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和說
書云:陽升陰加,四序無差。
萬物稟天地之一氣,男女從精血之兩耶。
三旬而陰氣純濃,子稱襁褓,兩月而陰氣方生,兒呼為牙,在百日名奶星,至半載而為夸,乳童周期而陰陽各半,孩兒千日乃真氣方奢。
此際全在乳母,能調則和,不調則違。
且和者其母慈祥,能調寒暑,乳哺得宜,是以百 頓釋,形貌充悅,筋骨隆盛,情性其常;
違者乳哺失節,不能調攝,或嗔怒乳兒,令兒邪狂,或酒醉乳兒,令兒驚癇,或有孕乳兒,令兒黃瘦疳積,或感患乳兒,令兒患驚風異疾,或吐後乳兒,令兒嘔逆羸瘦,或傷飽乳兒,令兒多熱喘急,或房勞未定乳兒,令兒多病,或乳母與孩兒同睡,口鼻之氣侵吹囟門,令兒鼻塞,或母過愛, 抱衣服,遇寒常加火烘,熱氣鬱積,令兒患熱病,風毒丹毒,又有乳母誤將孩兒衣服留於月下,晒晾過夜,被惡鳥羽屎落於衣上,遂成無辜之疾。
或將惡相異物嬉戲,乍忽一見,遂成驚忤。
書云:衣安月下,招無辜以為殃,童子未成,見稀物而觸忤,皆為母之過失,使兒傷精損血,形體黧黑,四肢枯瘁,病之生殺,從此而來。
是以《內經》不載其說,乳下嬰孩之疾,有病難治者,皆無所據。
中古巫妨氏著《顱囟經》,以占壽夭,歷世相授,於是小兒醫方興焉。
其次晉宋江左推諸蘇家小兒方,傳習有驗,隋間有巢氏方,撰集《病源》,唐有孫真人留心此術,迨後賢俊群集,名醫頗眾。
然小兒治法,散在諸書,博考群書論說,但有證而無治法,張渙有方而闕脈證,惟錢氏一書,古今所重,謂小兒方脈固難求證,不可以言語取者,乳下之嬰,襁褓之孩,故專於一科。
古之有言:醫之為難,而慈幼科比諸醫者,又出人一頭地。
雖然人有長幼,病感則一,但幼小不能言者耳。
人有四百四證,能調則生,失和則死。
幼者歸罪於母,壯者或四氣七情,或飢飽勞逸,或嗜欲誤犯,皆能成疾,故上古神農氏之王天下也,觀人之違和,啜草木之味,以定咸酸甘苦,以治疾病沉 。
咸以軟之,酸以收之,甘以緩之,苦以堅之,奇哉,辛味總攝四傍,然後播種百穀,以養人之形骸。
古者巢居穴處,不昧其道,故能全形返質,以道自守,氣血堅剛,終保百年之壽。於是乎明醫間出,繼踵不絕。
岐和振袂於前,李華馳聲於後。
悲哉:後人巧偽日增,故此天壽不滿。
雖有明醫續世,診視無功,淫祀妖邪,以求余福,可謂息燈覓朗,枯壑駕舟,雖欲求生,反遭艱險。
大抵養生之士,要識違和之理,則天命無窮矣。
夫人稟陰陽二氣而生,得患起自三焦。然冠壯易明,童幼難治。
古云:不能察其幼小者,是以別為一家調理耳。
且小兒所稟形質壽命長短者,全在乎精血,二者和而有妊,在母之胎中,十月而生。
一月如露珠,二月似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七月游其魂,兒能動左手,八月游其魄,兒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
又《顱囟經》云:一月胎胞清血凝也,二月胎形成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四月陰靈為七魄,五月五行分五臟,六月六律足六腑,七月精關竅通光明也,八月原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生人也,十月受氣足萬象成而生也。大抵壽夭窮通,聰明愚痴,皆以預定,豈能逃乎?
小兒所稟,全習父母之余氣,以長形質,故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大小與父母不等,則難養也。
初生雖多患,若形體相稱,則壽也。
小兒回舒轉首遲滯,稍費人雕琢者,壽之兆也。
若小兒預知人意,身輕力懦者,難養也。
古人有言:譬如梅花早發,不觀歲寒,甘菊晚榮,終矜年事,故知晚成者,壽之兆也。
若小兒陰大而黑,與身相等者,可養之子;
若陰小而白者,難養也。若小兒形體弱,頭面多青脈,精神昏瘁者,難養也;若小兒剛悍,眼目俊朗,神氣爽健,發紺而澤者,壽之兆也。若小兒精神實則少病,故易養長成也。若形瘁而多病者,難養也。
若小兒眼內黑珠少,白睛大,面色 白者,非壽之相也,縱長不及天年。若眼中黑珠大,而白睛少,面色黑形不淡者,亦要觀其小兒眼中黑白分明,表裡相稱,曰壽曰康。若黑珠動搖,光明閃爍,從長亦憂目疾,壽亦不及四旬矣。凡嬰孩始生,坐婆急以綿裹指,拭兒口中惡物令淨,方可浴,穢若不急拭,啼聲一出,咽下則生百病矣。如或浴水未到,且以綿絮包裹,暖大人懷中,浴湯極須調和,若冷熱失所,則令兒驚,亦致五臟疾矣。雖浴出亦當暖之。若遇暑月,亦未可去其綿絮,乍出母腹,不可令冒寒氣也,宜以預先煎下沸湯,以瓶收之,臨時漸暖,不犯生水,則兒不生瘡,如此一月為佳,自然長而少病矣。
初生小兒,未乳之先, 用黃連些少浸汁,調干胭脂一蜆殼,抹兒口中,去其腹中舊 糞,方可與兒乳之。三日內,以少朱砂入蜜些少,調灌半蜆殼,一臘以牛黃少許,徐徐抹兒口中。
若兒多睡,慎勿強與乳之。新生浴兒,用豬膽一枚取汁,和入湯中浴兒,則終身不生瘡疥。
又用五根湯浴兒亦可,五根者,桃柳楝梅槐,加之苦參白芷,煎湯浴之,辟諸不祥。
大凡小兒冬不可久浴,浴則傷冷,夏不可久浴,浴則傷熱。
頻浴則背冷而發驚。若遇熱時,以軟絹蘸湯拭之。
小兒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則令筋骨軟弱,時常宜見風日。
若愛惜不見風日,令兒肌膚脆軟,便易傷損,當將父母穿過舊絮著衣,少假父母之余氣,幸勿以新綿著兒,遇其天氣和暖無風之時,令人抱向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膚堅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
若藏帷帳之中,重衣溫暖,譬如草木生於陰地,不見風日,軟脆不耐風寒。
又當消息衣服,無令衣多,多則令兒汗出,汗多則致虛損,風邪易感。
夫小兒當慎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間,諸疾從此而發。
小兒臍帶未脫,不可頻浴,頻浴則臍中入水,撮口臍風,皆從此起,不可不慎。
此乃前人之成說,實後人之龜鑒者歟。
水鑒先生曰:小兒雖受陰陽二氣成其形,氣尚未周,何言有脈?
直至變蒸候盡,陰陽氣足,方可看脈。
其髫齔之年,方生陰陽。
古云:男子七歲曰髫,生其原陽之氣;
女子八歲曰齔,其陰陽方成。
故未滿髫齔之年,呼為淳陽。
若髫齔滿後,呼為童兒,始可看脈。
小兒初生至半歲之間,有病速看額前眉上發際下,以無名指、中指、食指輕手滿按之,若三指俱熱,感寒鼻塞氣粗,三指俱冷,上吐下瀉。
若食指熱,胸膛不寬,無名指熱,乳食不和,以致病也。
半歲以上,方可看虎口,周歲以上,看虎口兼一指脈,若五百六十四日,變蒸滿足,只看一指脈,以食指按之,上下 轉,分取三部。
凡言三部,非寸關尺也。
小兒三部,面看其色為一部,虎口脈紋為二部,一指脈為三部。
五脈者,上按額前,下按太衝,並前三部,共為五脈。
小兒有疾病,無惡候,不必掌診太衝之脈,此脈定生死之要會,如七八歲脈,一息六至為常人之脈,一息八至為熱,九至風,五至虛,四至損,三至脫,二至死,十至必是病勞虛損,形容瘦劣。
若或體肥面色青白,一息十一二至,謂之虛,是風病,死是為脈亂。
若一息一二至者,為脈不來,其人當厥冷而死。
遲若一息十一二至者必死,速則不滿三月。
何謂一息。
一呼一吸為一息,呼吸者,即是出一氣入一氣,謂之一息。
其脈若指下來硬隱指急大者,是有積;
若來微細,即是冷;
若輕虛緊,即是熱;
時復一大,即是人驚;
若大小不勻,即是惡候也。
所論浮數為熱,伏結為寒,沉細為冷,大小不勻為惡候。
數者緊也,浮者輕也,伏者貼也,重手方見,結者亂也,沉者重沒,沉細者微也,大小不勻,即是或大或小而不勻,是謂氣不生,其人必死也。
且如前人備述三脈五脈之法,書之於下,後學將此,不可視以細事。
人命所系,務要誠心診察,兢兢業業,庶幾則可,設有所誤,禍之不輕,醫為人之司命,可不謹乎?
夫小兒三歲以前,若有患,須看虎口脈,次指表節為命關,次氣關,次風關。
古人所謂初得風關病猶可,傳入氣命定難陳是也。
男子以左手,女以右手觀之。
有此通度三關脈候,是極驚之候,必死,余外並可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