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681|回復: 10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姚貞白醫案】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5 01:46: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姚貞白醫案


書名 姚貞白醫案


分類 醫案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5%A7%9A%E8%B2%9E%E7%99%BD%E9%86%AB%E6%A1%8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1:48:46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


姚貞白老中醫師,是姚氏行醫的第五代,幼承家學,在父蔭軒老醫師教育下,勤奮熟讀經典。


既長,遊學大江南北,觀摩各家流派,豐富自己的醫療科學知識,並不斷以理論和實踐相印證,重視治病因地、因人、因病制宜。


他行醫五十余年,醫風朴素,態度和藹,在醫理上有創新,臨證療效顯著。


姚老中醫是昆明市中醫院院長,熱愛中醫事業。


為繼承、發揚祖國醫學,他曾指導著子女和門人,撰成「巽園醫話」及「臨床治驗錄」初稿。


但是,由於「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原稿散失。


1973年~1977年8月,當他數次中風昏迷,在各級黨委的關懷下,經搶救治療好轉後,他仍以堅強的毅力,用回憶口述的方式,由子姚承祖、姚承濟執筆,通過長期的努力,完成了這部《醫案》初稿。


稿成,曾經由昆明醫學院姚蓬心同志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1978年4月,在省、市衛生局和市中醫院的直接領導下,正式成立「姚貞白診療經驗整理小組」。


小組由中醫師張浩然、葛鴻源、蘇藩及姚老醫師子女姚克敏、姚承濟、姚承祖醫師等六人組成。


整理時,對每一案例,認真核實、討論病情,分析醫理,酌句修辭,力求體現姚老中醫的學術風格。


姚貞白老中醫的學術思想,源於內、難、長沙、金元諸子、溫熱病學以及歷代各大家。


如「虛癆發熱」數案,他本內經陰陽離合論:「少陽為樞」之機理,從樞轉少陽,以平謐臟腑陰陽為總旨,取傷寒論之柴胡、白虎等方經義,又靈活融化溫病學之養陰生津、清熱化燥及歷代治虛癆法,更加重視患者之體質及婦、兒特點。


故能擬就一系列程式井然之治則及方藥,收到顯著的療效。


類上情況,他的辨證觀點頗為明晰。


他確認「病同證異」的客觀病理現實。


如對「眩暈」、「脈管炎」、「紫斑」、「黃疸」、「中風」、「霍亂」、「蛔厥與厥陰傷寒」等病之不同案例,從不同的角度著手,析理精透,法有常變。


同時,他強調標、本、緩、急在每症中的規律性,重視初、中及後期治則和方義的機轉權變。


在各診次之間,認為要有一定的銜接性和連貫性,這就必須緊緊地把握著症候機理內在的線索。


他既重治標,更重治本,而又不忘調理善後。


以治標為先導,意在清理層次,剖露本質,為治本創造條件,如「咳喘」、「咳嗽痰厥昏睡症」、「燒咳傷陰閉經」等案皆為顯例。


調理善後,則為固本要著。


他早年善治時病,晚年更精於內科及婦科諸疾。


對於逆、難大症,不拘陳法,善作決斷。


如治李××之「少陰熱化證」案,魯××之「膽結石」案、潘××之「腸梗阻」案、常××之「黃疸臌張(肝硬化)」案、王××之「子癇」、周××之「經閉四年」案等,均化險為夷,獲取良效。


本書共收內、婦、兒科九十九例,目錄原擬按年代順序,以便反映姚老醫師醫療風格的變化和學術思想的發展。


但為了讀者閱讀方便,目錄改為按病症分類,另在書後附一按年代的目錄索引,供讀者參考。


這九十九個案例,是姚老中醫治驗的重要部分,其他診療經驗俟後出版。


每例之後所附之按語大部分是整理小組撰寫的,部分按語標明「姚按」,是姚老中醫心得體會。


醫案和按語,簡述治療經驗,反映姚老醫師的學術思想,公開了一些有效驗方,供廣大同道參考、借鑒。


由於我們水準所限,錯漏之處,請讀者指正。


《姚貞白診療經驗整理小組》  1979午5月1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1:50:32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自序

 

我的這部醫案是歷來治驗心得。


早在解放前,就想把先輩在長期臨證中所醫治過的典型病例編撰成一個集子和廣大同道交流研究。


但在舊社會,祖國醫學受盡摧殘,整個中醫事業處於即將滅亡之境,此願望迄未實現!


解放後,黨和毛主席挽救了中醫,黨的中醫政策,空前提高了中醫的社會地位和積極性。


1964年我和其他科技工作者光榮地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同年,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出國訪問,在昆期間,曾鼓勵我要很好地發掘提高祖國醫學遺產,並指示要重視祖國西南邊疆地區的醫藥特點,重視來往昆明的國際友人的保健工作,並囑咐我,要把自己平生和家傳的學術經驗整理出來,貢獻給人民,這就更堅定了我著書的願望。


近幾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身邊的手稿和記錄散失殆盡,自己也因各種原因數次中風,全身癱瘓,深感黨的關懷挽救,不然已失去了生命。


1978年,省、市衛生局黨委為我成立了《姚貞白診療經驗整理小組》,從各方面關心我的學術經驗整理工作。


現經過整理小組同志們的長期努力,第一部分「醫案」已經定稿,就要和廣大群眾見面了。


在收集、回憶、寫作的過程中,深深感到自己的學識不足,遠未達到客觀要求,並且書中難免有錯誤缺點,敬希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九七九年元月姚貞白於病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1:16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太陽陽明證


陳××,男,成人,幹部。


1964年12月。


初診:患者出訪歸國,途經昆明,忽臥病,邀余往診。


自云因在國外,寒溫失宜,至昆又感風寒。


症見頭疼身困,惡冷發燒,胸悶,脘腹作痛,小便短黃,便稀不爽,日二、三行。


診脈浮緊,兩關兼滯,舌紅苔黃膩。


證屬太陽陽明合病,表裏不清,食積胃滯。


治宜葛根湯加減:粉葛根12克藿香梗6克燒神麯9克法半夏9克廣陳皮6克 白茯苓12克 炒穀、麥芽備9克 焦山查9克 沖波蔻4.5克 淨竹茹6克 生薑2片 小棗7枚 燒雞金2個復診:服藥得汗,寒熱已罷,便爽溺黃,胸腹較舒。


頭眩身困,飲食尚差。


脈緩微弦,舌膩退薄。


此太陽陽明證罷,表裏漸和,但脾胃未調。


續擬下方:藿香梗4.5克 西砂仁6克(沖) 陳皮6克 法半夏9克 茯苓神12克豬苓片9克炒穀、麥芽各9克甘草3克 淨竹茹6克 燒雞金1個 小棗7枚三診:各症消除,脈和,舌潤,唯神倦乏力,消化尚弱。


續擬調脾健胃,和中益氣,病遂全愈。處方。


蘇條參12克 漂白朮9克 廣木香2.4克 沖砂仁6克 茯苓神15克 廣陳皮6克 甘草3克 竹茹4.5克 荷項2個小棗7枚【按】此例取傷寒法,而用藥活變,非畏麻桂辛燥,實因人、地之異使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1:51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大青龍湯證辨誤


何××,男,四十九歲,昆明市人。


1939年3月。


初診:患者年近五旬,初病喘咳痰凝,早晚惡寒。


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病不減,夜間煩躁尤甚。


一周後,臥床不起,扶送來診。


症見頭痛身疼,惡冷,午後熱勢較甚,無汗。大便秘,小便黃。


煩躁不安,脘悶食少。


脈象浮緊滑數,舌紅,苔黃燥。


此係表寒閉束,肺胃伏熱不清,治擬大青龍湯加味。


處方:生麻黃6克 桂枝木6克 光杏仁9克 生石膏9克粉葛根9克 生甘草3克 炒枳殼6克 生薑1片 大棗3枚二診:上方服後得汗,頭疼身痛頓減。


惡寒已罷,熱勢退大半。但咳喘,痰凝帶血,鼻衄。


唇焦口燥,思冷飲,夜煩。


大便不暢,小便短黃。


脈弦滑,舌紅苔黃。


此表寒已解,伏熱外現,肺燥,胃火熏灼。


續擬清熱、潤燥、除煩,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鮮京竹葉50片生石膏24克生麻茸3克光杏仁9克麥門冬9克天花粉9克炒黃芩6克焦梔子3克淡豆豉 2.4克 白茅根15克淨枇杷葉3片雞金2個(燒) 穀麥芽各9克(炒) 三診:上方服二劑,脈轉和緩,舌紅潤。


痰血及鼻衄已止,僅有微咳,其余諸症平息。


此屬病後氣弱陰虛,肺胃余熱不淨,心神不足。


宜續養陰潤肺,化痰止咳。


處方:白元參9克大寸冬9克炒知母6克天花粉9克炒杭芍9克淨杷葉3片炙冬花9克炙紫菀9克生甘草 3克竹茹6克粳米16克廣枯絡9克【按】病本太陽傷寒,兼有裏熱,投桂枝厚朴杏子湯,致表寒未除,引動裏熱化燥。


乃轉用大青龍湯治之,表寒解,肺胃伏熱外觀,再以竹葉石膏湯加梔豉、元麥等方藥,清熱養陰,使肺胃熱除而病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2:23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傷寒痞逆


周××,女,五十二歲,昆明市人。


1954年6月。


初診:病已半月,症見頭疼身痛,惡寒發熱,胸滿脅痛,飲食不思。


曾服發表、消導、攻裏藥,病不解,反結心下。


煩躁,乾嘔頻作,便秘溺黃,腹脹且鳴,晝夜呻吟叫號。


診脈弦滑而數,舌苔薄黃。


余謂此屬傷寒太陽證,下之過早,而為痞逆。


本仲景半夏瀉心湯主之。


處方:法半夏12克 黨參15克 川乾薑9克 云黃連3克(炒沖) 炒黃芩6克 甘草3克 大棗5枚二診:藥後,嘔逆減輕,發熱漸退,夜能安臥。


尚感胸悶暖氣,腹中作鳴,便秘未通,溺短黃。


脈細弦帶滑,舌苔薄黃。


此胸痞漸散,濕邪鬱熱不清,續用原方加減:法半夏9克 川乾薑6克 黃連3克(炒沖) 炒黃芩3克黨參3克 波蔻6克(沖) 燒雞金6克 生薑6克 小棗10枚瓜萎仁9克(沖) 三診:上方服二劑,嘔逆腹鳴已止,胸中痞悶減輕,燒熱全退,大便已通,小便清長。


能進食,脈轉緩和,舌淡潤。


此痞積散,熱清濕化,改擬下方調治:蘇條參12克 法半夏9克 廣陳皮6克 金石斛9克 云茯苓12克沖波蔻6克生苡仁12克 生甘草3克 燒雞金6克生薑2片 小棗10枚【姚按】半夏能和胃止嘔,以千薑之辛溫開之,芩連之苦寒泄之,參、棗,甘草、甘緩以和之,則痞逆消而胃氣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3:00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妊娠傷寒


李××,女,三十歲,家庭婦女,住本市大興街。


1932年春。


初診:結婚十年不孕,經余調治,已妊八月。


近因感寒,頭疼發熱,身痛惡冷。


服雙解散、桂枝湯,惡寒稍減,而現壯熱,口苦思飲,便秘、溺赤。


胎動不安,入夜煩躁譫語,病情轉急重。


證見顏面潮紅,口唇乾燥,前板齒焦,咳嗽痰濃帶血,譫妄煩躁不安時。


脈象浮、洪、滑、數,重按有力。


舌苔乾黃,尖紅少津。


此屬妊娠傷寒,太陽未罷,轉傳陽明,肺胃兩燔,氣津受灼,病情嚴重,宜防熱極風動,痙厥早產。


法當清熱瀉火,兼解肌表,養胃益陰,以護胎元。


方宜仲景自虎湯加味治之:生石膏30克炒知母6克粉葛根9克炒黃芩6克焦梔子6克 淡豆豉6克 生甘草3克燒雞金2個白粳米15克淨竹茹6克三日後復診:上方已服二劑,脈轉弦數而滑。


舌苔較退,略布津液。


壯熱減,神識漸蘇,煩躁譫語漸平。


咳嗽痰濃仍帶血,二便雖通不暢。


胎動不安。


此太陽症罷,陽明熱邪逼胎,陰虛肺燥。


續宜清熱潤肺,益氣生津。


原方化裁。


白元參9克 大寸冬9克生石膏15克 炒知母6克炒黃芩6克炒杭芍9克 云茯神15克生甘草3克淨竹茹6克冬桑葉9克 白粳米15克三診:上方服二劑,燒熱全退,神識已清,咳嗽輕減,痰血已止,二便通暢。


能進少量稀粥,自覺精神倦怠。


胎動未安,腰酸,時出自汗。


脈細弦而滑,舌苔轉潤。


法當養血滋陰、固氣安胎。


處方:白人參6克(另煨兌服) 淨杷葉3片 麥門冬9克 當歸身12克炒杭芍9克 菟絲子12克 炒黃芩6克 廣桔絡9克 桑寄生12克 生甘草3克 浮小麥15克 小棗10枚連服五劑,病遂痊癒。


足月順產一子,母子均安。


【按】「有故無殞」雖經有明訓,然而臨此險證,能明斷病機,直驅其邪,實屬難能。


況邪去正虛,復以養血滋陰,固氣安胎。


可見,承先啟後,策乃萬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3:56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少陰中寒


張××,女,四十歲,四川省人。


1939年冬。


初診:患者係賣餅小商販,平素操勞過度,身體虛弱。


時值冬令嚴寒,又兼雨雪,因外出營業受寒。


上午發病,下午即不能行動,由家屬背來就診。


症見脈象沉細而緊,舌質淡,苔薄白。


惡寒發熱,神倦納呆,頭疼身痛,四肢厥冷,咳嗽不宣。


此屬寒入少陰,兼肺胃不清,治宜溫經散寒,和胃化痰。


擬麻辛附子湯加味治之: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煎透) 麻茸6克 細辛2.4克 法半夏6克廣皮6克 炒厚朴9克 生甘草3克 生薑2片 小棗9枚雞內金1枚(燒) 二診:上方服後,夜得微汗,身痛頓減,四肢溫暖,燒熱惡寒已罷。

天明時能進稀粥,咳嗽有痰,咳時胸脅牽痛。


自汗,頭眩。


脈轉緩滑稍弦,舌淡苔白。


此少陰寒邪散後,營衛未和,肝,肺氣滯,伏風未淨,脾胃不足。


擬方: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煎透) 法夏9克 廣皮6克 桂枝木6克茯神12克 炒杭芍9克 炙麻根4.5克 甘草3克 燒薑2片大棗3枚三診:諸症漸愈,脈緩和,舌粉潤。


飲食增加,惟感睡眠欠安,神疲。


乃陽虛脾弱,心神不足之候,以下方調理;


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煎透) 白朮12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2克法半夏9克 廣皮6克炙遠志6克炙甘草3克燒薑2片大棗3枚【按】少陰中寒,麻辛附子湯療效甚捷。


此案兼見肺胃不清,故加和中化痰之品,標本相須,是使用經方靈活化裁突出之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4:39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少陰中寒伏濕化熱(急性腎炎)

 

丁××,男,二十一歲,高溫操作工。


1957年6月。


初診:患者因勞累過度,大汗淋漓,適天氣炎熱,驟行冷水淋浴,當晚即感身疼,惡冷發燒。


次日腰痛尤甚,無汗咳嗽,面足浮,溺短黃。


脈沉細而緊,苔白膩。


症屬汗出水激,邪中少陰,寒濕相搏,玄府鬱閉,膀胱氣化失司。


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處方:川附片18克(開水先煨透) 北細辛2.4克 生麻黃6克 川獨活6克 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生薑2片 小棗7枚二診;


上方服後,得微汗,燒退,惡寒已罷。


腰痛,不能轉側,仍咳,納呆,溺短,便秘。


西醫診斷:「急性腎炎」。


脈弦滑,舌質紅,苔黃膩。


此寒邪已解,濕氣化熱。


法當清熱祛濕,通利三焦。


處方:漢防己6克 白茯苓15克 川獨活6克桑寄生15克豬苓片9克 炒澤瀉9克川秦艽12克炒續斷9克法半夏9克光杏仁9克木通片9克焦黃柏2.4克伸筋草15克三診:上方連服四劑後,咳減,大便通暢,小便清長,腰背肢體困重減輕,思飲食。


脈滑緩,苔薄黃。


濕熱漸化,仍宗上方加減。


生苡仁15克 光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漢防己6克 自茯苓15克懷牛夕9克川續斷9克木通片6克 桑寄生12克青木香3克蘆根12克生甘草3克四診:上方連服四劑,食神俱增。咳止,顏面足部浮腫消失,腰痛大減。脈細緩,舌粉潤,苔退。


濕熱已化,腎氣未復。


擬下方調理:細生地12克淮山藥12克 自茯苓15克粉丹皮6克炒澤瀉9克 山萸肉6克 懷牛夕9克 車前仁9克(布包煨) 桑寄生12克上方服將十劑,經西醫尿常規復查,全部正常。


一月後恢復工作。


【按】高溫勞動,消耗汗津,氣陰素虛,又兼伏濕,當外寒直中,搏於腎府,投麻辛附子湯,先散其寒,而後陰虧濕氣化熱。


隨即順風轉鴕,改行淡滲通利,濕熱盡。


再擬六味以復腎陰,病旋霍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5:15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傷寒誤治邪陷少陰

 

楊××,女,十三歲,住昆明市青龍巷。


1946年4月。


初診:患者燒熱月余不退,曾服雙解散、小柴胡湯、銀翹散、加味白虎湯等方藥,病勢愈趨嚴重。


家屬惶恐,深夜冒雨前來約余往診。


症見神識昏蒙,唇乾齒焦。


腹瀉,下利清穀,小便短少。


乾嘔,肢冷,自汗。


脈象沉細而數,舌質淡苔黑潤。


乃傷寒失於汗下,由表傳裏,邪陷少陰,症現表熱裏寒,真陽欲絕之象。


急為擬下方救治:川附片60克(開水先煨透) 川乾薑12克 大蔥白2個 法半夏9克 砂仁9克 茯苓12克 上肉桂3克(開水沖兌) 甘草3克二診:上方服後,神識較清,發熱漸退,手足轉溫,仍腸鳴,下利清穀,小便稍長。

時作乾嘔,自汗。


脈沉細,舌黑苔減退,此陽回寒散之兆。


續用下方:川附片45克(開水先煨透) 乾薑12克 白茯苓12克 上肉桂 3克(開水沖兌) 砂仁6克 甘草3克 燒雞金6克 大蔥白2個三診:上方服二劑,燒熱全退,汗收厥回,神識清楚。


乾嘔、下利已止,思飲食。


舌轉粉潤,脈和緩無力。


此少陰寒邪散後,陽氣已回,脾胃虛弱。


再擬下方調理:米炒黨參15克 焦白朮12克 茯神15克 砂仁6克 川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上肉桂3克 廣陳皮6克 炙甘草6克燒生薑2片 大棗3枚【按】傷寒誤治,失其汗下之機,反以涼遏,無異雪上加霜,乃見邪陷少陰,表熱裏寒之危候!


本例執仲景法,投白通化裁,撥霾回陽,反掌收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5:59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傷寒少陰熱化證

 

李××,男,十八歲,學生,昆明市人。


1938年秋初。


初診:患者燒熱月余不退,初期煩渴飲水,繼則神識昏蒙,住某醫院,診斷為腸傷寒症。


經治療無效,病危篤。


家屬惶恐,延余診治。


症見高燒、神昏、譫語,溺赤失禁,便下黑色清水,腹部硬滿灼熱。


脈細弱欲絕,舌絳,苔乾黃,中心烏黑有裂紋。


此傷寒失於汗下,病入少陰,邪從熱化,熱結旁流,陰液耗傷,病情危殆!


因家屬求治情殷,余又詳診其脈,但覺其脈根未絕,尚有生機,考慮再三,勉擬仲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昧,希圖挽救。


症屬重險,慎防不測。


處方:東阿膠30克(化服) 炒黃芩6克炒黃連2.4克 生杭芍30克焦梔子6克 生大黃9克 生甘草3克 玄明粉9克 鮮雞子黃1枚(分三次兌服) 二診:上方服後,效果不顯,家屬焦慮,於深夜邀余再往復診。


脈仍微細,舌苔黑裂稍減,但黃厚而乾。


壯熱,神昏,譫語,煩亂不休,循衣摸床,揚手擲足。


此仍屬黃連阿膠雞子黃症,邪熱未除,故病勢不減。


續用下方,背水一戰。


處方:東阿膠30克(化服) 生地黃30克 生杭芍30克 野黃連3克焦梔子6克炒黃芩6克生大黃9克生甘草3克玄明粉9克 細枳實4.5克(炒沖) 鮮雞子黃1枚(三次兌服) 三診:上方服後,便下烏黑,中有硬結燥屎多枚,小便有知。


神識稍清,譫語煩亂較平,壯熱略減。


脈轉細弦而數,舌苔黃厚而乾,中心烏黑逐退。


此腑積得通,陰液漸回,心神較安,病趨好轉,仍守原意出入。


處方:東阿膠1 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京元參9克 大寸冬9克生杭芍15克 野黃連2.4克 焦梔子6克 炒黃芩4.5克 生甘草3克鮮雞子黃1枚(三次兌服) 自粳米30克(煎湯代水煨藥) 四診:上方服後,壯熱煩渴輕減,下利已止,神識漸蘇,脈弦數,舌紅,苔黃厚退薄,有津。


但耳聽不聰,此病已脫險,真陰未復,續用下方二劑,滋養調理。


處方,東阿膠1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 京元參9克 大寸冬9克生杭芍12克 野黃連2.4克 鮮石斛9克 生甘草3克 鮮雞子黃1枚(三次兌服) 白粳米30克(煎湯代水煨藥) 五診;脈緩和,舌潤,苔退。


神識清楚,熱淨身涼,可納薄粥,夜能靜臥,並可起坐。


聽覺仍差,形體消瘦,此病已脫險,勢趨穩定。


仍宜滋養調理。


處方:乾地黃18克 京元參9克 生杭芍9克 白茯神15克 金石斛9克 生苡仁15克 大寸冬9克 生甘草3克 野黃連2.4克東阿膠15克(化服) 六診:上方連服三劑,食眠增加,二便正常。


已能行走,肌膚潤澤,脈緩舌潤,病已全瘥,再擬下方調理善後。


乾地黃12克 淮山藥12克 白茯苓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4.5克 炒澤瀉9克 金石斛9克 建蓮子15克(去心) 上方連進多劑,體力日增,聽覺恢復。


患者至今健在,與余往來未絕。


【按】少陰熱化症,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育陰清熱,正法也。


本案又兼熱結旁流,能於一派危象之中,察其脈根禾絕,而加入承氣,急下救陰,逆流挽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6:42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厥陰傷寒


陳××,女,三十四歲,昆明市人。


1940年3月。


初診:始因傷食感寒,發熱惡冷身痛,經服發散消導之藥兩劑,雖得微汗不徹,後即氣衝上逆撞心,疼痛甚劇,晝夜煩躁不寧。


顏面潮紅,咽乾喉痛,嘔吐痰涎甚多,吐甚氣即上衝,四肢厥冷,昏厥不省人事,已十余日。


屢更數醫,或謂汗出未徹,病仍在表,當以汗解,或謂氣逆嘔吐,此裏寒積滯,當再消導寬中和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後延余往診,脈弦細微浮,舌苔黑,邊尖俱紅。


根據臨床症狀,此係傷寒厥陰症,陰盛格陽,兼有太陽未淨表邪,治則當平肝和胃,回厥止嘔,急以仲景原方烏梅丸三丸,加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煎化分次灌服。


二診:昨方服後,嘔吐漸止,氣撞心痛較平,仍不時煩躁。肢冷,厥逆,面赤,咽乾。


脈舌如前。


此肝胃稍安,沖氣漸平,厥陰伏寒尚盛,格陽於外,改用下方:當歸15克 炒杭芍12克 桂枝9克 附片24克(開水先煨透) 細辛3克 甘草3克 通草3克 法夏9克 云連2.4克 吳萸3克 生薑3片 大棗5枚(每服點清酒十余滴為g1) 三診:上方連服兩劑後,嘔止厥回,心中衝氣疼熱由緩解而逐漸消失,煩躁及痰涎亦減,面轉黃瘦,稍能飲食。


脈轉緩和,舌黑全退,苔薄白。


此厥陰寒邪已散,肝胃漸調,患者唯感頭昏神倦,嗜臥。


擬方仍守原意出入;桂枝9克 當歸12克 杭芍9克炒云連3克吳萸3克 黨參9克 法夏9克 砂仁6克 茯神15克 甘草3克 烏梅3枚 生薑3片 大棗3枚上方服十余劑而愈。


【姚按】本證是傷寒,誤用發表消導,病入厥陰,勢已垂危。


若因咽痛面赤煩躁,再服清涼,必致於死,即用一般普通方劑或純用辛溫助陽,亦恐難於挽救。


余在診治本病時,根據臨床脈症,認為是病入厥陰,勢已危殆,急以仲景烏梅丸原方調和肝胃,安中止嘔。


繼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回陽救逆。


後以當歸建中加人參左金等藥加減,使病轉危為安,遂獲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27:17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傷寒●蛔厥


張××,女,四十三歲,昆明市郊區。


1939年秋末。


初診:患者燒熱十余日,胸腹脹滿疼痛,嘔逆不食,泄瀉,耳聾。


數日前,服汗下劑後,吐蛔三條,泄利更甚,日廿余行,病轉劇,深夜約余前往診治。


症見脈象細弱無力,舌質淡、苔白夾黃、中心乾黑。


神識昏迷,呼之不應。


發熱,肢厥,吐蛔,下利清穀。


審因辨證,此傷寒,病入厥陰,誤服汗下,上熱未退,下寒彌增,中焦不運,蛔無陽溫,與嘔俱出,症屬烷厥。


急擬烏梅丸方煎服。


黑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北細辛3克 桂枝木9克 川乾薑 9克炒川椒2.4克炒云連2.4克焦黃柏2.4克全當歸12克上黨參12克 燒烏梅lO+ 二診:上方服一劑,神識較清,肢厥轉溫,吐蛔已止。


但發熱,嘔逆,不能進食,胸腹時作脹痛,下利清穀仍頻。


診脈虛數,苔黑漸退,仍宗原方加減。


黑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北細辛3克 川乾薑9克 甘草 3克 桂枝木9克 炒杭芍9克 白茯苓15克 當歸12克炒云連2.4克 炙吳萸4.5克 燒烏梅10個三診:上方進二劑,燒熱減,下利日僅二、三行。


神清,納少,嘔逆及胸腹疼痛已止。


脈細而弦,苔黑全退,呈現薄自。


此蛔厥已平,土虛木克,再擬溫運,扶正祛邪。


黑附片30克(開水先煨透) 上黨參12克 白茯苓15克 炒杭芍9克砂仁9克(沖) 北細辛1.5克炙吳萸6克 炒黃連 2.4克 桂枝木6克 生甘草3克 川乾薑9克 炒老米12克四診:燒熱全退,下利已止,思飲食。


脈緩和,舌粉潤。


病勢漸愈。


繼擬歸芍六君煎調脾健胃,溫養氣血。


黨參12克 白朮12克 茯苓15克 當歸15克 炒杭芍9克砂仁6克(沖) 陳皮6克 燒薑2片 大棗5枚 甘草3克 (囑兼服桂附理中丸十丸,日二次,早、晚各一丸。) 【按】病入厥陰,神昏,吐蛔,發熱,肢厥,故名蛔厥。


連進大劑溫運回陽,救逆安蛔之劑得效。


可與十九案互參,愈證六經理法善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37:30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春溫


陳××,女,廿五歲,昆明市人。


1939年春。


初診:燒熱多日,脈象虛數,舌絳捲縮難伸,苔黑龜裂。


面垢齒焦,神昏譫語,手足抽搐。


自汗淋漓不收,二便失禁。


此春溫壞證,因燒熱日久,肝腎陰虧,津枯風動,病情危篤。


勉擬下方,急救其陰,希圖萬一。


生龜板18克 大生地15克黑玄參9克大寸冬9克生杭芍9克 醋別甲15克野黃連3克生牡蠣12克生甘草3克東阿膠15克(烊化兌服) 雞子黃1枚(分次兌服) 每服點童便三匙。


因患者神昏,服藥困難,囑採用頻頻滴喂法。二診:服藥後神識稍蘇,抽搐漸停,自汗減少。


能進少量薄粥,痰凝微咳。


脈轉虛弦滑數,舌絳能伸,苔黑龜裂已減,仍乾燥少津。


此風勢漸平,陰津未復,伏熱未清,再以育陰、生津、化熱為治。


東阿膠24克(烊化服) 炙龜板21克醋別甲15克黑玄參9克野黃連3克大寸冬9克生杭芍9克廣桔絡9克生甘草 3克 淡菜5枚 雞子黃1枚(分次兌服) 三診:上方服二劑,神識漸清,但語言蹇澀。燒退,午後仍潮熱。


咳嗽自汗,神倦,二便能自約,溺尚黃赤。


納可,脈象滑數,舌紅苔黑,龜裂較退,略布津液,續宗前法,囑服四劑。


處方:大生地2l克醋別甲15克生杭芍9克地骨皮15克炒知母4.5克廣桔絡9克茯神木15克 野黃連3克 鮮蘆根 30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 雞子黃1枚(分次兌服) 四診:上方服二劑,神識、語言已清,潮熱、自汗、咳嗽均減。


抽搐全止。


思飲食,能起坐,舌紅潤,黑苔龜裂已退,脈尚滑數。


仍用原方加減。


大生地15克 黑玄參9克 大寸冬9克地骨皮12克鮮蘆根21克 生甘草3克 淨竹茹6克 雞子黃1枚(分次兌服) 五診:服上方後,潮熱退,自汗收,咳嗽止,納穀佳,二便正常。


舌紅潤有津,脈滑微數。


症至此已轉危為安。


續用下方,以善其後。


處方:大生地12克 空沙參12克 廣玉竹9克 天門冬9克 金石斛9克大寸冬9克生杭芍9克茯神木15克 淨杷葉3片廣桔絡9克 生甘草3克 竹茹6克【按】此例春溫,因熱邪久伏下焦血分,真陰受損,津枯風動,神明失養,病勢危殆。


此時若妄用追風搜散,必有「陰陽離絕」之虞,而清熱瀉火,則無濟於事。


乃本內經「燥者濡之」,「散者收之」,當機立斷,應用溫病條辨大定風珠以育陰潛陽。


方中滇產野黃連,有清心化熱解毒之功,童便助三甲引火歸原。


第次增損,競奏全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38:08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大頭瘟(溫毒)

 

楊××,男,廿五歲,職員,昆明市人。


1938年春。


初診:患者初病頭痛,發熱,不惡寒,


夜臥煩躁不安。


繼而燒熱,頭痛加劇,口渴思飲,面赤目浮,鼻阻咽乾,


午後尤甚。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自服蘇風丸、銀翹散,效果不顯。


數日後,乍看其人,面目與往日全非,紅腫脹大,目細鼻小,呼吸迫促,燒熱、飲水不休。診其脈,洪、大、弦、數。


舌絳尖赤,苔黃燥。


此風熱溫毒上干清竅,證屬「大頭瘟」,急當疏風清熱,瀉火解毒。


處方:薄荷6克 杭菊6克 桑葉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黃芩6克 黃連4.5克 甘草3克 生大黃9克 生石膏18克人中黃6克鮮京竹葉50片二診:呼吸較平,燒熱飲水煩躁略減,大便已通,小便仍赤。


但面目紅腫未消,咳嗽有痰。


此病勢稍退,而溫毒尚重,繼用原方加減。


薄荷6克 桑葉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黃芩6克 黃連4.5克 馬勃9克 薑蠶9克 甘草3克 生石膏18克 浙貝母9克(沖)鮮京竹葉50片 三診:上方服二劑,頭、目腫大漸消,面部顯露皺紋。


煩熱較平,飲水減少。


咳嗽痰凝,二使通調。


脈弦數,舌紅苔黃膩。


此風熱溫毒漸散,擬方:生石膏18克 滑石9克 寒水石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薄荷6克蘆根30克 馬勃6克 蟬蛻6克 甘草3克 鮮京竹葉50# 四診:上方連服三劑,面目浮腫消退,呈現乾枯皺紋。


二便通利,咳嗽已宣,渴飲止。


脈細弦滑,舌紅,苔較退。


此溫毒將淨,陰液未復,擬方:白玄參9克 大寸冬9克 川貝母9克(沖) 生石膏15克馬勃6克 蟬蛻3克 連翹6克瓜蔞9克甘草3克五診:上方服三劑後,面目紅腫全消,皺紋發癢,起皮脫屑。


飲食及二便正常,咳嗽亦減。脈仍細弦,舌紅潤。


病勢大減,再擬清潤調理,病遂全瘥。


處方:細生地12克 京玄參9克 大寸冬9克 白茯苓12克杭白芍各6克 粉丹皮6克 冬桑葉9克 瓜萎殼9克生甘草 3克 綠小豆9克(沖) 絲瓜絡9克【按】伏熱甚重,感受時邪,致升降運化失司,溫毒壁滯,閉塞清竅,形成此證。


治以疏風輕透,開泄上焦,敗毒瀉火,通導中焦,甘寒生津,清潤下焦。


隨後養陰清絡掃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38:46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暑風(乙型腦炎)


李××,男,二十五歲,工人。


1958年7月至傳染病院會診。


據云:初起頭痛,發熱,經中西藥物治療,高熱不退。


病逾二周,頭痛加劇,神昏譫語,手足抽搐,乃入院,診斷:乙型腦炎。


症見壯熱昏迷,面紅唇焦,息高氣促,角弓反張,時發抽搐。


大便一周未行,小便失禁。


脈洪、大、弦、數,舌絳,苔黃燥而厚膩。


症由暑熱內陷心胞,氣陰受灼,風動痙厥,是屬暑溫重症。


法當清溫化熱,醒腦熄風。


囑用局方至寶丹一丸水化先服。


處方:生石膏60克(打碎先煎二十分鐘) 炒知母9克 霍香4。5克佩蘭葉9克 金銀花9克 黑梔子12克 代赭石9克(醋煆) 勾藤9克 桑枝15克 生甘草3克 真犀角4.5克 全蠍2對金頭蜈蚣2條 鮮米泔水二碗同煎。


(因吞咽消失採用鼻飼) 二診:上方晝夜盡劑,抽搐較減,清晨偶有蘇醒時。午後仍復高燒,神昏譫語,煩躁。


便閉未通,痰鳴。


脈洪、弦、滑、數,舌黃膩未退,乾燥無津。


續加減原方,以遏猖獗之勢。


生石膏90克 細生地24克 代赭石12克(醋煆) 金銀花9克佩蘭時9克石菖蒲9克醋鬱金6克勾藤6克 桑枝24克犀、羚角各4.5克(磨兌) 全蠍3對 蜈蚣3條 安官牛黃丸1丸(分次調兌) 三診:上方連進二劑,神識漸清,其熱晨挫午揚。


抽搐已稀,痰鳴減少,頻呼頭痛。口乾,思冷飲。


小便有知,大便仍秘。


脈弦滑而數,舌黃膩。


雖風勢漸平,積熱尚重,守原意出入。


處方:細生地24克 生石膏60克 炒知母9克 金銀花9克 醋鬱金6克 代赭石6克 勾藤6克 廣木香3克 生大黃9克生甘草3克 羚角4.5克 安官牛黃丸1丸(分次調服) 四診:燒熱全退,神識已清,吞咽自如,小便能禁,大便暢行。


痰聲消失,渴飲亦減。自覺頭昏神倦,身軟乏力。脈象弦滑,舌質轉淡,苔膩退薄。


此熱化風平,再擬下方連服五劑,後用六味地黃方調理,全愈出院。


細生地1 5克 京元參9克 大寸冬9克 白茯神15克炒杭芍9克 金石斛9克明玉竹9克淨杷葉3片黑小豆15克生甘草3克 生苡仁12克 冬桑葉9克 淨竹茹6克【按】陽明熱盛,氣津受灼,似當急下存陰一戰驅邪,然因暑邪內陷,熱極生風,下之過早,必致它變。


故先以清心解暑,醒腦熄風正法,繼後因勢酌行通導,使邪無所據症遂解。


幾此邪正交爭,諸狀兇險之際,治療的先後層次,是要極慎重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39:24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濕溫


楊××,男,三十六歲,幹部。


1958年8月在某醫院會診。


患者病起頭痛發熱,自汗,脘悶泛惡,納呆食少,渴不思飲,大便稀溏,日數行,小便短黃,腹鳴作痞,經住院治療三周未效。


午後高熱,體溫40℃,煩躁不安,神識模糊。脈滑數兼弦,舌紅尖赤,苔白膩,中心黃燥。


症屬濕溫,係因濕熱內盛,胞絡受灼,三焦氣機不利。法擬芳香苦泄,滲濕除滯,清心化熱。


處方:沖波蔻6克 生苡仁15克 光杏仁9克 佩蘭葉9克 炒云連2.4克炒梔仁3克 醋鬱金9克 淡豆豉6克 炒枳實6克(沖) 飛滑石12克淡竹葉9克炒雞金6克二診:上方服二劑,神識漸清,燒熱較退,體溫38~39℃。


嘔惡已止,脘悶較舒,但有時暖氣,腹脹,大便仍溏,小便黃。


頭重身困,口乾納呆。


脈兩寸滑數,左關弦,右關濡滯。


舌紅,苔淡黃膩。續擬清化宣達。


處方:沖波蔻6克 生苡仁12克 光杏仁9克 飛滑石12克木通片9克炒厚朴9克白扁豆9克淨竹茹6克炒知母6克佩蘭葉9克檳榔片6克 白通草6克 雲茯苓12克草果皮2張(燒後打茸) 三診。


上方服二劑,燒熱續退,體溫37—38。c。


脘腹痞悶顯著減輕,大便微溏,小便轉淡。煩躁已平,漸思飲食。


脈轉滑緩,舌苔薄膩。


此熱退而濕邪未淨之候,再擬清化。


處方:生苡仁12克 雲茯苓12克 醋法夏9克 廣陳皮6克 波蔻6克 空沙參9克金石斛9克 白扁豆9克炒厚朴9克生甘草3克燒雞金6克炒陳米12克淨竹茹6克四診:上方服三劑,燒熱全退,體溫、二便正常。


眠可納增,唯感神疲,自汗惡風,頭眩。


脈弱緩。


舌淡,苔薄白。


此濕化脾虛,營衛不足,擬方調理數劑而痊。


處方:蘇條參12克炒杭芍9克 桂枝木4.5克 法半夏9克廣陳皮6克 漂白朮9克 茯苓神12克 波蔻4.5克 生甘草3克炒苡仁12克小紅棗9枚【按】濕溫為病,性極綿纏。


本案宗三仁湯靈活化裁,以芳香苦泄,清化宣達,濕熱俱去,立法穩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39:54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陽明溫病


彭××,男,三十二歲,昆明市人。


1946年8月。


初診:初起頭痛發燒,身困,煩渴飲水,腹脹胸悶。服辛溫發表,汗出而熱不退,口燥咽乾,煩渴更甚,便秘溺赤。


又服西藥及灌腸無效,以涼膈散和大、小承氣湯,攻消腑實,便仍不通,熱勢更趨囂張,渴求冷飲,煩躁譫妄。


家屬情急,延余往診。


時病已兼旬,腹滿胸悶,息高氣促。


六脈洪大而數,關上硬實,舌苔厚黃而乾,中心黑燥,底絳尖赤。


此屬陽明溫病,誤汗劫津,屢服消導攻下劑而腑實未通,是因平素肝腎兩虧,陰液內耗,燒熱纏綿,滓枯腸燥,當以育陰固氣,滋血潤燥,增水行舟之品以策萬全。


處方:白人參9克(另煎湯兌服) 海參二條(先煨) 京元參15克細生地30克 麥門冬15克 當歸18克 生大黃9克 元明粉 9克生甘草3克 生薑汁每次兌2茶匙二診:上方服後,翌晨,患者腹中忽作雷鳴,並轉矢氣,旋瀉下烏黑如漆之燥屎十余枚,胸腹脹滿頓減。


呼吸平和,神識已蘇。


身熱,有微汗,尚感頭昏神倦,不欲飲食。


脈轉調勻和緩,舌苔薄黃有津。


此下後營衛漸和,氣津漸回,改擬益胃湯加昧:肥沙參15克大寸冬9克 大生地24克金石斛9克廣玉竹15克杭芍藥9克 茯苓神15克 生甘草3克 冰糖9克三診:上方服三劑後,諸症悉退,起臥自如,飲食漸佳。


脈和緩,舌潤苔薄。


仍守上方調理,五劑而瘥。


【姚按】本案患者係沭浴室工人,根據他的臨床症症狀及脈舌,已經具備了陽明腑實的下症。


但是,病已兼旬,屢用消導通下如涼膈散及大、小承氣湯及西藥灌腸等療法,均不見效。


原因是一:患者平素肝腎兩虧,中氣不足。


二:燒熱采旬,陰液消灼,雖用涼膈承氣,而芩、召苦寒損正,枳、朴耗氣劫津,所以下之不通,通而不暢。


三:病已多日,體質素虧,正虛不能運藥。


如此,病已危殆,若不急下存陰,即難救治。我宗溫病治法,以人參益氣,當歸滋血,海參、生地大劑育陰,硝、黃通下,兌以薑汁,使藥不滋膩,直達中下二焦,達到通下之目的,病遂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40:25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溫病●冬溫


趙××,男,十二歲,學生,住昆明市。


1932年冬。


初診:患兒平素嗜辛辣香甜,伏熱甚重。


病經廿余日,初發熱而渴,不惡寒,煩喘,其外祖通曉醫道,予服銀召散、普濟散而燒熱不退,咳嗽不宣,胸脹便秘,溺短赤,煩躁咽乾。


繼又服雙解散、梔豉湯等藥,便仍不通,反牡熱,腹脹滿,呼吸迫促,食不,煩渴更甚。余往診,時值冬令,患兒周身滾燙如火,息滿唇焦,面垢齒燥,神昏譫語。


脈數、關上弦硬而實,舌紅、苔乾黃少津。


此冬溫重症,因肝肺積熱,心火燔灼,又兼陽明腑積不通,三焦壅閉,形成此證。


法當清下,滌蕩腑實,預期藥後以得戰汗為佳,否則亦當鼻衄或發斑疹。


姑擬一方,敬備高明酌奪。


生石膏12克杭菊花6克冬桑葉9克生大黃9克細枳實6克(炒沖) 自通草3克 焦山查9克 飛滑石9克 寒水石9克 楚薄荷4.5克 鮮京竹葉50片為引二診:上方盡劑後,患兒下燥屎十數枚,腥臭異常。


燒熱較退,神識漸清。咳嗽不宣,痰凝,鼻微衄,身癢,遍體發出芝麻狀細粒白痦,捫之拐手。


納呆,喜冷飲,溺尚黃。


脈弦數且滑,舌漸潤,苔黃膩。


此溫症得下,發痦且衄,三焦氣化漸宣,趨好轉之機,續以清宣透達。


處方:金銀花6克廣連翹6克生石膏9克川貝母6克(沖) 冬桑葉9克 天花粉9克 大寸冬9克 廣桔絡6克 生甘草 3克 雞內金2枚(燒) 羚羊角3克磨(水兌服) 鮮京竹葉 30片為引三診:燒熱輕減,白痦續出,飲水減少,納增,二便通暢,鼻仍微衄。咳嗽浙宣,痰凝,耳聽失聰。


脈弦滑而數,舌轉潤,苔黃漸退。此伏邪由裏達表,營分積熱由氣分外透,再擬滋陰清熱,宣肺化痰之方:黑玄參9克 大寸冬9克 白茅根13克 冬桑葉9克 川貝母6克(沖) 廣連翹6克 金銀花6克 生甘草3克 竹茹 6克 雞內金2枝(燒) 四診:上方連服二劑,燒熱甫退,鼻衄止,咳嗽已宣,略出多量濃痰。全身白痦漸退,二便正常。


納佳,脈細弦而滑,舌潤苔薄。


此伏邪將盡,肺燥余熱不清,續用下方:細生地9克 黑玄參3克 大寸冬9克 吳白芷9克 川貝母4.5克(沖) 白茯苓12克 金銀花6克廣連翹6克冬桑葉9克生甘草3克生苡仁12克雞內金2枚《燒) 五診:燒熱退淨,咳減,痰少。


白痦脫屑,積之盈捧,聽聰已復。


脈象轉現和緩,舌紅潤有津。


再用滋養調理之方。


細生地9克 淮山藥9克 白茯苓12克 炒杭芍9克 紅飯豆12克(沖) 綠小豆9克(沖) 炒苡仁12克 廣桔絡6克淨杷葉3片 冬桑葉9克絲瓜絡6克生甘草3克【按】症由腹脹便秘,壯熱後又息滿唇焦,面垢齒燥,神昏譫語,是病勢趨由衛氣漸傳入營,似當清營透熱,惟陽明腑積不通,三焦氣化壅閉,故滌蕩腑實為當務之急,遂用寒涼通導佐以清心化熱,宣達肺氣,兼顧其表。


藥後大便通暢,鼻衄,並且周身發出白痦,因而三焦氣化得到樞轉,病邪由營轉氣外透,實屬佳兆。


後再擬健脾化痰,清絡育陰之品,調理善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25 02:51:13 | 只看該作者

姚貞白醫案●內科●虛癆燒


周××,男,十三歲,學生,住昆明市財神巷。


1930年4月。


初診:患者病經七、八月,初期畏寒發熱,曾按瘧疾治療未減。


繼見燒熱連綿,咳嗽、聲嘶、痰血、鼻衄、胸脅牽痛,自汗、盜汗、日燥思飲等症,又雜進寒熱補瀉之方多劑,病情加劇,奄奄一息,家屬焦急,延余診治。


時見患者臥床不起,精神萎糜,形容憔悴,面赤唇乾,咳嗽、痰中帶血,聲音嘶啞,日晡及夜間潮燒、盜汗,食少思飲。


大便旬日始一行,小便短赤。


脈象乍按弦數,有時反現濡滑且芤。


舌乾紅,如鏡面。


此緣病邪久羈少陽,燒熱日久,氣津兩傷,灼及真陰,肺燥膽熱,脾弱肝旺,病屬虛癆。


治當首重樞轉,清熱潤燥,兼固氣陰,扶正除邪。


擬方;膽炒柴胡6克醋炒法夏9克酒炒黃芩4-5克 醋炙別甲 12克 醋炒青蒿6克 鮮白茅根30克 大寸冬9克 地骨皮 9克 炒杭芍6克 生甘草3克 白人參6克(另煨兌服) 另用粳米60克 煎湯代水煨藥。


每服兌入梨、藕汁各一匙二診:上方服兩劑,面赤、潮燒略退,咳嗽、痰血、鼻衄較減,但咳時胸脅牽痛,自汗盜汗未止,便秘、溺黃。


口燥未除,思飲,食少。


脈弦數而滑,芤象漸減。


舌仍乾紅、如鏡面。


病勢非輕,治則仍守原意。


處方:白人參6克(另煨兌服) 膽炒柴胡6克 炒杭芍6克 酒炒知母6克廣桔絡6克醋炒法夏9克 酒炒黃芩4.5克 醋炙別甲12克 醋炒青蒿4.5克 地骨皮9克 鮮自茅根30克小紅棗5枚生甘草3克三診:上方服三劑,面赤及脯、夜燒熱較退,咳減,痰血、鼻衄已止,自汗盜汗漸收,思飲亦減,聲嘶漸宣。


食少,形容仍憔悴,大便尚秘,溺仍黃。


脈弦滑微數、芤象已無。


舌上漸布津液,微有薄苔。


此證得樞機,氣津漸回,但病久陰虛,內熱難盡,況脾胃失調,腸燥不潤。


亟宜益氣養陰,清熱潤燥。


處方:白人參6克(另煨兌服) 空沙參9克 大寸冬9克 乾地黃 9克 醋炙別甲9克 銀柴胡6克 炒知母4.5克 地骨皮 9克生甘草3克五仁丸一丸、生蜂蜜一匙調服四診:上方服三劑,燒熱退,便秘亦通,溺黃轉淡,自汗盜汗收斂。


咳少,聲嘶漸復,口中和,思飲食,面色轉現蒼白,仍消瘦。脈滑緩無力,舌紅、苔薄白有津。


此屬病退,氣血兩虛,心脾不足,宜再滋養調理。


處方:蘇條參6克 空沙參6克 大寸冬9克 全當歸12克 炒淮藥9克 炒杭芍6克 廣桔絡6克地骨皮9克云茯神12克甜杏仁6克 炙甘草3克 建蓮子9克(去心) 炒黑小豆 9克五診:上方服三劑後,諸症悉去。


飲食日漸增加,精神較振,僅肌膚瘦弱,顏面蒼白。


病至此,已由險境轉入坦途。


賡續下方,調補滋養,病遂全瘥。


處方:蘇條參6克 空沙參6克 全當歸12g 炒杭芍6克 云茯神12克 建蓮子9克(去心) 炙杷葉3片 炙甘草3克 小紅棗9枚 炒黑小豆9克 東阿膠15克(烊化兌服) 【按】首從少陽樞轉和解,抓住病機變化的主要矛盾。


方中用膽炒的柴胡,醋炒的半夏、別甲,酒炒的黃芩、知母等品,是別出心裁;


以苦辛宣洩,舒運肝膽,佐酸甘化陰,釋開合之機,拓除羈伏已久之病邗。


後連連扶正,滋潤津液氣血,遂起沉屙。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9:43 , Processed in 0.12499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