如見鬼狀,鄭聲者,鄭重頻煩,語雖謬而鄭重頻煩,諄諄不已,老年人, 遇事則諄語不休,以陽氣虛故也。
此讝語鄭聲,虛實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 不難辨,但陽盛裡實,與陰甚隔陽,皆能錯語,須以他證別之,大便祕,小便赤, 身熱煩渴而妄語者,乃裡實之讝語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或發躁,或反 發熱而妄言者,乃陰隔陽之讝語也。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升,腹中轉 失氣者,更服一升。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氣躁,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 氣湯主之。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但鞕 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汗出讝語者,以有躁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雖經久,可下之,下之 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熱故也。
宜大承氣湯,或問經言胃中有躁屎五六枚何如,答曰,夫胃為受納,大腸為傳送 之府,躁屎豈有在胃中哉,故經言榖消水去形亡也,以是知在大腸,而不在胃也 明矣。
按胃實者,非有物也,地道塞而不通也,故使胃實,是以腹如仰瓦,註曰, 胃上口為賁門,胃下口為幽門,幽門接小腸上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也,大 小二腸相會為闌門,水滲泄入於膀胱,粗滓入於大腸,結於廣腸,廣腸者地道也, 地道不通,土壅塞也,則逆,上行至胃,名曰胃實,所以言陽明當下者,言上下 陽明經不通也。
言胃中有躁屎五六枚者,非在胃中,通言陽明也,言胃是連及大 腸也,以其胃為足經,故從下而言之也,從下而言,是在大腸也,若胃中實有躁 屎,則小腸乃傳導之府,非受盛之府也,啟元子云,小腸承奉胃司,受盛糟粕, 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是知躁屎在小腸之下,即非胃中有也。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旦發潮熱,手足(僅)(僅)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 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躁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 必溏,不可攻之,若有躁屎者,宜大承氣湯,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躁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 食故也,宜大承氣湯,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 此有躁屎也,宜大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冒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與小 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 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 尿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或謂減不足言,復曰當下之,何也, 曰此古之文法如是也,言腹滿不減,當下之,宜大承氣湯,此滿而不減之謂也, 若時滿時減者,不可以當下而論,假如太陽篇中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 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必衄, 宜桂枝湯,緣桂枝為當發汗而設,非為治衄也,其減不足言之說,亦不外乎是理 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 浮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或問承氣湯,陽明當下 之證宜用,今少陰病亦用何也,蓋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四旁有病,皆能傳 之入胃,其胃土燥,則腎水乾,以二三日則口燥咽乾,是熱之深,傳之速也,故 曰急下,以全腎水,夫土實則水清,謂水穀不相混,故自利清水而口乾躁,此胃 土濕熱而致然也,下利色青,青肝也,乃肝邪傳腎,緣腎之經脈,從肺出絡心注 胸中,由是而心下痛,故急下以去實熱,逐腎邪,其六七日腹脹不大便,以入府 之邪壅甚,胃土勝,則腎涸,故急下以逐胃熱,滋腎水,蓋陽明與少陰,皆有急 下之條,然而證雖不同,其入府之理則一,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下利讝語者,有躁屎也,宜小承氣湯。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大承氣湯。
問曰,人病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又澀,尺中亦微而澀, 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鞕,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 湯。
或問承氣湯,仲景有大小調胃之名何也,然傷寒邪熱,傳受入裡,謂之入府, 府者聚也,蓋邪熱與糟粕,蘊而為實也,實則潮熱讝語,手心濈濈汗出者, 此躁屎所為也。
如人壯大熱大實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又熱結不堅滿者,故減去 厚朴枳實,加甘草而和緩之,故曰調胃承氣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則邪 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過傷正氣,且不及還可再攻,過則不能復救, 可不謹哉,仲景曰,凡欲行大承氣,先與小承氣一鍾,腹中轉失氣,乃有躁屎也。
可以大承氣攻之,不轉失氣,甚不可攻,攻之則腹脹,不能食而難治,又曰,服 承氣湯,得利,慎勿再服,此諄諄告戒也,凡用攻法,必先妙算,料量合宜,則 應手而效,若不料量,孟浪攻之,必至殺人。
按陽明一證,分為太陽正陽少陽三 等,而以大小調胃承氣下之者,按本草曰,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 浸久於洗,得酒氣為多,故能引之於至高之分,若物在山巔,人跡不及,必射以 取之也,故仲景以調胃承氣,收入太陽門,而大黃下註曰,酒浸,及詳其用本湯, 一則曰少少溫服,二則曰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又詳本湯之證,則曰不吐不 下心煩者,又發汗不解,蒸蒸發熱,又吐後腹脹滿,是太陽陽明,去表未遠,其 病在上,不當攻之,故宜緩劑以調和之也。
及至正陽陽明,則皆曰急下之,與大 承氣湯,而大黃下,注曰酒洗,是洗輕於浸,微升其趍下之性,以治其中也,至 於少陽陽明,則去正陽而逼太陰,其分為下,故小承氣湯中大黃,不用酒制,少 陽不宜下,故又曰少與,曰微溏之,勿令大泄,此仲景之妙法也,東垣不審胃之 云者,乃仲景置調胃承氣於太陽篇,太陽不宜下,故又稱胃以別之,卻踵成氏之 謬,以小承氣治太陽脾約之證,以調胃承氣,治正陽陽明大承氣之證,余故不能 無辨。
海云,大小調胃三承氣之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證盡罷,而反 發熱,惡熱讝語,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脈浮緊,下之必結胸,若脈浮緩, 下之必痞氣,已上三法,不可差也,若有所差,則無形者有遺害,假令調胃承氣 證,用大承氣下之,則愈後元氣不復,以其氣藥犯之也,大承氣證,用調胃承氣 下之,則愈後神凝不清,以其氣藥無力也,小承氣湯,若用芒硝下之,則或下利 不止,變而成瘧矣,三承氣豈可差乎。
陶云,大凡傷寒邪熱,傳裡結實,須看熱 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不分當急下,與宜微和胃氣之論,一概用大黃芒硝,亂 投湯劑下之,因茲而斃者多矣,余謂傷寒之邪,傳害非一,治之則殊,病有三焦 俱傷者,則痞滿躁實兼全,俱宜大承氣湯,蓋厚朴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 芒硝鹹以潤躁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
若邪在中焦,則有躁實堅 三證,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躁,大黃泄實,不用枳朴,恐傷上 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始矣,若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 而以枳 實厚朴除痞,大黃泄實去熱,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 本也。
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裏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以此湯, 通表裡而緩治之,又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 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 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蕩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 切禁丸藥,不可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