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方格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姚貞白醫案】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1:48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陰虛潮燒


郭××,女,二十五歲,昆明市人。


1938年秋。


初診:初病寒熱,自服解表劑,惡寒止而熱不退,日晡尤甚。


復進小柴胡、梔豉、自虎等方,病勢有增無減。


診見面黃肌瘦,形容枯槁,食少,喉乾口燥,微咳夜煩,午後潮燒。


便秘,溺短赤。繼詢患者,素月經不調,量少色黑。


脈象細弦而數,舌質紅,苔黃燥少津。


症屬血虛肺燥,乃木火刑金,陰津受損所致。


宜養陰潤肺清熱以治。


處方:白元參9克 炒知母6克 大寸冬9克 炒杭芍9克 金石斛9克 白茯神15克 粉丹皮6克 地骨皮9克 細生地12克銀柴胡6克 白薇4.5克竹茹6克 甘草3克二診:上方服三劑,口舌較潤,潮燒略退,咳嗽痰凝,煩躁自汗。


仍宗原意擬方:細生地12克粉丹皮6克炒杭芍9克茯神木isg白元參9克大寸冬9克炒知母6克 生甘草3克 棗皮6克白薇6克川貝母9克淨枇杷葉3片三診:上方連進五劑,潮燒已退,咳減,痰凝漸滌,神色轉佳,二便正常。

脈平舌潤。


此陰復熱化,症趨坦途。


續用養血育陰,以資鞏固。


處方:細生地12克全當歸12克炒杭芍9克 川芎片6克粉丹皮6克棗皮6克空沙參9克 大寸冬9克 甘草3克黑豆15克 蓮子15克(去心) 淨枇杷葉3片上方服十余劑後,病全愈。


月經量亦增加,色轉紅。


乃囑每月經期前後,照上方配服,增益氣血。


【按】以陰血素虛之體受邪,其熱非發汗清涼所能解除。


內經云:「陰虛生內熱」,熱自陰來,須當養陰,陰不回則熱亦不去。


養陰與清熱二法,雖互相關,但各具不同之性質。


本案先用養陰以清熱,後用滋血以固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2:19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虛癆咳燒


金××,女,五十三歲,家住昆明市。


1943年。初診:患咳,燒數年不瘥,時作時止。


余視其形瘦肌消,唇乾,顴紅,聲嘶不揚。


詢悉孀居多年,操勞過甚,素常極易傷風感冒。


病發時胸悶氣促,痰凝不爽,且痰中有血絲夾帶,潮燒自汗,口中乾燥。


自述生平不喜辛燥、溫補之藥,而清熱之品已服多劑,罔然無效。


所幸者食欲善佳,夜能安臥。


脈象乍取弦滑而數,重候則虛,舌質紅,苔白燥少津。


此因過勞,精氣有傷,外邪入侵,肺先受病,兼因肝鬱化熱,木火刑金,久則血弱陰虧嬌臟失潤,至成虛癆之疾。金匱云:「脈大為勞。


脈極虛亦為勞。」此之謂也。


亟宜清燥救肺,養肝調理。


處方:炙麻黃根6克 蘇梗片9克 光杏仁9克 廣桔絡6克 京半夏9克 炒杭芍9克 茯苓神15克 生甘草3克 藕乾 4.5克竹茹6克冬瓜子9克(沖) 白茅根12克 淨杷葉 2片 二診:上方三劑,咳嗽略減,氣促稍平。


余症仍然,便秘溺黃。


續用原方化裁。


處方:白元參9克 大寸冬9克 炒杭芍9克 茯苓神15克 瓜蔞殼9克光杏仁9克沖蘇子9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白茅根1 2克 藕乾4.5克 浮小麥15克 薏苡仁12克 淨杷葉2片三診:上方連進五劑,潮燒、自汗已減,痰中血絲減少。


咳時偶感脅痛,尚覺口乾。便秘漸潤,溺色轉淡。


脈細弦而滑,舌紅,苔薄較潤。


仍守原意,酌加滋潤之品。


處方:甜桔梗6克川貝母9克 白茅根15克生杭芍9克炙紫苑9克炙冬花9克瓜萎殼9克大寸冬9克生甘草3克冬桑葉9克銀柴胡9克新鮮梨、藕汁每服調兌各一匙。四診:上方續進五劑,潮燒已退,痰血已止,口燥漸除。


時咳嗽,頭昏神倦。


此燥邪得清,氣陰漸調潤。


再擬下方:空沙參9克麥門冬9克沖蘇子6克光杏仁9克川貝母 9克 炙冬花9克 炒杭芍9克 京半夏9克 廣桔絡6克生甘草3克 冬桑葉9克 茯苓神15克 白茅根15克 生苡仁12克淨杷葉2片五診:上方服用十劑,諸症消失,脈象轉為緩弱,舌苔紅潤。


病勢向愈,賡續滋益脾肺,調血養肝。


處方:空沙參9克 自元參9克淮山藥12克茯苓神15克京半夏9克 廣桔絡6克 炒杭芍9克黑小豆15克淨杷葉2片蓮子15克 炙冬花6克 炙甘草3克 二冬羔、雪梨羔,每服各調兌一小匙為引。


【按】虛癆既成,而肺燥氣鬱,痰熱之勢囂張,攻補皆誤。


以清燥救肺法出入變化,緩症緩治,看之平淡,行之實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2:49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燒咳傷陰經閉


李××,女,廿九歲,住昆明市沙朗巷。


1936年春。


初診:病經數月,始因燒熱咳嗽,服發散、止咳及斂肺之方而症不減,寒熱往來,月經閉止,咳嗽不宣,痰凝。


後又復感風寒,頭疼身痛,再進滋陰解表及止咳退熱劑,仍無效驗。


症見兩顴發赤,形體消瘦,惡寒、潮燒,頭疼身痛,喉乾口燥,胸痛。


大便秘,小便短黃。


月經停閉四月,時感腰楚腹痛。


診脈右浮弦兼滑數,左細弦,尺部沉澀。


舌質紅,苔黃燥。


此雖燒咳日久,肝肺之陰及氣血受損,衝任失調,但少陽證未罷。


因本內經「急則治標」法擬和解、宣肺。


然後再議調理衝任氣血。


處方:醋炒柴胡6克 醋法夏9克 炒黃芩6克 生杭芍9克 楚薄荷6克 光杏仁9克 蘇梗片9克 生甘草3克嫩生薑 2片小紅棗11枚 二劑二診:右脈弦滑而數,左細弦,尺部滯澀,苔仍黃燥。


惡寒較減,潮燒未退,頭目眩暈,余症如前。


此病久陰虛,氣血兩虧,緩圖調治,囑服下方三劑。醋炙別甲12克 銀柴胡9克 醋炒青蒿6克 炒黃芩6克醋法夏9克 光杏仁6克 蘇梗6克 炒知母4.5克 嫩生薑2片小紅棗9個鮮京竹葉20為引三診:惡寒已罷,潮燒亦減,兩顴仍赤,手足心熱,口燥思飲。


夜臥不寧,咳嗽痰凝,食少,身軟無力,微汗。診脈右滑數,左細弦。苔黃少津。此少陽之邪漸解,肝肺鬱熱未清,氣弱陰虛。


再擬下方:醋炙別甲12克 銀柴胡9克 細生地12克 粉丹皮4.5克地骨皮9克炒杭芍9克大寸冬9克京半夏9克藕乾 3克廣桔絡9克 淨杷葉3片四診:上方服三劑。


脈細弦,尺弱。


舌潤苔薄。


潮燒退,顴微赤,咳嗽胸痛輕減,痰凝漸化。


飲食增加,二便轉正常。


唯神倦乏力,經閉未行,腰腹時覺酸痛。


此係邪熱退後,肝腎陰虛,氣血不足,衝任失調,以下方調治。


全當歸9克 細生地9克赤芍藥9克粉丹皮4.5克地骨皮9克 炙香附6克 川芎片4.5克 白茯苓12克 桑寄生 12克京半夏9克黑小豆12克淨杷葉3片五診:上方服五劑,諸症悉退,正氣未復,經仍未行。


腰楚,少腹時痛。


脈細微弦,兩尺仍弱,舌淡苔薄。


此衝任兩虛,經脈氣滯之侯,續宜調達滋養。


處方:生熟地各9克 全當歸9克 赤芍藥9克 川芎片6克粉丹皮6克炙香附6克紫丹參9克炒續斷9克淮牛夕 6克小紅棗9枚淨杷葉3片 大寸冬9克六診:上方進七、八劑後,經行,量少,色紫黑,腰腹微痛。


舌紅潤,脈弱,續擬調和氣血以湊全功。


處方:全當歸15克細生地9克炒杭芍9克 白茯苓15克老川芎6克 粉丹皮6克 空沙參9克生口耆12克炒續斷9克炙香附6克 生甘草3克 小棗7個荷葉頂3個 囑兼服十珍香附丸【按】此例患者,病情復雜,本「急則治其標」之旨,首以樞轉少陽為主,柴胡、杏、蘇,宣疏清化。繼擬滋養肝陰,清熱理肺,意再樞托。


少陽證罷,血弱陰虛內熱,乃重滋血齊陰。潮熱全退,即為養血調經,氣血衝任得養,經訊復來。


內經云:「僅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婦科機理,錯綜若斯,在確定其治療之標本緩急步驟上,必須審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3:22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子午潮燒經閉


鄭××,女,三十八歲,幹部。


1970年11月。


初診:患者病已數月,形體消瘦,呼吸氣短,動則喘促,胸脅疼痛,咳嗽痰凝帶血。


自汗,盜汗,煩躁,夜難入寐。


每於子、午時,體溫增高,37.5~38。c,手心、足心及兩顴烘熱。


逾時,熱如潮退。


月經閉止三月。


經西醫診斷為「肺結核」,多方治療,其效不顯。


診脈虛滑而數,沉候無力,舌絳,乾燥少津。


古代醫家謂:「虛勞深重者為癆瘵,其形贏敗凋敝。」


患者因潮燒日久,血虛肺燥,宗氣損傷,現癆瘵之徵。


法當先養陰潤肺,化痰止血,繼可益氣滋血,調達肝脾,循序而進。


處方:醋炙別甲18克 京元參一克 大寸冬9克 醋煆牡蠣12克地骨皮12克 白茅根30克 炙紫苑9克 炙冬花9克 廣桔絡9克 粉丹皮6克 生甘草3克 點梨、藕汁每次各一匙為引。


二診:上方服七劑,咯血已減,咳嗽仍頻,自汗、盜汗稍斂,食納略增,渴飲較少,但子午潮熱未退。


脈舌同前。


擬原方化裁。


處方:醋別甲18克 醋青蒿9克 乾地黃12克地骨皮15克 白茯神15克炙冬花9克醋牡蠣15克京半夏9克廣桔絡9克生甘草3克 淨杷葉3片白茅根15克點梨、藕汁各一匙。


三診:上方服七劑,脈虛滑數象漸平,舌絳轉紅,漸布津液。


咯血已止,胸脅痛減,痰凝較滌,自汗、盜汗及潮燒均減。


仍以養陰化熱,潤肺祛痰。


處方:醋別甲15克 乾地黃15克 銀柴胡9克地骨皮12克 炒杭芍9克 炙冬花9克粉丹皮6克生甘草3克當歸身12克白薇4.5克 藕乾6克淨杷葉3片四診:上方服十劑,子午潮熱大減,自汗、盜汗已收。


胸脅痛止,咳稀痰少,煩躁消除。


夜能安臥,食納增加。


但精神尚差,月經未行。


脈象細數,舌紅潤有津。


此陰液漸復,肺燥得潤,而氣血未充,肝脾失調。


宜養肝、潤肺、調脾為治。


處方:全當歸15克炒杭芍9克空沙參9克乾地黃12克大寸冬9克 白茯神15克粉丹皮6克地骨皮12克廣桔絡9克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藕乾6克五診:上方連進五劑,子午潮熱及煩躁、自汗、盜汗、胸脅痛、咳嗽等諸症消失。


脈轉細緩,舌苔紅潤。


但病久,陰傷血耗,肝脾失養,衝任不足,至經閉未行。


法當益氣調血,滋養衝任。


血海充盈,經訊可至。


全當歸15克 炒杭芍9克 川芎片6克 空沙參9克 乾地黃129克 蘇條參12克粉丹皮6克大寸冬9克桑寄生15克黑小豆15克 建蓮子15克 甘草3克 龜鹿膠各9克(烊化兌服) 六診:上方服十五劑後,飲食、睡眠尤佳,面色轉華,形體漸豐,已能恢復半日工作。


脈和,舌潤。


經訊未至。此大病後,氣血真陰漸復,而衝任血海猶虧。再擬下方調理,至1971年春季,經訊復潮,爾後週期正常,結核症悉未再作。


處方:炙口耆15克全當歸15克炒杭芍9克 川芎片6克蘇條參15克漂白朮12克 西砂仁4.5克 粉丹皮6克 白茯神 15克炙香附6克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小紅棗11個【按】久病氣血真陰受損,每當子、午陰陽交合之時,邪熱相乘,陰不制陽,故現潮燒。


熱邪耗津,血海乾涸,月事閉止。


宗氣損傷,自汗、盜汗,又復傷陰液。


熱自陰來,當謐真陰。


別甲、元、麥、牡蠣、地黃等皆為滋固肝腎肺陰要藥。


病退尤虛,再以歸、芍、地黃、龜、鹿二膠、參、耆,補其精血,滋益衝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4:0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虛癆(童子癆)


董××,男,五歲,住昆明市西郊。


時在1940年。


初診:患兒已病數月,臥床不起,形容枯槁,肌膚消瘦。


乾咳聲嘶,痰中帶血。


渴飲食少,日晡潮燒,夜間煩躁,自汗盜汗,溺黃便稀。


脈虛數無力,左關稍大,右寸兼滑,舌淡紅,苔薄少津。


病屬氣弱陰虛,肝旺肺燥,脾不健運,日久症勢糾纏。


法當養陰清熱,潤肺、健脾平肝,不宜克散,擬方緩緩調治。


銀柴胡6克 醋炒青蒿6克 白茯苓9克 地骨皮9克空沙參9克 炒杭芍6克 京半夏6克 光杏仁6克 炙冬花6克 生甘草3克 浮小麥9克小紅棗7枚二診:上方服五劑,潮熱盜汗略減,它症同前。


脈、舌尚無變化,仍守原意出入。


處方:廣玉竹9克 天門冬9克 炒杭芍6克 白茯苓9克 炙冬花6克 銀柴胡6克 醋炒青蒿4.5克 炙枇杷葉2片黑小豆9克甘草3克 炙桑皮4.5克 浮小麥12克 小紅棗 9枚 白茅根9克三診:上方服用十劑,痰血已止。


潮燒、盜汗、咳嗽減輕,它症亦有顯著好轉。


但易怒。


脈細弦,舌淡紅。


是陰虛肺燥漸潤,脾弱肝旺。


再擬滋陰潤肺,健脾平肝。


處方。


銀柴胡6克 蘇條參9克 廣玉竹9克 天門冬6克 炒杭芍9克 炙冬花6克 百合6克 浮小麥12克 燒烏梅2個小紅棗7枚上方連服十余劑,潮熱全退,其他症狀均漸消失。


飲食增加,二便正常。


面色轉潤,肌膚浙充,能下床活動,脈弱緩,舌紅潤。


再為擬方,滋養肝脾,調補氣血。


蘇條參9克空沙參6克廣玉竹6克天門冬6克百合 6克淮山藥9克 白茯苓9克 炒杭芍9克 京半夏9克廣陳皮6克炙甘草3克蓮子9克(去心) 小紅棗7枚【姚按】這種症候,不宜驟用溫補,更不可專事寒涼。


應本內經:「燥者濡之」,「損者益之」的道理,先用滋潤調達,然後平和補益。


具體方法就是平肝、潤肺,化痰止咳,養陰清熱,健脾固中,後再補益氣血。


對於潮燒,要重視樞轉少陽,調和營衛。


兼有蟲積,則忌「打蟲」,宜用「化蟲」之方,以免損傷元氣。


總之,用藥不宜過急過猛,須緩緩調治,方能獲得預期療效。


【按】患兒臟腑嬌嫩,況因素日少於榮養,感邪之後,治療失機,其氣留連,而致內傷。


一臟先病,累及其他,脾弱陰虛,精氣受損,而肝旺肺燥,虛熱羈纏。


形體贏瘦,即民間俗稱「童子癆」也,治之難許速效。


是案本內經「燥者濡之,損者益之」,謹守清潤調達,平和補益,乃治虛損之要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4:32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眩暈(高血壓)


外賓××,男,五十六歲。


1956年夏。


初診:患者形體高大肥胖,顏面赤紅,平素嗜煙酒,喜肥甘,因自寒帶初來我省參加工程設施,由於水土不服,加之工作疲勞,用腦過度,近二、三月來,感頭目眩暈,四肢麻木作脹,夜眠不安,多夢易醒,時出自汗,食欲不佳,精神疲乏,影響工作。


已經找省醫院檢查,發現血壓升高200/100毫米汞柱,並確診係神經性高血壓。


曾服降壓、鎮靜等藥多次未見明顯效果。一周後,病情更加嚴重,耳鳴腦響,心神不安。


起則昏眩欲仆,終日恍恍然如坐舟中,極度疲乏,已不能堅持工作。


有關單位極為重視,延余前往會診,中西醫結合治療,使之早日恢復健康。


中醫辨證:舌質紅、苔薄膩,脈象弦滑。


證屬肝腎不足,陰虛陽方,風火上千,心神不寧,發為眩暈之症。


年齡較高,慎防中風,速宜滋陰潛陽,化風舒絡,養心安神為治。


擬方:乾地黃12克 白茯神15克酸棗皮6克炒澤瀉6克粉丹皮6克炒淮藥12克 淮棗仁15克(沖)生石決明9克生龍骨12克 生杜仲12克 夏枯草6克 荷葉頂3個囑儘量控制煙酒腥膩肥甘之物。


二診:服上方四劑後,血壓下降為150/100毫米汞柱,睡眠漸安,自汗收斂,眩暈、耳鳴、腦響等自覺症狀豁然若失,且能外出散步。


診脈弦滑而軟,舌紅潤,食欲增加,二便正常。


仍以原方加減:乾地黃12克 白茯神15克酸棗皮6克粉丹皮6克炒澤瀉6克 淮棗仁15克(沖) 明天麻9克 石決明9克 桑寄生15克生龍骨12克生杭芍9克上方連進八劑,患者血壓穩定在130/90毫米汞柱,精神好轉,諸症消失,已能恢復工作。


【按】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叉云;「肝者,罷極之本也」。


本麥惠者,由於肝腎不足,陰虛陽亢,風火上干,心神不寧,導致眩暈。


法擬育陰潛陽,方用六味加生龍骨、石決明。


以生杜仲、桑寄生、夏枯草、荷葉頂、宣舒肝腎及腦絡,天麻熄風,棗仁養心安神,再佐芍藥,配伍丹皮、棗皮,酸斂柔肝。


不重寒涼而火自平,不專驅散而風自化,體現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特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9:5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肝風虛眩(高血壓)

 

外賓某,男 四十二歲。


1964年8月。


初診:據云平素身體尚可,近來因工作繁重,晝夜書寫、審閱文件持續一周之久,未得休息。


當工作完成之後,即感頭暈、目花 耳鳴,徹夜失眠,心煩食少。


經檢查,發現電壓上壓至190/120毫米汞柱。


擬定中西醫藥配合治療。


中醫辨證:機體之肝臟,具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之功能。


當在較長時間思維、精力、視覺等官能高度集中應用於某一事物之上,由此耗散肝經氣血。


內經云:「肝受血而能視」又云「久視傷血」。


肝臟體陰而用陽,當肝血耗散,肝氣失濡,致虛風上逆作眩,遂成「血虛生風」診脈細弦而數,舌質紅,苔薄黃。


治則本「急者緩之」之意,滋養肝血,兼佐安鎮,平熄虛風。


處方:全當歸12克炒白芍12克 茯神木15克 大寸冬9克 明天麻9克 石決明12克炒黑豆15克健蓮子15克黑芝麻12克淨竹茹6克 雲母石12克(醋煆)(囑:以玉米須煎湯代水煨藥) 上方濃煎,溫服二劑,並配合西藥降壓、鎮靜等藥治療。


三日後復診,血壓下降至130/90毫米汞柱。患者已能起床活動,頭暈、心煩、思飲、便乾諸症消除,食眠恢復正常。


脈現和緩,舌質紅,苔薄有津。


此屬肝血得養,虛風平定,病勢向愈。


續用滋陰降火丸調理鞏固。


服法:滋陰降火丸七丸,每日一丸,空腹以溫開水送服,連服一周,病痊癒。


【按】正確的治則,來源於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必然基於對機體證候客觀的病理病機分析。


本例肝血耗散,肝氣失濡,虛風上逆,干擾清空,而發眩暈。


對證投以養血、柔盱、安神、熄風之品,井同西藥配合,獲效甚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00:28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痰阻眩暈(高血壓)

 

李××,女,六十八歲,住某專區。


1943年2月。


初診;患者素體豐腴,喜食腥膩,多痰疾。


花甲後,常現面浮、肢體麻木、浮腫。


且感胸悶氣(目真),痰多泡沫,納呆,多夢。


進而頭暈目眩,腦轉耳嗚,心悸諸症悉增,甚則不能行步。


醫以歸脾養心、朱砂安神,治之不效。


再投以八味地黃之類,症候反劇。


乃專程至昆,尋余診治。


脈象關上浮大而滑,寸日濡弱,舌質淡胖、苔白膩而滑潤。


此丹溪所謂「無痰不作眩也。」


日常恣食肥甘,傷及脾胃,運化失司,濕聚痰盛。


水穀不能化精,肝失所養,風從內生,風痰相助,上擾清空,發為是症。


法宜化風宣絡,豁痰理氣,兼鎮逆平肝。


處方:明天麻9克 法半夏9克 自吉力9克 黑芝麻12克 化桔紅6克茯苓神15克 代赭石9克(醋煆) 炒枳殼6克桑枝15克白檀香4.5克生甘草3克竹茹6克二診:上方服三劑,頓覺頭目清爽,眩暈得減。


咯出風沫痰涎甚多,胸膈舒暢,稍思納食。


仍浮腫、心悸,夜寐不寧。


耳嗚,神倦,肢體覺麻。


脈象滑大較平,風痰漸化。


乘勢再進下方: 明天麻9克 法半夏9克 生龍齒9克 石決明9克 茯神木15克 酸棗仁15克 炙遠志6克 沙吉力12克 化桔紅 4.5克 白檀香4.5克生汁草3克 桑枝木12克荷葉頂2枚三診:上方連服五劑,眩暈若失,浮腫消退,痰涎漸少。


行動自如,納食增加。


仍時感肢體麻木,神疲。


能眠而夢境尚多。


脈緩微滑,舌質淡,苔薄潤。


此風痰化除,續宜滋血養肝安神之品。


處方:當歸身12克 炒杭芍9克 酸棗仁15克 茯苓神15克 明天麻9克 桑寄生12克 黑芝麻12克 法半夏9克 化桔紅 6克 石決明9克 白檀香4.5克 生甘草3克 荷葉頂3枚囑服五劑後,配十劑制為丸,早晚各服6克。


戒葷腥。


【按】本案緊扣「痰濕」治眩。


以祛風豁痰,兼佐柔鎮。


風痰既化,再益腎柔肝,養心安神,避辛燥及滋膩。


用藥從輕靈處下功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01:0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血不養肝眩暈

 

張××,女,四十五歲,幹部。


1950年。


初診:生育過多,傷及氣血,十多年來,常感頭昏眩暈,兩眼花霧,耳鳴,食少,夜眠多夢.經候前期,量多,行經則眩暈尤甚,舉步欲仆。


患者住本市紅會醫院治療,並邀余會診。


診見脈象濡弱沉細,舌質淡紅,苔薄潤,血壓波動在180—140/110—90毫米汞柱之問,血象偏低。此屬血不養肝,肝木虛旺,風越於上,發為眩暈,並兼見心脾腎經不足,法宜滋養調理。


處方:白人參9克(另煎湯兌服) 大熟地15克 當歸身15克 生杭芍9克 白茯神15克乾果杞15克沙吉力12克黑芝麻12克明天麻6克 法半夏9克 炙甘草3克 荷葉頂3個 龍眼肉9克二診:上方服三劑,覺頭眩耳鳴輕減,食眠漸佳。


經行二日,量較前減少。


脈弱緩,舌粉潤。


余無它異,續擬下方:蘇條參12克 明玉竹12克 當歸身1 5克 炒杭芍9克 炙首烏15克 黑芝麻12克沙吉力15克乾果杞12克法半夏9克廣陳皮6克 炙甘草3克 黑小豆15克 荷葉頂3個三診:上方連服十劑,六脈調和,舌紅潤有津,眩暈諸症悉平。


血壓穩定,血象正常。


為擬下方,囑其出院後配服,以資鞏固。


處方;蘇條參15克 東阿膠15克(烊化兌服) 全當歸15克 炒杭芍9克炙首烏15克沙吉力15克明天麻9克乾果杞15克廣陳皮6克茯苓神15克炙甘草3克蓮子肉15克龍眼肉12克 荷葉頂3個【按】經云:「虛者補之」,此例聿無火邪實熱,故能予受納大劑滋肝補腎、榮養氣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01:3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肝腎虛虧眩暈

 

徐××,男,四十五歲,家住昆明市。


1951年。


初診;深嗜煙酒,勞累過度,四十歲以後,經常頭昏眩暈,失眠多夢,耳鳴眼花,腰酸足軟。


食欲不振,自汗神倦,站立不穩。


曾服中西藥,效果不明。


體質日衰,求診於余。


症見面色蒼白,少氣懶言,聲音低沉。


脈濡弱沉細,兩尺尤為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


此係肝腎虛虧,水火不濟,而為眩暈,法宜滋補治之。


處方:紅人參9克(另煨兌服) 炙首烏15克 沙吉力12克 女貞子12克大熟地15克 鹽巴戟15克生龍齒12克酸棗仁15克炙甘草3克 西砂仁6克 鹽水烘荷葉頂3個為引二診:上方連服五劑,精神漸佳,食眠稍有好轉。


然余症無明顯起色,脈仍濡弱沉細。


此水火漸濟,下元不足,當填精補腎,雙調陰陽。


處方:紅人參9克(另煨兌服) 炙首烏15克 大熟地15克 淮山藥 12克 大果杞15克 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西砂仁6克沙吉力15克 女貞子12克 炙甘草3克 黑小豆24克 荷葉頂3個三診:上方連服十劑,頭昏、日花、耳鳴等諸症大為好轉,面色漸潤。


脈細弱,舌紅有津。


病久體贏,擬方增損,緩圖調理,熬制膏劑。處方:龜鹿膠各15克 紅人參9克 炙首烏15克 川附片30克 大果杞15克 沙吉力15克 懷牛夕9克 西砂仁6克炒棗仁 15克 淮山藥15克 炙甘草3克 蓮子肉15克 桂元15枚上方十劑一料。


服法:早晚各一匙,開水沖服。


【按】下元既虧,陰陽失衡,水火難濟。


徒爾安鎮何益!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方投參、附、杞、地、首烏、龍齒、酸棗、巴戟等配有情血肉之品,氣味俱厚,久服乙癸得養,精液得滋,神形乃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02:0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脾虛濕痰眩暈

 

高××,男,五十五歲,幹部。


1970年7,月。


初診:患者體形肥胖,濕痰較重,多年來積勞過度。


自1952年起,即感頭昏眩暈、耳鳴,如乘舟車,夜臥不安,夢多。


有時胸悶、痰凝、欲嘔、食少。


十多年來,血壓波動在180/110毫米汞柱上下。


經西醫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症。


服西藥並服中藥滋補劑,病情不減,近已停止工作,特約余前往會診。


症見舌苔薄白,微膩,脈象右濡滑,左弦細。


余謂此屬疲勞過度,心神不寧,又因濕痰凝滯,脾運受損,肝之清陽不升,發為眩暈。


法宜淡滲利濕,化痰理氣,升清降濁,健脾寧心為治。


處方:法半夏9克 明天麻9克 漂白朮9克 白茯苓15克 化桔紅6克淮棗仁15克炙遠志6克石菖蒲3克炒枳殼6克生甘草3克 炒苡仁15克 淨秫米15克 荷葉頂2個二診:服上方五劑之後,夜臥漸安,血壓稍降,頭目仍發眩暈,耳鳴腰楚,咯痰較多,二便如常,飲食增加,胸悶已減。


左脈稍弦,右仍濡滑。


乃脾為濕困,痰凝未滌,清濁升降失司,肝腎不足。


囑須儘量節制肥甘腥膩及動濕生痰之品。


續用原方增減:法半夏9克 明天麻9克漂白朮9克 白茯神15克化桔紅6克 光杏仁9克炒苡仁12克生杜仲12克建蓮子15克生甘草3克石決明9克荷葉頂3個三診:上方連服十五劑,諸症均有顯著減輕,血壓降至150/80毫米汞柱。


患者已能適當工作,獨自行走,飲食增加,二便正常。脈轉緩和,舌淡苔潤,唯精神尚弱。


證屬濕痰漸化,心脾功能逐漸恢復,清濁漸分而肝腎未足。可用原方稍佐滋養固脾之品,調理善後。


處方:炙首烏15g 漂白朮12克 白茯神15克明天麻9克法半夏9克 化桔紅6克黑小豆15克沙吉力12克生甘草3克炒苡仁12克荷葉頂3個【按】脾虛濕痰鬱阻引起的眩暈症,臨床較多。


病的初期,往往辨證不確,或用滋膩,或用強壯,或用溫燥,或用寒涼,甚或使用攻下,皆未獲效,反致遷綿。


固當重視病因病理的特點。


此例首用淡滲利濕,化痰理氣,升清降濁,以治其標,方中兼以健牌寧心,調達盱腎;


繼投補益,以固根本。


此法可供借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19:02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濕寒泄瀉


外賓某,男,四十五歲。


1965年6月初診。


自述:腹痛泄瀉月余,日三、四行,每痛即有便意,行之不爽,色黃,質稀,檢驗無異常。


食欲漸減,日淡無味,納穀不香,且食後胸腹飽悶。


睡眠欠差,腰酸,耳嗚,自汗,下肢浮腫,小便少。服西藥,能改善,停藥後,症復作。


診見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而遲緩。


此由脾胃之陽受損,而腎命之火不足,溫運失司,寒濕水邪浮泛阻遏,以致泄利腫滿諸症叢生。


診斷為脾腎陽虛、寒濕泄瀉。


治宜溫腎健脾燥濕,並佐分利為法。


處方:炙吳萸2.4克黑固脂9克肉蔻霜6克(去油) 炒蒼朮9克法半夏9克 廣陳皮6克 西砂仁9克(沖) 白茯苓15克木豬苓9克炒苡仁12克炒老米12克 生薑2片(燒) 大棗5枚上方服三劑,大便日一次,成形。


腫滿、耳鳴、自汗、飽悶、口淡諸症大減。


精神好轉,飲食增加。


脈緩而有力,苔膩漸退。


方藥獲效,患者極為欣慰。


乃囑照原方續服三劑,調理善後。


【按】濕邪陰濁,最易傷陽,金鑒有言:「命門無火,不能為中宮腐熟水穀之用,腎氣不固,誰復司其閉藏之職」。


此證,寒濕久停不化,而脾腎之陽已傷,故取吳萸、固脂、肉蔻之辜溫,暖肝、補脾、溫腎,以治陰邪,並用二苓、二陳、朮、薑、棗、砂仁、老未,燥濕滲利,分清化濁。


方藥投症,泄瀉遂得速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19:38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暑濕協熱下痢


夏××,男,卅五歲,幹部。


1959年。


初診:因素嗜煙酒,濕熱內伏,適當夏秋之交,過食生冷油膩,又感暑邪,發病頭痛身疼,惡冷發燒。

 

胸悶不適,欲嘔,便瀉不暢,一日數行,溺短赤,口燥思飲。


曾服發散消導劑,證情不減。


繼下利赤白,晝夜四、五十行,裏急後重,痛楚呻吟。


脈浮數,左關弦右關濡。


舌紅,苔黃燥厚膩。


此暑邪內陷,與濕相搏,協熱作利。


法擬清暑祛濕,理氣化滯。


處方:藿香梗6克粉葛根12克炒杭芍9克炒黃芩6克云黃連4.5克(吳萸水炒) 焦山查9克 炒穀、麥芽各9克 檳榔9克 廣木香3克車前草9克黑木耳9克益元散12克二診:服藥後,夜得微汗,次日惡寒已罷,發熱較退,頭身疼痛減輕,胸悶漸舒。


下利仍頻,紅多白少。


舌紅,苔黃膩少滓。


切脈浮濡均減,關仍弦滯。


此暑邪得解,濕熱積滯未清,續擬下方:粉葛根12克 藿香梗6克 炒黃連3克 炒黃芩6克 炒大黃9克 炒杭芍9克 焦楂炭9克 銀花炭9克 廣木香3克 炒雞金6克 黑木耳9克三診:服上方後,下利日四、五行,較暢,兼有燥屎數枚。


腹痛及裏急後重大減。


發熱退,尚覺口燥思飲。


能進稀粥。


此濕熱將化,積滯已消。


脈轉細弦,舌紅苔薄,續擬下方:當歸尾9克赤白芍各9克 炒黃連3克炒黃芩6克廣木香3克 波蔻6克(沖) 白茯苓12克 紅飯豆15克(沖) 車前仁6克炒雞金6克 黑木耳9克四診:上方連進三劑,下利、腹痛、裏急後重等諸症消失。


脈細緩,舌淡潤,神倦體弱。


乃病後氣血不足,擬下方調理:全當歸15克 炒杭芍9克 白茯苓12克 金石斛9克 廣木香3克 紅飯豆12克(沖) 波蔻6克(沖) 生甘草3克 蓮子肉12克 炒玉米、老米各12克 蘇條參12克 炒淮藥12克【按】首重清暑祛濕,理氣化滯;


繼以通導解毒,活血疏調。


後病退正虛,用歸、芍、條參、淮藥、石斛、蓮子等品,養益氣血及肝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0:2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暑熱痢(小兒菌痢)


姚× ×,男,五歲。


1972年6月。


在某醫院會診。


患兒發熱月余不退,下痢赤白黏液,日廿余行。


口燥,唇焦,腹部脹滿,不思飲食。


乾嘔,咳嗽,小便短赤。


大便培養,檢出痢疾桿菌。


午後體溫40—41。c。


面色發青:神識昏迷,病情急劇,舉行中西會診。


診脈浮數,左關弦,右關濡滯,舌質紅,苔黃少津。


觸診腹滿而痛,周身肌膚火熱。


是盛夏傷暑之勢,內經云。


「因於暑,汗煩則喘咳,靜則多言,體若燔炭……」。


而暑濕互滯,下注魄門,遂成是證。


治則解暑清熱,消滯理氣。


處方:藿香梗4.5克 粉葛根6克 炒大黃2.4克 炒云連1.5克炒黃芩4.5克 廣木香2.4克炒杭芍6克車前草6克 生甘草2.4克二診:上方服一劑得汗,神識漸清,體溫降至38—39。c,下痢減半,腹脹痛均舒,小便短黃,膚熱較退,仍咳。


脈象弦滯,舌紅,苔淡黃。


此暑邪得解,胃腸積滯未清,續擬下方:粉葛根6克 炒云連2.4克 炒黃芩4.5克廣木香2.4克 沖波蔻3克焦山查6克 車前子6克 萊菔子4.5克(炒沖) 蘇梗片4.5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燒雞金1枚三診:熱退神清,體溫37—38。C下痢日五、六行,色轉黃,小便清長。咳稀,稍能進食。


診脈細弦而滑,舌淡苔薄。


續擬下方:粉葛根4.5克 廣木香2.4克 沖波蔻3克 白茯苓9克紅飯豆9克 燒雞金1枚 云黃連2.4克(吳萸水炒) 炒萊菔子3克 炒赤白芍各4.5克 廣子片4.5克 甘草2.4克四診:上方服二劑,下痢全止,大便日一行,化驗:痢疾桿菌消失。


食眠轉佳,余症皆除。


脈調、舌潤。


擬方調理二劑出院。


處方:蘇條參9克 漂白朮6克 白茯苓9克 炒杭芍6克廣木香2.4克西砂仁3克 生甘草3克 全當歸6克 炒玉米、老米各6克【按】稚陽之體,暑濕為痢,法擬清解,外疏內暢,藥劑輕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0:53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風寒夾飲喘咳


孫××,男,三十六歲。


1950年7月。


初診:患者素有喘疾,加感表邪,惡寒發熱,咳逆氣促,痰吐泡沫。


胸滿脘悶,時作乾嘔,不思飲食。

 

頭目眩暈,小便不利。


脈象浮緊而兼滑數,舌苔白膩而潤。


此小青龍證也,自宜辛溫解表,化飲降逆,祛痰止咳。


處方:麻黃9克 桂枝9克 光杏仁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北細辛3克 五味3克 陳皮6克 炒厚朴9克 乾薑9克甘草3克二診:上方服二劑,寒熱解,喘咳大減。


脈細弦而滑,舌苔白潤。


痰多頭眩,乾嘔氣逆,小便不利。


此表解,飲停於中,當以溫陽蠲飲,化痰利濕。


處方:茯苓15克 桂枝9克 白朮12克 甘草3克 法夏9克 陳皮6克厚朴9克杏仁9克生薑2片 大棗3枚三診:上方連服三劑,咳喘已平,心下舒暢,痰少。


食增,小便通利。


神倦自汗,脈緩舌潤。此病退而脾肺不足。轉投六君,以治其源。

 

蘇條參15克 白朮12克 茯苓15克 甘草3克 法夏9克陳皮6克 五味3克 生薑2片 大棗3枚【按】傷寒論:「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豐病,後乃除其痼疾也。」


本案先散表寒,次蠲停飲,後健脾肺,程式井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1:29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喘咳(熱型、寒型)

 

劉××,男,七十二歲。


1968年春季。


初診:患者咳嗽多年,秋冬尤甚。


去冬因天冷冒寒,引起咳嗽,晝夜不休,進而煩躁喘促,夜難平臥。


痰吐黃稠,有時咯血。


每日午後即惡寒發燒,口燥思飲,食欲減少,大便秘,小便赤,由子女背負來我院門診。


脈象浮緊,舌黃燥少津。


此屬陰虛肺燥,風寒伏熱。


治宜散寒解表,清肺化熱。


擬方麻杏石甘湯加味: 麻絨9克杏仁9克 生石膏12克 甘草3克 蘇梗9克炒黃芩6克 桑葉9克 桔梗6克 炒枳殼9克 雞金2枚 (炒) 竹茹9克二診:服昨方得汗,發熱漸退,稍可平臥,仍咳嗽喘促,痰凝帶血。


大便已通,小便尚黃。


能略進稀粥。


脈象弦滑而數,舌黃有津。


證屬表寒已解,肺燥、伏熱未淨,續用元麥白虎湯加味。


處方:白元參9克 麥門冬9克 炒知母6克 生石膏15克 白茅根15克 冬桑葉9克 川貝母9克 枇杷葉3片 淡竹葉9克生甘草3克三診:上方連服二帖後,燒熱全退,咳嗽減輕,咯血已止,仍有痰凝。


喘促漸平,夜可靜臥。


飲食增加,二便通利。


惟神倦頭昏,身軟無力。


脈細滑,舌淡黃有津。


症屬病退脾弱陰虛肺燥,續用下方調理四、五劑而愈。


處方。


肥沙參9克麥門冬9克炒杭芍9克茯苓神15克炙冬花9克炙遠志6克建蓮子15克黑小豆15克炙甘草3克枇杷葉3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2:07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喘咳(寒型)


黃××,男,七十歲。


某廠礦退休工人。


1968年。


初診:患者病已月余,初起畏寒,身困,頭眩,咳嗽,痰吐泡沫,繼之咳嗽加重,痰凝氣滯,動則胸滿喘促,心悸氣短,夜不能臥,面、足微浮。


大便溏,小便清。


曾服中藥杏蘇飲、二陳湯、麻辛附子湯,用過西藥四環素、土黴素、氨茶鹼,注射青、鏈黴素針水,均無效。


來我院門診。


診見舌苔白潤,脈浮滑而弦。


症屬表寒外束。


痰飲內滯。


治則:溫肺散寒,止咳定喘。


方用小青龍湯加味:麻黃9克 桂枝9克 法半夏9克 細辛3克 炒杭芍9克五昧子3克杏仁9克川厚朴6克生甘草3克 生薑3片大棗3枚二診。


服前方二劑,咳嗽稍平,白痰仍多,自覺心悸,氣短,胸悶,肢冷,惡寒。


面足尚浮,夜難入睡,飲食少,二便如前。


脈濡滑,苔薄白潤。


此表寒解後,陽虛脾弱,肺風痰飲未淨,擬仿金匱治痰飲法,投苓桂朮甘湯加味。


處方:白茯苓18克 桂枝木9克 白朮12克 生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廣陳皮6克 生薑2片 大棗3枚三診。


上方服兩劑,咳已稀,痰涎減,思飲食。


但神倦思睡,動則喘促,面足仍現輕度浮腫。


脈濡緩,兩尺沉細,舌自淡。


此屬痰飲漸消。


老年心腎陽虛作喘,用真武湯加味,服十余劑後,症遂平緩。


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白朮12克白茯苓15克廣陳皮6克炒杭芍9克生甘草3克生薑3片 大棗5枚【姚按】老年咳喘一證(包括現代醫學的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必須根據辨證的方法按四診八綱來分型論治,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上述兩例,前者屬「熱型」, 後者屬「寒型」。


二位老年病人的脈象、舌苔、證候,在臨床上有顯著的不同,因而處方用藥,也就有很大的差異。


兩案寒熱不同。


立法處方,皆出仲景,又須因人因病制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2:38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痰厥


袁× ×,男,四十六歲。


1948年9月。


初診:咳嗽多日,夜間尤甚。


曾服「清燥救肺」「百合固金」等方,反痰凝不爽,質稠牯,色黃白,不易咯出。


繼而胸悶喘促,睡臥不甯,時有神迷,肢冷,汗出。


口唇夾肯,肌膚消瘦,便秘溺赤。


脈象沉而細滑,舌質紅,苔黃白厚膩。


此脾濕痰聚,膽肺伏熱,氣機壅滯,發為痰厥。


治宜豁痰理氣,清膽祛濕。


處方:光杏仁9克 陳皮6克 膽炒半夏9克 生苡仁12克甜桔梗4.5克炒枳殼6克甜葶藶子9克冬瓜仁12克(沖) 竹茹6克 生甘草3克 全瓜蔞1枚(打碎) 二診:上方服二劑,咳嗽稍減,痰凝未滌。


便秘,溺短赤。


仍時作驚厥,脈弦滑而數,舌苔黃厚且膩。


此濕痰尚重,氣機不利,肺失肅降,膽火熏灼。


續擬下方;膽炒半夏9克 化桔紅6克 炒知母9克 光杏仁9克 醋煆青礞石12克 自蘇子9克(沖) 甘草3克 甜葶藶子6克金瓜蔞1枝(打碎) 竹瀝二匙(兌服) 三診:上方服三劑,大便暢下,夾黏液風沫甚多。


咳嗽輕減,痰凝漸化。


患者自感氣爽神清。


此多日蘊結之痰濕鬱熱,已得豁達疏通。


脈弦、滑均減,舌苔退薄,病趨向愈。


再擬下方,賡續清理:膽炒半夏9克 廣陳皮6克 瓜蔞殼9克 光杏仁9克 白茯苓12克 炙桑皮9克 炒枳殼9克 生苡仁12克淨竹茹 6克生甘草3克冬瓜仁9克(沖) 淨杷葉2片【按】濕痰甚重,膽火鬱熱,誤於陰寒收斂,遂致氣機壅塞而為厥。


治本內經:「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精神,投方獲效。

 

咳嗽痰厥昏睡症

郭××,男,四十八歲,幹部。


1970年12月。


初診:患者素體肥胖,且嗜厚味肥甘,數年來體重日增。


痰濁甚多,稍有感冒,即語音重濁,痰凝、呼吸不暢。


據述此次始病受寒,咳嗽,胸悶氣逆,神昏思睡,不進飲食。


診其脈浮弦且滑,舌苔薄白。


症屬表寒襲肺,引動濕痰,阻滯氣機作咳。


當辛溫散寒,利氣祛痰。


處方:麻茸4.5克 桂枝木6克 光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陳皮6克 白茯神15克 前胡片6克 炒枳殼6克 甘草3克生薑2片 大棗3枚二診:上方服二劑,咳嗽減而痰凝未豁,胸膈痞鞭不舒,噯氣、乾嘔時作,但無食臭。


終日沖昏嗜睡,呼叫亦不易醒,飲食不思,大便不暢,小便短赤。


此新寒解後,脾胃兩虛,內伏痰濁壅滯,氣機受阻,心虛神弱,故昏睡不醒。


脈浮象減,舌黃膩。


續與豁痰降逆之方;空沙參9克 旋覆花9克 代赭石15克 法半夏9克 化桔紅6克 白茯神15克生甘草3克生薑2片大棗2枚 竹瀝2匙(凋兌) 三診:上方連服三劑,咯出大量痰濁,暖氣、乾嘔頓減,咳嗽稀少,胸膈爽利,稍思飲食,但仍嗜睡。


大便暢通,小便短黃。


舌尖紅,苔膩退,脈轉細滑。


此痰凝漸滌,濕邪化燥而心膽有熱。


改擬清心溫膽,除濕化痰之方:沖生棗仁15克 炒知母6克 白茯神15克 炒沖枳實6克廣陳皮6克 法半夏9克 煆代赭石9克 淨竹茹6克生甘草3克 生薑2片 小棗11枚上方囑服十劑,並禁忌肥甘厚味之物,二、三月後,痰化神清,體重減輕,病遂全愈。


【按】痰為病本,新寒為標,故先散寒解表,次降逆豁痰,再清心溫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3:07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陽虛中風

 

徐× ×,女,七十五歲,昆明市人。


1945年8月。


初診:濕痰素盛之體,常感頭眩、耳嗚、肢麻。


晨起突然跌仆,不省人事,面白唇青,其孫急延余往診。


患者脈弦大而滑,兩尺細弱,四肢逆冷,牙關緊閉。


鼻息有鼾,痰聲漉漉,口眼歪斜。


症屬高年陽虛,寒濕內滯,痰厥生風。


速用牙皂、細辛、研末吹鼻取嚏,及擬三生飲加味救治。


處方:生附片30克 生川烏15克生南星15克(以上三味同先煨二小時) 法半夏15克廣陳皮6克云木香3克上藥濃煎後,每服兌生薑汁一匙為引,灌服。


二診;上方服後,有傾,吐出風沫痰涎,鼾聲痰聲減少,神識稍蘇,四肢厥逆轉溫。


原方加石菖蒲4.5克、代赭石9克再服。


三診:上方服後,神智漸清,痰涎已少,略能張口。


但言謇舌強,左側肢體偏癱。


舌苔白膩,脈虛弦而滑。


是心胞痰凝漸豁,經絡風邪未化,氣機不利。


再擬下方:川附片30克(先用開水煨透) 薑南星6克 法半夏9克 朱茯神18克 嫩桑枝30克 雙勾藤9克 石菖蒲4.5克 代赭石9克云木香4.5克甘草梢3克生薑片15克 大棗3枚四診:上方服兩劑,神識全蘇,痰涎大減,稍能進食,口眼微斜。


偶作咳,左側偏癱不用。


舌如前,脈細弦而滑,兩尺較前有力。


續用下方溫陽化痰祛風,養血舒絡,賡連調治。


炙附片30克(用開水先煨透) 薑南星15克法半夏9克 嫩桑枝15克 茯苓神15克淮牛夕9克炙首烏15克全當歸15克黑芝麻15克云木香9克 廣地龍4.5克 稀薟草9克 廣陳皮6克 生甘草3克 生薑片9克 生三七末4.5克 大棗7枚分次調服。


五診;上方服十余劑後,漸能扶持緩步,食、眠及二便正常。


但左半身仍麻痹不靈,乃屬高年血虛,絡脈失調,此一時不易全瘥。


囑用上方加倍制為丸劑,每日早晚常服。


【按】老年陽虛,濕寒內伏,痰厥生風,卒然昏仆, 矛關緊閉,四肢厥逆,病勢垂危。


先用牙皂,細辛取嚏開閉,宣通關竅,後以回陽祛風、化痰舒絡之大劑三生飲加味化裁,病蓮緩解。


而左半身偏癱,步履遲緩等,是由中風後陽虛筋絡不舒,氣血不足所致。


此症得轉險為夷,實屬難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3:23:43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陰虛中風


趙××,男,六十五歲,工人。


1970年。


初診:患者因腰部外傷,住院治療,尚未全愈。


復因牙疼頭痛,服止痛劑未減。


某晨,突然中風,神識昏蒙,兩目直視,呼之不應,喉中痰聲漉漉,手足抽搐,口角喁斜。


骨科約余會診。


脈象弦大而滑,牙關緊閉,用竹筷撬開,見舌尖紅,苔燥,有龜裂。


此老年肝腎不足,外傷後,血弱陰虛中風,氣滯痰凝,邪閉心胞,絡脈失調,症屬危重。


治宜化風宣絡,芳香開竅,滌痰順氣,鎮心安神。


先用安官牛黃丸二丸用水化調勻,分次用鼻飼法內服。


午後復診.症無顯著變化,僅喉間痰聲稍減,神識仍昏,抽搐時作。


小便失禁,大便秘結。牙關微開, 目能閉合。


脈象弦大略減,舌苔仍燥,有龜裂。


風勢未平,痰凝氣滯,邪閉心胞,仍屬危重。


擬用下方;羚羊角4.5克(磨水兌服)桑枝2.4克代赭石15克 云茯神18寞全蠍1對 蜈蚣3條 石菖蒲4.5克 沖鬱金9克 勾藤6克甘草梢3克蛇膽陳皮2支寶丹1丸 (上二藥分次調入) 三診:服上方後,神識漸清,呼之能應。


目能開閉,口角喁斜較正。


喉中痰聲已稀,略能飲水下嚥。


但言蹇舌強,抽搐陣作,肢體強直,難為轉側。


微咳,齦腫。


小便失禁較減,大便未通。


脈象弦滑,舌紅,苔黃而燥。


此神明漸蘇,風邪未化,筋絡不舒,氣滯痰凝。


宜清化疏調。


處方:羚羊角3克(磨水兌服) 桑枝24克 云茯神15克 秦艽9克勾藤6克 杭菊花6克 全蠍1對 薄荷6克 夏枯草6克甘草3克 竹茹6克 青木香4.5克蛇膽陳皮2支(調服) 四診:上方服二劑,神識已清,抽搐漸止。


大便通,小便色黃能禁。


時咳痰凝。


仍言蹇舌強,肢體轉動不靈。


脈弦滑,舌淡黃有津。


此風象漸平,絡脈未舒,肝肺燥熱。


續用下方祛風化痰,舒筋宣絡。


處方:秦艽12克桑枝24克青木香4.5克菊花6克 勾藤9克天竺黃6克甘草3克 蜂房6克 白吉力9克 薑蠶9克竹茹6克五診:上方服二劑,腰痛牙疼減輕,抽搐已停,漸能言語,口眼杅斜消除,肢體較能活動。


大便暢通,小便淡黃。


咳嗽痰凝,神倦思睡,肢軟無力。


脈弦滑均減,舌淡紅、苔薄黃而潤。


此風勢已平,陰虛肺燥,絡脈未調,心神不足之候。


續用下方,養陰舒絡,化痰緩調。


處方:白元參9克大寸冬9克懷牛夕9克 青木香4.5克 桑枝15克 川續斷12克杜仲12克 甘草3克京半夏9克(沖) 伸筋草9克六診:服上方近十劑,已能起床由家屬攙扶慢步行走。


飲食增加,夜臥較寧。腰痛牙疼全止,咳痰稀少,二便正常。


唯肢體軟弱,頭昏乏力。


脈轉弱緩調勻,舌紅潤有津。


此病退陰虛,肝腎絡脈不強,氣血心神未足,宜滋血益陰,安神、舒絡,養肝熄風。


處方:炙首烏15克 大熟地15克 淮山藥15克 云茯神15克金石斛9克懷牛夕9克黑芝麻15克粉丹皮6克酸棗皮6克炒澤瀉6克黑小豆15克桑寄生12克甘草梢3克服數劑後,漸能單獨行動,食眠均佳,就出院。


囑可常服上方調理善後。


七、八年隨訪,情況良好,能自行料理生活,並作輕微事務。


【按】老年氣血失榮,肝腎陰虧,至為風火濕痰驟襲,急用涼開,祛邪啟閉。


繼投清疏宣化緩調,隨後滋益固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4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