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29:49 | 只看該作者

(16)小承氣湯《蘭台軌范傷寒方》

 

汗多微發熱。不惡寒。或小便數而大便鞭。語者。與此湯微和胃氣。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去皮炙。枳實三枚炙。


上藥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場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0:10 | 只看該作者

小承氣湯

 

主治陽明腑實證。


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大致與「大承氣湯」相同,也是瀉下通便之方。


因其在藥物功能上次於大承氣湯,故所治之疾病的病證也比大承氣湯的病證要輕。


由於胃腸閉塞或不暢的原因較多,病情有輕重緩急之異,虛實寒熱皆可導致,所以運用攻裏瀉下之方亦多。


有峻下、緩下、寒下、溫下、潤下,或攻補兼施以通利。


故當根據脈症情況而選擇適當的瀉便藥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0:36 | 只看該作者

(17)補中益氣湯《蘭台軌范東垣方》

 

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炙、人參、白求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陳皮五分。當歸一錢。升麻、柴胡各五分。


上藥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徐靈胎曰:「東垣之方一概以升提中氣為主,如果中氣下陷者,最為合度。若氣高而喘,則非升柴所宜,學者不可誤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1:00 | 只看該作者

補中益氣湯

 

主治四肢倦怠、自汗口渴、少氣懶言、動則氣喘、脈虛軟無力,兩寸口動脈正運時難以達寸,中氣下陷則上焦氣虛,上焦氣虛不固則易導致久泄、脫肛、子宮下垂等證。


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提升人體左右三陰經的正運動能量。


方中黃耆、人參、白朮、甘草、升麻側重於歸右;


當歸、柴胡側重於歸左。


因歸右的藥物量多,故對人體右側之能量補助提升甚強,因歸左的藥物量少於右側,故對人體的左側之能量補助提升則次於右側。


方中陳皮和中。


總之:治氣虛下陷而右側氣虛甚於左側者宜之。


凡是補助上焦三陰經的藥方,皆能促進「十二經脈」正運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1:37 | 只看該作者

(18)崔氏八味丸《成方切用金匱方》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泄瀉腹脹。或元陽虛憊。陽痿精寒。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膝酸腰軟。目昏等證。


王冰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尺脈弱者宜之。


熟地黃八兩。山萸肉、懷山藥各八兩。茯苓、丹皮、澤瀉各三兩。內桂、熟附子各一兩。


蜜九。


空心鹽湯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1:53 | 只看該作者

崔氏八味丸

 

主治在下焦滋陰壯陽,引火歸原,故曰「益火之原,以消陰翳」。


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具有反運人體左右之三陽經脈的功能。


方中熟附子、肉桂大辛大熱溫腎壯陽以補腎氣,熟地、山萸肉、丹皮、懷山藥滋養下焦肝腎以補腎陰;


茯苓、澤瀉以滲濕利水,共同起著滋腎陰壯腎陽的作用。


是填補下焦之陰虛陽衰的主要方劑,其腎精虧兼命門火衰者宜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2:14 | 只看該作者

(19)六味地黃丸《蘭台執范錢氏方》

 

治腎陰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舌痛。齒牙木固。腰腿痿軟。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音。水泛為痰。血虛發熱等症。


乾地黃八兩九蒸為度搗膏。干山藥、山萸肉各四兩。丹皮、茯苓、澤瀉各三兩。


徐靈胎曰:「此方錢氏專治小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2:32 | 只看該作者

六味地黃丸

 

主治小兒陰虛發熱、口喝多飲、大便干、小便黃、常低燒(無清涕鼻塞、非感冒病)等證。貧道認為此方的藥物作用主要是在下焦滋陰降火。


故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具有反運動人體左右之三陰經脈的功能。


本方純屬是滋補腎陰的方劑,故專治腎陰不足而導致虛火上炎:如氣壅痰嗽、頭目眩暈、咽乾舌痛、牙齒不固、自汗盜汗、血虛發熱等證,兩脈口寸部脈浮,其脈波寸寬尺窄者宜之。


凡是補充下焦的藥方,皆能促進「十二經脈」反運動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2:5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五、用藥物治病的心得

 

關於用藥物治病,我們祖國醫學歷史悠久,歷代的明賢為後世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醫方。


對各門醫科和各種類型的病證都創立了很多醫療方劑。


特別是受到歷來醫家一致公認的有效方劑,都是當今有價值的研究藥方。


對於每一種藥品入走何經脈前人多有記載,還應進一步研究證實。


貧道認為,將中藥配成了復方使人服下以後,即產生藥物作用而能運轉人體內、外的陰陽經脈。


例如:「四君子湯」、「理中湯」多側重於調理人體的右側;


「四物湯」「佛手散」多側重於調理人體的左側;


「小柴胡湯」與「逍遙散」都屬疏理左、右中上二焦和解陰陽之方;


「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皆主升散發表於三陽經;


「四逆湯」等專主回陽溫裏於陰經;


「大分清飲」、「小分清飲」都是從陽經下降而通利小便;


「大承氣湯」、「小承氣場」皆是由陽經下降而通利大便;


「補中益氣湯」乃補充左、右中上二焦之方;


「真武湯」能反運左側的三陰經和正運右側的三陰經;


「平胃散」可正運右側的足太陰脾經並且正運胃經、小腸經、大腸經。


「崔氏八味丸」、「六味地黃丸」是補助左右下焦之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3:07 | 只看該作者

貧道認為:凡是能充實和鎮攝下焦陰經的方藥,都有助於十二經脈的負運之功;


凡是能補充和升舉上焦陰經的方藥,皆有助於十二經脈的正運之力。


中醫名方甚多,還有左、右陰陽兼調之方,寒溫互用之方,升降相濟之方,表裏並治之方,攻補兼施等等眾多方藥,難以盡述。


所以,研究中醫必須測驗出各名方在人體的陰、陽經內所起到的正、負運動藥物作用,以便在臨床辨證施治中按理、法、方、藥來選用而調治疾病。


治療疾病,應根據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證狀,並結合陽、陽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以確定虛實而恰當地選方用藥。


在處方用藥時,必須將藥品配伍得能夠糾正患者體內明、陽盛衰的偏差,才是調整陰陽經脈的正確治療。


凡是由七情、六欲所內傷的疾患,均要按這種調平陰陽的原則處治。


屬於六淫所傷的外感之病,在治療上應以驅邪為主;


如果病人的正氣虧損,亦當結合陰、陽脈象的虛實和辨別邪、正的盛、衰而給予合理的選方擇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3:20 | 只看該作者

本書前面二十三章所舉出的「六個病例」,是貧道研究十二經脈之「正負機理」的認識,此可作為用中藥治療疾病的又一途徑。


「六個病例」乃是一般的疾病,所用的治療藥方,都是大眾皆知的常見方藥,因所採用的方藥能與患者的病機契合,故皆能治癒。


為何有的病人請某醫生醫治而沒有治癒,而請另外的醫生治療卻醫治好了呢?


這治好病人的醫生並非是採用了什麼世間稀有的藥物——還是採用平常的藥物——只不過是其藥方的配伍及所施用的藥量,正好與患者的病機相投而已。


故在臨床辨證施治中,根據患者的脈證,如與古代名方的脈、症符合,當遵古方施用,若見脈、症另有差別,可以增、減藥物,或自出心裁而立出對症治療藥方。


但立方的原則:或遵仲景醫聖的「六經」模式立方;


或按溫病的「三焦」立法。


故上、中、下三焦與陰、陽六經、作為自立方藥的規矩繩墨,歷來一切治療疾病的藥方,都是從這「陰陽六經及三焦」的總綱之中化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3:36 | 只看該作者

前章轉抄的十九個歷代中藥祖方、以作為調治上、中、下臟腑陰陽正、負運動的代表方劑。


因人體之內「十二經脈」的運動、只有左、右、正、負陰陽升降四種類型,故研究用中藥治病,要根據陰陽兩性的藥品、投入人體之後所發揮或升、或降的正、負藥物功能,所以要根據陰陽脈象的往來盛衰而對證選方。


《素問·應象大論篇》云:「味厚者為陰、薄為明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這是古聖先哲將一切藥物概括為四性。


因古聖人們知無形的陰陽道機、故十分瞭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全屬一理。


又云:「味厚則泄」如大黃、芒硝、甘遂、蘆薈之類;


「薄則通」的如當歸、川芎、防已、木通之類;


「氣薄則發洩」如麻黃、羌活、荊介、防風之類;


「厚則發熱」如乾薑、附子、肉桂、吳茱萸之類。


古聖們認為:一切藥物之中不外乎陰、陽、升、降四性、及酸、甘、苦、辛、鹹五味。


故藥物投入人體之後即在陰、陽十二經脈升降往返的運動中、根據藥物組方的正負能量而發揮藥物作用。


所以擇方選藥、定要根據「脈口、人迎」的陽盛陽衰或陰盛陽衰的出入升降偏差為綱,並結合浮、沉、遲、數、緩、緊、大、小、滑、澀等脈象、以確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而立出對一症的藥方,其藥物組成的作用要有益弱抑強的藥物轉化功能以調和陰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3:53 | 只看該作者

貧道根據以上用中藥治病的認識,在70年代作第一次試驗。選擇了二十種中草藥,即桂枝、柴胡、薄荷葉、川芎、附子、乾薑、白芍、生地、白朮、黨參、黃連、黃芩、知母、麥冬、杏仁、法半夏、甘草、茯苓、枳殼、大黃等來調治常見疾病,勿論是寒證、熱證、表證、裏證、虛證、實證均在這二十種藥中選藥立方,並能取得百分之二八十的療效。


貧道在90年代又作第二次試驗。


並在以上二十種藥品的基礎上,又選擇了三十九種中藥:


即防風、白芷、荊介、獨活、牛膝、木瓜、山藥、蒼朮、連翹、金銀花、桔梗、黃耆、芒硝、厚朴、沙參、丹參、黃柏、梔子、澤瀉、茵陳、制川烏、防已、玄胡索、烏藥、當歸、紅花、桃仁、蓁艽、威靈仙、石決明、生石膏、五味子、天花粉、蒲公英、石菖蒲、虎杖、貝母、陳皮、香附子等共合為五十九種中藥,來醫治一切常見疾病,能取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療效。


根據兩次用中藥試驗的結果,貧道深刻地體會到古聖人對藥物的「陰、陽、氣、味』之理論論述非常重要。


故認為只要用「十二經脈」道理作指南,準確的針對患者的病症,配合恰當的組方,充分發揮其藥物作用和組方功能就能調治一切常見疾病,取得滿意的療效。


多年來,貧道用中藥治病,其配方用藥的理性指導、主要根據「脈口、人迎」的升、降、浮、沉盛衰現象來,「立方用藥」。


但是要注意:「外表有邪之浮脈」不可用收攝與下降治法;


「邪結在腑裏之沉脈」不用補助與提升治法。


其他雜病都可以按照「脈口、人迎」的陰、陽、升、降盛衰給於調治平衡、病必袁去。


現將以上有表、裏邪氣之「浮、沉脈象」的辯證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卻說浮沉經驗語,全憑脈口論浮沉。


脈浮有邪當解表,浮脈無邪培下元。


脈沉腑結應通利,沉脈滑泄補中下。


貧道根據多年實驗結果、證明識方用藥不在於多,而在於隨機應變運用處方。


經云:「無阻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


所以醫者在治病處方上,定要注重左、右、陰、陽相互轉化機理,所施用的方藥若能觀照到「陰陽四方」,即是比較周全的處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4:10 | 只看該作者

假如有四個病人其病症各不相同:第一個胸悶咳嗽痰多;


第二個兩側頭痛、心胸不安、慍慍欲吐;


第三個咽喉發炎疼痛;第四個情志鬱悶、頭昏嗜臥、胸隔痞滿。


但四個病人的陰、陽脈象大致相同,其左右「脈口」都是關尺兩部脈顯而寸部少脈,左右「人迎」都是寸部盛於尺部。


其脈波的寬度比脈口陰脈稍大。


這就證明陰陽脈波的升降運動、反運比較有餘、而正運卻不足。


按這種脈同而症狀不同的病人來擬定治療處方如下:


治第一個胸悶咳嗽痰多病人的處方,用柴胡、當歸以助左側陰經的正運功能,用桔梗、甘草、蘇葉以助右側陰經的正運功能。


用茯苓、陳皮、生薑、法半夏、前胡、枳殼為反佐、從陽經降逆化痰以助陽經的正運下達功能,共同起著協調陰陽、止嗽化痰、寬胸的作用。


治第二個兩側頭痛、心胸不安、慍慍欲吐病人的處方,用柴胡、川芎、以助左側陰經的正運功能兼治頭痛,用白朮、防風、白芷以助右側陰經的正運功能兼治頭痛,用法半夏、生薑、黃芩為反佐、從陽經降逆、以助陽經正運下達功能,共同起著協調陰陽、止頭痛理心胸及降逆的作用。


治第三個咽喉發炎疼痛病人的處方,用當歸、柴胡、板藍根、以助左側陰經的正運功能,用沙參、桔梗、薄荷葉。


甘草、玄參、以助右側陰經的正運功能,用麥冬、金果欖、山豆根為反佐、從陽經降逆、以助陽經正運下達功能,共同起著協調陰陽及清熱止喉痛的作用。


治第四個情志鬱悶、頭昏嗜臥、胸隔痞滿病人的處方,用柴胡、當歸、香附子以助左側陰經的正運功能,用蒼朮、黨參、甘草以助右側陰經的正運功能,用枳殼、黃芩、青木香、瓜簍子為反佐、從陽經降逆、以助陽經正運下達功能,共同起著協調陰陽消除痞滿及疏肝達脾的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4:27 | 只看該作者

以上四例的處方用藥、是以調整陰、陽、升、降為「核心』,所以調治道理全是統一的,但藥物的組成則各有所不同,雖然他們的脈象相同、但病症各異,故藥物的組成卻不能統一。


由於各種藥物雖然只具有明、陽、升、降四種性能,?因各藥物之中所含的「藥物元素」不同,故對某些疾病的療效而各有所長。


故認為:雖然按人體左、右、陰、陽、正、負升降的機理為調治的總綱、並可研究各門醫科的「正確治療方法」,其藥品的組成定會各有所不同。


但調治陰陽升降的道理卻是一致的。


以上「四例」調治陰陽的用藥擬方:可作為調治陰陽升降、用中藥治病處方的型式,但亦是呆板的方案舉例,是不足為用的。


如要做到正確的用藥處方治病,還應當從陰、陽脈象的寸、尺不足或有餘的基礎上,再結合辨清浮、沉、遲、數、緩、緊、大、小、滑、澀等脈象,以確定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之後,才能遵照古聖人所宣導的正確調治方案: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等等有原則性的調治方藥。


至於用藥的定量,「除含劇毒性藥物」應當以一般的定量外,其他性質的藥物,可根據病人脈象的高、中、低強弱等,來決定大、中、小多少適宜的藥物用量。


例如譜曲,只用1、2、3、4、5、6、7七個音符,但作曲家能靈活、巧妙地利用其高、中、低音度的變化,配合不同的「主題意義」的音律與節奏、而能變化出千萬條不同的歌韻。


醫者亦然,但就患病者脈象的甚、微差別而靈活地掌握多、少不同的藥物用量、亦可取得非常廣泛的效果。


例如張仲景醫聖的「『桂枝湯方」、在原湯方的基礎上,加重芍藥三兩,僅加入一味屬生活物質的「飴糖」,即變化為「建中湯」。


就證明增加一點「芍藥」的比重差別,即將一個治「外感」的方劑,而轉變為療「內傷」的方藥。


所以仲景醫聖雖然用藥品極少、但變化多。


筆者多年以來,觀察發現當前中、西醫治病用藥有不足之處。


中醫由於對人體左、右「十二經脈」的道理不明,而臨床經驗不足的中醫、在用藥治病的處方中,因沒有「原則性的陰陽運動機理」作指導,所以也難免有不當之處。


西醫利用現代醫療儀器,可以檢察出人體器官及各組織的病灶,但由於不知「十二經脈」和陰陽五行的道理;故用藥只對準有形質的病灶進行治療,卻沒有關照到「無形」的「十二經脈」之整體陰陽的機能與能量,雖治療許多疾病有速效,但往往有付作用或不良反應。


所以,唯有將中、西醫的醫理、醫朮、醫藥結合起來,各取所長、互相利用,才是比較完美和理想的治病方針。


如果沒有「真理」,便難立出「真法」。


筆者現已經述了人體「十二經脈」的機理,望醫學界的同仁,利用現代科技實驗,探索出藥物在人體陰陽經內所發揮的正運或反運作用,以研制出治療各科疾病的特效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4:52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六、中西醫結合提高療效的唯一途徑

 

人體「十二經脈」的感應性非常敏感,如緩慢進展性的疾病,當病人本身還未感覺到有疾病症狀時,「十二經脈」先已生病而產生了明、陽經脈不平,在病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人體的感覺器官才感到自身有了病。


按古人有「治未病之說」以具兩種含義:一是在患者還未有感覺到有病之時,而醫者在診候中已發覺到患者有了陰陽經脈偏差而給予及時的調正。


二是如肝木有病,知道易傳脾土,在治療上當注重實脾以防其傳。


故曰:「治未病」。


筆者曾常見到有的病人到醫院裏通過各項醫科儀器檢察、化驗、都察不出任何疾病的現象,但患者本身又確實感到有病。


經我通過「兩脈口及兩人迎」的診候,即能發現患者的陰、陽經脈不平衡,經過調治而到達陰、陽平衡之際,其患者即覺得自身的疾病消除。


由此,才瞭解到,現代儀器檢察疾病,只能診斷出有形有質肌體內外的器質病變,以及有化驗資料的病變,但對一部分因「十二經脈」無形象之機理病變卻難以診斷出來。


因此,能證明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是診療疾病的「本中之本」,而肌體內、外形質的疾患變態乃是「本中之末」。


如果遺棄祖國醫學中「十二經脈」的本源基理,在辨證論治中就易於導致迷惑。


據現代醫學觀察人體之內亦有兩種相對立的結構,在運行生理形態及病理形態,而在生生化化衍變無息,卻不知皆發源於這無形無象之「十二經脈」正負機理的潛能。


我們祖國醫學雖具備了這最本源最高深的中醫體系理論,但在利用科學化的現代醫療條件上又遠遠不及西醫。


例如西醫的輸液、輸血、輸氧等,都是西醫治療最優良的療法,利於急性病及垂危病的救治。


但西醫治療慢性疾病在療效上又遠遠比不上中醫,如長期服用西藥。


甚至還有不良的藥物反應。


因為一些慢性疾病,皆由於臟腑陰陽「十二經脈」在長期偏差不平的運行中、所形成的疾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5:06 | 只看該作者

按中醫治療,是辨別臟、腑、陰、陽經脈的虛、實之後,才立方用藥調治,所施治的原則,是轉化臟腑陰陽經脈的運動,使之走向正常,所以恰合糾正患者的病因及病症,故服藥雖然長久卻少有不良的藥物反應。


故認為西醫如結合中醫理論之陰陽「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理,來配合藥方而治療,在療效上應當更為理想。


只有將中、值醫理結合起來各取其長處、才是全面提高醫學發展的方向。


因此,「十二經脈」之陰、陽、正。


負運動的機理,是導引融合貫通中、西醫理的綱領。


這「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能聯繫中、西醫理使之在理性上互不矛盾,所以中醫之「十二經脈」的陰陽對立機理是促進中、西醫理相互協調的理性之一,實能促使研究中、西醫學理論而共同到達最高的醫學治療水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5:31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七、論「十二經脈」與手術治療

 

人體的臟腑陰陽經脈,若長期運行失調,就會產生臟腑疾病。


有的甚至病情嚴重,需要手術切除。


貧道認為,如利用「十二經脈」的理論長期治療,部分患者是可以不需手術而病除。


例如在治癒的患者中,有數例因臟、器官病變的患者,病情甚重,都經過大醫院確診需要手術治療。


但經過貧道利用「十二經脈」的機理給與調治而愈。


典型病例:


馮××,女,50歲,住公安縣紅旗大隊。


患者右腎部常有輕微疼痛,小便頻數,排尿時疼痛增加而尿量較少。


經醫院檢察診斷為:「右腎結核」。


患病三年有餘,常用中、西醫藥治療而病症時輕時重,未能解除病患。


後來其病症逐漸加重,又通過沙市市兩個人民醫院檢察診斷、均確診為「右腎壞死」,皆決定用手術「切除右腎。」


因患者畏懼開刀治療,經人介紹請我醫治。


通過陰陽脈象診斷之後,囑咐患者每天用毛巾浸入70至80度溫水內、在擰干水份後熱敷右「太谿穴」、右「委中穴」;


兼敷療左、右「足三裏穴」。


敷療時需溫度適中以不燙傷皮膚為度,如毛巾溫度太高可隔衣物外敷,毛巾變涼則重復加溫,每次敷療35至50分鐘。


並配製一料調正陰陽氣血的中成藥丸,日服兩次以輔佐治療。


經過六十多天理療法,患者略見微效;


經過半年理療、患者才覺得腎部疼痛減輕其小便減少次數;


理療到達一年半時間其諸症悉除來告全愈。


患者再到醫院檢察其「右腎」已恢復正常。


追訪八年病未再發。


並能操持家務身體健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5:47 | 只看該作者

因此,用「十二經脈」道理治病,是在臟腑陰陽經脈迴圈的路線上調治疾病,能持久調治,即可將臟、腑陰陽經脈調整而愈,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是僅僅對某一症狀、或某一局部的病變現象治療,而是按陰陽運行規律全面性調整。


以上表明:利用臟腑陰陽經脈的整體觀點,能持久調治臟腑的「疑難病症」,亦可能避免部分需手術治療的「臟腑」疾患。


貧道深感:當今經過手術切除「臟腑」的病人真是可悲可憫。


但特殊的患者若不經過手術治療即難以生存、故手術不可避免。


但有部分患者,如用「十二經脈」的原理就可能治好的、若採用了手術切除治療,即是給患者們帶來不應有的痛苦。


因為通過手術治療不但使患者受到手術之苦,而且使患者喪失了完整的臟腑陰陽生理功能。


曾見到有些患者經過手術治療以後,往往又相繼發生「手術後遺症」而很難醫治。


所以醫者治療臟腑等疾病,應盡可能的利用「十二經脈」的陰陽機理進行調治、來挽回不必要的手術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2 23:36:09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論十二經脈與天地陰陽之道

 

祖國醫學發源於《黃帝內經》,這部中醫經典從始到終都貫串著天人合一的理論觀點。


根據貧道練功的體驗,認為發現「經絡學說」是古聖人通過養身修道達到與宇宙的「大自然之道合體」之時所取得的「中醫理論」——「十二經脈」理論。


祖國醫學理論雖「玄」,卻是通過自身反應,故是十分科學實用的,所以數千年來一直指導著人類疾病的治療與防治。


根據祖國的「醫學理論」和我們道家的「道學理論」相同都是以「天人合一」的觀點,認為宇宙有無形無象之三陰三陽的迴圈軌道場在運行「五運六氣」,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遷;


人體之內有無形無象之三陰三陽的迴圈軌道場(即十二經脈路線)在運行「五臟六腑」,才能體現春季脈弦、夏季脈鈞、秋季脈浮、冬季脈石的脈象變遷。


在宇宙間若沒有「自然大道」的運動場、其日、月、星辰即不能有規律的運行,而萬物也不能生長。


在人體內若沒有「十二經脈」的運動場、人就沒有生命。


所以人體的「十二經脈」運行之道是至關重要,又非常玄微的。


《靈樞·經脈篇》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


又如:《素問·氣交變大論》以天、人相應的觀點說:「肝應歲星(木星)心應熒惑星(火星)脾應鎮星(土星)肺應太白星(金星)腎應辰星(水星)」。


說明:宇宙是個大天地,人體是個小天地。


前聖日:「人乃天地之精靈」可以說、人體即是「天體」的一個縮影,其太陽係的天體結構在人體內都有,卻隱藏著,因而許多修行人在修煉到一定的程度時(有日月會合境界)就能見到太陽、月亮、星辰。


故我們道家說:「大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也就是說明我們的人體已具備天地這全璧,應予珍惜修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9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