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二●妊娠門●妊娠隨月數服藥及將息法第一】
《千金》:妊娠一月,名始胚。
飲食精熟,酸美受御。
宜食大麥,毋食腥辛,是謂才正。
又妊娠一月,足厥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厥陰內屬於肝,肝主筋及血。
一月之內,血行否澀,不為力事,寢心安靜,毋令恐畏。
又妊娠一月,陰陽所合為胎。
寒多為痛,熱多卒驚,舉重腰痛,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
宜服烏雄雞湯方。
烏雄雞(一只,治如食法) 吳茱萸(一升) 茯苓 阿膠(各二兩) 生薑 甘草(各一兩) 人參 芍藥 白朮(各三兩) 麥門冬(五合,去心)
上十味細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雞取汁六升;
去雞下藥,煮取三升,內酒三升,並膠烊盡,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日三服。
又若曾傷一月胎者,當預服補胎方。
北細辛(一兩) 防風(二兩) 烏梅(一升) 吳茱萸(五合) 乾地黃 白朮(各一兩) 大麥(五合) 生薑(四兩)
上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
若寒多者,倍細辛、茱萸;
熱多渴者,去細辛、茱萸,加栝蔞根二兩。
若有所思,去大麥,加柏子仁三合。
一方有人參一兩。
忌生菜、蕪荑、桃、李、雀肉等物。
妊娠二月名始膏。
毋食辛臊,居必靜處,男子勿勞,百節疼痛,是謂胎始結。
又妊娠二月,足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少陽內屬於膽,膽主精。
二月之時,兒精成於胞裡,當謹護勿驚動。
又妊娠二月,始陰陽踞經,有寒多壞不成,有熱即萎。
卒中風寒,有所動搖,心滿、臍下懸急、腰背強痛、卒有所下、乍寒乍熱,艾湯主之方。
丹參(三兩) 當歸 人參 麻黃(去節) 艾葉 阿膠(炙,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六兩)
上九味切,以酒三升,水一斗,內藥煮,減半,去滓;
內膠,煎取三升,分溫三服。
忌海藻、菘菜。
又若曾傷二月胎者,當預服黃連湯方。
黃連 人參(各一兩) 吳茱萸(五合) 生地黃(五兩) 生薑(三兩)
上五味切,以醋漿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每十日一作。
若頗覺不安,加烏梅一升。
加烏梅者,不用漿,直用水耳。
忌豬肉、冷水、蕪荑。
一方加當歸半兩。
妊娠三月名始胎。
當此之時,未有定儀,見物而化。
欲生男者,操弓矢;
欲生女者,弄珠璣。
欲子美好,數視璧玉;
欲子賢良,端坐清虛。
是謂外象而內感者也。
又妊娠三月,手心主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心主內屬於心,無悲哀,無思慮、驚動。
又妊娠三月為定形。
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
卒驚恐、憂愁、 恚、喜,頓仆,動於經脈,腹滿,繞臍苦痛,腰背痛,卒有所下。
雄雞湯方。
雄雞(一只,治如食法) 甘草(炙) 茯苓 人參 阿膠(各二兩) 黃芩 白朮(各一兩)
芍藥(四兩) 麥門冬(去心,五合) 大棗(十二枚,擘) 生薑(一兩,切)
上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雞減半,內藥煮取一半,入清酒三升,並膠再煎取三升。
分三服,一日盡之,當溫臥。
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
一方有當歸、川芎二兩,無黃芩、生薑。
又若曾傷三月胎者,當預服茯神湯方。
茯神 丹參 龍骨(各一兩) 阿膠 當歸 甘草(炙) 人參(各二兩) 赤小豆(二十一粒) 大棗(十二枚,擘)
上 咀,酢漿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七日後服一劑。
腰痛者,加桑寄生二兩。
《深師方》有薤白二兩,麻子一升。忌同前。
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脈。
其食稻粳,其羹魚雁,是謂成血氣,以通耳目、而行經絡。
又妊娠四月,手少陽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少陽內輸三焦,四月之時,兒六腑順成。
當靜形體,和心志,節飲食。
又妊娠四月為離經。
有寒,心下溫溫欲嘔,胸膈滿,不飲食;
有熱,小便難數,數如淋狀,臍下苦急。
卒中風寒,頸項強痛,寒熱。
或驚動,身軀、腰背、腹痛,往來有時,胎上迫胸,煩不得安,卒有所下,菊花湯方。
菊花(如雞子大一枚) 麥門冬(去心,一升) 麻黃(去節) 阿膠(炙,各三兩) 生薑(五兩) 甘草(炙) 當歸 半夏(洗,各二兩) 人參(一兩半) 大棗(十二枚,擘)
細銼,以水八升,煮減一半,內清酒三升,並阿膠煎取三升,分三服,溫臥。
當汗,以粉粉之,護風寒四、五日。
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等。
又若曾傷四月胎者,當預服調中湯方。
芍藥(四兩) 甘草(炙) 芎 續斷(各一兩) 柴胡 白朮(各三兩) 烏梅(一升) 生李根白皮(三兩) 當歸(一兩半) 生薑(四兩) 厚朴(炙) 枳實(炙,各二兩)
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八日再服一劑。一方有半夏二兩。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氣。
晏起沐浴,浣衣居處,必濃其衣裳。
朝吸天光,以避寒殃。
其食稻麥,其羹牛羊,和茱萸調以五味,是謂養氣,以定五臟。
又妊娠五月,足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太陰內輸於脾,五月之時,兒四肢成,無太飢,無甚飽,無食干燥,無自炙熱,無太勞倦。
又妊娠五月,毛髮初生。
有熱,苦頭眩,心亂嘔吐;
有寒,苦腹滿痛,小便數,卒有恐怖,四肢疼痛;
寒熱,胎動無常處,腹痛,悶頓欲仆,卒有所下,阿膠湯方(又名旋覆花湯)。
阿膠(四兩,炙) 人參(一兩) 麥門冬(去心,一升) 生薑(六兩) 吳茱萸(七合) 旋覆花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黃芩(各二兩)
上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半,內清酒三升,並膠,微火煎取三升半,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先食再服便愈。
不瘥更服。
忌海藻、菘菜。
又若曾傷五月胎者,當預服安中湯方。
甘草(炙) 芍藥(各三兩) 當歸 人參 乾地黃 芎 (各二兩) 五味子(五合)
生薑(六兩) 麥門冬(去心,一升) 大麻仁(五合) 大棗(三十五枚,擘) 黃芩(一兩)
上細切,水七升,清酒五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七日再服一劑。
忌如前。
《短劇》療妊娠五月,舉動驚愕,胎動不安,下在小腹,痛引腰骼,小便疼,下血。
安胎當歸湯。
當歸 阿膠 芎 人參(各一兩) 棗(十二個) 艾(一虎口)
上細切,以酒、水各三升,合煮至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腹中當安,小便緩也。
《古今錄驗》、《救急》同。
一方有甘草,無參、棗。
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
身欲微勞,無得靜處,出游於野,數觀走犬、馬。
食宜鷙鳥、猛獸之肉,是謂變腠理紐筋,以養其力,以堅背膂。
又妊娠六月,足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陽明內屬於胃,主其口目。
六月之時,兒口目皆成,調五味,食甘美,無大飽。
又妊娠六月,卒有所動不安,寒熱往來,腹內脹滿,身體腫,驚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產,手足煩疼,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一升)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乾地黃(三兩) 黃芩(二兩)
阿膠(四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五枚,擘)
上八味切。
以水七升,煮減半,內清酒二升,並膠煎取三升,分三服。
每如人行三、四裡,中間進糜粥。
忌海藻、菘菜、蕪荑。
又若曾傷六月胎者,當預服柴胡湯方。
柴胡(四兩) 芍藥(一方作紫葳) 白朮 甘草(炙,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蓯蓉(一兩) 芎 (二兩) 乾地黃(五兩) 生薑(六兩) 大棗(三十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糜粥。
勿食生冷及堅強之物。
七日更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蕪荑、桃、李、雀肉等。
一方有黃芩二兩。
《集驗》療妊娠六、七月,胎不安常處。旋覆花湯。(亦名阻病。)
旋覆花(一兩) 厚朴 白朮 枳殼 黃芩 茯苓(各三兩) 半夏(炒,一方無) 芍藥生薑(各二兩)
上細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先食分五服,日三夜二。
忌羊肉、餳、醋、桃、李、雀肉。《千金》同。
妊娠七月,始受水精,以成骨。
勞身搖肢,無使定止,動作屈伸,以運血氣。
自此後,居處必燥,飲食避寒,常食粳稻,以密腠理,是謂養骨而堅齒。
又妊娠七月,手太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太陰內屬於肺,肺主皮毛。
七月之時,兒皮毛已成。
無大言,無號哭,無薄衣,無洗浴,無寒飲。
又妊娠七月,忽驚恐搖動,腹痛卒有所下,手足厥冷,脈若傷寒,煩熱,腹滿,短氣,常苦頸項、腰背強。
蔥白湯方。
蔥白(長三、四寸,十四枚) 半夏(洗,切,炒) 麥門冬(去心,各一升) 生薑(八兩) 甘草(炙) 當歸 黃 (各三兩) 阿膠(四兩) 人參(一兩半) 黃芩(一兩) 旋覆花(一把)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清酒三升,並膠煎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溫臥當汗出。
若不出者,加麻黃二兩煮,服如前法。
若秋後勿強責汗。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
若曾傷七月胎者,當預服。
杏仁(去雙仁、皮尖,碎) 甘草(炙) 鐘乳(研) 乾薑(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吳茱萸(各一升) 五味子 粳米(各五合) 紫菀(一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中間進食,七日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
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和心靜息,無使氣極,是謂密腠理,光澤顏色。
又妊娠八月,手陽明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手陽明內屬於大腸,大腸主九竅。
八月之時,兒九竅皆成。
無食燥物,無輒失食,無忍大起。
又妊娠八月,中風寒有所犯觸,身體盡痛,乍寒乍熱,胎動不安。
常苦頭眩痛,繞臍下寒,時時小便白如米汁,或青或黃,或使寒栗,腰背苦冷痛,而目視茫茫。
芍藥(四分) 人參 當歸 甘草(炙,各三兩) 白朮(一兩) 厚朴(二兩,炙) 薤白(切,一升) 生薑(切,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夜一。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若曾傷八月胎者,當預服。
甘草(炙) 柴胡 白朮(各三兩) 厚朴 芍藥(各二兩) 葵子(二升)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一日服一劑。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節,莫不畢備。
飲醴食甘,緩帶自時而待之,是謂養毛髮,多才力。
又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不可針灸其經。
足少陰內屬於腎,腎主續縷。
九月之時,兒脈續縷皆成,無處溫冷,毋著炙衣。
又妊娠九月,若卒下痢、腹滿懸急,胎上衝,腰背痛,不可轉側,短氣。
半夏(洗) 麥門冬(去心,各五合) 乾薑(一兩) 當歸 吳茱萸 阿膠(炙,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
內白蜜八合,微火上溫,分四服,痢即止。
忌生血物、餳。
若曾傷九月胎者,當預服。
豬腎(一具) 茯苓 桑寄生 乾薑 乾地黃 芎 (各三兩) 白朮(四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附子(中者一枚,炮) 大豆(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腎令熟,去腎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
十日更一劑。忌豬肉、冷水、蕪荑、桃、李、雀肉、酢物等。
妊娠十月,五臟俱備,六腑齊通,納天地氣於丹田。
故使關節、人神皆備,但俟時而生。
《集驗》、《延年》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