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38|回復: 2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陽明下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4-3-18 09:2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陽明下篇


陽明下篇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脾約者,其人津液素槁,邪熱在太陽時,大便即難是也。


太陽陽明者,太陽經邪熱,不俟入陽明經而便入胃府也。


正陽陽明者,經邪傳府,表邪併裏,故云胃家實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津液耗竭也。


尚論以陽明經傳少陽經,即為少陽陽明,非也。


若經邪傳經,則胃中未必便燥,而大便難,如果陽明經傳少陽證,即當言陽明少陽,不得謂之少陽陽明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38

評分

參與人數 1學習 +5 收起 理由
文昌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28:57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


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


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惡寒而發熱者,何也。


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


答曰:陽明居中土也。


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既濈然汗出,則熱除嘔止可知。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3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29:17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中風之脈,輕微而緩者,為風邪本微,汗出少而不為過也。


傷寒之脈已至於實,即將去太陽而成可下之證矣,況過發其汗,寍無亡津液大便因鞕,致傳陽明之證乎。


已上統論陽明府證傳受。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此雖曰陽明中風,而證俱見傷寒太陽未除之候,但以腹滿一端,知認為熱入陽明,然終與大實大滿不同,若誤下,則邪愈陷而腹愈滿矣,小便難者,亡津液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29:3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則表證將除,然得食而微煩,仍是外邪助其內熱也。


頭眩者,風邪上攻也。


小便難者,濕鬱水道也。


水穀之濕,得熱蒸而遍身發黃下之腹滿如故,蓋腹滿已是邪陷,脈遲則胃不實,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陽明證本當下,陽明而至腹痛,尤當急下,獨此一證下之腹滿必如故者,緣脈遲則胃氣空虛,津液不充,其滿不過虛熱內壅,非結熱當下之比也。


可見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溏泄久而不止,則曰固瘕,言如癥瘕固結不散也。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併,脈緊則愈。


其人骨節疼,濕勝也翕然如有熱狀,熱勝也。


濕熱相交,乃忽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以其人能食,胃氣有權,能驅陽明之水與熱,故水熱不能勝,與汗共併而出也。


脈緊則愈者,以先前失汗,所以脈緊未去,今幸胃氣強盛,所以得肌腠開,濈然大汗而解,則脈之緊亦自和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29:56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不能食,政其勢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故攻其勢必噦。


(噦於月切)


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表熱裏寒,法當先救其裏,太陽經中已用四逆湯,其在陽明,更可知矣,此條比前條虛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熱,必噦,即飲水亦噦矣。


此五條,一云食難用飽,一云欲食,似乎指中風而言,一云:中寒不能食,及後二條,又明指中寒而言,所以後人拘執其說,而誤為註釋也。


不知此五條辨胃氣之強弱,非辨外邪也。


故五證中,惟水不勝穀氣,脈緊則愈一證為胃氣勝,其四條,俱是脈遲胃冷,反為水熱所勝之證,夫傷寒皆熱證也。


而其人胃中虛冷者,又未可一例而推,蓋胃既虛冷,則水穀混然無別,熱邪傳入,必不能遽變為實也。


胃不實,則不可下,即下之而水熱不去,徒令胃氣垂絕而噦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0:14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仲景一一挈出,而於下利,清穀一證,主以四逆湯,其有較輕者,宜主以溫胃,更不待言矣,胃氣素虛之人,外邪入之,必轉增其熱,胃熱,故膀胱亦熱,氣化不行,小便因之不利,則盡注大腸而洞泄下利清穀也。


小便不利,乘胃熱而滲於脾,則四肢先見色黃,乃至遍身發黃,而成穀癉也。


手足濈然得汗,則脾中之濕熱行,而色黃穀癉可免,但汗從手足而出,水穀之氣,未得遍泄於周身,不過少分大腸奔迫之勢,故不為洞泄而為瘕泄耳,無病之人,小便不行,尚漬為他病,況傷寒極赤極熱之小便,停蓄不行,能無此三種之變乎。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一為胃氣虛寒,一為胃中實熱,不可不辨,虛寒者溫之,四逆理中是也。


實熱者利之,承氣五苓是也。


二條舊在厥陰,末今入此。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脇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穀者噦。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0:37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六七日無大熱,手足溫,邪氣將入於裏也。


以脈遲浮弱,故尚留連肌表,惡風未除,反二三下之,致太陽之邪內陷,胃氣虛寒不能食,脇下滿痛,似痞非痞,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上下寒飲停結也。


止宜五苓散解利,若認少陽,又與柴胡寒劑,必下重嘔噦,皆亡津液胃寒之徵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凡脈陽盛則數,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微,何得脈反數,脈既數,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求其故也。


蓋脈之數,由於誤用辛溫發散,而遺其客熱,胃之冷,由於陽氣不足,而生其內寒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0:56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醫見其脈數,反以寒劑瀉其無過,必致上下之陽俱損,其後脈從陰而變為弦,胃氣無餘,變為反胃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


瘀熱在裏而用茵蔯蒿湯,與太陽寒濕身黃如橘者同意,然彼因腹微滿,此因渴飲水漿,所以用大黃佐茵蔯,驅熱利濕也。


陽明病,面含赤色,不可攻之,政之必發熱身黃,小便不利也。


下虛之人,纔感外邪,則挾虛火而面色通紅,在太陽時,即不可妄用發汗,況在陽明可妄下乎,總由真陽素虛,無根之火,隨表藥之性上升,即咽乾煩躁足冷,隨裏藥之性下降,則發熱身黃,小便不利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5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1:5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外不得汗,不下得溺,而熱鬱胸中不得泄,勢必蒸身為黃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合四條觀之,陽明病濕停熱鬱,而煩渴有加,勢必發黃,然汗出熱從外越,則黃可免,小便多熱下泄,則黃可免,若誤下之,其熱邪愈陷,津液愈傷,而汗與小便,愈不可得矣,誤火之,則熱邪愈熾,津液上奔,額雖微汗,而周身之汗,與小便愈不得矣,發黃之變,安能免乎,發黃與前穀癉,本同一證,但彼因脈遲胃冷而得,則與固瘕及噦,同源異派。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則邪熱乘之而入於血室,男子陽明經下血而讝語者,亦為熱入血室,總是邪熱乘虛而入也。


嘗見大吐血後,停食感寒發熱,至夜讝語者,亦以熱入血室治之而愈,明理論曰:衝是血室,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入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 ... 7645&pid=70044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2:3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糞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主之。


太陽熱結膀胱,輕者如狂,桃核承氣湯,重則發狂用抵當湯,此陽明善忘之證,本差減於如狂,乃用抵當湯峻攻之者,以陽明多血,陽明之血結,則較太陽為難動故也。


按大便色黑,雖曰瘀血,而熱邪燥結之色,未嘗不黑也。


但瘀血則粘黑如漆,燥結則晦黑如煤,此為明辨也。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令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病雖七八日,尚發熱脈浮數,仍屬太陽表證,因誤下引邪內入,所以脈數不解,內外合邪,而見消穀善食,穀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煩渴,是知其證非氣結,而為血結,以其表證誤下,尚兼太陽隨經之熱未盡,故以抵當為至當也。


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乃對假令己下脈數不解五句之文,見已下脈數不解,六七日不大便,則宜抵當,若下利不止,又當隨其下血不下血而異治,倘血分之熱邪不除,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詳此條係仲景揣度庸工之設辭,音謂治病無問表裏證,但發熱至七八日,雖脈浮數意謂皆可下之,謂其日數既久,邪氣已入於府,可下而已,非實謂此證有可下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00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仲景立法之至聖,斷無脈浮發熱,表證表脈而教人可下之理,尚論以為七八日為時既久,勢不得不用下法殊覺昧昧。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未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此轉屬陽明也。


蓋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寸緩關浮尺弱,發熱汗出復惡寒,純是太陽中風未罷之證,設非誤下,何得心下痞結耶,如不誤下,則心下亦不痞而太陽證必漸傳經,乃至不惡寒而渴,邪入陽明審矣,然陽明津液,既隨濕熱,偏滲於小便,則大腸失其潤,而大便之鞕,與腸中結熱,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更衣,亦無所苦也。


以法救之,去其濕熱,救其津液,言與水及用五苓法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1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今世用五苓,但知水穀偏注於大腸,用之利水而止泄,至於津液偏滲於小便,用之消渴而回津者,非仲景不能也。


更衣,言易衣而如廁也。


病人如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病人得汗後煩熱解,以太陽經之邪,將盡未盡,其人復如瘧狀,日晡時發熱,則邪入陽明審矣,發熱即潮熱,乃陽明之本候也。


然雖己入陽明,尚恐未離太陽,故必重辨其脈,脈實者,方為陽明府證,宜下之若脈浮虛者,仍是陽明而兼太陽經證,更宜汗而不宜下矣。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滿,邪聚陽明氣分,證兼太陽也。


故不可攻,攻之利不止,則邪氣未盡,真氣先脫,故死,利止則邪氣去,而正氣猶存,故愈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49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3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傷寒以脈浮為表證,胸滿為陽邪,此脈浮為熱氣內蒸達表,必五六日後脈反浮大,要非初病表證脈浮之比,心下鞕為燥結逆攻,必先腹脹,而後變心下鞕,亦非初病陽邪上結之比,故仲景特申之曰:有熱屬藏,言內有實熱燥屎逆攻脾藏也。


且戒之曰不令發汗,急當攻之,此所謂憑證不憑脈也。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邪入陽明之府,必自汗小便多,以其實熱內結,津液傍滲也。


是以仲景有陽明病,汗多禁利小便之戒,此熱邪雖入陽明,而未作裏實,猶宜和解,如小柴胡熱服,亦能出汗,汗多則邪從汗解而熱愈,汗少則邪熱內結而便難,若脈遲為熱尚少,結未定鞕,須俟脈數結定,然後攻之。


二條舊在脈法篇中,今歸此。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0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3:5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本太陽中風,誤用麻黃發汗,汗出過多,反傷胃中津液,所以不解,熱邪乘虛內入,而為裏熱之證也。


蒸蒸者,熱勢自內騰達於外也。


惟熱在胃,故用承氣以調其胃,胃調則病渙然除矣。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腹滿,則邪不在胸,其為裏實可知,但腹滿而不痛,終屬表邪入裏,未實故不宜峻下,少與調胃承氣和之可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胃氣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傷,則心煩明係胃中熱熾,故可與調胃承氣,以安胃而全津液也可與者,欲人臨病裁酌,不可竟行攻擊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1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1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而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不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者,此有二辨,若曾經大吐大下,是胃氣受傷,邪乘虛入故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極吐下,但欲嘔不嘔,胸中痛微塘者,是痛非吐所傷,溏非攻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豈但調胃不可用,即柴胡亦不可用矣,以邪尚在太陽高位,徒治陽明少陽,而邪不服耳,解太陽之邪,仲景言之已悉,故此但示其意也。


若此人欲嘔,則是為吐下所傷而致,又不在太陽矣。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此條原無表證,雖圓藥誤下,其脈仍和,即為內實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2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39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按仲景下法,屢以用圓藥為戒,惟治脾約之麻仁丸一條,因其人平素津枯腸結,故雖邪在太陽,即用丸之緩下潤其腸,使外邪不因峻攻而內陷,若俟陽明府實而下,恐無救於津液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此濕熱上攻之證,下之而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則外邪原不甚重,若其人頭出汗者,亦是胸中鬱熱上蒸所致,宜因其高而揚之,用梔子豉湯以撤其熱,則陽得以下通於陰,而周身濈然汗出解矣。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成註謂胃強脾弱,脾不為胃行其津液,大謬若果脾弱,即當補矣,何為麻仁丸中反加大黃厚朴枳實乎,仲景言胃強,原未言脾弱,況其所謂胃強,正是因脾之強而強,蓋約者省約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3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4:59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腹中之氣,得攻藥不為轉動,則屬虛寒,所以誤攻而證變脹滿,不能食及噦也。


攻後重復發熱,大便因可得鞕但為時未久,必不多耳,仍用小承氣湯和之,若腹中氣仍不轉,則不但大承氣大差,即小承氣亦小差矣。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


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


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仲景既言脈遲尚未可攻,而此證首言脈遲復言可攻者,何也。


夫所謂脈遲尚未可攻者,以腹中熱尚未甚燥結未定,故尚未宜攻下,攻之必脹滿不食,而變結胸痞滿等證,須係脈實結定後,方可攻之,此條雖云脈遲,而按之必實,且其證一一盡顯胃實,故當攻下無疑,若以脈遲妨礙一切下證,則大陷胸之下證最急者,亦將因循縮手待斃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


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4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5:2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前條雖脈遲,以有腹滿短氣,所以不得不下,且不容緩,此條脈滑而疾,即有讝語潮熱,而無喘滿實證,止宜小承氣下之,下之而脈反微濇,證變虛寒,故為難治。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無太陽少陽證,則煩躁,心下鞕,屬正陽陽明之可下無疑矣,但其人脈弱,雖是能食,亦止宜小承氣微和之,和之而當已覺小安,俟隔日再與小承氣稍稍多進,總由脈弱,故爾躊躇也。


至六七日,竟不大便,似乎胃實,乃小便復少,正恐胃弱而膀胱氣化之源窒,轉滲大腸,初鞕後溏耳,所以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與辨風寒無涉,言能食者,不可以胃強而輕下,不能食者,不可以胃中有燥屎而輕下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6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5:45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按少陽陽明讝語脈短者死,蓋陽明之脈本長,而反短者,為陰陽不附,故死也。


此言脈弦者生,濇者死,蓋弦為少陽之脈,雖木勝土,而土氣未至於敗極,猶能生養木氣,故尚可生,濇則津液耗竭,血氣盡亡,故死也。


又土衰下奔,木邪難任,故弦為失,此便鞕土實,故弦為生。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


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


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條之文,似淺而實深,仲景懼人不解,已自為註腳,不識後人何故茫然,胃有燥屎本當用下,以讝語而兼汗出,知其風邪在胸,必俟過經下之,始不增擾,所以然者,風性善行數變,下之若早,徒引之走空竅亂神明耳,然胃有燥屎,下之不為大誤,其小誤止在未辨證兼乎風,若此者,必再一大下,庶大腸空而風邪得以併出,故自愈,此通因通用之法,亦將差就錯之法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7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4-3-18 09:36:10 | 只看該作者

陽明下篇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宜大承氣下之,若能食者但鞕爾。


宜大承氣湯下之,舊在但鞕爾下,今正之。


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結之微甚也。


詳仲景言,病人潮熱讝語,皆胃中熱盛所致,胃熱則能消穀,今反不能食,此必熱傷胃中津液,氣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於胃之故,故宜大承氣湯,急袪亢極之陽,以救垂絕之陰,若能食者,胃中氣化自行,熱邪原不為盛,津液不致大傷,大便雖鞕而不久自行,不必用藥反傷其氣也。


若以能食便鞕而用承氣,殊失仲景平昔顧慮津液之旨。


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則津液外滲,加以發熱,則津液盡隨熱勢蒸騰於外,更無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引熱勢從大腸而出,庶津液不致盡越於外耳。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5%8 ... 7%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447645&pid=700458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1:37 , Processed in 0.2343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