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規●下卷●瘕類●氣瘕】 瘕者,假也。
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而原無根窠,非若 痞之堅頑有形者也。
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
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
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癖;
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
《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
然則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
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
此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卻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 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
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
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
宜切識之。
散氣之法,只在行氣,蓋氣行則散也。 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
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
氣熱則干涸,宜寒而行之;
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
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
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
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
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
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似實,故隱而難知。
此所以當辨其真也。
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 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奪命丹。
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
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釐清飲、四苓散、五苓散。
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
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
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
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釐清飲。
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
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
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
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