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乙】
小承氣湯及王氏連朴飲均不是治痢專方,而本案卻能用以治此重症痢疾,請老師進一步談談其應用原則是什麼?
[老師]小承氣湯確非治痢專方,張仲景創此方泄熱通便,破滯除滿,用治腸胃中實熱積滯、表現以痞滿為主的病證。
本證借用小承氣湯,正是取其通下實熱、破滯除滿的作用。
大凡治痢疾,若見其腹脹、腹痛、裏急後重、舌苔黃、脈實有力者,顯係實熱積滯,當需適當通下。
又凡痢疾初起,有表證者,當先解表;
若無表證,而見實熱明顯者,可及早參以通下,因勢利導,泄去其實熱積滯之邪則痢疾可獲早愈。
如果不明此義,惟以大量清熱解毒之藥,則往往不能取捷效。
更有不知者,或妄以止澀之劑,企圖止其痢泄,不但不能止痢,反而「閉門留寇」,變為逆證壞證。
《仁齋直指》謂,「無積不成痢」,認為「痢出於積滯,積,物積也;
滯,氣滯也」。
《丹溪心法》指出,痢疾初起宜用通利,謂「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澀之劑。
若實者,調胃承氣、大小承氣亦可用。
有熱先退熱,亦不可便用參朮」。
《病機匯論》說得更加明白,「凡痢疾初起,形氣尚強,脹實堅痛者,可速去其積,積去則痢自止,此通因通用,脹隨痢減之法也」。
清代名醫喻嘉言治驗一痢疾重證,「朱X X,夏月患痢疾,晝夜達百次,不能起床,以粗紙鋪於褥上,頻頻易置,但飲水而不進食,肛門如火烙,揚手擲足,躁擾無奈,脈弦勁緊急,於是以大黃四兩,黃連、甘草各二兩,頻煎隨服而愈」。
其取效之關鍵亦在於通下。
再看王氏連朴飲,亦非治痢專方。
該方苦辛通降,清熱化濕,方中主要用黃連苦寒清熱,厚朴、半夏利氣燥濕,和胃降逆,溫病學家用之治療濕熱阻滯腸胃出現發熱、脘痞、腹脹、嘔逆、便溏的濕溫病證。
本案方取黃連、厚朴,惟在借其清熱化濕之功用。
本應用原方巾之半夏降逆止嘔,但慮其性偏溫燥,故以竹茹代之。
蓋痢疾一病,雖然有虛有實,但臨床所見,尤多濕熱實證,暑月患痢更是如此。
大凡下痢赤白而見腹脹脘痞,舌苔黃膩者,是為濕熱明徵,治當清化濕熱,一般用《保命集》中的芍藥湯,而王氏連朴飲亦可配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