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心悟】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49:00 | 只看該作者

卷二

 

傷寒類傷寒辨

 

傷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


類傷寒者,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也。


世人一見發熱,輒曰傷寒,率爾發表,表之不去,則以和解、清涼諸法繼之,其間有對證而即愈者,有不對證而不愈者,有幸愈而垂危復生者,皆由施治之初,辨證未明也。


夫有一病,即有一證,初時錯治,則輕者轉重,重者轉危,即幸安全,性命已如懸縷,大可懼耳。


予因著六氣相雜須辨論,提醒斯世。


茲更反復叮嚀,條列於下,俾入門診視,先取而明辨之。


初劑不瘥,勝於救逆良多矣。


學人其致思焉。


一、霜降以後,天令嚴寒,感之而即病者,正傷寒也。


其症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身體痛。


但脈浮緊、無汗為傷寒;


脈浮緩、有汗為傷風。


寒用麻黃湯,風用桂枝湯。


予以加味香蘇散代之,隨手而愈。


一、冬時感寒不即發,伏藏於肌膚,至春因溫氣感觸而發者,曰溫病。


春猶不發,至夏因熱氣感觸而後發者,曰熱病。


其症頭痛發熱,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爾,柴葛解肌湯主之。


一、四時之中,有不頭痛發熱,卒然惡寒厥冷,口鼻氣冷,嘔吐痛瀉,面青脈遲者,中寒也,薑附湯主之。


一、冬時當寒不寒,乃更溫暖,因而衣被單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溫也。


冬溫之症,表寒內熱,香蘇散加清藥主之。


一、夏秋之間,天時暴寒,人感之而即病者,時行寒疫也,亦有時非寒疫,而其人乘風取冷,遂至頭痛發熱者,名曰感冒。


其見症與正傷寒略同,但較輕爾,香蘇散主之。


一、夏月有病頭痛身熱,自汗煩渴者,傷暑也,加減香薷飲主之。


暑證與熱病相似,但熱病初起無汗,暑病初起自汗,熱病脈盛,暑病脈虛,此為異爾。


然有傷暑、中暑、閉暑之別,治法詳本門。


一、夏月有病頭痛發熱,身重腹滿,譫語自汗,兩脛逆冷者,濕溫也。


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暑濕相搏,名曰濕溫,切忌發汗。


汗之名重?,為難治,蒼朮白虎湯主之。


按:傷寒發厥,脛冷臂亦冷;


濕溫發厥,脛冷臂不冷,以此為別。


一、頭痛身熱與傷寒同,而其人身重,默默但欲眠,鼻息鼾,語言難出,四肢不收者,風溫也,不可發汗,加減葳蕤湯主之。


一、發熱惡寒似傷寒,而脈細身重,不能自轉側,或頭汗出者,風濕也。


不嘔不渴,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一、病患嘔吐而利,或頭痛腹痛,惡寒發熱者,霍亂也,藿香正氣散主之。


一、病患身熱面赤,目脈赤,項強,獨頭搖,卒然口噤,背反僵者,痙也。


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加減續命湯主之。


痙病有外感、內傷之異;


有三陽、三陰之別,詳見本門。


一、發熱似傷寒,但身不痛,右手氣口脈緊,中脘痞悶,噯腐吞酸者,此傷食也,保和一、病患煩熱似傷寒,而脈來虛軟無力,頭痛時止時作,肢體倦怠,語言懶怯者,虛煩也,補中益氣湯主之。


一、病痰喘似傷寒,但胸滿氣急,脈弦滑者,痰也,二陳湯主之。


痰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加散劑。


一、惡寒發熱,與傷寒相似,而病起自腳,兩脛腫滿者,香港腳也。


香港腳不離乎濕,檳榔散主之。


然亦有兩足忽然枯細者,俗名干香港腳,此為風燥之症,四物加牛膝、木瓜主之。


一、病患脈浮數,發熱惡寒,而痛偏著一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外癰、內癰皆見此候。


何謂內癰?大抵口內咳,胸中隱隱而痛,吐唾腥臭者,肺癰也。


腹皮膨急,按之則痛,便數如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


胃脘隱隱而痛,手不可近,時吐膿者,胃脘癰也。


書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盡自愈。


不可誤也。


一、發熱似傷寒,而其人或從高墜下,跌撲損傷,或盛怒叫呼,七情過度,或過於作勞以致胸、腹、脅間有痛處,著而不移,手不可按者,蓄血也,澤蘭湯主之,此與癰腫有別以上諸證,有與傷寒相類而治法不同者,有與傷寒相似而實不同類者,亦有傷寒與雜證相兼而互至者,務在臨病之初,辨明投劑,庶一匕回春,實實虛虛之禍可免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49:21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六經見證法

 

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


三陽有經、有腑,三陰有傳、有中有太陽之經,即有太陽之腑,膀胱是也。


有陽明之經,即有陽明之腑,胃是也。


有少陽之經,即有少陽之腑,膽是也,然膽為清淨之腑,無出入之路,故治法如經也。


三陰有傳經者由三陽而傳入三陰,此熱邪也。


有直中者,初起不由陽經傳入,而直中三陰,此寒邪也。


茲數者,乃傷寒見證之綱領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5:1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經證

 

太陽經病,頭痛,發熱,項脊強,身體痛,鼻鳴,乾嘔,惡風,自汗,脈浮緩者,名曰中風。


宜解肌,桂枝湯主之。


若前證悉具,惡寒,無汗,脈浮緊,或喘嗽者,名曰傷寒。


宜發表,麻黃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5:37 | 只看該作者

桂枝湯方

 

桂枝(去皮,─錢五分)、芍藥(─錢五分)、甘草(炙,─錢)、生薑(─錢五分)、大棗(去核,四枚)


上五味、咀,以水四大鐘,微火煮取二鐘半,去滓,溫服。


服已、須臾,啜稀粥數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周時觀之,若病症猶在者,乃服至二三劑。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等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5:56 | 只看該作者

麻黃湯方

 

此方不宜於東南,多宜於西北。


西北稟濃,風氣剛勁,必須此藥開發,乃可疏通,實為冬令正傷寒之的劑。


若東南則不可輕用,體虛脈弱者受之,恐有汗多亡陽之慮。


麻黃(去節,四錢)、桂枝(去皮,二錢)、甘草(炙,一錢)、杏仁(泡去皮尖,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四大鐘,先煮麻黃減一鐘,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鐘,去滓溫服,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6:19 | 只看該作者

加味香蘇散

 

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


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


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


其麻黃湯,若在溫熱之時,則不可妄用。


又體虛氣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


其桂枝湯,乃治太陽經中風自汗之證,若裡熱自汗者,誤用之,則危殆立至。


又暑風證,有用白虎東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


更有春溫、夏熱之證,自裡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濕,則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類,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涼之味。


大凡一切用藥,必須相天時,審地利,觀風氣,看體質,辨經絡,問舊疾,的確對證方為良劑。


紫蘇葉(一錢五分)、陳皮、香附(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七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川芎(五分)、生薑(三片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前症若頭腦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蔥白二根;


自汗惡風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錢,若在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


若兼停食,胸膈痞悶,加山楂、麥芽、卜子各一錢五分;


若太陽本證未罷,更兼口渴溺澀者,此為膀胱腑證,加茯苓、木通各一錢五分;


喘嗽,加桔梗、前胡一錢五分,杏仁七枚;


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薑,加生地、赤芍、丹參、丹皮各一錢五分;


咽喉腫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錢五分,薄荷五分;


便秘加卜子、枳殼。


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氣冷,是兼中寒也,加乾薑、肉桂之類,雖有表證,其散藥只用一二味,不必盡方;


若挾暑氣,加入知母、黃芩之類;


乾嘔發熱而咳,為表有水氣,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時行疫癘,加蒼朮四分;


梅核氣症,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蘇梗各八分;


婦人經水適來,加當歸、丹參;


產後受風寒,加黑薑、當歸,其散劑減去大半。


若稟質極虛,不任發散者,更用補中兼散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6:43 | 只看該作者

柴葛解肌湯

 

治春溫夏熱之病,其症發熱頭痛,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柴胡(一錢二分)、葛根(一錢五分)、赤芍(一錢)、甘草(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貝母(一錢)、生地(二錢)、丹皮(一錢五分水煎服。


心煩,加淡竹葉十片;


譫語,加石膏三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7:06 | 只看該作者

頭痛

 

問曰:頭痛何以是太陽證?


答曰:三陽經上至於頭,皆有頭痛,惟太陽經脈最長,其痛居多,故頭痛為表證。


又問曰:三陽頭痛有別乎?


答曰:太陽之脈,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


故太陽頭痛,頭腦痛而連項脊也。


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


凡陽明頭痛,頭額痛而連面目也。


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下耳後。


凡少陽頭痛,耳前後痛而上連頭角也。


以此為別。


又問曰:三陰本無頭痛,今見直中證,亦有頭痛何也?


答曰:此直中而兼外感也。


又問曰:傷寒傳經至厥陰,亦有頭痛,何也?


答曰:厥陰證頭痛脈浮,是裡邪達表,欲得汗解也,宜微表之。


又問曰:陽明腑病,口渴便閉,亦有頭痛何也?


答曰:陽明之經絡於頭目,因其腑熱熏蒸,上攻於頭目之間,以致頭痛。


夫經病可以傳腑,腑病亦可以連經,此相因之至理。


然必有其實有腑證,方可用白虎清之。


若在惡寒發熱初起之時,則為外感風寒,不得與陽明腑病同類混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7:26 | 只看該作者

項脊強

 

問曰:項脊強,何以是太陽證?


答曰:項脊者,太陽經所過之地,太陽病,則項脊強也。


又問曰:仲景云結胸症,項脊強,如柔痙狀,何謂也?


答曰:本太陽病,為醫誤下而成結胸,胸中脹痛,俯仰不舒,有似於項強,非真項強也。


蓋太陽項強,強在項後,經脈拘攣而疼痛,胸無病也。


結胸項強,強在項前,胸中俯仰不舒,項無病也。


且結胸證,誤下而後成太陽病初起而即見,自不同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7:46 | 只看該作者

身痛

 

問曰:身痛何以是太陽證?


答曰:人身之中,氣為衛,血為榮,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風寒客之,則榮衛不通,故身痛。


經云寒甚則痛,熱甚則肉消咽破。


凡《內經》舉痛諸證皆以寒名,未有以熱而曰痛者也。


故見身痛,即宜用辛甘發散,令氣血流通而痛愈耳。


又問曰:身痛既為表證,諸書言裡證亦有身痛,何也?


答曰:裡證身痛,屬直中而不屬傳經也寒邪直侵臟腑,陽氣衰微,氣血凝滯,致有身痛,宜急溫之。


若傳經裡證,則屬熱,熱主血行,則無身痛。


總之外有頭痛發熱,而身痛如繩束者,太陽表證也;


無頭痛發熱而身痛如受杖者,直中寒證也。


一發散,一溫中,若誤投之,終難取效,可不辨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8:04 | 只看該作者

四肢拘急

 

問曰:四肢拘急,何以是太陽證?


答曰:寒主收引,熱主舒伸,天道之常,秋冬則萬物斂藏,春夏則萬物發舒,此定理也。


《內經》曰:寒則筋攣骨痛,熱則筋弛肉緩。


故拘急為太陽感寒證。


又問曰:裡證亦有拘急,何也?


答曰:直中陰證,臟受寒侵,經脈因而斂束。


若傳經入裡,則為熱,熱則體舒,又焉得拘急乎?


總之發熱頭痛而拘急者,太陽證也;


無發熱頭痛而拘急者,直中證也。


仲景治法,太陽表證及風濕相搏而見攣急者,皆處以桂枝加附子湯、甘草附子湯之類,矧三陰直中者乎!


亦有汗、吐、下後,四肢拘急者,此津液內竭,血不能榮潤筋骨,或補,或溫,相機而行也。


又問曰:拘急屬寒,固無疑矣,常見內熱極甚身如枯柴,四肢僵硬,不能屈伸者,何也?


答曰:此熱甚血枯,肝臟將絕之候,名曰搐搦非拘急也。


仲景云四肢、習,唇吻反青,為肝絕,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8:27 | 只看該作者

發熱

 

問曰:發熱何以是表證?


答曰:風寒鬱於腠理,則閉塞而為熱。


翕翕然作,摸之烙手,此熱即發於皮膚之外,而臟腑無熱,名曰表病裡和。


試以《內經》諸論證之,曰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可汗而已。


又曰因於寒,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又曰人之傷於寒也,則不免於病熱,大汗,熱自解也。


由是觀之,熱之屬表明矣。


故一見發熱,即屬表邪未解,雖一月、半月之久,還當發散。


又問曰:發熱固為表邪,倘譫語發狂,裡證復急者,治從表乎?


從裡乎?


答曰:經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攻之為大逆。


若裡證甚急須用清中兼表之法,加芩、連、知母之類以清裡,而用荊、防、葛根之類以發表。


大便閉結,裡熱極甚者,先用清散之法,然後用大柴胡湯下之,攻散並行,不相妨也。


又問曰:溫熱病亦發熱不用麻黃、桂枝,而用柴葛以解之,何也?


對曰:溫熱病者,寒邪伏於肌膚之間,醞釀成熱,一旦自裡達表,其證但發熱,不惡寒而口渴,故用柴葛解肌湯辛涼以散之,不用麻黃、桂枝之辛溫以助熱邪也。


然既曰解肌,即為表證設,亦未嘗以發熱為裡證也。又


問曰:據子之言,凡發熱皆在陽經而不在陰經,仲景云:少陰證反發熱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何以故?


對曰:少陰發熱者,表裡皆寒,是直中而兼外感,非傳經少陰也。


故用麻黃、細辛、附子溫中發散,令表裡兩解。


夫直中少陰,本無發熱,而曰反發熱者,蓋兼太陽表證也。


總之傳經入裡而發熱,清藥中必兼發散;


直中入裡而發熱,溫藥中必兼發散,可見發熱屬表證無可疑惑,故曰:三陰無頭痛,無身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8:55 | 只看該作者

惡寒

 

或曰:惡寒何以是表證?


答曰:人身外為陽、為表,寒邪屬陰,由表虛為寒所乘,名曰陰盛陽虛也。


陽虛不能溫其膚衛,致表空虛,雖在密室,亦引衣蓋覆,謂之惡寒。


經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


故惡寒屬表證。


又問曰:諸書言裡證亦惡寒,何也?


答曰:裡證惡寒直中也,非傳經也。


傳經入裡則為熱邪,必然惡熱,豈有惡寒之理。


然太陽惡寒,與直中惡寒何以別之?


病患頭痛發熱而惡寒者,表證也;


無頭痛發熱而惡寒者,直中裡證也。


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也。


又問曰:陽明腑病,口燥渴而背微惡寒者,豈非傳經裡證乎?


答曰:惡寒者,表未盡也,因其燥渴之甚,故用白虎加人參湯,此活法也。


仲景云:發熱無汗,表未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證微惡寒,則表邪將解,口燥渴,則裡熱已熾,故用此方。


設口不燥渴,亦安得而用之乎?


又問曰:誤下而成結胸,脹痛甚急,倘惡寒者,何以治之?


答曰:結胸為醫誤下而成,今惡寒者是表邪未盡結於胸中,必先解表,方服陷胸湯、丸,若誤攻之,表邪又結於胸,則更危矣。


故結胸證,有一毫惡寒,必先散之而後攻之。


可見惡寒屬太陽表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9:14 | 只看該作者

 

問曰:喘何以是太陽證?


答曰:肺主皮毛,司氣之升降,寒邪侵於皮毛,肺氣不得升降故喘。


試以麻黃湯論之,內有杏仁,為定喘設也。


又云: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明言喘屬表邪也。


又問曰:喘既為肺、為表,《指掌賦》云喘滿而不惡寒者,當下而痊,何也?


答曰:傳經裡證內熱閉結,大便不通,熱氣上衝,致肺金清肅之令不得下行,因而喘急,此因胃熱攻肺,故可下之,俾其熱氣流通而喘定矣。


然或有惡寒等證,則不可遽攻,恐成逆候。


又問曰:陰證喘促者,何以治之?


答曰:陰證喘者,乃少陰中寒,真陽衰微,腎不納氣,以致四肢厥冷,脈沉細,氣促而喘急,宜理中、四逆以溫之,八味以佐之。


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為難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9:35 | 只看該作者

脈浮

 

或問曰:脈浮何以是太陽表證?


答曰:按之不足,舉之有餘,故曰浮。


《內經》曰寸口脈浮,主病在外。


浮而緊者為傷寒;


浮而緩者為傷風,皆主表邪也。


設若邪氣入裡,則脈必沉,又焉得浮?


故浮脈為太陽表證。


又問曰:脈浮固屬表證,倘裡證見,而脈尚浮者,治當何如?


答曰:裡證脈浮,恐表邪未盡也,必先解表而後攻裡。


書云解表不開,切勿攻裡。


仲景云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


可見脈浮為在表矣。


然有表證已罷,便閉譫語,腹痛口渴,而脈尚浮者,又當從權下之。


仲景云脈浮而大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


此之謂也,此取證不取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0:59:55 | 只看該作者

脈伏

 

問曰:脈不出,何以是表證?


答曰:脈者,血之府,熱則血行,豈有脈伏之理,惟表受寒深,故脈伏。


一手無脈曰單伏,兩手無脈曰雙伏。


外顯太陽證,而脈伏不出者,寒氣閉塞也。


然此實將汗之機,欲愈之候也。


書云:天氣燠蒸,必有大雨,雨過而天氣清,猶汗出而精神爽也。


又問曰:裡證脈伏者,何也?


答曰:裡證脈伏,惟直中有之,亦寒氣閉塞也,宜用四逆東加豬膽汁、蔥白以溫之。


若傳經裡證則屬熱,熱則血行,何得脈伏?


又問曰:亦有陽證脈伏者,何也?


答曰:陽證脈伏者,乃鬱熱極深,反見假寒之象,脈澀滯之甚,似伏而非伏也,然必有唇焦、口燥,飲冷、便閉諸症,與陰寒脈伏者,相隔霄壤。


又或有痛處,痛極則脈伏,痛止則脈出也。


至於尋常脈伏,非表證,即直中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1:00:13 | 只看該作者

陽明經證

 

陽明經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脈長,此陽明本經證,其經去太陽不遠,亦有頭痛發熱,宜用葛根湯解肌,不可誤認為腑病,而用清涼攻下之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1:00:30 | 只看該作者

葛根湯

 

葛根(二錢)、升麻、秦艽、荊芥、赤芍(各一錢)、蘇葉、白芷(各八分)、甘草(五分)、生薑(二片)


上水煎服。


若無汗而口渴者,加知母;


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參,凡陽明證,口渴之甚,即為入腑,故加入清涼之藥;


若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陽明經中風,去蘇葉,加桂枝;


若春夏之交惟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1:00:49 | 只看該作者

目痛鼻干

 

問曰:目痛、鼻干,何以知邪在陽明經也?


答曰:目鼻者,足陽明胃所布之經絡也。


經云: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額中,旁納太陽之脈,連目?,下循鼻外,入上齒中,挾口環唇邪氣傳之,則目痛、鼻干。


至於他經,各行其道,何目痛、鼻干之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3-10 11:01:12 | 只看該作者

唇焦漱水不欲咽

 

問曰:唇焦、漱水不欲咽,何以知邪在陽明經也?


答曰:唇者,陽明經所過之地也。


今唇焦思漱水以潤之,是知邪在陽明經絡中,然不欲咽者,則知本腑無熱,表病而裡和也。


又問曰:表證既除,裡證已見,或亦有漱水而不咽者,治法從表乎?


從裡乎?


答曰:既無表證,裡必有熱,熱則能消水,漱當咽下,若不咽者,是內有瘀血也。


何以知之?


外無表證,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是也,當用桃仁承氣湯攻之。


總之腹滿而痛,小便不利,是燥糞也;


大便自如,小便不利,此溺澀也。


今小便自利,腹中硬痛,其為瘀血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38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