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601|回復: 18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廣瘟疫論】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9-11 13:10: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廣瘟疫論

 

書名 廣瘟疫論

 

作者 吳又可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641年(明?崇禎末年)

 

分類 溫病

 

典籍總表, 吳又可, 明朝, 溫病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廣瘟疫論/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000 金幣 +1000 龍幣 +1000 學習 +1000 收起 理由
巨蟹龍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2:40 | 只看該作者

 

瘟疫一證,歷代明哲具有成方。

 

如仲景有大青龍湯、陽旦湯,越婢湯、黃芩湯、白虎湯、大小柴胡湯、三承氣湯、麻黃升麻湯,諸條列瘟疫之見證,為汗法、下法、和法、雙解法,輕重深淺,纖毫備具。

 

特散見於諸經條中而未嘗直指其名為瘟疫,非不欲明言也。

 

其書本傷寒立論,而互為區別之書,非專論瘟疫之書,且上古文辭簡易,詳於辨證,而不詳於立名,欲人從證上細辨,則不必於名上區別,而自無混治之失。

 

嗣是而後,河間有《宣明五氣論》,則論瘟疫較詳,立法更備。

 

如桂苓甘露飲、黃連解毒湯、三已效方、涼膈散、人參石膏湯、雙解散諸方皆是,而亦未正其名。

 

易老、東垣,大羌活湯、九味羌活湯,立方更備,而亦無專書、無特名。

 

至吳又可先生貫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時行《瘟疫》一論,真可謂獨辟鴻蒙,揭日月於中天矣。

 

顧其書具在,而時賢有未見而不用其法,或雖見其書。

 

而不能信者,無怪矣!

 

有口誦其書,嘖嘖稱道,而對證施方,仍多不用其法。

 

口則曰此時證也,而手則仍用傷寒之方,拘傷寒之法者,比比皆然。

 

愚揣其情,必非知而不用也,知其名而未得其辨證之法耳!

 

愚目擊心傷,不揣固陋,而取吳子之原本,或注釋,或增訂,或刪改,意在辨瘟疫之體異於傷寒,而尤慎辨於見證之始,故首增辨氣、辨色、辨脈、辨舌、辨神諸論於開卷,使閱者一見了然,則吳子之書,人人可用,而瘟疫之橫夭者少,生全者多,誠斯世斯民之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2:51 | 只看該作者

上元戴天章麟郊甫識於存存書屋

 

乾隆四十八年歲在癸卯夏五月望日孫男嗣琦謹書 先大父北山先生,以通儒邃醫學,所論著《傷寒雜病》諸書及《咳論注》、《瘧論注》、《廣瘟疫論》凡十數種,皆先世父雪村先生行楷細字,錄藏於家。

 

近書坊中有刻本《瘟疫明辨》四卷,祖啟購閱之,即先大父存存書屋《廣瘟疫論》也。

 

雖易其名,幸未改竄其文,不知何人誤刻為歙人鄭某之書。

 

在先大父固不爭此,而子孫見之,不容不正也。

 

因出存存書屋原本,校而刻之,以糾偽傳,廣先德。

 

因嘆《傷寒》一書,注者百家,至程郊倩實為獨辟鴻 ,後有慈溪柯韻伯《論翼》出,而《傷寒》之書,嘆觀止矣。

 

瘟疫一證,古無成書,至吳又可,實為獨辟鴻 ,更有先大父此書出,而瘟疫之書嘆觀止矣。

 

事固有更閱數千年而後得所折衷者,此類是也。

 

代生名賢,民何幸歟!

 

乾隆四十七年歲在壬寅秋七月望後二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03 | 只看該作者

孫男祖啟謹識

 

六淫之邪,中人為病,病寒尤甚。

 

蓋風者,善行數變,其勢猛急;

 

寒者,收引拘束,其氣堅凝。

 

故其病患也,不假少貸,而為患至速。

 

各家醫書,均首列中風、傷寒二門,以示後學。

 

習是業者,咸致力於風寒,以求諸病擴而充之,觸類引伸,固無所不概。

 

若執而守之,亦不免刻舟求劍,而所遺實夥。

 

雖長沙有論,後學注釋繁多,究使指歸不定,以致濕溫、時疫,漏而不講。

 

迨吳又可《瘟疫論》出,稍使人知疫與傷寒同途異歸,不可拘傷寒法而治疫。

 

然其辨悉,猶不若《廣瘟疫論》之提綱挈領,曉暢明白,能使不習醫者洞然領略也。

 

予於庚寅,偶得此書,故友王村舟言是書乃金陵前輩麟郊戴公存存書屋之稿本,近為儀征鄭氏所刻,發坊未久,板已散失,坊間竟無覓處,予每惜之!

 

庚子遷居北城,得識國子學正戴敬咸先生,乃知麟郊公為先生之祖,因叩及是書藏本,與予所得者相校讎,一字無訛,雖鄭氏前刻,未將存存書屋之來由道出,情似掠美,然非其剖劂流傳,則予亦不得睹見,而無由與敬翁先生探其本源也,因慫恿梓行,以繼前徽。

 

壬寅冬正在付梓,尚未蕆工,而敬翁先生忽嬰疾而逝,今其嗣君踵成是書,囑予紀其本末,予亦不敢以固陋辭,謹敘其事,以紀麟郊公之作美於前,而得其賢嗣繼美於後,庶此不刊之書,得以永垂霄 ,救濟生靈,實可上媲長沙之功,而庇醫林後學於不淺矣!

 

乾隆四十八年歲次昭陽單閼氏皋月會稽沈懋發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15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一

 

一辨氣

 

風寒氣從外收斂入內,病無臭氣觸人,間有作臭氣者,必待數日轉陽明腑證之時,亦只作腐氣,不作尸氣。

 

瘟疫氣從中蒸達於外,病即有臭氣觸人,輕則盈於床帳;

 

重則蒸然一室,且專作尸氣,不作腐氣。

 

以人身臟腑、氣血、津液得生氣則香,得敗氣則臭。

 

瘟疫,敗氣也,人受之,自臟腑蒸出於肌表,氣血、津液逢蒸而敗,因敗而溢,溢出有盛衰,充塞有遠近也。

 

五行原各有臭氣:木臊、金腥、心焦、脾香、腎腐。

 

以臭得其正,皆可指而名之。

 

若瘟疫,乃天地之雜氣,非臊、非腥、非焦、非腐,其觸人不可名狀,非鼻觀精者,不能辨之。

 

試察廁間糞氣與凶地尸氣,自判然矣。

 

辨之既明,治之毋惑。

 

知為瘟疫而非傷寒,則凡於頭痛、發熱諸表證,不得誤用辛溫發散;

 

於諸裡證,當清、當下者,亦不得遲回瞻顧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28 | 只看該作者

二辨色

 

風寒主收斂,斂則急,面色多繃急而光潔;

 

瘟疫主蒸散,散則緩,面色多松緩而垢晦。

 

人受蒸氣則津液上溢於面,頭目之間多垢滯,或如油膩,或如煙熏,望之可憎者,皆瘟疫之色也。

 

一見此色,雖頭痛、發熱,不宜輕用辛熱發散;

 

一見舌黃、煩、渴諸裡證,即宜攻下,不可拘於下不厭遲之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38 | 只看該作者

三辨舌

 

風寒在表,舌多無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

 

漸傳入裡,方由白而黃,由黃而燥,由燥而黑。

 

瘟疫一見頭痛、發熱,舌上即有白苔,且濃而不滑;

 

或色兼淡黃;

 

或粗如積粉。

 

若傳經入胃,則兼二、三色,又有白苔即燥與至黑不燥者。

 

大抵疫邪入胃,舌苔頗類風寒,以兼濕之故而不作燥耳。

 

惟在表時,舌苔白濃,異於傷寒。

 

能辨於在表時,不用辛溫發散,入裡時,而用清涼攻下,斯得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49 | 只看該作者

辨傳經

 

夾血

 

時疫傳裡之後,蓄血最多,治從攻裡,茲不具論。

 

惟本有內傷停瘀,復感時疫,於初起一、二日,疫之表證悉具,而脈或芤、或澀,頗類陽證陰脈,但須細詢其胸、腹、脅肋、四肢,有痛不可按而濡者,即為蓄血確驗,其芤、澀非陽證見陰脈,乃表證見裡脈也。

 

治法必兼消瘀,紅花、桃仁、歸尾、赤芍、元胡之類,量加一、二味,表邪方易解,澀、芤之脈方易起。

 

若誤認芤、澀為陰脈,而投溫劑,輕者變劇,重者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3:59 | 只看該作者

夾脾虛

 

時疫較之風寒,本為難治,以風寒傳變有次序,時疫傳變無常經;

 

風寒表邪,一發即散,時疫散而復集,且往往復之再三;

 

風寒傳裡證,一攻即和,時疫攻而復合,有下至一、二十次者,此時疫之難治也。

 

而脾虛者更為難治。

 

蓋時疫必得汗下而後解,脾虛者,表不能作汗,裡不任攻下。

 

或得汗矣,而氣隨汗脫;

 

得下矣,而氣從下脫。

 

治此等證,汗勿強汗,發表必兼養正,人參敗毒散是也;

 

下勿輕下,攻裡必兼固氣、生津液,黃龍湯是也。

 

其外證無大分別,惟脈不任尋按。

 

然邪有進退,當其邪進方張之時,脈亦有尋按有力者,不可泥也,必合氣、色、神、情、脈證以相參。

 

如面色萎黃,神情倦怠,氣息微促,及心悸、耳鳴皆脾虛中氣不振之象,更須通體合參。

 

如通體皆見有餘實象,而獨見一、二虛象,則虛象反為吃緊;

 

通體見虛象,而獨見一、二實證,則實證又為吃緊。

 

總須權衡標、本,凡證之屬表、屬上焦、屬六腑者,皆為標;

 

證之屬裡、屬中焦、下焦、屬五臟,皆為本。

 

若實證居標,虛證居本,則虛證為重;

 

虛證居標,實證居本,則實證為重。

 

到此虛實關頭,必著意參詳,庶幾無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08 | 只看該作者

夾腎虛

 

時疫夾脾虛者,為難治矣,夾腎虛者更難。

 

時疫屬熱證,腎氣虛則手足冷;

 

時疫屬實邪,腎氣虛則眩暈驚悸,腰膝萎軟。

 

腎虛之中,又有陰虛、陽虛之分。

 

時疫必待汗、下、清而後解。

 

陽虛者,一經汗、下、清則脫絕之證隨見;

 

陰虛者,一經汗、下則枯竭之證隨見,必須時時諦察。

 

凡在表時,見腰痛異常,小便頻數,膝脛冷軟,其人平日非有淋濁、陽萎,即系遺泄、好內,須詢明。

 

於通表藥中加人參、白芍,陽虛兼杜仲,陰虛兼知母,以照顧腎氣,免後來意外之變。

 

若入裡當下,必以陶氏黃龍湯為主;

 

當清,必以人參白虎湯為主。

 

或屢清、屢下而熱更甚,舌上燥而無苔;

 

或有黑苔,愈清而愈長;

 

或有燥苔,愈下而愈燥,此皆腎虛之證。

 

察其陽明,無實邪可據,當從腎虛治,以六味地黃湯易生地,加知柏。

 

王太仆所謂:寒之不寒,責以無水,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者,此也。

 

或仍不應,則合生脈散以滋水之上源;

 

或用四物湯流通經絡。

 

似此熱勢燎原,非杯水所能救,必大作湯液,藥味必以兩計,湯液必以斗計,乃有濟耳。

 

見幾若早,十救二、三;

 

涸竭已見,十難救一;

 

或更兼脾胃敗證,如嘔、呃、噦、利之類,湯藥不下,百難救一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19 | 只看該作者

夾亡血

 

疫證亡血有三。

 

其一,未病之先,素亡血而陰虛,一受疫則邪熱乘虛煎熬,亡陰最易。

 

解表清裡,用藥必步步照顧榮血,如九味羌活湯之用生地,人參敗毒散之用人參是也。

 

其二,當受病之時,忽然吐衄,女子崩漏,甚至血暈昏厥,勢甚危急,亦疫證常有也。

 

病家但知血之可駭,往往不知受疫;

 

醫家亦忽其客邪,惟汲汲於止血、清涼、滋補,多至危殆。

 

不知血由疫逼,惟當治疫,疫邪解而血自止。

 

此證不遽見於疫在表時,而見於發熱數日之後,人猶易知,惟疫郁於陰經而暴見此證者難識,以其證外無頭痛、發熱之可據耳。

 

但見微惡寒而大作嘔,急當視其氣、色、神、脈、舌苔,若舌有白苔,氣色有一、二疫象,即是疫毒無疑。

 

以達原飲為主,嘔加藿香,脹加青皮,但治疫毒,血證自已。

 

若脫血太甚而氣欲絕者,加人參以固中氣,俟疫證傳變歸經,然後按經治之,此疫證兼血之最危者。

 

其三,疫邪大張之後,煩熱、燥渴之余,而見亡血證,則又瘟疫常態,詳後血證各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28 | 只看該作者

夾疝

 

疫邪夾疝,其腎囊少腹引痛,全是疝證,當照辨氣、色、神、脈、舌苔法辨之。

 

一有疫邪,不必治疝,但治疫而疝自消。

 

若依常治疝法,用吳萸、桂、附、茴香諸燥品,輕者變為囊癰,重者變為呃逆、噦、厥、沉昏而莫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38 | 只看該作者

夾心胃痛

 

時疫有兼心胃痛者,於其痛時,察其氣、色、神、脈、舌苔。

 

若有一於時疫,但治時疫,雖平時因寒而發,此則惟治其熱。

 

蓋以疫邪客於募原,傳於太陰,而發心胃痛之痼疾,於達原飲中加木香、蒼朮,以開通郁疫,使其透發於表而痛自已。

 

若誤認平常心胃痛,用桂,附、薑、萸,必致危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48 | 只看該作者

夾哮喘

 

哮喘乃肺家素有痰火,一受疫邪,其濕熱之氣從其類而入肺,發其哮喘。

 

遇此當察其氣、色、神、脈、舌苔,有疫但治疫,其哮喘自除。

 

於治疫藥中加貝母、栝蔞、淡豉、桑皮,疫邪、哮喘並解,法更精密。

 

以上諸條,凡言兼者。

 

疫邪兼他邪,二邪自外入者也。

 

凡言夾者,疫邪夾內病,內外夾發者也。

 

二邪兼發,以疫為重,他邪為輕,故略兼治他邪而病即解。

 

二邪夾發,如夾水、食、血、氣、痰等實邪,則以夾邪為先,疫邪為後。

 

蓋清其夾邪,而疫毒始得透達,透達方能傳變,傳變方能解利也。

 

如夾脾虛、腎虛、亡血諸虛證,則以治邪為主,養正為輔。

 

蓋疫邪最易傷正,故不可養正遺邪也。

 

如夾疝、哮、心胃痛諸舊病,則但治疫邪,舊病自已。

 

蓋舊病乃新邪所迫而發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4:57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二

 

疫邪見證,千變萬化,然總不出表裡二者。

 

但表證中有裡邪,裡證中有表邪,則又不可不細察也。

 

故列證分表裡以盡其常,又細辨以盡其變,使人人臨證,胸有定見,少救橫夭於萬一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5:12 | 只看該作者

表證

 

發熱

 

時疫發熱與風寒雜證同,其發熱時,氣、色、神、脈、舌苔則不同。

 

辨得為時疫發熱,又當知有淺、深、表、裡之異,不辨無以施治。

 

發熱表證居多,亦有裡證發熱,半表半裡發熱,余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邪退正虛發熱。

 

而表證發熱,脈不浮、不沉而數,寸大於關尺,熱在皮膚,捫之烙手,久按反輕,必兼頭痛、項強、腰痛、脛酸,或頭面、身體、皮膚有紅腫疼痛。

 

諸證不必全現,有一於此,便是表證發熱,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六神通解散選用。

 

冬月嚴寒及惡寒甚者,大青龍湯、葳蕤湯、越婢湯、陽旦湯可借用。

 

全不惡寒者,白虎湯、黃芩湯可加減用。

 

裡證發熱,脈或滑,或沉數,或洪滑,關尺盛於寸,熱必在肌肉、筋骨,初捫熱輕,久按熱甚,必兼煩渴,胸腹滿,大便或不通,或自利,或便血及膿,小便黃赤,或譫妄、狂昏。

 

諸證雖不必全現,必兼二、三證方是裡證發熱,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小陷胸湯、三承氣湯、導赤散、瀉心湯、豬苓湯、天水散選用。

 

半表半裡發熱,脈多弦,胸脅滿,或熱或止,或口苦咽乾,目眩耳聾,或目赤,或喜嘔心煩,或兼見表裡證,達原飲、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選用。

 

時疫發熱時,用藥最要清楚,此處頭緒不差,後傳變多危,救援亦易,不然難於收拾矣。

 

凡見發熱,即當辨其氣、色、神、脈、舌苔,為風寒,為時疫。

 

系時疫,又當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

 

然時疫見證,純表純裡者少,表裡夾雜者多。

 

表裡夾雜,吳氏達原飲為主。

 

表證多,加羌活;

 

裡證多,加大黃;

 

半表半裡證多,加柴胡、葛根、淡豉;

 

或表裡證均見,則諸藥全用,即三消飲取效最多,誠時疫主劑。

 

至已愈數日而復發熱者,乃募原伏有不盡之邪,復出於表,當察其證之表裡多寡,以前法治之。

 

大抵愈後復發,則裡熱多而表熱少,雖有當用表藥之證,不過葛根、柴胡、淡豉而已,無更用羌活之理。

 

若愈後另受風寒,發熱、無汗、舌上無苔者,不在此例。

 

時疫愈後復熱、無汗,重用葛根五錢最妙,以其性涼而解肌發汗,既不礙無汗之表,又不礙煩熱之裡。

 

更有平素虛損,或老人,或大病後復染時疫,屢經汗、下、清解,其熱轉甚,或全無表、裡實證,或六脈豁豁然空,或較初起洪滑更甚,或用表藥而身痛更甚,或屢用清熱藥而煩躁、昏沉更甚,或屢用下藥而舌燥更甚,此皆邪退正虛之發熱也。

 

王太仆所謂:大虛有盛候,反瀉含冤也。

 

此時須略去證狀,而消息陰陽、虛實。

 

陰虛則熱渴、枯竭之證多,責在腎,宜六味地黃湯;

 

兼氣虛,合生脈散,須大作湯液,晝夜頻進效始捷。

 

陽虛則嘔利、悸眩之證多,責在脾,宜六君子湯;

 

兼血虛,歸脾湯、參胡三白散、清燥湯選用。

 

若遇此等證,仍用汗、下、涼解、宣伐,斷無生理矣。

 

又發熱之為表、為裡、為半表半裡、為復、為虛,證狀明顯有據者,自易施治。

 

若脈證夾雜模糊,難於分辨者,須以舌苔為據。

 

初起舌苔薄白,或無苔而潤,屬在表。

 

白苔而濃,或兼微黃,或中黃邊白,中黃尖白,或二、三色,屬在半表半裡。

 

黃苔、醬色苔、黑苔屬裡。

 

舌苔燥則不論何色皆屬裡證。

 

屢經汗、下後,舌苔潤而發熱者,屬陽虛;

 

無苔而燥者,屬陰虛。

 

發熱之表、裡、虛、實,依此辨之,思過半矣。

 

惟虛證發熱有似實證,即舌苔亦難憑據,又當從病之來路探討。

 

若屢經汗、下、宣伐而熱愈甚者,從虛治無疑。

 

或雖經汗、下而熱漸減,藥有效則仍屬余邪未盡,不可遽補致邪熱復壅,夭人年壽。

 

似此虛實關頭,不可不細心體認也。

 

以上辨表裡虛實諸法,雖指發熱時言,然類而推之,凡證皆可依此為辨,惟在學人之善悟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5:27 | 只看該作者

惡寒

 

時疫惡寒與風、寒、暑、濕諸證不同,諸證惡寒無時而勢不甚,時疫惡寒有時而勢甚;

 

惡寒之後,必見發熱,熱時自熱而不覺寒,寒時自寒而不覺熱,非若諸證惡寒發熱之相兼也。

 

時疫惡寒傳裡之後少,在表之時多,而辨氣、色、神、脈、舌苔與發熱同,但有淺、深、虛、實之異。

 

邪淺而在表者,惡寒之時少於發熱,治法方藥同於發熱,而以解表為主。

 

邪在半表半裡者,寒熱往來如瘧狀,治法方藥亦同發熱。

 

邪深入裡,失於攻下,而熱深厥深,反欲擁被向火,惡寒而不發熱,或熱亦微,甚則四肢反厥,此雖惡寒,實非寒也,乃陽氣為邪所鬱而不通,以通郁為主,達原飲、大柴胡湯、三承氣湯選用,使裡氣通而鬱陽發,反大熱而煩渴也。

 

此證在惡寒時最難辨其為熱,須於九竅察之。

 

如目大小 赤,鼻孔干,唇紅,舌苔黃黑燥,耳鳴或聾,小便黃、赤、澀、痛,大便燥結,或稀黃極臭,或鮮血,或心下至少腹有痛不可按處,此皆熱深陽郁之象。

 

大抵周身皆見冷證,一、二處獨見熱證,反當以熱證為主,反此亦然,乃辨寒、熱、真、假之機要也。

 

余所見時疫不下數千,裡證惡寒者,百中一、二,即四肢厥逆,爪甲青紫,詢其所苦,亦不惡寒,此可得其概矣。

 

至若本系時疫熱證,因其人平素虛損衰老,及大病之後,用攻伐寒涼太過,至汗出不止,嘔利俱作,四肢微厥,六脈細濡而惡寒,為陽虛,乃攻伐太過所致,當以參, 、苓、朮為主。

 

寸口脈微者,佐以升、柴;

 

尺脈微者,佐以桂、附。

 

須知雖屬陽虛,卻從熱證來,而陰必虧,桂、附亦不可過用,當佐以護陰藥為妙,如白芍、麥冬、五味之類。

 

此證溫補略緩,及溫補不到,必死;

 

或過用溫補,陽雖回而陰竭,亦死,此處不可不斟酌至當。

 

又有宣伐太過,而成虛證之惡寒;

 

寒涼太早,而成實證之惡寒。

 

以疫邪方伏於募原,未經傳變之時,胸膈必多痰滯。

 

有見其煩躁而遽用知、膏、芩、連者;

 

有因其作渴而遽用生地、麥冬者,有病者自認火證而恣啖冷水、西瓜、梨、薺太早者,皆能抑郁陽氣,壅閉邪熱,熱遏於中、下二焦,冷物、停痰滯於上焦,每每見惡寒證。

 

遇此惟以宣導痰滯為主,痰滯通則惡寒自止。

 

不可過溫,致下焦瘀熱、蓄血、斑黃、呃逆而死;

 

不可清涼,致胸腹痞悶而危。

 

宜用草果、厚朴、檳榔、木香、半夏、蒼朮、萊菔、苓、澤導痰、開滯、逐水。

 

痰滯水去,則惡寒止而熱證見,隨其傳變以施涼解攻利之劑,乃有效也。

 

此法特救藥誤,非治正病耳。

 

總之風寒以惡寒為重,時疫以惡寒為輕。

 

多有初起惡寒,一、二日不治,邪氣傳變,而惡寒自已者。

 

與其誤治,毋寧俟之,若誤認惡寒為真寒,用辛溫之藥發散,未有不增其病勢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5:39 | 只看該作者

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與發熱惡寒異:發熱惡寒,一時兼至;

 

寒熱往來,寒已方熱,熱已方寒。

 

亦與瘧不同:瘧發有時,寒熱長短有定;

 

此則寒熱無時,長短無定。

 

雖不同於瘧,而邪俱在少陽半表半裡之間。

 

在傳變之初,是由輕入重,始則寒熱往來,繼則熱多寒少,再則但熱不寒,至晝夜壯熱、譫妄、煩渴畢現。

 

在傳變之後,是由重出輕,晝夜壯熱,漸減而為發熱,有時而止,又減而為寒熱往來,又減而為戰汗,至脈靜身涼而愈。

 

夫疫邪自裡出表者輕,自表入裡者重。

 

初起寒熱往來,是自表入裡,犯及少陽,裡氣與邪相爭拒,繼則邪深入裡,表裡並而為熱,晝夜壯熱而勢日重。

 

既傳變之後,而寒熱往來,是邪氣向衰,正氣來復,自裡出表,經過少陽。

 

前之晝夜壯熱,邪氣秉綱者,至此正氣漸和而寒熱有時矣。

 

前之邪陽獨盛,亢極無陰作純熱者,至此則陰氣來復而寒熱相爭矣。

 

前之邪並表裡而熱渴日加者,至此則裡氣逐出表邪而作戰汗矣。

 

治法於未傳變之先,欲由表入裡時,但透達其邪,使易傳化為主,達原飲是也。

 

於傳變之後,欲自裡出表時,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是也。

 

於屢經汗下之余,脈或虛微、濡弱、結代,心或悸動,神或委倦,形或羸弱過甚,當養陰益氣,助正卻邪為主,參胡三白湯、炙甘草湯、清燥養榮湯、補中益氣湯是也。

 

(濡同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6:54 | 只看該作者

頭痛

 

時疫頭痛與風寒不同:風寒是寒束於上部,中、下無邪上逆,頭雖甚痛而不昏悶;

 

時疫是熱蒸於上部,中焦邪犯上焦,頭不甚痛而皆悶,所謂卓然而痛者是也。

 

驗得氣、色、神、脈、舌苔為時疫頭痛,而又有表裡之分。

 

初起頭痛,腦後、巔頂、目珠略甚,舌苔白而發熱者,太陽頭痛也,羌活、川芎為主,豆豉、酒芩、知母、生地為輔。

 

額顱脹痛,目痛,鼻孔干,舌苔白而微黃,煩熱而渴者,陽明頭痛也,葛根為主,豆豉、石膏為輔。

 

兩額角痛,眉棱骨痛,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舌苔中黃邊白,或中段黃,尖上白,少陽頭痛也,柴胡、荊芥、川芎為主,酒芩、石膏為輔。

 

頭痛而三陽證悉具者,吳氏三消飲為主。

 

時疫頭痛,專見一經證者少,雜見二、三經證者多,此方尤為多效,頭痛甚者,加豆豉、芎、防清其頭目。

 

頭痛,舌苔黃,心下滿,蒸蒸發熱者,陽明裡證也,三黃石膏湯、小承氣湯、大柴胡湯、防風通聖散選用。

 

舌苔黃,或半截或旁邊有一塊白,胸滿而嘔,頭痛兼眩者,痰厥頭痛也,前胡為主,半夏、萊菔子、枳、桔、山楂、麥芽為輔,兼煩熱者,加大黃、枳實。

 

汗、下、清解後,頭痛心悸,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知母、黃柏,或歸脾湯、逍遙散並加生地、棗仁。

 

凡頭痛見證混雜,難分表裡者,總以舌苔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1 13:17:04 | 只看該作者

頭眩

 

時疫頭眩有三。

 

其一風熱頭眩,乃時疫本病。

 

寸口脈多浮而發熱,荊、防、芎、薄、天麻為主,黃芩為輔,煩渴加石膏。

 

其一痰水頭眩,乃時疫兼證。

 

脈沉而弦滑,兼嘔,胸脅滿,悸動,前胡為主,半夏、茯苓、枳、桔、膽星、萊菔、蘇子為輔。

 

然必視時疫大勢屬表屬裡,於應用本方中加此數味可也。

 

其一虛證頭眩,乃時疫變證,多見於汗、下、清解後,或素有怯證者。

 

如上虛,寸口脈不及關、尺,多汗,少氣不足以息,心悸,參、 為主。

 

中虛,關脈不及寸、尺,多從嘔利太過而來,不思食,苓、朮為主。

 

下虛,尺脈不及寸、關,腰膝萎厥,二便清滑,六味地黃為主。

 

三虛皆可加天麻,或虛證已見,仍夾有邪疫燥熱,則不妨兼用清熱之品;

 

或補後脈氣稍實,再為清解亦可。

 

大抵時疫頭眩多屬熱,少屬虛,治須斟酌。

 

若傷寒亡陽頭眩,又當遵仲景法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6:59 , Processed in 0.26562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