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例的處方用藥、是以調整陰、陽、升、降為「核心』,所以調治道理全是統一的,但藥物的組成則各有所不同,雖然他們的脈象相同、但病症各異,故藥物的組成卻不能統一。 由於各種藥物雖然只具有明、陽、升、降四種性能,?因各藥物之中所含的「藥物元素」不同,故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而各有所長。
故認為:雖然按人體左、右、陰、陽、正、負升降的機理為調治的總綱、並可研究各門醫科的「正確治療方法」,其藥品的組成定會各有所不同。
但調治陰陽升降的道理卻是一致的。
以上「四例」調治陰陽的用藥擬方:可作為調治陰陽升降、用中藥治病處方的型式,但亦是呆板的方案舉例,是不足為用的。
如要做到正確的用藥處方治病,還應當從陰、陽脈象的寸、尺不足或有餘的基礎上,再結合辨清浮、沉、遲、數、緩、緊、大、小、滑、澀等脈象,以確定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之後,才能遵照古聖人所宣導的正確調治方案: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等等有原則性的調治方藥。
至於用藥的定量,「除含劇毒性藥物」應當以一般的定量外,其他性質的藥物,可根據病人脈象的高、中、低強弱等,來決定大、中、小多少適宜的藥物用量。
例如譜曲,只用1、2、3、4、5、6、7七個音符,但作曲家能靈活、巧妙地利用其高、中、低音度的變化,配合不同的「主題意義」的音律與節奏、而能變化出千萬條不同的歌韻。
醫者亦然,但就患病者脈象的甚、微差別而靈活地掌握多、少不同的藥物用量、亦可取得非常廣泛的效果。
例如張仲景醫聖的「『桂枝湯方」、在原湯方的基礎上,加重芍藥三兩,僅加入一味屬生活物質的「飴糖」,即變化為「建中湯」。
就證明增加一點「芍藥」的比重差別,即將一個治「外感」的方劑,而轉變為療「內傷」的方藥。
所以仲景醫聖雖然用藥品極少、但變化多。
筆者多年以來,觀察發現當前中、西醫治病用藥有不足之處。
中醫由於對人體左、右「十二經脈」的道理不明,而臨床經驗不足的中醫、在用藥治病的處方中,因沒有「原則性的陰陽運動機理」作指導,所以也難免有不當之處。
西醫利用現代醫療儀器,可以檢察出人體器官及各組織的病灶,但由於不知「十二經脈」和陰陽五行的道理;故用藥只對準有形質的病灶進行治療,卻沒有關照到「無形」的「十二經脈」之整體陰陽的機能與能量,雖治療許多疾病有速效,但往往有付作用或不良反應。
所以,唯有將中、西醫的醫理、醫朮、醫藥結合起來,各取所長、互相利用,才是比較完美和理想的治病方針。
如果沒有「真理」,便難立出「真法」。
筆者現已經述了人體「十二經脈」的機理,望醫學界的同仁,利用現代科技實驗,探索出藥物在人體陰陽經內所發揮的正運或反運作用,以研制出治療各科疾病的特效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