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秘與應用】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8:30 | 只看該作者

貧道現在治病,全依靠十二經脈的道理作指導。


在未診察病人脈象之前,其心中是空白的,(可是,必具備中醫的基礎知識)也沒有任何治療疾病的方案和方法,經望、聞、問、切、診斷之後,結合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從得出調治陰、陽的治療方法。


多年來我在臨床上,利用這種左右雙向,正反迴圈的運動機理,結合陰陽脈象的太過,與不及來進行診斷治療,無論是用在針灸,按摩,還是用中藥配方,都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有效率能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實踐證明,利用「十二經脈」的運動規律作臨床指導,其實用價質是不可估量的。


多數患者的脈、症是變化不定的,有些病人「脈象相同」而病症都不同;有些病人的「病症相同」而脈象又不同。


凡臨床多的醫者都會有這種體驗。


故病人的脈與症是變化無常的,所以採用治病的「方藥」也不應當有一定之規。


凡是按教條所規定的「中藥治病配方」或針灸的「穴位組方」只可以適應一部分病人,而不能符合所有病人。


故貧道最尊重這一隨「十二經脈」的機變其治法亦變的「靈活藥方。」


對預先所規定的「對症藥方」是次要的——可作臨床選擇的參考藥方,唯此才符合實事求是臨床辨證診療原則。


這個隨「十二經脈」機變其法亦變的「靈活藥方」是貧道多年來在探討十二經脈道理中的心得體會,還將是貧道未來治病的總方針,但是,這個符合每一個病人的真正對症「藥方」是不可能預先說得出來的,讀者們若詢問這個最合理的治療「方藥」,已寓於「十二經脈的機理之中」。


經言:「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故應潛心鑽研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而從中取得「真正契機」的調治方法。


本書中有數例用針灸和用藥物調治疾病的醫案,這數例醫案雖然是貧道在探討十二經脈過程中的膚淺認識,但從中或多或少能參悟到「十二經脈」的玄機。


由於十二經脈機理無形無象,類似我們玄門談「道」一樣,真是只可意會,實難言傳。


因此,對十二經脈的道理有低層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低層次作用」;


有中層次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中層次作用」。


有高層次的參語認識就能起到「高層次作用」,前賢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8:59 | 只看該作者

十八、古聖人診候脈口人迎的出入升降證例

 

關於診候「人迎脈」的證例:《傷寒論》張仲景醫聖原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


又如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平脈法篇》仲景師曰:「人迎脈大,趺陽脈小其常也。


假令人迎趺陽平等為逆,人迎負趺陽為大逆,所以然者,胃氣上升動在人迎,胃氣下降動在趺陽,上升力強故曰大,下降力弱故曰小,反此為逆,大逆則死。


以上充分說明張仲景醫聖深明「足陽明胃經」是在升降往來運動,故診察胃氣上升的能量,候在頸兩側的「人迎穴動脈」診察胃氣下降的能量,候在兩足部的「趺陽穴動脈」。


人迎與趺陽,皆屬於「足陽明胃經」故能診候胃經的升、降盛衰。


《素問·玉機真臟論篇》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歧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


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夏脈如鉤,何加而鉤?


歧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歧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冬脈如營,何如而營?


歧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搏,放回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據以上論春、夏、秋、冬四季脈象,唯獨論肝臟脈只講出了「來的」脈象,而未說明「去的」脈象但對心、肺、腎的三臟脈象,都說明了在診脈中有「來、去」之診候,這春、夏、秋、冬四季的脈象轉變,皆指診候兩寸口的動脈而言,貧道若沒有經過那種「功態」的顯象,也難悟透這《素問·玉機真臟篇》所論脈博之「來、去」的道理。


?所謂「來者」?


即正運動的脈波現象,「去者」?


即負運動的脈波現象。


據以上這兩個證例,可證明古聖人們診察脈象,都十分重視診候正,負往來的脈波。


筆者研究十二經脈的道理亦是正、負往來運行機理,與古聖脈診道理是相符合的。


但其中之理,只有一點點區別,即分別左。


右兩側的脈象運動是「相對立的」升、降、往、來。


特列出陰陽「正、負」脈波表於下還當聯繫參考「功態呈現表」即明二十經脈左、右圓通的機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9:23 | 只看該作者

脈口人迎動脈的正負脈波表

 

手足

 

三陰經正運手足三陰經,從足走腹由胸走手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脈口,(來)的脈象負運手足在陰經,從手走胸由腹走足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脈口(去)脈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49:45 | 只看該作者

手足

 

三陽經正運手足三陽經,從手走頭由頭走足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人迎,(去)的脈象負運手足三陽經,從足走頭由頭走手運行時所激起的氣血波動在人迎(來)的脈象


左手脈口以診候左側手、足三陰經的正、負運動脈象、右手脈口以診侯右側手、足三陰經的正、負運動脈象;


左人迎脈以診候左側手、足三陽經的正、負運動脈象,右人迎脈以診候右側手,足三陽經的正、負運動脈象。


並比較脈口和人迎,所釋放的脈波能量之大、小、強、弱而辨別一倍、二倍、三倍以及陰、陽的太過或不及。


脈診乃醫生診察患者之正、負脈波運動的傳感意識,所以醫者必須靜心靜息,集中精神,細心分別默識神會而體察出患者的不平之處或獨異之處,即是病灶之所在。


無論是用針灸、按摩、還是用中、西藥治療,均要從調平上、下、左、右的陰、陽經脈而著手,如調治得陰陽四處;


仰左右脈四處(即左右脈口左右人迎)動脈平衡,才為「上工平氣」而疾病亦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0:10 | 只看該作者

十九、略論十二經脈與西醫之聯繫

 

貧道認為人體「十二經脈」之正、負往來的運動道理,不但是中醫學的「本原基理」;


而且也是西醫學的「本原基理。」例如現代醫學中所說的由」左心室輸出動脈」的血液迴圈運動,即屬人體左側「十二經脈之正運機能」所促成的能量表現;


由「靜脈輸入左心房」的血液迴圈運動,即屬人體左側「十二經脈之反運機能」所促成的能量表現。


為了簡筆,可以類推,其「右心室」和「右心房」的血液迴圈運動,亦與左側同樣。


再如現代醫學所說的鼻、咽、氣管、肺之相對立的一呼,一吸氣體交換機能;


腸、胃消化道之相對立的舒、縮升降蠕動機能;


五臟、六臟之相對立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相互協調的雙重支配活動機能;


臟腑內外四肢周身之相對立的動、靜脈互相交換血液迴圈機能;


以及用「血壓計」所測出的相對立的舒張壓、收縮壓之升、降機能等,全都是受人體「十二經脈」之正、負往來運動能量所導致的種種相對立的機能現象。


「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機理能與現代的西醫理論相默契。


但現代醫學只從「微觀上」研究人體之「有形有質」的等等相對立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如發現很多正常細胞組織或不正常病菌組織所衍化現象的一切微觀生物,卻不能從「宏觀上」來瞭解,其全部因果是「無形無象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之「平」與「不平」所導致的一切生化本源。


所以唯有調整人體的「十二經脈」達到和平,才是最根本的治療方針,故西醫亦需要明白中醫的「十二經脈」真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0:45 | 只看該作者

二十、遵從十二經脈機理診斷及針灸療法病例

 

(一)例一

 

嚴xx,男,67歲,農民,1980年6月10日就診,家屬介紹患者陡然起病,經本地醫生治療無效即抬送醫院,行至中途患者昏迷失知若死狀而返家,後蘇醒請我醫治。


見患者不斷嘔逆,並聲大氣粗,口角出涎沫,額兩旁太陽穴處青筋暴露,貌若怒顏,眼睛呆視,汗出如珠,小便自遺,舌質談少苔,面色紅赤。


按盛夏季節及紅赤面色應得「洪脈」今診候得左、右寸口動脈將絕,僅關、尺部微微脈波似有若無。


診候得左、右人迎的動脈盛大之象達到四倍,寸、關二部脈象特盛而尺部較其次之。


根據脈象,筆者認為患者的三陰經脈將絕卻由足陽明胃經「越軌」而脫出。


雖然診察得足陽明胃經之經氣盛不可遏,卻不可用瀉盛調治,應當急切拯救足三陰的機能運動以挽回欲絕之陽以固守脫越。


故急用補針法取左右陰陵泉及三陰交,由於未備艾灸條,速燃香煙而輸流溫針,同時用手指按壓兩足的內庭穴,以導引陽面的經氣下降而轉入陰經。


按引陽濟陰為宗旨治療20分鐘後,患者的各症好轉病退大半,並能握著我手致謝,復察患者兩寸口的關,尺部脈波微增,但兩寸部仍無脈;


其左、右人迎的脈力雖減但還盛大博指。


停止治療觀察20分鐘以後,其患者的病症復發如故,再診察病者的陰、陽動脈又復原來脈象。


筆者尋思其三陰經不能正運而竭絕於內的根源,主要是在反運動時由足陽明胃經逆越上脫所致,決定第二次治療,採用強烈的火灸法猛轉陽明胃經以進入太陰脾經。


仍遵引陽濟陰以加強脾經為目的,(還是在陰經取穴)因無艾條取用棉布裹成約1cm條狀醮麻油燃燒施灸。


先灸右陰陵泉,後灸左陰陵泉,如此反復三遍,最後灸太倉(中脘穴)二遍。


經用直接灸法強烈刺激治療後約10分鐘病癒。


復察患者脈象,兩脈口的寸、關、尺三部脈出;


兩人迎之盛大脈象亦平。


後走訪患者病未再發,但灸瘡發炎歷經月餘才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1:03 | 只看該作者

體會:此病症我在臨床中初見,發病急驟,病情危重,乃急性「大厥」暴脫之證。


《素問、調經論篇》云:「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按此證開始就應當用強烈火灸法以「猛轉氣機回厥」治療,故開始採用的溫針補法,是多余的施治。


筆者如不明「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之圓活機理,定不能正確的在足太陰「脾經」取穴而挽救這一危症,若不通過「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確診,也難以挽回這一危症。


因患者的症狀在外觀表現上:如面色紅赤、氣粗、出涎沫、嘔吐等,全屬「胃氣上逆之」。


症候,如果認為是胃氣上逆而誤取「足三裏穴」來降逆和胃,此患者定會在「針刺得氣之時」即使微弱的內三陰經氣「向外絕盡」而亡。


就違犯「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禁戒。


所以救治陰、陽暴脫之危症,猶如火車將要越軌,是在生、死立判之際,施針灸者,必當按照明、陽經脈之正、負運動道理給予轉化歸正的調治,即能取得立杆見影之效。


後補充體會:以上病案是貧道初次治療「大厥」暴脫症,尚缺乏治療經驗,故第一次用溫針法取」三陰交」,是錯誤的取穴。


因在當時認為,兩脈口之陰脈將絕,溫針「三陰交」以補充三陰經的經氣。


但之後醒悟到其「三陰交」穴位,低於足陽明胃經之「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屬錯誤的取穴。


理當取「豐隆別穴」水平線以上的之「脾經俞穴,如地機、陰陵泉、血海穴等,才為正確的選穴。放第二次用「直接火灸法」未取三陰交的穴位,僅取陰陵泉中脘穴而治癒。


按這種「大厥」暴脫急症,若不經過救治其患者必然死亡;


但通過治療若不能將「盛經之氣轉歸於虛經」亦必然死亡。


所以拯救這種「大厥」暴脫之症,必須要根據脈口、人迎之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而確定出治療方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1:30 | 只看該作者

(二)例二

 

錢××,男,38歲,住太子坡。


1985年9月4日就診。


患者自述於1985年8月18日發生疝氣疼痛,兩睾丸腫脹。


經中、西醫治療半月無效,醫治期間,醫生曾用艾灸「大墩穴」治療亦無效。


並且兩睾丸腫脹增加疼痛加劇。


脈候左右脈口的「寸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尺二部動脈緩和;


左、右人迎的「尺部」獨現緊澀脈象,而關、寸二部動脈緩和。


前人經驗:治疝氣病用艾灸「大墩穴」固然療效甚佳,根據貧道灸大墩穴治癒多例疝氣病的脈象情況,其脈口動脈之尺部多為緊澀、緊遲、或紫細小等。


今患者的左右脈口之關,尺二部動脈無緊象,可證明足厥陽經脈的下端無寒氣凝滯。


唯獨在兩寸部緊澀,證明足厥陰經脈的上端為寒所鬱結。


其人迎動脈的兩尺部緊澀,能證明足少陽經脈之下端為寒凝阻。


決定用灸法兼刺法調治。


艾灸地五會,竅陰(雙)各三壯,次灸玉堂三壯,膻中一壯。


後針魚際穴(雙)行補針法留針15分鐘。


針後靜息10分鐘復察左、右陰陽脈象、其脈口的寸部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轉變緩和。


二診於1985年9月6日,經前日用針,灸法治療之後,患者的睾丸疼痛,腫脹均減輕大半,診察左右陰陽脈象,其兩脈口的寸部及兩人迎的尺部之緊澀脈象大有好轉,還呈現輕微的緊澀現象。


復遵前法用針、灸調治而愈再未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1:42 | 只看該作者

體會:此病例調受病之足厥陽與足少陽,何以又用針刺調肺經的「魚際穴」呢?


因為足厥陰肝經之支脈上通肺經,《靈樞·經脈篇》云:「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故取手太陰之「魚際穴」以導引肝氣通於肺經可使肝經的經氣流通無礙。


然亦與用辛味之藥物而疏肝同理,因辛味藥品入肺反而能夠流肝。


從脈認證按理施法,放獲捷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2:10 | 只看該作者

(三)例三

 

董××男,28歲。


浙江省雕刻工人。


1983年7月15日就診。


病症:右睾丸疼痛、腫脹下墜,腰不能伸、伸即痛連小腹,舌苔薄白舌質淡紅。


患者發病後經西醫治療四天無效。


脈候:左寸口、左人迎的寸、關尺三部的陰陽動脈出入升降相等,脈波現二倍寬度兼緊象。


右寸口的動脈、寸部浮緊而關、尺兩部異常「緊小」右人迎寸關尺三部脈沉而緊。


歷代醫家論「疝氣病邪」多在肝經。


由於足厥陰的經脈:「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


今患者的陰、陽動脈都現緊象,脈緊為寒。


按右寸口的「尺部」獨顯「緊小」脈象故診斷為足厥陰的經脈、受寒氣侵襲而病。


採用艾條施灸治療,先灸右側的行間與大墩穴10分鐘,次灸右側的液門與關衝穴2分鐘。


艾火與皮膚表面的距離,可近可遠以病人能夠感到溫熱適宜為度。


溫灸之後當時復診脈,覺得右寸口尺部的「緊小」脈象,較前有所松緩。


如以上艾灸法每日一次,治療三天後,該患者右睾丸的疼痛、腫脹逐日減輕,左右陰陽的緊脈象也逐日轉化成緩象,最後經服一劑通經散寒行氣利濕的中草藥而收功。


處方:土茯苓20克,制川烏5克玄胡、烏藥、青皮、川牛膝、炒橘核、川楝子、各10克,桂枝9克,白茯苓15克。


一星期後隨訪,患者自告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2:33 | 只看該作者

(四)例四

 

趙××,女,57歲,朝山香客。


於1992年7月7日夜診。


症狀:患者在道協旅社睡眠之後突然發生腹痛難忍,心胸不安,繼而上吐下泄。


脈候:診得左右脈口的關、寸二部動脈往來明顯,唯獨兩尺部澀滯少脈;


診右人迎的動脈尺大而寸小,左人迎的動脈寸大而尺小。


乃陰陽氣機運動失常而亂於腸胃、故表現以上脈症。


從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取穴用針法施治:取左右公孫穴、左右天樞穴;


取右側的人迎穴、左側的足三裏。


共留針25分鐘而諸症消失。


靜息10分鐘復察陰陽動脈、兩脈口與兩人迎之寸、關、尺三部的脈象正反往來運動均衡。


次日隨訪,患者言:經針療後諸症好轉,僅瀉過一次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3:04 | 只看該作者

(五)例五

 

魏××男,12歲。


住河南省新鄉市,1995年8月16日就診。


症狀:左側面癱,口向右歪,左眼閉合不全並流淚,飲食舌不能隨意靈活。


經本地醫治三月有餘療效不佳而前來武當道教診所求醫。


脈候:左右脈口三部的動脈往來和平,右人迎的動脈亦和,獨診得左人迎寸部的動脈:大而堅強有力,顯三倍的現象。


經云:「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


證明病症與脈象都顯現於左側的上部。


即採取用針刺法以祛病邪,兼服「牽正散」為輔佐醫療。


針刺左側面部的四白、迎香、地倉、頰車,在得氣的同時即行瀉法出針。


出針時隨即用中指彈針眼五至七下、令針眼流出一滴血為宜;


或用手指擠壓針眼出一滴血,若見流出的血色紫黑可令出二、三滴血以瀉病邪。


每天針療一次,經過五次用瀉針法調治其各症基本消除,僅外觀上只略有一點歪斜。


復察左人迎寸部動脈其,大而堅強的脈象消失並趨向平衡。


經日:「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今據左人迎寸部動脈的堅實脈象而取治左側面部穴位,用瀉針療效甚速,由此可以說明古代聖人們對脈口人迎之陰、陽經脈的正確認識及運用。


經過二月後其患者的父親前來相告,回家後七天左右面部的歪斜已恢復正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3:28 | 只看該作者

(六)例六

 

崔××,男,18歲,道教徒。


干1984年9月20日初診。


症狀:四年前因患黃疸肝炎後而留下後遺症,歷經四年多來常有心熱煩躁,左脅下滿、時而腹痛,多汗口渴喜熱飲,舌質深紅苔微黃,大便正常,小便黃色。


經過多方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


陰、陽脈候:滑數,均呈一倍的動脈現象,唯獨診得左脈口之尺部、滑數有力;


右人迎之尺部、滑數有力。


斷定左側的肝經有蘊熱,右側的膽經有餘熱。


採用用瀉針法調治,先取左側的太衝穴;


後取右側的陽陵泉與丘墟穴。


針後靜息10分鐘復查患者的陰、陽動脈,其左脈口之「尺部」、右人迎之「尺部」的滑數有力脈象均有減退。


按以上用瀉針刺法調治五次,患者感覺諸症悉除。


復查患者左右脈口、左右人迎的脈象,其陰陽四處的脈波往來和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3:54 | 只看該作者

針灸治病體會

 

貧道多年來在用針灸治病的實踐中,定要根據陰陽脈象的盛衰現象,來作針灸施治的補、瀉依據。


故脈象獨盛之部、當是實邪處;


獨衰之部、即是虛弱處。


治療實邪當用瀉針法治療,調治之後靜息片刻,(約10分鐘左右)應復查其「盛堅脈波」、如有減退現象為有療效。


經云:「瀉者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


若診得依然像未經針調之前的「盛堅脈波」、為設有療效。


如果其病邪太甚,通過用針調治後、在當時復查脈象較以前減輕,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復反如前亦為有效,乃病邪太甚之故,持久執行瀉盛調治、則病邪必然衰退。


所以調治實邪,必須治療到其症、脈不再復熾並達到陰陽和平為全愈。


治療虛弱處:應用補針法治療,經調治之後,當復查其「虛弱脈波」、如有增強現象為有療效。


經云:「言補者必然若有得也……」


若經調治後、其「虛弱脈波」依然如故為無療效。


如果某陰、陽經氣虛甚,通過調治之後,在當時復查脈象有增強現象,但到次日查脈、症,依然虛如前亦為有效,乃該經太虛之故,持久執行補虛調治脈症必然恢復健康。


故治療虛弱處,定要調治到其脈、症不再退化、並且充足為全愈。


所以用針灸調治虛、實等病,就沒有一定之規,而是以愈為度。


用針灸法調治「虛弱的經脈」,又必須辨清:是陰經虛則陽經盛;


是陽經虛則陰經盛。


才可採用針灸法以補虛瀉實來調和陰陽經脈。


針療時應遵古訓,先補充其「虛經」、後瀉其「盛經」以和之。


如果診察患者的陰、陽脈象雙方平均下降衰退,即不應當採取針法施治。


經云:「陰陽形氣具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故陰陽經氣雙虛的病人,當用「甘溫藥品」以補充陰陽氣血;


若強加於用針刺法治療,易導致昏針或不良後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4:19 | 只看該作者

(七)例七

 

熊XX,男,29歲,住公安縣紅專三隊。


於1979年8月19日就診。


症狀:兩天前起病,右側乳下肋間內部疼痛,吸氣時疼痛更甚。


其飲食及大、小便均如常。


脈候:診得右脈口及右人迎的動脈、升降往來均衡。


左脈口動脈的往來也比較和平,僅感到寸部微顯浮象,左人迎寸、關二部的脈象也不太盛,唯獨診得「尺部沉大有力」。


經云:「別於陽者知病處」所以在脈診診斷中、凡是顯現獨特脈象之部位為患病之處。


今患病者的疼痛在於「右側」,其病脈現象卻在於「左側」。


遵照古聖人的教導,用「右病取左」的「巨刺法」調治:針刺左側足三裏穴,採取「透天涼針法」瀉之,針完患者的疼痛捎失。


靜息10分鐘左右,復察患者左人迎的「尺部動脈」沉大有力之脈象消失轉和。


越三日走訪患者,病未再發。


此病例脈、症特殊,僅取一穴而愈,實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


此症若不診查人迎脈、便難診斷病在何經,更難採用「巨刺」治法。


由此可見診察人迎脈的重要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4:46 | 只看該作者

(八)附:針灸調治小結

 

以上病例,有的是多年前,我初發現「十二經脈」機理時,在缺乏現代醫療設備的條件下,採用土方土法按「十二經脈」的道理針灸施治,其他的病例,療程期短。


治法簡要、易於記住,也是貧道在臨床中所迂見的普通病例。


因依據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來調治患者的左、右、上、下、陰、陽偏差,所以皆獲良效。


多年來我在臨床上所治百、千、萬計的病人,其中有許多是疑難病證,因以「十二經脈」的陰陽正反機理作總綱而靈活化裁治療,多取得良好效果。


實踐證明,利用十二經脈的正負機理調治疾病良效無比。


《靈樞·衛氣篇》曰:「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


所以貧道在臨床上是十分遵從上古聖人的旨意而診、療疾病的,故十二經脈運行的道理對於症候、診斷、治療都十分重要。


根據我長期以來的探索經驗,用針灸治療疾病不贊成墨守陳規的取穴處方,應該依據十二經脈的「陰陽運動現象差別」而擬定出隨機應變的靈活取穴方案。


認為診察到「十二經脈」的機變,其法亦變,才契合真切的診療規則。


總之,要與人體之內的陰陽運行機能相協調就能獲得良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5:23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一、推拿按摩病例的逆順調治及認識

 

(一)例一

 

羅XX,女,72歲,住武當山,1995年11月23日就診。


病症:患者因誤吃食物而引起上吐下泄,兼腹痛、經用西藥治癒,但其後三月內常復犯腹痛甚劇,腰不能伸,腰曲壓腹痛苦呻吟,腹痛發作時不能食物,並常入廁、有便無便亦然,用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疼痛,但經過數日又發腹痛,其症狀表現每次相同。


脈候:診得兩脈口的寸部有餘而尺部不足,兩人迎的寸部浮躁有餘而尺部不足,陰、陽兩方脈波的寬窄度相等,憑脈搏的表現,證明正運有餘、反運不及。


採取用按摩逆治法調整陰、陽氣機。


先取下肢左、右內側的足三陰經,從膝至足內踝由上及下、用推、摩手法著重點按「三陰交穴位」,並相繼握著患者的大姆趾用搖扯法以疏導經氣(以上法先取右後取左),次取上肢左、右外側的手三陽經,由肘關節到腕關節用按摩手法從上及下、並按點合谷、後谿、外關等穴位(先取右後取在)。


如以上用按摩手法施行25分鐘反復運用了三遍後,該患者的腹痛大減。


復診察患者的「脈口、人迎」動脈其陰、陽、寸、尺之有餘與不及差別已轉變平均。


次日患者的陰、陽脈象又有退化,連續用以上按摩逆調手法治療三次,其患病者的脈、症全愈。


追訪三月未有再發腹痛。


《靈樞·小針解篇》云:「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順逆盛虛也」。


此病例,乃陰陽兩方正運偏盛、返運不及而形成的腹痛疾病,通過利用按摩推拿施行以逆調的治療手法,收效甚佳。


可證明按「十二經脈」正負機理的逆、順立法治療十分正確。


《小針解篇》又云:「明知順逆正行無問者」,是教導後世醫者在脈診診斷中、如果察明了「十二經脈」陰陽運動的「逆順偏差」,即當正確的毫無疑問的去執行或逆治或順治的醫療方法。


所以經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


是由於人體「十二經脈」的內在正、負、盛、衰機能不可能在表面見到,唯有從「脈口、人迎」的正負脈波來診察出它的盛衰現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施行順、逆的調治規則。


觀有的前醫對有關順、逆、迎、隨等醫療立言,多是根據「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之正運道理而立論,如果知道「十二經脈」還有反運機能、肯定就不會說出那種無立場的論點。


按《靈樞·小針解篇》中論順逆診療原則:是指診察陰陽動脈的「順逆」現象,必當先瞭解到陰、陽脈象的虛、實、順、逆,然後才能決定出逆、順原則的選穴配方。


關於用按摩推拿治療與用針灸治療的診、療道理相同,所以如不通過脈診的診斷而進行按摩推拿治療、不當之處亦是難以避免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5:52 | 只看該作者

(二)例二

 

李XX,女,42歲,住武當山。


於1996年9月5日診。


症狀:患者自述近半月以來,胸腔內不安、並覺有氣聚結胸之感。


頭昏目眩,兩目不敢向上看,如向上看即昏暈欲吐。


喜靜惡動,靜臥於床症狀減輕,但一起床即產生頭目昏眩噁心欲吐。


脈候:診得左、右脈口的脈波:兩寸部皆現「澀象少脈」而關、尺兩部的脈波明顯,綜合兩脈口寸、關、尺三部的脈波、顯出下寬上窄之象;


左、右人迎的脈波:兩尺部現「澀象少脈」而寸、關兩部的脈波明顯,綜合人迎寸、關、尺三部的脈波、現出上寬下窄之象。


因陰、陽脈波的寬窄度、及脈力平等,可證明陰陽兩面無偏盛偏衰之弊。


按左右脈口「寸部的脈澀」,可證明陰經之氣阻塞於內而不能正運出外,故結聚於胸中;


左右人迎「尺部的脈澀」,證明乃陽經之氣充隔於外而不能正運下達,所以昏眩上冒。


採取按摩推拿治療法以調整陰、陽的經氣。


治療方法:


1從右側手三陰經脈、由肘至手採用摩法與推法、並按點魚際、內關、勞宮等穴位;


2其左側手三陰經的調治與右側相同。


3從右側足三陽經脈、由膝至足亦採用摩法與推法、兼用提拿解谿穴處,並按點陽陵泉、足三裏、內庭等穴位;


4其左側足三陽經的調治與右側相同。


如上法經過40分鐘反復調治三遍,患者即感到各症減輕。


隨即復察脈象,兩脈口的「寸部」、及兩人迎的「尺部」之澀象有轉變而脈波微增。


按以上治法每天按摩推拿一次,經過五次調治其患者的諸症悉除而全愈。


關於用按摩推拿治法,亦可配合干針灸療法之中,能相互起到協調陰陽經脈的作用。


特別對老年人、兒童、體質虛弱患者及畏針怕痛患者的治療均十分適宜。


對左、右、陰、陽經氣不虛而又升降不平、或陰陽偏有盛衰的治療也十分有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6:18 | 只看該作者

二十二、用藥治療的脈診認識

 

《黃帝內經·素問》中論脈診有三種診法。


l.診察三部九候分上、中、下各有天、地、人三部共九候,以確診疾病在於上、中、下何部。


2.診察脈口與人迎以診候手、足三陰三陽經脈的盛衰現象,主要是作為用針灸和按摩調治「十二經脈」的診、療依據。


貧道認為,此診法也可作為用藥物施治的辯證臟、腑陰陽虛實的診、療依據。


3.診察兩手脈口的寸、關、尺三部脈象。主要作為用藥物治病的依據,即可按寸、關、尺的陰、陽虛實脈象以調治疾病。


其後世獨診兩脈口而治病的診斷方法即根源於此。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這說明古聖對左、右手太陰經脈之「寸口部位」、可以診察肝、心、脾、肺、腎等五臟及胃腑的脈象,並將五臟和胃的診候而分配於左、右寸、關、尺各部,這證明古聖人以「兩脈口」,能診候五臟的虛實也是一種「全息論」的診斷方法。


兩尺部皆屬腎:


左腎屬真水;


右腎屆真火。


而左尺部之真水生左關部的肝木;


左關部之肝木生左寸部的心火。


右尺部之真火生右關部的脾上;


右關部之脾土生右寸部的肺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1 23:56:36 | 只看該作者

由於以上《脈要精微論》中對於六腑的診候卻只論述了「胃腑」,並將其診候分配於右脈口關部,但對大腸、小腸、三焦、膽、膀碗等五腑並未論及。


而後世的脈學著作則將六腑配屬於左、右脈口的寸、關、尺各部,此為後世脈學家的立論。


貧道認為如將臟、腑安排在一個部位來診斷易引起混淆難辨,凡是臨床多的醫生,皆有自己的診脈經驗,經言:「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為脈者不待於色。」


故經驗豐富的醫生不會為脈象所感。


若經驗不足的醫生就難以分辨清楚。


筆者認為:用針灸治病對「六腑」的脈診,既然能取察於「人迎動脈」;


故用藥物治病亦可取察於「人迎動脈」。


即能按外陽、內陰而分清陰陽界線,並符合人體陰、陽對立的生理規律,才能用陰、陽對立辨證以區別陰、陽經脈的虛、實、甚、微而作出正確診斷,並取得良好的療效。


貧道根據多年來在臨床中的實踐經驗:有個別患者的「病脈現象」與眾不同,通過診察「脈口、人迎」的四處動脈,也察不出陰陽盛衰現象。


如迂到這種難以確診的情況下,就應該利用古聖人所制定的「三種診法」,來共同使用以協助脈診診斷。


貧道遇到一個患右側偏頭痛的病人,通過診候「脈口、人迎」,皆察不出明、陽、虛、實的異常現象,後採用在患者頭部察天、地、人三部之診,卻診察出患者的右側之「額旁」發際處動脈、獨現旺盛脈波,經針刺右側的頭維穴、上關穴用瀉針法而治癒;


又迂到一個患胃部脹滿的病人,經過診察「脈口、人迎」亦察不出陰、陽、盛。


衰的異常脈象,後採用察足部的「跌陽穴」動脈,卻診察出左、右之「趺陽動脈」現充實博指的脈波,通過針刺左右「足三裏穴」、用瀉針法而治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6 , Processed in 0.10937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