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
曾治患者張××,男,30歲。
口瘡數月,前醫先以西藥冶之不效,後以中藥牛黃解毒丸、清胃散、外用冰硼散不效。
審其口腔黏膜、舌尖有潰瘍6處,大者如豆大,小者如高粱大,疼痛,大便正常,小便黃赤。
綜合脈證,診為心胃火盛,冶宜導赤散加元參。
處方:生地12克,木通10克,竹葉10覓,甘草10克,元參15克。
藥進2劑,潰瘍消失,繼進2劑而愈。
某醫云:余讀《中醫喉科學講義》云:其治或以涼膈散,或以導赤散,然用之久久不愈者何也?
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口瘡、口糜,若大便秘結,或大便黃臭呈不消化狀,或有黏液者,治宜通下;
大便正常,小便黃赤者,宜利小便,使其火從小便而解;
但下之不可太過,利之不可不及。
又說:口瘡、口糜,必須察其大小便,若胃脘有壓痛,大便秘結或不秘結者,宜下。
心火尿赤者,宜利小便。
總之,或從心火以瀉小腸,或從胃熱以通腑。
此證大便正常,亦無胃脘壓痛,故應從瀉心火論治,然其口腔黏膜有多處口瘡,此胃中虛火所致也。
故以導赤散中加元參以瀉心胃之火。
程××,男,26歲。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兩年,吃蔥蒜則加重,吃冷食則腹痛。
前醫遍用西藥及清胃散和芩、連、銀、翹等不但無效,反見脘腹冷痛,腰困乏力。
細察其證,除以上諸證外,並見舌苔薄白,脈沉細尺大稍弦。
綜合脈證,診為腎氣不足,虛火上炎,治宜十味地黃湯。
處方:熟地15克,山藥9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附子9克,肉桂9克,元參15克,麥冬12克,白芍12克。
服藥4劑後,口瘡大減,8劑後,口瘡消失,因其腰痛仍在,加懷牛膝10克,繼服8劑而愈。
某醫云:為什麼用十味地黃湯?
答曰:李翰卿先生曾云:急性者,多實,但一兩劑不愈者不可不注意虛;
慢性久久不愈者多虛,但尤多兼實火;
若火證為主者,不可僅注意火,因其多兼寒邪,故臨證時必須審慎考慮。
虛實夾雜者,以寒積不化,鬱而化火,上熱下寒者為多,此證往往具有胃脘、臍腹隱痛,壓之則疼痛加劇,或吃肉、油膩以後加重,大便兼有黏液或不消化狀的食物殘渣,治宜理中大黃湯或理中承氣合方,但攻下之時只可緩攻,不可大瀉下,否則胃、腹疼痛加劇而口瘡不除。
脾肺俱虛,虛火上炎者,往往具有疲乏無力,胃脘痞滿,脈象虛大或右大於左,治宜補中益氣湯加元參、知母、黃柏;
若寒熱夾雜者,亦有脾腎之別,脾胃者,證見胃脘痞滿,嘈雜或冷痛,兩脈弦,治宜黃連湯加減;
腎者,證見腰困腰冷,脈沉細尺大而弦,治宜十味地黃湯加減。
本證腰困乏力,脈沉細尺大稍弦,為腎虛火炎,寒熱並見之疾,故以十味地黃湯加減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