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8:47:26 | 只看該作者

結核性胸膜炎


1.膠於懸飲,泥於結核,久久不效


宋××,女,成。


胸滿胸痛7個多月。


醫診結核性胸膜炎。


先以抽水、抗癆藥、激素治之,胸水已明顯改善,但至今仍不見全部吸收。


為此曾反覆穿刺以抽水,但只能抽出少量胸水。


後又邀中醫以攻逐水飲法治之,然10天後,諸證非但不減,且出現噁心泄瀉。


細審其證,右側胸痛,氣短,舌苔白,脈沉弦澀。


綜合脈證,思之:此久病已入血分也,不可但從氣治。


擬疏肝理氣,活血化痰。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白芥子10克,陳皮10克,降香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服藥2劑,胸滿胸痛,氣短均減,繼服1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包裹性胸水競如此之速效,其故何也?


答曰:其久治不效者乃病在血分但治氣分之故也,今從血分論治,故速愈也。


2.膠於懸飲,不思辨證,久治不效


高××,男,22歲。


持續高熱,汗出,胸滿,氣短50多天。


醫診結核性胸膜炎。


先以西藥治療30天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攻逐水飲等治療20多天亦不效。


細審其證,寒熱往來,體溫39.9℃,胸滿氣短,噁心欲吐,舌苔白,脈弦數。


因思寒熱往來者,少陽之證也,宜予和解少陽。


處方:柴胡28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擯榔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菖蒲10克,蘇葉10克,甘草6克。


服藥4劑,諸證大減,體溫37.5℃,繼服4劑,體溫正常,飲食增加,胸水明顯減少。


審其脈弦緊小數。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白芥子6克,桔梗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


服藥3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問:何不用攻逐水飲法?


答曰:本病證見少陽,當以和解。


仲景在《傷寒論》中列述少陽有三禁,其中即有禁下一條,今所以不用攻逐者即宗仲聖之訓也。


3.三陽合病,反與清解,表裡不和,其病難愈


于××,男,2l歲。


持續高熱胸痛40多天。


醫始終未確診,與西藥抗生素等治療20多天,體溫一直持續在39℃左右。


又於某院住院檢查治療,發現大量胸水,診為結核性胸膜炎。


繼續應用西藥,並配合中藥大劑清熱解毒之藥治之,20多天後,體溫仍然不見下降。


細審其證,除胸痛胸滿,咳嗽氣短之外,並見寒熱往來,頭身疼痛,口苦咽乾,噁心欲吐,脘腹脹滿而痛,按之更甚,大便不暢,小便微黃,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乃太陽、少陽、陽明俱見之證。


急予達原飲加減,外散風寒,中調肝膽,裡攻實滯。


處方:厚朴10克,草果10克,檳榔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菖蒲10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白芷10克,大黃3克。


服藥4劑,頭痛身痛,寒熱往來,胸滿胸痛、脘腹脹痛等證俱減,體溫降至37.8℃,飲食稍進,精神好轉。


某醫問:結核性胸膜炎,中醫稱為懸飲,懸飲當予攻逐,如仲景《金匱要略》云:「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而先生卻不用何也?


答曰:邪結少陽者必予和解,此仲景之意也。


且《中醫內科學》亦主張「邪犯胸肺,證狀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熱不惡寒,有汗而熱不解,咳嗽少痰,氣急,胸脇刺痛,呼吸,轉側疼痛加重,心下痞硬,乾嘔,口苦,咽乾,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治法和解宣利。方藥:柴枳半夏湯加減。」


而本證復有太陽、陽明之證,故不用十棗湯而用達原飲加減。


繼服16劑,諸證消失。


停藥1個月後,又因感冒而復發,經胸透又出現少量胸水。


細審其證,除胸水胸痛而外,並見寒熱往來,咳嗽少痰,氣急,胸脇刺痛。


予柴枳半夏湯加減。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0克,瓜蔞15克,半夏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赤芍10克,白芥子6克,桑皮10克。


服藥4劑,其效不著。


再審其脈弦緊,胃脘有壓痛。


因思證見陽明腑實。


改予達原飲加減為方:厚朴10克,草果10克,檳榔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菖蒲10克,大黃4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柴胡10克,白芷10克。


服藥2劑,諸證果減,繼服16劑,愈。


4.久病入絡,但予祛飲,血絡瘀滯,病邪不除


邢××,男,成。


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7個多月。


醫用抽胸水、抗癆藥,氫化可的松等進行治療後,雖然胸水已明顯減少,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全部吸收,為此曾反覆進行胸穿,但只能抽出少量胸水。


不得已,又以中藥逐水之劑治療,一周之後,諸證仍不減輕。


細審其證,除包裹性胸水外,並見右側胸痛,氣微短,舌苔白,脈沉弦澀。


綜合脈證,診為肝肺氣鬱,痰瘀共存。


治擬疏肝理氣,活血化痰。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白芥子10克,陳皮10克,降香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


服藥2劑,胸滿胸痛,氣短等症好轉,繼服10劑,諸證消失,胸水消失,愈。


某醫問:包裹性胸水反覆治療而不愈,而採用理氣、化痰、活血即很快治癒者,其故何也?


答曰:脈沉弦澀乃氣滯、血瘀、寒凝之脈,氣滯、血瘀、寒凝者,必予理氣、活血、溫經、化飲同施方解,因此應用理氣、活血、溫經、化飲而速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8:50:07 | 只看該作者

充血性心力衰竭


1.少火當益,反助壯火,耗氣損正,水氣不化


郝××,女,36歲。


2l歲結婚,結婚後不久發現心悸氣短,偶而咳血。


某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心房纖顫。


經過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


3年多以前,懷第二胎後,病情突然加重,至產後病情更加嚴重,反覆咳血,乃急至北京某院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之後,雖然咳血已經停止,但卻出現心房纖顫,心力衰竭,氣短,心悸,浮腫,腹水,尿少。


醫以強心苷、抗心律失常藥、利尿藥,以及抗生素等進行治療,約兩年不見減輕。


乃囑患者轉請中醫進行治療。


察其證見呼吸極度困難,不能平臥,心悸心煩,全身浮腫,胸腹積水,發紺,口乾口渴,舌質紫暗,苔少,脈細數促,手足心煩熱而指趾反見厥冷。


某醫診後認為係心腎陰虛,急予滋陰清熱。


處方:生地20克,麥冬10克,元參15克,石斛15克,龜甲20克,茯苓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五味子10克。


上藥服1次後不久患者即感腹部墜脹,氣短難續,並時見神昏譫語。


為此又急邀李翰卿先生診治。


云:此病陰陽大衰,病重而劇,正虛邪實,攻補兩難,若不急救心腎之陽,則病者不久於人世也。


急處:附子0.3克,茯苓1克,白朮0.3克,白芍3克,人參1克,杏仁1克,桂枝1克。


服藥2個小時後,氣短心悸好轉,1個小時後開始排尿,其後又連續排尿4次。


次日再診,患者已可以平臥睡眠,呼吸困難明顯好轉,全身浮腫、腹水亦明顯減輕。


宗效不更方,繼進3劑,浮腫全消,飲食增進,並能下地活動。


一醫云:如此危重之疾,競用如此之劑,病重藥輕,豈能頂事。


急處下方:附子15克,人參15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白朮20克,生地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


服藥1劑,病情又劇,尿少浮腫,呼吸難續。


再邀李翰卿先生診治。


云:《內經》曰:壯火食氣,少火生氣,壯火散氣。


附子等藥少則生氣,多則散氣,此病如此之重,只可生氣,不可散氣,再散其氣則陰陽離絕也。


再處:附子0.1克,茯苓1克,白朮1克,白芍1克,生薑l小片,人參1克,杏仁1克。


次日再診,病情大見好轉。


2.膠著固澀,不知隨證,治焉不錯


郜××,男,30歲。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與閉鎖不全,心房纖顫,心力衰竭,經過某院治療後,雖然心悸氣短,難於平臥之狀已明顯改善,但腹脹腹水、浮腫尿少仍不見好轉。


乃邀某醫以中藥理氣行水,溫陽利水等治之,數劑後腹脹浮腫明顯減輕,精神增加,但服至第10劑後,諸證不但不減,反見日趨加重,其後雖用藥達200劑,症狀不再改善。


細審其證,除腹大青筋臍突,下肢浮腫,氣短心悸之外,並見其口渴喜飲,體瘦而皮乾,全身紫黯,尤以舌、唇、指為甚,稍一活動即氣短難於接續,舌苔黃白而膩,脈沉滑數促結。


因思脈沉者,氣鬱也;


滑者,痰熱也;


促者,陽氣大衰也;


結者,氣滯血瘀也。


合之於證,乃氣血大衰為本,氣滯血瘀,水濕不化為標。


治擬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利水除濕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黃精10克,生地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萊菔子10克,砂仁10克,防己15克,大腹皮10克。


某醫云:老師在真武湯的臨床應用一文中曾介紹說:真武湯溫陽利水,用於心力衰竭有卓越的療效,余臨床用之亦確實如此,而此患者卻不用此方何為也?


余治此患者始見有效,其後不但不效,反見加重又何也?


答曰:真武湯用於心腎陽虛,水飲內停的心力衰竭確有卓越療效,這是眾多醫家都承認的。


但是,它並不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唯一良藥。


至若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因其不是心腎陽虛,水飲內停,所以當然也不會有效。


至於為什麼開始用真武湯有效而後沒效果,那可能是先時是心腎陽虛,水飲內停,而後又變成其他證候的緣故。


本證從目前的脈證看是氣血大衰為本,氣滯血瘀,水飲內停為標,所以採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黃精、生地的大補氣血,柴胡、三棱、莪朮、薄荷、青皮、陳皮、丹參的理氣活血,蒼朮、白朮、陳皮、砂仁、萊菔子、防己、大腹皮的利水化飲進行治療。


服藥1劑,腹脹浮腫,心悸氣短均減;


繼服10劑,諸證大減,飲食、精神大增;


又服上方30劑,腹水全消,精神倍增,並可到戶外作一般的活動。


前醫云:仲景之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確是諸病證治大法也。


吾所不能取效者在於此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8:51:33 | 只看該作者

竇性心律失常


1.病邪在肝,但從心治,病位不同,取效尤難


甄××,男,45歲。


胸脇滿悶,心煩心悸2年多。


醫診竇性心律不齊。


醫者先用西藥治療一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等法治療7~8個月仍無功。


細審其證,除胸脇苦滿,心煩心悸外,並見其頭暈頭痛,納呆食減,夏季則手心煩熱,冬季不熱,舌苔白,脈弦細結澀。


因思:脈弦者肝脈也,細者血虛也,結者瘀也滯也;


澀者寒也滯也。


合之於症,乃肝鬱血虛之證耳。


因擬養血疏肝。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甘草6克,生薑3片,薄荷30克,茯苓10克,青皮10克。


服藥2劑,諸證大減,繼服20劑,諸證俱失,愈。


某醫云:心臟病為何治肝而不治心?


答曰:脈、證俱為肝病所以從肝論治。


其心證乃肝之所為,故從肝治而心病得愈。


且前醫已屢用治心之方而不效,事實證明從心治不可從也。


2.病邪在肝,反與清心瀉火,病位不同,焉能取效


邵××,女,28歲。


心煩心悸,有時突然感到心跳的厲害,有時突然有心跳暫停之狀3年多。


醫診竇性心動過速。


先用西藥治療1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瀉火等治療1年多亦無功。


細審其證,除心煩心悸之外,並見頭暈頭痛,煩躁易怒,胸脇苦滿,或時竄痛,月經失調,經前心煩心悸加劇,舌苔白,脈弦細數。


思之:脈弦細者肝鬱血虛也;


數者熱也。


綜合脈證,乃肝鬱血虛,鬱而化火也。


前用養心安神瀉火之不愈者乃肝病治心本末倒置之故也。


擬用養血疏肝瀉火。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丹參10克。


在停用其他任何藥物的情況下,開始服用以上藥物4劑。


1個月之後,再診云:原來每天都心悸心煩,服用上藥4劑後,心悸心煩一直沒有發作,為此沒有再服任何藥物,昨日心煩心悸又作,但不如以前的嚴重。


繼服上藥20劑,果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8:53:23 | 只看該作者

過早搏動


1.重復用藥,相互抵觸,難明正誤


陳××,女,45歲。


失眠健忘,胸滿心煩,時而汗出3年多。


醫診神經官能症,房室傳導阻滯,期前收縮。


先用西藥治療一年多效果不著,繼又配合中藥疏肝理氣,養血疏肝,養心安神等,以及按摩、氣功、針灸等治療7~8個月亦無明顯改善,特別是近8~9個月以來,胸滿胸痛,心煩心悸更加嚴重,經常感到一股熱氣突然上衝,衝至心胸即心悸不寧,衝至咽喉則感窒塞不通,呼吸極度困難,衝至頭則頭暈腦脹,全身汗出,繼而全身軟弱難於行動,為此長期不能堅持工作。


細審其脈見濡緩而時滑時澀時結,舌苔薄白。


思之:久病脈見濡緩者為氣陰兩虛,痰鬱氣結,滑、澀、結俱見者,為痰、鬱並見。


合之於症,乃氣陰兩虛,痰鬱氣結。


治擬補氣養陰,理氣化痰同施。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人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生地10克,遠志10克。


服藥6劑,諸證不減。


因思病藥根據經驗是相符的,然其無效者何也?


又思當今公費醫療者大多用藥甚雜,中、西共用,丸、湯同施,中藥配方尚且注重配伍之相須相使相反相畏,此用藥如此之繁,難道無相反相畏者?


因囑患者暫停其他任何中、西藥餌,僅僅服用上方4劑,以觀效果。


連續服藥4劑,諸證均減。


患者云:朱老囑我停用其他藥物,我當時非常想不通,所以吃了湯藥,又接服西藥、丸藥,但是因為愛人、父母阻擋而停用兩天,真想不到停用西藥、丸藥以後,病情反而大見好轉,為此又服藥2劑,效果果然大增。


繼服40劑,諸證全部消失,並恢復工作。


2.膠於復脈,不辨兼證,久治不效


王××,女,50歲。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期前收縮,心房纖顫2年多。


醫先予西藥治之1年多效果不明顯,又改請中醫以炙甘草湯加減治之約半年多仍不見改善,又易醫以養心安神,補氣養血加苦參治之仍無功。


細審其證,除心前區憋,心悸之外,並見頭暈心煩,時時歎氣,舌苔白,脈弦滑結代而微沉。


因思弦脈者肝膽之脈也,滑脈者痰熱也,結者鬱結之證也,代者臟氣衰也。


綜合脈證論之,乃肝鬱氣結,痰熱不化,臟氣衰敗也。


治擬疏肝理氣,益氣化痰。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5片,大棗5個,瓜蔞18克。


服藥5劑,諸證俱減,繼服上方5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正常,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8:55:16 | 只看該作者

陣發性心動過速


1.痰火鬱結,反安心神,肝病心治,痰火反補,終非其治


賀××,女,35歲。


陣發性心動過速4年多。


醫先用西藥治療2年多不效,後又改用中藥養心安神之劑500餘付,始終不夠理想。


詢其脈證,云:心悸呈陣發性,先開始時每月發作2~3次,最近發作尤其頻繁,幾乎每天發作1次。


發作之始,先感心煩,繼而逆氣上衝,衝至心胸則心跳難忍,衝至咽喉、頸部則憋悶難於出氣,衝至頭則頭暈汗出,汗出遍身之後即心悸好轉,而全身卻疲乏軟弱;


每次心跳發作,心率達100—120次/分,很少超過130次/分,發作以後即迅速轉為80次/分左右。


這種發作與情緒有很大關係,舌苔薄白,脈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弦滑之脈有痰火鬱結在肝膽也。


又思前用諸方之不效者,一以實作虛治,二以肝作心治之故也。


乃擬疏肝解鬱,化痰瀉火為方。


處方:川芎10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桑皮15克。


服藥10劑,諸證果減,繼服20劑,瘥。


2.肝鬱氣結,上熱下寒,水飲上衝,不去溫下,但予瀉火,寒飲反鬱,病證不愈


王××,女,40歲


陣發性心跳難忍3—4年。


醫診陣發性心動過速。


醫先以西藥治療2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疏肝瀉火等治療1年多仍不效。


細審其證:心跳每呈陣發性,每次發病,先感脘腹悸動,繼而熱氣上衝,衝至胸則胸滿心悸不已,衝至咽喉則發憋而呼吸困難,衝至頭則頭脹頭痛,煩亂不安,繼而全身汗出,汗出之後,心悸,胸滿,呼吸困難消失。


開始發病時1個月發作僅1—2次,其後逐漸頻繁,現在平均1日發作1~2次,每次少則幾秒鐘,多則1分鐘。


即使不發作,也經常感到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口苦咽乾,白帶多或陰癢,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澀。


因思:弦脈者肝脈也,緊者寒濕互結也,澀者寒也滯也。


綜合脈證,乃肝鬱氣結,痰濕阻滯,上熱下寒,水氣上衝之證。


擬用疏肝解鬱,溫陽化飲,清上溫下,化飲降衝。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2克,茯苓15克,熟軍3克,白朮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諸證消減近半。


又服10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既為肝鬱、痰滯之證,何用奔豚湯、柴胡枳桔湯等不效,今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反效也?


答曰:柴胡枳桔湯、奔豚湯用於痰熱脈滑者固為效方,然本證為上熱下寒證,若但用疏肝化痰瀉火則下寒不溫,故今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且本方含芩桂朮甘湯,苓桂甘棗、茯苓甘草湯意,故治之得效也。


3.病在腎,治在心,本末未明,故治有誤


趙××,女,30歲。


陣發性心跳過速,每日2—3次,3年多。


醫診陣發性心動過速。


醫以西藥治療1年多不效,又以中藥養心安神、平肝瀉心火之法治療近2年仍不效。


邀余診視,予柴胡加龍牡、奔豚、桂枝加桂湯約1月,俱不效。


細詢其證,除陣發性心悸每日1~2次,每次約1分鐘外,並見其脈弦細而尺大,發病時脈弱而數尺脈弦。


因思脈弦細者陰陽俱虛也,尺脈大者腎虛也,尺脈大而弦者腎陽不足寒水搏擊也。


前方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奔豚湯皆從肝治而未及病之所在也。


因擬溫-腎陽,化寒水。


處方:山藥10克,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麥冬10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


服藥2劑,心悸1月未發,繼服10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9:59: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4 14:32 編輯

心房顫動


1.膠於活血,泥於補氣,拘於瓜蔞,終歸不解


吳××,男,6l歲。


胸滿心悸1年多。


醫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多無效,後又以中藥活血逐瘀、復脈、,補氣養血、寬胸通陽等法治療7個多月無效。


尤其是近2個月來,心悸胸滿特別嚴重,雖多次採用同步直流電轉復亦未解決問題。


細審其證,胸滿心悸,時時逆氣上衝,衝則心悸驚恐更甚,且時時汗出,脘腹悸動,舌苔白,脈弦細澀時見結促而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弦細澀者,陽虛水飲上衝也。


結促而緊者,亦寒甚陽氣不足也。


且脈見沉,沉者鬱也。


合之於證,乃陽虛氣鬱,逆氣上衝,治宜理氣通陽降衝。


處方:人參10克,烏藥10克,焦檳榔10克,沉香10克。


服藥4劑,逆氣上衝,心悸胸滿俱大減,加肉桂4克,服藥10劑,果愈。


某醫云:此嚴氏治七情氣逆之四磨湯也,為何用其治冠心病、心房纖顫?


答曰:中醫治病在辨證論治,此證逆氣上衝,衝則心悸汗出乃中醫所述之鬱證、奔豚也。


鬱證者,自然當予理氣,故予四磨湯治之。


2.泥於活血,滯於通陽,不予辨證,難於奏效


蘆××,女,50歲。


3個月前,突患左側面神經炎,雖用針灸、理療、中藥牽正之類不見好轉。


1個月前,又突感腹部悸動,逆氣上衝,心悸氣短,自汗時出,疲乏無力。


經動態心電圖、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多項檢查,診為冠心病、心房纖顫、心室顫動。


用西藥、中藥、同步直流電轉復均無效。


細審其證,既驚且恐,心悸頻作,腹部悸動,逆氣上衝,衝至胸則胸滿心悸,衝至咽喉則憋悶氣短,衝至頭則頭暈汗出,舌苔白,脈沉細弦澀。


綜合脈證,診為陽虛為本,痰鬱氣結為標。


治擬補氣溫陽以培本,溫陽化飲降衝以治標。


處方:人參10克,肉桂10克,半夏10克,炙草10克,茯苓10克。


服藥2劑,諸證均減,繼服2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均正常。


某醫云:此乃局方四七湯也。


四七湯者,治七情所致之病方也,今心房顫動竟亦用之,吾不解也?


答曰:汪昂《湯頭歌訣》云:「人參補氣,官桂平肝,半夏祛痰,甘草和中,並不用利氣之藥,湯名四七者,以四味治七情也。」


本證素有氣虛,痰飲,今復因氣鬱,故病作,所以用人參補氣、肉桂平肝、半夏祛痰,甘草和中以治之也。


3.膠於養心安神,拘於寬胸通陽,不審脈證,不別兼證,其病不治。


麻××,男,67歲


冠心病、心房纖顫7年多。


先用西藥治療不效,後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活血通脈、寬胸通陽等治療3年多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心悸心煩,時時心跳有暫停之感,胸滿,心前區時時刺痛,舌苔薄白,舌質微暗,脈虛弦澀結或結促兼見。


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濕鬱不化為標。


治擬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健脾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生地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6劑,心悸胸滿明顯好轉,繼服18劑,諸證消失,為鞏固療效,又服18劑,諸證未作,心電圖複查3次正常。


某醫問:心悸為心病自當從心治,然用補心之藥卻無效何也?


答曰:心悸一證,有心中悸、心下悸、臍下悸之別,本證之悸為胸部偏左之悸,為肝邪犯心之悸,故治之宜從肝,而不從心,前方之治心不愈者,即在此也。


4.膠於治心,泥於病名,不從辨證,其證難效


似××,男,40歲。


心悸心煩2年多。


醫診心肌炎、心房纖顫。


前後住院1年多,除西藥外,僅只應用復脈湯、補心丹加減方即達400餘劑,然始終不見效果。


細審其證,胸滿胸痛,頭暈心煩,心悸乏力,手心熱,舌苔白,脈弦細結澀或促結並見。


綜合脈證,思之:此肝鬱血虛證也。


治宜養血疏肝。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丹參15克。


服藥4劑,胸滿心悸好轉,但卻發現胃脘痞滿不適,於是加檀香10克、砂仁10克。


服藥3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連查3次,俱正常。


某醫問:此逍遙散方也,何用於心臟病反效也?


答曰:本證之脈、症均係肝鬱血虛證,故以此方治之。


至於為什麼不用心藥、心方,乃其脈為肝脈、心悸之部位為肝位,而非心位,故不用心藥、心方也。


5.不審氣血,不審寒熱,不審本末,徒治其心,其病難治


程××,女,62歲。


心悸心煩3年多。


醫診冠心病、心房纖顫、左束支傳導阻滯。


先用西藥治療2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活血通陽、益氣養陰等劑治療1年多亦不效。


細審其證,胸滿胸痛,心悸氣短,時時逆氣上衝,身熱汗出,失眠納呆,舌苔薄白,脈弦緊結澀。


綜合脈證,診為肝鬱氣結,心陽不振,水飲上衝之證。


擬用疏肝理氣,溫陽化水,降衝定悸。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桂枝15克,生薑3片,大棗5個,龍骨15克,牡蠣15克,大黃3克。


服藥6劑,心煩心悸,胸滿胸痛,失眠等證均減,繼服18劑,諸證消失,心電圖複查4次均正常。


某醫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仲景方也,其用於心煩易驚尚可,何用於心臟病?


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一疏肝,二溫陽,三化水,四鎮驚,故用之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4:35:33 | 只看該作者

房室傳導阻滯


不知本末,但知治心,不從脈辨,但從症分,難於奏效


鮑××,男,29歲。


心煩心悸時作時止1年多。


醫診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心律不齊。


先用西藥治療3—4個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之劑治療半年仍無功。


細審其證,心悸心煩呈發作性,有時一天發作3~4次,有時數天才發作1次,每次發作之前,先突然心跳加快,數秒鐘後,心跳突然暫停,其後才逐漸恢復正常,且平時經常感到胸脇苦滿,頭暈目眩,小腹不適,按之則悸動不已,口苦口乾,舌苔白,脈弦澀不調。


思之:脈弦者肝脈也;


澀脈者寒也滯也。


綜合脈證,乃肝鬱氣結,心陽不振,水飲上衝也。


證非病在心,乃肝邪犯心,水氣衝心,不可治心,宜疏肝理氣,溫陽降衝。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乾薑3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0克。


在排除其他藥物的情況下,服藥2劑,諸證大減,宗效不更方之旨,又服上藥20劑,諸證消失,果愈。


心室內傳導阻滯膠於經驗,因循守舊,不知隨證,延誤病期李××,男,45歲。


1年前,因心肌炎、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予中藥清暑益氣湯10劑,心電圖恢復正常,症狀完全消失。


今年感冒後,又突發心肌炎、Ⅱ度左束支傳導阻滯。


急予清暑益氣湯3劑,不效,又與4劑,仍不效,且有加重之勢,心電圖發現有Ⅲ度左束支傳導阻滯,並日漸感到煩躁易怒,頭暈腦脹,失眠,胸滿胸痛,身煩熱。


細察其脈弦大而數,舌質紅,苔黃。


因思清暑益氣湯者補氣養陰,解表除濕,清熱之方也,其用於脈弦大緊數者固為有效,其用於肝膽實火者則不可,肝膽實火者應予龍膽瀉肝、當歸龍薈、瀉青丸之屬,清暑益氣湯實誤也。


又思龍膽瀉肝湯用於兼有尿黃赤者尤良,當歸龍薈、瀉青丸適用於兼有便秘者,而本證大便不乾而小便反赤,乃處龍膽瀉肝湯。


處方: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


服藥2劑,諸證均減,惟仍心煩失眠,舌苔黃,脈弦數。


宗效不更方意,又思舌苔黃,胃家有熱者,酌加蘆薈4克,青皮10克,赤芍10克。


服藥2劑,睡眠大增,心煩胸滿驟減,24小時動態心電圖觀察無異常。繼服7劑,諸證均失,愈。


某醫問:老師本病為何始用清暑益氣,後用龍膽瀉肝?


答曰:清暑益氣治束支傳導阻滯為過去屢試屢驗之方,今用於本患者乃根據不成熟的經驗而用之,及至碰釘子以後,始憶仲景之訓,乃遵其觀其脈證,隨證治之,改用龍膽瀉肝湯,藥後果然效如桴鼓,實乃教訓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4:37:47 | 只看該作者

竇房結阻滯


1.脾腎陽虛,濕濁不化,但予補氣,不去溫陽化濕,其病不愈


鄂××,男,45歲。


半個月以前,在院中站立說話時,突然感到心中空虛,極度疲乏軟弱,頭暈不能站立而摔倒在地,經過搶救神志才逐漸清醒,當時並沒有引起大的注意,數天後又如此發作1次,清醒後仍一直頭暈不能站立,軟弱乏力,四肢厥冷,脈搏才1分鐘2~5次,有時甚至長時間不見跳動1次。


某醫診為氣虛所致,予大劑獨參湯治之不效,乃轉至某院進行治療。


心電圖明顯異常,診為竇房結暫停。


因該院搶救措施較差,要求其再轉院治療。


但患者及其家屬反覆要求,不得不請中醫會診。


審其精神疲憊,頭暈不能站坐,肢冷,脈遲緩而微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遲緩者,脾腎陽虛不能溫煦頭目,濕濁不化也,治宜溫脾腎化寒濕可也。


又思《金匱》「近效方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因予朮附湯。


處方:附子10克,白朮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炙甘草10克。


服藥1劑,頭暈乏力好轉,精神增加;


繼服6劑,頭暈乏力消失,脈由每分鐘5次增至65次。


為了進一步確診,又至上一級醫院進一步檢查,心電圖連續3次均正常。


2.氣陰俱虛,痰濕內鬱,反予溫陽除濕,其病不愈


邵××,女,54歲。


3天前,正在工作過程中,突然感到頭暈目眩,軟弱乏力而暈倒在地,不久即完全清醒,但清醒後仍然感到極度乏力,頭暈目眩,次日又連續暈倒,神志不清2次。


乃急至某院檢查治療,確診為竇房結暫停。


要求住院治療。


然因各種原因不能住院,邀中醫以中藥試之。


察其除上證外,並見其數日失眠心悸,煩躁易怒,咽喉乾而有異物阻塞感,舌苔白,脈濡弱遲緩。


再詢其進藥否?


答曰:除西藥外,並曾服人參四逆湯,但服藥後反覺更加頭暈不適。


綜合脈證,思之:此乃氣陰兩虛,痰鬱氣結之證,而非陽虛也。


乃予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藥進1小時後,精神好轉,頭暈減輕,服藥3劑後,諸證大減,精神倍增,繼服30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4:42:02 | 只看該作者

預激綜合徵


1.膠於西醫病名,不遵中醫辨證,病在肝而治心,其病難愈


何××,男,45歲。


頭暈頭脹,心煩心悸,陣發性暈厥7~8年。


經數個醫院檢查診斷為預激綜合徵。


先用西藥治療3~4年不效,乃再請中醫配合治療。


近3~4年來,有云肝陽上亢而予養陰平肝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補氣養血者,有云心血不足而予養心安神者,雖服藥近千劑而效果仍不顯著。


細審其證,頭暈頭脹,心煩心悸均呈陣發性,發時先感胃脘部有空虛感,繼而熱氣向上衝逆,衝至心胸則心煩心悸,衝至咽喉則窒塞呼吸困難,衝至頭則頭暈目眩不能站立,甚或突然人事不知而暈倒在地,汗出後即清醒如常人,輕時一月左右一發,重時一日數發,其後經常口苦口乾,尤其是勞累,特別是心情不愉快時容易發作,舌苔白,脈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此仲景《金匱》所說奔豚證也,奔豚一證,《金匱》論治有奔豚、桂枝加桂、苓桂甘棗三方。


此證脈弦而滑,弦脈者肝脈也,滑脈者痰熱也,合之於症,乃痰火鬱結之奔豚湯證也,此證雖與《金匱》所論之奔豚湯證不盡吻合,然其病機相同,故用之可也。


為處:川芎10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15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甘草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昧子10克。


服藥10劑,證減六七;


繼服4劑,效不再著。


再察脈象已轉弦緊而數,因思弦緊之脈者寒飲凝聚於三焦,中焦阻塞,寒熱並見,乃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為劑。


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1劑,諸證又減,乃連服百劑,諸證全失。


2.膠於《金匱》諸方,不知隨證之治,虛者不補,實者不瀉,因循誤治,難於奏功


尚××,男,40歲。


2年多來,頭暈失眠,胸滿胸痛,心煩心悸。


醫診預激綜合徵。


先用西藥治之不效,後又配合中藥養血活血、養心安神等劑仍不效,某醫詢治於余,曰:可參考《金匱》奔豚氣篇。


2個月後,該醫領患者來診,云:余遍用仲景諸方均無效,其故何也?


細審患者,除頭暈失眠,胸滿胸痛,心煩心悸之外,並見氣短乏力,脘腹脹滿,納呆食減,舌苔薄白,脈沉弦細澀。


因思其脈沉者鬱證也,弦脈者肝脈也,澀脈者滯也瘀也。


合之於症,乃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為標。


乃予補氣養血以治本,理氣活血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人參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生地10克,黃精10克,薄荷3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頭暈失眠,胸滿胸痛,心煩心悸,納呆食減均減,但繼續服藥至第8劑時,症狀不但不再繼續改善,至第12劑時症狀又見加重。


詢之:除上證之外,並見咽喉有異物阻塞感,舌苔白,脈濡緩。


因思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氣鬱結之脈。


仲景辨證隨證治之者,首重脈耳。


治當隨脈治之。


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連續服藥20劑,諸證消失。


但停藥1個月以後,又因生氣而突然頭暈胸滿,心煩心悸,口苦咽乾,舌苔白,脈弦而滑。


思之:脈弦者肝脈也,滑者痰熱也。


綜合脈證,乃肝鬱氣結,痰熱不化。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甘草6克,瓜蔞15克。


服藥6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正常。


該醫云:老師告訴我用奔豚證治法治此病,而老師治之卻改弦易轍何也?


答曰:根據臨床經驗來看很多預激綜合徵可用奔豚證法治療,但本患者無奔豚證之表現,所以不用奔豚證之治法。


最近雜誌中經常報導某某西醫病名相當於中醫某某證,此種說法雖近有理,但不可拘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4:48:48 | 只看該作者

急性風濕熱與風濕性關節炎


1.見熱攻熱,不知除濕,不知經絡,久治不效


吳××,女,29歲。


發熱汗出,關節腫痛半年多。


醫診風濕熱。


先予西藥治療4個多月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滋陰清熱、清熱涼血等藥2個多月仍不效。


細審其證,發熱汗出,體溫38.9℃,疲乏無力,膝、踝、肘、腕、肩關節紅腫熱痛,行動不便,面色萎黃,舌苔灰,脈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關節腫痛者,濕熱也;


脈滑數者,痰熱也。


綜合脈證,乃風濕熱痹之痰熱較盛證也。


治宜清熱通絡,化痰除濕。


處方: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連翹10克,梔子10克,生薏米15克,半夏10克,晚蠶砂10克,赤小豆10克,片薑黃6克,海桐皮6克。


服藥2劑,發熱汗出好轉,體溫38℃,繼服10劑,體溫正常,發熱汗出消失,關節腫痛亦明顯消退,又服10劑,諸證全失,查血沉亦恢復正常,後果愈。


某醫云:既為風濕熱,何用祛風除濕清熱而熱不減?


既見汗出身熱何用白虎、銀翹而熱更熾?


答曰:此證乃濕痰膠滯生熱,熱迫津出之證,前用祛風除濕而過散,後用白虎、銀翹雖涼之有餘,而化痰除濕不足。


今用吳塘宣痹湯取效者,在於其用防己急走經絡之濕,杏仁開肺氣化痰濕,連翹清氣分之濕熱,赤小豆清血分之濕熱,滑石利竅而清熱中之濕,梔子肅肺而瀉濕中之熱,薏米淡滲除攣痹,半夏化痰利氣,蠶砂化濁道之清氣,片薑黃、海桐皮宣絡而止痛。


2.但知祛邪,不知正虛,散風傷氣,除濕傷陰,久不得治


薛××,女,55歲。


兩膝腫痛,發熱汗出3個月。


醫診風濕熱。


先用西藥治療2個多月不效,後配中藥祛風除濕清熱而痛、汗均甚。


細審其證,發熱汗出,體溫38℃,兩膝腫痛,疲乏無力,舌苔灰白,脈虛大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者,氣陰俱虛也;


滑數者,痰熱也。


關節腫痛者,濕熱也。


治宜補氣養陰,除濕清熱。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石斛10克,黃柏10克,蒼朮10克,川牛膝10克。


服藥7劑,汗出發熱均減,精神增加,繼服20劑,關節腫痛、發熱汗出均消失,又服20劑,愈。


某醫云:既為風濕熱,何用祛風除濕清熱而病劇?


答曰:本病脈大,正虛邪實,且以正虛為主,故只可重用扶正,不可重用除邪以傷正也。


3.固於風濕,不管兼證,久久鬱甚,風從內生


蘇××,女,21歲。


9個月前,在勞動的過程中,突然發熱全身疼痛,其後日漸加重。


經查血沉30毫米/小時,抗「O」陽性,診為風濕性關節炎。


先用西藥治療3個月不效。


後又改請中醫以除濕散風藥治療6個月,不但不效,反見加重。


細審其證,納呆食減,胸滿心煩,頭暈失眠,神情抑鬱,易哭,全身關節疼痛,舌苔白,脈沉。


綜合脈證,思之:此雖有風寒濕邪,然以肝鬱氣滯,鬱而化風為主。


故當以疏肝理氣以治。


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黃芩6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合歡花15克。


先用開水浸泡半小時,再置火上煎煮10分鐘即可。


服藥4劑,諸證均減;


繼服40劑,諸證盡失,愈。


4.但知祛風除濕,不知傷血損陰,追虛逐實,血氣難復


沈××,女,30歲。


產後關節疼痛10個月。


醫診風濕性關節炎。


始以西藥治之,疼痛不但不減,反而出現胃痛,噁心嘔吐,頭暈頭痛。


繼而又請中醫治療。


雖然胃痛,噁心嘔吐消失,但卻出現汗出加劇。


特別是近2個月來,指、趾、踝、腕、肘、膝、肩、頸項關節都痛,屈伸關節困難,行動不便,且汗出很多,疲乏無力,口舌乾燥。


細審其所用之藥除西藥外,中藥多為祛風散寒除濕之劑。


舌苔白,脈沉弦細。


綜合脈證,思之:此病發於產後,又久用祛風除濕之劑治療以傷陰血。


經云:肝主筋,肝藏血,諸筋者皆會於節。


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故關節不利而痛。


治宜養血理筋,佐以祛風除濕清熱。


處方:秦艽5克,羌活3克,獨活3克,生地40克,熟地15克,防風4克,川芎10克,白芷3克,細辛1克,生石膏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茯苓6克,甘草10克,白朮12克。


服藥2劑,疼痛好轉,精神增加。


某醫云:此方祛風濕藥竟如此之小,怎能治病。


乃將上方中之羌活、獨活、防風、白芷加至10克,細辛增至3克。


服藥3劑,疼痛加劇。


又邀余診。


審其脈同上。


乃再將羌、獨、防、芷改為1.5克,細辛1克,加當歸、白芍至15克。


服藥20劑,疼痛消失。


乃囑其再服2周,後果愈。


患者云:何用藥均同,而一方病癒,一方加劇?


答曰:本病乃陰血不足為主,故祛風濕藥尤當慎用也,否則血更虛而疼痛加劇,細讀東垣之治內傷諸方風藥均量微而效宏即在此也。


5.見病治病,不知隨證,豈能得愈


阮××,女,35歲。


人工流產後指、腕、肘關節疼痛2個多月。


醫診風濕性關節炎。


先用西藥治療1個多月無效,後又請中醫予祛風除濕止痛藥而更劇。


細審其證,除指、腕、肘關節疼痛外,並見頭痛,畏風,胸滿心煩,舌苔白,脈沉弦。


綜合脈證,思之:胸滿心煩,脈沉弦者,肝鬱血虛也。


治以養血疏肝。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3克,薄荷3克,絲瓜絡6克,桑枝30克。


服藥6劑,頭痛、畏風,胸滿心煩,頭痛俱減,關節疼痛稍減,舌苔白,脈弦細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肝鬱稍減,而血虛風濕之證為著也。


治宜養血清熱,祛風除濕。


處方:秦艽3克,羌活3克,獨活3克,防風3克,川芎10克,白芷3克,細辛1克,黃芩10克,生地30克,熟地15克,生石膏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白朮10克。.


服藥4劑,關節疼痛明顯好轉。


但服至6劑時,關節疼又劇,脈沉弦小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肝鬱血虛也。


復予養血疏肝方6劑,疼痛始減,繼又不減。


再予養血清熱,祛風除濕方6劑。


其後凡見肝鬱即予養血疏肝,但見關節疼痛,即予養血清熱,祛風除濕。共服40劑,果愈。


某醫云:為何經常改變方藥?


答曰:病情複雜而多經誤治者,必須根據發病情況的主次而及時改變治法,正如仲景《傷寒論》所說:「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11:31 | 只看該作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1.痰鬱氣結,樞機不利,反與活血養血,寬胸通陽,久治不效


于××,女,42歲。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期前收縮、偶發心房纖顫3年多。


醫先以西藥治療1年多效果不著,後又以中藥活血化瘀、寬胸通陽等治療亦不見好轉。


細審其證,除心前區憋悶疼痛,心煩心悸之外,並見有頭暈,口乾,納差,舌苔薄白,脈弦滑結代等證。


綜合脈證,因思:胸脇者肝之屬也;


弦脈者肝也;


滑者痰也;


結者鬱結也;


代者氣血大衰也。


合而論之,乃肝膽之氣鬱結,痰熱內鬱,正氣大衰之候。


因擬人參大補元氣,半夏、生薑、瓜蔞清化痰熱,小柴胡湯和解樞機。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大棗5個,人參10克,生薑3片,瓜蔞15克。


服藥5劑,胸滿胸痛,心悸氣短,頭暈等證均明顯改善。


某醫檢視上方乃小柴胡湯,乃云:小柴胡湯者,乃《傷寒論》治療熱病方也,不可用於冠心病,然既然有效,恐乃疏肝之功耳。


逍遙散者,既有疏肝之功,又有治療冠心病之活血藥,若再加川芎、丹參等治冠心病的藥物,則更為合拍。


因而改用下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丹參30克,川芎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


服藥5劑後,胸滿胸痛,心悸氣短等證又見加劇。


患者因本人係醫生,急查數次心電圖。


發現除期前收縮、sT段壓低、T波倒置,頻發心房纖顫外,並見Ⅱ度左束支傳導阻滯。


又再邀余診。


查其除上證外,脈仍見弦滑結代而兼澀。


乃云:仍宜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瓜蔞15克。


服藥3劑,諸證又減;


繼服上藥5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正常。


醫云:何用冠心Ⅱ號、逍遙散、瓜蔞薤白等治冠心病方藥不效,而你卻用小柴胡湯得愈也?


答曰:本證乃痰鬱、氣滯,病位在肝膽之病,病位在肝膽,自當以疏達為是,病因為痰、鬱者,應予疏肝、化痰,故得愈也。


再問:治冠心病之藥為何不效,而非治冠心病之藥何故有效?


答曰:此話實屬武斷,我們若下「治冠心病之專藥的結論」,未免太早,因為這些理論和實踐尚缺乏長期臨床檢驗。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請注意這個科學大問題,切忌教條主義。


2.痰滯血瘀,鬱熱不化,反以活血溫經,其證不解


蘇××,女,53歲。


5個月前,因心情不痛快而突感胸悶氣短,出汗,頭暈,繼而暈倒約1分多鐘而清醒。


經某院住院檢查治療近4個月,診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竇房傳導阻滯,但療效始終不夠滿意。


又配合中藥活血養血、寬胸通陽,補氣養血等進行治療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胸滿氣短,心悸心煩之外,並見其頭暈,不敢坐或立,軟弱乏神,陣陣汗出,汗出之始,先感心胸煩熱,繼而上衝,衝至心胸則心悸而恐,衝至咽喉則呼吸極端困難,衝至頭則頭暈失去知覺,不久即清醒而全身汗出,汗出後全身極其軟弱,並時或寒熱往來,舌苔白,脈弦緊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正如仲景所論奔豚氣之證也。


因擬奔豚湯養血平肝,和胃降逆。


處方:甘草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半夏12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生薑4片,桑皮15克,葛根15克。


服藥4劑諸證好轉,陣發性逆氣上衝由一日4~5次,減為隔日1次,而且時間也較前減少,並能下地走動而不感頭暈。


某醫云:余始活血不效,後又用生脈散亦不效。


其故何也?


答曰:病呈陣發性,又發於驚恐之後,顯係奔豚之證,奔豚證,仲景云: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


其治法列有三條:一曰: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二曰:氣從少腹上至心,桂枝加桂湯主之。


三曰:臍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棗湯主之。


也就是說均可用於發作欲死者。


三方之中無一味人參,可見用人參不對證。


此證之軟弱乏力為痰阻所致,故不用人參。


其後又服3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


3.氣陰俱虛,膈間支飲,或但祛飲而不知扶正,或但知扶正而不知化飲,久久不愈


馬××,男,78歲。


患糖尿病近40年,糖尿病性腎病30多年,腎病性高血壓20多年,腦血栓後遺症偏癱15年,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房纖顫15年。


前後住院達6年之久,雖然症狀不見明顯改善,但尚能控制病情發展。


最近3個多月來,病情日漸加重,體重銳減,行動困難,心悸氣短,飲食甚差。


細審其證,肌肉瘦削,(體重34千克),行動困難,神疲納呆,心悸氣短,腰酸腰困,語言無力,舌苔薄白,脈虛大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心肝脾肺腎五臟俱病也,氣血俱衰也,膈間支飲也。


治宜補氣陰,益脾腎,化痰飲,降衝逆,交心腎。


處方:黃耆15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五昧子10克,生地2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蒼朮10克,肉桂10克,防己10克,生石膏15克。


服藥7劑,精神、食欲好轉,心悸氣短明顯改善,在他人攙扶下已能走100多步遠;


繼服上藥60劑,精神、食欲大增,體重恢復至55千克,尿常規陰性,心電圖正常。


4.肝鬱血虛,不予疏肝養血,惟從活血化痰論治,久久不效


郝××,男,49歲。


冠心病、心房纖顫、左束支傳導阻滯1年多。


醫除予西藥外,並予活血化瘀之中藥治之,效不著。


審視其證見心悸氣短,心前區憋痛,急予小柴胡加瓜蔞方10劑治之,不效。


再審其脈弦細而澀,舌苔薄白。


因思:弦細之脈者肝鬱血虛也;


澀者,氣滯血瘀也。


前方之用活血、化痰不效者,其一為未養血,其二為未治血故耳。


乃擬養血疏肝。


逍遙散加味: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青皮10克。


服藥7劑,諸證大減,繼服上藥3個月,共服藥80劑,愈。


5.氣血俱虛,氣滯血瘀,濕鬱不化,不識夾雜多少,但或補或瀉,其病難愈


薛××,男,65歲。


冠心病,心房纖顫8年多。


曾反覆住院治療達4年餘,然其效不著。


審其除西藥外,僅用中藥養心安神、活血通脈、寬胸通陽等方即達近千劑。


細詢其近半年來,心悸心煩尤甚,有時心跳有暫停之感,有時心前區刺痛,有時胸微滿,精神、食欲正常。


舌苔薄白,舌質微暗,脈虛弦澀結或數促兼見。


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濕鬱不化為標。


擬用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健脾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生地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6劑後,心悸胸滿胸痛等證明顯好轉,繼服上方18劑心悸胸痛未作,繼服15劑,心電圖複查3次未見異常。


為鞏固療效,以上方為丸,每日3次,每次9克,服藥4個月,愈。


患者問:心悸乃心病的症狀,自應從心論治,而前用炙甘草湯、天王補心丹等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心悸一症屬心之證我想是正確的。


但是為什麼用補心丹、炙甘草湯不效,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張仲景列心悸的表現有心下悸、心中悸、心』悸。


本病之悸發生於胸部偏左,乃肝鬱犯心之悸,故治宜從肝而不從心,此所以用補心不效,而用參耆丹歸取效也。


6.肝鬱氣結,寒飲阻滯,不化其飲,而養其血,祛其瘀.故其不效


陳××,男,65歲。


心煩心悸,心前區刺痛3年多。


某院診為冠心病、心房纖顫、左束支傳導阻滯。


住院治療一年多不見好轉。


尤其是最近一年來,胸滿胸痛,心悸氣短較前更加嚴重,並見陣發性逆氣上衝,衝至心胸、頭部則頭暈汗出,汗出之後煩熱之氣時減,失眠納呆。


又邀中醫以活血養血、清熱瀉火、養心安神之中藥治之,亦證不減。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其舌苔薄白,脈弦緊結澀。


因思:陣發性煩熱上衝,衝則心悸氣短者,奔豚也,奔豚之煩熱起兩脇者肝火也,心下悸者,心脾虛也;


臍下悸者,腎虛也。


再問其悸狀,云:心下悸,心下悸逆氣上衝循胸脇而上至胸咽,至頭則熱散汗出。


綜合脈證,乃云:此肝鬱氣結,心陽不振,水飲上犯,上熱下寒之證也。


前用諸法或肝病從心治,或氣滯從活血,或陽虛從陰虛,或陽虛水飲而瀉火,或飲邪而滋陰,皆誤也。


因擬疏肝理氣,溫陽化飲,平降衝逆,調理三焦。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桂枝15克,生薑3片,大棗5枚,龍骨15克,牡蠣15克,大黃3克。


服藥6劑,心悸心煩,胸滿胸痛,身熱汗出,失眠頭痛等證均減;


繼服上方18劑,諸證若失;


又服20劑以善後,果愈。


患者本人亦係醫生,乃云:余自用養心安神,補氣養血之劑而不效,而師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20劑病即愈,且心電圖亦轉正常,其故何也?


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既有小柴胡之疏肝利膽,又有苓桂薑棗湯之強心陽化水飲降衝氣;


既有龍骨牡蠣之鎮降以防疏達太過而水氣上衝,又有柴胡、桂枝、大黃三味上中下調理以解三焦之滯塞,故用於寒熱並見,虛實並存者,常效如桴鼓。


又云:余學習中醫,應用中藥治病已近20年,但長期存在著一種想法:西醫、西藥效果快,能治真正的病,中醫、中藥效果慢,且只能治功能性的病,從我本人的病來看,中藥效果不但不慢,而且很能使改變了的心電圖糾正過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15:23 | 只看該作者

高血壓病


1.氣血俱虛,肝火上衝,但降其火,血壓不降


安××,男,65歲。


3年多來,血壓一直持續在200/150mmHg左右不見下降。


醫先以多種西藥治療不見好轉,繼又配中藥平肝潛陽,滋陰平肝,平肝瀉火等治療,仍然不見改善。


近1年來,又逐漸出現胸滿胸痛,心悸氣短,經數個醫院檢查診斷確診為冠心病、期前收縮,I度左束支傳導阻滯。


雖經西藥治療半年多,不但不見好轉,反見加重。


又配合中藥活血養血,寬胸通陽,仍日甚一日。


細審其證,除頭暈頭痛,胸滿胸痛,心悸氣短之外,並見心煩納呆,口苦咽乾,舌苔白,脈沉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滑者,痰熱也,沉弦者,肝鬱氣滯也。


合之於症,乃痰鬱氣結,少陽樞機不利也。


為擬和解少陽,化痰瀉火。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瓜蔞15克。


服藥4劑,胸滿胸痛,心悸氣短,納呆食減,頭暈頭脹均減;


繼服30劑,不但胸滿胸痛,心悸氣短,納呆食減,頭暈頭脹俱解,而且心電圖也恢復正常。


但一測血壓仍然維持在原來的水準不見改善。


察脈弦大稍數,舌苔白,血壓195/150mmHg。


因思弦大之脈者,氣血俱虛也,弦數者肝火上衝也。


擬用補氣養血以扶正,平肝瀉火以治標。


處方:夏枯草30克,黃耆40克,當歸10克,茺蔚子10克,赤芍10克,地龍10克,龍膽草10克,丹參10克。


服藥4劑,精神大增,血壓開始下降至170/130mmHg,繼服10劑,諸證消失,血壓正常;


又服20劑,數次檢查血壓達2個月,一直維持在120~125/80~85mmHg。


追訪一年,血壓一直正常。


患者問:余曾先後應用多種降壓的西藥一直不見好轉,後來又加用了如牛黃降壓丸,以及平肝潛陽、滋陰平肝的中藥一直不見好轉,後來又患了冠心病,再用中、西藥仍然不見好轉,為此思想負擔非常嚴重。


及至請朱先生治療,開始服用小柴胡湯,我感到非常擔心,用藥後不但血壓未見升高,反而胸滿胸痛得到了改善。


於是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我們西醫學習中醫的非常重視人參、生薑能夠升壓,但事實證明沒有升壓,可見用中藥必須按照中醫理論去辨證,而絕不可硬套西醫理論。


及至後來,又用補藥治高血壓,我更感到擔心,但一服藥不但血壓未上升,反而下降了,於是我想前用諸法之不效,在於只注意了症狀,而未考慮脈象,當補反用瀉法。


2.心陽不振,寒水上衝,陰霾彌漫,清陽被蒙,反用滋陰平肝,以助寒水,久病不愈


鄭××,男,67歲。


頭暈頭脹,心煩心悸3年多。


醫診高血壓病。


先用西藥降壓藥治療近2年不見效果,後又配合中藥滋陰平肝、平肝潛陽、平肝瀉火等中藥治之,不但症狀不減,反見日漸加重。


近2個多月來,不但頭暈的經常不敢走路,而且有時連坐都不敢坐,並時時心悸心煩,時或煩熱之氣上衝,衝至胸則煩亂不安,衝至咽喉則感窒息欲死,衝至頭則頭暈嘔吐,甚或暫時人事不知,汗出,時或恐懼欲死。


經查心電圖發現sT段下降,T波倒置,心房纖顫,為此又加用了擴張冠狀動脈的藥物,但症狀卻仍日甚一日。


為此不得不請教高明之師指教之。


此時恰遇劉渡舟老師在我所帶實習,乃邀會診。


云:脈沉弦緊而促,乃心陽不振,寒水上衝之候,宜苓桂劑。


處方:茯苓15克,白朮6克,桂枝9克,炙甘草10克。


服藥4劑,諸證大減,血壓亦由190/100mmHg降至120/90mmHg,繼服10劑,諸證大部消失。


問曰:老師何故應用苓桂朮甘湯而不用養陰平肝?


桂枝辛甘而溫多數醫家認為其能升高血壓,何老師反用也?


答曰:高血壓病並不都是肝陽證,絕對不可認為高血壓病即是肝陽上亢,本證之加劇就在於此,而有效亦在於此。


3.肝陽上亢,鎮降力薄,病重藥輕,其功不著


雷××,女,40歲。


4個月來,頭重腳輕,如坐舟船,站立不穩。


醫診高血壓病。


先以西藥降壓藥治之,開始有效,但1周後效果再不顯著。


又以中藥滋陰平肝之藥治之,亦是開始有效,一周後再不見效。


細審其證,除血壓高外,並見眩暈,印堂穴部紅赤,面部紅暈上衝,舌苔白,脈弦長上入魚際。


綜合脈證,思之:張壽甫《醫學衷中參西錄》云:「風名內中,言風自內生,非風自外束也,《內經》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蓋肝為木臟,於卦為巽,巽原主風,且中寄相火,徵之事實,木火熾盛,亦自有風,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又加以肺氣不降,腎氣不攝,衝氣胃氣又復上逆,於斯臟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於腦者亦因之太過……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治標之主藥。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甲、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衝,元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間有初次將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於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斯弊。蓋肝為將軍之官,斯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髮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疏肝鬱,實能將順肝木之性;麥芽為穀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昧,而後用此方者,自無化虞也。」


又思前用滋陰平肝之藥不效者:


一重鎮之力不足,病重藥輕也;


二未予降肺胃之氣也;


三未予疏肝也;


四未予瀉火也。


因擬鎮肝熄風湯。


處方:懷牛膝15克,生赭石3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龜甲15克,生白芍15克,元參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麥芽6克,茵陳6克,甘草3克。


服藥4劑,其證全失,血壓亦恢復正常。


為痊癒計,又服藥30劑,其病果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17:22 | 只看該作者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1.膈間支飲,但從肺治,病位不同,焉治有效


霍××,男,38歲。


喘息性支氣管炎6年多,肺心病2年多。


醫始以西藥治療,往往可以很快控制。


2年以後,咳喘氣短逐漸加重,但每次發病應用西藥治療不如以前有效,有時l~2個月才能控制,至第三年時,每次發病,應用西藥幾乎不起什麼作用。


不得已,又請中醫以宣肺化痰,清熱定喘或化飲宣肺等進行治療。


開始時,還算基本有效。


但至近兩年半以來,不管中藥、西藥都不見效。


為此不得不住院2年之久,但時至今日,晝夜冬夏仍然天天作喘。


細查其證:除喘咳短氣之外,並見其神疲納呆,顏面、口唇、舌質、爪甲、指趾、四肢均青紫,顏面、肢體浮腫,脘腹脹滿,按之則痛而短氣更甚,舌苔薄白,指趾厥冷,脈弦緊而數或時見促結而澀。


綜合脈證,因思仲景有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者,木防己湯主之。」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此病飲邪阻於膈間、胸膈,而諸醫多從肺治所致也。


法擬木防己湯加減苦辛並用以散結氣,葶藶瀉肺逐痰飲。


處方:防己10克,人參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葶藶4克,紫菀10克。


服藥4劑,諸證稍減;


服藥20劑後,停止吸氧亦不見病情加重;


服藥30劑時,食欲、精神明顯好轉,浮腫消失,並可以自由活動。


服藥至60劑時,紫紺消失,一切生活均能自理,服藥至90劑時,除上樓時微見氣短外,別無明顯不適。


2.痰飲阻肺,氣陰兩傷,腎氣不納,不去扶正,反予攻邪,因作危殆


劉××,女,78歲。


2年前因氣胸而行左肺切除術,朮後一直精神較好。


4個多月前,突患支氣管炎,雖遍請中、西諸醫治療不見好轉。


2周前又因肺部感染而病情更加嚴重。


為此不得不住院治療。


住院3天後,突見高熱達39.8℃,呼吸更加困難,全身浮腫,紫紺,尿少,神志時清時昧。


急請專家會診。


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合併感染,肺心病,肺心腦病,數小時後,神志已完全不清。


察其神昏譫語,呼吸極端困難,紫紺,浮腫,舌苔黃厚,舌質紫暗,脈虛大緊數時或見促。


再察前醫所用之藥,除西藥外,中藥或為定喘,或為小青龍,或為蘇子降氣。


因思患者年高體衰,氣陰大傷,腎氣不納,若再予祛邪傷正,則不久於人世也。


急處補氣養陰,溫陽納氣,化痰定喘。


處方:黃耆15克,鱉甲15克,地骨皮10克,紫菀10克,人參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冬蟲夏草15克。


藥進1劑,神志轉清,體溫正常,喘而短氣亦見好轉;


繼進10劑,諸證大部消失。


乃以丸方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38:54 | 只看該作者

心肌炎


1.表裡俱見,虛實俱存,或但治裡,或但治虛,奏樂不和,難於成曲


鄒××,女,25歲。


2~3年來,胸滿胸痛,頭暈腦脹,心悸氣短,不敢走路,亦不敢參加簡單的體力活動。


醫診心肌炎、過早搏動、房室傳導阻滯。


先用西藥治療1年多不見明顯好轉,後又配合中藥炙甘草湯、冠心Ⅱ號、瓜蔞薤白、天王補心等治療8個多月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疲乏無力,口燥咽乾,失眠多夢,納呆食減,胃脘滿脹,全身酸困,舌苔薄白,脈虛大弦數時見促結。


思之:病起於暑,今病雖數年,然脈仍虛大弦數,說明其表邪仍未蠲除,而氣陰兩虛,濕熱阻滯,清濁升降失職耳。


因擬補氣養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為法。


黃耆15克,甘草6克,黨參10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0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20劑後,諸證俱減,精神倍增,繼服20劑後,諸證俱失。


停藥2個月後,又因感冒出現胸滿胸痛,心悸氣短,關節疼痛,痰多。


醫以治感冒藥治療2周後,感冒症狀雖已大部消失,但胸滿胸痛,心悸氣短,關節疼痛,氣短痰多仍然不見改善。


審其脈滑數促結俱見。


綜合脈證,知其乃痰熱內蘊,血絡瘀滯,復感風寒濕邪。


治擬化痰清熱,活血通絡,散寒除濕。


處方:黃柏10克,蒼朮10克,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神麯10克。


服藥12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前用炙甘草湯、冠心Ⅱ號、瓜蔞薤白等湯而不愈,改用清暑益氣、上中下痛風方而愈者何也?


前方均治心藥,後方或為清暑,或為除痹之方,反而取效者何也?


答曰:清暑益氣者,既能解表,又能治裡,既能除邪,又能扶正,此證表裡俱見,虛實共有,故以清暑益氣而解。


其變證見外有風濕寒邪,內有痰熱阻鬱,表裡合邪之疾病也,而上中下痛風方者,外可除風散寒,內可化痰清熱,且既能除濕,又能活血,故治復感之證獲效。


2.病在氣分,反治血分,痰血不同,必須細分曾××,女,40歲。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1年多。


詢其證見心前區憋悶隱痛,頭暈心煩,心悸,時有心跳暫停的感覺,口苦口乾,舌苔薄白,脈弦滑而結代。


思之:脈弦者肝膽之疾也;


滑者痰熱阻滯也;


結者,結也,鬱也;


代者臟氣衰也。


綜合脈證論之,乃肝膽之氣鬱結,痰熱不化,臟氣虧損之證。


擬疏肝理氣,化痰補氣。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生薑5片,大棗5個.瓜蔞18克。


服藥5劑,胸滿心悸,頭暈心煩等證好轉,脈搏間歇次數亦有所減少。


某醫云:此方乃小柴胡湯也,小柴胡為傷寒少陽證方,豈能用於心臟病。


然其證見肝鬱,改予逍遙散合生脈散可也。


服藥5劑後,諸證反劇,不得已,再邀余診。


察其脈仍見弦滑結代,其證仍為肝膽鬱結,痰熱不化,臟氣虛衰,乃再予小柴胡加瓜萎方,服藥60劑,果愈。


3.本末不分,但治心肝,腎病治心,其病難愈


宋××,男,30歲。


心煩心悸1年多。


醫診心肌炎、心房纖顫。


先用西藥治療7個多月無明顯效果,繼又配合中藥加減復脈湯、小柴胡湯、消遙散等治療4個多月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脈細弱而促,舌苔淨,心悸尤甚於心下(即中脘部)。


因憶仲景《金匱要略》云:「水在腎,心下悸」。


乃悟:此病在腎,非在肝心也。


此。


C)悸乃腎水淩心,即腎為本,心為標,法當從腎之本。


處方:生地28克,山藥1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附子10克,肉桂10克,元參18克,白芍10克。


服藥6劑,心悸頓失,繼服上藥10劑,諸證消失,心電圖亦恢復正常。


4.氣陰俱虛,痰熱內鬱,膠於炎證消炎之說,而不從辨證論治,其效不著


方××,男,32歲。


頭暈乏力,心煩心悸,胸滿胸痛,咽乾咽痛,時而聲音嘶啞,時而咽喉有異物阻塞感,時而胸悶而有窒塞,呼吸困難,時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已7~8個月。


醫診心肌炎,心力衰竭。


先用西藥治療4個多月不見改善,後又配合中藥瓜蔞薤白、加減復脈、清熱解毒、養血活血等治之約3個多月仍然不見好轉。


細審諸證,除上述者外,並見時而噁心嘔吐,氣短神疲,失眠健忘,舌苔薄白,脈濡緩而結澀。


綜合脈證,思之:此熱毒之證未見,安可再予清熱解毒。


又思脈濡緩者氣陰俱虛,痰濕鬱滯也;


結者,氣血俱虛也,氣滯血瘀也;


澀者陽虛也,氣滯也,瘀血也。


參之諸證,乃氣陰兩虛,痰鬱氣滯之證。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4劑後,頭暈乏力,心悸氣短,噁心嘔吐,咽喉乾痛等證好轉,繼服上藥22劑,諸證大部消失,並上班工作,其後又連續服藥近3個月,果愈。


5.肝鬱血虛,反從消炎解毒,失去辨證,難於奏效


麼××,男,40歲。


心煩心悸9個多月。


醫診心肌炎、期前收縮,心房纖顫。


先用西藥治療3個多月無明顯效果,繼用中藥養心安神、加減復脈、瓜蔞薤白,清熱解毒等配合用之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心前區憋悶隱痛,心悸心煩,頭暈頭痛,舌苔薄白,脈沉弦而結時或兼促。


因思脈弦細者肝鬱血虛也,結者滯也結也;


合之於汪,乃肝鬱血虛,血絡瘀滯也。


因擬舒肝理氣,養血活血。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5片,薄荷1克,丹參15克,青皮10克。


服藥4劑後,胸滿胸痛,心煩心悸,頭暈頭痛等證均減,繼服30劑,諸證消失,果愈。


6.痰火鬱結,久入血絡,但從血分,不與化痰瀉火,其病難愈


趙××,女,24歲。


心肌炎、頻發性室性期前收縮2年多。


醫始予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和解少陽、養心安神之劑400餘付無功。


審其證見心前區憋悶,時或隱隱作痛,失眠心悸,納呆食減,口苦咽乾,舌苔薄白,脈弦滑結代。


思之:脈弦滑而不沉,乃痰熱雖鬱而不嚴重,且久病入於血絡之故也。


因擬奔豚湯加減疏肝解鬱,化痰瀉火。


處方:川芎10克,當歸10克,黃芩10克,白芍10克,葛根30克,半夏10克,桑皮15克,甘草10克,生薑3片。


服藥10劑後,諸證俱減;


繼服上藥30劑,諸證俱失;


又服2月,心電圖亦恢復正常。


某醫云:何用清熱解毒、和解少陽而不效?


答曰:證無熱毒之證,故不宜用清熱解毒;


至於為何用小柴胡湯加減無效,我的體會是小柴胡用於沉弦之脈者較好,因其重在氣鬱,奔豚湯則用於弦滑之脈者較好,因其痰熱為多,且及於血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39:31 | 只看該作者

肥厚型心肌病


1.肝胃氣滯,濕鬱不化。


但從心治,其效不著


葛××,女,25歲。


3年前,在學校一次上體育課的過程中,突然呼吸極度困難,難於維持而住院治療。


住院後,經過X線、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的檢查發現左心室心房增大,肺部瘀血,而診為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治療3個月,浮腫消失,氣短好轉而自動出院。


出院後,除繼續服用西藥外,並開始邀請中醫進行治療,至今一直不見好轉。


審其除氣短心煩,胸滿胸痛外,並見其尚有頭暈頭脹,納呆食減,脘腹脹痛,口苦咽乾,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脈沉。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鬱也;


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者,氣血俱虛也。


因擬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健脾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黃精10克,生地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胸脘滿痛,氣短心悸均好轉,繼續服用至第20劑時,症狀不再繼續改善。


細審其脈弦緊而數,苔白膩,胃脘有明顯壓痛。


乃云:肝胃氣滯,濕痰阻滯,積滯不化所致。


治擬疏肝和胃,消食導滯。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乾薑6克,甘草10克,大棗5個,蒼朮10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大黃4克。


服藥4劑後,氣短胸滿,脘腹脹痛俱減,食納大增,繼服上藥2月,諸證消減80%,體重由40千克增至60千克。


肺瘀血消失,心界亦較前縮小。


並於今年結婚。


次年又生一男孩,母子均健康。


某醫問:本例患者,余曾遍試中藥,然均無明顯效果。


其中既有養心安神、益氣養血,又有活血逐瘀、強心利水,或補心、炙甘草湯,或真武、生脈、瓜蔞薤白、活絡效靈等。


而先生卻用參耆丹雞黃精、柴平等取效,其故何也?


我用治心之法不效,先生卻用不是治心病的藥治療取效,其故又何也?


答曰:中醫治病在辨證論治,辨證論治中有一個辨什麼,治什麼的問題,我認為不管什麼病應用中藥時都應該按照中醫基本理論去辨證論治,都應該去辨臟腑、經絡、先後。


本病從證候來看患者的主訴是胸脘脹痛,納呆食減,氣短乏力,也就是說患者告訴我們的主要是脾胃肝的氣滯和胃腸的停滯,所以必須從肝脾胃去著手,只有這樣才能使三焦的升降作用得到恢復,心腎相交而病癒。


2.瘀血阻滯,濕鬱不化,但助其氣血,邪氣不除,其病不減


賀××,女,50歲。


1964年生第二胎後不久即經常感到氣短乏力,但沒有引起注意,其後即經常感冒,有時發現咯血數日,於是才到醫院檢查。


經過X線拍片、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的檢查,確診為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源性肝硬化。


住院治療1年多,雖然感冒、咯血等症已經消失,但腹脹、浮腫、心悸、氣短、納呆食減卻不但不減反而加重。


審其瘦削神乏,顏面、手足、唇舌均紫黯,下肢可凹性浮腫,腹大臍突,氣短心悸,尿赤尿少,舌苔黃白,脈虛數促兼見結澀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者,氣血俱虛也;


促結兼見者,陰陽俱不足也;


弦緊者,寒凝氣結也;


結澀者,氣滯血瘀也。


脈證合參,當為氣血大衰,氣滯血瘀,水濕停聚。


乃擬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除濕行水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人參10克,丹參30克,生地10克,黃精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大腹皮10克,香附10克,萊菔子10克,砂仁10克。


服藥7劑後,腹滿、心悸、氣短、浮腫均好轉。


繼服上方60劑,腹脹腹水消失,精神、食欲大增,紫紺明顯改善;


又連續服藥3個月,進藥約70劑,精神、食欲幾近正常,體重增加7.5千克,肺部瘀血消失,心臟擴大改善,並上班工作。


某醫云:患者腹水腹脹幾近2年而不減,今師用中藥而獲愈者何也?


答曰:患者的腹脹腹水係肝硬化引起的。


肝硬化腹水醫者多用攻逐、利水兩法進行治療。


(醫者插語問患者云:是否如此?答曰:是。)


攻逐之法用於一般的肝硬化腹水實證尚可,而此證則不可也。


此證氣血大衰,氣滯血瘀,水濕停聚,若僅治其水,而不顧及氣血的虛實,即所謂:一不治疾病所在的位置,二不治疾病的原因,那當然就無效了。


至於為什麼不用利水而用理氣活血,補氣養血,因其病主要在氣虛、血虛、血瘀、氣滯也。


且其病程已久,只可緩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46:18 | 只看該作者

多發性大動脈炎


1.氣陰俱虛,痰鬱氣結,但予活血,病勢轉甚


過××,女,34歲。


5~6年來,經常頭暈頭痛,近3年來左眼視力逐漸下降,近一年來,左眼視力基本喪失。


遍請太原、天津、北京等地醫院檢查治療,確診為多發性大動脈炎。


先在某院進行手術治療,諸證曾一度好轉,但半年以後,諸證又復如前。


最近7~8個月以來,頭痛異常劇烈,經常因頭痛難忍而不能入睡,為此除每日數次服西藥外,又加用了中藥清熱瀉火、活血逐瘀之劑及針灸,但至今仍日甚一日。


細審其證,除劇烈的頭痛時輕時重之外,並見左脈沉伏欲絕,右脈虛緩,舌苔薄白,左眼在0.3米之內可見人影晃動,右眼視力正常,左臉肌肉明顯萎縮,右臉正常,且時時胸滿心煩,咽喉有異物阻塞感。


綜合脈證,思之:右脈大於左脈者,氣血俱虛也;


左脈沉伏欲絕者,氣滯血瘀也;


虛緩者,痰濕阻滯也。


脈證合參論之,乃氣陰兩虛,痰氣鬱結,鬱而化火之證。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瀉火為法。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元參15克。


服藥4劑,頭痛、失眠驟然好轉;


繼服8劑,頭痛10日未作,其後頭痛雖時有發,但很輕微;


繼服40劑,頭痛消失,左眼視力較前明顯增加,在5米以上的距離內已能清楚的看見任何物體,且能在短時間內看書讀報。


此後,恐再反覆,又服藥3個月,果愈。


患者家屬云:多發性大動脈炎,諸醫均云從血分論治,而先生卻主用氣藥,其故何也?


答曰:任何科學都不能脫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一規律。


此病前已久用血藥而加劇,可見其用血藥是不正確的,因此舍而不用。


今按脈象主病論治果然效如桴鼓,可見氣分乎!


血分乎!


不可早日斷言。


2.虛實夾雜,或但用活血以祛實,或但用補氣養血以扶正,君臣不分,佐使不明,久治不愈


和××,女,48歲。


5年多來,右上肢酸痛麻木,頭暈頭痛,健忘,時而突然昏厥。


近3年來,視力日差。


某醫在普查身體時,突然發現右上肢血壓不能測出,橈動脈不見跳動。


其後又經呼和浩特,大同、北京等多個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多發性大動脈炎,並進行手術治療。


手術後,諸證均有所減輕,但半年以後,情況又復如前。


不得已,又改請中醫以活血化瘀、溫經通陽、養陰益氣等進行治療半年,諸證不但不減,反而更加嚴重。


細審其證,除頭暈頭痛,右臂酸痛麻木,視力下降,健忘之外,並見胸滿胸痛,心煩心悸,肩背酸痛,下肢麻木,手足厥冷,舌苔白,脈右側全無,左虛大。


因思:無脈者,氣滯血瘀也;


虛大者,氣血俱虛也;


左脈大於右脈者,肝邪也。


綜合脈證論之,乃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濕鬱不化為標也。


治擬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和胃以治標。


處方: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黨參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生地10克,黃精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10劑,諸證均減;


又服藥20劑,諸證大部消失,右脈沉細,左脈弦大;


服藥40劑,兩側血壓均可測出,惟右脈仍較左脈為小。


某醫問:為什麼前用活血化瘀、溫經通陽、養陰益氣而加劇,而後老師仍用上法而反效也?


答曰:本證是一個氣血俱虛、氣滯血瘀、濕鬱不化俱在的虛實夾雜證。


夾雜證處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既需照顧其虛,又需照顧其實,既需顧及其寒。


又需顧及其熱。


本證既然屬虛實夾雜證,那麼當然應該在處方時既要補又要疏,前方之不效恐在但補不疏或但疏不補耳。


又問:前用溫經通陽不但四肢未溫。


而老師卻未用溫經通陽而四肢卻轉溫者何也?


答:四肢冷屬於廣泛的厥證,厥證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陽虛,亦有陽鬱,陽虛者當溫經通陽,陽鬱者但通即可。


此證之厥乃氣滯血瘀所為,故治以理氣活血而厥回也。


3.氣陰兩虛,痰濕鬱滯,但用活血化痰,其病不愈


章××,女,36歲。


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視力下降,時作昏厥抽搐,左眼底出血8年多。


醫診多發性大動脈炎。


先用西藥治療1年不效,後又用中藥、針灸、按摩、氣功等治療數年,不但不效,反而日漸加劇。


不得已,乃赴北京某院手術治療。


朮後半年諸證大部消失,但半年多之後,諸證又復發如初。


頭痛晝夜不止,失眠,經常晝夜難於入睡片刻,右眼視力下降至僅能在0.3米左右看見人影晃動,時時噁心嘔吐,疲乏無力,心煩不安。


為此不得不再次住院,但住院半年多以後,不但右眼完全失明,而且左眼幾近失明。


細審其證,除上述諸證外,並見舌苔薄白,脈濡緩。


因思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氣鬱結,鬱而化熱也。


合於脈證論之,乃氣陰俱虛,痰氣鬱結,鬱而化火之證也。


因擬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瀉火為劑。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昧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元參10克。


服藥4劑,頭痛突然停止,睡眠增加,嘔吐幾減80%;


繼服上方加減3個多月,諸證消失,視力恢復幾近常人。


4.只求症狀,但靠推理,不從脈論,治之無功


要××,男,59歲。


2年多來,右臂麻木酸痛,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胸滿心悸,視力下降,右手橈動脈搏動日益減弱。


某院診為多發性大動脈炎。


先用西藥、針灸等治療半年多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活血通陽之劑達200餘劑仍無明顯效果。


特別是近3個月來,不但上證不見減輕,而且日漸發現呼吸困難,胸滿腹脹,甚至夜間突因呼吸困難而不得不坐起兩三個小時才能繼續平臥睡眠。


經某院檢查診斷為左心增大,左心衰竭。


治療1個多月後,呼吸困難明顯好轉,而其他症狀卻不見改善。


審其除上述諸證外,並見兩脈沉伏而澀,舌苔薄白。


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為本,氣滯血瘀,濕鬱不化為標。


治以補氣養血以培本,理氣活血,燥濕和胃以治標。


黃耆30克,當歸10克,丹參30克,人參10克,生地10克,黃精1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萊菔子10克,砂仁10克。


服藥4劑後,頭暈頭痛,胸滿腹脹,心悸氣短等證均好轉,繼服上方4個月,藥近110劑,諸證消失,雙側血壓均能明顯測出。


某醫云:余用活血逐瘀治之不效,活血通陽亦不效,而老師仍用活血之劑,卻效果甚好其故何也?


答曰:本病脈既沉伏而又澀,說明此病氣滯與血瘀均較甚,你所用的活血藥為活血而無理氣之藥,我所用的活血藥是既破氣又破血的藥,也就是說是氣血雙治之藥,此所以取效者一也。


本病病程很久,氣血兩傷,你所用的藥只有活血,我所用的藥還有補氣養血,此所以取效者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47:23 | 只看該作者

雷諾病


久病痼疾,不審脈象,但用藥餌,焉能取效


洛××,女,38歲。


在7個多月以前的一次洗衣服過程中,突然發現手痛難忍,皮膚顏色變為紫黯,休息1個多小時以後疼痛才消失,皮膚顏色恢復正常。


其後兩手一遇冷就變得青紫疼痛。


為此先後在某院住院5個多月,診為雷諾病。


除先後採用了西藥、針灸等進行治療外,還內服了活血通陽的中藥120劑,但至今不但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


細審其證,除兩手遇冷紫黯疼痛外,並有兩臂疼痛酸困,頭暈乏力,舌苔薄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脈濡緩者,乃氣陰兩虛,痰鬱氣結之脈也。


擬用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為方。


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


服藥12劑,頭暈臂痛,手指冷痛好轉;


繼服40劑後,雖反覆用冷水洗衣亦無任何痛苦;


又服20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5:51:34 | 只看該作者

反流性食管炎


1.本為陰虛,反用消炎解毒,虛從實治,經久難愈


沈××,女,29歲。


2年多來,食管灼痛,吞咽困難。


醫診反流性食管炎。


先用西藥治療稍事有效,但應用十幾天後不再顯著,數月之後,不得不改請中醫治療。


然不管是用疏肝理氣,還是應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都不見效。


近因病情日漸加重,中、西藥物不效,醫生急勸手術治療。


患者懼怕手術,故再請中醫試之。


細審其證,除食管疼痛,吞咽困難之外,並見頭暈頭痛,胸滿心煩,胸脇竄痛,納呆食減,失眠健忘,口苦咽乾,手足心煩熱,腰背酸痛,舌質嫩紅,苔淨,脈沉細弦數,右大於左。


因思脈沉者氣鬱也,細者陰虛或血虛也,弦數者肝鬱化火也,細數者陰虛有熱也,右脈大於左脈者氣血俱虛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俱虛,肝鬱氣結,久入血絡之疾。


治用補氣養陰,理氣活血。


處方:沙參30克,麥冬10克,生地3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食管灼痛竟然大減;


繼服25劑,諸證大減,食管灼痛消失;


服藥20劑,諸證消失,果愈。


某醫云:食管炎既為炎症,何用清熱解毒之劑久久不效?


答曰:炎症並不等於中醫所說的火證、熱證,因此不能一概用清熱解毒藥進行治療。


臨床所見的慢性炎症,若氣虛當補氣,血虛當養血,陽虛當溫陽,陰虛當養陰。


本證既屬陰虛,那當然應該用養陰進行治療了。


2.陰虛當柔,反用燥藥,其病不減


郝××,女,64歲。


3年多來,胃脘、食管、胸脇疼痛。


醫診食管憩室、反流性食管炎、潰瘍病。


先用西藥治療1年多效果不明顯,後又配合中藥健脾和胃、疏肝和胃、苦辛通降等治療1年多仍無效果。


特別是近7~8個月以來,病情更加嚴重,幾乎無時無刻的疼痛,為此外科醫生要求手術治療,但因病情複雜,難於決定,故再請中醫診治。


細查其證,除胃脘、食管、胸脇疼痛之外,並見其頭暈頭痛,失眠心煩,胸脇苦滿,胃脘脹痛,納呆食減,口乾咽燥,晝輕夜劇,心悸時作,舌苔黃白,舌質紅,脈弦大數,右脈大於左脈,面色萎黃。


因思脈弦大者氣陰俱虛肝邪反勝也,數者熱也火也,右脈大於左脈者氣虛多於陰虛也,舌苔黃白者胃中濕熱也。


綜合脈證,此乃氣陰兩虛,濕熱內鬱,肝木失達。


因擬養陰益氣,燥濕清熱,疏肝活血。


處方:西洋參10克,沙參20克,麥冬10克,生地3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食管、胃脘、胸脇疼痛均減,宗效不更方之旨,繼服藥2月多,愈。


某醫云:本例患者余前已用藥百劑以上,然其諸劑不效,亦或有加劇者,其故何也?


答曰:脾胃之疾多用辛苦,因其多濕、多寒、多飲故也?


然本證則素有陰虛,陰虛燒心嘈雜與寒證、寒熱夾雜證最不易分,故醫者仍多用辛苦之傷陰藥治之,豈知陰愈傷而病癒甚,病癒甚愈加重辛苦之量,故病情愈重也。


3.不審病因,徒施消炎,見其陰虛,不審兼證,不思君臣,亂於方寸


吳××,男,32歲。


吞咽困難,食管疼痛2年多。


醫診反流性食管炎。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養陰清熱等劑治療1年多仍不效。


特別是近3個月來,疼痛尤為嚴重,不吃東西時僅僅隱隱作痛,吃東西時則灼痛難忍,有時咽唾液亦感疼痛。


細審其證,除上證外,並見面色白無華,呈痛苦憂鬱狀,失眠心煩,頭暈頭痛,胸及食管均痛,夜間口乾,舌苔白,脈虛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面色白,口乾夜甚者,氣陰俱虛也;


胸滿心煩,頭暈頭痛者,肝氣鬱滯也;


久痛不止者,瘀血也;


脈弦滑者,痰濕不化也。


合而論之,乃氣陰俱虛為本,氣滯血瘀,痰濕不化為標。


治宜補氣養陰以培本,疏肝理氣,活血化痰以治標。


處方:黨參30克,麥冬15克,生地3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食管及胸骨疼痛明顯好轉,其他諸證亦有所改善。


繼用上方1個月,諸證消失。


某醫云:前用養陰而不效者何也?


答曰:氣虛未補,瘀血未活,氣滯未疏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6:09:11 | 只看該作者

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1.不辨其脈,但憑證分,亂施藥餌,久延病期


孫××,女,50歲。


1個多月前,在吃飯的過程中偶而發現吞咽困難。


急至某院作消化道造影,診斷為食管癌。


某醫建議手術治療,但因患者及家屬均拒絕而作罷。


某醫以中藥啟膈、通幽等治療l周不效。


又改用抗癌藥物治療,2周後,病情加重。


細審其證,滴水難進,時時嘔吐黏涎,心煩不安,晝夜不得入睡。


先予旋覆代赭湯4劑不效,後又與大半夏湯加減3劑仍無功。


再審其證,除上症外,並見其極端消瘦(體重3l千克)。


氣短乏力,煩躁不安,舌苔薄白,脈沉緩稍滑。


因思沉脈者鬱證也,緩者濕痰鬱滯也,滑者痰也。


綜合脈證,乃肝鬱氣結,痰滯血瘀也。


治擬理氣活血,化痰散血。


處方:桃仁10克,香附10克,青皮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木通10克,赤芍10克,大腹皮10克,川芎10克,桑皮10克,茯苓10克,蘇子20克,甘草20克。


服藥之始,每咽一口藥汁即絕大部分嘔吐而出,至服完一煎藥時,藥汁即可以大部分吞咽入於胃,至服完第7劑時,不但可以順利的吞下藥汁,而且可以進食牛乳、稀麵條、掛麵等;


服藥至1個月時,食欲大增,每日可吃350~400克食物,並可以吃饅頭、烙餅等;


2個月後,諸證消失,並上班工作。


某醫云:旋覆代赭、啟膈、通幽諸湯均為治療噎膈之方,大半夏湯為洽反胃之方,而本例卻用之不效,癲狂夢醒湯不是治噎膈方卻用於此證有效,其故何也?


答曰:旋覆代赭湯本為仲景《傷寒論》方,原方主用於「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後人見其具有降氣化痰、益氣和胃之功,常用於胃氣虛弱,痰濁內阻,氣逆不降所致的心下痞硬,噫氣不除,反胃嘔吐。


吐涎沫,脈弦而虛者。


個人經驗用於寸脈尤甚者更佳。


啟膈散本為程國彭《醫學心悟》方,原方為「通噎膈開火之劑」,後人主用於痰氣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悶,情志舒暢時可稍減輕,口乾咽燥,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弦滑者.且程國彭主張夾鬱者則用逍遙散主之。


本患者脈尤見沉,沉說明氣鬱尤甚,故尤當行氣,癲狂夢醒湯具有較強的解鬱化痰之功,所以採用癲狂夢醒湯。


癲狂夢醒湯是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方,主用於「癲狂一症,哭笑不休,詈罵歌唱,不避親疏,許多惡態,乃氣血凝滯腦氣,與臟腑不接,如同作夢一樣。」


余據其藥物組成,既有柴胡、香附、赤芍、青皮、大腹皮的理氣,又有半夏、青皮、桑皮、蘇子的化痰,且佐以桃仁、赤芍、木通的活血,故用於氣滯、血瘀、痰鬱共有之證奇效。


2.寒飲蘊胃,反與理氣啟膈,降逆止嘔,飲邪壅阻,吞咽不下


錢××,男,38歲。


吞咽難下,甚或食後即吐5年多。


醫診食管痙攣。


先用西藥治療曾一度好轉,但不久即再無效,為此又配合中藥降逆止嘔、理氣啟膈、活血化瘀等藥治之3年多,仍是開始有效,其後再不見效。


細審其證,吞咽食物每到食管下段時即感噎塞難下,偶而也出現食後即吐,吐物為食物,無酸臭味,舌苔薄白,脈弦緊稍數。


因思:弦緊而數者寒飲中阻也。


世俗雖有數脈主熱之論,然數脈不全主熱,特別是緊數之脈相兼者更不全主熱也,如《傷寒論》126條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此病之吐雖非發汗之後引起者,然其久病過用克伐之品以傷胃氣其理亦相似耳。


再審其證,患者亦有遇冷或吃冷食加重的情況。


綜合脈證,此必胃氣大衰,寒水阻滯所致。


因擬溫中健脾,利水化飲。


處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乾薑10克,甘草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


冷服4劑後,吞咽時較前明顯順利,且在1周內沒有出現嘔吐現象。


又繼服10劑,噎膈之狀竟全部消失,果愈。


某醫云:噎膈之治諸醫都云:啟膈、通幽、旋覆代赭等湯為治療之要方,而本證卻用之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從脈來看:一無氣鬱,二無血瘀,三無陰虛,四無肝胃衝逆,而僅有脾胃虛寒,寒飲蘊結,故理氣不應,活血不成,降逆無功,而採用附桂理中健脾,五苓散化飲利水,復佐冷服以解格拒,故治之得愈。


3.脾虛胃燥,不腐水穀,反以溫燥以傷其胃


張××,女,29歲。


吞咽困難,時輕時重2年多。


醫診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先用西藥曾一度見效,一周後又復如初,又配合中藥苦辛通降、降逆止嘔、理氣啟膈等治療1年多,病證不減。


特別是近3~4個月來病情更加嚴重,幾乎每次吃飯、飲水都噎塞難下,並嘔吐而出。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納呆食減,疲乏無力,舌苔薄白,脈虛大。


因思脈虛大者氣陰兩虛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俱衰,脾虛胃燥,熟腐水穀不能之症。


治宜半夏開結降逆,人參、白蜜補虛潤燥。


又思前用諸方之反劇者恐乃辛以耗氣,苦以損陽,未顧正氣之故。


因處大半夏湯加減。


人參10克,半夏10克,蜂蜜30克。


服藥1劑,不但未見吐藥,而且嘔吐食物、吞咽困難亦減;


繼服10劑,竟愈。


某醫云:大半夏湯乃仲景為反胃之證所設之方,仲景《金匱》云:「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而先生反用於噎膈者何也?


答曰:辨證論治的主要精神乃辨一理耳。


本病理者為何?


氣陰兩虛也。


大半夏湯乃補氣養陰之品,故治之得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6:10:54 | 只看該作者

食管裂孔疝


1.不審虛實,不察寒熱,久施調脾,佐以理氣,其病不減


汪××,男,38歲。


劍突下灼痛,食後加重4年多。


醫診食管裂孑L疝。


先以西藥治之不效,後又配合中藥調理脾胃,疏肝和胃,活血化瘀等劑治之效亦不著。


細審其證,胸骨後、劍突下、兩脇均灼痛難忍,尤以食後更加嚴重,且時見心煩易怒,頭暈頭痛,胸脇竄痛,燒心泛酸,夜間口乾,舌苔白,脈虛弦緊稍滑。


綜合脈證,思之:胸脇滿痛,心煩易怒者,肝鬱也;


久痛不止者,瘀血也;


灼痛而夜間口乾者,陰虛也;


食後即痛者,實也;


脈虛弦滑者,氣陰兩虛,痰熱阻鬱也。


合而論之,乃氣陰兩虛為本,氣滯血瘀,痰積不化為標。


治宜補氣養陰以培本,理氣活血,化痰消積以治標。


處方:黨參30克,麥冬10克,生地30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朮10克,薄荷3克,萊菔子10克,砂仁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2劑,灼痛,胸滿心煩,頭痛等證減;


繼服60劑,疼痛消失,諸證均解。


某醫云:前用理氣疏肝、活血化瘀而不效者何也?


答曰:未予扶正、未予消導,未予養陰之故也。


2.久施克伐,正虛邪實,補正壅邪,消導正傷,難施藥餌


郝××,男,78歲。


胃脘灼痛數十年。


醫診食管裂孔疝。


始以西藥治之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調理脾胃、消食導滯等亦不效。


細審其證,劍突下疼痛,食後更甚,噯氣呃逆,口苦而乾,舌苔黃白,脈沉緊而滑。


綜合脈證,思之:食後即痛者,實積也。


當以消食導滯。


然年高氣血陰陽俱不足,過消其積則正氣必傷,消導重劑不可為也。


宜宗仲景緩中補虛法。


處方:山楂化滯丸,1次半丸,1日3次。


上方連續服藥2個月,諸證消失,飲食增加。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1:54 , Processed in 0.26562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