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我本善良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秋公羊傳註疏】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2:5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此入國矣,何以不稱夫人?

 

(據讙魯地。)

 

自我言齊,(恕已以及人也。)

 

父母之於子,雖為鄰國夫人,猶曰吾薑氏。

 

(所以崇父子之親,從父母辭。

 

不言孟薑言薑氏者,從魯辭,起魯地。)

 

疏「猶曰吾薑氏」。

 

○解云:若有言孟薑者,「孟」為衍字也。

 

○注「從父」至「魯地」。

 

○解云:孟薑者,即《詩》云「彼美孟薑」,正謂此也。

 

「孟」字亦有作「季」字者,誤也。

 

公會齊侯於讙。

 

夫人薑氏至自齊。

 

翬何以不致?

 

(據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致。)

 

疏注「據遂」至「齊致」。

 

解云:在宣元年。

 

得見乎公矣。

 

(本所以致夫人者,公不親迎有危也。

 

翬當並致者,翬親迎重在翬也。

 

上會讙時,夫人以得見公,得禮失禮在公,不複在翬,故不複致。

 

不就讙上致者,婦人危重,故據都城乃致也。

 

月者,為夫人至,例危重之。

 

○迎迎,魚敬反,下同。

 

為夫,於偽反,下同。)

 

疏注「不就」至「乃致」。

 

○解云:若就讙致,即鄉者至讙之時書之,宜在「公會齊侯於讙」上。

 

○注「月者」至「重之」。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薑至自齊」,成十四年「九月,僑如以夫人婦薑氏至自齊」是也。

 

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有年。

 

有年何以書?

 

(方分別問大有年,故不但言何以書。

 

○別,彼列反。)

 

以喜書也。

 

大有年何以書?

 

亦以喜書也。

 

此其曰「有年何?

 

僅有年也。

 

(僅,猶劣也。

 

謂五穀多少皆有,不能大成熟。

 

○僅,其靳反,劣也。)

 

疏注「謂五」至「成熟」。

 

○解云:舊本如是,其「穀」下云「皆有不能大成熟」,「多少」二字或衍文也。

 

若必存字解之,多謂麥禾,少謂豆之屬,是事皆有,但不能大熟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

 

(問宣十六年也。)

 

大豐年也。

 

(謂五穀皆大熟成。)

 

僅有年,亦足以當喜乎?

 

恃有年也。

 

(恃,賴也。

 

若桓公之行,諸侯所當誅,百姓所當叛,而又元年大水,二年耗減,民人將去,國喪無日,賴得五穀皆有,使百姓安土樂業,故喜而書之,所以見不肖之君為國尢危。

 

又明為國家者,不可不有年。

 

○行,下孟反。

 

耗減,呼報反;

 

下佳斬反。

 

喪,息浪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3:2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

 

狩者何?

 

田狩也。

 

(田者,蒐狩之總名也。

 

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者,故謂之田。

 

取獸於田,故曰狩。

 

《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狩,手又反,冬獵也。)

 

疏「狩者何」。

 

○解云:正以春而言狩,故執不知問。

 

○注「田者,蒐狩之總名也」。

 

○解云:即《尚書》云:「文王不敢盤於遊田」。

 

○注「古者肉食,衣皮服,捕禽獸,故謂之田。

 

取獸於田,故曰狩。

 

《易》曰:『結繩罔以田魚。』

 

」 ○解云:此古者,謂三皇之時也。

 

故《禮運》道三皇時云,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

 

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

 

又下《係辭》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彼注云:「始去羽毛」。

 

故鄭注《易說》云「古者田漁而食之,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

 

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

 

以此言之,則黃帝以後,始有火化而去毛羽,則此古者三皇時可知。

 

春曰苗。

 

(苗,毛也。

 

明當見物取未懷任者。)

 

疏「春曰苗」。

 

○解云:《周禮》「春田謂之蒐」,何氏所不取。

 

秋曰蒐。

 

(蒐,簡擇也。

 

簡擇幼稚,取其大者。

 

○曰廋,本又作「搜」,亦作「蒐」,所求反,簡擇也。)

 

冬曰狩。

 

(狩,猶獸也。

 

冬時禽獸長大,遭獸可取。

 

不以夏田者,春秋製也。

 

以為飛鳥未去於巢,走獸未離於穴,恐傷害於幼稚,故於苑囿中取之。

 

○長,丁丈反,年未同。

 

離,力智反。

 

囿,音又。)

 

疏注「不以」至「製也」。

 

○解云:正以《周禮》四時皆田故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

 

譏。

 

何譏爾?

 

遠也。

 

(以其地遠。

 

禮,諸侯田狩不過郊。)

 

疏注「以其」至「遠也」。

 

○解云:十年冬,「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傳云「郎者何?

 

吾近邑」;

 

莊三十一年「春,築台於郎」,傳云「何以書?

 

譏。

 

何譏爾?

 

臨民之漱浣也」。

 

以此言之,則郎為近邑。

 

言遠也者,蓋以郎邑在郊內,其屬地在郊外,若據邑言之則為近,若據地言之則為遠也。

 

故哀十一年《左氏》郊之戰,《檀弓》謂之戰於郎也者,是郎邑在郊內之證也。

 

則此言狩於郎者,據郊外屬地言之,故言遠,是以此注云「以其地遠。

 

禮,諸侯田狩不過郊」,不五年「大雩」之下,注云「去國遠狩」是也。

 

而舊云以其云大野遠,故言遠者,非。

 

諸侯曷為必田狩?

 

(據有囿也。)

 

疏注「據有囿也」。

 

○解云:即成十八年「築鹿囿」之屬是也。

 

一曰乾豆,(一者,第一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於右髃,心中死疾,鮮屑,故乾而豆之,中薦於宗廟。

 

豆,祭器名,狀如鐙。

 

天子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卿、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士二。

 

○左膘,毗小反,又扶了反,《三倉》云「小腹兩邊肉」,《說文》云「脅後髀前肉」。

 

射之,食亦反,下同。

 

右髃,本又作「腢」,魚俱反,又五苟反,《說文》云「肩前也」,《字林》云「肩前兩乳骨也」,五口反。

 

中心,丁仲反,下同。

 

鐙,都鄧反,又音登。)

 

疏注「自左」至「如鐙」。

 

解云:時王之禮,古製無文。

 

○注「天子」至「士二」。

 

○解云:自「下大夫六」以上,《禮器》文也。

 

其士三者,何氏左之。

 

案《聘禮》「致饔餼於上大夫,堂上八豆,設於房西」,則知此者堂上豆數也。

 

《公食大夫禮》曰「宰夫自東房薦豆六,設於醬東」,則食下大夫之禮而豆六,則知食卿、上大夫亦八明矣。

 

周禮公之豆四十,侯、伯之豆三十有二,子、男之豆二十有四者,蓋普言之。

 

二曰賓客,(二者,第二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於右脾,遠心死難,故以為賓客。

 

○遠,於萬反。)

 

疏「二曰賓客」。

 

解云:言以為賓俎實。

 

為,猶作也。

 

三曰充君之庖。

 

(充,備也。

 

庖,廚也。

 

三者,第三之殺也。

 

自左膘射之達於右[A16F],中腸胃汙泡,死遲,故以充君之庖廚。

 

已有三牲,必田狩者,孝子之意,以為己之所養,不知天地自然之牲逸豫肥美。

 

禽獸多則傷五穀,因習兵事,又不空設,故因以捕禽獸,所以共承宗廟,示不忘武備,又因以為田除害。

 

狩例時,此月者,譏不時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陽氣始施,鳥獸懷任,草木萌牙,非所以養微。

 

○庖,步苞反。

 

左脾,方爾反,又步啟反,股外也;

 

本又作「膘」。

 

右[A16F],羊紹反,《字林》子小反;

 

一本作「胘」,音賢。

 

泡,普交反,又百交反。

 

捕,音步,本又作「搏」,音博,又音付。

 

共,音恭。

 

為田,於偽反,下音同。)

 

疏注「狩例時」。

 

○解云:即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於郜」;

 

僖二十八年冬,「天王狩於河陽」是也。

 

○注「此月者」至「養微」。

 

○解云:在哀十四年,孔子欲夏之孟冬以為田狩之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4:1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宰渠伯糾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宰渠伯糾何?

 

(據劉卷卒,氏采不名且字。

 

○糾,居黝反。

 

氏采,七代反,後放此。)

 

疏「宰渠伯糾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而經稱伯;

 

欲言尊卿,連名言之,故執不知問。

 

○注「據劉」至「且字」。

 

○解云:在定四年也。

 

劉是其采,卷是名也。

 

下大夫也。

 

(天子下大夫,係官氏名且字。

 

係官者,卑不得專官事也。

 

稱伯者,上敬老也。

 

上敬老則民益孝,上尊齒則民益弟,是以王者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食之於辟雝,天子親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率民之至也。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有五:貴有德,為其近於道也;

 

貴臣,為其近於君也;

 

貴老,為其近於父也;

 

敬長,為其近於兄也;

 

慈幼,為其近於子弟也。

 

禮,君於臣而不名者有五:諸父兄不名,經曰「王劄子」是也,《詩》曰「王謂叔父」是也;

 

上大夫不名,祭伯是也;

 

盛德之士不名,叔是也;

 

老臣不名,宰渠伯糾是也。

 

下去二時者,桓公無王而行,天子不能誅,反下聘之,故為貶,見其罪,明不宜。

 

○弟,大計反。

 

更,音庚。

 

食,音嗣。

 

辟,必亦反。

 

袒,音但。

 

饋,其愧反。

 

酳,以刃反,又士刃反。

 

其近,附近之近,下同。

 

劄,側八反。

 

,許乙反。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疏注「天子」至「益弟」。

 

○解云:言係官以為氏,渠是名,糾是旦字也。

 

○注「是以」至「之至也」。

 

○解云:《祭義》云「食三老、五更於大學,天子親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幹,所以教諸侯之弟也」,鄭注云「割牲,製俎實也。

 

冕而總幹,親在舞位,以樂侑食也,教諸侯之弟次事親」是也。

 

《樂記》亦有此文。

 

○注「先王」至「弟也」。

 

○解云:皆《祭義》文也。

 

○注「禮君」至「是也」。

 

○解云:皆何氏之意,故皆取經以當之。

 

○注「諸父」至「是也」。

 

○解云: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傳云「王劄子者何?

 

長庶之號也」。

 

注云「天子之庶兄。

 

劄者,冠且字也。

 

禮,天子庶兄冠而不名,所以尊之」是也。

 

○注「上大夫」至「是也」。

 

○解云:隱元年「祭伯來」,傳云「祭伯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是也。

 

○注「盛德」至「是也」。

 

○解云:宣十七年「公弟叔卒」,彼注云「稱字者賢之。

 

宣公篡立,叔不仕其朝,不食其祿,終身於貧賤,故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此之謂也」是。

 

○注「老臣」 至「不宜」。

 

○解云:渠是其名,而言不名者,謂計其官爵之時,實合氏宮名而且字,但以其年老,故兼稱伯,示有不名之義也,故知之矣。

 

五年,春,正月,甲戌,已丑,陳侯鮑卒。

 

曷為以二日卒之?

 

忄戌也。

 

(忄戌者,狂也。

 

齊人語。

 

○忄戌,呼述反,狂也,齊人語。)

 

甲戌之日亡,已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君子,謂孔子也。

 

以二日卒之者,闕疑。)

 

疏注「君子」至「闕疑」。

 

○解云:正以哀十四年傳云「君子曷為為《春秋》」故也。

 

夏,齊侯、鄭伯如紀。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

 

(據蔡侯東國卒於楚,不言如也。)

 

疏注「據蔡」至「如也」。

 

○解云:在昭二十三年夏也。

 

案襄二十六年「許男甯卒於楚」,在蔡侯之前而不據之者,科取一以當之,不以後見義,或者正以蔡是大國,齊之類,故取之。

 

離不言會。

 

疏時紀不與會,故略言如也。

 

《春秋》始錄內小惡,書內離會;

 

略外小惡,不書外離會。

 

至所聞之世,著治昇平,內諸夏而詳錄之,乃書外離會。

 

嫌外離會常書,故變文見意,以別嫌明疑。

 

○與,音預。

 

治,直吏反。

 

見意,賢遍反,下文注並同。

 

別,彼列反。

 

疏注「書內離會」者。

 

○解云:即隱二年「公會戎於潛」是也。

 

○注「不書外離會」者。

 

解云:即此文變會言如是也。

 

○注「乃書外離會」。

 

○解云:即宣十一年「晉侯會狄於攢函」是也。

 

○注「嫌外」至「明疑」。

 

○解云:若不載此事,以略言如,則嫌所傳聞之世,合書外離會,但遇無之而已,故曰嫌外離會常書也。

 

故書而變其文,見所傳聞之世,不書外離會之意,故曰變文見意也。

 

所以別其嫌而明其疑,故曰以別嫌明疑也。

 

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仍叔之子者何?

 

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仍叔之子何?

 

(據宰渠氏官,武氏子不稱字,又不加之。

 

尹氏不稱子。)

 

疏「仍叔之子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而文言之子;

 

欲言未仕,而天王使之,故執不知問。

 

○注「據宰渠氏官」。

 

○解云:即上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是也。

 

○注「武氏」至「加之」。

 

○解云:即隱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賻」是也。

 

○注「尹氏不稱子」。

 

○解云:即隱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是也。

 

譏。

 

何譏爾?

 

譏父老,子代從政也。

 

(禮,七十縣車致仕。

 

不言氏者,起父在也。

 

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縣,音玄。)

 

疏注「禮十縣輿致仕」。

 

○解云:案《春秋說》文。

 

謂之縣輿者,《淮南子》曰:「日至於悲穀,是謂脯時;

 

至於淵隅,是謂高春;

 

至於連石,是謂下春;

 

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輿。」

 

舊說云日在縣輿,一日之暮;

 

人年七十,亦一世之暮,而致其政事於君,故曰縣輿致仕也。

 

亦有作「車」字者。

 

○注 「不言」至「在也」。

 

○解云:言仍氏子,則與武氏子文同,嫌亦無父,故曰起父在。

 

○注「加之」至「一人」。

 

○解云:若言仍叔子,則與僖三十三年百裏子與蹇叔子之類是一人,故曰加之者,起子辟一人。

 

葬陳桓公。

 

(不月者,責臣子也,知君父有疾,當營衛,不謹而失之也,傳曰「葬,生者之事」。)

 

疏注「不月」至「之也」。

 

○解云:正以卒日葬月,乃是大國之例,今書時,故決之。

 

○注「傳曰」至「之事」。

 

○解云:隱十一年傳文。

 

城祝丘。

 

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其言從王伐鄭何?

 

(據河陽舉王狩,別出朝文,文不連王,王師不道所加。

 

○從王,如字,又才用反,下及注同。)

 

疏注「據河」至「連王」。

 

○解云: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以下「於溫。

 

天王狩於河陽」,「壬申,公朝於王所」。

 

彼舉王狩,此不舉之;

 

彼別出公朝之文,其文不連上王,今言從王伐鄭,經連王言之,故難之。

 

或者上會於溫,諸侯之文連王言之。

 

○注「王師不道所加」。

 

○解云:成元年「秋,王師敗績於貿戎」,不道伐某,今言伐鄭,故難之。

 

從王正也。

 

(美其得正義也,故以從王征伐錄之,蓋起時天子微弱,諸侯背叛,莫肯從王者征伐,以善三國之君,獨能尊天子死節。

 

稱人者,刺王者也。

 

天下之君,海內之主,當秉綱撮要,而親自用兵,故見其微弱。

 

僅能從微者,不能從諸侯,猶莒稱人,則從不疑也。

 

不使王者首兵者,本不為王舉也。

 

知實諸侯者,以美得正。

 

○撮,七活反。

 

不為,於偽反,下「所為」、「與為」、六年同。)

 

疏注「猶莒」至「疑也」。

 

○解云:即隱八年「公及莒人盟於包來」,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盟?

 

稱人則從不疑也」,注云「從者隨從也,實莒子也。

 

言莒子則嫌公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隨從公盟,而公反隨從之,故稱人,則隨從公不疑矣」是也。

 

○注「不使」至「得正」。

 

○解云:若使王者首兵,宜言王以蔡人、衛人、陳人伐鄭,似若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然。

 

大雩。

 

大雩者何?

 

旱祭也。

 

(雩,旱請雨祭名。

 

不解大者,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

 

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

 

民失職與?

 

宮室榮與?

 

婦謁盛與?

 

苞苴行與?

 

讒夫倡與?

 

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

 

不地者,常地也。

 

○一與,音餘,下同。

 

苴,子餘反。)

 

疏注「君親」至「責曰」。

 

○解云:皆《韓詩傳》文。

 

○注「政不一與」。

 

○解云:謂政不專一,出自權臣之門。

 

○注「民失職與」。

 

○解云:謂廢其農業。

 

○注「宮室榮與」。

 

○解云:謂若丹楹刻桷之屬。

 

○注 「婦謁盛與」。

 

○解云:謂阿請亂國。

 

○注「苞苴行與」。

 

○解云:謂受人之饋,政以賄成。

 

○注「讒夫倡與」。

 

○解云:謂若魯任鄭瞻。

 

○注「使童」至「之雩」。

 

○解云:《論語》云「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與此異者,彼言「暮春者,春服既成」,明魯人正雩,故其數少,複不言男女。

 

今此書見於經,非正雩也。

 

凡脩雩者,皆為旱甚而作之,故其數多,又兼男女矣,是以《司巫》職曰「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是也。

 

《春秋說》云「冠者七八人,童子八九人」者,蓋是天子雩也。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云:謂在魯城南沂水上。

 

然則何以不言旱?

 

(據日食鼓用牲於社。)

 

疏注「據日」至「於社」。

 

○解云:莊二十五年經,彼舉日食乃言「鼓用牲於社」,此不言旱,直言大雩,故據難之。

 

言雩,則旱見。

 

言旱,則雩不見。

 

(從可知,故省文也。

 

日食獨不省文者,與大水同禮,若但言鼓用牲,則不知其所為。

 

必見雩者,善其能戒懼天災,應變求雨,憂民之急也。

 

○應,應對之應,下同。)

 

疏注「與大」至「急也」。

 

○解云:諸言日食與大水,皆鼓用牲也,即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於社」是也。

 

何以書?

 

記災也。

 

(旱者,政教不施之應。

 

先是桓公無王行,比為天子所聘,得誌益驕,去國遠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

 

疏注「比為天子所聘」。

 

○解云:即注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是也。

 

○注「去國遠狩」。

 

○解云:即四年春,「公狩於郎」是也。

 

○注「大城祝丘」。

 

○解云:在今年夏,正以大崩壞敗,然後發眾城之,故曰大城。

 

眾。

 

何以書?

 

記災也。

 

(眾者,煩擾之所生,與上旱同說。

 

○眾,音終,本亦作「{眾蟲}」,《說文》{眾蟲}或「螽」字。)

 

冬,州公如曹。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

 

過我也。

 

(為六年化我張本也。

 

傳不言化我者,張本非再化也。

 

稱公者,申其尊,起其慢,責無禮。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疏注「稱公」至「無禮」。

 

○解云: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

 

州國非此二者,必非是公,但今過魯自尊若公,故如其意書之曰公,以起其無禮也。

 

但諸文不知本爵是何,諸家之意,《左氏》已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5:0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六年,春,正月,寔來。

 

寔來者何?

 

猶曰是人來也。

 

(猶曰是人來,不錄何等人之辭。

 

○寔,巿力反。)

 

疏「寔來者何」。

 

○解云:不書其人而經言寔來,故執不知問。

 

孰謂?

 

謂州公也。

 

(以上如曹書。)

 

曷為謂之寔來?

 

慢之也。

 

曷為慢之?

 

(據葵丘之盟日。)

 

化我也。

 

(行過無禮謂之化,齊人語也。

 

諸侯相過,至竟必假塗,人都必朝,所以崇禮讓,絕慢易,戒不虞也。

 

今州公過魯都不朝魯,是慢之為惡,故書寔來見其義也。

 

月者,危錄之,無禮之人,不可備責之。

 

○易,以豉反。

 

見其,賢遍反,下「見無正」同。)

 

疏注「據葵」至「盟日」。

 

○解云:僖九年「九月,戊辰,諸侯盟於葵丘」,傳云「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

 

危之也。

 

何危爾」,「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

 

震之者何?

 

猶曰振振然」,注云「亢陽之貌」;

 

「矜之者何?

 

猶曰莫若我也」,注云「色自美大之貌」。

 

然則桓公振矜慢人而書日危之,本魯慢州公,非敬逆之道,是以據而難之。

 

○注「行過」至「義也」。

 

○解云:今州公過魯而慢之,傳言化我,故知化我是行過無禮之言,是以哀六年傳云「陳乞曰:『常之毌有魚菽之祭,原諸大夫之化我也。』

 

諸大夫皆曰:『諾。』

 

於是皆之陳乞之家」,亦是行過無禮之事。

 

○注「月者」至「責之」。

 

○解云:凡朝例時,此不朝,故書月以見危。

 

不書日以見其危者,無禮之人,不可備責故也。

 

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大閱者何?

 

簡車徒也。

 

(大簡閱兵車,使可任用而習之。

 

○閱,音悅。

 

任,音壬。)

 

疏「大閱者何」。

 

○解云:欲言習兵,而不言狩;

 

欲言他事,而經書大閱,故執不知問。

 

何以書?

 

蓋以罕書也。

 

(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蒐,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蒐,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不地者,常地也。

 

蒐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尢危錄。)

 

疏「何以」至「書也」。

 

○解云:大閱之禮,三年一為,桓公忽忘武備,過於三年,是以書之。

 

○注「孔子」至「棄之」。

 

○解云:何氏之意與鄭別。

 

○注「故比」至「之蒐」。

 

○解云:即昭八年「秋,蒐於紅」之屬是也。

 

○注「三年」至「大閱」。

 

○解云:此文是也。

 

○注「五年」至「大蒐」。

 

○解云:即定十三年「大蒐於比蒲」之屬是也。

 

知其年數者,漢禮猶然。

 

○注「不地者,常地也」。

 

○解云:蓋在郊內,而賈注經云「簡車馬於廟」也者,何氏不取。

 

○注「蒐例時」者。

 

昭八年「秋,蒐於紅」;

 

定十三年夏,「大蒐於比蒲」之屬是也。

 

○注「此日」至「危錄」。

 

○解云:例合書時而乃書日,故以為尢危錄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5:5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蔡人殺陳佗。

 

陳佗者何?

 

陳君也。

 

(以躍卒不書葬也。○佗,大阿反。)

 

疏「陳佗者何」。

 

○解云:欲言陳君,經不書爵;

 

欲言大夫,又不言氏,故執不知問。

 

○注「以躍」至「葬也」。

 

○解云:十二年「八月,壬辰,陳侯躍卒」,注云「不書葬者,佗子也。

 

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複云躍葬也」,是以昭十一年「楚師滅蔡,執世子有以歸用之」,傳云「此未逾年之君也。

 

其稱世子何?

 

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

 

不君靈公,則曷為不成其子?

 

誅君之子不立」。

 

以此言之,正由陳佗不君而見絕,故去其子葬,是故以躍不書葬,知佗是陳君。

 

若其不然,不知陳侯躍何以不書葬矣。

 

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

 

(據殺蔡侯般,不言蔡般。

 

○侯般,音班。)

 

疏注「據殺」至「蔡般」。

 

○解云:昭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是也。

 

絕也。

 

(絕者,國當絕。)

 

曷為絕之?

 

(據戕鄫子不絕。

 

○戕,在良反。

 

鄫,才陵反。)

 

疏注「據戕」至「不絕」。

 

○解云:宣十八年「邾婁人戕鄫子」,稱子而不名是也。

 

賤也。

 

其賤奈何?

 

外淫也。

 

惡乎淫?

 

(惡乎,猶於何也。

 

○惡,音烏,烏乎猶於何也,注同。)

 

淫於蔡,蔡人殺之。

 

(蔡稱人者,與使得討之,故從討賊辭也。

 

賤而去其爵者,起其見卑賤,猶律文立子奸母,見乃得殺之也。

 

不日不書葬者,從賤文。

 

○去,起呂反。)

 

疏注「猶律」至「之也」。

 

解云:猶言對子奸母也。

 

○注「不日」至「賤文」。

 

○解云:陳佗是君而見弒,例合書日,即隱四年「戊申,衛州籲弒其君完」之屬是也。

 

君被外國殺者,不責臣子不討賊,例合書葬,即桓十八年「葬我君桓公」是也。

 

今不書日不書葬者,從賤文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09:0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四 桓公卷四


九月,丁卯,子同生。

 

子同生者孰謂?

 

謂莊公也。

 

(以夫人言同非吾子。○嚴公,音莊,本亦作「莊」,案後漢諱莊改為嚴。)

 

疏「子同生者孰謂」。

 

○解云:《春秋》之內魯侯多矣,皆不書生,今特書,故問為誰。

 

○注「以夫」至「吾子」。

 

○解云:即莊元年傳云「夫人譖公於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者是也。

 

正以道公疑非已子,則是其長子同,既係體是常,故知莊公也。

 

何言乎子同生?

 

(據君存稱世子,子般不言生。)

 

疏注「據君」至「言生」。

 

○解云: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傳云「子卒云子卒,此其稱子般卒何?

 

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是也。

 

喜有正也。

 

(喜國有正嗣。)

 

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

 

久無正也。

 

子公羊子曰:「其諸以病桓與?」

 

(其諸,辭也。

 

本所以書莊公生者,感隱、桓之禍生於無正,故喜有正,而不以世子正稱書者,明欲以正見無正,疾惡桓公。

 

日者,喜錄之。

 

禮,生與來日,死與往日,各取其所見日也。

 

禮,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寢門外,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明當有天地四方之事;

 

三月,君名之,大夫負朝於廟,以名徧告之。

 

○桓與,音餘。

 

稱,尺證反。

 

惡,烏路反。

 

射,食亦反。

 

徧,音遍。)

 

疏注「而不至桓公」。

 

○解云:若以正稱書,宜言世子同生也。

 

同實世子而不以正稱書之,是其以正見無正之義。

 

桓由不正而篡弒,故曰疾惡桓公也。

 

○注「日者」至「日也」。

 

○解云:與,由數也。

 

由生數來日,故書丁卯而錄之。

 

凡人謂方至為來,已過為往,故云生與來日,死與往日也。

 

鄭注《曲禮上》篇云「生數來日,謂成服杖以死明日數也。

 

死數往日,謂殯斂以死日數也」者,與何氏異。

 

○注「禮世」至「告之」。

 

○解云:皆出《內則》文也。

 

冬,紀侯來朝。

 

(朝聘例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0:43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起七年,盡十八年)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焚之者何?

 

樵之也。

 

(樵,薪也。

 

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

 

樵之,齊人語。

 

○樵,似遙反,薪也。)

 

疏「焚之者何」。

 

○解云:鹹丘是邑,而反焚之,故執不知問。

 

樵之者何?

 

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

 

(據戰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貢,又如字,下同。)

 

疏「樵之者何」。

 

○解云:雖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義,故執不知問。

 

疾始以火攻也。

 

(征伐之道,不過用兵,服則可以退,不服則可以進。

 

火之盛炎,水之盛衝,雖欲服罪,不可複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

 

傳不託始者,前此未有,無所託也。

 

○複,扶又反。)

 

鹹丘者何?

 

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係乎邾婁?

 

(據郱、鄑、郚係紀。

 

○郱,步丁反。

 

鄑,子斯反,一音晉。

 

郚,音吾。)

 

疏「鹹丘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經典未有;

 

欲言非國,文無所係,故執不知問。

 

○注「據郱鄑郚係紀」。

 

○解云:莊元年冬,「齊師遷紀郱、鄑、郚」是。

 

國之也。

 

(欲使如國,故無所係。

 

加之者,辟實國也。)

 

曷為國之?

 

(據郱、鄑、郚不國。)

 

君存焉爾。

 

(所以起邾婁君在鹹丘邑,明臣子當赴其難,與在國等也。

 

日者,重錄以火攻也。

 

○難,乃旦反。)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云:正以侵伐例時,即隱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是也,故決之。

 

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

 

皆何以名?

 

(據滕,薛不名也。)

 

疏注「據滕、薛不名也」。

 

○解云:即隱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

 

其稱侯朝何?

 

(據以賤也。)

 

疏「失地之君也」。

 

○解云:即《曲禮下》云「諸侯失地名」是。

 

貴者無後,待之以初也。

 

(穀、鄧本與魯同貴為諸侯,今失爵亡土來朝,託寄也,義不可卑,故明當待之如初,所謂「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無後者,施於所奔國也。

 

獨妻得配夫,託衣食於公家,子孫當受田而耕,故云爾。

 

下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貶,明大惡。

 

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輕也。

 

名者,見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俞」。

 

去,起呂反。

 

見,賢遍反。)

 

疏注「無後」至「大惡」。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云「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彼注云「寓,寄也。

 

寄公之子,非賢者世不足尊也」,是其義;

 

又云「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云「賢者,子孫恆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輕也」。

 

○解云:朝例時,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是也。

 

而此責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云「盛伯者何?

 

失地之君」。

 

彼書月見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惡人輕故也。

 

僖二十年「夏,郜子來朝」,僖公非惡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輕於奔故也。

 

然則此注因桓惡人,故言此。

 

若其不然,正宜直云失地之君來朝輕矣。

 

○注「名者,見不世也」。

 

○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2:11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烝者何?

 

冬祭也。

 

春曰祠,(薦尚韭卵。

 

祠,猶食也,猶繼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烝,之承反,冬祭也。

 

祠,嗣絲反。

 

卵,力管反。

 

猶食,音飼,下同。

 

別,彼列反。)

 

夏曰礿,(薦尚麥苗。

 

麥始熟可礿,故曰礿。

 

○礿,音予若反,本又作「禴」,同。)

 

疏「烝者何」。

 

○解云:欲言宗廟之祭,而文無所係;

 

欲言祭天,天無烝名,故執不知問。

 

○注「薦尚韭卵」,又注「薦尚麥」至「曰礿」。

 

○解云:《王製》云:「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

 

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肫,稻以雁。」

 

秋曰嚐,(薦尚黍肫。

 

嚐者,先辭也。

 

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嚐。)

 

冬曰烝。

 

(薦尚稻雁。

 

烝,眾也,氣盛貌。

 

冬萬物畢成,所薦眾多,芬芳備具,故曰烝。

 

無牲而祭謂之薦。

 

天子四祭四薦,諸侯三祭三薦,大夫、士再祭再薦。

 

祭於室,求之於幽;

 

祭於堂,求之於明;

 

祭於祊,求之於遠:皆孝子博求之意也。

 

大夫求諸明,士求諸幽,尊卑之差也。

 

殷人先求諸明,周人先求諸幽,質文之義也。

 

禮,天子、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

 

天子元士、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

 

諸侯之士特豕。

 

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祊,必庚反。

 

少,詩照反。

 

索,所百反。)

 

疏注「無牲」至「之薦」。

 

○解云:謂無牛羊豕之牲也。

 

而中霤禮云祭五祀於廟,用牲有屍,皆薦於奧。

 

何以薦用牲?

 

彼謂正祭之時,先薦於奧,仍自無牲;

 

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屍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云:皆時王之禮,中霤禮亦然。

 

○注「殷人」至「義也」。

 

○解云:即《郊特牲》云「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是也。

 

○注「禮天」至「大牢」。

 

○解云:皆時王之禮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云:皆指祭宗廟之牲也,仍不妨《王製》云「祭天地之牛角繭栗,賓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

 

譏。

 

何譏爾?

 

譏亟也。

 

(亟,數也。

 

屬十二月巳烝,今複烝也。

 

不異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薦眾多,可以包四時之物。

 

○亟,去冀反,數也,注及下同。

 

數,所角反。

 

屬十,音燭,下同。

 

今複,扶又反,下同。)

 

疏注「屬十」至「烝也」。

 

○解云:烝者,冬祭之名。

 

明去年十二月巳有烝,但得常不書,今正月複作烝,故言亟。

 

○注「不異」至「之物」。

 

○解云:烝者,冬時祭名。

 

前已作訖,今宜易名,而猶言烝,故說之也。

 

亟則黷,黷則不敬。

 

(黷,渫黷也。

 

○黷,徒木反。

 

渫,息列反。)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

 

(君子生則敬養,死則敬享,故將祭,宮室既脩,牆屋既繕,百物既備,序其禮樂,具其百官,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君牽牲,夫人奠酒;

 

君親獻屍,夫人薦豆。

 

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濟濟乎致其敬也,愉愉乎盡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饗之也。

 

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養,餘亮反。

 

散齊,素旦反;

 

下側皆反。

 

相君,息亮反,下同。

 

洞洞,大董反。

 

勝,音升。

 

濟濟;

 

子禮反,又似兮反。

 

愉愉,羊朱反。

 

勿勿,如字。)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云:《祭義》文也。

 

彼鄭注云「享,猶祭也」。

 

○注「故將祭」至「百官」。

 

○解云:皆出《祭義》,何氏差約言之也。

 

○ 注「散齊七日」。

 

○解云:即《祭統》云「故散齊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誌意也」。

 

定其誌意者,謂齊之日不禦不樂不弔是也。

 

○注「致齊三日」。

 

○解云:即《祭統》云「致齊三日以齊之」,是致齊者,即鄭氏云「致之言至,致謂深也、審也」之屬是也。

 

○注「夫婦」至「奠酒」。

 

○解云:案今《祭義》酒作 「盎」字。

 

鄭注云「奠盎,設盎齊之樽」,蓋所見異,或何休以義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親」至「如事生」。

 

○解云:皆出《祭義》,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

 

注禮本下為士製者,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

 

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

 

義亦通於此。

 

疏則怠,怠則忘。

 

(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

 

解,古賣反。)

 

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

 

(禮本下為士製。

 

茲,此也。

 

四者,四時祭也。

 

疏數之節,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

 

祭必於夏之孟月者,取其見新物之月也。

 

裘葛者,禦寒暑之美服。

 

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

 

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折中,之設反;

 

下丁仲反。

 

禦寒,魚呂反,又如字。

 

不與,音預。)

 

疏注「禮本下為士製」。

 

○解云: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

 

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於此。

 

天王使家父來聘。

 

(家,采地。

 

父,字也。

 

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也。)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云:上大夫稱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屬是也。

 

次大夫不稱伯仲者,即此是也。

 

下大夫稱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糾是也。

 

夏,五月,丁丑,烝。

 

○何以書?

 

譏亟也。

 

(與上祀同為亟也。)

 

疏注「與上」至「亟也」。

 

○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禮。

 

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猶與上祠同在一時而複為烝,故曰與上祀同為亟也。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

 

何以書?

 

記異也。

 

何異爾?

 

不時也。

 

(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

 

是後有郎師、龍門之戰,氵不血尢深。

 

○雨雪,於付反。

 

氵不,古流字。)

 

疏注「是後」至「尤深」。

 

○解云:郎師,即下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是也。

 

其龍門之戰者,即下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

 

已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云云是也。

 

《春秋說》云「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6:39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祭公來,遂逆王後於紀。

 

祭公者何?

 

天子之三公也。

 

(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十二子。

 

祭者,采也。

 

天子三公氏采稱爵。

 

○祭公,側介反,後「祭仲」、「祭叔」放此。

 

應,應對之應。)

 

疏「祭公者何」。

 

○解云:欲言諸侯,而逆王後;

 

欲言大夫,而經文言公,故執不知問。

 

○注「天子」至「采也」。

 

○解云:《春秋說》云:「立三台以為三公,北鬥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宿部衛之列,八十一紀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

 

下應十二子。」

 

宋氏云:「十二次,上為星,下為山川也。」

 

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紀星數,亦下應十二辰,故曰下應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稱爵」者。

 

○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

 

上大夫即例稱五十字,即祭伯、南季、榮叔之屬是也。

 

次大夫例稱二十字,即家父之屬是也。

 

下大夫係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糾是也。

 

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

 

次士以官錄,即宰咺是。

 

下士略稱人,「公會王人於洮」是也。

 

其劉子、單子之屬,不稱字而稱子者,謂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故設文,非王臣之常稱。

 

若然,祭公、周公官爵適等,而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特加「宰」者,彼傳云「宰周公者何?

 

天子之為政者也」,注云「宰,猶治也。

 

三公之職號,尊名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故加宰」,仍非常稱也。

 

何以不稱使?

 

(據宰周公稱使。)

 

疏注「據宰周公稱使」者。

 

○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是也。

 

而稱宰者,義與九年同。

 

婚禮不稱主人。

 

(時王者有母也。)

 

遂者何?

 

生事也。

 

(生,猶造也。

 

專事之辭。)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

 

(據待君命,然後卒大夫也。)

 

疏注「據待」至「夫也」。

 

○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於貍軫」,傳云「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

 

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前此者,嬰齊走之晉。

 

公會晉侯,將執公,嬰齊為公請。

 

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於貍軫而卒,無君命不敢卒大夫。

 

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

 

然後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

 

(以上來無事,知遂成使於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

 

其成使乎我奈何?

 

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

 

(婚禮成於五: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後親迎。

 

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複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將謂海內何哉?

 

故譏之。

 

不言如紀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

 

請期,音情,又七並反。

 

迎,魚敬反。

 

妃匹,音配,絕句。)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錄,言如紀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後何?

 

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疏「女在其國稱女」者。

 

○解云:即隱二年「紀履緰來逆女」,上三年「公子翬如齊逆女」之屬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7:3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九年,春,紀季薑歸於京師。

 

其辭成矣,則其稱紀季薑何?

 

自我言紀。

 

父母之於子,雖為天王後,猶曰吾季薑。

 

(明子尊不加於父母。)

 

京師者何?

 

天子之居也。

 

(以季薑言歸。)

 

疏「京師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

 

欲言凡國,而為王後所歸,故執不知問。

 

京者何?

 

大也。

 

師者何?

 

眾也。

 

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

 

(地方千裏,周城千雉,宮室官府,製度廣大,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莫不備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據士,與諸侯分職而聽其政焉,即《春秋》所謂內治其國也。

 

書季薑歸者,明魯為媒,當有送迎之禮。

 

○治自,直吏反。)

 

疏「京者」至「言之」。

 

○解云:京師之名,理須訓解,故分而問之。

 

○注「地方千裏」。

 

○解云:即《詩》云「邦圻千裏」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云: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禮」。

 

○解云:《春秋》據魯為王,故內魯,若周公製禮,內京師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8:1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

 

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

 

(據臣子一例當言聘。○射,音亦。)

 

疏「諸侯來曰朝」。

 

○解云:隱十一年師解云爾,故此弟子執而難之。

 

○注「據臣」至「言聘」。

 

○解云:僖元年傳文。

 

《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

 

曹與?

 

(在齊者,世子光也。

 

時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禮,恐卑,故使自代朝,雖非禮,有尊厚魯之心,傳見下卒葬詳錄,故序經意依違之也。

 

小國無大夫,所以書者,重惡世子之不孝甚。

 

○齊與,音餘,絕句,下同。

 

惡,或烏路反。)

 

疏注「在齊」至「光也」。

 

○解云:即襄九年「冬,公會晉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十一年「公會晉侯」已下「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云云「伐鄭」是也。

 

○注「時曹」至「之心」。

 

○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傳見」至「詳錄」。

 

○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譏;

 

世子序諸侯之上,明亦合譏,而傳云未知在齊曹者,正以其卒葬詳錄,故依違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

 

(小國始卒,當卒月葬時,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尢深。)

 

疏注「小國」至「尤深」。

 

○解云: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所聞之世乃始書之。

 

其書之也,卒月葬時,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

 

冬,「葬曹共公」者是也。

 

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

 

云云之說,當文皆自有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19:05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

 

會者何?

 

期辭也。

 

其言弗遇何?

 

公不見要也。

 

(時實桓公欲要見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見拒深。

 

傳言公不要見者,順經諱文。

 

○見要,一遙反,注同。)

 

疏「會者何」。

 

○解云:經既書會,作聚集之名;

 

尋言弗遇,是未見之稱,故執不知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

 

郎者何?

 

吾近邑也。

 

(以言來也。)

 

疏「郎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戰於其內;

 

欲言非邑,經有城郎之文,故執不知問。

 

○注「以言來也」。

 

○解云:凡言來者,鄉內之辭,今經言來,故知近邑也。

 

而僖四年「楚屈完來盟於師」,是時在召陵,而言來者,據師道楚,故得言來。

 

吾近邑,則其言來戰於郎何?

 

(據齊師、宋師次於郎不言來,公敗宋師不言戰,龍門之戰不舉地也。)

 

疏注「據齊師」至「不言來」。

 

○解云:在莊十年。

 

○注「公敗」至「不言戰」。

 

○解云:隱十年「公敗宋師於菅」,莊十年「公敗宋師於乘丘」,莊十一年「公敗宋師於鄑」,凡有三經,宜隱十年以當之。

 

○注「龍門」至「地也」。

 

○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云云,依《春秋說》云是龍門之戰,而不言戰於龍門是也。

 

近也。

 

惡乎近?

 

近乎圍也。

 

(地而言來者,明近都城,幾與圍無異。

 

不解戰者,從下說可知。

 

○惡,音烏。

 

明近,附近之近。

 

幾,音祈。)

 

疏「近也」至「圍也」。

 

○解云:近,讀如附近之近。

 

國,讀如圍。

 

言兵圍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圍也。

 

考諸古本,圍皆作「國」字,而舊解以國為圍。

 

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

 

(據十三年師敗績。

 

偏,一麵也。

 

結日定地,各居一麵,鳴鼓而戰,不相詐。)

 

疏注「據十」至「相詐」。

 

○解云:即龍門之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是也。

 

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春秋》託正於魯。

 

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故不複言師敗績。

 

魯不複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

 

○不複,扶又反,下同。

 

戮,音六,又力彫反,字亦作勠。)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月者,桓公行惡,諸侯所當誅,上三國來戰於郎。

 

今複使微者盟,故為魯懼,危錄之。

 

○行,下孟反。

 

屬,音燭。

 

今複,扶又反,下「故複」同。

 

為,於偽反。)

 

疏注「月者」至「錄之」。

 

○解云:正以微者盟例合時,今而書月,故須解之。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秋,七月,葬鄭莊公。

 

(莊公殺段,所以書葬者,段當國,本當從討賊辭,不得與殺大夫同例。)

 

疏注「莊公」至「同例」。

 

○解云:《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晉侯孺卒」,注云「不書葬者,殺大夫趙同」等是。

 

今段有罪,故莊公書葬也。

 

然則此言不得與殺大夫同例者,謂不得與殺無罪大夫同例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0:1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祭仲者何?

 

鄭相也。

 

(不言大夫者,欲見持國重。○相,息亮反。見,賢遍反,下同。)

 

疏「祭仲者何」。

 

○解云:欲言無罪,聽脅立篡;

 

欲言有罪,褒而稱字,故執不知問。

 

何以不名?

 

賢也。

 

何賢乎祭仲?

 

(據身執君出,不能防難。

 

○防難,乃旦反,下同。)

 

以為知權也。

 

(權者,稱也。

 

所以別輕重,喻祭仲知國重君輕。

 

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雖不能防其難,罪不足而功有餘,故得為賢也。

 

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實以無私。

 

○稱,尺證反。

 

別,彼列反。)

 

其為知權奈何?

 

古者鄭國處於留,先鄭伯有善於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

 

(遷鄭都於鄶也。

 

○鄶,古外反。)

 

而野留(野,鄙也。

 

傳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執祭仲,因以為戒。)

 

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於留,塗出於宋、宋人執之。

 

(宋人,宋莊公也。)

 

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突,宋外甥。

 

○為,於偽反,下注「為突」、「非能為突」、「為賂」、「為突歸」、「為承」同。)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

 

(祭仲死,而忽[A12H]為突所驅逐而出奔,經不書忽奔,見微弱甚。

 

是時宋強而鄭弱,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非能為突,將以為賂動,守死不聽,令自入,見國無拒難者,必乘便將滅鄭,故深慮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

 

便,婢麵反。)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

 

○解云:下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傳云「櫟者何?

 

鄭之邑。

 

曷為不言入於鄭?

 

未言爾。

 

曷為末言爾?

 

祭仲亡矣。

 

然則曷為不言忽之出奔?

 

言忽為君之微也。

 

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者是。

 

注「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者。

 

在桓二年。

 

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

 

(宋當從突求賂,鄭守正不與,則突外乖於宋,內不行於臣下,遼假緩之。)

 

疏「君可以生易死」。

 

○解云:謂易去死也。

 

○注「國可以存易亡」。

 

○解云:易去亡也。

 

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使突有賢才,是計不可得行,則己病逐君之罪。)

 

疏「則突可故出」。

 

○解云:突可以此之故出之也。

 

○注「而忽可故反」。

 

○解云:言忽可以此之故而反之也。

 

○注「是不可得則病」。

 

○解云:言己終能出突而反忽,則為權之成;

 

若不能如是,乃為其病矣。

 

然後有鄭國。

 

(己雖病逐君之罪,討出突,然後能保有鄭國,猶愈於國之亡。)

 

疏「然後有鄭國」。

 

○解云:言突有賢才,己計不行,雖然,仍須勉力討之。

 

令忽有國雖費功力,猶愈於國之亡也。

 

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

 

(古人,謂伊尹也。

 

湯孫大甲驕蹇亂德,諸侯有叛誌,伊尹放之桐宮,令自思過,三年而複成湯之道。

 

前雖有逐君之負,後有安天下之功,猶祭仲逐君存鄭之權是也。

 

○大,音泰。)

 

疏注「古人」至「之道」。

 

○解云:出《書序》。

 

《長義》云「若令臣子得行,則閉君臣之道,啟篡弒之路」。

 

○解云:權之設,所以扶危濟溺,舍死亡無所設也。

 

若使君父臨溺河井,寧不執其發乎?

 

是其義也。

 

權者何?

 

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

 

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

 

(設,施也。

 

舍,置也。

 

如置死亡之事不得施。)

 

疏「權者何」。

 

○解云:欲言正,逐君立庶;

 

欲言不正,今又言權,故執不知問。

 

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身蒙逐君之惡,以存鄭是也。)

 

不害人以行權。

 

(己納突,不害忽是也。)

 

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

 

(祭仲死則忽死,忽死則鄭亡。

 

生者,乃所以生忽存鄭,非苟殺忽以自生,亡鄭以自存。

 

反覆道此者,皆所以解上死亡不施於己。

 

宋不稱公者,脅鄭之篡,首惡當誅,非伯執也。

 

祭仲不稱行人者,時不銜君命出使,但往省留耳。

 

執例時,此月者,為突歸鄭奪正,鄭伯出奔。

 

○覆,芳服反。

 

使,所吏反。)

 

疏注「皆所」至「於己」。

 

○解云:言上辟死辟亡,皆為忽故也。

 

○注「宋不」至「執也」。

 

○解云:決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歸於京師」稱爵也。

 

即僖四年傳云「稱侯而執者,伯討也。

 

稱人而執者,非伯討」是也。

 

○注「祭仲」至「留耳」。

 

○解云:決定六年「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之屬稱行人也。

 

○注「執例時」者。

 

○解云:即祁犁言秋是也。

 

而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婁人執鄫子用之」而書日者,彼注云「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

 

然則凡執例時,而在日月下者,皆當文有解。

 

突歸於鄭。

 

突何以名?

 

(據忽複歸於鄭,俱祭仲所納,係國稱世子,不但名也。)

 

疏注「據忽」至「名也」。

 

○解云:即十五年「鄭世子忽複歸於鄭」是。

 

挈乎祭仲也。

 

(挈,猶提挈也。

 

突當國,本常言鄭突,欲明祭仲從宋人命,提挈而納之,故上係於祭仲。

 

不係國者,使與外納同也。

 

時祭仲勢可殺突,以除忽害而立之者,忽內未能懷保其民,外未能結款諸侯,如殺之,則宋軍強乘其弱,滅鄭不可救,故少遼緩之。

 

○挈,苦結反,提挈也。)

 

疏注「欲明」至「同也」。

 

○解云:言與外納同者,即係祭仲言於鄭是也。

 

言似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納頓子於頓」,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於邾婁」之屬是也。

 

其言歸何?

 

(據小白言入。)

 

疏注「據小白言入」。

 

○解云:即莊九年「齊小白入於齊」是也。

 

順祭仲也。

 

(順其計策,與使行權,故使無惡。)

 

疏注「順其」至「無惡」。

 

○解云:下十五年傳例云「歸者出入無惡」,故言此。

 

鄭忽出奔衛。

 

忽何以名?

 

(據宋子既葬稱子。)

 

疏注「據宋」至「稱子」。

 

○解云:僖九年三月,「宋公禦說卒」,「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已下。

 

「盟於葵丘」是也。

 

若然,案彼經文,宋公禦說三月卒,夏則公會宋子於葵丘,計應未葬,故注云「宋未葬不稱子某者,出會諸侯,非居屍柩前,故不名也」。

 

此云「宋子既葬稱子者,謂以其非居屍柩之前,故作已葬之稱。

 

而單言子,況此鄭忽之父,久已葬訖而反名,故難之。

 

《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

 

(《春秋》改周之文,從殷之質,合伯子男為一,一辭無所貶,皆從子,夷狄進爵稱子是也。

 

忽稱子,則與《春秋》改伯從子辭同,於成君無所貶損,故名也。

 

名者,緣君薨有降既葬名義也,此非罪貶也。

 

君子不奪人之親,故使不離子行也。

 

王者起所以必改質文者,為承衰亂救人之失也。

 

天道本下,親親而質省;

 

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煩。

 

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質而親親,及其衰敝,其失也親親而不尊;

 

故後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親,故複反之於質也。

 

質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

 

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

 

合三從子者,製由中也。

 

○ 省,所景反。)

 

疏注「夷狄」至「名也」。

 

○解云: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之屬是也。

 

○注「名者」至「義也」。

 

○解云:言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者,正以既葬稍殺,故不得名也。

 

然則初薨所以名者,降於既葬也。

 

今鄭忽書名者,緣君薨而名之義也。

 

○注「天道本下,親親而質省」者已下至「反之於質」。

 

皆出於《樂說》文。

 

○注「質家爵三等,法天之有三光也」已下。

 

皆《春秋說》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1:0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

 

柔者何?

 

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以俠卒也。

 

輒發傳者,無氏嫌貶也。

 

所以不卒柔者,深薄桓公,不與有恩禮於大夫也。

 

盟不日者,未命大夫盟會用兵,上不及大夫,下重於士,罰疑從輕,故責之略。

 

蔡侯稱叔者,不能防正其姑姊妹,使淫於陳佗,故貶在字例。

 

○折,之設反,又時設反;

 

一本作「析」,思曆反。)

 

疏「柔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經不言氏;

 

欲言微者,而書其名,故執不知問。

 

○注「以俠卒也」。

 

○解云:隱九年春「俠卒」,傳云:「俠者何?

 

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以無氏而卒之也」。

 

然則此亦無氏而書見,故知未命之大夫也。

 

○注「輒發」至「貶也」。

 

○解云:凡內大夫不書氏有二義;

 

若未命大夫亦無氏,而此與俠是也;

 

貶者亦無氏,即無駭與翬之是也,故此注云「無氏嫌貶也」。

 

○注「所以」至「夫也」。

 

○解云:欲道俠之卒當隱公之世,故得書之。

 

○注「盟不」至「之略」。

 

○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下十二年「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於宋」,是其違信矣。

 

不日者,正以未命大夫,故責之略也。

 

○注「蔡稱」至「字例」。

 

○解云:正以隱八年「蔡侯考父卒」,故有其姑姊妹淫於陳侯佗之事。

 

在上六年。

 

公會宋公於夫童。

 

(○夫童,音扶;

 

下音鍾,又如字,《左氏》作「夫鍾」。)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闞,口暫反。)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於毆蛇。

 

(○毆蛇,丘於反,又音曲侯反。

 

蛇,音移,又音池。

 

《左氏》作「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穀丘。

 

(○燕,音胭。)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

 

(不書葬者,佗子也。

 

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複去躍葬也。

 

○躍,予若反。

 

佗子,大何反。

 

故複,扶又反,下同。

 

去,起呂反。)

 

公會宋公於郯。

 

(○郯,音談,二傳作「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

 

○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

 

(○父,音甫。)

 

丙戌,衛侯晉卒。

 

(不蒙上日者,《春秋》獨晉書立記卒耳。

 

當蒙上日,與不嫌異於篡例,故複出日明同。)

 

疏注「不蒙」至「明同」。

 

○解云:《春秋》之例,篡不明者,至卒時合去日以略之,即僖二十四年冬,「晉侯夷吾卒」;

 

襄十八年冬十月,「曹伯負芻卒於師」之屬是也。

 

若其篡明,有立、入之文者,不嫌非篡,故不勞去日,即僖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齊侯小白卒」;

 

莊二十一年「夏,五月,辛酉,鄭伯突卒」之屬是也。

 

今此衛侯晉亦隱四年有立文,不嫌非篡,當日。

 

若不重言丙戌,則嫌不蒙上日,以其篡故略之,是以重言丙戌以明嫌也。

 

而言獨晉書立者,鄭突、齊小白皆上有人文,不言立,故言獨。

 

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於宋。

 

戰不言伐,此其言伐何?

 

辟嫌也。

 

惡乎嫌?

 

嫌與鄭人戰也。

 

(時宋主名不出,不言伐,則嫌內微者與鄭人戰於宋地,故舉伐以明之。

 

宋不出主名者,兵攻都城,與郎同義。

 

○惡乎,音烏,十三年傳同。)

 

疏注「宋不」至「同義」。

 

○解云:上十年「來戰於郎」,注云「魯不複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是也。

 

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

 

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疏「此偏」至「敗矣」。

 

○解云:上十年郎戰之下巳有此傳,今複發之者,上經來戰於魯,此則往戰於宋,嫌其異,故明之。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

 

曷為後日?

 

(據鞍之戰先書日。

 

○鞍,音安。)

 

疏注「據鞍」至「書日」。

 

○解云:成二年六月癸酉云云,「及齊侯戰於鞍」是也。

 

恃外也。

 

其恃外柰何?

 

得紀侯、鄭伯,然後能為日也。

 

(得紀侯、鄭伯之助,然後乃能結戰日以勝。

 

君子不掩人之功,不蔽人之善,故後日以明之。

 

○勝,詩證反。

 

蔽,必婢反。)

 

內不言戰,此其言戰何?

 

(據公敗宋師於菅。

 

○菅,古顏反。)

 

疏注「據公」至「於菅」。

 

解云:在隱十年。

 

從外也。

 

(從外諸侯相與戰例。)

 

曷為從外?

 

(據戰於宋,不從外言敗績。)

 

疏注「據戰」至「敗績」。

 

○解云:即上十二年也,於時有鄭人不書敗績之文矣。

 

恃外,故從外也。

 

(明當歸功於紀、鄭,故從紀、鄭言戰。)

 

何以不地?

 

(據在下句。)

 

疏注「據在下句」。

 

○解云:即下云「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近也。

 

惡乎近?

 

近乎圍。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

 

郎猶可以地也。

 

(郎雖近,猶尚可言其處。

 

今親戰龍門,兵攻城池,尢危,故恥之。

 

績,功也。

 

非義不戰,故以功言之。

 

不言功者,取其積聚師眾,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萬死而不奔此,故以自敗為文,明當坐也。

 

燕戰稱人,敗績稱師者,重敗也,戰少而敗多。

 

言及者,明見我為主,故得汲汲敗勝之文。

 

○處,昌慮反。

 

行,戶郎反。)

 

疏「郎猶可以地也」。

 

○解云:即上十年「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是也。

 

○注「郎雖」至「其處」。

 

○解云:謂郎雖在郊內,仍非攻城,猶可以舉其地。

 

○注「今親」至「恥之」。

 

○解云:《春秋說》云「龍門之戰,民死傷者,滿溝也」者,主說此經,故知之。

 

○注「績功」至「不戰」。

 

○解云:凡書兵者,正得奉王命伐無禮,乃有戰事,故言非義不戰。

 

○ 注「必出萬死」。

 

○解云:若武王萬民致死而定天下之類。

 

○注「燕戰」至「敗也」。

 

○解云:蓋師不盡戰,故言戰少;

 

敗時悉走,故言敗多。

 

而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即據此經云「敗者稱師,衛何以不稱師?

 

未得乎師也」,彼注云「未得成列為師也。

 

詐戰不言戰,言戰者,衛未有罪,方欲使衛主齊見直文也」者是。

 

三月,葬衛宣公。

 

(背殯用兵而月,不危之者,衛弱於齊、宋,不從亦有危,故量力不責也。

 

○背殯,音佩,後「背殯」皆放此。)

 

疏注「背殯」至「責也」。

 

○解云:隱三年傳云「當時而不日,正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然則衛宣公去年十一月卒,至今年三月,正當五月之際,而又背殯用兵,宜書日以見危,而不日者,正以量力不責故也。

 

夏,大水。

 

(為龍門之戰,死傷者眾,民悲哀之所致。

 

○為,於偽反。)

 

秋,七月。

 

冬,十月。

 

十有四年,春,正月,公會鄭伯於曹。

 

無冰。

 

何以書?

 

記異也。

 

(周之正月,夏之十一月,法當堅冰。

 

無冰者,溫也。

 

此夫人淫泆,陰而陽行之所致。

 

○泆,音逸。

 

行,下孟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1:50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夏,五。

 

鄭伯使其弟語來盟。

 

「夏,五」者何?

 

無聞焉爾。

 

(來盟者,聘而盟也。

 

不言聘者,舉重也。

 

內不出主名者,主國也,蒞盟可知。

 

蒞盟、來盟例皆時。

 

時者,從內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

 

○蒞盟,音利,又音類,下同。)

 

疏「夏五者何」。

 

○解云:正以文異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蒞盟」至「天下」。

 

○解云:其蒞盟書時者,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蒞盟」;

 

定十一年冬,「叔還如鄭蒞盟」之屬是也。

 

其來盟書時者,宣七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之屬是也。

 

而文十五年春,「三月,宋司馬華孫來盟」書月,彼注云「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於三世之黨,二亂結盟,故不與信辭」是也。

 

然則來盟之例,例不言月,而此言夏五,師所不說,何氏以「五」字或衍文,故如此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2:4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秋,八月,壬申,禦廩災。

 

禦廩者何?

 

粢盛委之所藏也。

 

(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委,積也。

 

禦者,謂禦用於宗廟。

 

廩者,釋治穀名。

 

禮,天子親耕,東田千畝,諸侯百畝。

 

後夫人親西郊採桑,以共粢盛祭服,躬行孝道以先天下。

 

○廩,力甚反。

 

粢盛,音諮;

 

下音成。

 

委,於鬼反,注同。

 

積,子賜反。

 

共,音恭。)

 

疏「禦廩者何」。

 

○解云:欲言宮室,而文言禦廩;

 

欲言倉庫,今被災之,於義不強,故執不知問。

 

○注「廩者,釋治穀名」。

 

○解云:謂廩之言藻之義故也。

 

○注「禮天」至「天下」。

 

○解云:皆出《祭義》之文。

 

禦廩災,何以書?

 

記災也。

 

(火自出燒之曰災。

 

先是龍門之戰,死傷者眾,桓無惻痛於民之心,不重宗廟之尊,逆天危先祖,鬼神不饗,故天應以災禦廩。

 

○應,應對之應。)

 

疏「禦廩災,何以書」。

 

○解云:嫌覆問上粢盛委之所藏,故不但言何以書。

 

疏注「火自」至「曰災」。

 

○解云:《公羊》之例,內悉言災,而複言火自出燒之者,入《春秋》始有此災,欲通人火不書之義也。

 

乙亥,嚐。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

 

譏,何譏爾?

 

譏嚐也。

 

(譏新有禦廩災而嚐之。)

 

曰:「猶嚐乎?

 

(難曰四時之祭不可廢,則無猶嚐乎?○難,乃旦反。)

 

禦廩災,不如勿嚐而已矣。

 

(當廢一時祭,自責以奉天災也。知不以不時者,書本不當嚐也。)

 

疏注「知不」至「嚐也」。

 

○解云:周之八月,非夏之孟秋,而反為嚐,故以不時言之。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3:38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

 

以者何?

 

行其意也。

 

(以己從人曰行。

 

言四國行宋意也。

 

宋前納突求賂,突背恩伐宋,故宋結四國伐之。

 

四國本不起兵,當分別之,故加以也。

 

宋恃四國乃伐鄭,四國當與宋同罪,非為四國見輕重。

 

○背,音佩。

 

別,彼列反。

 

見,賢遍反。)

 

疏「以者何」。

 

○解云:正以宋非強國而以齊、衛,故執不知問。

 

○注「宋前納突求賂」。

 

○解云:上十一年宋人執鄭祭仲,「突歸於鄭」是。

 

○注「突背恩伐宋」者。

 

○解云:上十二年「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於宋」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4:3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何以書?

 

譏。

 

何譏爾?

 

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王者千裏,幾內租稅,足以共費;

 

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足以尊榮,當以至廉無為率先天下,不當求。

 

求則諸侯貪,大夫鄙,士庶盜竊。

 

求例時,此月者,桓行惡不能誅,反從求之,故獨月。

 

○共費,音恭;

 

下芳味反。

 

行,下孟反,下「行惡」同。)

 

疏「何以書」至「禮也」。

 

○解云:隱三年「武氏子來求賻」之下,傳云「何以書?

 

譏。

 

何譏爾?

 

喪事無求,求賻非禮也」。

 

然則彼已有傳,而重發之者,正以彼云「喪事無求」,恐此吉時得求,故明之。

 

○注「諸侯」至「盜竊」。

 

○解云:相對為優劣之稱也。

 

○注「求例時」。

 

○解云:隱三年「秋,武氏子求賻」,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之屬是也。

 

三月,乙未,天王崩。

 

(桓王也。)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當時而日者,背殯伐鄭,危之。)

 

疏注「當時」至「危之」。

 

○解云:去年十二月齊侯卒,至今年四月,是為當時隱三年傳云「當時而不日,正也;

 

當時而日,危不得葬」。

 

今此書日,故曰危也。

 

其背殯伐鄭者,即去年冬十二月「宋人以齊人」已下「伐鄭」是。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突何以名?

 

(據衛侯出奔楚不名。

 

不連爵問之者,並問。

 

上已名,今複名,故使文相顧。

 

○複,扶又反,下注「故複」,及傳文「複入」並注下「不複」皆同。)

 

疏注「據衛」至「不名」。

 

○解云:在僖二十八年夏。

 

○注「不連」至「並問」。

 

○解云:正以下十六年傳云「衛侯朔何以名」,哀八年傳云「曹伯陽何以名」,故決之。

 

○注「上巳」至「相顧」。

 

○解云:欲言十一年已書名,故言複也。

 

奪正也。

 

(明祭仲得出之,故複於此名,著其奪正,不以失眾錄也。

 

月者,大國奔例月,重乖離之禍,小國例時。)

 

疏注「著其」至「錄也」。

 

○解云:決襄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衎出奔齊」之屬,書其名者,為失眾錄之故也。

 

○注「月者」至「之禍」。

 

○解云:下十六年十一月,「衛侯朔出奔齊」,及此書五月之屬皆是。

 

○注「小國例時」。

 

○解云: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之屬是也。

 

鄭世子忽複歸於鄭。

 

其稱世子何?

 

(據上出奔不稱世子。)

 

疏注「據上」至「世子」。

 

○解云:上十一年「鄭忽出奔衛」是也。

 

複正也。

 

(欲言鄭忽,則嫌其出奔還入,與當國同文,反更成上鄭忽為當國,故使稱世子明複正,以效祭仲之權,亦所以解上非當國也。)

 

疏注「欲言」至「複正」。

 

○解云:莊九年夏,「齊小白入幹齊」,傳云「曷為以國氏?

 

當國也」者是也。

 

○注「以效祭仲之權」。

 

○解云:即上十一年傳云「而忽可故反」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5:26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曷為或言歸,或言複歸?

 

複歸者,出惡,歸無惡;

 

複入者,出無惡,入有惡。

 

入者,出入惡;

 

歸者,出入無惡。

 

(皆於還入乃別之者,入國犯命,禍重也。

 

忽未成君出奔,不應絕。

 

出惡者,不如死之榮也。

 

入無惡者,出不應絕,則還入不應盜國。

 

○別,彼列反。)

 

疏「曷為或言歸」。

 

○解云:僖三十年「衛侯鄭歸於衛」之屬是。

 

○注「或言複歸」。

 

○解云:此經是也。

 

○注「複入者」至「有惡」。

 

○解云:襄二十三年「晉欒盈複入於晉」之屬是也。

 

○注「入者,出入惡」。

 

○解云:下文「許叔入於許」,「鄭伯突入於櫟」之屬是也。

 

許叔入於許。

 

(稱叔者,春秋前失爵,在字例也。

 

入者,出入惡,明當誅也。

 

不書出時者,略小國。)

 

疏注「稱叔」至「字例」。

 

○解云:正以莊十六年「同盟於幽」,經書許男故也。

 

○注「不書」至「小國」。

 

○解云:正以上文忽與突出入並書故。

 

公會齊侯於鄗。

 

(○鄗,戶老反,又火各反,《左傳》作「艾」,《穀梁》作「蒿」。)

 

邾婁人、牟人、葛人來朝。

 

皆何以稱人?

 

(據言朝也。)

 

疏注「據言朝也」。

 

○解云:正以隱十一年傳云「諸侯來曰朝」。

 

夷狄之也。

 

(桓公行惡,而三人俱朝事之。三人為眾,眾足責,故夷狄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3-5-10 22:26:42 | 只看該作者

春秋公羊傳註疏 卷五 桓公卷五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

 

櫟者何?

 

鄭之邑。

 

曷為不言入於鄭?

 

(據齊陽生立陳乞家,言入於齊。○櫟,力狄反,一音匹沃反。)

 

疏「櫟者何」。

 

○解云:欲言國都,不言鄭;

 

欲言入於鄭,複言櫟邑,故執不知問。

 

○注「據齊」至「於齊」。

 

○解云:在哀六年。

 

彼傳云「景公死而舍立,陳乞迎陽生於諸其家」,「諸大夫不得巳,皆逡巡北麵,再拜稽首而君之爾」。

 

然則陽生實入於陳乞家,而言入於齊。

 

今突入於櫟,而不言於鄭,故難之。

 

末言爾。

 

(末者,淺也。

 

解不言入國意。)

 

曷為末言爾?

 

(據俱篡也。)

 

祭仲亡矣。

 

(亡,死亡也。

 

祭仲亡則鄭國易得,故明入邑則忽危矣,不須乃入國也,所以效君必死,國必亡矣。

 

○易,以豉反。)

 

然則曷為不言忽之出奔?

 

(據上言出奔也。)

 

言忽為君之微也。

 

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

 

(言忽微弱甚於鴻毛,僅若匹夫之出耳,故不複錄,皆所以終祭仲之言,解不虛設危險之嫌。)

 

疏注「皆所」至「之言」。

 

解云:上云祭仲亡則亡矣者,所以效十一年「君必死,國必亡」之文。

 

今此傳云「言忽為君之微也」已下者,可以終十一年「國可以存易亡」之文,故言皆所以終祭仲之言也。

 

十一年雖不出祭仲之口,但傳家為祭仲而為此辭,故得云祭仲之言也。

 

○注「解不」至「之嫌」。

 

○解云:權者,危險之事,祭仲比來欲為君存國,非徒然也。

 

但國內凡人嫌其虛設,故作經傳以解之,故曰解不虛設危險之嫌。

 

冬,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衛侯、陳侯於侈,伐鄭。

 

(月者,善諸侯征突,善錄義兵也。

 

不舉伐為重者,用兵重於會,嫌月為桓伐有危舉,不為義兵錄,故複錄會。

 

○侈,昌氏反,二傳作「袲」。

 

為桓,於偽反,下同。)

 

疏注「月者」至「錄會」。

 

○解云:正以隱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則言征伐例時,而此書月,故決之。

 

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致者,善桓公能疾惡同類,比與諸侯行義兵伐鄭。

 

致例時,此月者,善其比與善行義,故以致,複加月也。

 

○複,扶又反。)

 

疏注「致者」至「伐鄭」。

 

○解云:桓是篡賊,動作有危,今能疾篡脫危而至,故致之。

 

○注「致例時」。

 

○解云:即上二年「冬,公至自唐」之屬是。

 

冬,城向。

 

(○向,式亮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22:12 , Processed in 0.30567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