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而升天,味之薄者是也。 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
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
正秉火之氣味,火之濃浮散下,氣之濃者是也。
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
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
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
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
冬主腎,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
正秉水之氣味,水之濃化浮沉,味之濃者是也。
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
脾主長夏生化,味甘補苦瀉,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
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
凡言補,補以辛甘溫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
凡言瀉,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
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
晝則從升,夜則從降;
晴則從熱,陰則從寒。
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
又如傷寒,雖夏月可用辛熱;
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
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
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無傷歲氣,勿伐天和也;
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使之平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
凡藥根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氣脈上行,以生苗者為根。
中半以下氣脈下行,以入土者為梢。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經云:根升梢降。
橫行手膊惟辛散,五味酸止而收斂,咸止而軟堅,苦直行而泄,黃柏、大黃之類是也;
辛橫行而散,桂枝之類是也;
甘上行而發,甘草之類是也。
分經報使又何難?
詩曰:小腸膀胱屬太陽,蒿本、羌活是本鄉;
三焦膽與肝胞絡,少陽厥陰柴胡強。
大腸陽明並足胃,葛根、白芷、升麻當;
太陰肺脈中焦起,白芷、升麻、蔥白鄉。
脾經少與肺部異,升麻兼之白芷詳;
少陰心經獨活主,腎經獨活加桂良。
通經用此藥為使,豈能有病到膏肓?
然此皆外感雜證引藥,若內傷虛損,須於前五臟虛實補瀉藥內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