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陳(廿七)擬清暑法。
香薷 杏仁 滑石 淡黃芩 製半夏 栝蔞皮 厚朴顧(廿五)暑溫伏邪。頭痛脘悶。身熱吐蛔。
香薷(八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淡黃芩(一錢) 杏仁(三錢) 小川連(六分) 厚朴(一錢五分)
蘇(廿六)暑濕未清。舌白脘悶。脈象濡弱。口渴便溏。據述始由奔走氣亂。肺氣 郁。有升無降。繼則漫布三焦。
所以身熱。不為汗衰。服苦寒辛寒方。法屬無益。想三焦為氣之父。是氣之郁。暑濕交阻。所藉在上。清陽舒展。濕邪自能趨下。溫去自然熱清耳。
大豆卷(三錢) 鬱金(一錢) 苡仁(二錢) 飛滑石(三錢) 杏仁(三錢) 川通草(一錢) 木防己(一錢五分)
徐(八歲)泄瀉日旺。陷腹痛。此屬冒暑。
藿香葉(一錢) 製半夏(一錢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陳皮(一錢) 赤苓(三錢) 炒厚朴(一錢)
陸(六四)服清暑方。頭重舌黃如昔。軀痛咳痰皆緩。而大便不解。渴思冷凍飲料。不飢痞悶。噯氣頻頻。明是暑挾濕邪踞上焦氣分。致氣為所阻之象。但高年辛寒苦寒。恐妨胃口。多所誤用。因擬辛溫。宣達通陽。
香薷(八分) 製半夏(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
廣皮(一錢) 淡竹葉(一錢) 鬱金(一錢)
岑(四二)壯熱微寒。舌絳渴飲。脈右寸關空大。左細小。議景岳玉女煎。去牛膝、麥冬。加丹皮、竹葉、川貝。
原熟地(四錢) 生石膏(四錢) 嫩竹葉(一錢五分) 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 生甘草(三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此方不應又?舌絳口渴。已刻寒栗而後身熱。詢手肢麻木。足少陰、厥陰二臟。真陰殆盡。陽不肯潛伏。頻渴究不能救其焚燎。經旨所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肝腎之邪。邪深逍遙。辛寒。辛涼。苦泄。俱未能入於至陰之地。仿古濁藥輕投。不致因循貽變。
濃熟地(四錢) 上清阿膠(另烊沖,二錢) 炙甘草(四分) 揀麥冬(一錢五分) 大麻仁(一錢五分) 淡天冬(一錢五分) 洋參(八分)
董?右脈短數。左脈細數。寤而少寐。身涼而有寒熱。時作氣喘。脘悶舌白。此屬熱邪內陷。大為重候。姑擬清泄少陰之裡。與解少陽之表合方。候高明正。
霜桑葉 鮮生地 黑山梔 香犀角 嫩元參 川貝 連翹心 粉丹皮 加茅根又 昨進清提方法。脈數已緩。氣急已退。得汗安寐。邪解之象。內陷無從再慮。前方可以漸愈。
香犀角(六分) 草鬱金(一錢) 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鮮生地(五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加茅根(五錢) 荷葉(一角)
又?脘痹噫噯稍舒。擬疏肝泄肺。以理余邪。
紫菀(一錢) 泡白杏仁(二錢) 草鬱金(一錢) 炒香淡豉(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八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