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痰鬱氣結,樞機不利,反與活血養血,寬胸通陽,久治不效
于××,女,42歲。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期前收縮、偶發心房纖顫3年多。
醫先以西藥治療1年多效果不著,後又以中藥活血化瘀、寬胸通陽等治療亦不見好轉。
細審其證,除心前區憋悶疼痛,心煩心悸之外,並見有頭暈,口乾,納差,舌苔薄白,脈弦滑結代等證。
綜合脈證,因思:胸脇者肝之屬也;
弦脈者肝也;
滑者痰也;
結者鬱結也;
代者氣血大衰也。
合而論之,乃肝膽之氣鬱結,痰熱內鬱,正氣大衰之候。
因擬人參大補元氣,半夏、生薑、瓜蔞清化痰熱,小柴胡湯和解樞機。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大棗5個,人參10克,生薑3片,瓜蔞15克。
服藥5劑,胸滿胸痛,心悸氣短,頭暈等證均明顯改善。
某醫檢視上方乃小柴胡湯,乃云:小柴胡湯者,乃《傷寒論》治療熱病方也,不可用於冠心病,然既然有效,恐乃疏肝之功耳。
逍遙散者,既有疏肝之功,又有治療冠心病之活血藥,若再加川芎、丹參等治冠心病的藥物,則更為合拍。
因而改用下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
服藥5劑後,胸滿胸痛,心悸氣短等證又見加劇。
患者因本人係醫生,急查數次心電圖。
發現除期前收縮、sT段壓低、T波倒置,頻發心房纖顫外,並見Ⅱ度左束支傳導阻滯。
又再邀余診。
查其除上證外,脈仍見弦滑結代而兼澀。
乃云:仍宜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瓜蔞15克。
服藥3劑,諸證又減;
繼服上藥5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正常。
醫云:何用冠心Ⅱ號、逍遙散、瓜蔞薤白等治冠心病方藥不效,而你卻用小柴胡湯得愈也?
答曰:本證乃痰鬱、氣滯,病位在肝膽之病,病位在肝膽,自當以疏達為是,病因為痰、鬱者,應予疏肝、化痰,故得愈也。
再問:治冠心病之藥為何不效,而非治冠心病之藥何故有效?
答曰:此話實屬武斷,我們若下「治冠心病之專藥的結論」,未免太早,因為這些理論和實踐尚缺乏長期臨床檢驗。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請注意這個科學大問題,切忌教條主義。
2.痰滯血瘀,鬱熱不化,反以活血溫經,其證不解
蘇××,女,53歲。
5個月前,因心情不痛快而突感胸悶氣短,出汗,頭暈,繼而暈倒約1分多鐘而清醒。
經某院住院檢查治療近4個月,診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竇房傳導阻滯,但療效始終不夠滿意。
又配合中藥活血養血、寬胸通陽,補氣養血等進行治療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胸滿氣短,心悸心煩之外,並見其頭暈,不敢坐或立,軟弱乏神,陣陣汗出,汗出之始,先感心胸煩熱,繼而上衝,衝至心胸則心悸而恐,衝至咽喉則呼吸極端困難,衝至頭則頭暈失去知覺,不久即清醒而全身汗出,汗出後全身極其軟弱,並時或寒熱往來,舌苔白,脈弦緊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正如仲景所論奔豚氣之證也。
因擬奔豚湯養血平肝,和胃降逆。
處方:甘草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半夏12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生薑4片,桑皮15克,葛根15克。
服藥4劑諸證好轉,陣發性逆氣上衝由一日4~5次,減為隔日1次,而且時間也較前減少,並能下地走動而不感頭暈。
某醫云:余始活血不效,後又用生脈散亦不效。
其故何也?
答曰:病呈陣發性,又發於驚恐之後,顯係奔豚之證,奔豚證,仲景云: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
其治法列有三條:一曰: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二曰:氣從少腹上至心,桂枝加桂湯主之。
三曰: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主之。
也就是說均可用於發作欲死者。
三方之中無一味人參,可見用人參不對證。
此證之軟弱乏力為痰阻所致,故不用人參。
其後又服3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
3.氣陰俱虛,膈間支飲,或但祛飲而不知扶正,或但知扶正而不知化飲,久久不愈
馬××,男,78歲。
患糖尿病近40年,糖尿病性腎病30多年,腎病性高血壓20多年,腦血栓後遺症偏癱15年,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15年。
前後住院達6年之久,雖然症狀不見明顯改善,但尚能控制病情發展。
最近3個多月來,病情日漸加重,體重銳減,行動困難,心悸氣短,飲食甚差。
細審其證,肌肉瘦削,(體重34千克),行動困難,神疲納呆,心悸氣短,腰酸腰困,語言無力,舌苔薄白,脈虛大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心肝脾肺腎五臟俱病也,氣血俱衰也,膈間支飲也。
治宜補氣陰,益脾腎,化痰飲,降衝逆,交心腎。
處方:黃耆15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五昧子10克,生地2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蒼朮10克,肉桂10克,防己10克,生石膏15克。
服藥7劑,精神、食欲好轉,心悸氣短明顯改善,在他人攙扶下已能走100多步遠;
繼服上藥60劑,精神、食欲大增,體重恢復至55千克,尿常規陰性,心電圖正常。
4.肝鬱血虛,不予疏肝養血,惟從活血化痰論治,久久不效
郝××,男,49歲。
冠心病、心房纖顫、左束支傳導阻滯1年多。
醫除予西藥外,並予活血化瘀之中藥治之,效不著。
審視其證見心悸氣短,心前區憋痛,急予小柴胡加瓜蔞方10劑治之,不效。
再審其脈弦細而澀,舌苔薄白。
因思:弦細之脈者肝鬱血虛也;
澀者,氣滯血瘀也。
前方之用活血、化痰不效者,其一為未養血,其二為未治血故耳。
乃擬養血疏肝。
逍遙散加味: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青皮10克。
服藥7劑,諸證大減,繼服上藥3個月,共服藥80劑,愈。
5.氣血俱虛,氣滯血瘀,濕鬱不化,不識夾雜多少,但或補或瀉,其病難愈
薛××,男,65歲。
冠心病,心房纖顫8年多。
曾反覆住院治療達4年餘,然其效不著。
審其除西藥外,僅用中藥養心安神、活血通脈、寬胸通陽等方即達近千劑。
細詢其近半年來,心悸心煩尤甚,有時心跳有暫停之感,有時心前區刺痛,有時胸微滿,精神、食欲正常。
舌苔薄白,舌質微暗,脈虛弦澀結或數促兼見。
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濕鬱不化為標。
擬用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健脾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生地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6劑後,心悸胸滿胸痛等證明顯好轉,繼服上方18劑心悸胸痛未作,繼服15劑,心電圖複查3次未見異常。
為鞏固療效,以上方為丸,每日3次,每次9克,服藥4個月,愈。
患者問:心悸乃心病的症狀,自應從心論治,而前用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等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心悸一症屬心之證我想是正確的。
但是為什麼用補心丹、炙甘草湯不效,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張仲景列心悸的表現有心下悸、心中悸、心』悸。
本病之悸發生於胸部偏左,乃肝鬱犯心之悸,故治宜從肝而不從心,此所以用補心不效,而用參耆丹歸取效也。
6.肝鬱氣結,寒飲阻滯,不化其飲,而養其血,祛其瘀.故其不效
陳××,男,65歲。
心煩心悸,心前區刺痛3年多。
某院診為冠心病、心房纖顫、左束支傳導阻滯。
住院治療一年多不見好轉。
尤其是最近一年來,胸滿胸痛,心悸氣短較前更加嚴重,並見陣發性逆氣上衝,衝至心胸、頭部則頭暈汗出,汗出之後煩熱之氣時減,失眠納呆。
又邀中醫以活血養血、清熱瀉火、養心安神之中藥治之,亦證不減。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其舌苔薄白,脈弦緊結澀。
因思:陣發性煩熱上衝,衝則心悸氣短者,奔豚也,奔豚之煩熱起兩脇者肝火也,心下悸者,心脾虛也;
臍下悸者,腎虛也。
再問其悸狀,云:心下悸,心下悸逆氣上衝循胸脇而上至胸咽,至頭則熱散汗出。
綜合脈證,乃云:此肝鬱氣結,心陽不振,水飲上犯,上熱下寒之證也。
前用諸法或肝病從心治,或氣滯從活血,或陽虛從陰虛,或陽虛水飲而瀉火,或飲邪而滋陰,皆誤也。
因擬疏肝理氣,溫陽化飲,平降衝逆,調理三焦。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桂枝15克,生薑3片,大棗5枚,龍骨15克,牡蠣15克,大黃3克。
服藥6劑,心悸心煩,胸滿胸痛,身熱汗出,失眠頭痛等證均減;
繼服上方18劑,諸證若失;
又服20劑以善後,果愈。
患者本人亦係醫生,乃云:余自用養心安神,補氣養血之劑而不效,而師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20劑病即愈,且心電圖亦轉正常,其故何也?
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既有小柴胡之疏肝利膽,又有苓桂薑棗湯之強心陽化水飲降衝氣;
既有龍骨牡蠣之鎮降以防疏達太過而水氣上衝,又有柴胡、桂枝、大黃三味上中下調理以解三焦之滯塞,故用於寒熱並見,虛實並存者,常效如桴鼓。
又云:余學習中醫,應用中藥治病已近20年,但長期存在著一種想法:西醫、西藥效果快,能治真正的病,中醫、中藥效果慢,且只能治功能性的病,從我本人的病來看,中藥效果不但不慢,而且很能使改變了的心電圖糾正過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