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1:00 | 只看該作者

對奇經八脈的治療分析

 

關於奇經八脈之中的「任脈、督脈」皆有俞穴可以調治疾病。


其任脈循行人體的胸腹中線,經云:「腹為陰」,故「任脈」為諸陰經脈之海。


由於任脈的運動雖然與足三陽經運動相反,但相反之動力,實有相助足三陰經的運行之功,所以「任脈」有擔任陰經運動的潛能。


其督脈循行人體的背部中線,經云:「背為陽」,故「督脈」為諸陽經脈之會。


由於督脈的運動雖然與足三陽經運動相反,但相反之動力,實有相助足三陽經的運動之功,所以「督脈」有總督陽經運動的潛能。


衝脈起於氣街(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處)由足陽經別出並著足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脈之海。因衝脈發自足陽明經的「氣衝穴」,足陽明屬胃,是受生活物質的「水穀之海」,而五臟六腑皆稟受其氣為「後天營養」之根本;


衝脈又並著足少陰經夾臍上衝而行,足少陰屬腎,是藏「朱天精氣」而濡養周身之根本。


故衝脈兼受先、後天之二經的充沛經氣,所以是「十二經脈」之海。但是,其「衝脈」多借居足少陰「腎經俞穴」來調治疾病。


故奇經八脈除「任、督」二脈在本經有「穴位」調治疾病外,其他奇經皆是「借居十二經脈的穴位」治病。


如後世發明的「靈龜八法」說:「後谿穴通於督脈,列缺穴通於任脈,公孫穴通於衝脈,臨泣穴通於帶脈,照海穴通於陰蹺脈,申脈穴通於陽蹺脈,內關穴通於陰維脈,外關穴通於陽維脈等,亦全是借用陰陽「十二經」的穴位治病。


關於對「奇經入脈」在用中藥的治病中,僅見到前醫葉天士先生言:「八脈隸於肝腎」,以「龜板、龜膠」為入「任脈」之藥品;


以「鹿角、鹿膠」為人「督脈」之藥品,除此之外,很少見到專為「奇經八脈」立出方藥。


由於任、督、衝等脈皆起於少腹下與胞中,所以後世醫生對於婦科疾病的胎前、產後、月經、崩帶以及胞宮生殖等病,雖然常以任、督、衝、帶等脈而立論很多,但在用中藥之「立方用藥上」,主要還是調治「肝腎」的藥品。


如以上對「奇經八脈的種種觀點認為:除「任、督」二脈外,對其他奇經的調治,若調正了「十二經脈」,即是調治了「奇經八脈」。


因調治奇經八脈的「治病穴位」,多屬於「十二經」的穴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1:26 | 只看該作者

奇經八脈生長衰老過程

 

奇經八脈在人體生理中,有它生、長、衰、老的壽命過程。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說明女子生長發育大致到達十四歲之時,其衝、任兩脈發育建全,即開始排卵而按月行經。


經過三十五年的壽命過程,一般到四十九歲期間,其衝、任二脈即趨向衰弱,故而導致月經停止,同時其生育子女的功能亦消失。


其男子生長發育到達十六歲時期,腎臟的精氣充盈即能開始排精,如男女媾合即能殖生子女。


經過四十八年的壽命過程而到達六十四歲時期,其腎臟的精氣即趨向衰弱,因而斷絕繁殖兒女的功能。


在以上人體之生、長、衰老的生理過程中,正當「衝、任」二脈的旺盛之期,其「奇經八脈」皆旺盛;當「衝、任」二脈的衰弱之期,其「奇經八脈」皆衰弱,故奇經八脈有它的生理壽命過程。


「奇經八脈」在人體未發育建全之前,和精氣衰弱及斷月經之後,可知「奇經八脈」的運動功能還是存在著,前者,是起著「生長不足」的排斥運動反作用;


後者卻起著「衰退不足」的排斥運動反作用。


亦如《靈樞·衛生篇》黃帝問於歧伯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一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所以「奇經八脈」在壯年與老年亦是同樣的盛、袁生理,按婦女的「行經與斷經」可證,如行月經之期是旺盛的體徵;


若斷月經之後是衰老的體徵。


《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


歧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這說明善於養身修煉之人能夠保持延長「奇經八脈」的壽命。


因為修煉者在第一步就是通「小周天功」,即是通調「任、督二脈,如果任、督脈得到通調相交,即獲得健康長壽的條件。


可喜的是,近些年來修煉氣功的熱潮遍及全世界,所以在不久的將來,對人體科學研究、對「奇經八脈」的研究,都會取得一定的進展和認識。


關於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筆者與古今的觀點一致,讀者可參考古、今針灸書中的「十二經脈」循行示意圖。


關於「任、督」二脈的形態,根據貨道在「功態中」的現象感覺卻有點與前人的不同。


因此,特遵照前人立出了「任督二脈示意圖」;


並又立出我在功態中感覺的「任督二脈示意圖」以供研究考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1:43 | 只看該作者

缺圖:

 

任脈者1,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4,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25,上頤循面入目26。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督脈者:1、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


2.女子入係廷孔;(2.男子地奠下至墓,與女子等)其孔、溺孔之端也;


3、其絡循陰器合墓間、繞篡後;


4、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脈者、合少明上股內後廉;


5.貫脊;


6.屬腎;


7.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


8.上貫心;


9.入喉;


10.上頤環唇;


11.上係目之下中央;


12.與太陽起於目內眥;


13.上額;


14.交巔上;


15.還出別下項;


16.循肩膊內;


17、俠脊抵腰中;


18.入特膂絡腎。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中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道溺嗌干。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2:05 | 只看該作者

附:在任脈用藥物穴位注射治療病例

 

毛××,男,78歲,住武當山。


1997年4月15日就診。


患者陡然發生腹痛甚劇,四肢寒涼,面色慘白、咬牙緊齒、痛苦呻吟不止,舌質淡紅苔白潤,並出現嘔吐。


脈候左右寸口、浮候無脈,沉候其兩寸部亦無脈、左右關、尺兩部脈象沉遲而小脈搏極弱。


診察左右人迎動脈均現浮小兼遲之象,能感覺動脈的往來,而比較「兩寸口」之脈搏略微明顯。


憑脈據症診斷為:體內的「陽氣衰微」卻無熱能化陰,而致使「陰寒之氣」太甚,寒主收引即形成痙攣性腹痛劇烈。


因發病急迫採用西藥「穴位注射」治療。


用5ml注射器,吸取硫酸阿托品0.6mg,又吸取鹽酸腎上腺素1mg混合後,在患者的「關元穴氣海穴」刺入三分各注入二分之一藥液。


經注射藥液達15分鐘後其患者的腹痛好轉大半,僅只有輕度的腹痛。


復查患者左右寸口、人迎動脈,而陰陽雙方的脈搏明顯增強,其遲脈象消失,但兩寸口的「寸部」脈波,還顯不足之象;


兩人迎的「寸部」還顯浮象。


另用肌苷0.1g2片,維生素Bl10mg3片、醋酸潑尼松5mg2片、維生素B610mg2片,胃復安5mg2片。


給患者口服,在眼藥45分鐘後全愈。


奇經八脈之中的「任脈」,乃是諸陰經之海,而任脈的「關元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之穴。


任脈的「氣海穴」乃稟受呼吸氣機之「海底根蒂」處,故我們道家在修養中亦提倡「關元、氣海」為呼吸歸根之處。


所以貧道選取這兩個穴位用藥物注射以治療「明寒急症」,因借此「二穴特點」,能使藥物在陰經方面來迅速發揮藥物作用,而令陽氣升舉,即可在短時間以內消除「陰寒之邪」,所以獲效甚捷。


以前,貧道常用如以上配方,是選取「氣海」與左右「陰陵泉」的三穴注射、而救人甚多。


但以上療法,只適用於陰寒腹痛急症,如屬於炎症腹痛者忌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2:31 | 只看該作者

六、解釋根溜注入矛盾

 

關於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的根、溜、注、入的機能運動,應區別足三陽經與手三陽經不同運動道理,足三陽經是反運動之時產生根、溜、注、入的;


手三陽經是正運動之時產生根、溜、注、人的。


只舉足陽明胃經和手陽陰大腸經為例:正當足陽明經反運而經氣上行之時,其在足的足陽明經氣即由「厲兌穴」處退縮而上行溜流於「衝陽穴」,繼續上注於「下陵穴」,同時,頸部的足陽明經氣即從「人迎穴」處上升運行至「顙大穴」而終結;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而進入於「人迎穴」。


這進入於人迎穴的別行經氣進入於何所呢?


是由人迎穴「入貫舌中」與足太陰脾經的「散舌下之脈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如足陽明經正運下行之時,在頭部的足陽明經氣即由「顙大穴」下降至人迎穴處,同時,處於下肢的足陽明經氣即由「下陵穴」下降運行至「厲兌穴」而終止;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由「豐隆之別穴」而進入於足太陰經與之相「吻合」。


這說明「十二經脈」不論正運與反運,都是「如環之無端」的運動機能。


《靈樞·根結篇》云:「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也。


所謂入於人迎、豐隆也?


是言其足陽明經氣根、溜、注、入反運上行時,該經氣由「人迎之別穴」而入;


正運下行時,該經氣從「豐隆之別穴」而入。


當手陽明經正運而經氣上行時,在手的手陽明經氣即由「商陽穴」處退縮而上溜流於「合谷穴」,繼續上注於「陽谿穴」,同時在頸部的手陽明經氣即由「扶突穴」處上升運行至「迎香穴」而終;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別行而進入於「扶突穴內」。


這進入於「扶突穴」的別行經氣又進入於何處呢?


是經過「扶突穴」入喉嚨至缺盆與手太陰肺經的「循喉嚨之脈相吻合」,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當手陽明經反運下行時,在頭部的手陽明經氣由「迎香穴」下降至「扶突穴」處,同時在手部的手陽明經氣、即從「陽谿穴」下行即伸進至「商陽穴」而止;


及同時,還分支道經氣由「偏曆別穴」而進入於手太陰經與之「相吻合」。


即形成「如環之無端」的陰陽交合機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32:44 | 只看該作者

《靈樞·根結篇》云:「手陽明根於商陽,溜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手扶突,偏曆也,所謂入於扶突,偏曆也」


是言手陽明經根、溜、注、入正經上行時該經氣由「扶突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


反運下行時皆經氣從「偏曆別穴」而轉入於手太陰肺經。


也就說明了,陰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陽經的經氣來佔領;


陽經經氣退縮的同時,其陰經的經氣來佔領,也就形成了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迴圈不息功能。


手、足三陰三陽的十二經脈、就這樣「如環之無端」往返不息地運動著。


《靈樞·官能篇》曾云:「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


故此章之根、溜、注、入的陰陽出入升降屈伸條理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手、足三陰三陽之肘膝以下的陰、陽、進、退、伸、縮機能,可證明肘、膝以下之井、滎、劍、經、合五個穴位調治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並應當注意,其「十二經脈」路線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但各陰、陽經脈的經氣是有規律的升、降、出、入而上下移動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2:31 | 只看該作者

七、要一隅而三反之才得十二經脈的全璧

 

根據上章「足陽明經與手陽明經」的根、溜、注、入的運行機理,來結合研究《靈樞·根結篇》之原文,就知《靈樞·根結篇》原文中再來「一隅而三反之」,才能獲得十二經脈的「全璧」。


經曰:「足陽明根於厲兌,溜於衝陽,注於下附,人於人迎,豐隆也。」按這幾句經語來研究分析,這實際上只說出了足陽明級在反運上行之時,其經氣由「人迎」的別穴而入內,而沒有說出足陽明經在正運下行之時,其經氣由「豐隆」之別穴而內入。


但只以一句上、下文不相銜接的句詞「豐隆也」而了之。


更沒有說出正當足陽明經氣在反運上運的同時,而與其相梧合陰陽運行的「足太陰脾經」此時此際正地反運下行至「隱白穴」而止。


及同時,還分支一道經氣由「公孫」之別穴外出而交會於足陽明胃經。


以上還只說出了「此一側的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運行規律。


再同時,還要瞭解到「彼一側」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運行規律,卻與此側相反。


因此,故當「一隅而三反之」,才能獲得各陰陽經脈之左、右側的完整機理。


可見古聖人們對十二經脈之內在的正、負機理非常保秘,僅只說出了一隅之詞。


貧道若不是在「功態中」發現左、右、正、負的經脈運動,也難以悟出左右四肢陰陽對立的正負機理之真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2:51 | 只看該作者

八、臟陰腑陽互相為用

 

「十二經脈」對人體之內的五臟六腑確有互相為用的機能活動。


舉足陰明胃經與足太陰牌經為例:由於足陽明胃經有「屬胃絡脾」的別脈;


足太陰脾經有「屬脾絡胃」的別脈。


體內各臟腑之間各有這樣的陰、陽「分支別絡脈」,也類似體外四肢的「十二經別穴」的結構一樣,而勾通陰陽經氣。


因胃經和脾經各有兩道經脈,一道在於左側;


一道在於右側。


在經脈的運動中,若右側的足陽明胃經在「絡脾之時」,而左側的足太陰脾經就在「絡胃」;


相反,左側的足陽明胃經在「絡脾」時,而右側的足太陰脾經就在「絡胃」。


可見左、右是相對立的陰陽轉化機能,並互相為用,在臟陰、腑陽之間就形成了不間斷的陰陽生化之機,故五臟六腑之間及左右經脈運動之間,都是不間斷的相互生生化化。


正可謂「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


體內的臟陰、腑陽聯繫著左右陰陽兩性機能,而保持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協調關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3:18 | 只看該作者

九、五臟六腑與十二經別的開闔機能

 

關於「五臟六腑』與「十二經別」的開闔機能,貧道在「功態中」發現手足四肢的「十二經別穴」之處,有開放與關閉的機能。


其開放關閉的機能,是在四肢的內三陰經脈與外三陽經脈的正、負運動中,並通過「十二經別穴」而進行陰、陽經氣交換的,故易感覺出來。


但是,因人體之內的五臟六腑所處的位置分散,故對各臟腑的開放與關閉機能,雖然有感卻難辨清。


根據體外四肢處「十二經別」的結構,與體內五臟、六腑之「別絡」的結構相同。


再根據手足四肢的內三陰、外三陽之有規律的開放與關閉機能,即能確定五臟六腑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體外四肢「十二經別穴」之處,與體內五臟六腑的「別絡」之處,是臟、腑、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分支通道,故陰、陽的經氣相交,全依靠這開闔機能所起作用。


亦舉足太陽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及手大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為例:因為手經和足經的正、負開闔性質不同,故應聯繫手、足的陰陽機理,才能說明完整的手、足陰陽開闊道理。


當足太陰脾經正運行之時,正值「屬脾絡胃」之脈開放,同時,在足部的「公孫別穴」關閉;


脾經反運行時、輪值足部的「公孫別穴」開放,同時「屬脾絡胃」之脈關閉。


當足陽明胃經正運行時,輪值下肢的「豐隆別穴」開放,同時隔下「屬胃絡脾」之脈關閉;


胃經反運行時,輪值隔下「屬胃絡牌」之脈開放,同時,下肢的「豐隆別穴」關閉。


當手太陰肺經正運行時,輪值脈口的「列缺別穴」開放,同時,在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關閉;


肺經反運行時,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開放,同時,脈口的「列缺別穴」關閉。


當手陽明大腸經正運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開放,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關閉;


大腸經反運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開放,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關閉。


因此,人體陰陽的「十二經脈」,不但聯繫著外在手足四肢之「陰陽別穴」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而且又聯繫著內在「五臟六腑」之別絡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在人體正常生理的情況下,全是有規律的開放與關閉而進行陰、陽經氣交換。


正常人的「十二經脈」之陰、陽、正、負運動,能促使人的整體一切有形質的組織而相互協調自如,所以五臟、六腑、皮、肉、筋、骨、陰、陽、氣、血皆有規律的各行其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3:43 | 只看該作者

十、厥逆病症的診療分析和取穴規則

 

診療十二經脈的「取逆」病證,必須深明陰、陽經別的正負運行開閣道理,才能按照陰陽經脈升降不平機理而給與施治。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黃××,男,69歲,武當人。


於1996年元月20日早上發病,昏厥休克、手緊、牙緊,小便自遺失禁。


急救復蘇,經用西藥、輸液治療一星期無效後轉送我處診治。


患者現有症狀:前額兩傍頭痛頭昏,心煩上氣、面目浮腫、小便頻數、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動酸軟無力、飲食極少,每日下午不能進食並痰誕上冒發生嘔吐。


脈候:兩寸口脈沉,關、尺部有脈而寸部無脈。負運時兩尺部的脈波顯然;


正運時兩關部的脈波、衰於兩尺部脈波。


診得兩人迎脈浮,現三倍寬度的盛大脈象,特別在兩人迎寸部顯盛大搏指和上寬下窄脈象。


脈、症綜合診斷為:「足陽明胃經厥逆證」。


關於「厥逆證」的病機病理比較復雜,主要由表裏、陰、陽升降失調而形成。


厥逆病辯證,定要聯繫「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才能辨清陰陽機能失調的內因。


《素問·厥論篇》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


該患者,足陽明胃經產生厥逆上盛的因由,主要是足陽明胃經的「反運動機能過盛,也是足太陰脾經的反運機能勝過正運機能所致,即是相表裏的陰、陽經氣升降失調,與陰、陽兩方面之「機能並湊」所形成的厥逆病機。


因為當足太陰脾經反運行時,其脾經的經氣由「公孫別穴」而輸出入於手胃經超量,又因足陽明的經氣反運太強,故足太陰的經氣合併著足陽明的經氣「上逆而厥」。


《素問·厥論篇》云:「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4:26 | 只看該作者

何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呢?


此有二義:一,「陽氣盛於上」即是指足陽明經既成厥逆,其上氣必盛;


二,「則下氣重上」即是指上面所說的,由於足太陰脾經的負運之「反沖經氣」,又合併著足陽明的「負運經氣」,即合成兩經之氣相並而上行,故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


由於「陽氣盛於上」,故患者才產生頭痛、昏厥、吐逆、面腫、煩心等上盛症狀。


根據患者兩脈口的反運脈波勝於正運脈波,就證明足太陰脾經在正運動時缺少能量。


脾土正運不足、則升清之功用不及,即統攝失職並形成反潰機能,故導致患者的小便頻數,這是牌經正運不足的不良反應。


但足太陰脾經在反運動時能量有餘,因而可間接的測知其足太陰經之足部的「公孫別穴」。


是常開放著而未關閉,故使足太陰的經氣從「公孫別穴」,外輸過量而佔領了足陽明經之「膝以下」的經脈路線,所以才導致該患者的「下肢寒冷」。


《素問·厥論篇》云:「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這說明「厥逆病證」如陰氣太勝,則引起從足部五趾至膝上寒冷,並又進一步說明,這從足至膝之寒冷感的來由,並不是由外界侵入的寒涼之氣,卻是從相表、裏的陰經之內所轉運出來的「陰寒之氣」。


此即是患者「下肢寒冷」的原因。


由於患者的足陽明經既形成厥逆,故在反運行中易於充盛上部,但在正運行中,即不能夠向下運行至足,而只能向下方運到膝關節部而還回,(是因足太陰脾經反運外出過盛的「陰寒之氣所佔領」)所以患者的膝以下寒是由陰陽兩方促成的。


以上說明足陽明的經氣不能夠下運至足而至膝以還,故涉及到足陽明經的「豐隆別穴」,是常關閉著而未開放,所以足陽明經在正運之時,其經氣不能由「豐隆」之別穴而輸入於足太陰經;


由於足陽明胃經的溫熱不能夠向下轉入於足太陰經以行陽氣,即導致足大陰脾經、全屬一股「陰寒之氣」。


故經云:「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由此說明其「厥逆病證」,不但只是與相表裏的陰、陽、升、降有關,而且與陰、陽經脈的「別穴之處」也是非常有關的,故患者的下肢寒冷是多種原因形成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4:44 | 只看該作者

諸如以上是各種原因所造成厥逆病證的「病機病理」。


《靈樞·終始篇》曾云:『刺寒厥者,二陽一陰」。


說明應取足陽明經二穴;


取足太陰經一穴。


針刺足陽明經以豐隆、衝陽、陷谷、內庭四穴輪換,每次選取二穴;


足太陰經以地機、陰陵泉血海三穴輪換,每次選取一穴。


約五分鐘行針一次。


留針時間以針感得氣有明顯感應時出針。


針療後靜息10分鐘復查患者的兩寸口動脈其脈波有增,但兩人迎之寸部的動脈還較旺盛,故再次用針刺法取左右人迎穴瀉之。


如以上針刺法治療五次,患者的嘔吐止,飲食增加,其他各症均減一半。


經五次針療調治後,由於診察患者兩寸口的「寸部」已出現脈搏;


診察兩人迎「寸部」的旺盛脈力已減,故第六次用針治療,只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


其取穴留針方法同上。


共用針刺治療九次而諸症全愈,復診察患者兩脈口與兩人迎的動脈顯象,其左、右、陰、陽脈波的升、降、往來已達平衡。


體會:筆者未明「十二經脈」道理之前,對於各經的厥逆病證因症狀各異,又不明脈診寸口與人迎的陰陽動脈差別,故對厥逆病證的診,療難以判斷和準確治療。


後理解了十二經「別穴」處之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機能道理,又結合內經對厥逆病的診、療規則作指導、始能對厥逆病證取得療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5:01 | 只看該作者

此類病證甚多,如果治療取穴與陰陽機理相反,就容易產生醫療事故。


特將貧道的實踐經驗公諸於世。


足三陽厥逆、多為寒厥;


足三陰厥逆,多為熱厥。


熱厥的脈象,兩脈口寸部浮盛而尺部虛;


寒厥的脈象,兩人迎寸部浮盛而尺部虛。


還有因人的病證各異,可出現左、右、陰、陽脈象不同差別。


關於治療厥逆病證的理論指導,應如以上對足陽明經厥逆病的取穴原則:


當選擇足陽明經之「豐隆別穴」以下穴位,不可超越「豐隆穴」以上取穴,最適宜的取穴位置,應以「內庭陷谷」為好。


因為內庭與陷谷二穴低於足大陰經之「公孫」別穴的水平線,所以能導引足陽明經氣下降以封閉足太陰經的「公孫別穴」,而能阻止足大陰經氣過量的從「公孫別穴」輸出入於足陽明經,並可促成陽明經氣由「豐隆」的別穴而輸入足太陰經。


可是,選取足大陰經的一穴,必須要高於「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才能夠導引足陽明經氣由「豐隆別穴」輸入以補充足太陰經的正運上達的機能。


經曰:「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因遵從古聖的治療原則,所以此患者膝以下寒冷的足陽明厥逆病證,經九次留針調治由寒轉溫而愈。


如果屬於寒厥太甚的病證還需要採取火灸調治。


久病厥逆頭痛會形成上盛血瘀,還應放出瘀血後,再給予調平陰陽。


凡屬厥逆病機,必現上盛上虛。


如陰經厥逆於上,其陽經必沉墜於下;若陽經厥逆於上,其陰經必沉墜於下。


無論陽厥陰厥、全屬陰陽兩性偏盛偏衰的升降不平運動所形成。


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厥逆病因卻是外陽內陰的「使、守」失調,所以必須將表、裏、陰陽的運動機能調歸正道,其厥逆的病症才能得到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5:33 | 只看該作者

十一、解釋手太陰和手陽明的出井入合矛盾

 

前面各章反復說明了「十二經脈」的正、反運行機理,現根據這種陰、陽、正、負的機理,對前面有關「十二經脈」運行所提出的三個矛盾,就能夠取得合理的解釋。


當手太陰經脈正運外出時,其經氣運行到「井穴」;


手太陰經脈反運內入時,其經氣運行至「合穴」。


手陽明經脈正運上行時,其經氣運行到「合穴」;


手陽明經脈反運下行時,其經氣運行至「井穴」。


《靈樞·本輸篇》「黃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留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歧伯曰:清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於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


「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於陽谿,陽谿,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於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靈樞·本輸篇》在論「十二經脈」的開端,就典型提出這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


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


並詳細說明了手、足三陰經的井、滎、俞、經、合五穴,與手、足三陽經的井、滎、俞、民經、合六穴的位置,但對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講,可證明五臟的「五俞穴」,與六腑的「六俞穴」,是調治陰、陽經脈的重要穴位,也是調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於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都處於肘、膝以下,是陰、陽經氣交換的重要場所。


根據筆者「胎息」時的體驗,手足四肢三陰三陽經脈最明顯的出、入運動機能,是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就認為陰陽經氣的交換重點是在於手足四肢。


雖然頭頓之上,臟腑之內亦存在陰陽經氣相互交換,但是次於手、足四肢之處的。


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調治五臟、六腑、各經脈的有餘或不足,是處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靈樞經》中論治療疾病時常云:「取之足少陰;取之足太陽」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經,而沒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調治這手足四肢之時膝以下的穴位。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歧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這就說明了調治各臟、腑、陰、陽經脈的一切疾病,主要採取是在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個穴位,以調整十二經脈的陰陽氣機。


所以特別的闡述於《靈樞經》的首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5:56 | 只看該作者

十二、解釋足三陰足三陽的根結矛盾

 

當足三陰經正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結穴」;


足三明經負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根穴」。


當足三陽經正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根穴」;


足三陽經負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結穴」。


所以足三陰及足三陽都是與它相表、裏的陰陽經無間斷的「根結」著,如陽經在「根」,而明經就在「結」如陰經在「根」,而陽經就在「結」。


如果用針灸調治病疾,首先當診察上、下、左、右、內外、陰、陽之正、負、根、結機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調和陰陽「十二經脈」。


《靈樞·根結篇》說:「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夫,不可復取。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


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


根據以上經言,就足以說明這根、結機能活動的始終機理,卻能挽回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陰陽大失的危證救治。


所以明白「十二經脈」的「根、結」機理。該是何等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6:13 | 只看該作者

其調治根、結的實質,並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結」俞穴,而是指這左右上下陰陽神氣的升、降、往、返活潑潑的機能。


在人體的某一道陰陽經脈路線,好比火車道;


其俞穴猶如火車站;


其經氣猶如「火車」,如果沒有「火車」運行往來,其火車道和火車站也沒有作用。


故人死了而經路、俞穴仍在,卻沒有陰陽神氣往來,如果用針刺亦沒有感覺,所以也無作用。


《靈樞·扎針十二原篇》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


由此,明確表達所注重的是體內這個出入遊行的「靈動之神氣」。


因而根、結經氣失調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車」不能運行到終點站;


或是由終點站不能回到起點站。


要是「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的危急重證,就如「火車」將要產生「越軌」而發生危險。


故施針灸者當及時按照「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機理而施法救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6:37 | 只看該作者

病例如下

 

熊××女,71歲,公安縣人。


1979年3月25日夜診。


患者夜間忽然發病昏倒不省人事。


經二位醫生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


症狀:雙目緊閉、面色微紅、口不能言、上氣喘急,喉間痰鳴嚕嚕有聲,手溫足涼其兩手能動而兩足廢不能動彈。


診侯左右兩脈口及左右兩人迎的動脈、陰、陽雙方全顯寸部脈大而尺部弱小,呈現二倍脈象,浮候有餘而沉候下虛不足,脈顯陰、陽雙方浮越戴陽於上,主要原因為下焦真陰空虛而不能納陽,故而導致陰陽雙方浮越欲脫,其病源在腎。


因足少陰腎經主下行,其經脈循行上挾舌本,故形成以上諸症。


據患者的兩手能動可排除中風之病。


診斷為足少陰腎經的下元虧虛所導致陰不能納陽而形成「類中風痱之證」法當固本培腎卻無藥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經脈的根、結機理施治。


隨取玻璃瓶盛滿溫水置於患者的兩足下湧泉穴處,用溫熱傳感以導引足少陰腎經的經氣歸「根」,同時按壓兩足的「內庭穴與昆侖穴」以導陽經的經氣下達。


經過30分鐘傳熱及按摩導引,其患者的兩足轉溫、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


所以「十二經脈」之陰、陽、根、結的運動機理,可作一切疾病辯證施治的指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7:02 | 只看該作者

十三、利用十二經脈治病必須聯繫陰陽兩性的脈象診斷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說明將在用針之前,醫者必須首先診察脈象,根據脈象所呈現的虛實以及病症的輕重情況,才可以相應地決定出調治方法。


《靈樞·終始篇》云:「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而取之上,氣和乃止」。


據經上所論述的「人迎脈三盛」。


當補足太陰脾經而瀉足陽明胃經;「脈口脈一盛」,當補足少陽膽經而瀉足厥明肝經。


這就充分說明了未經過診察陰、陽脈象盛衰之前,而預先就決定出所取治某經某穴的處方是不符合古聖治法的。


貧道多年以來在研究探討中體會到,人體患病其「十二經脈」的運動有所變化,其手足三陰三陽經脈,也並非常存固定的盛衰狀態,所以在診、療上若要做到合理合法調治人體十二經脈的疾病,首先就必須要通過診察陰、陽脈象的虛實之後,才能根據陰陽兩方脈波的虛實現象,來決定出應該調治某經脈或某某穴位,又才能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表現,以確定施行或補或瀉的調治外法,即是遵守古聖人診療結合的正確治療規則。


參閱後世各針灸家的書籍中,皆缺少陰、陽兩個方面約脈象診斷,都只著重於「某類病證」即預定有「某些經驗穴位」的組方,並宣導各個穴位的「經驗效果」等等,所以在各穴位上卻總結了很多經驗。


各針灸書籍雖然也論及脈象診斷,多隻論述了兩手的『寸口脈象」而已,故後世以來的「針灸書籍」中論脈象,僅只有「陰經方面」的脈象診侯,卻沒有「陽經方面」脈象診斷,因而就形成不周全的陰陽診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7:17 | 只看該作者

《靈樞·經脈篇》論手太陽的肺經脈云:「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再如論手陽明的大腸經脈云:「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這說明古聖們診脈,全是用陰、陽兩方的脈象相對照,按大、小、盛、衰以確定陰陽經氣的虛實。


所以貧道遵守古人聖法診察「脈口、人迎」的陰陽動脈,在診斷治療上療效甚高,故認為應承繼先聖的診法,即可減少誤診。


現以大、小脈而論:如診得「人迎」的陽脈大而「脈口」的陰脈小,便可確診為「陽經的能量盛、陰經的能量衰」;


若診得「脈口」的陰脈大而「人迎」的陽脈小,便可確診為「陰經的能量盛、陽經的能量衰」。


如果診得「脈口、人迎」兩方皆呈現盛大的脈象,只可診斷為「陰陽的經氣皆盛」,就不能確診陰、陽兩方而誰勝誰負了。


因此故「大脈」若失去「小脈」來相互比較,亦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以確定其為「大脈」呢?


所以「脈口的陰脈」若失去了「人迎的陽脈」來作相互比較,也就失去了「對照」依據,那用何作證據來確診陰陽兩方而「誰盛誰衰」呢?


所以,必須有對立面,才能有完整統一的辯證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00:47:33 | 只看該作者

經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又云:「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


這以上說明的種種有「原則的施治」,全要依靠診斷「脈口和人迎」以權衡三陰、三陽經氣的盛衰之後,才能胸有把握的去施行調整陰、陽次第的補瀉針法,即是正當的診、療規則,否則就遺棄了古聖先哲們的正確診療規則。


因為不是依據「脈口、人迎」的陰陽脈象盛衰而施行補瀉針法,即是盲目的「施用補瀉」,故失去了「人迎脈」的診斷是十分可惜的。


《靈樞》經是針灸療法的鼻祖經典,其中具備著天、人合一的道理,真正是道合太虛,理應人體,實乃舉世無雙的「中華瑰寶」。


如能遵守古訓診療治病可起沉屙,其利樂人類功德無量。


故貧道於研讀之前,必虔誠敬意稽首頓首以致禮,亦望未來同仁不可輕視。


如果用針灸調治疾病,定要恢復古聖陰陽對立的「脈口、人迎」診法,所以必須將陰、陽脈象診斷與「十二經脈」的道理結合起來,才能正確的辯證施治而運用於臨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03 , Processed in 0.53124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