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16901|回復: 1824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太平聖惠方】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4 12:21: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太平聖惠方

 

書名   太平聖惠方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朝代    宋

 

年份    公元992年(宋·淳化三年)

 

分類方書   品質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4%AA%E5%B9%B3%E8%81%96%E6%83%A0%E6%96%B9/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25:33 | 只看該作者

御制《太平聖惠方》序


朕聞皇王治世,撫念為本。


法天地之覆載,同日月以照臨;


行道德而和慘舒,順寒暄而知盈縮;


上從天意,下契群情,罔憚焦勞,以從人欲,乃朕之愿也!


且夫人稟五常,藥治百病。


能知疾之可否,究藥之征應者,則世之良醫也。


至如風雨有不節之勞,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蓋自物情。


苟非窮達其源,窺測其奧,徒煩服食以養於壽命,消息可保於長生矣,自古同,多乖攝治,疾之間起,積之於微。


勢兆已形,求諸服餌。


方既弗善,藥何救焉?


書曰:藥不螟眩,厥疾弗瘳。


誠哉是言也!


且如人安之道,經絡如泉。


或馳騁性情,乖戾形體,莫知傷敗,致損壽齡。


蓋由血脈榮枯,肌膚盛弱,貪其嗜欲,不利機關,及至虛羸,不防他故。


四時逆順,六氣交爭,賢者自知,愚者未達。是以聖人廣茲仁義,博愛源深。


故黃帝盡岐伯之談,虢君信越人之術。


揆度者,明於切脈;


指歸者,探乎幽玄。


論之,則五音自和,聽之,則八風應律,譬猶影響,無不相從。


求妙刪繁,備諸方冊,討尋精要,演說無所不周,詮詁簡編,探賾悉聞盡善,莫不考秘密,搜隱微。


大矣哉,為學乃至於此耶!


則知天不愛其道,而道處其中;


地不愛其寶,而寶舍其內。


夫醫者,意也。


疾生於內,藥調於外。
 

醫明其理,藥效如神。


觸類而生,參詳變易,精微之道,用意消停。


執見庸醫,證侯難曉。


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無非親驗,並有準繩。


貴在救民,去除疾苦。


並偏於翰林醫官院,各取到經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餘道。


令尚藥奉御王懷隱等四人,校勘編類。


凡諸論證,並該其中;


品藥功效,悉載其內。


凡候疾之深淺,先辨虛實,次察表理,然後依方用藥,則無不愈也。


庶使天高地濃,明王道之化成;


春往秋來,布群黎之大惠。


昔炎帝神農氏,長於薑水,始教民播種,以省殺生;


嘗味百草,區別藥性,救夭傷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聖人之至德也。


夫醫道之難,昔賢猶病。
 

設使誦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盡,窮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歟!


朕尊居億兆之上,常以百姓為心,念五氣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盡生理,朕甚憫焉!


所以親閱方書,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躋於壽域。


今編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聖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


凡爾生靈,宜知朕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29:5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敘為醫


夫清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矣。滋味既興。疾恙斯作。神農嘗之百草。

 

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脈。華佗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聖功巧。判虛實浮沉。邇後伎士分鑣。名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夫為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

 

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並須精熟。然後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舍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

 

即無炫耀聲稱。泛濫名節。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為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


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凶之機要。視表知裡。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並救含靈之苦。苟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於斯。具而學之。則為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0:2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敘診脈法


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在於醫。顛沛必在於醫。故醫者必能感於鬼神。通於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


學人必當摒棄俗情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脈。視其五色。察其精明。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決生死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

 

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晝夜變通。效於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

 

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於四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1:53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


夫寸關尺位。多有不同。然脈法始於黃帝。


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


諸家所述。蓋並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要。俾令後學。免更狐疑。

 

經曰:凡寸關尺者。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

 

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脈在下。


經云:先言尺。後言寸。不從上而言。

 

反從下起者。緣尺澤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後有身。所以先言尺澤在上。蓋取命之根本。然後及於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脈。有病之時。先於尺澤寸口而見之。

 

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

 

從關中下至尺澤為內。是屬陰。故言內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余脈下入不見。如入深澤而沉。故曰尺澤也。凡診之者。若寸口關脈不見。唯尺脈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其根氣元活。故寸關者枝葉也。尺澤者根本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者。夫自關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關至魚際也。魚際者是掌骨後際。

 

如魚之頸際。故曰魚際也。


言從關上至魚際。下占一寸屬陽。是內陽之所治也。然寸口雖占一寸。而脈見九分者。言陽數奇。


陰數偶故也。是以關上屬陽。故言九奇也。關下屬陰。故言寸偶也。


故分寸為尺者。夫關以上。雖取一寸。而脈見九分。故曰分寸。


為其先取一尺而言。


蓋先從根本言之。故一尺內取一寸。


一寸內取九分而診之。故言分寸為尺。從尺而取寸。

 

從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從關以下至尺澤也。蓋取脈長一寸而診之。其一寸之脈。蓋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卻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


故言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始至終。寸尺位脈長一寸九分。


此則尺寸始終之法也。凡寸後尺前。兩境之內生於關。為寸關尺也。上部屬陽故法天。下部屬陰故法地。中部陰陽相共。故法人。關者穿也。


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關通。而取其中。故言關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從尺而取寸。此則是其大綱也。又凡人長短不同。其形各異。又曰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據此之言。


豈可執其一概。必在醫者以意審詳。今則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間為關部。以安三指不欲備載。深為冗繁。故不可以依憑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3:2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九候法


黃帝曰:余聞九候於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後世。

 

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


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


岐伯曰: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3:57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兩手五臟六腑脈所主法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人無與膽神門右手寸口者。肺與大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脾與胃脈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門三焦脈之所皆沉仿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4:38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五臟六腑經脈所合法


肝脈曰足厥陰。與膽脈曰足少陽合。心脈曰手少陰。與小腸脈曰手太陽合。脾脈曰足太陰。

 

足太二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5:01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診五臟脈輕重法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來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5:4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脈形狀


浮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但浮於指下。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按乃得。澀脈。

 

卻。

 

細脈。小大於微。恆有但細爾。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弦脈。舉之無。按之如弓來但按伏一曰指下無。兩旁有。軟脈。極軟而浮細。曰軟。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下豁豁然。曰虛。實脈。大而長。微強。


按之隱指然。曰實。促脈。去來皆疾。時止曰促。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結者生。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不可治。散脈。大為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裡。革脈。有似沉伏。實大長微弦。

 

弦與緊相類。浮與芤相類。軟與弱相類。微與澀相類。沉與伏相類。緩與遲相類。革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7:08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分別脈病形狀


凡診脈。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皆如其人形性則吉。反之者則凶。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理。短則氣病。數則心煩。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

 

脈諸下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宜溫藥。緊數者。

 

可發汗。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時汗出。陰氣不通兩臂不舉。

 

尺脈沉細。名曰陰中之陰。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余瀝。陰下濕癢。

 

尺寸脈牢而長。關中無。此為陰乾陽。苦兩脛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此為陽干陰。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尺脈浮而大。為陽干陰。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脈緊者中風。風攻頭痛。

 

夫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初持脈如躁之狀。久久按之細而牢。苦腰腹相引痛。不能食。足脛重。

 

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祟。脈來但實者。為心勞。脈來洪大裊裊者。禍祟。寸口脈脈來者。

 

脈來脈入有積聚。擊痛。脈沉而細。下焦寒。小便數。苦 痛。下重痢。


脈滑而浮散者。有風。脈短而滑者。病酒。脈緊而滑者。吐逆。


脈遲而緩者。脾胃有寒。脈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尸。至困而不死。脈沉而遲。腹藏有冷病。脈浮而細滑。傷於寒飲。脈沉而數。其人中水。冬時不治自愈。


脈滑者。陽氣盛。脈微而緊者。有寒。脈澀細而緊者。痹病。脈沉而滑。

 

為下重。背膂痛。脈短而數。心痛必煩。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之乃愈。脈微弱者。

 

有寒。少氣。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中有短氣。脈微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

 

氣血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口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中風。頭重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為熱。遲者為寒。滑為鬼疰。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腹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脈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絕者。病 渴。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


凡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洪大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脈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關脈堅而滑者。蛔(音回)蟲也。尺脈沉滑者。寸白蟲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脈緊而急者。為遁尸。脈緊而長過寸口者。

 

疰病。關脈浮。積熱在胃中。尺脈浮者。客熱在下焦。

 

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

 

若在之所關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7:4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平寸口脈法


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即有積邪。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 如羹上肥。陽氣微。

 

寸口脈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沉而緊。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者。為無病。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下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血實目腫。

 

寸口脈雙弦。兩脅下拘急而痛。淅淅惡寒。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則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微弱。氣血俱虛。男子即吐血。婦人即下血。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

 

寸口脈緊。傷寒頭痛。

 

寸口脈緩。皮膚頑痹不仁。風寒入肌肉。

 

寸口脈滑。陽氣實。胸中壅滿。吐逆。

 

寸口脈弦。心中 。微頭痛。胃脘痛。心下有水氣。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

 

寸口脈澀。是胃氣少虛竭不足。

 

寸口脈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諸氣上衝胸中也。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膈有水氣。

 

寸口脈軟弱。汗自出。是虛損病。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

 

寸口脈實。上焦生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8:3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平關脈法

 

關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弱。不欲食。如瘧狀。

 

關脈澀堅大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胃中。

 

關脈滑。乍大乍小不勻。必吐逆。

 

關脈浮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即欲嘔。

 

關脈微浮。有積熱在胃中。嘔吐蛔(音回)蟲。心神健忘。

 

關脈弦而長。有痛如刀刺之狀。在臍左右上下。

 

關脈浮。氣虛腹滿。不欲飲食。

 

關脈緊。心下苦滿痛。脈緊為實也。

 

關脈微。胃中有冷氣。心下拘急。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

 

關脈緩弱。脾胃氣不足。不能食。

 

關脈浮滑。胃中有熱。熱氣滿則不欲食。食即吐逆。

 

關脈弦。胃中有虛冷氣。心下厥逆。

 

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大虛小熱。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即寒生。

 

關脈澀。血氣逆冷為血虛也。

 

關脈芤。大便下血。

 

關脈伏。腹內有氣溏泄。

 

關脈洪。胃中有熱。必煩渴。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

 

關脈軟。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痢。

 

關脈遲。胃中有寒。

 

關脈實。即脾胃氣塞。熱盛腹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39:05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平尺脈法


尺脈弱。下焦冷。無陽氣。

 

尺脈牢小者。足脛寒痿痹。

 

尺脈細。溏泄下冷痢。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大者。熱在腹中。小便赤痛。

 

尺脈按之不絕。若與關脈相應和滑者。男子氣盛血實。婦人即為妊娠。

 

尺中來而斷絕者。男子小腹有滯氣。婦人月水不利。

 

尺脈浮。下焦熱。大小便難。

 

尺脈堅。臍下及小腹結痛。

 

尺脈微。厥逆。小腹有寒氣。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

 

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餘瀝。

 

尺脈滑。血氣寒。經絡不利。

 

尺脈弦。小腹疼。腹中拘急。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頻。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脫血。

 

尺脈伏。小腹痛。寒疝瘕有水穀不化。

 

尺脈沉。腰背痛。

 

尺脈軟。腳弱風痹。小便難。

 

尺脈遲。下焦有寒。

 

尺脈緊。臍下切痛。

 

尺脈微牢。腰胯冷。小腹痛。小便不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0:5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七表八裡脈法


浮芤滑實弦緊洪為七表。遲緩澀微沉伏濡弱為八裡。

 

浮為中風。左手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關脈浮。腹脹胃虛。尺脈浮。大便難。右手寸口脈浮。肺風鼻塞。關脈浮。食不消化。尺脈浮。小便澀也。

 

芤為失血。及血實。左手寸口脈芤。則吐血或衄血。關脈芤。大便下血。尺脈芤。小便赤滑為吐逆。寸口滑。胸滿氣逆。關脈滑。胸中寒吐逆。不欲食。尺脈滑。為下痢。婦人月信不通。滑脈但在寸關。皆主吐逆也。

 

實為下痢。寸口實。胸中熱。關脈實。腹中滿。寒疝。氣急下痢。尺脈實。小腹滿痛。

 

小便澀。

 

弦為拘急。寸口脈弦。胸中急痛。關脈弦。胃中寒。心下拘急。尺脈弦。小腹急滿。左右弦皆主拘急也。

 

緊為痛。寸口脈緊。頭中痛。關脈緊。心下痛。尺脈緊。臍下痛。左右緊皆主痛也。

 

洪為熱。寸口脈洪。胸脅熱滿。關脈洪。胃中有積熱。吐逆無常。尺脈洪。小腹滿。陰中痛。左右洪皆主熱也。

 

遲為寒。寸口脈遲。上焦有寒。關脈遲。中焦有寒。尺脈遲。下焦有寒。左右遲皆主寒也。

 

緩為風結。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關脈緩。腹中有風結。尺脈緩。下焦有寒。左右緩皆主風寒也。

 

澀為血滯。寸口脈澀。陽氣虛。衛氣不足。關脈澀。心血氣虛。榮氣不足。尺脈澀。足脛逆冷。腹中雷鳴。左右澀皆主氣不足也。

 

微為氣痞。寸口脈微。上焦寒氣痞結。關脈微。胃中寒。心下痛。 然。尺脈微。小腹有寒積聚。左右微皆為氣痞也。

 

沉為水。寸口脈沉。胸中有寒飲。關脈沉。心下滿短氣。尺脈沉。腰痛腳弱有急水氣。

 

左右沉皆主水也。

 

伏為物聚。寸口脈伏。胸中有物聚也。關脈伏。有水氣。溏泄。尺脈伏。有水穀不化。

 

左右伏皆有物聚也。

 

濡為虛損。寸口脈濡。氣少。虛損多汗。關脈濡。苦重下虛弱。尺脈濡。發熱惡寒。左右濡俱主虛損也。

 

弱為筋萎。寸口脈弱。陽氣虛。汗自出。關脈弱。胃氣不足。小熱大虛。尺脈弱。骨肉酸疼。左右弱皆主虛也。

 

浮芤相搏。中風衄血。浮滑相搏。中風吐逆。浮實相搏。中風下痢。浮弦相搏。中風拘急。浮緊相搏。中風體痛。浮芤相搏。中風發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1:22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陰陽脈法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其脈在中。浮肺也。

 

其脈在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浮之損小。

 

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陽脈見寸口浮而實大。今輕手按之更減損小。故言陽虛。重手按之反更實大。故曰陽實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凡此六脈者。謂也。

 

一陰時凡脈浮大數動滑。陽也。沉澀弱弦微。陰也。長者為陽。短者為陰。陽病見陰脈者。逆也。

 

即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1:5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營衛經脈與漏刻相應度數法


凡人營衛之氣與經脈。漏刻相應。陰氣為營。營者血也。行於經脈之中。陽氣為衛。衛者氣營吸三刻衛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2:24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脈虛實法


人有三虛三實者。謂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有虛實者。脈來濡者為虛急者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又邪氣盛則實。精氣脫則虛。何者是重實大熱病。氣熱脈滿者是也。浮之損小。沉之實大。名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名曰陽盛陰虛。

 

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為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飲食不入。為五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3:00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損至脈法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困。

 

六至此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則不能營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則食飲不為病也。


於肺腎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2:43:36 | 只看該作者

太平聖惠方●卷第一●辨奇經八脈法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

 

何獨十二既夫一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任脈中極之下。長強之上也。此是奇經之二脈也。

 

衝脈者。起於氣衝。並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夫衝脈者陰脈之海也。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於足。上至於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夫帶者。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季脅在肋下。下接髖骨之間是也。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腰帶焉。此奇經之四脈也。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夫蹺者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

 

動足之所由也。故曰蹺脈焉。此奇經之五脈也。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陰蹺義與陽蹺同。此奇經之六脈也。

 

陽維陰維者。經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溉灌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經之入於內。

 

故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容容不能自收持。夫悵然者其人驚。驚即病。維脈緩。故令人不能自收持。驚即失志。喜忘恍惚也。

 

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陽蹺在外踝。病即其脈。當從外踝上急。內踝以上緩也。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在內踝。病即其脈。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也。

 

衝脈之為病。逆氣而裡急。衝脈從關元至咽喉。故其脈為病。逆氣而裡急也。

 

督脈之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在脊。病則其脈急。故令脊強也。

 

任脈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任脈起於胞門子戶。故其病結為七疝瘕聚也。

 

帶脈之為病。苦腹滿。腰容容若坐水中。帶脈者。回帶人之身體。病即其脈緩。故令腰容容也。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為衛。衛為氣。氣主肺。故寒熱。陰為營。營為血。血主心。故心痛。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又云:衝脈者起於關元。循腹裡。直上至咽喉中。任脈者起於胞門子戶。夾臍上行至胸中。二本雖不同。亦俱有所據。並可以依用也。

 

寸口脈。來大而漸小者。陰絡也。苦風痹癰時自發。

 

寸口脈。來小而漸大者。陽絡也。苦皮膚淫痛汗出惡寒。

 

寸口脈。來緊細而長至關者。任脈也。苦繞臍及橫有痛。

 

診得任脈。橫寸口遲遲者。苦腹中有氣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也。

 

診得陽維浮者。暫起即目眩。陽氣盛實。苦肩息洒洒如寒。

 

診得陰維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也。

 

診得陰維如貫珠者。男子兩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熱也。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陰陽皆盛實者。此為衝督之脈也。衝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衝督用事者十二經不復朝見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定也。

 

兩手脈細微綿綿。陰脈亦微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

 

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也。

 

診得陽蹺病則急。陰蹺病則緩。

 

尺寸牢。直上直下。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24 , Processed in 0.42188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