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陳其略】
夫經中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結熱而渴者,有言脾痹而渴者,有因小腸痹熱而渴者,有因傷飽肥甘而食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天熱而渴者,有因傷害胃干而渴者,有因腎熱而渴者,有因痛風而渴者。
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為燥熱之疾一也。
三消之熱,本濕寒之陰氣衰,燥熱之陽氣大甚,皆因乎飲食之餌失節,腸胃干涸,而氣液不得宣平。
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
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鬱甚;
或因久嗜咸物,恣食炙爆,飲食過度;
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實熱結於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實熱燥甚於腎,故渴而不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
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消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
此三消者,其燥熱同也。
故治疾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
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豈不以滋潤之劑,養陰以制燥,滋水而充液哉。
何故?
泄漏消渴,多者不知其書,謂因下部腎水虛,不能制其上焦心火,使上實熱而多煩渴,下虛冷而多小便。
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難治也。
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
吁!
若此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
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
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矣。
以彼人言,但見消渴數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鬱使之然也。
且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
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
今腎水既不能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
彼不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
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
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
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以養乎百骸。
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多飲水入於腸胃之內,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而小便多。
水液既不能滲泄浸潤於外,則陰燥竭而無以自養,故久而多變為聾盲瘡瘍痤痱之類而危殆。
其為燥熱傷陰也,明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