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1)】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08:30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一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土得天地中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胃為藏府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有不可以一刻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脉者,如玉機真藏論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氣,終始篇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大都脉代時宜,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脉。(○春胃微弦曰平)。


春令木王,其脉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充和也,故曰平,弦義見前章,○按此前後諸篇,皆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分四季所屬者,在欲明時令之脉,不得不然也,然脉之迭見,有隨時者,有不隨時者,故或春而見鉤,便是夏脉,春而見毛,便是秋脉,春而見石,便是冬脉,因變知病,圓活在人,故有二十五變之妙,若謂春必弦夏必鉤,則殊失胃氣之精義矣。(弦多胃少曰肝病)。


弦多者,過於弦也,胃少,少和緩也,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故為肝病。


(但弦無胃曰死)。


但有弦急而無充和之氣者,是春時胃氣巳絕,而肝之真藏見也,故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


毛為秋脉屬金,春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秋而後病。


(毛甚曰今病)。


春脉毛甚,則木被金傷,故不必至秋,今即病矣。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


春木用事,其氣升散,故藏真之氣散於肝,而肝之所藏則筋膜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藏,上去聲,下平聲,後皆同。


(○夏胃微鉤曰平)。


夏令火王,其脉當鉤,但宜微鉤而不至太過,是得夏胃之和也,故曰平鉤義見前章。


(鉤多胃少曰心病)。


鉤多者過於鉤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勝,胃氣偏衰,故為心病。


(但鉤無胃曰死)。


但有鉤盛而無平和之氣,是夏時胃氣巳絕,而心之真藏見也,故死。


(胃而有石曰冬病)。


石為冬脉屬水,夏時得之,是為賊邪,以胃氣尚存,故至至冬而後病。


(石甚曰今病)。


夏脉石甚則無胃氣,火被水傷巳深,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脉之氣也)。


夏火用事,其氣炎上,故藏真之氣通於心,而心之所藏則血脉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是以知病之在脉也。(○長夏胃微耎弱曰平)。


長夏屬土,雖主建未之六月,然實兼辰丑未囡季之月為言也,四季土王之時,脉當耎弱,但宜微有耎弱而不至太過,是得長夏胃氣之和緩也,故曰平,○耎,軟同。


(弱多胃少曰脾病)。


弱多胃少,則過於弱而胃氣不足,以土王之時而得之,故為脾病。


(但代無胃曰死)。


代,更代也,脾主四季,脉當隨時而更,必欲皆兼和耎,方得脾脉之平,若四季相代,而但弦但鉤但毛但石,是但代無胃,見真藏也,故曰死,代脉詳義見本類前第四章,及疾病類二十五。


(耎弱有石曰冬病)。


石為冬脉屬水,長夏陽氣正盛而見沉石之脉,以火土氣衰而水反乘,故至冬而病。


(弱甚曰今病)。


弱,當作石,長夏石甚者,火土大衰故不必至冬,今即病矣。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長夏濕土用事其氣濡潤,故藏真之氣濡於脾,而脾之所藏,則肌肉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中央黃色,入通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秋胃微毛曰平)。


令金王,其脉當毛,但宜微毛而不至太過,是得秋胃之和也,故曰平,毛者脉來浮濇,類羽毛之輕虛也。(毛多胃少曰肺病)。


毛多胃少,是金氣偏勝而少和緩之氣也,故為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


但毛無胃,是秋時胃氣巳絕,而肺之真藏見也,故死。


(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為春脉屬木,秋時得之,以金氣衰而木反乘也,故至春木王時而病。


(弦甚曰今病)。


秋脉弦甚,是金氣大衰,而木寡於畏,故不必至春,今即病矣。


(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秋金用事,其氣清肅,肺處上焦,故藏真之氣高於肺,肺主乎氣而營行脉中,衛行脉外者,皆自肺宣布,故以行營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


冬令水王,脉當沉石,但宜微石而不至太過,是得冬胃之和也,故曰平,石者脉來沉實,如石沉水之謂。(石多胃少曰腎病)。


石多胃少,是水氣偏勝反乘土也,故為腎病。


(但石無胃曰死)。


但石無胃,是冬時胃氣巳絕,而腎之真藏見也,故死。


(石而有鉤曰夏病)。


鉤為夏脉屬火,冬時得之,以水氣衰而火反侮也,故至夏火王時而病。
 

(鉤甚曰今病)。


冬脉鉤甚,是水氣大衰而火寡於畏,故不必至夏,今即病矣。


(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冬水用事,其氣閉藏,故藏真之氣下於腎,而腎之所藏,則骨髓之氣也,金匱真言論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脉宗氣也)。


土為萬物之母,故上文四時之脉,皆以胃氣為主,此言胃氣所出之大絡,名曰虛里,其脉從胃貫鬲上絡於肺而出左乳之下,其動應於衣,是為十二經脉之宗,故曰脉宗氣也,宗,主也,本也,蓋宗氣積於膻中,化於水穀而出於胃也,經脉篇所載十五絡,并此共十六絡,詳具十六絡穴圖中,○又脾為陰土義,詳疾病類,五十二。(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若虛里動甚而如喘,或數急而兼斷絕者,由中氣不守而然,故日病在中,○數,音朔。(結而橫,有積矣)。


胃氣之出,必由左乳之下,若有停阻則結橫為積,故患癥者多在左脉之下,因胃氣積滯而然,如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在左脇下者,蓋以左右上下分配五行而言耳,而此實胃氣所主也。(絕不至死)。


虛里脉絕者,宗氣絕也,故必死。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前言應衣者,言其微動,似乎應衣可驗虛里之胃氣,此言應衣者,言其大動,真有若與衣俱振者,是宗氣不固而大泄於外,中虛之候也,○愚按虛里跳動,最為虛損病本,故凡患陰虛勞怯,則心下多有跳動,及為驚悸慌張者,是即此證,人止知其心跳而不知為虛里之動也,但動之微者病尚微,動之甚者病則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輕重,凡患此者,余常以純甘壯水之劑,填補真陰,活者多矣,然經言宗氣之泄而余謂真陰之虛,其說似左,不知者必謂謬誕,愚請竟其義焉,夫穀入於肺,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是由胃氣而上為宗氣也,氣為水母,氣聚則水生,是由肺氣而下生腎水也,今胃氣傳之肺,而腎虛不能納,故宗氣泄於下,則腎水竭於下,腎愈虛則氣愈無所歸,氣不歸則陰愈虛矣,氣水同類,當求相濟,故凡欲納氣歸原者,惟有補陰以配陽一法。


(逆從四時無胃亦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08: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55 編輯

十二


(岐伯曰,脉從陰陽病易巳,脉逆陰陽病難巳)。


素問平人氣象論○陰病得陰脉陽病得陽脉,謂之從,從者易巳,脉病相反者為逆,逆者難巳。


脉得四時之順日病無他脉反四時,及不間藏日難巳。


春得弦,夏得鉤,秋得毛冬得冬得石,謂之順四時,雖曰有病,無他虞也,脉反四時,義如下文,及不間藏,皆為難巳,不間藏者,如木必乘土則肝病傳脾,土必乘水則脾病傳腎之類,是皆傳其所勝,不相假借,脉證得此,均名鬼賊,其氣相殘,為病必甚,若間其所勝所藏而傳其所生,是謂間藏,如肝不傳脾而傳心,心不傳肺而傳脾,其氣相生,雖病亦微,故標本病傳論曰,間者并行,指間藏而言也,甚者獨行,指不問藏而言也,五十三難日,七傳者死,間藏者生,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所生也,皆此之謂,考之呂氏註五十三難曰,間藏者,間其所勝之藏而相傳也,心勝肺脾間之,脾勝腎肺間之,此謂傳其所生也,其說亦通,○又玉機真藏論曰,五藏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藏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即此不間藏之義也,詳藏象類二十四○間,去聲。(脉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逆,反也,從,順也,凡脉之逆從四時者,雖未有真藏之形見,若春夏以木火之令,脉當浮大而反見瘦小,秋冬以金水之令,脉當沉細而反見浮大者,是皆逆四時也。(風熱而脉靜,泄而脫血脉實,病在中脉虛,病在外脉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風熱者,陽邪也,脉宜大而反靜,泄而脫血,傷其陰也,脉宜虛而反實,病在藏中,脉當有力而反虛,病在肌表,脉當浮滑而反濇堅者,皆為相反難治之證,亦猶脉之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脉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氣也,所謂脉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人生所賴者水穀故胃氣以水穀為本,而五藏又以胃氣為本,若脉無胃氣,而真藏之脉獨見者死,即前篇所謂但弦無胃但石無胃之類是也,然但弦但石雖為真藏,若肝無氣則不弦,腎無氣則不石,亦由五藏不得胃氣而然,與真藏無胃者等耳。(○黃帝曰)。


素問玉機真藏論。


(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察其形氣,色澤,脉之盛衰,病之新故者,是即六十一難所謂望聞問切之法也,既得病情,便當速治,若後其時,病必日深,此切戒之詞也。(形氣相得謂之可治)。


形盛氣盛形虛氣虛,是相得也。


(色澤以浮,謂之易巳)。


澤,潤也,浮,明也,顏色明潤者,病必易巳也。


(脉從四時,謂之可治)。


脉順四時者其氣和,故可治。


(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


榖氣來也徐而和,故脉弱以滑者,是得胃氣,命曰易治也。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為相失,此下四節,皆言難治也。


(色夭不澤,謂之難巳)。


天,晦惡也,不澤,枯焦也。


(脉實以堅,謂之益甚)。


邪氣來也緊而疾,故實以堅者,病必益甚。


(脉逆四時,為不可治)。


脉逆四時義如下文。


(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形氣色脉,如上四節之難治者,謂之四難必察其詳而明告病家,欲其預知吉凶,庶無後怨。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脉,夏得腎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懸絻沉濇者,命曰逆四時)。


春得肺脉,金剋木也,夏得腎脉,水剋火也,秋得心脉,火剋金也,冬得脾脉,土剋水也,加之懸絻沉濇,則陰陽偏絕,無復充和之胃氣矣,是逆四時之脉也。


(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時也,病熱脉靜,泄而脉大脫血而脉實,病在中脉實堅,病在外脉不實堅者,皆難治)。


此節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略同,蓋言脉與時逆者為難治,脉與證者亦難治也,如病熱脉靜者,陽證得陰脉也,泄而脉大,脫血而脉實者,正衰而邪進也,此義與前大同,惟病在中脉實堅,病在外脉不實堅者皆難治,與上文平人氣象論者似乎相反,但上文云病在中脉虛,言內積之實者,脉不宜虛也,此云病在中脉實堅,言內傷之虛者,脉不宜實堅也,前云病在外脉濇堅,言外邪之盛者,不宜濇堅,以濇堅為沉陰也,此言病在外脉不實堅,言外邪方熾者,不宜無力,以不實堅為無陽也,四者之分,總皆正不勝邪之脉,故曰難治,詞若相友,理則實然,新校正以謂經誤,特未達其妙耳。


(五藏平病死脉胃氣為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2:00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平人氣論○十三


(夫平心脉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


琅玕,按符瑞圖曰,玉而有光者,說文曰,琅玕似珠,脉來中手如連珠,如琅玕者,言其盛滿滑利,即微鉤之義也,是為心之平脉,前篇脉分四時,已悉五藏平病死脉,而此則詳言其形也,琅玕,音即干。(夏以胃氣為本)。


鉤而和也。


(病心脉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


喘喘連屬,急促相仍也,其中微曲,即鉤多胃少之義,故曰心病。


(死心脉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操,持也,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居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而全失和之氣,是但鉤無胃也,故曰心死。


(平肺脉來厭厭聶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


厭厭聶聶,眾苗齊秀貌,如落榆莢,輕浮和緩貌,即微毛之義也,是為肺之平脉, ○聶,鳥結切。(秋以胃氣為本)。


毛而和也。


(病肺脉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


不上不下,往來濇滯也,如循雞羽,輕浮而虛也,亦毛多胃少之義,故曰肺病。


(死肺脉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肺恐死)。


如物之浮,空虛無根也,如風吹毛,散亂無緒也,亦但毛無胃之義,故曰肺死。


(○平肝脉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稍,曰肝平)。


招招猶迢迢也,揭,高舉也,高揭長竿,梢必柔耎,即和緩弦長之,是為肝之平脉, ○耎,音軟。(春以胃氣為本)。


弦而和也。


(病肝脉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


盈實而滑,弦之甚過也,如循長竿,無末梢之和耎也,亦弦多胃少之義,故曰肝病。


(死肝脉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勁,強急也,如新張弓弦,弦之甚也,亦但弦無胃之義故日肝死。


(○平脾脉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


和柔,雍容不迫也,相離,勻淨分明也,如雞踐地,從容輕緩也,此即充和氣,亦微耎弱之義,是為脾之平脉。(長夏以胃氣為本)。


耎而和也。


(病脾脉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


實而盈數,強急不和也,如雞舉足,輕疾不緩也,前篇言弱多胃少,此言實而盈數,皆失中和之氣,故曰脾病。(死脾脉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言堅銳不柔也,如屋之漏,點滴無倫也,如水之流,去而不返也,是皆脾氣絕而怪脉見,亦但代無胃之義,故曰脾死,○喙,音誨,嘴也,距,權與切,雞足鉤距也。(○平腎脉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


冬脉沉石,故按之而堅,若過於石,則沉伏不振矣,故必喘喘累累,如心之鉤,陰中藏陽,而得微石之義,是為腎之平脉。(冬以胃氣本)。


石而和也。


(病腎脉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


脉如引葛,堅摶牽連也,按之益堅,石甚不和也,亦石多胃少之義,故曰腎病。


(死腎脉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索如相奪,其勁必甚,辟辟如彈石,其堅必甚,即但石無胃之義,故曰腎死, ○愚按十五難所載平病死脉,與本經互有異同,如以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為春平,如雞舉足為夏病,藹藹如車蓋,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冬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冬死,此皆與本經之不同者也,至於如引葛,如奪索,如鳥之喙,如鳥之喙,如鳥之距,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鉤而堅之類,又皆不載不知何故,異同顛倒若此,意者其必有脉,或別有所謂耶,且難經之義,原出本論,學者當以本經為主。(三陽脉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2:31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四


(太陽脉至,洪大以長)。


此言人之脉氣,必隨天地陰陽之化,而為之卷舒也,太陽之氣王於榖甫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太盛,故其脉洪大而長也。(少陽脉至,乍數乍蹴乍短乍長)。


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是時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脉短為陰,而進退末未定也。(陽明脉至,浮大而短)。


陽明之氣,王於雨水後六十日,是時陽氣未盛,陰氣尚存,故脉雖浮大,而仍兼短也,○愚按此論,但言三陽而不及三陰,諸家疑為古文脫簡者是也,及閱七難所載,則陰陽俱全,其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與此皆同,至謂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三陰三陽之辨,乃氣令必然之理,盍陰陽有更變脉必隨乎時也,又曰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時日大要也據此二說,則逐節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論曰,厥陰之至其脉弦,少陰之至其脉鉤,太陰之至其脉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濇,太陽之至大而長,義若與此有不同者,何也,蓋此篇以寒暑分陰陽,彼以六氣分陰陽也,觀者宜各解其義,詳運氣類三十一。


(六經獨至病脉分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3: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54 編輯

素問經脉別論○十五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表裏當俱寫,取之下俞)。


此言藏氣不和,而有一藏太過者,氣必獨至,諸證不同鍼治,亦異也,太陽者,膀胱經也,太陽獨至,則為厥逆,為喘氣,為虛氣衝逆於上,益胱與腎為裏,皆水藏也,以水藏而陽氣獨至,則陽有餘陰不足矣,當於二經,取其下俞,膀胱下俞名束骨,腎經之俞名太谿,腎陰不足而亦寫之,以陽邪俱盛也,故必表裏兼寫,而後可遏其勢。(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寫陽補陰,取之下俞)。


陽明者,足陽明胃經也,陽明為十二經脉之海,而行氣於三陽,若其獨至,則陽氣因邪而重并於本藏,故當寫胃之陽,補脾之陰,而取之下俞也,陽明之俞名陷谷,太陰之俞名太白。(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者,足少陽膽經也,膽經之病連於肝,其氣善逆,故少陽獨至者,是厥氣也,然厥氣必始於足下,故於蹻前察之,蹻,陽蹻也,屬足太陽經之申脉,陽蹻之前,乃少陽之經,少陽氣盛則蹻前卒大,故當取少陽之下俞,穴名臨泣,○卒,猝同,蹻有五音,蹺皎喬腳,又極虐切。(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此釋獨至之義,為一藏之太過,舉少陽而言,則太陽陽明之獨至者,其為三陽二陽之太過可矣,一陽少陽也,○六經次序,詳疾病類七。(太陰,藏摶者,用心省真,五脉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寫陰)。


太陰者,足太陰脾經也,摶,堅強之謂,即下文所謂伏鼓也,太陰脾脉,本貴和緩,今見鼓摶類乎真藏若真藏果見,不可治也,故當用心省察其真,今太陰藏摶即太陰之獨至,太陰獨至,則五藏之脉氣俱少,而胃氣亦不平矣,是為三陰之太過也,故宜治其下俞補足陽明之陷谷,寫足太陰之太白。(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於上,四脉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寫陽補陰)。


一陽,當作二陰,少陽,當作少陰詳此上明三陽,下明三陰,今此復言少陽而不及少陰,新校正疑其誤者是,蓋此前言太陰,後言厥陰,本節言氣歸於腎,末節復有二陰摶至之文,又按全元起本亦云為少陰厥,以四者合之,則其為二陰少陰之誤無疑,○二陰者,足少陰腎經也,獨嘯獨熾之謂,蓋嘯為陽氣所發,陽出陰中,相火上炎,則為少陰熱厥,而陽并於上,故心肝脾肺四脉為之爭張,而其氣則歸於腎,故曰獨嘯,宜治其表裏之經絡,而寫足太陽,補足少陰也,太陽經穴名崑崙,絡穴,名飛揚,少陰穴名復溜,絡穴名大鍾。(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簿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一陰者,足厥陰用經也,至即獨至之義,治,主也,肝邪獨至,真氣必虛,木火相干,故心為痛,厥氣,逆氣也,逆氣不散,則留薄於經,氣虛不固,則表為白汗,調和藥食,欲其得宜,用鍼治之,乃在下俞,厥陰之俞,名曰太衝, ○愚按此肩,何以知其皆言足經,蓋以下俞二字為可知也,亦如熱論篇傷寒言足不言手之義,又如諸經皆言補寫,而惟少陽一陰不言者,以少陽承三陽而言一陰承三陰而言,因前貫後,義實相同,虛補實寫,皆可理會也,至若一陰調食和藥一句,蓋亦總結上文而言,不獨一經為然,古經多略,當會其意, ○,音淵,酸疼也。(帝曰,太陽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藏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太浮也)。


此下復明六經獨至之脉象也,太陽之象三陽者,陽行於表,陽之極也,故脉浮於外,少陽之象一陽者,陽為陽之裏,陰之表,所謂半表,半裏,陽之微也,故雖滑不實,陽明雖太陽之裏,而實少陽之表,比之滑而不實者,則大而浮矣,伙仲景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義當脉會。(太陰藏摶,言伏鼓也)。


此即釋上文太陰藏摶之義,伏鼓者,沉伏而鼓擊,即堅摶之,仲景日,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


二陰摶至,腎不浮也。二陰,少陰腎經也,二陰摶而獨至者,言腎但沉而不浮也,詳此明言二陰之脉,而前無二陰之至,前有一陰之至,而此無一陰之脉,信為古經之脫簡,而上文一陽少陽之誤,即此節也,仲景曰,尺寸俱沉者,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寸口尺脉診諸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3:45 | 只看該作者

素問平人氣象論○十六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頭痛)。


寸口,氣口也,詳見藏象類十一,短為陽不及,陽不及則陰奏之,故頭痛,一曰短者,短於下也,脉短於下,則邪并於上,故頭痛,○中,去聲,下同。


(寸口脉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長為陰不足,陰不足則陽湊之,故足脛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脉來急促而上部擊手者,陽邪盛於上也,故為背痛。


(寸口脉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沉為在裏,堅為陰實,故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浮為在表,盛為陽強,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沉為陽虛弱為陰虛,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故為寒熱也,然沉弱之脉,多陰少陽,陰寒在下,故為疝為瘕,為少腹痛,下文曰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當與此參看,瘕,積聚也,○疝,音山,又去聲,瘕,音加,又去聲。(寸口脉沉而橫,曰脇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橫,急數也,沉主在內,橫主有積,故脇腹有而痛,○仲景曰積者藏病也,不移,聚者府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可治,諸積大法,脉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胷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衝,脉出左,積在左,脉出右,積在右,脉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熱)。


喘,急促也,脉沉而喘,熱在內也,熱在內為寒熱,即諸慄皆屬於火之謂。


(脉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陽脉而堅,故病在外。


(脉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陰脉而堅,故病在內。


(脉小弱以濇謂之久病)。


小弱者氣虛,濇者血少,氣虛血少,病久而然。


(脉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滑而浮者脉之陽也,陽脉而疾矣,邪之盛也,邪盛勢又張,是為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弦急者陰邪盛,故為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風)。


滑脉流利,陽也,風性動,亦陽也,故脉曰滑風。


(脉濇曰痺)。


濇為陰脉,血不足也,故當病痺。


(緩而滑曰熱中)。


緩因胃熱,滑以陽強,故病熱中,啟玄子曰,緩謂縱緩之狀,非動之遲緩也。


(盛而緊日脹)。


盛中氣滯,緊則邪有餘,故為脹也。


(腎多青脉曰脫血)。


血脫則氣去,氣去則寒凝,凝泣則青黑,故臂見青色,言臂則他可知矣,即診尺之義。


(尺脉緩濇謂之解)。


尺主陰分,緩為氣衰,濇為血少,故當病解,解者困倦難狀之名也,○,音跡。(安臥脉盛,謂之脫血)。


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臥必不安,今脉盛而臥,知非氣分陽邪,而為陰虛脫血也,此亦承上文尺脉而言,凡尺脉盛者多陰虛,故當脫血。(尺濇脉滑,謂之多汗)。


謂尺膚濇而尺脉滑也,尺膚濇者營血少也,尺滑者陰火盛也,陽盛陰虛,故為多汗,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尺寒脉細,謂之後泄)。
 

尺膚寒者,脾之陽衰,以脾主肌肉四支也,尺脉細者,腎之陽衰,以腎主二陰下部也,脾腎虛寒,故為後泄。(脉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尺為真陰不足,常熱為陰火有餘,故謂之熱中也。
 

(三診六變與尺相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4:23 | 只看該作者

靈樞邪氣府病形篇○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之,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余願聞見而知之,按而得之,問而極之,為之奈何)。


見色者,望其容貌之五色也按脉者,切其寸口之陰陽也,問病者,問其所病之緣因也.知是三者,則曰明曰神曰工,而診法盡矣,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脉而知之謂之巧,是謂神聖工巧,蓋本諸此。(岐伯荅曰,夫色脉與尺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葉之出候也,故根死則葉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則為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矣。)。


此言色脉形肉皆當詳察,在色明望,在脉可按,其於形肉,則當驗於尺之皮膚,蓋以尺之皮膚,診時必見,驗於此而形肉之盛衰,概可知矣,夫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色之與脉,脉之與形肉,亦猶桴鼓影響之相應,本末根葉之候,不相失也,三者皆當參合,故知三則神且明矣,桴,擊鼓槌也,○桴,孚浮二音。(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荅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鉤也,黃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者其脉石)。


肝主木,其色青,其脉弦,心主火,其色赤,其脉鉤,脾主土,其色黃,其脉代,肺主金,其色白,其脉毛,堅主水,色黑,其脉石,五脉義見前十一。(見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勝之脉則死矣,得相生之脉則病巳矣)。


不得其脉,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脉也,相勝之脉,如青色得毛脉,以金剋木之類是也,相生之脉,如青色得石脉,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五藏之所生,變化之病形何如,岐伯荅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應,其病乃可別也,黃帝曰,色脉巳定,別之奈何,岐伯曰,調其脉之緩急小大滑濇而病變定矣)。


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濇以形體言,滑,不濇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濇,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霑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愚按此節以緩急大小滑濇而定病變,謂可總諸脉之綱領也,然五藏生論則曰小大滑浮沉,及後世之有不同者,如難經則曰浮沉短滑濇,仲景則曰脉有弦緊孚沉滑濇,此六者名為殘賊,能為諸脉作病也,滑伯仁曰,大抵提綱要,不出浮沉遲數滑濇之六脉也,所謂不出乎六者,以其足統夫表裏陰陽,虛實冷熱,風寒濕燥,藏府血氣之病也,浮為陽為表,診為風為虛,沉為陰為裏,診為濕為實,遲為在藏,為寒為冷,數為在府,為熱為燥,滑為血有餘,濇為獨滯,此諸說者,詞雖稍異,義實相通,若以愚見言之,蓋總不出乎表裏寒熱實,六者之辨而巳,如其浮為在表,則散大而芤可類也,沉為在裏,則細小而可類也,遲者為寒,則徐緩濇結之屬可類,數者為熱,則洪滑疾促之屬可類也,虛者為不足,則短濡微弱之屬可類也,實者為有餘,則弦緊動革之屬可類,此其大概,皆亦人所易知者,然即此六者之中,而復有大相懸絕之要,則多不能識也,夫浮為表矣,而凡陰虛者,脉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可升散乎,沉為裏矣,而凡表邪初感之甚者,陰寒束於皮毛,陽氣不能外達,則必先見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裏,可攻內乎,遲為寒矣,而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脉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可溫中乎,數為熱矣,而凡虛損之候,陰陽俱虧,氣血敗亂者,脉必急數,愈數者愈虛,愈虛者愈數,是數不可以概言熱,可寒涼乎,微細類虛矣,而痛極壅閉者,脉多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可驟補乎,洪弦類實矣,而真陰大虧者,必關格倍常,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可消伐乎,夫如是者,是於綱領之中,而復有大綱領者存焉,設不能以四診相參,而欲孟任意,則未有不覆人於反掌間者,此脉道之所以難言,毫釐不可不辨也。(黃帝曰,調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脉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脉小者尺之皮膚亦治減而少氣,脉大者尺之皮膚亦賁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脉濇者尺之膚亦濇,凡此變者,有微有甚)。


調,察也,此正言脉之與尺,若桴鼓影響之相應,而其為變則有微有甚,蓋甚則病深,微則病淺也,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義與此同,見下章,○賁,忿奔二音也,沸起也。(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脉者,不待於色,能參合而行之,可以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為下工,下工全六)。


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脉色言,則脉為根本,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脉者,不侍於色也,然必能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斯足稱為上工而十可全其九,若二知一者,不過中下之材,故所全者亦惟六七而巳,然曰六曰七者,輕易者在前也,曰八曰九者,最難者在後也,易者何難之有,難者豈有易言哉,此其等差,雖分上下,而成敗之賢不肖,其相去也天壤矣。


(診尺論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15:01 | 只看該作者

靈樞論疾診尺篇○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脉,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欲診尺以知藏府,故曰從外知內。


(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濇,肉之堅脆病形定矣)。


寸口之脉,由尺達寸,故但診尺部之脉,其內可知,通身形體,難以盡見,然肉之盛衰,必形於腕後,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是以獨調其尺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脉動,時欬,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目窠,目下臥蠶處也,癰壅也,即新起微腫狀,頸脉,人迎脉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窩也,是即風水膚脹之外候,風水義見疾病類三十一,膚脹義見疾病類五十七,○窠,音科,癰,去聲,窅,音夭。(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


陽受風氣,故病風者,尺膚滑而淖澤也。


尺肉弱者,解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


尺肉弱者肌必消瘦,肉瘦陰虛,當為解,解者,身體因倦,故卻安臥,無邪而脫肉寒熱者,真陰敗也,故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


澤脂,即前淖澤之謂,風者陽氣,陽在肌膚,故滑而澤脂。


(尺膚濇者風痺也)。


尺膚濇者血少,血不能營,故為風痺。


(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


如枯魚之鱗,乾濇甚也,以脾土衰而肌肉消,水得乘之,是為泆飲,又下篇肝脉濇甚為溢飲,○泆,溢同。(尺膚熱甚,脉盛躁者病溢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脉盛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脉雖盛而兼滑者,是脉巳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


(尺膚寒其脉小者,泄,少氣)。


膚寒脉小,陽氣衰也,故為泄為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熬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炬然火熱貌,或先熱而後寒,或先寒而後熱,皆寒熱往來之候。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


肘,臂髆之節也日曲池以上為肘,肘在上,手在下,故肘應腰上,手應腰下也。


(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肘前,內廉也,手三陰之所行,故應於膺前,肘後,外廉也,手太陽之所行,故應於肩背。(臂中獨熱者腰腹熱)。


肘下為臂,臂在下,故應腰腹。


(肘後麤以下三四寸熱,腸中有蟲)。


肘後麤以下二四寸,謂三里以下,內關以上之所,此陰分也,陰分有熱,故應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


掌中者,三陰之所聚,故或熱或寒,皆應於腹中。


(魚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魚上脉青,胃之寒也,經脉篇亦曰,胃中寒,手魚之脉多青矣,魚義見經絡類二。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脉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尺炬然熱,火在陰也,人迎大者,陽之勝也,故當失血,若尺膚堅大而脉則小甚,形有餘而氣衰少也,陰虛既極,而煩悗再加,故當立死,○悗,美本切。


(類經五卷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29:32 | 只看該作者

類經六卷


(張介賓類註脉色類,藏脉六變病,刺不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9 18:36: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00 編輯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十九
 

(黃帝曰,請問脉之緩急小大滑濇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請言五藏之病變也)。


六者為脉之提綱,故帝特舉而問之。


(○心脉急甚者為瘛瘲,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


急者弦之類,急主風寒,心主血脉,故心脉急甚則為瘛瘲,筋脉引急曰瘛,弛長曰瘲,弦急之脉多主痛,0故微急為心痛引背,心胷有邪,食當不下也,大抵弦急之脉當為此等病,故急甚亦可為心痛,微急亦可為瘛瘲,學者當因理活變可也,餘同此意,○瘛,熾寄係三音,瘲,音縱。


(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心氣熱則脉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若微緩則為伏梁在心下,而能升能降,及時為唾血,皆心藏不清也,○伏梁義詳疾病類七十三。


(大甚為喉吤,微大為心痺引背,善淚出)。


心脉大甚,心火上炎也,故喉中吤然有聲,若其微大而為心痺引背,善淚出者,以手少陰之脉,挾咽喉連目系也,心痺義,詳疾病類六十七,○吤,音介,痺,音秘。


(小甚為善噦,微小為消癉)。


心脉小甚則陽氣虛而胃土寒,故善噦,若其微小,亦為血脉枯少,故病消癉,消癉者,肌膚消瘦也,○噦,於決切,癉,音丹,又上去二聲。


(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心脉滑甚則血熱,血熱則燥,故當為渴,若其微滑則熱在於下,當病心疝而引臍腹,脉要精微論曰,病名心疝,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濇甚為瘖,微濇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


心脉濇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瘖也,微濇為血溢,濇當傷血也,維厥者,四維厥逆也,以四支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為耳鳴為顛疾者,心亦開竅於耳,而心虛則神亂也,○瘖,音音,聲瘂也。


(○肺脉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胷,若鼻息肉不通)。


肺脉急甚,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主癲疾,若其微急,亦以風寒有餘,因而致熱,故為寒熱怠惰等病。


(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瘻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


肺脉緩甚者,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若其微緩,而為痿瘻偏風,頭下汗出,亦以陽邪在陰也。


(大甚為脛腫,微大為肺痺引胷背,起惡日光)。


肺脉大甚者,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若其微大,亦由肺熱,故為肺痺引胷背,肺痺者,煩滿喘而嘔也,起畏日光,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


(小甚為泄,微小為消癉)。


脉小甚,則陽氣虛而府不固,病當為泄,若其微小,亦以金衰,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
 

(滑甚為息賁上氣,微滑為上下出血)。


肺脉滑甚者,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若其微滑,亦為上下出血,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賁,音奔。


(濇甚為嘔血,微濇為鼠瘻在頸支腋之間,下不勝其上,其應善痠矣)。


濇脉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濇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濇,氣當有滯,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 ○痠,音酸。


(○肝脉急甚者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脇下,若覆杯)。


肝脉急甚,肝氣強也,肝強者多怒少喜,故言多嗔惡也,若其微急,亦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脉下,脉下者肝之經也,○愚按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脉下,其義本此,然難經以木王東方,故言左脉,而此節本無左字。


(緩甚為善嘔,微緩為水瘕痺也)。


緩為脾脉,以肝脉而緩甚,木土相克也,故善嘔,若微緩而為水瘕為痺者,皆土為木制,不能運行而然,水瘕,水積也,○瘕,加駕二音。


(大甚為內癰,善嘔衂,微大為肝痺陰縮,欬引小腹)。


肝脉大甚,肝火盛也,木火交熾,故為內癰,血熱不藏,故為嘔脉,若其微大而為肝痺,為陰縮,為欬引小腹,皆以火在陰分也,肝痺義見疾病類六十七,○衂,泥六切,鼻血也。


(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肝藏血,肝脉小甚則血少而渴,故多飲,若其微小,亦以陰虛血燥而為消癉也。

(滑甚為疝微滑為遺溺)。


肝脉滑甚者熱壅於經,故為疝,若其微滑而為遺溺,以肝火在下而疎泄不禁也○同,溺,尿同。


(濇甚為溢飲,微濇為瘛攣筋痺)。


肝脉濇甚,血衰滯也,肝木不足,土反乘之,故濕溢支體,是為溢飲,若其微濇而為瘛攣為筋痺,皆血不足以養筋也,○瘛,翅係二音,攣,音戀,筋急縮也。


(○脾脉急甚為瘛瘲,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後沃沬)。


脾脉急甚,木乘土也,脾主支體而風氣客之,故為瘛瘲,若其微急,亦為肝邪侮脾脾不能運而膈食還出,土不制水而復多涎沬也。沃,音屋,水汪然貌。


(緩甚為痿厥,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脾脉宜緩,而緩甚則熱,脾主肌肉四支,故脾熱則為肉痿,及為厥逆,若微緩而為風痿四支不用者,以土弱則生風也,痿弱在經而藏無恙,故心慧然若無病。


(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疝氣,腹裏大,膿血在腸胃之外)。


脾主中氣,脾脉大甚為陽極,陽極則陰脫,故如擊而仆地,若甚微大為疝氣,以濕熱在經,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腹裏大者,以膿血在腸胃之外,亦脾氣壅滯所致。


(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


脾脉小者,以中焦之陽氣不足,故甚則為寒熱,而微則為消癉。


(滑甚為癃,微滑為蟲毒蛕蝎腹熱,)。


脾脉滑甚,太陰實熱也,太陰合宗筋,故為癃疝,若其微滑,濕熱在脾,濕熱薰蒸,故生諸蟲,及為腹熱,○,同,癃,閭中切,蛕,蚘同,音回,蝎,音歇。


(濇甚為腸,微濇為內,多下膿血)。


脾脉濇甚而為腸,微濇而為內,及多下膿血者,以濇為氣滯血傷,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腸內,遠近之分耳,一曰下腫病,蓋即疝漏之屬。


(○腎脉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後)。


腎脉急甚者,風寒在腎,腎主骨,故為骨癲疾,若微急而為沉厥足不收者,寒邪在經也,為奔豚者,寒邪在藏也,為不得前後者,寒邪在陰也, ○按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其義本此,○骨癲疾義,詳鍼刺類三十七。


(緩甚為折脊,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


腎脉緩甚者陰不足,故為折脊,以足少陰脉貫脊循脊內也,若其微緩,腎氣亦虧,腎虧則命門氣衰,下焦不化,下不化則復而上出,故病為洞,而食入還出也。


(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水,起臍巳卜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腕,死不治)。


腎脉大甚,水虧火王也,故為陰痿,若甚微大,腎陰亦虛,陰虛則不化,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若至胃脘則水邪盛極,反乘土藏,泛濫無制,故死不治,石水義見後二十四,○腄,音垂,重墜也,腕,當作脘。


(小甚為洞泄,微小為消癉)。


腎脉小甚則元陽下衰,故為洞泄,若其微小,真氣亦虧,故為消癉。


(滑甚為癃,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


腎脉滑甚,陰火盛也,故為癃,癃,膀胱不利也,,疝也,若其微滑,亦由火王,火王則陰虛,故骨痿不能起,起則目暗無所見。


(濇甚為大癰,微濇為不月沉痔)。


腎脉濇者為精傷,為血少,為氣滯,故甚則為大癰,微則為不月,為沉痔。


(○黃帝曰,病之六變者,刺之奈何,岐伯荅曰,諸急者多寒)。


急者,弦緊之謂。仲景曰,脉浮而緊者,名曰弦也,緊則為寒,成無巳曰,緊則陰氣勝,故凡緊急之脉多風寒,而氣化從乎肝也。


(緩者多熱)緩者,縱緩之狀,非後世遲緩之謂。


仲景曰,緩則陽氣長,又曰緩者胃氣有餘,故凡縱緩之脉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


(大者多氣少血)。


大為陽有餘,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故脉之大者多浮陽而氣化從乎心也。


(小者血氣皆少)。


小者近於微細,在陽為陽虛,在陰為陰弱,脉體屬陰而化從乎腎也。


(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滑脉為陽,氣血實也,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仲景曰,滑者胃氣實,玉機真藏論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氣,故滑脉從乎胃也。


(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


濇為氣滯,為血少,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也,仲景曰,濇者榮氣不足,亦血少之謂,而此曰多血似乎有誤,觀下文,刺濇者無令其血出少可知矣,濇脉近毛,故氣化從乎肺也。


(是故刺急者脉內而久留之)。


急多寒從陰而難去也,○,內納同。


(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鍼以去熱,)。


緩者多熱,熱從陽而易散也。


(刺大者,微寫其氣無出其血)。


大者多陰虛,故無出其血。


(刺滑者疾發鍼而淺內之,以寫其陽氣而去其熱)。


與刺緩者略同。


刺濇者,必中其脉,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巳發鍼,疾按其痏,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脉)。


脉濇者氣血俱少,難於得氣,故宜必中其脉,而察其逆順,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以脉濇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循,音巡,摩按也,痏,委偉二音,刺瘢也。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鍼而調以其藥也)。


脉小者為不足,勿取以鍼,可見氣血俱虛者,必不宜刺,而當調以甘藥也, ○愚按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甘之一字,聖人用意深矣,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藏得稟其氣,胃氣強則五藏俱盛,胃氣弱則五藏俱衰,胃屬土而喜甘故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土強則金王,金王則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甘藥也,雖至真要等論所列五味,各有補寫,但彼以五行生克之理,推衍而言,然用之者,但當微兼五味,而以甘為主,庶足補中,如四季無土氣不可,五藏無胃氣不可,而春但微弦,夏但微鉤之義皆是也,觀陰陽應象大論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氣味之相宜於人者,謂之為補則可,若用苦劣難堪之味,而求其能補,無是理也,氣味攻補之學,大有妙處,倘不善於調和,則開手便錯,此醫家第一著要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01:34 | 只看該作者

摶堅耎散為病不同


素問脉要精微論○二十。


(心脉摶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摶,謂弦強摶擊於手也,心脉摶堅而長者,肝邪乘心,藏氣虧甚而失和平之氣也,手少陰脉從心系上挾咽,故令舌卷不能言。


○愚按,摶擊之脉,皆肝邪盛也,肝本屬木,而何五藏皆畏之,蓋五藏皆以胃氣為本,脉無胃氣則死,凡木強者土必衰,脉摶者胃多敗,故堅摶為諸藏所忌,茲心脉摶堅而長者,以心藏之胃氣不足而邪有餘也,摶之微則邪亦微,搏之甚則幾於真藏矣,故當以摶之微甚,而察之淺深,後四藏者放此。


(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若證如前而脉則耎散者,心氣將和也,消盡也,環周也,謂期盡一周而病自巳矣○耎音軟。


(肺脉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耎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不復散發也)。


肺脉摶堅而長,邪乘肺也,肺系連喉,故為唾血,若耎而散,則肺虛不歛,汗出如水,故云灌汗,汗多亡陽,故不可更為發散也。


(肝脉摶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摶,因血在脇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脉摶堅而長,肝自病也,藏病於中,色必外見,其當青而不青者,以病不在藏而在經也,必有墜傷,若由摶擊,則血停脇下而氣不利,故令人喘逆,若其耎散,則肝木不足脾濕勝之,濕在肌膚故顏色光澤,病為溢飲,又肝脉濇甚為溢飲,義見前章


(胃脉摶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食痺)。
 

胃脉摶堅,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則陽明火盛,木火交熾,胃經必傷,陽明下行者,從氣衝下髀抵伏免,故病髀如折也,若耎而散者,胃氣本虛,陽明支別上行者,由大迎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鬲,屬胃絡脾,故食即氣逆滯悶不行而為食痺,又食痺義詳運氣類二十八。


(脾脉摶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邪脉乘脾,脾氣必衰,脾虛無以生血,故本藏之色見於外,脾弱不能生肺,故為少氣,若其耎散而色不澤者,尤屬脾虛,脾經之脉從拇指上內踝前廉,循胻骨後,交出厥陰之前,故病足胻腫,若水狀者,以脾虛不能制水也。


(腎脉摶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邪脉干腎,腎氣必衰,其色黃赤,為火土有餘而腎水不足,故病腰如折也,若其耎散,腎氣本虛,腎主水以生化津液,令腎氣不化故病少血,本原氣衰,故令不能遽復,○愚按,本篇五藏脉病,一曰摶堅而長,一曰耎而散,而其為病,多皆不足何也,蓋摶堅而長者,邪勝乎正,是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耎而散者,本原不足,是謂正氣奪則虛也,一以有邪而致虛,一以無邪本虛,虛雖若一,而病本不同,所當辨也。


(帝曰,診得心脉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心為牡藏,氣本屬陽,令脉緊急,陰寒勝也,以陽藏而為陰勝,故病心疝,心疝者形在少腹,而實以寒乘少陰所致。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牡,陽也,心屬火而居於鬲上,故曰牡藏,心與小腸為表裏,故脉絡相通而為之使,小腸居於少腹,故少腹當有形也,○使,上聲,(帝曰,診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實則脹,虛則泄)。


實為邪有餘故脹滿,虛為正不足故泄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03:26 | 只看該作者

諸脉證診法


素問脉要精微論○二十一。


(夫脉者血之府也)。


府,聚也,府庫之謂也,血必聚於經脉之中,故刺志論曰,脉實血實,脉虛血虛也,然此血字,實兼氣為言,非獨指在血也,故下文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又如逆順篇曰,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義可知矣。


(則氣治)。


氣充和也。


(短則氣病)。


氣不足也。


(數則煩心。)。


火熱盛也。


(大則病進)。


邪方張也。


(上盛則氣高)。


寸為上,上盛者邪壅於上也,氣高者喘滿之謂。


(下盛則氣脹)。


關尺為下,下盛者邪滯於下,故腹為脹滿。


(代則氣衰)。


脉多變更不常者曰代,氣虛無主也。


(細則氣少)。


脉來微細,正氣不足也。


(濇則心痛)。


濇為血少氣滯,故為心痛。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獘,緜緜其去如弦絕死)。


渾渾,濁亂不明也,革至,如皮革之堅脉也,湧泉,其來汨汨無序,但出不返也,若得此脉而病加日進,色加憔獘,甚至緜緜如寫漆及如弓弦之斷絕者,皆真氣巳竭,故死,○緜,音眠,鞭,硬同。


(○麤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麤大者浮洪之類,陽實陰虛,故為內熱。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疾者,其來急也,去徐者,其去緩也,上實者寸盛也,下虛者尺弱也,皆陽強之脉故為陽厥頂巔之疾,○滑伯仁曰,察脉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來之徐,上之虛者,皆陽不足也,陽受風氣,故陽虛者必惡風,而惡風之中人,亦必陽氣受之也,○惡上,去聲,下入聲。


(有脉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沉細者,腎之脉體也,兼數則熱,陰中有火也,故為少陰之陽厥。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脉數散,陰不固也,故或人之陰,或出之陽,而為往來寒熱。


(浮而散者為眴仆)。


浮者陰不足,散者神不守,浮而散者陰氣脫,故為眴仆也,○眴雄絹切,眩運也,(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


脉浮為陽,而躁則陽中之陽,故但浮不躁者,皆屬陽脉未免為熱,若浮而兼躁,乃為陽極,故當在手,在手者,陽中之陽,謂手三陽經也,此與終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義同,詳見鍼刺類二十九。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


沉細為陰,而靜則陰中之陰,故脉但沉細者,病在陰分,當為骨痛,若沉細而靜,乃為陰極,故當在足,在足者,陰中之陰,謂足三陰經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脉也洩及便膿血)。


數動者陽脉也,數動一代者,陽邪傷其血氣也,故為洩及便膿血。


洩,○泄同,(諸過者切之濇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


脉失其常過,可因切而知也,陽有餘則血少,故脉濇,陰有餘則血多,故脉滑。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陽有餘者陰不足也,故身熱無汗,陰有餘者陽不足也,故多汗身寒,以汗本屬陰也。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陽餘無汗,以表實也,陰餘身寒,以陰盛也,陰陽有餘,陰邪實表之謂也。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


此下言病法,當推求於脉以決其疑似也,凡病若在表而欲求之於外矣,然脉則沉遲不浮,是在內而非外,故知其心腹之有積也,○推,音吹,諸釋作推動之推者非。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


凡病若在裏而欲推求於內矣,然脉則浮數不沉,是在外而非內,故知其身之有熱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凡推求於上部,然脉止見於上,而下部則弱,此以有升無降,上實下虛,故腰足為之清冷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


凡推求於下部,然脉止見於下而上部則虧,此以有降無升,清陽不能上達,故為頭項痛也,或以陽虛而陰湊之,亦為頭項痛也,○按此二節,甲乙經以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似與上文相類而順,但既曰下而不上,則氣脉在下,何以腰足反清,且本經前二節反言之,後二節順言之也,一反一順,兩得其義,仍當以本經為正。


(按之至骨,脉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按之至骨,沉陰勝也,脉氣少者,血氣衰也,正氣衰而陰氣盛,故為是病,痺義見疾病類六十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22: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49 編輯

關格


二十二。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巳上為格陽)。


素問六節藏象論○人迎,足陽明胃脉也,在頸下夾結喉旁一寸五分,一盛二盛,猶言一倍二倍,謂以人迎寸口相較,或此大於彼,或彼大於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禁服篇月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故人迎寸口而至於盛衰相倍者,乃不免於病矣,然人迎候陽,故一盛在少陽,膽與三焦也,二盛在太陽,膀胱小腸也,三盛在陽明,胃與大腸也,四盛巳上者,以陽脉盛極而陰無以通,故曰格陽,○此義終始禁服二篇,分別尤詳,見鍼刺類二十八九,又經脉篇所載亦明,見疾病類十。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巳上為關陰)。


寸口,手太陰肺脉也,寸口候陰,故一盛在厥陰,肝與心主也,二盛在少陰,心與腎也,三盛在太陰,脾與肺也,四盛巳上者,以陰脉盛極而陽無以交,故曰關陰,終始禁服二篇,詳義同前。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巳上為關格,關格之脉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四倍巳上,謂盛於平常之脉四倍也,物不可以過盛,盛極則敗,凡脉盛而至於關格者,以陰陽離絕,不能相營,故至羸敗,極,盡也,精氣,天稟也,言不能盡其天年而夭折也,脉度篇曰,邪在府則陽脉不和,陽脉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脉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愚按關格脉證,本經垂訓極明,世人病此不少,而歷代醫師,每各立名目以相傳訓,甚至并其大義而失之,其謬甚矣,夫所謂關格者,陰陽否絕,不相榮運,垂脉離敗之候也,故人迎獨盛者,病在三陽之府也,寸口獨盛者,病在三陰之藏也,蓋太陰行氣於三陰,而氣口之脉亦太陰也,陽明行氣於三陽,而人迎之脉,在結喉之傍也,故古法診三陽之氣於人迎,診三陰之氣於寸口,如四時氣篇曰,氣口候陰,人迎候陽,正此謂也,其於關格之證,則以陰陽偏盛之極,而或見於人迎,或見於氣口,皆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故六府之陰脫者曰格陽,格陽者,陽格於陰也,五藏之陰脫者曰關陰,關陰者,陰拒乎陽也,藏府之陰俱脫,故云關格,然既曰陰陽關格,必其彼此否絕,似當陰陽對言,而余皆謂之陰脫者何也,正以脉盛之極為無陰,無陰則無根,而孤陽浮露於外耳,凡犯此者,必死無疑,余嘗於蒯司馬田宗伯輩見之,其脉則堅盛至極,其證則喘息日增,甚至手頸通身之脉,俱為振動不巳,皆酒色傷精所致,終至不救,故本神篇曰,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其即關陰格陽之謂歟, ○又按關格之脉,如六節藏象,脉度,終始,禁服,經脉等篇,言之再四,蓋恐其難明,故宣而又宣,誠重之也,而後世諸賢,鮮有得其旨者,豈皆未之察耶,夫人迎在頭,係陽明表脉,故人迎倍大者曰格陽,寸口在手,係太陰裏脉,故寸口倍大者曰關陰,此以陰陽否絕,氣不相營,故名關格,不可易也,而三難曰,脉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脉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脉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脉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脉也,故仲景宗之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夫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逆者,特隔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二證未必至死,何兩經諄諄特重之若是耶,繼自王叔和以後,俱莫能辨,悉以尺寸言關格,而且云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致後世惑亂,遂并陰陽表裏大義,盡皆失之,迨及東垣之宗脉經者,則亦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曰氣口之脉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人迎之脉,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其宗仲景者,則亦曰格則吐逆,關則不便,甚至丹溪,則特立關格一門,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脉兩寸俱盛四倍以上,夫兩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熱在下耶,其說愈乖,其義愈失,致使後學茫然,莫知所辨,欲求無悞,其可得乎,獨近代馬玄臺知諸子之非,而謂關格之義,非隔食癃閉之證,曰嗚呼痛哉,軒岐之旨乎,秦張王李朱,後世業醫者所宗,尚與內經渺然如此,況能使後世下工,復知關格為脉體而非病名也,又焉能決關格脉之死生,治關格脉之病證,及治隔證閉癃證而無謬也哉,此馬子之言誠是矣,然觀其諸篇之註,則亦未詳經義,謬宗叔和,仍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竟置陽明胃脉於烏有,而仍失本經表裏陰陽根本對待之義,此其復為誤也,故於陰陽別論中,三陽在頭,三陰在手之義,竟皆謬註,嗚呼,玄臺哀前人之誤,而余復哀其誤,所謂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使余之後人,又復有哀余之誤者,余誠不自知其非,而今日之言乃又不如無矣。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素問脉要精微論○此言四時陰陽,脉之相反者,亦為關格也,禁服篇曰,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以人迎為陽脉而主春夏,寸口為陰脉而主秋冬也,若其反者,春夏氣口當不足而反有餘,秋冬人迎當不足而反有餘,此邪氣之有餘,有餘者反為精也,春夏人迎當有餘而反不足,秋冬寸口當有餘而反不足,此血氣之不足,不足者日為消也。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病名曰關格)。


如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寸口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秋冬寸口應太過,而人迎之應不足者反有餘而為精,是不足者為精也,春夏寸口應不足,而人迎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秋冬人迎應不足,而寸口應有餘者反不足而為消,是有餘者為消也,應不足而有餘者,邪之日盛,應有餘而不足者,正必日消,若此者,是為陰陽相反,氣不相營,皆名關格,○前二應字,平聲,後一應字,去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24: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49 編輯

孕脉


二十三。


(婦人手少陰脉動甚者,任子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手少陰,心脉也,脉要精微論曰,上附上,左外以候心,故心脉當診於左寸,動甚者,流利滑動也,心生血,血王乃能胎,婦人心脉動甚者,血王而然,故當妊子,啟玄子云,手少陰脉,謂掌後陷者中,當小指動而應手者也,蓋指心經之脉,即神門穴也,其說甚善,然以余之驗,左寸亦應,○任,妊同,孕也。


(○陰摶陽別謂之有子)。


素問陰陽別論○陰,如前手少陰也,或兼足少陰而言亦可,蓋心主血,腎主子宮,皆胎孕之所主也,摶摶擊於手也,陽別者,言陰脉摶手,似乎陽邪,然其鼓動滑利,本非邪脉,蓋以陰中見陽而別有和調之象,是謂陰摶陽別也,腹中論曰,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無邪脉也,亦此之義,王氏脉經曰,尺中之脉按之不絕,法妊娠也,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無他病而不月者妊也, ○愚按妊子有子之義,乃男子女子之通稱,蓋本經以孕育為言,而於男女皆稱子,非男曰子而女則否也,後世以此為男子者非,然本經未分男女,而男女之別將何如,考之叔和脉經曰,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又曰,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又曰尺脉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又曰,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脉沉,太陽脉浮,自後凡言妊脉者,總不出此,及滑伯仁則曰,左手尺脉,洪大為男,沉實為女,近代徐東臯曰,男女之別,須審陰陽,右肺盛,陰狀多,俱主弄瓦,左人盛,陽狀多,俱主弄璋,備察諸義,固巳詳盡,然多彼此矛盾,難以憑據,若其不易之理,則在陰陽二字,以左右分陰陽則左為陽右為陰,以寸尺分陰陽則寸為陽尺為陰,以脉體分陰陽則鼓摶沉實為陽,虛弱浮澀為陰,諸陽實者為男,諸陰虛者為女,庶為一定之論,然猶當察孕婦之強弱老少,及平日之偏左偏右,尺寸之素強素弱,斯足以盡其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27: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49 編輯

諸經脉證死期


(素問大奇論全)。


○二十四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滿,邪氣壅滯而為脹滿也,此言肝腎肺經,皆能為滿若其脉實,當為浮腫,而辨如下文也。


(肺之雍喘而兩胠滿)。


肺居膈上,其系出橫出腋下,故肺雍則喘而兩胠滿,○雍,壅同,胠,音區,腋下脇也。


(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經之脉環陰器,布脇肋,故肝雍則兩胠滿而不得小便,肝主驚駭,臥則氣愈雍,故多驚也。


(腎雍胠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腎脉循內踝之後,上腨,出膕內廉,上股內屬腎絡膀胱而上行,故腎經雍則胠下至少腹脹滿也,足脛或腫或消,是謂大小,自髀至胻,或為大或為跛或掉易無力,或偏枯不用,是皆腎經雍滯,不能運行所致○胠下諸本皆作腳下,甲乙經作胠下者是,今從之,○髀,音皮,胻,音杭。


(心脉滿大癇瘛筋攣)。


心脉滿大,火有餘也,心主血脉,火盛則血涸,故癇瘛而筋攣,○癇,音閑,癲癇也,瘛,音熾,抽搐也,攣,音戀,拘攣也下同。


(肝脉小急脉瘛筋攣)。


肝藏血,小為血不足,急為邪有餘,故為是病,夫脉瘛筋孿病一也,而心肝一經皆有之,一以內熱,一以風寒,寒熱不同,血衰一也,故同有是病。


(肝脉騖暴,有所騖駭,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巳)。


騖,馳驟也,暴,急疾也,驚駭者肝之病,故肝脉急亂者,因驚駭而然,甚有脉不至而聲瘖者,以猝驚則氣逆,逆則脉不通,而肝經之脉循喉嚨,故聲瘖而不出也,然此特一時之氣逆耳,氣通則愈矣,故不治自巳,○騖,音務,瘖音音,聲不出也。


(腎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脉細小而急,陰邪聚於陰分也,故當隨三經之位而為瘕,○瘕,音加,又去聲,癥瘕也。


(腎肝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


此言水病之有陰陽也,腎肝在下,肝主風,腎主水,肝腎俱沉者,陰中陰病也,當病石水,石水者,凝結少腹,沉堅在下也,肝腎俱浮者,陰中陽病杝,當病風水,風水者,遊行四體,浮泛於上也,諸篇水證詳義,當考會通類水脹證。


(并虛為死)。


腎為五藏之根,肝為發生之主,根本空虛,有表無裏也,故當死。


(并小弦欲驚)。


肝腎并小,真陰虛也,小而兼弦,木邪勝也,氣虛膽怯故為欲驚。


(腎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為疝)。


疝者,寒氣結聚所為,脉急者挾肝邪,脉沉者在陰分,沉急而大,陰邪盛也,肝腎之脉絡小腹,結於陰器,寒邪居之,故當病疝,○愚按疝病乃寒挾肝邪之證,或結於少腹,或結於睪丸,或結於睪丸之左右上下,而筋急絞痛,脉必急摶者,多以寒邪結聚陰分,而挾風木之氣也,如四時刺逆從論曰,肺風疝脾風疝之類,皆兼一風字,其必挾肝邪可知,○疝,音訕,睪,音高,陰丸也。


(心脉摶滑急為心疝,肺脉沉摶為肺疝)。


病疝而心脉摶滑急者,寒挾肝邪乘心也,肺脉沉摶者,寒挾肝邪乘肺也。


(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三陽,手足太陽經也,三陰,手足太陰經也,邪聚三陽為瘕聚,邪聚三陰為疝氣,凡脉急者皆邪盛也,前言肝腎心肺而此言脾經,所以五藏皆有疝。


(二陰急為脉厥,二陽急為驚)。


二陰,少陰也,二陽,陽明也,脉急者為風寒,邪乘心腎,故為脉為厥,木邪乘胃,故發為驚,陽明脉解篇曰,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土惡木也,是亦此義。


(脾脉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巳)。


沉為在裏而兼外鼓者,邪不甚深,雖為腸澼,久當自巳,腸澼,下痢也,凡心肝脾腎,皆主陰分,或寒濕,或熱,各有所傷,乃自大腸下血,均謂為腸澼, ○澼,音劈。


(肝脉小緩為腸澼易治)。


肝脉急大則邪盛難愈,今脉小緩,為邪輕易治也。


(腎脉小摶沉為腸澼下血,溫身熱者死)。


腎居下部,其脉本沉,若小而摶,為陰氣不足而陽邪乘之,故為腸澼下血,若其血溫身熱者,邪火有餘,真陰喪敗也,故當死。


(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


心生血,肝藏血,故二藏之澼亦下血,而不獨腎也,然心肝二藏,木火同氣故同病者為順而可治,若肝脾同病,是為土敗木賊,其難治也明矣。


(其脉小沉濇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心肝之脉,小沉而濇,以陰不足而血傷也,故為腸澼,然脉沉細者不當熱,今脉小身熱是為逆,故當死,而死於熱見七日者,六陰敗盡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堅急,皆鬲偏枯)。
 

沉鼓濇,陽不足也,外鼓大,陰受傷也,小堅而急,陰邪勝也,胃為水穀之海,心為血脉之主,胃氣既傷,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今以偏枯而男子發左,女子發右,是逆證也,若聲不瘖,舌可轉,則雖逆於經,未甚於藏,乃為可治,而一月當起,若偏枯而瘖者,腎氣內竭而然,其病必甚,如脉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瘖脉,此腎虛也,正以腎脉循喉嚨挾舌本故耳,左右逆從義,見論治類十四。


(其從者瘖,三歲起)。


若男發於右而不發於左,女發於左而不發於右,皆謂之從,從,順也,然證雖從而聲則瘖,是外輕而內重也,故必二歲而後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


以氣血方剛之年,輙見偏枯癈疾,此稟賦不足,早凋之兆也,不出三年死矣。


(脉至而摶,血衂身熱者死,脉來懸鉤浮為常脉)。


摶脉弦強,陰虛者最忌之,凡諸失血鼻衂之疾,其脉摶而身熱,真陰脫敗也,故當死,然失血之證多陰虛,陰虛之脉多浮大,故懸鉤而浮,乃其常脉,無足慮也,懸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沉,如物懸空之義,謂脉雖浮鉤,而未失中和之氣也。


(脉至如喘,名日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


喘者如氣之喘,言急促也,暴厥,謂猝然厥逆而不知人也。


(脉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巳)。


數脉主熱,而如數者實非真數之脉,蓋以猝動肝心之火,故令人暴驚,然脉非真數,故俟三四日而氣衰自愈矣。


(○脉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


此下皆言死期也,浮合,如浮波之合後以催前,泛泛無常也,一息十至以上,其狀如數,而實非數熱之脉,是經氣之衰極也,微見,始見也,言初見此脉,便可期九十日而死,若見之巳久,則不必九十日矣,所以在九十日者,以時更季易,天道變而人氣從之也,○予,與同,黨與之義下同。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乾而死)。


如火薪然者,來如焰之銳,去如滅之速,此火藏無根之脉,而心經之精氣與奪也,夏令火王,猶為可支,草乾而死,陽盡時也。


(脉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如散葉者,浮泛無根也,此以肝氣大虛,全無收歛,木葉落者,金勝木敗,肝死時也。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


省客,如省問之客,或去或來也,塞者或無而止,鼓者或有而摶是腎原不固,而無所主持也,棗華之候,初夏時也,懸者華之開,去者華之落,言於棗華開落之時,火王而水敗,腎虛者死也。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丸泥者,泥彈之狀,堅強短濇之謂,此胃精中氣之不足也,榆莢,榆錢也,春深而落,木王之時,土敗者死。


(脉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橫格,如橫木之格於指下,長而且堅是為木之真藏,而膽氣之不足也,禾熟於秋,金令王也,故木敗而死。


(脉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弦縷者,如弦之急,如縷之細,真元虧損之脉也,胞,子宮也,命門元陽之所聚也,胞之脉繫於腎,腎之脉繫舌本,胞氣不足,當靜而無言,今反善言,是陰氣不藏而虛陽外見,時及下霜,虛陽消敗而死矣,故與其善言者,不若無言者為腎氣猶靜,而尚可治也。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三十日死)。


交漆者,如寫漆之交,左右傍至,纏綿不清也,微見,初見也,三十日為月建之易,而陰陽偏敗者,不過一月之期也。


(脉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湧泉者,如泉之湧,有升無降,而浮鼓於肌肉之中,是足太陽膀胱之氣不足也,膀胱為三陽而主外,今其外實內虛,陰精不足,故為少氣,當至味韭英之時而死者,以冬盡春初,水漸衰也。


(脉至如頹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頹土之狀,虛大無力,而按之即不可得,肌氣即脾氣,脾主肌肉也,黑為水之色,土敗極而水反乘之,故當死,壘,蘽同,即蓬蘽之屬,蘽有五種,而白者發於春,木王之時,土當敗也。


(脉至如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懸雍,喉間下垂肉乳也,如懸雍浮揣切之益大者,浮短孤懸,有上無下也,俞皆在背,為十二經藏氣之所繫,水凝而死,陰氣盛而孤陽絕也,○揣,杵水切,俞,輸同。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堅大急,五藏菀熱寒熱,獨并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偃刀,臥刀也,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堅大急,如刀背也,此以五藏菀熱而發為寒熱,陽王則陰消,故獨并於腎也,腰者腎之府,腎陰既虧,則不能起坐,立春陽盛,陰日以衰,所以當死,○菀,鬱同。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棗葉生而死)。


如丸,短而小也,直,當也,言滑小無根而不勝按也,大腸應庚金,棘葉生初夏,火王則金衰,故死。


(脉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如華,如草木之華,而輕浮柔弱也,小腸屬丙火,與心為表裏,小腸不足則氣通於心,善恐不欲坐臥者,心氣怯而不寧也,行立常聽者,恐懼多而生疑也,丙火墓於戍,故當季秋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34:35 | 只看該作者

決死生


素問三部九候論○二十五。


(帝曰,決死生奈何)。


謂因其形證脉息,而欲預知其死生也。


(岐伯曰,形盛脉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盛脉細,而少氣不足以息者,外有餘而中不足,枝葉盛而根本虛惍,故危亡近矣。


(形瘦脉大胷中多氣者死)。


形體消瘦而脉反大脉中反多氣者,陰不足而陽有餘也,陰形既敗孤陽無獨留之理故死。


(形氣相得者生)。


體貌為形,陰也,運行屬氣陽也,陰主靜,陽無陰不成陽主動,陰無陽不生,故形以寓氣,氣以運形,陰陽當和,不得相失,如形盛脉大,形瘦脉細,皆為相得,相得者生,反此者危也。


(參伍不調者病)。


三以相參,伍以相類,謂之不調,凡或大或小,或遲或疾,往來出入而無常度者,皆病脉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三部九候義見前第五皆相失者,謂失其常,如下支乍疎乍數,失時,宜藏,脫肉,七診之類皆是也,故死。


(上下左右之脉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上下左右,即三部九候而各有左右也,參舂,謂大數而鼓,如杵之舂,陽極之脉也,故曰病甚,甚至息數相失,而不可以數計者死,脉法曰,人一呼脉再至,一吸脉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脫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盡,今相失而不可數,蓋不止於五六至矣,必死可知,○舂,書容切,數,上聲。


(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
 

三部之脉,上部在頭,中部在手,下部在足,此言中部之脉雖獨調,而頭足眾藏之脉,已失其常者當死,若中部之脉減於上下二部者,中氣大衰也亦死。


(目內陷者死)。


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內陷者,陽精脫矣,故必死。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


手足之絡皆可取而驗之,手踝之上,手太陰肺絡也,足踝之上,足太陰脾絡也,肺藏氣而主治節,脾屬土而主灌溉,故可取之以察吉凶,○踝,胡寡切。


(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


應,動也,應過五寸以上,氣脉充也,蠕蠕,蟲行貌,謂其耎滑而勻和也,是為不病之脉,疾,急疾也,渾渾,濁亂也,徐徐,遲緩也,不能至五寸者,氣脉衰,彈之不應者,氣脉絕,故微則為病,而甚則為死也,○蠕,音如。


(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


脾胃竭則肌肉消,肝腎敗則筋骨憊,肉脫身重,死期至矣,不去者,不能動搖來去也。


(中部乍疎乍數者死)。


中部,兩手脉也,乍疎乍數者,氣脉敗亂之兆也,故恐。


(其脉代而鉤者,病在絡脉)。


代而鉤者,俱應夏氣,而夏氣在絡也。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上下若一,言其大小遲疾,皆貴乎和平也。


(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應不俱者,脉失常度,逆順無倫也。
 

(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


死生之期察其克賊生王,而可知也。


(必先知經脉然後知病脉)。


經者常脉,病者變脉,不知其常,不足以知變也。


(真藏脉見者勝死)。


真藏脉義見後,勝死,謂遇其,勝巳之時而死,如肝見庚辛,脾見甲乙之類是也。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足太陽之脉,下者合膕中,貫腨內,出外踝之後,上者起目內眥,其脉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故太陽氣絕者,血枯筋急,足不可屈伸,而死必戴眼,戴眼者,睛上視而瞪也,○腨,音篆,瞪,曹庚切。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言死時也。


(岐伯日,九候之脉,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


夜半者,一日之冬也,陰盡陽生,故陰極者死,日中者,一日之夏也,陽盡陰生,故陽極者死。


(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平旦者,一日之春,陰陽之半也,故寒熱病者,亦於陰陽出入之時而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以陽助陽,真陰竭也。


(病風者以日夕死)。


日夕者,一日之秋也,風木同氣,遇金而死。


(病水者瓜夜半死)。


亥子生王,邪盛極也。


(其脉乍疎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脉變不常者中虛無主也日之四季,辰戍丑未也,四季為五,行之墓地,故敗竭之藏,遇之而死。


(形肉巳脫,九候雖調猶死)。


脾主肌肉,為五藏之本,未有脾氣脫而能生者,故九候雖調亦死。


(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


七診義見前章第六,從順也,謂脉順四時之令,及得諸經之體者,雖有獨大獨小等脉,不至死也。


(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


風者陽病也,故偶感於風,則陽分之脉,或大或疾,經月者,常期也,故適值去血,則陰分之脉或小或遲,或為陷下,此皆似七診之脉而實非也,皆不可以言死,然則非外感及經月之病而得七診之脉者,非吉兆也。


(若有七診之病,其脉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


此承上文而言風氣經月之病,本非七診之類,若其果係脉息證候之敗者,又非不死之比,然其死也必發噦噫,蓋噦出於胃,土氣敗也,噫出於心,陰邪勝也, ○噦,於決切,呃逆也,噫,伊隘二音,噯氣也。


(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脉,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


凡診病之道,必問其始病者,察致病之本未由也,求今之方病者,察見在之證也,既明而後切按其脉,以參合其在經在絡,或浮或沉,上下逆從,各因其次以治之也。


(其脉疾者不病,其脉遲者病,脉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疾言力強有神,遲言氣衰不足,若脉不往來者,陰陽俱脫,皮膚著者,血液巳盡,謂皮膚枯槁著骨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


經脉為裏,支而橫者為絡,治其經,謂即其經而刺之也。


(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


絡之小者為孫,即絡脉之別而浮於肌膚者也,經脉篇曰,諸刺絡脉者,急取之以寫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痺也,故曰治其血。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血病而身痛者,不止於孫絡,而經亦有滯也,當隨其經絡而刺之。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則繆刺之)。


奇邪者,不入於經而病於絡也,邪客大絡,則左注右,右注左,其氣無常處,故當繆刺之,詳鍼刺類三十。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留病留滯也,瘦,形消瘦也,不移,不遷動也,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於四支八谿之間,有所結聚,故當於節之會處,索而刺之,斯可平也。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脉,刺出其血,以見通之)。


上實下虛,有所隔也,故當切其脉以求之,從其經以取之,索其絡脉之有結滯者,刺出其血,結滯去而通達見矣。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巳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瞳子高,目上視也,戴眼者,上視之甚而定直不動也,此重明上文足太陽之證,而分其輕重以決死生也。


(手指及手外踝,五指留鍼)。


本節義不相屬,及前節單言太陽而不及他經,必皆古文之脫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36:00 | 只看該作者

脉有陰陽真藏


素問陰陽別論○二十六。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脉)。


四經應四時,肝木應春,心火應夏,肺金應秋,腎水應冬,不言脾者,脾主四經,而土王四季也,十二從應十二月,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應十二月之氣,而在人則應十二經之脉也,所謂從者,即手之二陰從藏走手等義。


(脉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脉有陰陽,最當詳辨,必知陽脉之體,而後能察陰脉,必知陰脉之體,而後能察陽脉,陽中有陰,似陽非陽也,陰中有陽,似陰非陰也,辨陰陽未必難,真假為難耳,誤認者殺人反掌。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陽者如下文,所謂胃脘之陽,即胃氣也,五者,即五臟之脉,如肝弦心鉤脾耎肺毛腎石也,以一藏而兼五脉,則五藏互朏,見,是為五五二十五脉也,然五藏之脉皆不可以無胃氣,故日凡陽有五,而二十五脉亦皆不可以無胃氣,故又曰五五二十五陽也。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陰者無陽之謂,無陽者,即無陽明之胃氣,而本藏之陰脉獨見,如但弦但鉤之煩,是為真藏,胃氣敗也,故必死。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胃屬陽明,胃脘之陽,言胃中陽和之氣,即胃氣也,五藏賴以為根本者也,故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脉無胃氣亦死,即此之謂,○脘,音管。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能別陽和之胃氣,則一有不和,便可知疾病之所,能別純陰之真藏,則凡遇生克,便可知死生之期也,○按玉機真藏論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其義與此互有發明,所當并考,見藏象類二十四.○別,音鱉。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三陽在頭,指人迎也,三陰在手,指氣口也,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為之行氣於三陽,蓋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而陽明動脉曰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故曰三陽在頭,又曰足太陰者三陰也,為之行蓋於三陰,蓋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然脾脉本非氣口,何云在手,如五藏別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而變見於氣口,氣口亦太陰也故曰三陰在手,上文以真藏胃氣言陰陽,此節以人迎氣口言陰陽,蓋彼言脉體,此言脉位,二者相依,所謂一也,氣口義見藏象類十一。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此與前節稍同,而復言之者,脉前以真藏胃氣言,而此以陰陽表裏言,是正與玉機真藏論者同,二義相關皆不可缺,觀者當會通其意可也,忌時,言氣有衰王,病有時忌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無與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脉之陰陽,其概如此,得陽者生,得陰者死,此其要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44: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3-20 10:46 編輯

骨枯肉陷真藏脉見者死


素問玉機宜藏論○二十七。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藏脉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大肉,皆以通身而言,如肩脊腰膝,皆大骨也,尺膚臀肉,皆大肉也,肩垂項傾,腰重膝敗者,大骨之枯藁也,尺膚既削臀肉必枯,大肉之陷下也,腎主骨,骨枯則腎敗矣,脾主肉,肉陷則脾敗矣,肺主氣,氣滿喘息則肺敗矣,氣不歸原,形體振動,孤陽外浮而真陰虧矣,三陰虧損,死期不出六月,六月者一歲陰陽之更變也,若其真藏脉巳見,則不在六月之例,可因克賊之日而定其期矣。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藏見,乃予之期日)。


內痛引肩項,病及心經矣,較前巳甚,期一月死,一月者,斗建移而氣易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真藏見十月之內死)。


身熱者,陰氣去也,脫肉者,肌肉消盡也,破者,臥久骨露而筋肉敗也,是為五藏俱傷,而真藏又見,當十日內死,十日者,天干盡而旬氣易也,月字誤,當作日,○,劬允切,筋肉結聚之處也,啟玄子曰,肘膝後肉如塊者。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藏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藏乃予之期日)。


骨枯肉陷,脾腎巳虧,兼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雖諸證未全,真藏未見,然敗竭巳兆,僅支一年,歲易氣新,不能再振矣,若一見真藏,乃可必其死期也,來見誤,當作未見。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胷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五藏敗證俱見,而目匡陷,真藏見,目不見人者,神氣巳脫,故當立死,若其見人者,神氣猶在,故必待克賊之時而死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藏絕閉脉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溺不可為期,其脉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藏雖不見猶死也)。


急虛者,言元氣暴傷而忽甚也,故其邪中於身,必猝然而至,譬之墮者溺者,旦時莫測,有不可以常期論也,若脉絕不至,或一呼五六至者,皆藏氣竭而命當盡也,故不必其形肉脫而真藏見,如上文以漸衰憊而死有期也, ○中,去聲,卒,猝同,息字誤,當作呼。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此下皆言真藏脉也,肝之真藏如刀刃,如琴瑟弦者,言細急堅摶而非微弦之本體也,青本木色而兼白不澤者,金克木也,五藏率以毛折死者,皮毛得血氣而充,毛折則精氣敗矣,故皆死,下同。


(真心脉至堅而摶,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堅而摶,如循薏苡子者,短實堅強而非微鉤之本體,心脉之真藏也,赤本火色,而兼黑不澤者,水克火也,故死,毛折義如前。


(真肺脉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浮虛無力之甚,而非微毛之本體,肺脉之真藏也,白本金色,而兼赤不澤者,火克金也故死。


(真腎脉至摶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摶而絕,摶之甚也,如指彈石辟辟然,沉而堅也,皆非微石之本體,而為腎脉之真藏也,黑本水色,兼黃不澤者,土克水也,故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數乍疎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弱而乍數乍疎,則和緩全無,而非微耎弱之本體,脾脉之真藏也,黃本土色,而兼青不澤者,木克土也,故死。


(諸真藏脉見,者皆死不治也)。


無胃氣者即名真藏,皆為不治之脉。


(黃帝曰,見真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胃為水穀之海以養五藏,故為之本。


(藏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故藏氣必因於胃氣,乃得至於手太陰,而脉則見於氣口,此所以五藏之脉,必脉胃氣以為之主也。


(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


以時自為,如春而但弦,夏而但鉤之類,皆五藏不因於胃氣,即真藏之見也。


(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帝曰善)。


凡邪氣盛而正氣竭者,是病勝藏也,故真藏之邪獨見,真藏獨見者,胃氣必敗,故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則胃氣不見於脉,此所以為危兆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立即註冊】

x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48:04 | 只看該作者

真藏脉死期


二十八。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


素問陰陽別論○真脉之藏脉即真藏也,懸絕急者,全失和平而弦搏異常也,十八日者,為木金成數之餘,金勝木而死也,○此下死期,悉遵王氏之意,以河圖計數,誠為得理,然或言生數,或言成數,若不歸一,弗能無疑,別有愚按在鍼刺六十四,亦當參正。


(心至懸絕,九日死)。


九日者,為火水生成數之餘,水勝火也。


(肺至懸絕,十二日死)。


十二日者,為金火生成數之餘,火勝金也。


(腎至懸絕,七日死)。


七日者,為水土生數之餘,土勝水也。


(脾至懸絕,四日死)。


四日者,為木生數之餘,木勝土也,凡此者皆不勝克賊之氣,故真藏獨見者,氣敗而危矣。


(○肝見庚辛死)。


素問平人氣象論○此言真藏脉見者,遇克賊之日而死,脉辛為金,伐肝木也。


(心見壬癸死)。


壬癸屬水,滅心火也。


(脾見甲乙死)。


甲乙屬木,克脾土也。


(肺見丙丁死)。


丙丁屬火,爍肺金也。


(腎見戊巳死)。


戊巳屬土,傷腎水也。


(是謂真藏見皆死)。


此即三部九候論所謂真藏脉見者勝死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0 10:57:42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虛摶病候死期


素問陰陽別論○二九。


(陰摶陽別,謂之有子)。


註見前二十三。


(陰陽虛腸辟死)。


陰陽虛者,尺寸俱虛也,腸辟,利膿血也,胃氣不留,魄門不禁,而陰陽虛者,藏氣竭也,故死,通評虛實論曰,滑大者曰生,懸濇者曰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言脉體,陰言脉位,汗液屬陰,而陽加於陰,陰氣泄矣,故陰脉多陽者多汗。


(陰虛陽摶謂之崩)。
 

陰虛者沉取不足,陽摶者浮取有餘,陽實陰虛,故為內崩失血之證。


(三陰俱摶,二十日夜半死)。


三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也,摶即真藏之擊摶也,二十日者,脾肺成數之餘也,夜半陰極,氣盡故死。


(二陰俱摶,十三日夕時死)。


二陰,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也,十二日者,心腎之成數也,夕時者,陰陽相半,水火分爭之會也。


(一陰俱摶,十日平旦死)。


一陰,手厥陰心主,足厥陰肝也,十日者,肝心生成之數也,平旦者,木火王極而邪更甚故死。


(三陽俱摶且鼓,三日死)。


三陽,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也,水一火二,故死在三日,其死之速者,以既摶且鼓,陽邪之盛極也。


(三陰三陽俱摶,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三陰三陽,脾肺小腸膀胱也,四藏俱摶則上下俱病,故在上則心腹脹滿,至於發盡,發盡者,脹之極也,在下則不得隱曲,陰道不利也,四藏俱病,惟以胃氣為主,土數五,五數盡而死矣。


(二陽俱摶,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二陽,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也,十日者,腸胃生數之餘也,○此篇獨缺一陽摶者,必脫簡也,六經次序義,詳疾病類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3:55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