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3:12 | 只看該作者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脾屬土,其化濕,土氣實則濕邪盛行如歲土太過,則飲發中滿食減四支不舉之類是也,土氣虛則風木乘之,寒水侮之,如歲木太過,脾土受邪民病腸鳴腹支滿,卑監之紀,其病留滿否塞,歲水太過,甚則腹大脛腫之類是也,脾主肌肉,故諸濕腫滿等證,虛實皆屬於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3:33 | 只看該作者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


瞀昏悶也,瘛,抽掣也,邪熱傷神則瞀,亢陽傷血則瘛,故皆屬於火,然歲火不及,則民病兩臂內痛,鬱冒朦昧,歲水太過,則民病身熱煩心,躁悸,渴而妄冒,此又火之所以有虛實也,○瞀,茂務二音,瘛,音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3:56 | 只看該作者

諸痛痒瘡,皆屬於心


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痒,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於心也,然赫曦之紀,其病瘡瘍,心邪盛也,太陽司天,亦發為癰瘍,寒水勝也,火盛則心實,水勝則心虛,於此可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4:13 | 只看該作者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厥,逆也,厥有陰陽二證,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熱厥,固前後不不通也,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清濁不化,寒閉也,火盛則水虧,水虧則精液乾涸,熱結也,泄,二陰不固也,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寒泄也,命門水衰,則火迫注遺,熱泄也,下言腎氣,蓋腎居五藏之下,為水火陰陽之宅,開竅於二陰,故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4:39 | 只看該作者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痿有筋痿肉痿脉痿骨疫之辨,故曰諸痿凡支體痿弱多在下部,而曰屬於上者,如痿論云,五藏使人痿者,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也,肺居上焦,故屬於上,氣急日喘,病在肺也,吐而有物,有聲日嘔,,病在胃口也,逆而不降,是皆上焦之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6:04 | 只看該作者

諸禁鼓慓,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禁,噤也,寒厥咬牙曰噤,鼓,鼓頷也,慓,戰也,几病寒而精神不能主持,如喪失神守者,皆火之病也,然火有虛實之辨,若表裏熱甚而外生寒慄者,如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熱極生寒,重陽必陰也,河間曰,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反兼水化制之,故為寒慄者,皆言火之實也,若陰盛陽虛而生寒慓者,如調經論曰,陽虛畏外寒,刺節真邪論曰,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者,皆言火之虛也,有傷寒將解而為戰汗者,如仲景日,其人本虛,是以作戰,成無巳日,戰慓者皆陰陽之爭也,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皆言傷寒之戰汗,必因於虛也,有痎瘧之為寒慄者,如瘧論曰,瘧之始發也,陽氣并於陰,常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慄也,夫瘧氣者并於陽則陽勝,并於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又曰陽并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由此觀之可見諸禁鼓慄,雄皆屬火,但火實者少,火虛者多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6:24 | 只看該作者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痙,風強病也,項為足之太陽,濕兼風化而浸寒水之經,濕之極也,然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者,是又寒水反勝之虛邪矣,○痙,音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6:43 | 只看該作者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火性炎上,故諸逆衝上者皆屬於火,然諸藏諸經,皆有逆氣,則其陰陽虛實,有不同矣,其在心脾胃者,如脉解篇曰,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有在肺者,如藏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也有在脾者,如經脉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也,有在肝者,如脉要精微論曰,肝脉若摶,令人喘逆也,有在腎者,如脉解篇曰,少陰所謂嘔欬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也,又繆刺篇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也,又示從容論曰,欬喘煩冤者,是腎氣之二也,又邪氣藏府病形篇曰,腎脉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咽還出也,有在胃者,如宣明五氣篇曰,胃為氣逆為噦也,又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奔也,有在膽胃者,如四時氣篇日,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也,有在小腸者,曰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也,有在大腸者,曰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也,又繆刺篇曰,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也,有在膀胱者,如經脉別論曰,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有在衝督者,如骨空論曰,衝脉為病,逆氣裏急,督脉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也,凡此者,皆諸逆衝上之病,雖諸衝上皆屬於火,但陽盛者火之實,陽衰者火之虛,治分補寫,當於此詳察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7:01 | 只看該作者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如歲火太過,民病脇支滿,少陰司天,肺腹大滿,膨膨而喘欬,少陽司天,身面胕腫,腹滿仰息之類,皆實熱也,然歲木太過,民病腹大脛腫,歲火不及,民病脇支滿胸腹,大流衍之紀,其病脹,水鬱之發,善厥逆痞堅腹脹,太陽之勝腹食減,陽明之復為腹脹而泄,又如五常政大論曰,適寒涼者脹異法方宜論曰,藏寒生滿病,經脉篇曰,胃中寒則脹滿,是皆言應不足寒有餘也,仲景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言實脹也,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言虛脹也,東垣曰,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豈虛語哉,故治此者,不可以諸脹腹大,悉認為實熱,而不察其盛衰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7:17 | 只看該作者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


躁,煩躁不寧也,狂,狂亂也,越,失常度也,熱盛於外,則支體躁擾,熱盛於內,則神志躁煩,蓋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耳,如少陰之勝,心下熱,嘔逆躁煩,少陽之復,心熱煩躁便數憎風之類,是皆火盛之躁也,然有所謂陰躁者,如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心熱煩心躁悸,陰厥譫妄之類,陰之勝也,是為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成無巳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東垣曰,陰躁之極,欲坐井中,陽巳先亡,醫猶不悟,復指為熱,重以寒藥投之,其死也,何疑焉,況寒涼之劑入腹,周身之火,得水則升足矣,且凡內熱而躁者,有邪之熱也,病多屬火,外熱而躁者,無根之火也,病多屬寒,此所熱躁宜寒,陰躁宜熱也,狂陽病也,宣明五氣篇曰,邪入於陽則狂,難經曰,重陽者狂,如赫曦之紀,血流狂妄之類,陽狂也,然復有虛狂者,如本神篇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通天篇日,陽重脫者陽狂,腹中論曰,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是又狂之有虛實補寫不可悞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7:34 | 只看該作者

諸暴強宜,皆屬於風


暴猝也,強直,筋病強勁不柔和也,肝主筋,其化風,風氣有餘,如木鬱之發,善暴僵仆之類,肝邪實也,風氣不足如委和之紀,其動緛戾拘絧之類,奸氣虛也,此皆肝水本氣之化,故曰屬風,非外來虛風八風之謂,凡諸病風而筋為強急者,正以風位之下,金氣乘之,燥逐風生,其燥益甚,治宜補陰以制陽,養營以潤燥,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此最善之法也,設誤認為外感之邪,而用疎風愈風等劑,則益燥其燥,非惟不能去風,而適所以致風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7:52 | 只看該作者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鼓之如鼓,脹而有聲也,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然師傳篇曰,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口問篇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此又皆寒脹之有聲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8:11 | 只看該作者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胕腫,浮腫也,胕腫疼酸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驚駭不寧者,熱乘陰分,火在藏也,故如少陰少陽司天,怕為瘡瘍胕腫之類,是火之實也,然伏明之紀其發痛,太陽可天為胕腫身實後癰太陰所至為重胕腫,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股娙足膝中痛之類,皆以寒濕之勝而為腫為痛,是又火之不足也,至於驚駭,虛實亦然,如少陰所至為驚駭,君火盛也,若委和之紀其發驚駭,陽明之復,亦為驚駭,此又以木衰金勝,肝膽受傷,火無生氣,陽虛所致,當知也, ○胕,音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9:13 | 只看該作者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轉反戾,轉筋拘攣也,水液,小便也,河間曰,熱氣燥爍於筋則攣瘛為痛,火主燔灼燥動故也,小便渾濁者,天氣熱則水渾濁,寒則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又如清水為湯,則自然濁也,此所謂皆屬於熱,宜從寒者是也,然其中亦各有虛實之不同者,如傷暑霍亂,而為轉筋之類,宜用甘涼調和等劑,清其亢烈火者,熱之屬也,如感冒非時風寒,或因暴雨之後,溫毒中藏而為轉筋霍亂,宜用辛溫等劑,理中氣以逐陰邪者,寒之屬也,大抵熱勝者必多煩燥焦渴,寒勝者必多厥逆畏寒,故太陽之至為痙,太陽之復為腰脽反痛,屈伸不便,水鬱之發為大關節不利,是皆陽衰陰勝之病也,水液之濁,雖為屬火,然思慮傷心,勞倦傷脾,色慾傷腎,三陰虧損者多有是病,治宜慎起居,節勞慾,陰虛者壯其水,陽虛者益其氣,金水既足,便當自清,若用寒涼,病必益甚,故玉機真藏論言,冬脉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陰陽盛衰,義有如,此又豈可盡以前證為實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19:32 | 只看該作者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水液者,上下所出皆是也,水體清,其氣寒,故凡或吐或利,水穀不化而澄澈清冷者,皆得寒水之化,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20:12 | 只看該作者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木,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乎木,則肝水自甚故為酸也,暴注,卒暴注泄也,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後重裏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是皆就熟為言耳,不知此之皆屬於熱者,言之本也,至於陰陽盛衰,則變如水炭,胡可偏執為論,如舉痛論曰,寒氣客於熱化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至真要等論曰,太陽司天,民病嘔血善噫,太陽之復心胃生寒,胸中不和,唾如清水,及為噦噫,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之類,是皆寒勝之為病也,又如歲木太過,民病飧泄腸鳴,反飧痛而吐甚,發生之妃,其病吐利之類,是皆木邪乘土,脾虛病也,又如歲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亂,土鬱之發為嘔吐注下,太陰所至為霍亂吐下之類,是皆濕熱為邪,脾家主病,有濕多成熟者,有寒濕同氣者,濕熱宜清,寒濕宜溫,無失氣宜,此之謂也,至於吐酸一證,在本節則明言屬熱,又如少陽之勝為嘔酸,本亦相火證也,此外別無因寒之說,惟東垣日,嘔吐酸水者,則則酸水浸其心,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濇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乃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鹹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以瀉肺之實,若以河間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蓋雜病酸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平,此東垣之說,獨得前中之未發也,又丹溪曰,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未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本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余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製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木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九吞之,仍教以糲食蔬困自養,則病亦安,此又二公之說有不一也,若以愚見評之,則吞酸雖有寒熱,但屬寒者多,屬熱者少故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唯用黃連而亦不免茱萸蒼木之類,,其義可知,蓋凡飲留中焦鬱久成積,濕多生熱,則木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當用丹溪之法,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非鬱熱之謂,明是寒氣,若用清涼,豈其所宜,又若飲食或有失節,及無故而為吞酸噯腐等證,上以水味為邪,肝乘脾也,脾之不化,火之衰也,得熱則行,非寒而何,欲不溫中,其可得乎,故余願為東垣之左袒,而特表出之,欲人飲視此者,不可謂概由乎實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疎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上文一十九條,即病機也,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凡或有或無,皆謂之機,有者言其實,無者言其虛,求之者,求有無之本也,譬猶尋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則易,如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凡淫勝在我者,我之實也,實者真邪也反勝在彼者,我之虛也,虛者假邪也,此六氣之虛實,即所謂有無也,然天地運氣,雖分五六,而陰陽之用,水火而巳,故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寫其盛氣,責其有也,培其衰氣,責其無也,求得所本而殖探其頤,則排難解紛,如拾芥也,設不明逆順盈虛道,立言之意,而鑿執不移,所謂面東者不見西墻,面南者不覩北方,察一曲者不可與言化,察一時者不可與言大,未免實實虛虛,遺中害矣,故余於本篇,但引經釋經,冀以明夫大義耳,非謂病機之變,止於是也,夫規矩準繩,匠氏之法,一隅三反,巧則在人,知此義者,惟王太僕乎,究其所註最妙,而人多忽者何也,余深佩之,謹附於後,○王氏曰,深乎聖人之言,理宜然也,有無求之,虛盛責之,言悉由也,夫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又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而久,止發無恒,是無水也,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夫寒之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摃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有者寫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寫之,適其中外,疎其壅塞,令上下無礙,氣血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疎通,壅而為是也,紀於水火,餘氣可知,故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令氣通調,妙之道也,五勝,謂五行更勝也,先以五行寒暑溫涼濕,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25:08 | 只看該作者

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靈樞百病始生篇伓全○二。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兩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百病始生無非外感內傷,而復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節,五志病也,內傷於藏,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兩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受病之始,只此二部至其浸淫流泆,則變有石可勝數矣,○泆,音逸。


(黃帝日,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


先師,先進之稱也。


(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虐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從衝後來者為虛風,傷人者也,從所居之鄉來者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者也,若人氣不虛,雖遇虛風,不能傷人,故必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也,若天有實風,人有實氣,兩實相逢而眾人肉堅,邪不能入矣,三員,如下文虛邪之中人,病因表也,積聚之巳成,病因內也,情慾之傷藏,病在陰也,即內外三部之謂,虛風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


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邪之中人,必由表入裏,始於皮膚,表虛則皮膚緩,故邪得乘之,邪在表則毛髮豎立,因而淅然,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滯,故皮膚為痛,凡寒邪所襲之處,必多酸痛,察係何經,則在陰在陽,或深或淺,從可知矣,診表證者,當先乎此也,○此下百病始生之義,與皮部論大同,詳經絡類三十一。


(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脉,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邪在皮毛,當治於外,留而不去,其入漸深,則傳舍於絡脉,絡淺於經,故痛於肌肉之間,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是邪將去絡而深,大經代受之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喜驚)。


絡浮而淺,經隱而深,邪氣自絡入經,猶為在表,故洒淅惡寒,然經氣連藏,故又喜驚也。


(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其所留止,必在關節谿谷之間,故邪氣自經傳舍於輸,則六經之不通,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


(留而不去,傳舍於伏衝之脉,在伏衝之時,體重身痛)。


伏衝之脉,即衝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衝,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脉是也,詳尺類後四十九,邪自輕輸,留而不去,深人於此,故為體重身痛等病。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嚮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


邪氣自經入藏,則傳舍於腸胃而為奔嚮腹脹之病,寒則澄澈清冷,水穀不分,故為腸鳴飧泄食灴化,熱則濁垢下注,故為溏為麋,以麋穢如泥也。


(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腸胃之外,募原之間,謂皮裏膜外也,是皆隱蔽曲折之所,氣血不易流通,若邪氣留著於中,刖止息成積,如瘧痞之屬也,○募,音暮。


(○或著孫脉或著絡脉,或著經脉,或著輸脉,或著於伏衝之脉,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此下言邪氣所著,淫泆之變也,膂筋詳下文,募原,如手太陰中府為募,太淵為原之類也,緩筋支別之柔筋也,邪之所著則留而為病,無處不到,故淫泆不可勝數,○膂,音呂,泆,音逸。


(黃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岐伯曰,其著孫絡之脉而成積者,其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脹滿,雷引,故時切痛)。


凡絡脉之細小者,皆孫絡也,句拘也,邪者孫絡成積者,其積能往來上下,蓋精在大腸小腸之絡,皆屬手經,其絡浮而淺,緩而若有水則湊滲注灌,渥渥有洱,若有寒則為脹痛,○句,音垢,,音嗔。


(其著於陽明之經,則挾齊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


足陽明經挾臍下行,故其為積則挾臍而居也,陽明屬胃,受水穀之氣,故飽則大饑則小。


(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


緩筋在肌肉之間,故似陽明之積,飽則肉壅故痛,饑則氣退故安。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


腸胃募原痛連緩,飽則內充外舒,故巿,饑則反是故痛。


(其著於伏衝之脉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伏衝之脉者,揣之應手而動,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之狀)。


伏衝,義如前,其上行者循背裏,絡於督脉,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於股則應手而動,若起其手則熱氣下行於兩股間,此邪著伏衝之驗也,○沃,音屋。


(其著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則積不見,按之不得)。


膂,呂同,脊骨也,脊內之筋曰膂筋,故在腸胃之後,饑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按之亦不可得也其著於輸之脉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


輸脉者,所以通血氣,若閉塞不通,則津液乾壅如此。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


此總結上文邪氣之起於陽者,必自而,內從上而下也。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巳成奈何,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此下言積之所戉成也。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則血脉凝濇,血脉凝濇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沬,迫聚不得散,日以作積)。


此言寒氣下逆之成積者也,厥氣,逆氣也,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謂肢節痛滯不便利也,由脛寒而血氣凝濇,則寒氣自下而上,漸入腸胃,腸胃寒則陽氣不化,故為脉脹,而腸外汁沬方聚不散,則日以成積矣,○悗,羔本切,脛,形敬二切。


(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脉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脉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田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沬與血相摶,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


此言食飲起居失節之成積者也,卒然多食飲,謂食不從緩,多而暴也,腸胃運化不及,則汁溢膜外,與血相摶,及成食積,如嬰童痞疾之類是也,又或起居用力過度,致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瘀血得寒,汁沬相聚於腸外,乃成血積,此必縱肆口腹,及舉動不慎有者多有之。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裏此不散,津液濇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此言情志內傷,而挾寒成積者也,寒邪既中於外,憂怒復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煖氣不行,則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竹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


(○黃帝曰,其生於陰者奈何)。


此言情慾傷藏,病起於陰也。


(岐伯曰,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出浴則傷腎)。


傷心者病在陽,傷肺者病在氣,傷肝者病在血,傷脾者病在營衛,傷腎者病在真陰,凡傷藏者,皆病生於陰也,此節與下篇邪氣藏府病形論者大同。


(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總結上文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荅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寫則寫,母逆天時,是謂至治)。


此總言內外三部之治法也,察其所痛之處,則陰陽表裏,病應可知,虛補實寫母逆天時,如春氣在肝,及月郭空滿之類皆是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27:28 | 只看該作者

邪之中人陰陽有異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荅曰,邪氣之中人高也)。


風寒中人,下先受之也。


(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巳上丈,邪中之也,身半巳下者,濕中之也)。陽受風氣陰受濕氣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刖溜於府,中於陽則溜於經)。


詳如下文。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何故也)。


經脉相貫合一,本同類也,然上下左右部位各有所屬,則陰陽之各異矣。


(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


此言邪之中於陽經也,手足六陽,俱會於頭面,故為諸陽之會,凡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中於面,則自胸腹下行於陽明經也,中於項,則自脊背下行於太陽經也,中於頰,則自脇肋下行於少陽經也,脉偏周身者,惟足六經耳故但言也。


(其,中於膺背兩脇,亦中其經)。


膺在前,陽明經也,背在後,太陽經也,兩脇在側,少陽經也,中此三陽經,經與上同。


(○黃帝曰,其,中於陰奈何,岐伯荅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其陰)。


此言邪之中於陰經也,胻,足脛也,淖澤,柔潤也,臂胻貐內廉日陰,手足三陰之所行也,其皮薄,其肉柔,故邪中於此,則傷其陰經,○胻,音,杭,又形敬切,淖,音鬧。


(黃帝曰,此故傷其藏乎,岐伯荅日,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藏,故邪入於陰前則其,藏氣實,邪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府,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


邪中陰經,當內連內連五藏,因問故傷其藏也,然邪入於陰而藏固者,邪不能客,未必動藏,則還之於府,仍在表也,故邪中陽者溜於三陽之經,邪中陰者溜於三陰之府,如心之及小腸,脾之及胃,肝之及膽,包絡之及三焦,腎之及膀胱,此以邪中三陰,亦有表證,明者所當察也,○溜,力救切。


(○黃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傷腩,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


此下言邪之中於五藏也,然必其內有所傷,而後外邪得以入之,心藏神,憂愁恐懼則神怯,故傷心也,肺合皮毛,其藏畏寒,形寒飲冷,故傷肺也,若內有所傷,而外復有感,則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在則寒熱疼痛,在裏則為喘欬嘔噦等病,○本病論曰,憂愁思慮即傷心,飲食勞倦即傷脾,人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詳運氣類四十四。


(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脇下則傷肝)。


肝藏血其志為怒,其經行脇下也。


(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


脾主肌肉,飲食擊仆者傷其肌肉,醉後入君房,汗出當風者,因於,酒食故所傷皆在脾。


(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


腎主精與骨,用力舉重則傷骨,入房過度則傷精,汗出浴水,則水邪犯其本藏,故所傷在腎。


(黃帝曰,五藏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此承上文而言五藏之中風者,必由中外俱感,而後邪乃得往,往言進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若有若無若亡若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此節與官能篇大同,詳鍼刺類十,又八正神明論詳言虛邪正邪之義,見鍼刺十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28:54 | 只看該作者

邪變無窮


靈樞刺節真邪論○四。


(黃帝曰,有一脉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痒或痺不仁,變化無窮,其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一脉,猶言一經也,邪氣即下文之虛風也,虛邪賊風,善行數變,故其為病則變化無窮。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巳生之後者,日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裏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日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文非虛風也)。


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論曰,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詳運氣類三十五六。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從衝後來者為虛風其中人也甚,故深入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合而自去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摶於骨則為骨痺,摶於筋則為筋攣,摶於脉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摶於肉與衛氣相摶,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


洒淅,寒慓也,邪之中人,變不可測,故無分皮肉筋骨,著則為病也,若與衛氣相摶,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摶聚於皮膚之間矣。


(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是謂不仁)。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脉偏痛)。


虛邪若中於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則營衛衰,真氣去,戶發為偏枯,若邪之淺者,亦當為半身偏痛也。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摶,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為骨蝕)。


邪中於外者必寒,氣畜於內者必熱,寒邪深入與熱相摶,久留不去,必內有所著,故寒勝則傷陽而為痛為枯,熱勝則傷陰而為膿為腐,其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蝕,音食。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於筋也,筋之初著於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胃贅瘤之屬,下放此,○溜,力救切。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


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搐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衛氣失常為病,詳鍼刺類二十六。


(久者數歲戶成,以手按之柔,巳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後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卜或下,巳有所結,及其久也,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於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瘤音溜。


(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疸)。


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於骨而然,骨與氣并,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疸也。


(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疸)。


又有結於肉中者,則宗氣歸之,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疸。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6:32:22 | 只看該作者

邪變無窮


靈樞刺節真邪論○四。


(黃帝曰,有一脉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痒或痺不仁,變化無窮,其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一脉,猶言一經也,邪氣即下文之虛風也,虛邪賊風,善行數變,故其為病則變化無窮。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并而充身也)。


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巳生之後者,日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裏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日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文非虛風也)。


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論曰,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詳運氣類三十五六。


(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從衝後來者為虛風其中人也甚,故深入不能自去。


(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合而自去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摶於骨則為骨痺,摶於筋則為筋攣,摶於脉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摶於肉與衛氣相摶,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摶於皮膚之間)。


洒淅,寒慓也,邪之中人,變不可測,故無分皮肉筋骨,著則為病也,若與衛氣相摶,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摶聚於皮膚之間矣。


(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痒,是謂不仁)。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脉偏痛)。


虛邪若中於半身,其入深而重者則營衛衰,真氣去,戶發為偏枯,若邪之淺者,亦當為半身偏痛也。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摶,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為骨蝕)。


邪中於外者必寒,氣畜於內者必熱,寒邪深入與熱相摶,久留不去,必內有所著,故寒勝則傷陽而為痛為枯,熱勝則傷陰而為膿為腐,其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蝕,音食。


(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


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於筋也,筋之初著於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胃贅瘤之屬,下放此,○溜,力救切。


(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


邪有所結氣必歸之,故致衛氣失常,留而不反則搐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衛氣失常為病,詳鍼刺類二十六。


(久者數歲戶成,以手按之柔,巳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後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卜或下,巳有所結,及其久也,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於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瘤音溜。


(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疸)。


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於骨而然,骨與氣并,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疸也。


(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疸)。


又有結於肉中者,則宗氣歸之,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疸。


(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3:56 , Processed in 0.13671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