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貞白醫案●內科●子午潮燒經閉】
鄭××,女,三十八歲,幹部。
1970年11月。
初診:患者病已數月,形體消瘦,呼吸氣短,動則喘促,胸脅疼痛,咳嗽痰凝帶血。
自汗,盜汗,煩躁,夜難入寐。
每於子、午時,體溫增高,37.5~38。c,手心、足心及兩顴烘熱。
逾時,熱如潮退。
月經閉止三月。
經西醫診斷為「肺結核」,多方治療,其效不顯。
診脈虛滑而數,沉候無力,舌絳,乾燥少津。
古代醫家謂:「虛勞深重者為癆瘵,其形贏敗凋敝。」
患者因潮燒日久,血虛肺燥,宗氣損傷,現癆瘵之徵。
法當先養陰潤肺,化痰止血,繼可益氣滋血,調達肝脾,循序而進。
處方:醋炙別甲18克 京元參一克 大寸冬9克 醋煆牡蠣12克地骨皮12克 白茅根30克 炙紫苑9克 炙冬花9克 廣桔絡9克 粉丹皮6克 生甘草3克 點梨、藕汁每次各一匙為引。
二診:上方服七劑,咯血已減,咳嗽仍頻,自汗、盜汗稍斂,食納略增,渴飲較少,但子午潮熱未退。
脈舌同前。
擬原方化裁。
處方:醋別甲18克 醋青蒿9克 乾地黃12克地骨皮15克 白茯神15克炙冬花9克醋牡蠣15克京半夏9克廣桔絡9克生甘草3克 淨杷葉3片白茅根15克點梨、藕汁各一匙。
三診:上方服七劑,脈虛滑數象漸平,舌絳轉紅,漸布津液。
咯血已止,胸脅痛減,痰凝較滌,自汗、盜汗及潮燒均減。
仍以養陰化熱,潤肺祛痰。
處方:醋別甲15克 乾地黃15克 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炒杭芍9克 炙冬花9克粉丹皮6克生甘草3克當歸身12克白薇4.5克 藕乾6克淨杷葉3片四診:上方服十劑,子午潮熱大減,自汗、盜汗已收。
胸脅痛止,咳稀痰少,煩躁消除。
夜能安臥,食納增加。
但精神尚差,月經未行。
脈象細數,舌紅潤有津。
此陰液漸復,肺燥得潤,而氣血未充,肝脾失調。
宜養肝、潤肺、調脾為治。
處方:全當歸15克炒杭芍9克空沙參9克乾地黃12克大寸冬9克 白茯神15克粉丹皮6克地骨皮12克廣桔絡9克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藕乾6克五診:上方連進五劑,子午潮熱及煩躁、自汗、盜汗、胸脅痛、咳嗽等諸症消失。
脈轉細緩,舌苔紅潤。
但病久,陰傷血耗,肝脾失養,衝任不足,至經閉未行。
法當益氣調血,滋養衝任。
血海充盈,經訊可至。
全當歸15克 炒杭芍9克 川芎片6克 空沙參9克 乾地黃129克 蘇條參12克粉丹皮6克大寸冬9克桑寄生15克黑小豆15克 建蓮子15克 甘草3克 龜鹿膠各9克(烊化兌服) 六診:上方服十五劑後,飲食、睡眠尤佳,面色轉華,形體漸豐,已能恢復半日工作。
脈和,舌潤。
經訊未至。此大病後,氣血真陰漸復,而衝任血海猶虧。再擬下方調理,至1971年春季,經訊復潮,爾後週期正常,結核症悉未再作。
處方:炙口耆15克全當歸15克炒杭芍9克 川芎片6克蘇條參15克漂白朮12克 西砂仁4.5克 粉丹皮6克 白茯神 15克炙香附6克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小紅棗11個【按】久病氣血真陰受損,每當子、午陰陽交合之時,邪熱相乘,陰不制陽,故現潮燒。
熱邪耗津,血海乾涸,月事閉止。
宗氣損傷,自汗、盜汗,又復傷陰液。
熱自陰來,當謐真陰。
別甲、元、麥、牡蠣、地黃等皆為滋固肝腎肺陰要藥。
病退尤虛,再以歸、芍、地黃、龜、鹿二膠、參、耆,補其精血,滋益衝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