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關閉 [複製鏈接]
32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4:47 | 只看該作者

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生地龜板鱉甲以養血而平熱,赤芍丹皮以活血而清熱,黃連降心火以除煩,生雞子黃補中氣溫腎陽補津液以交心腎。


雖係熱傷血分,亦由心經心包經火氣不降,自現本氣。


火氣不降自現本氣者,中氣虛而腎陽不升也。


故用雞子黃補中氣,補腎陽以交心腎。


脈虛甚者加炙甘草一錢以補中。


如舌絳赤而有黃苔,雞子黃炙甘草忌用。


腎陽升則心火降。


徒降心火不升腎陽,不能成功。


雞子黃關係此病極大。


中下陽虛,故身熱不退。


血熱而心氣不降,故心煩,腎陽不升,故不成寐。


熱傷血,故口乾。


熱甚則火衰,故不能飲,血被熱傷,不能養木,木現木氣,故脈弦。


中氣虛,故脈數。


生雞子黃對於此病的身熱不退,夜不成寐,關係極大。


生雞子黃、大溫大補,脾腎之藥也。


此病之不寐,一方面由於心火化熱,不能下降。


一方面由於腎陽耗泄,不能上升。


生雞子黃與黃連配合,雞子黃溫升腎陽,黃連清降心火,心腎相交,是以能寐。


心腎之交,責在中土。


雞子黃溫腎陽,補津液,又能溫補中土。


中土補起,熱乃能退。


此方之用黃連,全是與雞子黃配合的關係,而阿膠又能和其燥也。


熱在氣分,氣分熱清,則榮衛和而汗出病解。


熱在血分,非養血清熱,病不解也。


如舌色絳紅,中有黃胎者,是胃間兼有熱滯。


須於涼血養血之中,加牛蒡子檳榔各五分,研末。


重者加枳實五分,研末。


吞服,徐徐去之。


然後可用生雞子黃。


小便短者,加烏梅二枚。


如口渴能飲能安眠者,去雞子黃。


此則病輕,單是血熱也。


溫病忌用燥藥升散藥發汗藥,忌下忌溫補。


總宜養風木斂相火保肺液保中氣。


如有定在之熱,舌上必有胎,用清涼去滯清輕之品,莫傷胃氣為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7:48 | 只看該作者

兩感溫病


兩感者,本身木氣疏泄偏勝,傷及腎家藏氣,腎陽外泄,腎氣空虛,又感時令疏泄之氣之病也。


此病極危險,一為腎氣丸證,一為大青龍湯加附子證。


腎氣丸證,其證微惡寒微發熱,全身倦怠,兩足困乏,神志昏迷,脈象微弱散亂。


方用腎氣丸六錢調服。


惡寒發熱,乃榮衛之鬱,寒熱不甚,而全身倦怠,則榮衛之敗也。


兩足困乏者,腎氣微少也。


神志昏迷脈弱而散者,腎陽外散,中氣無源。


腎陽外散,則心神失根,中氣無源,則脈息不振也。


腎氣丸附子以回腎陽,桂枝以回肝陽,以定木氣之根,地黃滋津液養風木,山萸肉斂浮陽補木氣平疏泄,山藥補肺金助收斂,丹皮去木滯清瘀熱,苓澤扶土氣也。


肝腎陽復,心神有根,中氣有源,土氣健運於中,榮衛升降於外,故病自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8:09 | 只看該作者

單感時氣之疏泄


腎氣能自固藏,病輕。


既感時氣之疏泄,腎氣又被拔動,故易致死。


此等病證,一服辛涼,汗出腹瀉即死。


大青龍湯加附子證。


此方見湖南主席何健手抄傷寒古本。


其證惡寒發熱,身痛如被杖,頭痛如斧劈,口乾欲裂,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方用大青龍加附子湯。


此腎陽素虧,又病感寒溫病也。


惡寒發熱者,裡氣虧乏於內,榮衛鬱阻於外也。


身痛如被杖者,腎陽不能達於外,衛氣不能外發也。


頭痛如斧劈者,腎陽離根上衛也。


口乾欲裂,煩滿而渴者,上焦津液,被衛氣閉斂之熱燒灼也。


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者,下焦無陽,中氣失根,不能安定也。


方用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各一錢,杏仁二錢以開衛閉,生石膏二錢以清衛氣閉於上焦之熱,炙草二錢生薑一片紅棗二錢以補中氣,加附片三錢以回腎陽也。


此證頭痛如至如劈,脈又搖搖無定,腎陽拔泄,並於頭上,其中下之虛極矣。


非附子炙草不能挽回根本。


口乾而至煩渴,上焦燥熱極矣。


又非石膏不能回復津液。


身痛如杖,衛氣鬱極,非麻黃桂枝不能調和榮衛。


溫病而用麻桂,其中必兼有衛閉也。


此病用此方,非老手確有把握,不可試用。


可用三豆各三錢加薄荷一二錢煎湯,調服腎氣丸五錢以代之。


薄荷可代麻桂,三豆可代石膏杏仁甘草紅棗。


腎氣丸之山藥熟地丹皮,有補津液之能,山茱萸附桂可回腎肝之陽,茯苓澤瀉有益中土。


榮衛司於肝肺,根於中氣,而起源於腎家。


注重腎家以達榮衛,實為此病根本治法。


見效而不犯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8:30 | 只看該作者

大凡外感之病


脈象微弱,或洪虛,原因皆是內傷。


如浮沉細數不定,則內傷至極矣。


不治內傷而徒治外感之藥,無不耗散傷內者,內益傷病益重矣。


脈象浮沉細數不定,為用腎氣丸的根據,藥店的腎氣丸,內有車前牛膝,過利小便,不合此病。


須用桂附地黃丸便合,即古方的腎氣丸。


本篇溫病方中之烏梅三豆腎氣三方,皆內傷之要法,皆事實上常有,前人書中所無。


前人書中何以無內傷治法,只因王叔和將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二句經文的冬寒的寒字,認為風寒的寒字,謂冬日傷了寒氣,登時病作為傷寒,登時不病,寒毒藏於肌膚,來春發作。


化為溫毒。


遂認為溫病為毒氣,所以用藥皆以解毒清熱為主。


不知溫病全由內傷也,更不知春溫的溫字,乃天人的生氣也。


知溫病為天人的生氣為病,自知設法保其生,自不致將人治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8:46 | 只看該作者

冬溫


溫病若發病於冬季,病勢極危。


因溫為木氣疏泄的本氣,春溫為木氣疏泄的正病。


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氣拔根,故冬溫人死最多,惟烏梅白糖湯最能挽回。


若冬溫上熱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黃丸救之。


冬暖必起溫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9:14 | 只看該作者

鼠疫


冬至前後,氣候不寒而反熱,發生鼠疫。


發熱,神昏,氣微,心亂。


兼證不一,此為主證。


鼠疫者,冬溫之死證也。


大氣冬時主藏,寒則能藏。


今寒反成熱,已經封藏於土下水中的陽氣,發洩出來。


陽氣拔根,遂病鼠疫。


鼠生活於地面之際的土中,今土中無陽,不能生活,是以鼠死。


人人於此時,呼吸土中無陽的大氣。


本身下部,陽氣逆騰,無不頭暈身乏者。


本身的中氣,沿能維持圓運動之常,雖身乏尚不致於病倒。


一經感受大氣的刺激,或為飲食所傷,中氣的圓運動分開,遂隨陽根發洩的大氣以同病。


陽根發洩,則下部空虛,陽逆於上,則上部充熱,陽逆下虛,所以人死。


此時用涼藥清熱,下嚥即死,上部雖熱,中下陽虛故也。


惟烏梅三豆並用,烏梅一兩,黃豆黑豆綠豆各五錢,加白糖二兩以補中氣,加杏仁泥五錢以降肺氣,小便不利者,加紅飯豆五錢以利小便,無不特效。


烏梅能收斂,由右逆升的陽氣,降回水中。


三豆能清上部的熱,不寒中氣。


陽泄化熱,肺氣不降,故加杏仁泥以降肺氣。


中虛脾濕,小便不利,故加飯豆以利尿。


惟治救遲延,中氣已脫者,已吐血者,則來不及耳。


未病時,日日服之,亦可預防。


此方曾於丙辰冬綏遠鼠疫,經同學實地試驗,功效不虛。


同學並有用理中湯加天花粉治效者。


蓋病的名目不同,病的原理則同。


所以綏遠鼠疫猖獗之時,一降大雪,遂徹底消滅。


降雪則大氣的陽根回復下降,人身的陽根亦隨之回復下降故也。


著者曾用西藥之稀鹽酸葡萄糖先後服下,最效,鹽補中氣,酸能收斂上部化熱的陽氣,使之下降,復其本位,葡萄糖大補下部腎家陽氣,並補中氣也。


宇宙大氣的圓運動,乃大氣中的陽氣,降於秋,藏於冬,升於春,盛於夏所成。


人身的陽氣,亦降於右,藏於下,升於左,盛於上。


宇宙的冬季,人身的下部,陽氣皆宜順藏,不可逆升。


冬季陽升,此之謂逆,陽氣逆升,是為拔根。


由右降下的陽氣,乃萬物生命之根,冬季的寒字,即是陽氣下藏的事實,不寒反熱的熱字,即是陽氣逆升的事實。


陽氣逆升,所以熱也。


並非熱而後陽氣逆升也。


大氣的中和,為生物生命的元素,冬季陽氣當藏而即藏,即是大氣的中和。


此中和的力量,地面之際的土中最多。


鼠穴地而居,向來在大氣中和的中心點生活。


今土中的陽氣拔根,中和變成毒厲,鼠感受最切,失其生活之常,所以鼠死。


人之感受在鼠之後,所以鼠先死,人後死。


惟中氣充足陽不逆升的人,則不死耳。


雖暫時不死,呼吸陽氣拔根的大氣,終難免死。


冬不寒而反熱,中和變成毒厲。


一降大雪,熱降入地,陽仍歸根,毒厲仍變中和。


此宇宙自然的療法。


烏梅三豆白糖稀鹽酸葡萄糖,亦宇宙的自然療法,降其逆助其藏而已。


福建鼠疫盛時,飛機飛過疫地境內,常常自己墮落,有疫的地方,大氣的圓運運動含有鼠疫的逆性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0:59:42 | 只看該作者

濕溫


溫病數日,午後增熱,頭痛胸悶,舌苔潤膩而不加渴,此為濕溫。


病難速已。


方用三仁湯 薏苡仁 三錢 苦杏仁泥 三錢 蒄仁 一枚 半夏 二錢 生甘草 一錢 白糖 五錢 烏梅 二枚 溫病乃相火浮散,木敗金傷,中下大虛之病。


數日之後而成濕溫者,火在土下則生氣,火在土上則生濕。


火浮於上至於數日之久,土下無火,所以濕生。


濕生而土更敗也。


熱為濕氣所纏,故覺熱增。


其增於午後者,土氣動於未時,金氣動於申時。


五行之性,虛則自動。


土氣動則濕起,金氣動則斂結。


熱與濕合,金又斂之,故熱增於午後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2:38 | 只看該作者

薏苡仁健土燥濕


蒄仁半夏溫運中氣,杏仁降肺金,開斂結以降相火,濕病最傷津液,薏苡杏仁皆溫潤養中,不傷津液之品,中氣運則相火降,相火降則中氣運,肺金降相火更降。


浮散於外使人發熱的相火既已降入中土以下的水中,木氣得根,能行疏泄作用,濕氣自消。


濕消熱退,頭自不痛,胸自不悶,土下火復,是以病癒。


《溫病條辨》方中,惟三仁湯最妙。


杏仁開金氣之結以收相火,功參造化之方也。


治濕溫不宜燥烈之品,原方厚朴刪去為妥。


加烏梅者,補木氣以利尿,收相火以退熱。


既有甘草又加白糖,加白糖為烏梅之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3:06 | 只看該作者

凡發熱之病


愈治癒熱,皆不知熱是相火不降使然,相火不降,又是中虛使然。


肆用涼藥以傷中氣,故愈治癒壞。


虛熱之脈,其象必虛,得食之後,其熱必減。


若發熱而小便不長,皆可用加減三妙湯極妙。


小便長而多者,忌用苡仁烏梅。


烏梅補木氣助疏泄,倘小便長多而用烏梅,必小便不止,氣脫而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3:26 | 只看該作者

溫病的壞病


病在榮衛,舌無苔,脈洪虛,烏梅白糖湯,歸回相火,補益風木,恢復津液,疏泄滯氣,補益中氣,病即自愈,不壞也。


病在榮衛,舌無苔,脈虛小,三豆飲補益木氣,養中息風,病即自愈,不壞也。


兼感寒者,加薄荷,以開衛閉,不壞也。


病在氣分,舌苔如粉,咳嗽作渴,枳銀花散,清熱去滯,降肺調中,病即自愈,不壞也。


病在血分,舌絳脈弦,身熱不退,夜不能寐,加減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養血清熱,補中溫腎,病即自愈,不壞也。


病在腸胃,舌苔乾黃,譫語日晡潮熱,腹滿拒按,加減黃龍湯,泄熱養胃,病即自愈,不壞也。


理路分明,方法各當,一經誤治,或汗或下或補,將分明的理路,混亂不清,遂成壞病。


壞病之中,先分虛實,證治列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1#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5:10 | 只看該作者

其脈虛者


則熱不退而昏迷,精神微弱,呼吸短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2#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5:27 | 只看該作者

其脈實者


則熱不退而煩擾潮熱譫語脈轉沉細。


壞病大概,不過如此。


脈實的實宇作滯字看,不可作虛實的實字看。


無論脈虛脈案的壞病,只要大便不瀉,即不致死,雖遲至十餘日以至二十餘日不大便,亦吉。


如滑瀉不止,便成死證。


因溫病乃上盛下虛之病,不滑瀉者相火雖散漫於外,中氣未亡,圓運動的根氣尚存。


只要相火下降,中氣復旺,旋轉升降,自能復圓。


如滑瀉不止,下焦早已空虛,再加滑瀉,則空而又空,中氣全滅,圓運動的根氣全消,故死也。


前人謂大便瀉乃熱有出路,認為佳兆,此濕熱病的佳兆也,非溫病所宜也。


前人於溫病喜用下藥,亦盲從王叔和伏寒變為溫毒之故。


切須認清,不可含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3#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5:57 | 只看該作者

脈虛壞病


無論舌上有無黃胎,先以烏梅湯酸甘相得,徐徐飲之,自能熱退身涼微汗而解。


凡用烏梅楊,如脈有熱,兌入清茶半杯。


熱退之後,舌上黃胎者,再以大黃末一二分,作三次開水吞下,以清胃滯,自然胎退思食,調養而愈。


如溫病過汗,熱而神昏足冷者;用西瓜汁或冬瓜汁調服腎氣丸三錢,或用三豆飲調服亦可。


清溫並用即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6:50 | 只看該作者

脈實壞病


脈既轉沉細,必脈沉細有力。


此為津液被熱灼傷,經絡燥結。


而煩擾不安,中氣之虛極矣。


先用生黨參二兩生石膏三錢煎湯熱服,養中生津,清潤燥結,必得安眠。


安眠之後,煩擾自止,然後用枳實銀菊飲原方三分之一,加柴胡厚朴大黃各五分,每日申酉服之,以清熱去滯。


再用草果檳榔片各五分每日煎汁,少少飲之,一日二次,數日後必大瀉稀水臭糞,戰慄出汗而愈。


瀉稀水臭糞者,裹氣和而積結通也。


汗出者,裡和而後表和。


戰慄者,榮衛失和已久,復和不易也。


壞病癒後,調養甚難,多有三四月方能復元者。


壞病治法,最宜細心,最宜靜耐,因良醫治病,多係接手壞病之故。


日久不大便者,必自己欲大便,方是大便之時。


自己不欲大便,切不可妄用下大便之藥,以奪中氣,以傷腸胃津液。


自已欲大便大便不下,乃肛門乾燥,注射當歸水潤之,或服當歸一錢,大便即下。


如仍不得大便,是肛門之間有燥糞數枚,因津液缺乏不能送出,非內服潤藥所能送下。


須用手術,取出肚門燥屎,余屎自下。


烏梅湯治脈虛壞病。


養津液收相火復中氣。


服湯得微汗,內外調榮衛和也。


西瓜汁腎氣丸治脈虛壞病,生上焦津液,以清肺熱,復下焦元氣,以生中氣也。


枳實銀菊散,治脈實壞病,通滯氣以調升降,清積熱以復津液。


升降與津液俱復,中氣旋轉,腸胃活動於內,榮衛調和於外也。


原理甚簡,不過一面服藥,一面靜候自己的圓運動回復耳。


切不可求速而進重劑以致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7:19 | 只看該作者

溫病係陰虛亦係陽虛


人身收斂之氣能生津液,陰氣也。


疏泄之氣最動相火,陽氣也。


溫病之理,疏泄太過收斂不足,本是陰虛。


但陽氣疏泄於外,化作邪熱,裡陽愈少,故係陰虛亦係陽虛。


仲景於溫病戒汗下者,因溫病是虛證,當保養陰液尤當保護陽根也。


有人問曰溫病既是陽虛,何不用熱藥以補陽,不知溫病之陽虛,乃水中相火浮於水外也,相火浮於水外,乃木氣疏泄,肺金不收。


養木氣,平疏泄,以收肺金,只要肺金能收,浮出水外之相火,自然歸回於水內。


此溫病補陽之法也。


傷寒發熱,由於膽經不降。


溫病發熱,不止由於膽經不降,且由於腎水不藏。


溫病若用熱藥補陽,必定增加灼肺之熱,並且煎枯腎氣之水。


肺腎之陰再傷,豈不陰絕而死。


肺腎之陰再傷,不能收藏相火,相火全出,外熱更加,豈不陽亡而死。


收降相火歸於腎水、此種補陽之法,內傷病中用處甚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7:37 | 只看該作者

養陰液保陽根必先保中氣


溫病的病源,全是疏泄偏勝,收斂不足。


疏泄偏勝,最傷陰液,最泄陽根。


蓋能收斂則氣降而液生,能收斂,陽根乃能下藏,能收斂,然後疏泄可不偏勝。


收斂之氣,肺金主之,脾胃為肺之母,脾胃足肺金之收斂方足。


中氣在脾胃之間,故治溫病之要,在養陰液保陽根,尤要在保中氣。


必津虧熱起,燒著肺家,始可用清涼之品,以泄熱保肺。


必津虧絡澀,氣機阻塞,始可兼用去滯之品,以活絡清氣。


必津虧熱盛,傷及血分,始可兼用涼血之品,以養血。


必津虧熱盛、熱積胃家、始可稍用寒下之品,以清胃。


《內經》曰:


溫病虛甚者死,因不能用補藥之故也。


雖不能用補藥,然相火下降,熱回下焦,津液續生,藏住相火,津液生而相火藏,中氣自然回復,即是天然補藥。


所以大散大寒固是錯誤,大補亦非所宜,補則氣機益滯,中氣益難同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7:52 | 只看該作者

溫病脈是虛象


體壯的人,得了溫病,熱盛脈實,一經清解,便無余事。


然體壯之人,得溫病者少,體壯則中氣足,榮衛平,收斂常旺,疏泄不至偏勝,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溫病。


即得溫病,安臥片刻,中氣旋轉,榮衛復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


惟體虛的人,中氣不足,疏泄易於偏勝,易得溫病。


其脈模糊躁急,皆是陽根不固,陰液虧傷,木火外發,金水內竭,中氣不守。


故《難經》曰:


溫病之脈,不知何經之動也。


亦有熱深脈伏,疾數不明,服清涼之藥,熱退脈顯者,乃是實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8#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8:14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忌發汗何以溫病非得汗不解


發汗二字,誤卻醫家不少。


須知仲景《傷寒論》之麻黃桂枝湯,皆發汗之方,其中自有得汗之理,並非麻黃湯桂枝湯將人身的汗提而出之也。


緣人身陰陽之氣,和合則治,分離則病。


既分離又復和合,則汗出也。


人身氣降化水,水升化氣。


臟腑榮衛之氣,升降調和。


氣化水而不滯,水化氣而不停。


一病外感,臟腑之氣鬱於內,榮衛之氣鬱於外,氣水化生之間,即停滯不通。


汗即停滯的水氣,此為作汗之原素一也。


榮衛分離而又復合,陰陽交通,卻生津液,一如夏日酷熱,一旦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氣通而降雨澤,此為作汗之原素又一也。


具此兩種原素,所以榮衛一和,自然汗出而病解。


經方發汗,實際上乃調和榮衛也。


此理自古至今,未明於世,何發之有。


傷寒陽明腑病忌發汗,服承氣湯得大便後,病人安臥而通身得微汗,而病解。


三陰臟病忌發汗,服四逆湯後亦通身微汗,而病解。


並非承氣湯四逆湯發汗,亦臟腑榮衛之氣復和之故。


溫病忌發汗,亦與桂枝楊證忌用麻黃之理同。


溫病之得汗而解,亦與桂技揚證用芍藥斂榮氣以與衛氣平,自然得汗而解之理同。


不過不可用桂枝生薑大棗炙草熱性橫性之藥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9#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8:44 | 只看該作者

溫病出疹之關係


溫病得汗而愈,便不出疹。


不得汗,則木火內鬱而出疹。


出疹有吉有凶。


由於陰液續生而血熱外達,所出之疹與出汗同,吉疹也,疹出則病癒。


由於陰液內竭,熱灼血乾,所出之疹,凶疹也,疹出則病加。


吉疹色紅而正,凶疹色赤而黑。


但色黑固然是凶,色紅亦有凶者。


中氣將脫,表裡分離,榮衛無歸則疹出而紅,疹雖已出,人亦不活,此色紅未可為吉也。


疹出而黑,陰氣已絕,故凶。


然熱極亡陰,陰氣但能續復,外出之疹雖黑,內竭之陰已生。


仍可轉凶為吉。


其實診斷溫病之吉凶,全不在出疹之關係,全在腹瀉不腹瀉,胸緊不胸緊。


如腹瀉胸緊,便伏死機。


緣人身之氣,陽位在上,而根於下,陰位在下,而根於上,腹瀉不減,則陽根亡於下;


胸緊不減,則陰根亡於上,是以人死。


世人謂疹不出,則溫邪之毒必攻心而死,盡都認為溫病是外來溫邪入了人身作病。


與認為寒氣變溫,藏於肌膚,至春始發之故。


溫病原理,非明瞭造化的圓運動不能知道,又何怪乎。


溫病出疹,乃溫病結果上的事,其原因並不在於疹。


葉天士治溫病,謂宜速速透斑透疹,亦認為外來溫邪入了人身為病,要趕緊把外來之邪透出耳。


不然則亦認為溫是內伏著去年的寒毒。


伏毒二字,王叔和之遺禍也。


王叔和是搜集仲聖《傷寒雜病論》原文的功臣。


他於醫理,完全是門外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0#
 樓主| 發表於 2013-10-11 11:09:08 | 只看該作者

溫病汗下之過


溫病全由疏泄偏勝,陰液耗傷,相火外泄,陽根微少,中氣薄弱之故。


如再用燥烈開泄之藥發汗而助疏泄,相火益泄,陰液益耗,陽根益微,中氣益虛,是以登時病重,或至於死。


此汗之過也。


寒下之藥,性往下行,亦能減少疏泄之氣,然寒下傷中,多有下後病加重者,亦有下利不止,以至於死者。


不過不似汗之登時奇變耳。


溫病大便瀉下,前人認為熱有出路,然脈虛忌瀉,根本大防,豈可忽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6:48 , Processed in 0.37500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