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達摩洗髓易筋經】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2:26 | 只看該作者

五、凡聖同歸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為體飾。


徒務他人觀,美食日復日。


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世。


不暇計生死,總被名利牽。


一朝神氣散,油盡而燈滅。


身尸埋壙野,驚魂一夢攝。


萬苦與千辛,幻境無休歇。


聖人獨認真,布衣而蔬食。


不貪以持己,豈為身口累。


參透天與地,與我本一體。


體雖有巨細,靈活原無異。


天地有日月,人身兩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與燈相繼。


縱或星燈滅,見性終不沒。


縱成瞽目人,伸手摸著鼻。


通身俱是眼,觸著知物倚。


此是心之靈,包羅天與地。


能見不以目,能聽不以耳。


心若能清淨,不為嗜欲逼。


自知原來處,歸向原來去。


凡夫與聖人,眼橫鼻長直。


同來不同歸,因彼多外馳。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與死。


趁此健身軀,精進用心力。


洗髓還本原,凡聖同歸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2:37 | 只看該作者

六、物我一致篇第四


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


幻出諸形相,輔助成生意。


有人須有物,用作衣與食。


藥耳及器皿,缺一即不備,飛潛與動植,萬類為人使。


造化恩何鴻,妄殺即暴戾。


蜉蝣與蛇蠅,朝生暮死類,龜鶴糜與鹿,食少而服氣。


竟得多歷年,人何不如物。


只貪衣與食,妄卻生與死。


苟能絕嗜欲,物我皆一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2:49 | 只看該作者

七、行住坐臥篇第五


行如盲無杖,內觀照性分。


舉足低且慢,踏實方更進。


步步皆如此,時時戒急行。


世路忙中錯,緩步保平安。


住如臨崖馬、亦如到岸舟。


回光急返照,認取頓足處。


不離於當念,存心勿外務。


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穀。


立定勿傾斜,形端身自固。


耳目隨心靜,止水與明鏡。


事物任紛紛,現下皆究竟。


坐如邱山重,端直肅容儀。


閉口深藏舌,出入息與鼻。


息息歸元海,氣足神自裕。


浹骨並洽髓,出神先入定。


臥如箕形曲,左右隨其宜。


兩膝常參差,兩足如鉤鉅。


兩手常在腹,捫臍摸下體。


睪丸時掙搓,如龍戲珠勢。


倦則側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來方伸腳,仰面亦不拘。


夢覺渾不異,九載征實際。


超出生死關,究竟如來意。


行住坐臥篇,只此是真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4:12 | 只看該作者

八、洗髓還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畢,便成金剛體。


外感不能侵,飲食不為積。


猶恐七情傷,元神不自持。


雖具金剛相,猶是血肉軀。


須照洗髓經,食少多進氣。


搓摩干沐浴,按眼復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數拘。


閉眼常觀鼻,合口任鼻息。


度數暗調和,身定神即定。


每日五更起,吐濁納清煦。


開眼即抽解,切勿貪酣睡。


濃褥趺跏坐,寬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調息舌抵 。


脅腹運尾閭,搖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舉,握固按雙膝。


鼻中出入綿,綿綿入海底。


有津續咽之,以意送入腹。


叩牙鳴天鼓,兩手俱掩臍。


伸足抵其趾,出入六六息。


兩手按摩竟,良久方盤膝。


直身頓兩足,洗髓功已畢。


徐徐方站起,行穩步方移。


忙中恐有錯,緩步為定例。


三年並九載,息心並滌慮。


浹骨更洽髓、脫穀飛身去。


漸幾渾化天,末後究竟地。


即說偈曰: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腹裡食少,自然睡少。


有此四少,長生可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4:41 | 只看該作者

第四章?洗髓易筋與各家學說的關系

 

一、三教參悟說


三教書籍,言異旨同,修士勿成門戶之見。


相類者,宜參觀。


不相類者,亦當善悟。


悟理之文,有可資於治平之用。


經濟之學,有足取為修養之法,互相考證,獲益匪淺。


如株守一家、即抹殺一切,定非通儒。


演說二經,語語皆本,口傳心授,間有采之別集者,皆三教先哲舊說,非出臆造云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5:29 | 只看該作者

二、三教分合異同源流考


道釋二家,今世多知二而一。


惟儒與釋,判然兩途。


其不能合者,由後學分門別戶致之耳,讀孔氏書者,記誦詞章無論也。


即講實學,亦多爭立功名,輕視修養,高談性命,無益身心,不知六經四子書,所載養身養心之謂何也。


讀釋老書者,演法持戒無論也。


即講性定,亦每專求修煉,罔顧家國,實宗楊墨。


托言釋道,不知道藏佛藏所載慈悲誓愿之謂何也。


二者皆偏,孔聖非無修養,釋道非無事功,異曲同工,異派同源。


同者格致誠正之功,異者修齊治平之跡,其實一理也。


粵稽混沌初開,自盤古以迄三代,中國並無儒道之分,凡學道之士,無一非讀五帝三王時書,皆儒也,即道也。


道家甚稱黃帝彭祖,老聃之學孔子亦嘗采取之竊比之,訪問之,贊嘆之,何嘗攻辯。


至漢天師出,而儒道始分焉。


不知天師道也,亦儒也。


分之者,後世之立宗派也。


又秦漢以前,中國疆域不廣,只占天下十分之二。


沙海外數千百國,孔教難及,天生然燈,演教中古,次出釋迦,宣化西域,授受相傳二十八代,至達摩祖師來游東土。


外夷佛教分支,有黃教紅教之別,達摩祖師坐化西歸。


中國佛教別派,有臨濟,曹洞之分;


亦如儒有南北學,漢宋學;


道有正一派,龍門派之類也。


種種流派,法異旨同,派分道合,其一生萬,萬合一之,理俱無殊,不主中道,能傳之遠而且久乎?


其間不過各宗各派,各有異同,各守各傳,各有得失。


有精粗純駁之分,有淺深真偽之別,皆未可濃非也。


今三教並立,鮮能貫通,主此奴彼,主彼奴此。


講修煉者,呼儒家為俗,守章句者,目釋道為謬。


自相高尚,互相攻擊,甚至同室操戈,後先矛盾,真可笑也!


約而言之:儒曰執中,釋曰守中,道曰玄中,非三教一貫而何?


故推闡斯道,不得不合三教之理而言,非故以釋道之法,混亂聖經也。


抑思聖人之言,無所不包,釋道身心性命之學,又奚不可摘取,而證明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5:52 | 只看該作者

三、道宜參閱金剛心經說


釋門經論語錄三藏之書,連編累牘,廣舌宣揚,多鋪陳事跡,緬溯淵源,侈談因果,推展慈悲,宏揚誓愿,窮極神通。


於下手修煉功夫,洗伐毛髓,火候或散見,或連及,零星瑣碎,難使牟尼一串,惟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專言禪理,包羅禪功。


於修身養心,次第功行,深而著簡,而該然燈明度,一一皆與易筋洗髓相合。


參互考訂,以窮其究竟,始見佛氏修持,別無他說,道出一轍,不二法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6:04 | 只看該作者

四、道宜參證儒書丹書醫書說


釋氏之書,文本梵語,理尚虛無,不譯以儒家文字難明,不參以丹醫二經無征。


謹按易筋洗髓,譯在南北朝。


時語言文字,多古音古義,非證以十三經,及周秦諸子,隋唐以前訓詁音韻等書,不能通曉,故末附翻譯音譯一卷。


而其談性理,又多與周易、大中、孟子動心,盡心章、相出入。


談性功,又多與儀禮、禮記、論語、鄉黨篇相表裡,故宜與儒書參證。


又按東西方言,與華夷人稱之臟腑,筋絡官骸,穴竅名號不同,既譯以華文,不參以丹經醫經,縱二經理明法備,亦不能明析血脈氣息流通之路,關竅穴道導引之方,又何由知下手節目工夫,河車搬運法門,運定圓覺火候。


所以於翻譯音譯後,臚列三教應證書目,又摘丹經譬語,作實指錄一篇。


學人兩兩相稽,萬無不明斯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6:20 | 只看該作者

第五章?養身養心論說

 

一、原生論


人自陰陽五行所化,父精母血所成。


五官百脈皆歸有用,意欲念慮,畢效其能,此萬物之靈也。


然當太極初生之始,不特無精無氣,而並無形無聲,所謂先天也。


至氣凝而精始結,精結而神乃生,神生而氣日足,氣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於無窮矣。


所以在母懷中,得氣血以養之,胎漸次成形,形漸次鼓氣,氣漸次有知覺運動,胎足後而身出,此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也。


其兩儀所化之精氣,五行本體所化之脾胃肝肺腎,皮膚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齒,耳目口鼻心,皆未充實,男必待精液滿,女必待天癸至,然後五臟六腑,毫發孔竅,十二經絡之稟於陰陽五行,父精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謂後天也。


先天固藉後天養,後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養,果能順時而行,處處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壽。


無如後世天時人事,與上古異。


其中不無氣稟所拘,人欲所蔽,起居不時,飲食不節等弊,故有壽夭強弱之別。


雖死生大數,權由天命,而在生強弱,亦任人為。


在昔古皇先聖,知賦畀有殊,則賢愚各別,不能盡人引之入道,因設針灸砭石湯藥諸法治之。


然醫家有瀉無補,有補無瀉,萬難並行。


以故仙佛家始創為導引服氣之法,亦順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補先後陰陽之不足,其實與儒家之修身養心,醫家之攻散瀉補,名異理通,途殊效同。


條目次第,已詳備於散論總歌及各圖中。


能依準繩,日行一二次,永無間斷,百日後可終身不藥矣。


終身行之不衰,其功效更非淺鮮也。


余淺識竊取,不明後驗,然就現身觀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煙癮斷除,步履殊強,飲食差健,精神氣力較前四十年判若天淵,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別。


回憶前之煙酒場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


今夢初覺,始悟降衷之由,因HT 筆而識之以自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6:38 | 只看該作者

二、養身養心論


養身之術,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顯,粗而精者,莫妙於易筋洗髓內功圖說。


按之儒道,養身各節,名異實同。


儒家盡心知性,是以一氣貫三才也。


道家修真養性,是以一氣化三清也。


釋家明心見性,是以一氣成三寶也。


效雖大,而其功即系於身,存於心。


心一不淨,身之五官百體,皆為情欲所役,運不能使清濁分,定不能使陰陽和。


是以養身莫先於養心,養心莫妙於素定。


平素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則靜焉,不至沉於昏,動焉,不至鄰於茫。


純乎天理,毫無人欲,即事物雜投,朋從往來,行所無事,閑居獨處,屋漏爾室,罔有懷慚,動能主靜,即靜能生動,養身養心之道得矣。


世之聲色貨利,平日縈繞吾身心者,不皆有若無,無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


老子抱一為天下式,不外此理。


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離,時釀太和,臨時行動,運定自旋轉中節。


大學云:正心,中庸云:慎獨,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於平時。


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於身心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7:13 | 只看該作者

三、動靜互根說


動靜不失,人所易明。


動靜互根,人多不覺。


天營運動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亂,靜主焉。


地持載靜也,而人物代謝,五寶環生,動使焉。


日月盈虧,而終歸圓滿,星宿飛度,而終歸本位,胥不外動靜互根也。


而人亦何獨不然?


修士既講求此道,最宜先明動靜之理,動靜之用,動靜互根之法,動靜互根之效,方可入門。


使動而不靜,如浮萍飛羽,無所定止,精必耗,氣必搖,而神必茫。


靜而不動,如枵木死灰,毫無生機,精必頑,氣必餒,而神必倦。


惟按增益易筋洗髓內功全圖行之,行住坐臥,屈伸俯仰,皆動靜不失其所居。


並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動中求靜,無動不靜。


動極生靜,陽極生陰,靜中求動,無靜不動,靜極生動,陰極生陽,欲使陰陽無偏枯,動靜安可偏勝乎?


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運乎五臟、達乎六腑,貫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關節經絡,血脈筋骨,皮肉毫毛,孔竅偏體,周身無微不入,無處不通。


互根而生,造化無窮。


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來,天道之循環,陰陽之遞嬗,貫四時而不凋,歷萬世而不朽,豈僅補不足,瀉有餘。


去舊坐新,實內充外,杜外感之諸邪,消內生之百病云爾哉!


其用莫妙於盈者消之,虛者長之。


一陰一陽,以一上一下運之。


一往一復,以一屈一伸引之。


一清一濁,以一升一降還之。


其靜也,專其動也。


直有大生之象。


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有廣生之功,是皆動靜也,是皆動靜互根之用也。


動靜可歧而二之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7:27 | 只看該作者

四、正道旁門辨


養身一道,如燒石煉汞,服食采補之說,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識,因知為旁門。


而不知授受不真。


以偽傳偽者,又有四焉:其太過者,如不釐清濁,逼氣過關,不明升降,采藥非品,此鹵莽行事,助長類也。


如血脈未和,即便靜養,關竅未通,即使既濟,此高談玄理,默生類也。


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詭言神通,是皆自誤誤人之類。


若作五禽鹿鶴龜蛇等圖,坐八錦,行八錦,立八錦,海字勁,十二大勁等功,雖屬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傳,調息不勻,致使水不濟火,火不濟水,道雖正而法不當,亦無益有損,又如齊立靜坐,自謂出於神傳,待坐立多時,使其自然靜極而動,動極而靜,是竊洗髓而未得其要也。


雖無大壞,亦難見功,意想神馳,又恐入魔,虛懸無據,終非實理。


可見取之身外,非道;


取之身內,而不自然,久無效驗,亦非道。


此篇所載,皆出自然不待勉強,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門,顯而不晦,愈引愈深,簡而不漏,愈行愈妙,運定之節目,功夫無所不備,圓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無損,久之而其妙莫名。


苟日新又新,精微奧妙,有不可言傳,真可謂夫婦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7:39 | 只看該作者

五、內外功辨


凡行內功,多借外輔,由內達外,內壯而外無不堅。


行外功,多假內助,由外及內,外壯而內,久必傷。


大凡丹經,外營運於內,而內導引者,內功也。


內導引於外,而外營運者,外功也。


他如全取於外,不問乎內,外功中外功之外也。


純求於內,罔顧其外,內功中外功之外也。


行功至骨節靈通,氣息調勻,飲食增多,精神倍出,時內外之間,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於此,行道者豈可忽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7:54 | 只看該作者

六、元精元氣元神辨


所謂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


元氣,非呼吸吐納之氣。


元神,非知覺運動之神。


元精順可生子,逆可成仙。


能采陰陽之菁英,結成為精,生亦能變化無窮,神通廣大,但落於有形,終屬後天之物。


上清世界難容,生時不過能養性靈,去後不過能保軀殼。


至若元氣,元神,既經元精,存養多年,功行圓滿。


神用之,則放大光明,億萬化身;


斂之則如混沌一元。


氣用之,則風云雷雨,變態無端,藏之,則與太虛一體。


元精足,獲元氣元神。


不能隨元氣送元神上升。


丹家所以煉元精者,為養元氣元神故也。


就即生時觀之,元氣元神,活活潑潑,虛虛實實,不即不離,極明極靈。


元神為元精主宰,元氣作元精驅使,神氣之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8:07 | 只看該作者

七、元精次第采補法


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養。


人身之有元精,如五穀中之有稻米。


種於春,長於夏,結實於秋,得純陽之氣,又根養於水,花揚於午,藉水火既濟而生,煉以三伏烈日之氣而成,所以養人之物,稻米為上,足補人身陰陽結成之元精。


至五行所化,青黃赤白黑,鹹苦酸辛甘之物。


五行所屬,東西南北中之產,皆非純陰純陽,輔助元精則可,生養元精,則不能。


可用以治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之病,不能補元陽真陰之不足。


元精未曾煉到蒸之為液,斂之為髓,散之為體,浸之為血,化之為氣,用之為神時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實,始減去五味,每日素餐。


漸至元精凝結,可撤去菜蔬,專食熟飯。


久久元精靈活,漸有生發,即可煉精。


熟米涼水,淘淨瓦器盛貯,瓦蓋緊覆,毋使出氣,彌封筍縫,下以柴火熏之,淺水烘乾,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先熟食,後冷餐,漸漸生食,漸漸減食,漸漸專食胡麻松子,漸漸減食胡麻松子,漸漸不食,方能辟穀,服氣不食。


若有麥無稻,先調和後,淨面先葷食,後素食,先菜下、後胡麻松子下,減食,熟食;


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


到底不懈,足登上乘。


世人一念於道,勸欲辟穀,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8:23 | 只看該作者

八、煉元丹說


古仙佛所煉之丹,人皆謂為元精,純陽菩提,舍利子等物。


不知此乃仙佛所煉後天金丹,非先天元丹。


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稟之父母,無影無形,無聲無臭,極誠極明,至虛至靈。


不煉後天金丹以輔之,則漸失於昏,漸至於無。


故藉後天以補先天,即以先天統屬後天。


若第以精氣所結為元丹,亦無靈有象之頑物耳!


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歸哉?


是必煉穀化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結成金丹,以善養元丹,於活潑潑地靜待天命,安能脫化?


斯古仙佛上乘功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8:35 | 只看該作者

九、養嬰辨


養嬰之法,修養與胎養不同。


胎養之嬰,精成形而神具焉。


修養之嬰,神入定而氣送焉,胎養之嬰,藉氣以聚神,以活。


修養之嬰,藉精以蓄氣,以導。


胎養者,由氣生精,由精生神。


修養者,以氣斂神,以神調精。


胎養之嬰成有神,御氣以送精,所以先出者為精,是因先天而有後天也。


修養之嬰,以氣煉精而存神,所中主者為神,是以後天而補先天也。


常人不知護蓄、成人後精必虧,氣必餒。


歸時,精頑氣落,神與具散,而入於鬼。


修士善於保重,成功後精必凝,氣必結。


歸時,精完氣升,神隨之出而存其靈。


禮記所謂,魂氣升於天,形魄歸於地。


中庸所謂弗見弗聞,體物不遺者,皆此意也。


嬰何由能出?


其體至輕,其用至靈,以氣之至輕,送神之至靈,自與輕清上浮之天契合。


無閑安能不出入上清乎?


要之,嬰之能出,必由定之能入,定之能入,必由運之能久,嬰由昏而明,明而清,清而輕,輕而虛,虛而靈,靈而神。


斯與天地合撰,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矣。


盡人合天,舍此何從。


其理精粹,其事平庸,人習焉不察,遂忽焉不覺耳!


慎毋惑於旁門左道,從身中有形之精為嬰也。


有形之精,在身中是一塊血肉,非輕清之品,如何能到上清世界?


世俗所稱肉身成聖,是以肉身修成聖人。


拔宅飛升,是合一宅而飛空上升耳。


豈身與宅可安置於上界哉?


縱世有傳說!


皆後人附合之詞也。


揆之於理,萬難取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8:46 | 只看該作者

十、返歸說


人生世間,無論賢愚仙凡,富貴貧賤,俱有返歸之期。


儒家謂之全終,釋家謂之坐脫,道家謂之羽化。


聖賢仙佛,全始全歸,志氣清明,故上而伸之為神。


庸愚昏暗,氣盡力竭,神志仿佛,故返而歸之為鬼。


神鬼關頭,在此攸分。


此時固宜仔細把握,而平日尤當時時警覺,念念不忘,寡尤寡悔,寡過寡欲,保身有方,養身有術,日新又新,永無間斷,陽之精聚,陰之靈結,純陰純陽,菁華積而成為輕清上浮氣象,則元神主宰,返本歸原,身至陽極陰極之區,毫無損折,何難與仙佛聖賢,同拜金母木公也哉?


若不明修煉,清濁混身,不特不能使純陽之氣升而又升,直接上清,純陰之氣降而又降,下臨無地,即此半陰半陽之世,恐亦難保長生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9:00 | 只看該作者

十一、運氣說


修養必先運氣者,蓋以氣為精神樞紐,並為一身樞紐耳。


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


精之發源於天河,注於臟腑,達於肢體,如水之發源於昆侖,散於溝瀆,會於河海。


身之有神,是運氣化精之主宰。


而氣則如二氣之流行於四時,分散於四方,下降上騰,清升濁降。


陽之積而成日,陰之凝而成月。


日月營運,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無窮,始而復終,終而復始,生機遂以不絕。


人若知導引諸法,雖起居飲食,偶失時節,一為吸濁呼清,俾輕浮重凝,而血脈筋絡通達無滯,則竅竅玲瓏,節節流通,亦能使寒熱瘟疫化為烏有。


至功力已到,搬運漸熟,呼吸頃刻,上至天庭,下墮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諧暢,百體調和,縱有微恙,登時即除,安能為殃?


譬之陽極陰極之時,鬱而積為烈風迅雷,陰云淫雨,雪雹酷日之災。


一經二氣營運,分陰分陽,終無天昏地慘,天崩地裂之變,久仍歸於陰陽平而四時和也。


天地之氣,豈自開辟,即失其常哉。


亦由人心不古,呼吸達天,天人相應,積而生變,所以上古天時與晚近不同。


皇初人壽與後世不同,墳典所在,不盡荒謬妄誕也。


人能運氣生精,使精生神,則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以及四肢百體,毫毛皮膚,皆有光天化日氣象,無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


諺語云:人亦小天地,洵不誣也。


古仙人云:服氣不死。


又曰:還丹永命,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訣,便是學仙人。


皆為導引逆流而發也。


修煉之土可不留心於呼吸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3-2 20:29:13 | 只看該作者

十二、氣為官骸使說


身有三寶,曰精氣神,而氣尤一身至寶。


人身五官百脈、知覺運動,精聚之,神主之、氣用之。


不知運法,清濁莫辨,精頑神昏。


故古仙人服氣,必先運氣,運氣始能分氣,分氣始可服氣,服氣乃能煉氣,煉氣方能和氣,和氣方可定氣,溯先天而後天。


身心俱是父母一氣所感,天地一氣所結,感而結成,始有胎嬰,乃精也。


是由氣生精之征也。


胎在母腹,漸漸長成,始有知覺,乃神也。


是又由精生神之證也。


由先天而後天,分身而出,飲食漸加,漸長漸強,是運氣化穀之證也。


成人之後,精髓漸滿,即能生育,是運氣化精之證也。


弱冠以往,知識漸開,童心漸失,恃強好勝,心花怒發,志慮心思,於斯為密。


功名事業,在此立基,是運氣化神之證也。


常人不知運化填補之法,隨稟賦以順時令,故氣有時而衰,精有時而虧,神有時消磨殆盡,亦隨精而滯,氣而散。


即有存者,內損外頹,官骸皆疵。


得此傳,而依圖順,功無間斷,則重如艮山,輕如巽風,溫潤如兌澤,迅速如雷,乾坤坎離,生生不絕,寄生則精足神完,而氣彌綸以貫之。


脫化則精凝神出,而氣升騰以送之。


誠而退,通而復,復而通,通而誠,陰陽相摩,八卦相蕩,日月營運,寒暑迭更,出入由己,隱現隨心。


放之則彌,卷之則藏,不垢不淨,不生不滅,臻斯純境,一氣所結,氣為一心妙用,氣即為百體驅策也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3:5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