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
向患脘痛,孟英頻與建中法獲瘳。
今秋病偶發。
他醫診之,聞其溫補相投,徑依樣而畫葫蘆。
服後,耳閉腿痛,不飢便滯。
仍就孟英視之。
曰:
暑邪內伏,誤投補藥使然。
治宜清滌為先,彼不之信。
反疑為風氣,付外科灼灸,遂至筋不能伸而成錮疾。
孟英曰:
此證較金病(金朗然母之病)輕逾十倍,惜惑於淺見,致成終身之患,良可嘆也!
獨怪謀利之徒,假河間太乙針之名,而妄施毒手。
舉國若狂,竟有不惜重價,求其一針,隨以命殉之者,吾目擊不少矣。
夫《內經》治病,原有熨之一法,然但可以療寒濕凝滯之證。
河間原方,惟二活(羌活、獨活)、黃連加麝香、乳香耳,主治風痹。
今乃托諸鬼神,矜夸秘授,云可治盡內傷外感四時十二經一切之病。
天下有是理乎?
況其所用之藥,群集辛熱香竄之品,點之以火,定必傷陰。
一熨而吐血者有之,其不可輕試於陰虛之體與挾熱之證也,概可見矣。
吾友盛少云之尊人臥云先生,誤於此而致周身潰爛,臥床數載以亡。
仲聖焦骨傷筋之訓,言猶在耳。
操醫術者,胡忍執炮烙之嚴刑,欺世俗而罔利哉?
沈某,患脘痛嘔吐,二便閉澀,諸治不效。
孟英視之,脈弦軟,苔黃膩。
曰:
此飲證也,豈沉湎於酒手?
沈云:
素不飲酒,性嗜茶耳!
然恐茶寒致病,向以武彝紅茶葉熬濃而飲之,諒無害焉。
孟英曰:
茶雖涼,而味清氣降,性不停留。
惟蒸遏為紅,味變甘濁,全失整肅之氣,遂為釀痰之媒,較彼曲 ,殆一間耳。
醫者不察,僅知嘔吐為寒,薑、萸、沉、附,不特與病相反,抑且更煽風陽。
飲藉風騰,但升不降,是以上不能納,下不得通,宛似關格,然非陰枯陽結之候也。
以:
(黃)連 楝(實) 梔(子) (黃)芩 旋覆 竹茹 枇(杷)葉 橘(皮) 半(夏) (茯)苓 澤(瀉) 蛤殼 荷杆 生薑衣為方,送服震靈丹。
數劑而平,匝月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